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公债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十章公债

主 讲 : 巫建国 教授
专制国家,人民是君主的奴隶;
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官吏是人民的公仆。
— 孙中山
第十章
公债
第一节 公债概论
第二节 公债经济分析
第三节 公债:发行、流通、运用与偿还
第四节 公债的量限控制及风险防范
第一节 公债概论
、公债历史及其概述
、公债的作用(政策功能)
、公债的种类
、公债历史及其概述
我国的近代公债始于清朝末期,这期间有
1894年的息借商款、1898年的昭信股票。
新中国成立后,公债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0-1959年尝试运用时期;
1960年-1980年禁止状态;
1981—今的全面发展时期。
公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依据
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
形式。
一般意义讲,公债包括政府筹措的所有内
外债以及各级政府筹措的债务,它已经成为政
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经济手段之一。
公债三特征:
——
有偿性。
——
自愿性。
——
灵活性。
、公债的作用(政策功能)
公债从诞生起就肩负着一定的经济职能,
随着理论的完善与经验的积累,各国政府广
泛的运用其三点基本作用:
第一、弥补财政赤字
第二、筹措应急款项(建设资金)
第三、调节经济
、公债的种类
内债
——
按发行范围 外债
可转让公债
—— 按可否转让 不可转让公债
短期公债
—— 按偿还期限
中期公债
长期公债
地方债
—— 按发行主体
中央债
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国债
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公债
凭证式公债
—— 按发行凭证
记帐式公债
公债种类设计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种类力求多样化,提高市场适应
力、增强内在功能;
二是公债种类要因势利导,适应政府
宏观调节需要;
三是公债的种类安排应力争使债息成
本最小化。
第二节 公债经济分析
、公债的理论分歧及流派
、公债经济效应
、公债的理论分歧及流派
—— 公债危害论
从重农学派到亚当·斯密都反对公债,亚
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谈道:欧洲各国都
积累起了巨额债务,受此压迫久而久之说不定
会因此而破产!”。因此,极力反对举债,把
它视为国民经济的灾祸。
——
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
李嘉图提出了“公债与税收具有相互替代功能”
的理论。他认为:公债与税收都会减少生产资本,
公债不会减少国民收入总量,只是进行了收入调整。
举债和税收对消费影响也相同,不会造成收入和消
费水平的下降。
这就是通称的“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公债
仅仅是延迟的税收。
巴罗对此做了进一步论证,最后得出,公债与
税收作为政府筹资的两种手段其效应是相同的。
—— 托宾“反等价定理”
托宾认为在现代经济中”李嘉图等价定理”已经
失效:
1、遗留债务不具有利他动机;
2、政府以举债替代课税不产生再分配效应是不现实的。
3、李嘉图等价定理以一次性总付人头税为假设,但现实
中税收并不是总额税而是根据经济调节需要来设税。
因此,税收与公债会发挥不同的经济作用。
托宾“反等价定理”,他重申公债与税收具有不
同的功能。
—— 凯恩斯的公债调节需求理论
凯恩斯否定了古典公债理论,他认为,政府
帐户上的债务与个人帐户上的债务性质与作用是
不同的:
(1)发行公债只是在同一时间产生了公共部门与私
人部门的替代,决不会产生这一代与下一代的生
产替代;
(2)发行公债抑止未来储蓄,增强现实消费,有利
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因此,公债可以成为刺激需求,扩大就业的
有效宏观调节手段。
、公债经济效应
、 公债的资产效应
、 公债的供给效应
、公债的需求效应
、公债的资产效应
资产效应就是因发行公债产生的分配效应和
利率挤出效应。
(1)分配效应
在政府可支配财力增加的同时,个人、企
业的可支配财力减少了,形成一种分配效应。
(2)挤出效应
而政府发行公债必然引致利率的变化,使
一部分私人信贷被挤出,由于私人信贷是私人
用于投资的资金,政府发行公债挤出了一部分
私人投资。
、 公债的供给效应
发行公债首先形成供给效应,即增加
供给总量和改善供给结构。
、公债的需求效应
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原理,政府发行
公债融资,增加支出,并通过支出的乘数
效应增加总需求;或通过将储蓄转为投资,
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
第三节 公债:发行、流通、运用与偿还
、 公债的发行
、公债市场与公债流通
、公债的运用与偿还
、 公债的发行
公债发行是一个销售和认购过程,其主要内
容是确定公债的发行方式和发行条件。
、公债发行的原则
、公债的发行条件
、公债的发行方式
、公债发行的原则
瓦格纳曾提出了公债发行四原则:
临时财源原则
吸收游资原则
发行外债原则
限制发行原则
普兰克提出了他的公债发行二原则:
公共目的限制原则
税收收入优先原则
、公债的发行条件
(1)公债规模。 根据财政需求、预期
偿债能力和社会应债能力;
(2)发行利率。 它取决于同期央行基
准利率及同期金融债券的平均利率、政府信
用等级、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及通货状况。
(3)公债期限。取决于筹资性质、市场
利率预期、偿债规划、应债主体的偏好和金
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4)公债价格。
、公债的发行方式
公债发行曾经先后经历过:
公募与私募,
直接发行与间接发行,
竞价发行与定价发行,
资源认购与强制摊派等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各国逐步建立起一套公
平、公正的的发行方式:
——
公募招标方式
美国、加拿大等国盛行。公募招标方式是通过招标人
直接竞价来确定价格(或利率),发行人将投标人的报价,
自高价向低价排列,或自低利率向高利率排列,发行人从高
价(或低利率)选起,直到达到需要发行的数额为止。
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荷式招标法,其特点是不按照报价的高低决定成
功的投标人;按照加权平均价统一销售.
二是美式招标法,其特点是中标者根据各自不同的投
标价格购买公债。
—— 承购包销方式
所谓承购包销式,即由发行人和辛迪加集团签订承
购包销合同,合同中的有关条件通过双方协商确定,由这
些大证券公司和银行组成的辛迪加集团承购包销公债。
—— 委托代销。 财政部门通过委托金融
机构、邮政储蓄等部门销售公债。
—— 直接发行。财政部门面向社会
直接销售。
、公债市场与公债流通
目前,公债是通过公债市场发行和偿还公债的。
公债市场
公债交易价格
公债市场
公债市场由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构成。
1、公债发行市场。公债的发行市场俗称为公债一
级市场,政府在这里发行新国债,确定基本发
行方式、发行对象和发行价格。
2、公债流通市场。它又称为二级市场,是对已发
行的公债进行上市交易和转让的市场,美国纽约
证交所、东京证交所都有大量的公债在交易、
中国沪深证交所有96-04年的40余种国债上市交
易。
公债交易方式(现货、期货和
期权)
公债交易价格
、公债的运用与偿还
公债的运用
预算上:一种是纳入一般预算统筹分配、再一
种是单独编制预算。形成统筹与分列分用。
再有,筹债主体直接使用和转贷。
公债的偿还
公债偿还的核心是慎重选择偿债方式并且要有稳定而
充足的还债资金来源。
1、还本付息
主要有:分期逐步偿还;到期一次偿还;市
场购销偿还、以新替旧偿还等。
一是按期分次支付利息
公债付息方式有两类:
二是到期本息一起偿还
2、筹措还债资金
设立偿债基金,依靠财政盈余,预算列支,
举借新债偿还旧债。
第四节 公债的量限控制及风险防范
、公债的量限
、公债风险及衡量
、外债管理与风险控制
四、债务融资的极限
、公债的量限
公债规模控制:当年发行的公债总规
模、历年公债积累总规模和当年到期还本付
息的总额。
债务结构则涉及:持有人结构、利率
结构、内外债结构、年限结构(短中长)、
中央债与地方债比例等。
量限优化:社会应债能力、政府偿债
能力、公债的使用效益、总供需结构和外贸
出口创汇能力等。
、公债风险及衡量
公债风险取决于公债的负担。
由于公债会形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国际上一般
用三项指标来衡量公债基本状况:
—— 债务负担率
债务负担率是指历年发行、尚未
偿还的公债累积余额与当年GDP的比
率。国际标准以不超过60%为宜
—— 债务依存度
债务依存度是国债发行额占当年
财政支出的比率。一般以中央财政占
总支出比例衡量。考查公债的流量,
反应当年财政支出对债务收入的依赖
程度。
国际公认控制比:国家债务依寸
度为15-20%,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为
25-30%。
—— 偿债率
年度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
入的比率。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一般控
制在10%。
、外债管理与风险控制
外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公债管理政策与货币管理分开,以免公债
政策受到干扰;
2、实行外债委托运行制,为提高外债运行效
率,一般将其委托给有丰富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
的机构运行;
3、建立健全制度,实行全程监控。
外债风险控制
—— 外债偿债率。 年度债务还本付息额度
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之比。国际标准为
20%。
—— 外债负债率。外债余额与当年国民生
产总值之比,国际标准为25%。
—— 外债债务率。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和
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国际标准为100%。
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量比,国际公认警戒线为
25%。
四、债务融资的极限
一般用债务--收入利率来分析。
债务--收入利率指国民生产总值中公债
所占的比重,该比例上升则国家债务经济趋
向不稳定,下降或稳定则表明债务经济是稳
定的。
1.税负转嫁与归属的一般规律?
2.供给学派税收理论与拉弗曲线评议?
3.税收配置规律及我国的税制框架?
4.公债风险评估方法及实践评估?
5.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公债经济效应?
6.公债宏观管理策略(结构、负担限度)?
7.流转税系与所得税系的制度设计与计算
8.财政收入结构与转化规律?
9.对我国财政收入超国民收入递增的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