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Point 簡報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PowerPoint 簡報

第五講【三曹父子詩】
壹、建安文學
東漢後期,宦官擅權,政治腐敗,人民生活極為困苦。183
年,黃巾起事,天下大亂﹔189年,涼州刺史董卓專政,廢少帝,
立獻帝,並劫持獻帝從洛陽遷都長安。關東州郡以袁紹為盟主,
組織聯軍討伐董卓,由此而引發了長期的州郡割據。l96年,漢
獻帝在董卓被殺後逃出長安,曹操出師勤王,把獻帝迎接至許
昌,改年號為建安。從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中
原,名為漢相,其實卻是北方的統治者。但是,他在「赤壁之
戰」之中被劉備、孫權聯軍所敗,未能統一南方。結果,北方
的曹氏,與西南的劉氏、東南的孫氏,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這段時期便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時代」。建安時代在政治
上是個衰世,但在文學上卻蓬勃發展,取得很豐碩的成果,而
「建安文學」也是歷代文人稱許和學習的對象。
鍾嶸《詩品‧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
原兄弟鬱為文棟,劉禎、王粲為其羽翼。次有攀龍托鳳,自致
於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
王粲〈七哀詩〉:「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
人,抱子棄草間。」都能寫出生靈塗炭的苦況,反映出漢末戰
亂帶來的痛苦,使人慘不忍睹。
貳、曹操
一、詩歌賞析
(一)〈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東漢末年,董卓把持朝政,群雄聯盟興兵討之,軍閥混戰,
民不聊生。曹操感懷時局,在路上寫下了這首詩。
詩的開篇,即展現了一個大的時代背景,「義士」、「討」
等詞為全篇定下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調。接下來,作者用兩個典
故:周武王伐紂,孟津會八百諸候:劉邦、項羽攻咸陽滅暴秦,
來比喻當時群雄興兵討伐的景象。「軍合力不齊」以下六句描
述聯軍內部矛盾重重,自相殘殺,力量渙散的局面,表達了作
者悲憤、失望的心情。其中「躊躇」、「雁行」形象地刻劃了
諸軍觀望不前、 接兵不動的樣子,「淮南」兩句是指袁術在淮
南稱帝和袁紹在北方刻璽的醜事。最後六句直接描寫戰爭的危
害。軍士戰死沙戰,百姓更是深受其苦。「白骨露於野,千里
無雞鳴」描述了一派荒涼,淒慘的景象,流傳為千古絕唱。
全詩風格質樸,沈鬱悲壯,體現了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
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於一
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是曹操比較成功的作品,通過
閱讀,不僅可以讓讀者瞭解當時的歷史事實,還能領略作為詩
人曹操的獨特文風。
(二)〈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
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
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
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佈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
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
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
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
發的政令。
〈短歌行〉原來有「六解」(即六個樂段),我們現在按
照詩意分為四節來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這八句中,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那麼
愁的是什麼呢?原來他是苦於得不到衆多的「賢才」來同他合
作,一起抓緊時間建功立業。試想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
然在那裏為「求賢」而發愁,那該有多大的宣傳作用。假如庶
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
鼓舞。他們正苦於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裏渴求
人才,於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許多多人,就很有可
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
「對酒當歌」八句,猛一看很像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
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裏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
「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
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
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像
「朝露」那樣易於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
意,到我這裏來施展抱負。所以一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
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
故意要用低沈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
所以才說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
開處於下層、多歷艱難、又急於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
說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這八句詩中,主要
的情感特徵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
「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
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麼 而「愁」。由於自私、頹廢、甚
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麼 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
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
‧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
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
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
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 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裏引
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
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
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
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
「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
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 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
含而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
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
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
〈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
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
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
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裏來,
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
並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
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
的表現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
中也具有典型意義。本來在《詩經》中,這「君」只是指一個
具體的人;而在這裏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
操此詩的「賢士」,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沈吟〈子衿〉
一詩的思念物件。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
的社會作用。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
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
樂來作比,這可以說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
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複現和變奏。前四句又
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後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
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複的,但實
際上由於「主題旋律」的複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
昂、反復詠歎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
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說
「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並不滿
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天上
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
絕的。說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
才,那麼 後來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裏
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
也就不必要有什麼 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關於這
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裏不過是承上啟下,
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
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
子無所依託。」這說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說「客子」
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
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
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
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徬徨者的
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
中透露著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這恰恰說明曹操很會做思
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而像這
樣一種情味,也是充分發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後四
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
地點明瞭本詩的主題。「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
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
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
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
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誇張了。不過這個
典故用在這裏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
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
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
總的來說,〈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他詩作如〈蒿里行〉、
〈對酒〉、〈苦寒行〉等一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
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
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
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
寓理於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時代,他就已經能夠按
照抒情詩的特殊規律來取得預期的社會效果,這一創作經驗顯
然是值得借鑒的。同時因為曹操在當時強調「唯才是舉」有一
定的進步意義,所以他對「求賢」這一主題所作的高度藝術化
的表現,也應得到歷史的肯定。
(三)〈觀滄海〉(一名〈步出夏門行〉、〈隴西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夏門」原是洛陽
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此詩作於建
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
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
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
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
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採
用謀士郭嘉的意見,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
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
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
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
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
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慨。
關於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
實,這種看法與史實不符,不可置信。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
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
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
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他應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
初「臨碣石」、「觀滄海」。至於碣石山位於現今何處,目前
學術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沈入現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
海中,或以為就是現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
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
遼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
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
像繪畫的粗線條。「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
「何」,何其,今言「多麼 」,是歎美之詞。「澹澹」而加歎
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這水波「澹澹」
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
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
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
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
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
「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
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
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
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
然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
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
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
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
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繫廓落無垠的宇宙,
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
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
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
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
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
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
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
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
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
〈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
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
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
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
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
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
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
的厚愛。值得指出的是:客觀自然景物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必
然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理解、融會、取捨、強調,然後形成
藝術的産品。這種産品,既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詩人主觀
精神的凝結。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
另外,曹操現存二十餘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
內容卻是全新的。沈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于曹
公。」(《古詩源》卷五)這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一個大膽
的突破。這種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
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曹操這個功績,也
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
(四)〈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南朝鍾嶸寫了一部《詩品》,品評詩人,區分第等,把曹
操的詩置於下品。可是,曹操的詩卻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巨大
力量,使 後代無數英雄志士為之傾倒若狂。據《世說新語》
記載: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後輒詠曹操「老
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為什麼理論家的
眼光同讀者的賞愛如此大不相同呢?這是一個頗為發人深思的
問題。王大將軍擊節讚賞的詩,是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
的第四章--〈龜雖壽〉。曹操當時擊敗袁紹父子,平定北方
烏桓,躊躇滿志,樂觀自信,便寫下這一組詩,抒寫胸懷建功
立業的豪情壯志。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不由想起了人生
的路程, 所以詩一開頭便無限感慨地吟道:「神龜雖壽,猶
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莊子‧秋水篇》說:「吾
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 」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說神龜
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一死呀!《韓非子‧難勢篇》記載:
「飛龍乘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與同矣!」「騰蛇」
和龍一樣能夠乘雲駕霧,本領可謂大矣!然而,一旦雲消霧散,
就和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
武,服食求仙,亦不免於神仙長生之術的蠱惑,而獨曹操對生
命的自然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在讖緯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
可貴的。更可貴的是如何對待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掃漢末文
人感歎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悲調,慷慨高歌曰:「老驥
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
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
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幹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
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沈,一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
啊!
這首詩始於人生哲理的感歎,繼發壯懷激烈的高唱,復而回
到哲理的思辨:「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
年。」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一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
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裏,要充分
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最後再談到人在自
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一個人壽命的長短雖然不
能違背客觀規律,但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養
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壽嗎?曹操所云「養
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
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沈,而要「壯心不已」--要
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
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揭示了人的精神因
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這方面來說,它不又是一篇絕妙的養
生論嗎!
〈龜雖壽〉更可貴的價值在於這是一首真正的詩歌, 它
開闢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
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
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
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
雲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
章的曹操,帶頭叛經離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他
「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
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
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龍‧時序》說:「觀
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
故梗慨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其詩
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
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
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
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著天下英雄的心靈。
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閃爍著奪目
光彩。鍾嶸將曹操置於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
殊不知曹操這樣一位豪氣蓋世的英雄,是不屑於雕章啄句的。
鍾嶸六朝時人,當時文學之士很講究文彩華美,所謂「儷采百
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鍾嶸對曹操的評價過低,顯然是時
代風氣使然。我們知道,任何文學--包括詩歌在內,文采較
之內容,畢竟是第二順位的。關於曹操的文學地位,過去常為
其政治業績所掩,而不為人重視,其實,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
上,是有卓越貢獻的人物,特別對建安文學有開創之功,實在
是應當大書一筆的。
二、風格特色
史家說他「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見《三國志》注引《魏書》),可見他不僅是個詩家,而且
是個愛好音樂的行家。尤為突出的是,他繼承了樂府民歌「感
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的現實主義傳統,用
樂府舊調舊題寫新內容,把當時動亂的政治現實和人民的苦難
形象深刻地反映出來﹒因而被稱為「漢末實錄」和「詩史」
(鍾惺《古詩歸》)。例如〈蒿里行〉是以輓歌寫時事的。它
們通過對那個喪亂時代的真切描寫表露了詩人傷時憫世的感情,
寫得蒼涼激楚,形象鮮明。〈短歌行〉和〈龜雖壽〉則表現了
他統一大下的雄心和進取精神。這兩首是曹詩中的四言名篇,
作者悲涼慷慨,以濃烈的抒情氣氛表達自己統一天下的志向,
以及為完成末竟的事業繼繽奮發的胸懷。
他的四言抒情詩尤為人們所稱頌,後人說他是「復興四言
詩」的作家。沈德潛說:「曹公四言,於三百篇外,自開奇
響。」因為四言詩自《詩經》以後,日趨萎靡,遂漸為五言詩
所代替,很少有佳作出現,而曹操卻創造了幾篇動人的佳作,
使四言詩再度新生,重現奇彩。〈觀滄海〉一首較完整的寫景
四言詩,其中作者通過「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的描
繪,披露他開闊的胸襟。這種完全寫景的詩在他以前是不曾有
過的。因而曹操又是寫景詩的創始者。後人如嵇康、陶淵明等
有成就的四言詩都深受其影響。
總之,曹操的詩,表現了他豪邁縱橫、蒼涼悲壯的獨特風
格,是那個時代精神的集中表現。他的詩不僅開創了建安文學
一代詩風,對後來文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而且他以樂府舊
題寫時事的作法,也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啟示。例如杜甫「即
事名篇」的新題樂府詩和白居易等人所掀起的新樂府運動,都
可以追溯到曹操的樂府歌辭上來。
三、後人評曹操
(一)《魏書》:「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
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
成樂章。」
(三)鍾嶸《詩品》:「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下品)
參、曹丕
一、詩歌賞析
(一)〈秋胡行〉
朝與佳人期,日夕殊不來。
嘉肴不嘗,旨酒停杯。
寄言飛鳥,告餘不能。
俯折蘭英,仰結桂枝。
佳人不在,結之何為?從爾何所之?
乃在大海隅。靈若道言,貽爾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躕。
佳人不來,何得斯須。
〈秋胡行〉古辭原意是歌頌秋胡妻的貞烈。詩人以古題寫
新事,表現懷人之思。朱乾《樂府正義》以為是「魏文思賢之
詩」。筆勢舒緩、纏綿而婉約。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點明了整個事件的原委和結果:早
晨即與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卻終沒有來。其痛苦的語
調,濃重的失落感頓時籠罩全篇。此至,讀者也許會産生兩點
疑問:其一,詩中的「佳人」是誰?真是容冶貌美,為魏文曹
丕所傾心期的女性?還是他成就大事業所渴思的賢人?其二,
佳人為何失約未來?是關山迢遞,路遠會難?還是另有曲折,
中途變卦?有趣的是:這些為讀者關心的問題,不知是作者以
為不重要,還是另有隱衷,提不得也。詩人只是在十六句中,
反反復復,絮絮叨叨,極其主觀而詠歎調般地傾訴著一個主題,
這就是──因佳人失約未來而引起的濃重的失落感。光從字面
看,這種失落感和待人不至的焦灼感,似乎是指從早晨與佳人
相約開始,到日夕佳人未至這段時間。其實,朝──夕,僅僅
是一種光陰的比喻,時間的象徵,即以一天象徵一生。由至夕,
乃指從青少年至垂暮之年的整個人生。在自己的整個一生中,
始終有一種不能實現的追求,和由不能實現而帶來的巨大而又
無法彌補的缺憾感。明白了這一點,「佳人」是男是女,為何
失約未至這些問題,也許確實就無關緊要,可以略去。重要的
倒是,詩人是如何組織和表達這一焦急渴心情的,且讓我們欣
賞一下:
首先是「嘉肴不嘗,旨酒停杯」。為思佳人,茶飯無心。
連美酒、連嘉肴都懶得動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邊,忽
然像電影來了一個停格。心中湧起的,是追求永遠不能實現的
深層的失落感。二是「俯折蘭英,仰結桂枝」,儘管追求不能
實現,但自己並不停止這種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潔。此
化用屈原《離騷》和《九歌》中「結幽蘭而延佇」,「結桂枝
兮延佇」句式,以示自己貯芬芳而待遠人。三則是表示願意跟
佳人到天涯海角,並讓海神把最寶貴的「明珠」送給她。四是
企足眺遠,躊躇徘徊,渴念之情,幾乎急不可耐。為此,詩人
什麽辦法都想盡了,為訴說自己的情懷,「飛鳥」也托了,
「蘭英」也折了,「桂枝」也結了,誓言也發了,儘管「步立
踟躕」、「何得斯須」,渴慕焦急之情片刻都難忍耐,但「佳
人」如終沒有來。此與首句照應,以種種努力,表明這是一個
永恒的絕望。
整首詩,如面對親朋故友,娓娓不倦,反復傾訴自己徹夜
難眠的衷腸;又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鬱結無告,故作一熱
烈、主觀而又偏執的個人內心獨白。具有移人情魄的魅力。陳
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說:「曹丕詩歌的好處在於能轉能藏」。
「轉」者,即「變宕不恒」,以多重比興寫自己「變宕不恒」
的感情流程。「藏」者,即「含蓄無盡」,意味雋永,以舒緩
的筆致,纏綿婉約的風格,詠歎調般的形式特點,抒發自己失
落的惆悵與鬱結不解的「情結」。這種發抒形式,比起他父親
曹操〈短歌行〉中求賢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來:一纏綿,一蒼涼;一婉約,一慷慨,其不同如
此。
(二)〈燕歌行〉 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絃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
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個
樂府題目,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它和《齊謳行》、
《吳趨行》相類,都是反映各自地區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區音
樂特點的曲調。燕是西周以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名,轄地
約當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等一帶地區。這裏是
漢族和北部少數民族接界的地帶,秦漢以來經常發生戰爭,因
此歷年統治者都要派重兵到這裏戍守,當然那些與此相應的築
城、轉輸等各種徭役也就特別多了。拿最近的事實說,建安十
二年(207)曹操北伐烏桓的戰爭,就發生在這古燕國的北
部今遼寧省興城一帶。反映這個地區戰爭徭役之苦的作品,早
在秦朝就有「不見長城下,屍骨相撐拄」的民歌,到漢代更有
了著名的〈飲馬長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從思想內容上
說就是對這種文學作品的繼承與發展。郭茂倩《樂府詩集》引
《樂府解題》說:「魏文帝『秋風』、『別日』二曲言時序遷
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所訴也。」又引《樂府廣題》說:
「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于燕,而為此曲。」這樣來理解作
品的內容是正確的。〈燕歌行〉不見古辭,這個曲調可能就創
始于曹丕。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漢以來四百年間的歷史現象,
同時也是他所親處的建安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下層
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開頭三句寫出了一片深秋的肅殺情景,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作了
準備。這裏的形象有視覺的,有聽覺的,有感覺的,它給人一
種空曠、寂寞、衰落的感受。這種景和即將出場的女主人公的
內心之情是一致的。這三句雖然還只是寫景,還沒有正面言情,
可是我們已經感覺到情滿於紙了。這種借寫秋景以抒離別與懷
遠之情的方法,中國是有傳統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
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漢武帝的〈秋風辭〉
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從這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燕歌行〉與它
們思想感情上的連續性,而且還可以看到其中語言辭彙上的直
接襲用。但是這些到了曹丕筆下,卻一切又都成為具有他個人
獨特思想面貌,獨特藝術風格的東西了。
「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在前面已經描寫過的那個肅殺的秋風秋夜的場景上,我們的女
主人公登臺了:她愁雲滿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著遠方自言自
語,她說:你離家已經這樣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腸寸斷。
我也可以想像得出你每天那種傷心失意的思念故鄉的情景,可
是究竟是什麽原因使你這樣長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來呢?「慊
慊思歸戀故鄉」是女主人公在想像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鄉的
情景。這種寫法是巧妙的,也是具體、細緻的。一個人思念另
一個人,其思想活動總有具體內容,或者回憶過去在一起的時
光,或者憧憬日後見面的歡樂,或者關心牽掛對方目下在外邊
的生活,想像著他現在正在做什麽,如此等等。這種寫法的好
處是翻進一層,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細緻、具體。「君何淹留
寄他方?」這裏有期待,有疑慮,同時也包含著無限的懸心。
是什麽原因使你至今還不能回來呢?是因為修築繁忙?是因為
戰事緊急?是因為你生病了?受傷了?還是……那簡直更不能
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麽沈重啊!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不敢這三句描寫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獨守空房,
整天以思夫為事,常常淚落沾衣。這一方面表現了她生活上的
孤苦無依和精神上的寂寞無聊;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女主人公對
她丈夫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她的生活儘管這樣淒涼孤苦,但是
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著他的早日回歸外,別無任何要求。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女主人公在這秋
月秋風的夜晚,愁懷難釋,她取過瑤琴想彈一支清商曲,以遙
寄自己難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調,
總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動聽的長歌。《禮記‧樂記》云:「樂也
者,情之不可變者也。」女主人公寂寞憂傷到了極點,即使她
想彈別樣的曲調,又怎麽能彈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傷心淒苦地懷念遠人,她時而臨
風浩歎,時而撫琴低吟,徬徨徙倚,不知過了多久。月光透過
簾櫳照在她空蕩蕩的床上,她抬頭仰望碧空,見銀河已經西轉,
她這時才知道夜已經很深了。「夜未央」,在這裏有兩層含意,
一層是說夜正深沈,我們的女主人公何時才能捱過這淒涼的漫
漫長夜啊!另一層是象徵的,是說戰爭和徭役無窮無盡,我們
女主人公的這種人生苦難,就如同這漫漫黑夜,還長得很,還
看不到個盡頭呢!面對著這沈沈的夜空,仰望著這耿耿的星河,
品味著這苦痛的人生,作為一個弱女子,我們的女主人公她又
有什麼辦法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呢?這時,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
銀河兩側的那幾顆亮星上:啊!牛郎織女,我可憐的苦命的夥
伴,你們到底有什麼罪過才叫人家把你們這樣地隔斷在銀河兩
邊呢?牽牛、織女分別是天鷹和天琴星座的主星,這兩顆星很
早以來就被我國古代人民傳說成一對受迫害,不能團聚的夫妻,
這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對牽牛織女所說的
這兩句如憤如怨,如惑如癡的話,既是對天上雙星說的,也是
對自己說的,同時也是對和自己命運相同的千百萬被迫分離、
不能團聚的男男女女們說的。這個聲音是一種強烈的呼籲,是
一種悲涼的控訴,是一種憤怒的抗議,它仿佛是響徹了當時的
蒼穹,而且在以後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裏年年月月、時時刻刻
都還可以聽到它的響亮的回聲。這樣語涉雙關,言有盡而餘味
無窮,低迴而又響亮的結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現的思想並不複雜,題材也不算特別新鮮,但是曹
丕作為一個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能關心這樣一種涉及千家萬戶
的事情,而在詩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這是很可貴的。在
藝術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她雍
容矜重,熾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莊。作品把寫景抒情、寫
人敘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種自言自語,巧妙地融為一體,構
成了一種千回百轉、淒涼哀怨的風格。它的辭藻華美,也襲用
了許多前人的東西,但這一切又像是完全出之于無心,而不帶
任何雕琢的痕跡。這是〈燕歌行〉的特點,也是曹丕詩歌區別
于建安其他詩人的典型特徵。曹丕是個政治家,但從他的作品
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種慷慨激昂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也
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種積極上進,志欲報效國家的思想。在他那
裏總像是有一種訴說不完的淒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
又常常愛用婦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鍾惺說他的詩「婉孌細秀,
有公子氣,有文人氣」(《古詩歸》)。〈燕歌行〉可以說是
最能代表曹丕這種思想和藝術風格特徵的作品。前人對這兩首
詩的評價是很高的,清代吳淇說:「風調極其蒼涼,百十二字,
首尾一筆不斷,中間卻具千曲百折,真傑構也。」(《六朝選
詩定論》)王夫之說:「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
(《薑齋詩話》)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詩的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這也是
我們應該知道的。《詩經》基本是四言體,偶爾也出個七言句
句子,但為數甚少。《楚辭》是楚歌體,有七言句,但大多數
都帶有「兮」字,與七言詩句子的格式韻味不同。漢代樂府中
有一部分雜言體,如〈戰城南〉、〈東門行〉等,其中有一部
分七言句,這些對於七言詩的發展顯然是有促進的,但七言句
在那些作品中還不是主體。兩漢四百年間,全篇由七言構成的
作品今天被人們提到的有兩首,第一首是漢武帝時的君臣聯句,
即所謂〈柏梁台詩〉。這首詩出於後代小說,漏洞甚多,原不
可信,而且生編硬湊,堆砌敷衍,也完全沒有什麽詩味。第二
首是張衡的〈四愁詩〉。詩味很濃,但張衡這四首詩每首的第
一句還都帶著一個「兮」字,還拖著一個楚歌的尾巴。因此,
真正擺脫了楚歌形式的羈絆,使七言形式宣告獨立的作品就不
能不說是曹丕的這兩首〈燕歌行〉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曹丕
學習漢代樂府,學習前人詩歌,在形式上勇於探索、勇於創新
的精神。〈燕歌行〉句句押韻,而且都是平聲,格調清麗宛轉,
這是七言古詩發展的一個階段。晉宋作家模寫七言,還照此繼
續走了相當長的一段路。後來又經過南朝鮑照、蕭繹、庾信等
人的努力,到唐代盧照鄰、駱賓王那種隔句用韻、平仄相押的
鴻篇巨制出現的時候,那時七言古詩就又進入一個更新的發展
階段了。可見,曹丕的開創之功是不能掩沒的。
(三)〈燕歌行〉 其二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鬱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雲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容顏,誰能懷憂獨不歎?
展詩清歌聊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仰看星月觀雲間。
飛鶬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 不能存。
曹丕《燕歌行》在詩史上久負盛名,但歷來對其一「秋風
蕭瑟」篇分外垂青,而於此首卻問津甚少。其實是雙璧一對,
兩篇對觀,更饒意味。
前篇從「霜飛木落」、「燕鵠南歸」感物起興。由時序涉
及歸鳥,再由鳥歸而關聯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遷,辭
以情發」,曲曲道來。此首與其主題、情思相一,構思則另起
爐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薑齋詩話》),
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此篇人物一出場,幾是脫口而出「別日何易會日難」,好像
不加斟酌,其實含義複雜。結合前篇「念君客遊多思腸」、
「憂來思君不敢忘」,此句浸透思念之意,且「念」、「憂」
至此翻覆而為困惑和感慨——「會日難」,即「會日何難」,
承上「何」字而省。人生一世,生計羈絆,天各一方,時或有
之。至於漢末動亂,「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曹植《七
哀》)的現象,竟為尋常之事。對於鍾於情的室中思婦則鬱結
為滿腹牢騷哀怨。在上篇「念」、「思」之後,此首接手,不
假思索,即道出心曲,此其一;其二,由眼前的「會日何難」,
相見不易,滋生懊悔當初「別日何易」,分手匆匆,而「悔教
夫婿覓封侯」的情思;其三,昔日分手倉促,以為相逢不遠,,
豈料歸期無望,這就反省出當今「相見不易」,「會日何難」
之意。憂思與期望,失望與懊悔,哀怨與悵望融為一句,引發
以下若許曲曲不盡之心緒,可謂「立片言以據要」,為一篇之
關目,為通首之根源。次句「山川悠遠路漫漫」,化用《古詩
十九首》中「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句意。這是從空間的
遙遠申述上句「會日何難」之意。這和上篇以時令物候烘托思
婦別離之久,用意相同,構思則異。這二句省透此詩主腦:
「行役不歸,佳人怨曠」(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李商隱
的名句「相見時難別亦難」即脫胎於此。
山長路遠,天各一方,思婦獨處,自然要「思君」,以至
「鬱陶」—憂思聚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為人之常
情。懷此深憂,當須排遣、傾訴。可是,既「鬱陶思君」,何
以卻「未敢言」?這句實與古辭《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
枝,心悅君兮君不知」仿佛。是說心思君,而君在千里之外,
欲睹一面而未得,拳拳心曲,所思之人豈能得知。「未敢言」,
即不能言,與前篇「憂來思君不敢言」,措詞取義相同。相見
不得,相訴不能,而引起「魚雁通書」之意。「寄聲浮雲往不
還」,有人以為是所寄問訊音書猶如飄蕩之浮雲,一去而不見
蹤影。這是把「浮雲」質實看之。看下「伏枕不眠」云云,
「浮雲」似為虛擬——以比遊子,那麽此句就是向遠方遊子
「寄聲」,然而回音杳然,一無反響。這裏寄書遊子卻往而不
還,聚集思婦不少的困惑和疑慮:是役者戎馬倥傯,戰事緊急;
還是其戍未定,還是染疾;還是負傷……這種種焦思懸念,都
注入這一句不願明言之中。這時再回頭看上句「未敢言」,則
有多少不安憂慮隱伏其中。
這種無休止的巨大心理負荷不斷加重,枯寂、失望,甚或
絕望時或襲來,頓感青春消失,容顔無光。「涕零雨面毀容顔」
就是悒憂心理的外現。此言憂令人老,下言憂思不解。「獨不
歎」,返照前「未敢言」。百憂在心,極需傾訴,卻「未敢
言」,欲吐還吞不能訴之,其情之哀、憂之切、慮之深可見。
二句合觀,明知憂思傷人,卻仍懷憂不減,此即「願言思伯,
甘心首疾」(《詩經‧衛風‧伯兮》)用意,不過那是任情直說,
此二句則前抑後揚,情思波折,跌宕反襯而加倍寫憂。從首句
至此,從心理展現的角度,刻畫出一個「賤妾煢煢守空房,憂
來思君不敢忘」哀思衷腸無所傾訴的怨婦形象。
人的心裏如果遇到困擾,憂慮而感覺不安,就需消除情緒
的動蕩,精神求得平衡,苦悶才會消散。否則就尋求種種辦法,
以求解脫。而室婦思人,含怨何終,故動人不已。第七句的
「展詩清歌」,是寫思婦淺吟低唱懷人幽思的〈燕歌行〉,這
是主人公聊自寬解的第一措施。可是,歡愉難久,憂戚繼之。
思苦歌傷,猶如前篇所言「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
長」,清商之琴音淒苦不堪,無絲竹相伴的清唱也格外淒冷。
二者都是「樂往哀來」,憂上加憂,此之謂「舉杯澆愁愁更
愁」。
心懷深憂,多方排解而不得,則輾轉反側而愁懷難釋。
「耿耿伏枕」一句,是說備受憂思失眠的煎熬。至此點明長夜
是懷人者最苦惱之時。這句不僅是上句「摧肺肝」的紛擾,也
暗含一句潛臺詞——仍是「涕零雨面」的繼續。這是化用《詩
經‧邶風‧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句意。「不能眠」
者,是因「懷憂」而又「哀來」。「披衣出戶」漫步中庭,是
思婦「聊自寬」的又一無可奈何的措施。步立踟躕於皎潔月光
中,思飛遠方。這三句「不眠」——「出戶」——「看月」遞
進而來,鮮明的層次表現夜時的延展流失。「仰看」句平靜不
露聲息,但結合下句「飛鶬晨鳴」觀之,「星漢西流」意已含
裹其中。讀者似乎可以想見,從思婦「仰看」的倩影,斷續傳
來深深的哀歎聲,因為那「誰能懷憂獨不歎」的句子給人印象
太深了。不僅如此,由她「仰看」明月,自然也會想到她會低
頭苦思,星繞月明,以見人缺。從下句「飛鶬晨鳴」看,長夜
破曉,飛動於晨霧中鶬鳥的陣陣鳴叫,那聲音於徹夜未眠徘徊
中庭的思婦逗起若許可感可歎的自憐之情,更為明白。「展詩
清歌」——而吟唱難續,「步立」「仰望」——星月增悲,終
然不能慰存。種種措施不能撫息苦苦之哀思,倒加重了孤棲自
傷之情。
曹丕富於情感,是言情的高手,善於表達細膩悱惻情思,
而且喜用婦女口吻,形成柔腸宛轉、掩映多姿的「女性美」風
格。所以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說:「魏文帝詩如西子捧心,
俯首不言,而回眸動盼,無非可憐之緒。」這首詩的一、三、
四句,句內各有層次,如第四句滿懷苦惱,又滿帶希望而「寄
聲」,卻泥牛入海,前者一展為一層,後者一收卻藏住,頓挫
波折間見出室思之熬煎,流動遞進而加深情感。七、八兩句之
間也形成這種波折轉藏效果;再則用了一連串否定句式:「未
敢言」、「往不還」、「獨不歎」、「不能眠」、「不能存」,
形成希求排解而不能,再求排解又不能,情感起伏的波浪線,
曲折流動,往復生姿,每往復一次,則深曲一層,形成情感上
的層層漣漪。
〈燕歌行〉這類閨怨詩體現了人的悲歡哀樂情感的兩極性
的一端。這種綿綿不盡的憂傷,對於平凡或是偉大人物,境遇
坎坷還是順利,都會或長或短、或輕或重在心靈深處際遇過,
它或許是薄薄的「不思量」,但其結果都是深深的「自難忘」,
因而在抒情詩為主的國度繁衍成為一個永恒的主題。
二、風格特色
曹丕的抱負遠不及曹操,他缺乏曹操的雄才大略和進取精
神,在政治上嚮往漢文帝式的「無為而治」但他很有文才,博
通群書,愛好文學,努力於著述。他在給王朗的書信裡說:
「人生有七尺之軀,死為一棺之土,為有利德揚名,可以不朽;
其次莫如著編籍。」據史書記載,他寫過許多辭賦、詩歌及散
文,「所勒成垂百篇。」《三國志‧文帝紀》現在的詩歌,完整
的約有四十首,或全或缺的詞賦有三十篇,其中《典論‧論文》
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享有較高地位的重要文獻。當時鄴下文人
集團,都以他為中心,開展著述和創作。這對於促進建安文學
的發展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
他生活的主耍時期是在三分天下既定之後,環境比較安定,
政治生活也較平穩。他和文士們結成詩朋酒侶,「出則連輿,
止則接席……酒酣耳熱,仰而賦詩」(〈與吳質書〉語),所
以他的詩歌內容遠不及曹操豐富,也不如曹植泓深。但就作家
而論,曹丕也不失為建安詩人中程就較高的一個,一些詩也稱
得上時代的名篇。如即是。
民歌學習是建安詩人的一個共同點,曹丕在這方面做的比
較出色。他的師取材於「閭里小事」,偏重抒情,描寫男女愛
情和遊子思婦題材的作品較多,寫的也比較好;而且形式多樣
化,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有,語言通俗明快,
有較濃郁的民歌風味。〈燕歌行〉其一,用細膩而委婉的筆法,
刻劃秋夜思婦纏綿悱惻的思知情,深細入神,全詩聲調鏗鏘,
語言清麗而富於抒情色彩,是它以前的作品所不能企及的。全
首詩是現存文人詩作中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詩句完全擺脫楚
辭句中夾疇。它對七古詩的形成是做出過貢獻的。
三、後人評曹丕
(一)史書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文彊識,才
藝兼該。」
(二)鍾嶸《詩品》評曰:「率皆鄙直如偶語。」(中品)
肆、曹植
一、詩歌賞析
(一)〈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
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
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
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
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
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
首《七步詩》。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後, 對才華
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
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
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
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七步詩》。
據說曹丕聽了以後「深有慚色」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
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
於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
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
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
「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
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
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
刹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
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
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
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
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
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
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
「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臺賦》,植
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
好詩也完全是極有可能的。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
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
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
稱賞。
(二)〈贈白馬王彪〉
序曰: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
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後有司以二王歸藩,
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
辭焉。憤而成篇。
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
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
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太谷何寥廓,山樹鬱蒼蒼。
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岡。
脩阪造雲日,我馬玄以黃。
玄黃猶能進,我思鬱以紆。鬱紆將何念?親愛在離居。
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
蒼蠅間白黑,讒巧反親疏。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
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
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
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後期
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叡的猜
忌和迫害。其間「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三國
志》本傳)。曹植在〈遷都賦序〉一文中說:「余初封平原,
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末將適於東阿。
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頻繁地遷徙和
變動封爵,說明曹丕對他的極度不信任。而封為藩王,形同囚
禁,沒有任何自由。「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
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他在〈諫取諸國士
息表〉說:「今部曲皆年耆,臥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視,
氣息裁屬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風靡、疣盲聾聵者二十三人。」
曹植後期實際是在這種軟禁的情況下度過的。他已經失去了人
身自由,有的只是憤慨和悲傷,沒有幸福和希望。〈贈白馬王
彪〉一詩形象地反映了曹植後期的生活和感情。
〈贈白馬王彪〉一詩,最早見於西晉初年陳壽所撰《三國
志‧陳思王植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詩前有云:
是時待遇諸侯國法峻。任城王暴薨,諸王既懷友于(按,即
「兄弟」之意)之痛。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
隔闊之思,而監國使者不聽,植發憤告離而作詩。
此後,梁代蕭統又將此詩收入《文選》,唐人李善為之注,在
詩前增有一《序》:
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到洛
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後有司以二王歸藩,
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
辭焉,憤而成篇。
李善還注稱:「集曰於圈城(按,當即鄄城)作」。可知曹植
的文集的詩題是〈於圈城作〉;今題,當為後人據《序》所改。
另據《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載,曹彪於黃初三年為吳王,
黃初七年才徙封白馬王,與此《序》不合。後人於此多有考辨,
而意見不一。或謂曹彪於黃初四年徙白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
而未載。(黃節,見《曹子建詩注》)當然也有人認為此時當
稱曹彪為吳王,(杭世駿《三國志補注》)今不詳述。
〈序〉的年份,與《三國志》曹植本傳相合。本傳稱:
「(黃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師」。不過,
黃初三年,曹植為鄄城(今山東濮縣東)王。鄄城同今在河南
滑縣的白馬,魏時同屬兗州東郡,故能同路東歸。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
彰,以及異母之弟白馬王曹彪一道來京師洛陽參加「會節氣」
的活動。於此期間,「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三國志‧
任城威王彰傳》)的曹彰突然暴死。據《世說新語‧尤悔》篇
記載,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會節氣過後,諸侯王返回各
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塊來的,如今回去的卻剩下兩個人,曹
植心裡已經非常難過;誰會想到朝廷還派了一名監國使者叫做
灌均的人,沿途監視諸王歸藩,並規定諸侯王在路上要分開走,
限制他們互相接觸,這樣就使得曹植越發難堪和憤怒。面對曹
丕這樣的陰險無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燒,於是寫
出這首傳誦千古的名詩〈贈白馬王彪〉。
〈贈白馬王彪〉一詩共分7章,表現了曹植恐怖、悲傷、
痛恨和憤怒相互交織的複雜感情,深刻地揭發了統治階級內部
的尖銳矛盾。
第1章共10句,寫這次「會節氣」結束之後啟程返回封地
的經過和心情。詩人在「承明廬」朝見了魏文帝曹丕之後,將
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按曹植於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改
封鄄城侯,次年立為鄄城王。清晨從京都洛陽出發,傍晚經過
了首陽山。這前4句都是過程的介紹。接著「伊洛廣且深,欲
濟川無梁」則寓有深意。說伊水、洛水既寬廣又幽深,已經感
到路途艱難。「欲濟川無梁」竟然說過河無橋,更表明是難以
克服的因難。作者瞻望前途,寸步難行。只好從水路「泛舟」,
卻又遇見「洪濤」,因而「怨彼東路長」,東歸鄄城還有好長
一段路呢!這個「怨」字,豈止怨路,實際還包括怨人,怨曹
丕和他的爪牙。「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是在旅途的困苦
之中回頭再朝京城看了一眼,內心不是懷念曹丕,更不是留戀
「會節氣」的活動,而是想到了曹彰在洛陽暴死得不明不白,
引起作者的極大悲憤,甚至恐怖,所以在伸著脖子遙望城闕時
心情也是悲傷的。
第2章共8句,寫歸途中的困苦。詩人經過寥廓的太谷關,
山上的樹木鬱鬱蒼蒼。接上章可知詩人棄舟登岸,走入山谷。
不巧「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縱橫」,連降大雨,道路泥濘不堪,
積水縱橫流淌,行路和「泛舟」同樣困難。這裡路途難行,也
隱喻處境危險。下文「中途絕無軌」和上文「欲濟川無梁」一
樣,還是無路可走,這裡可以體會出曹植身受的痛苦和威脅多
麼深重。水上有洪濤,山谷遇大雨,只好改道登上山坡,然而
長長的斜坡直入雲天,前面的路程遼遠而又高峻。恰在此時馬
又得了玄黃的病。困難加劇,矛盾激化,東行歸藩的路途竟然
如此充滿險阻,隱約說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麼坎坷不平。
第3章共12句,開始直接抒發內心的悲憤,進入詩的核心
部分。在這進退兩難之際,作者還得騎著病馬前進,說明當時
詩人已失去自由,只能返回封地,沒有其他選擇。因此「我思
鬱以紆」,心中愁悶鬱結。心情愁悶還想些什麼呢?於是提出
「親愛在離居」,即和親密的弟弟曹彪不得團聚的問題,點明
寫這首詩的直接原因。途中派有監國使者灌均,灌均使他們弟
兄「離居」。灌均其人,過去就曾經:「奏植酒醉悖慢,劫脅
使者」(《三國志》曹植本傳)。如今曹植想在途中同曹彪互
敘兄弟情誼,灌均竟然不准,因此曹植對他恨之人骨。把他比
做鴟梟、豺狼、蒼蠅。他們竊據要津,混淆黑白,搬弄是非,
挑撥離間,進讒言,說壞話,使得親人之間都疏遠了。這裡當
然有難言之隱和違心之論。由於當時的惡劣的政治環境和君臣
名份的限制,詩人不能也不敢明目張膽地表露對曹丕的不滿,
而只能把滿腔怒火燒向使他們「親愛在離居」的監國使者灌均
之流。詩人表面還要回護一下曹丕,好像曹丕對他們本來很好,
是「讒巧令親疏」的。「中更不克俱」是說中途才改變主意不
讓他們弟兄同行的,似乎說曹丕本來是沒有明確讓他們分路而
行的。曹植的這種用心是清清楚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詩人
受到這幫勢利小人的脅迫,心情沮喪憤慨,一時想要重回京城,
但「欲還絕無蹊」,沒有退路,只能拉起韁繩在那裡徘徊猶豫。
第4章12句,詩人於路上觸景生情,感物傷懷。曹植在路
上徘徊,前途茫茫,但在這裡又有什麼可以留戀的呢?自己不
禁發問。原來相思之情是無窮無盡的。「相思」指弟兄之間的
關懷,也就是指他對曹彰的悼念和對曹彪的思念。在陷入相思
的苦痛之中,又面對著秋風、寒蟬、蕭條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
秋風沒有溫暖,寒蟬發出哀鳴,一派肅殺凄清景色。此外「歸
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更引起
詩人的無限傷感。歸鳥有林可赴,孤獸有群可歸,鳥獸尚且各
自尋求歸宿,然而曹植本人卻無路可走,無家可歸,從而產生
人不如物的感觸,這就是「感物傷我懷」。最後只能「撫心長
太息」,拍著胸脯長嘆罷了,現實生活,沒有前途和希望。
第5章共14句,表現了曹植對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對人生的
感慨。這章接觸到寫這首詩的根本原因。作者深知,嘆息又有
什麼用呢?好像上天安排的命運故意和他作對。何以產生這種
念頭呢?是由曹彰暴死引起的。哪裡會料想到一母所生的兄弟,
一道來到洛陽就突然死去了呢?落得「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
師」,曹彰如果死而有知,也會感到孤獨寂寞的。其實這是作
者當時的心境。曹彰之死,使曹植感到前途未卜,命運難料,
不免產生兔死狐悲的頹喪情緒。曹彰突然間就死去,活著的人
身體也漸漸衰弱下來。人生一世,只不過像早晨的露水那樣,
太陽出來一照就乾了。而且進入晚年,時光流逝更快得驚人。
詩人又自知不如金石長壽,只能嘆息悲傷。我們知道,曹植寫
作此詩時年齡不過32歲,正在有為的壯年,然而居然認為「年
在桑榆間」,到了人生的暮年,這種反常的心理,是他對個人
命運難以把握的反映。「人生如朝露」或「人命若朝霜」,
(曹植〈送應氏〉)為漢代末年士大夫中較為流行的思想。
《古詩十九首》就有「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
壽無金石固」(〈驅車上東門〉)的詩句,但較之曹植的憂憤
深廣就顯得膚淺得多了。
第6章共12句,詩人以豪言壯語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詩
表現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憤,感人肺腑,催人落淚。然而
一味沉湎於憂傷之中,於身無益,於事無補。曹植清醒地知道
「心悲動我神」,因而毅然「棄置莫復陳」,不能陷入憂傷的
深淵而不能自拔。詩人抖擻精神振作起來,用「丈夫志四海,
萬里猶比鄰」的豪言壯語和曹彪共勉。我們相信唐代詩人王勃
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
川〉)一定是受了曹植的啟發。情緒的由低沉而變得昂揚,使
詩的情調也變得開朗豪邁了。下面「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
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是對曹
彪的開導。告訴他,弟兄之間的情誼如果沒有減弱,離得遠了
情份反倒會日益親密。為什麼一定要像後漢姜肱那樣,和弟弟
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呢?(參看《後漢書‧姜肱傳》)言
外之意是說對這次途中沒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
那豈不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氣概而沉溺於兒女之情了!話是這樣
說,但詩人還是不能從沉重的憂憤之中完全解脫出來,因此末2
句「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情緒又急轉直下,曹彰的暴
死及由此產生的兄弟殘殺的恐怖陰影是永遠不能忘懷和消除的。
最後的第7章共12句,在贈詩惜別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詩
人對天命的懷疑和對神仙的否定。作者後半生形同囚禁,動輒
得咎,生活沒有樂趣,前途沒有希望。經過這次「會節氣」和
歸國途中受到的刁難,使他對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弟兄骨肉
之間的權力之爭的殘酷性,有了深刻的認識。以前還認為命運
不好,「天命與我違」;如今知道「天命信可疑」了。似乎意
識到,他的遭遇,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而是人世鬥爭的產物。
至於神仙,更是騙人已久了。漢末建安時期,求仙之風很盛行,
曹操的詩有一半是描寫神仙世界的。曹植也有不少遊仙題材的
詩。略早於建安產生的《古詩十九首》裡也有「服食求神仙,
多為藥所誤」(〈驅車上東門〉)的抒寫。曹植對神仙的虛無
有所認識,不能不說是一種覺悟。曹植感到「變故在斯須」,
頃刻之間就會發生曹彰暴死的慘劇。那麼,人生百年,誰能把
握得了呢!曹丕隨時都可能加害於他,所以他說「離別永無會,
執手將何時」,不然,和年青的兄弟分手怎麼會有訣別之感?
在這作者看來是生離死別的時刻,只能祝願對方保重身體,並
且互相祝福而已。詩人與白馬王曹彪最後灑淚而別。
〈贈白馬王彪〉一詩,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對曹丕手下的鷹
犬爪牙的仇恨和憤慨,實際是對其兄曹丕對他們弟兄殘酷迫害
的抗議。通過本詩可以加深對封建統治者反動本質的認識,他
們對骨肉同胞尚且如此殘忍無情,對廣大人民的壓榨和奴役就
可想而知了。
〈贈白馬王彪〉一詩,是繼屈原《離騷》之後,中國文學史
上又一首長篇抒情詩。詩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長,結
構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學作品中罕見的。
全詩氣魄宏偉,結構嚴謹。曹彰之死有如一個陰影籠罩全
篇,由此構成的悲劇氣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裡都反覆
渲染,突出了這一事件的嚴重後果。中間「欲濟川無梁」,
「中途絕無軌」,「欲還絕無蹊」的「三無」,把作者走投無
路,進退失據,悲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聯結起來,並使文氣貫
通,前後勾連,全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結構的渾然一體,和各章之間運用轆轤體有密切的關係。
轆轤體即修辭學裡的「頂真格」,它要求行文在段與段或句與
句之間用相同的字句相互銜接。古代《詩經》中的〈文王〉和
〈既醉〉兩篇;樂府詩〈平陵東〉、〈西洲曲〉都運用了這種
形式。〈贈白馬王彪〉除第1章和第2章沒有使用轆轤體(《古
詩源》把我們分的第1章和第2章視為一章)之外,其餘各章都
用了。如第2章的末句是「我馬玄以黃」,第三章的首句就是
「玄黃猶能進」;第三章的末句是「攬轡止踟躕」,第四章的
首句就是「踟躕亦何留」,下皆仿此。這種手法能夠使結構緊
湊、段落分明而又便於人們記憶和傳誦。
抒情的方式也時有變化,有時直抒胸臆,有時卻把抒情和
敘事、寫景結合起來。「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霖雨
泥我途,流潦浩縱橫」,看起來是敘事,實際是抒情。第4章
借景抒情,情景相生,發人深思,耐人尋味。作者噤若寒蟬,
大膽寫了這首詩,不也正像「寒蟬哀鳴」嗎。詩中的寒蟬、歸
鳥、孤獸都是詩人自身的寫照。冷落空曠的秋季原野,也是當
時詩人所處的政治環境的形象再現。
恰當比喻不僅可以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而且免於授人以
柄。把監國使者比之為「鴟梟」、「豺狼」和「蒼蠅」,惟妙
惟肖,入木三分。
史學家陳壽曾說:「魏世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
稷之實,又禁止壅隔,同於囹圄;位號靡定,大小歲易;骨肉
之恩乖,《常棣》之義廢。為法之弊,一至於此乎!」(《三
國志‧武文世王公傳‧評》)讀了〈贈白馬王彪〉一詩,就會深
刻理解這種歷史上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複雜性和尖銳性。
(三)〈美女篇〉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颻,輕裾隨風還。
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
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
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歎。
〈美女篇〉是樂府歌辭,這首詩以美女盛年不嫁,比喻志士
懷才不遇。
曹植是建安時期的傑出詩人,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
茂」(鍾嶸《詩品》上),對五言詩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
用。同時,他還具有政治才能,曹操曾認為他在兄弟之間「最
可定大事」(《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注引《魏武故事》),
打算立他為魏太子。後在與其兄曹丕的競爭中失敗。建安二十
五年(200),曹丕篡漢自立,從此,對曹植進行一系列的迫
害。直到曹丕之子曹叡即位(即魏明帝),情況也沒有改變。
曹植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但是,在曹丕父子的迫害下,他過著如同被軟禁一般的生活。
縱有滿腹才能,卻得不到施展的機會。終於在魏明帝(曹叡)
太和六年(232年),汲汲無歡"地離開了人間,卒年僅四十一
歲。劉履評論〈美女篇〉說:「子建志在輔君匡濟,策功垂名,
乃不克遂,雖授爵封,而其心猶為不仕,故托處女以寓怨慕之
情焉。」(《選詩補注》卷二)結合曹植的遭遇看,劉履的理
解是有道理的。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這是交代人物、地點。人物
是一個美麗姑娘,她的容貌豔麗,性格嫺靜。地點是「歧路
間」,即岔路口,她在采桑。「歧路間」是來往行人較多的地
方,這就為下文「行徒」、「休者」的傾倒預作鋪墊。「柔條
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緊接「采桑」,寫柔嫩的桑枝輕輕搖
動,采下的桑葉翩翩飄落。這裏明是寫桑樹,暗是寫美女采桑
的優美動作。景物的描寫對表現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休,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颻,輕裾隨風還。顧盼遺
光彩,長嘯氣若蘭。」主要寫美人的服飾,也寫到神情。「攘
袖」二句,上承「柔條」二句,美女採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
見到潔白的手。為了採桑,素手必須高舉,這樣又可見到帶著
金手鐲的潔白而光澤的手腕。用詞精當,次第井然。因為是採
桑,所以先寫美女的手和腕,然後寫到頭和腰,頭上插著雀形
的金釵,腰上掛著翠綠色的玉石。身上佩著明珠,還點綴著青
綠色寶珠和紅色的珊瑚。以上幾句寫美女身上的裝飾品,多為
靜態的描寫。「羅衣」二句,寫美女輕薄的絲羅上衣,衣襟隨
風飄動,是動態的描寫。動靜結合描寫美女的服飾,寫出美女
婀娜的身姿和輕盈的步態。形象十分鮮明。「顧盼」二句,以
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顧一盼都給人留下迷人
的光彩,長嘯時呼出的氣息,芬芳如幽蘭。使人感到如見其人,
如聞其聲,能不為之傾倒嗎?所以,「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
餐」。行路的人見到美女停車不走了,休息的人見到美女忘了
吃飯,從側面描寫美女的美貌。應該指出,曹植的這段描寫,
顯然受了漢樂府《陌上桑》的影響。《陌上桑》描寫羅敷的美
貌是這樣寫的: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鈎。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怨,但坐觀羅敷。
這是描寫羅敷的美麗,並不直接描寫她的容貌,而是描寫
她用的器物(「籠系」「籠鈎」)和穿戴的服飾(「倭墮髻」
「明月珠」「下裙」「上襦」)之美及「行者」「少年」「耕
者」「鋤者」四種人見到羅敷以後的反應,從正面和側面來烘
托羅敷的美麗。這些描寫與〈美女篇〉的描寫對比起來,二者
在內容上雖然基本相同,但是寫法卻不盡相同,表現了曹植詩
的一些變化和發展。
「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交代美女的住處,點明她的高貴門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
的高樓裏。「青樓」「高門」「重關」,說明她不是普通人家
的女兒,而是大家閨秀。「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顔?」美女
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陽光,誰不愛慕她的美貌呢?上句寫美女容
貌之美,可與前半首合觀;下句說無人不為之傾倒,引起下文。
這裏寫美女高貴的門第和美麗的容顔,是隱喻詩人自己的身份
和才能。有才能而沒有施展的機會,所為他不能不慨歎英雄無
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
衆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媒人都幹什麽去了呢?為什麽不
及時送來聘禮,訂下婚約呢?詩人對媒人的責怪,反映了自己
內心的不平。媒人不來行聘,這是客觀上的原因。而美女愛慕
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尋求一個賢德的丈夫實在很困難。這
是美女主觀上的原因。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難於實現。美
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而吵吵嚷嚷,議論紛紛,
他們哪裡知道她看得上的是怎樣的人。這是比喻一般人不瞭解
志士的理想。「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歎。」美女正當青春盛
年,而獨居閨中,憂愁怨恨,深夜不眠,發出長長的歎息。這
是比喻一般人不瞭解志士的理想。「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
歎。」美女正當青春盛年,而獨居閨中,憂愁怨恨,深夜不眠,
發出長長的歎息。這是比喻志士懷才不遇的苦悶。
這首詩通篇用比,比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手法,《詩
經》、《楚辭》多用之。〈美女篇〉以絕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
抱負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懷才不遇。含蓄委婉,
意味深長。其實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所以,清人王
堯衢說:「子建求自試而不見用,如美女之不見售,故以為
比。」(《古唐詩合解》卷三)
這首詩語言華麗、精煉,描寫細緻、生動,塑造了一個美
麗而又嫺靜的姑娘,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清代葉燮推為
「漢魏壓卷」,並且說:「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雋永,音節
韻度皆有天然姿態,層層搖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
空千古絕作。」這一稱讚,絕不是偶然的。
(四)〈情詩〉
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
遊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
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遊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
慷慨對嘉賓,悽愴內傷悲。
詩人因景感懷,發為浩歎。在微陰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風
的季節轉換中,自然界萬物各得其所,魚鳥安然遊翔之景,引
發出役夫久淹他鄉,有家難歸的聯想。曹植生活在戰亂頻繁的
時代,對民生疾苦有一定的瞭解和體察。詩中「遊者」、「處
者」兩句,運用典故,映照出時代的動蕩,男女之怨曠。遊者,
指征夫。〈黍離〉,指《詩經‧王風‧黍離》篇,是一首哀傷宗
周覆滅詩。這裏取其感傷亂離、行役不已的意思。處者,指役
夫家中的親人。〈式微〉,指《詩經‧邶風‧式微》篇。舊說是
黎國諸侯被狄人所逐,寄居衛國,臣子勸歸之作。這裏取
其感傷亂離、行役不已的意思。處者,指役夫家中的親人。
〈式微〉,指《詩經‧邶風‧式微》篇。舊說是黎國諸侯被狄人
所逐,寄居衛國,臣子勸歸之作。這裏取其勸歸之意。通過典
故的運用,將歷史與現實交織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
制度重壓下痛苦不安的悲哀情緒,詩人悲天憫人的同情心,不
言而喻。
這首詩造語自然精妙,音節流美鏗鏘,意象生動傳神,觸
目所感,情與景會。詩中「遊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兩句,
色彩鮮明,境界開闊,用詞精警,意象飛動,是歷代讀者激賞
的名句。魚、鳥形象的捕捉,淥水藍天的空間幅度,魚「潛」
鳥「薄」靜動映襯,在詩意的提煉上都達到了自然渾成、了無
痕迹的境界。魚兒安然地潛遊於淥水之中,鳥兒自由地翺翔於
九霄之外,安然無驚、自由暢朗的圖景,不但反襯出身不由己
的役夫的可悲命運,同時也是作者處在動輒得咎的政治逆境身
心備受壓抑中對自由、解放的熱切憧憬。「潛」、「薄」二字,
最見作者煉字、煉意的用心。「潛」字屬平聲閉口韻,聲音輕
細,切合表現遊魚安然不驚的神態;「薄」字屬入聲,聲音短
促而有力,狀翔鳥高飛藍天的快意,神采頓見,其「飛飛摩蒼
天」的氣勢,如在眼前。這兩個動詞的妙用,充分顯示出詩人
敏銳的觀察力及其精湛準確的藝術表現力,堪稱「詩眼」。尤
為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句與爾後「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兩句,平仄聲律和諧妥貼,文字對仗工整自然,暗合了律詩對
仗的規則,不但見出這位才思敏銳,才華富贍的詩人在斟音酌
句上的努力,和他對提高詩歌藝術表現力的貢獻,同時也透露
出中國古典詩歌由古體向新體、近體詩演進的訊息。
(五)〈白馬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隄。
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從漢獻帝建安到魏文帝黃初年間196-226,是中國詩歌史
上的一個黃金時代。由於曹氏父子的提倡,漢樂府詩「感於哀
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得到了繼承和發揚。一批身經
亂離,目擊苦難而又肯正視現實的詩人,不但把社會真象攝入
筆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這一時期,最有價值的文學
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戰亂和人民苦難的篇什外,就是抒發渴望
爲國家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的篇章。這方面的代表作當屬曹操
的〈龜雖壽〉和曹植的〈白馬篇〉。如果說〈龜雖壽〉是一位
「幽燕老將」的壯士之歌的話,那麽〈白馬篇〉就是一位英雄
少年的理想之歌。詩中塑造了一位武藝精絕、忠心報國的白馬
英雄的形象。
曹植生於亂世,自幼即隨父四方征戰。自東漢末年分裂割
據以來,爲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而獻身一直是時代的最強
音。時代的這種召喚,加上爲國家統一而南征北戰的曹操那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的熏陶,培養了曹植「戮
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與楊德祖
書〉)的理想,鑄成了他心中的既有愛國之德又有愛國之才的
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問說過,真實的詩篇應該是詩人的
「心畫心聲」。可以說,〈白馬篇〉就是曹植的「心畫心聲」,
寄託了詩人爲國家建功立業的渴望和憧憬。
全詩共28句,我們不妨把它分爲四層來理解。
開篇兩句是第一層。「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白色
的戰馬,飾著金黃的籠頭,直向西北飛馳而去。首句不寫人而
人卻在其中。這裏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馬指代人,以
馬的雄駿烘托人的英武。白馬,在古人眼裏,除具有能戰善戰,
堪負重任的品格外,還象徵著堅定、忠誠、奉獻、犧牲。「生
乎亂,長乎軍」的曹植,「志欲自效於明時,立功於聖世」,
以白馬來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貼切不過的了。「連
翩西北馳」,顯示了軍情的緊急,創造出濃鬱的戰爭氣氛。
「借問誰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層。如上所述,詩一開
頭即寫軍情緊急,可是接下來卻以「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
的問答宕開,緩筆插入對這位白馬英雄的描述,造成詩篇節奏
上的一張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趙故地,自古
「多慷慨悲歌之士」。詩中寫這位白馬英雄是「幽并遊俠兒」,
以見其根基不淺。古人有「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的詩句。這位「少小去鄉邑」的白馬英雄卻能久經征戰而揚名
邊塞。何以如此?接著詩人便以飽蘸熱忱的筆觸描述英雄的精
絕武藝: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說他早早晚晚弓箭不離手;「楛矢何
參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絡繹不絕,紛紛疾馳。這兩句是
寫他長期堅持不懈地苦練騎射技術的情景,說明他精深的武藝
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下邊接著即寫他的騎射技術:左右開弓,
仰射俯射,或動或靜,箭無虛發。敏捷勝過猿猴,勇猛好像虎
豹和蛟龍。詩人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鋪陳描寫的手法,生動形
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這位英雄的不凡的來歷和出衆的本領。
這就不僅回答了這位白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揚聲沙
漠垂」,而且爲下邊寫他英雄事蹟作了堅實的鋪墊。
「邊城多緊急」以下6句,是第三層。從結構上講,這裏
是緊承開頭「連翩西北馳」的,這既是「西北馳」的原因,也
是「西北馳」的繼續。從內容上講,這是把人物放在嚴酷的戰
爭環境中來塑造。「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
「厲馬登高堤」邊塞城邑多次報警告急,敵軍騎兵頻繁犯邊。
插著羽毛的緊急文告從北方傳來,白馬英雄立即催馬登上防禦
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寫出了英雄急國家所急的俠肝義膽。
在邊塞緊急的關頭,國家一聲令下,他毫不猶豫,立即奔赴
前線。「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兩句,是正面描寫人物的英
勇。「蹈」、「淩」二字有力地表現了他壓倒敵人而不被敵人
所壓倒的英雄氣概。從結構上講,這兩句是承前啓後的過渡句,
既是前段描寫的自然歸結,又是誘發下文議論的引言。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這是最後一層。意思是說,投身於刀鋒劍刃的戰場,豈能
不置生死於度外?哪裡還顧得上父母妻兒之情?既然編入壯士
的名冊,參加到軍隊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麽私念,就要隨
是詩人對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禮贊。就一般敍事詩來說,
把詩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蹟表達清楚也就夠了,用不著再加議論。
就本詩而言,這段議論是必不可少的。誦讀全詩,我們不難感
受到,在層層的鋪陳描述中,詩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
後已是洶湧澎湃,「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不得不一吐爲快。
這是詩人心聲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們讀來不只沒有空
爲花朵,以思想爲果實。曹植在其筆下的人物身上傾注了自己
的崇高理想和滿腔激情,又能從前人優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
思想營養和藝術營養,因此才創造出「白馬英雄」這個歷久不
衰的藝術形象。
二、風格特色
鍾嶸評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
文質,餐溢今古,卓爾不群。」(上品)他不但是傑出的詩人,
而且也是散文和辭賦家。他在詩歌方面的傑出成就,可以歸納
為辭藻的華麗和風格的剛健。語言古樸自然,筆力剛健,風格
悲涼慷慨,被後世人譽為「建安風骨」。七步成詩的曹植,是
建安風骨最優秀的代表,應是當之無愧的。
伍、三曹父子的比較
三人以詩為主要的形式。而最能體現這一時期詩歌形式特
點的又是曹魏父子的詩。他們創作技巧純熟,不但為五言詩的
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在他們的作品中,四言、五言、
七言、雜言也無不具備。曹操的四言,曹丕的七言,曹植的五
言是最富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