第3章溅射镀膜 - 薄膜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3章溅射镀膜 - 薄膜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作业2
1. 采用简图,指明真空蒸发镀膜的基本过程。
2. 采用Clapeylon-Clausius方程,推导饱和
蒸气压Pv与温度T的关系。
3. 从蒸发分子平均自由程与残余气体分子碰
撞几率的关系,画出其关系简图。
4. 推导点蒸发源的膜厚分布。
5. 简述外延的概念,指明分子束外延的特点。
第三章 溅射镀膜
溅射是指利用气体放电
产生的正离子(入射离
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
成为高能粒子,撞击固
体(靶)表面,进行能
量和动量交换后,固体
表面的原子或分子(溅
射原子)在轰击下离开
表面。利用固体表面被
溅射出来的物质沉积成
膜的过程,称溅射镀膜。
Sputtering
入射离子
溅射原子
靶
薄膜
衬底
3.1 溅射镀膜的特点
与真空蒸发镀膜的区别是一个以动量转换为主,
一个以能量转换为主。
溅
射
镀
膜
的
特
点
①镀膜过程中无相变现象,使用的薄膜材料非
常广泛;
②沉积粒子能量大,并对衬底有清洗作用,薄
膜附着性好;
③薄膜密度高、杂质少;
④膜厚可控性、重复性好;
⑤可以制备大面积薄膜;
⑥设备复杂,需要高压,沉积速率低。
3.2 溅射的基本原理
溅射镀膜基于高能粒子轰击靶材时的溅射效
应,而整个溅射过程都是建立在辉光放电的
基础上。
不同的溅射技术采用不同的辉光放电方式:
直流溅射是建立在直流辉光放电的基础上;
射频溅射是利用射频辉光放电;
而磁控溅射是利用环状磁场控制下的辉光放
电。
轰击(溅射)
3.2.1 辉光放电
3.2.1.1直流辉光放电
非自持放电
阴
极
电子(一次、二次)
正离子
雪
崩
放
电
AB段-“无光”放电
BC段-“汤森”放电
CD段-过渡放电
DE段-正常辉光放电
EF段-异常辉光放电
辉光
FG段-弧光放电
辉光放电是在真空度约为10~1Pa的稀薄气体中,两个电
直流辉光放电伏安特征
极之间加上电压时产生的气体放电现象。
(1)无光放电区的性质
由于在放电容器中充有少量气体,因而始终
有一部分气体分子以游离状态存在着。当两电极上
加直流电压时,这些少量的正离子和电子将在电场
下运动,形成电流。此时的电流密度很小,一般情
况下仅有10-16 –10-14安培左右。由于此区是导电而
不发光,所以称为无光放电区。
直流辉光放
电伏安特征
(2)汤森放电区的性质
两极间电压逐渐升高,游离的电子被电
直流辉光放
场加速,电子与中性气体分子碰撞发生电离,
电伏安特征
不断产生了更多的电子,它们继续被电场加
速,使更多的气体分子被电离,使电流平稳
地增加,但是电压却受到电源的高输出阻抗
限制而呈一常数。
(1)(2)两种情况的放电,都以有自
然电离源为前提,如果没有游离的电子和正
离子存在,则放电不会发生。因此,这种放
电方式又称为非自持放电。
(3)正常辉光放电区的性质(1/3)
气体的击穿:
一旦产生了足够多的离子和电子后,放电达
到自持(如上图C点),两极间电流剧增,电压
突然迅速下降,气体开始起辉,此过程称为气体
的击穿(图中VB 称为击穿电压)。
直流辉光放
电伏安特征
(3)正常辉光放电区的性质(2/3)
击穿后气体的发光放电称为辉光放电。这时
电子和正离子是来源于电子的碰撞和正离子的轰击,
即使自然游离源不存在,导电也将继续下去。维持
辉光放电的电压较低,且不变,此时电流的增大显
然与电压无关,而只与阴极板上产生辉光的表面积
有关。正常辉光放电的电流密度与阴极材料和气体
的种类有关。
直流辉光放
电伏安特征
(3)正常辉光放电区的性质(3/3)
此外,气体的压强与阴极的形状对电流密度
的大小也有影响。(电流密度随气体压强增加而增
大;凹面形阴极的正常辉光放电电流密度要比平板
形阴极大数十倍左右)。
由于正常辉光放电时的电流密度仍比较小,所
以在溅射等方面均是选择在非正常辉光放电区工作。
直流辉光放
(4)异常辉光放电区的性质
当离子轰击覆盖住整个阴极表面后,继
直流辉光
续增加电源功率,放电的电压和电流密度将同
放电伏安
时增大,进入非正常辉光放电状态。其特点是:
特征
电流增大时,两放电极板间电压升高,且阴极
电压降的大小与电流密度和气体压强有关。因
为此时辉光已布满整个阴极,再增加电流时,
离子层已无法向四周扩散,这样,正离子层便
向阴极靠拢,使正离子层与阴极间距离缩短,
此时若要想提高电流密度,则必须增大阴极压
降使正离子有更大的能量去轰击阴极,使阴极
产生更多的二次电子才行。
气压太低或极间距离太
小(Pd小),二次电
子在到达阳极前,不能
使得足够的气体分子被
碰撞电离,形成一定数
量的离子和二次电子,
辉光放电熄灭
气压太高或极间距离
太大(Pd大),二
次电子在到达阳极前
因多次碰撞而得不到
加速,也不能产生辉
光
极值点
V (kV)
在气体
成分和
电极材
料一定
时,由
巴邢定
律,起
辉电压
V仅与
气体压
强P和
电极距
离d有
关
空气
Ar
Pd (X133Pa  cm)
(5)弧光放电区的性质
异常辉光放电时,在某些因素影响下,
直流辉光
放电伏安
常有转变为弧光放电的危险。当阴极电流密
特征
度达到约0.1A/cm2时,电压开始急剧降低,
便出现所谓的低压弧光放电,这在溅射时应
力求避免。
弧光放电时,极间电压陡降,电流突
然增大,相当于极间短路。且放电集中在阴
极的局部地区,致使电流密度过大而将阴极
烧毁。同时,骤然增大的电流有损坏电源的
危险。
3.2.1.2 正常与异常辉光放电
溅射原子
入射离子
正常放电区域:在一定的电流密度
范围内,放电电压维持不变。阴极
的有效放电面积随电流增加而增大,
从而使阴极有效区内电流密度保持
恒定不变。
异常放电区域:在整个阴极均成为
有效放电区域之后,只有增加阴极
的压降,才能增大电流,形成均匀
而稳定的“异常辉光放电”,从而
均匀地覆盖阴极,这个区域就是溅
射区域。
阴
极
阿
斯
顿
暗
区
阴
极
辉
光
克
鲁
克
斯
暗
区
负
辉
光
法
拉
第
暗
区
正
离
子
柱
阳
极
辉
光
与溅射现象相关的机制: 在克鲁克斯暗区周围
形成的正离子轰击阴极(靶)-与辉光的状态有
关。
阴极与阳极之间的距离,至少必须比阴极和负
辉光区之间的距离要长。
低压直流辉光放电时的暗区与亮区
3.2.1.3 低频辉光放电
在频率低于50kHz的交流下,
离子有足够的活动性,且有充
分的时间在每个半周内,在各
个电极上建立直流辉光。
基本与直流辉光放电相同,只
是两个电极交替成为阴阳极。
3.2.1.4 射频辉光放电
当交流电压的频率增高到射频频率(Radio
Frequency)时,可以产生射频辉光放电。
特征:
1. 在辉光放电空间产生的电子,获得了足够的能量,
足以产生碰撞
减少了放电对二次电子的依赖,
并且降低了击穿电压;
2. 射频电压能够通过任何一种类型的阻抗耦合,因此
电极并不需要是导体 可以溅射包括任何介质材
料在内的任何材料。
3. 可以在较低的气压下发生射频辉光放电。
(直流辉光放电1-0.1Pa,射频辉光放电0.1-0.01Pa)
射频(RF)频率:5~30MHz
(工业规定13.5MHz)
外加电压的变化周期小于电离
和消电离所需时间(10-6秒),
等离子体密度来不及变化。相
对离子,电子质量很小,较容
易跟随外电场,从射频场中吸
收能量,并在场内作振荡运动。
由此,增加了电子与气体分子
的碰撞几率,使得电离能力显
著提高,导致击穿电压和维持
放电的工作电压都降低(是普
通直流的1/10)。
离子
正空间电荷区
S
电子
气体分子
正离子的活动性甚小,
可以忽略其对电极的
轰击。如果一个电极
通过电容耦合到射频
振荡器上,将在该电
极上建立一个脉动的
负电压。因此,辉光
放电的I-V特性曲线类 离子电流
似一个有漏电的二极
C
管整流器
通过电容传输电荷时,
电极表面的电位自动
偏置(相对于辉光放
电正离子空间)为负
极性,直到有效电流
为零。
负
极
性
S
电
流
电子
电流
电压
等
离
子
体
如果在溅射装置中,将
溅射靶和衬底完全对称
配置,正离子将以均等
的几率轰击溅射靶和衬
底,溅射成膜是不可能
的。
Vd
0
Vc
等离子体
实际上只要求对溅射靶
接地电极
进行轰击,因此,将溅 电容耦合电极(溅射靶)
(衬底)
射靶通过电容耦合到射
频电源上(负极性), Vc:溅射靶相对于等离子体的电位
衬底(与真空壁相连)
为直接耦合电极(接地 Vd: 衬底相对于等离子体的电位
Ac与Ad分别对
电极),并且溅射靶的
4 应其电极的面积
面积远小于直接耦合电
极的面积。
Vc
Ad
( )
Vd
Ac
因为Ad>>Ac,所以,Vc>>Vd。
因此,射频辉光放电时的等离子体中
的离子对接地的衬底轰击微小,对溅
射靶的轰击强烈,可以产生溅射镀膜
的现象。
溅
射
靶
衬
底
3.2.2 溅射特性
溅射阈值:使得溅射靶材上的原子
发生溅射时,入射离子所必须具有
的最小能量
溅射率(溅射产额或溅射系数):
正离子轰击阴极溅射靶时,一个正
离子能从阴极上打出的原子数
溅射原子的能量和速度
溅射原子的角度分布
3.2.2.1 溅射阈值
与测量的极限有关,目前可以测出低于10-5原子/离子
的溅射率。(越小,相应的溅射阈值越低)
阈
值
溅
射
率
不
同
溅
射
靶
离子能量(eV)
图3-7
溅
射
率
10-5原子/离子
阈
值
不
同
入
射
离
离子能量(eV)子
图3-8
● 溅射阈值与入射离子质量无明显关系;
溅射阈值对同一周期的元素,随靶的原子序数增
加而减小。
●
金属元素
离子溅射阈值/eV
元素升华热/eV
Ne
Ar
Kr
Xe
Ti
22
20
17
18
4.40
Cr
22
22
18
20
5.28
Fe
22
20
25
23
4.12
Cu
17
17
16
15
3.53
Zr
23
22
18
25
6.14
Ag
12
15
15
17
3.35
Au
20
20
20
18
3.90
靶材料
溅
射
靶
3.2.2.2 溅射率
入射离子能量
入射离子种类
入射离子的入射角
衬
底
溅射靶的温度
溅射率与靶材料
 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一般规律是随靶材元素序数
的增加而增大;(Cu, Ag, Au的溅射率较大,C, Si,
Ti, V, Zr, Nb, Ta, W的溅射率较小)
Ag的溅射率最大,C的溅射率最小(400eV的Xe
离子轰击)


六角晶格结构金属的溅射率小于比面心立方金属

升华热大的金属小于升华热小的金属
溅射率与入射离子能量
当入射离子的能量高于临界值(溅射阈
值)时,才发生溅射。
SE2, E<100eV
溅
射
率
S
E1/2
E2
饱
和
E
入射离子能量
注
入
SE, E>数百eV
SE1/2,
E=10~100keV
溅
射
注
入
活
性
离
子
溅射率与入射离子种类

溅射率依赖入射离子的原子量,原子量
越大,则溅射率越高;
溅射率随入射离子的原子序数呈现周期
性的变化,在周期表每一排中电子壳层添满
的元素(惰性元素)其溅射率最大;

衬
底
惰性元素不与溅射靶材料发生化学反应,
可以避免薄膜的纯度问题。
衬
底

Xe
Kr
Ne
经济、效率、纯度的角度
Ar
惰
性
离
子
通常选择惰性离子Ar
溅射率与入射离子的入射角
入射方向
S()/S(0)

法线方向
在0-60o之间,相
对溅射率S()/S(0)
服从1/cos()的关
系;
在60-80o之间,相
对溅射率最大;
超过80o,相对溅
射率急剧减小。
Sec()
入射离子相互
的屏蔽作用
m

入射离子
轰击,导
致靶材表
面原子的
级联碰撞
溅射率与靶的温度
升华能相关温度
溅
射
率
温度
3.2.2.3 溅射原子的能量和速度
蒸发原子的能量大约为0.1eV(热能转换)
溅射原子的能量大约为5-10eV(动能转换)
1-2个数量级
特点:
1. 重元素靶材被溅射出来的原子具有较高的逸出能量,轻元素靶材则有较
高的逸出速度;
2. 不同靶材具有不同的原子逸出能量,溅射率高的对应较低的平均原子逸
出能量;
3. 在相同轰击能量下,原子逸出能量随入射离子质量线性增加,轻入射离
子溅射出的原子逸出能量较低(约10eV),重入射离子溅射出的原子逸
出能量较大(约30-40eV);
4. 溅射原子的平均逸出能量随入射离子能量增加而增加,当入射离子能量
达到1keV时,平均逸出能量接近恒定值;
5. 在倾斜方向逸出的原子具有较高的逸出能量。
K∆N/∆E(任意单位)
高的入射离子能量
低的入射离子能量
0
能量(eV)
高的入射离子能量
对应长的分布
平
均
逸
出
能
量
平
均
逸
出
速
度
原子序数Z
3.2.2.3 溅射原子的角度分布
单晶靶材料:最主要的逸出方向是原子排列最紧密的方向,如面心
立方晶体,依次为[110]、[100]、[111]晶向
多晶靶材料:
余弦分布
高能量的入射离子-溅射原子
的角度分布符合Kundsen的
余弦定律(产生局部高温,导
致靶材料的热蒸发)
低能量的入射离子-逸出的明
显偏离余弦分布规律,垂直方
向逸出的原子数过低;
入射离子
的方向
改变入射方向,在入射的正反
射方向逸出原子数明显增大。
3.2.3 溅射过程
靶材的溅射过程:当入射离子与
靶材的碰撞中,将动量传递给靶
材原子,使其获得的能量超过其
结合能时,使靶原子发生溅射。
衬底
溅射原子的迁移过程:靶材受到
轰击所逸出的粒子中,正离子由
于受到反向电场的作用不能到达
衬底表面,溅射原子(电中性)
均会向衬底迁移。
溅射原子的成膜过程
靶
3.2.3 溅射机理
入射离子
1. 热蒸发理论:溅射是由于入射离子对靶表面的轰击,
将能量传递给碰撞处的原子,产生局部高温,导致该
区域的靶材料熔化,发生热蒸发的结果(溅射原子的
角度分布服从余弦定律)。-与大部分实验结果不符
2. 动量转移理论:低能离子的碰撞不能直接从靶表面溅
射出原子,而是将其动量转移给被碰撞的原子,引起
晶格点阵上原子的级联碰撞,且在原子密排方向最剧
烈,结果靶表面的原子从相邻原子得到愈来愈大的能
量,如果大于原子的结合能,原子从靶表面被溅射出
来。
蒸发原子
高温区
3.3 溅射镀膜的类型
二极溅射
电极结构:
多级溅射
磁控溅射
直流溅射
离子源产生方式:
交流溅射(RF溅射)
离子束溅射
成膜机制:
普通溅射
反应溅射
直流二极溅射(阴极溅射):
通过气体放电产生的离子轰
击阴极靶,一次电子飞向阳
极形成回路,离子轰击阴极
产生的二次电子,可以维持
放电现象。
二极直流(a)射频(b)溅射系
统示意图
RF二级溅射:当溅射靶处于
上半周时,因为电子质量小
于离子质量,其迁移率很高
且在很短的时间内飞向溅射
靶,中和其表面积累的正电
荷,又迅速地积累大量的电
子,使溅射靶表面因空间电
荷呈现负电位,导致上半周
时离子的轰击;下半周时,
与直流溅射机制相同。
直流溅射:只能溅射导体靶材
RF溅射:可以溅射包括导体、半
导体和绝缘体在内的任何靶材
利用磁场改变放电
气体中电子的运动
方向,束缚和延长
电子的运动轨迹,
提高电子对工作气
体的电离几率,因
此,可以有效利用
电子的能量,使得
离子对靶材的轰击
所引起的溅射效率
更高。
磁控溅射原理示意图
受正交磁场束缚电
子,在其能量耗尽
时才可能沉积到衬
底表面,因此,对
衬底的温升作用极
微。
阴极溅射放电过程:0.3-0.5%气体电离
磁控溅射放电过程:5-6%气体电离
因此,磁控溅射具有“低温”、“高速”
的两大特点
作业3
1. 简述表征溅射特性的主要参量,并采用简图说
明溅射率与入射离子能量的关系,解释为何存
在溅射率下降的现象。
2. 阐述热蒸发理论和动量转移理论的基本内容,
并比较与实验现象的一致性。
3. 阐述射频溅射可以制备所有材料的基本原理。
4. 简述磁控的基本原理。
5. 陈述为何溅射靶与衬底需要采用不对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