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四、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学习心得
主要内容
•
•
•
•
一、基本概念
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程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重要意义
四、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基本概念
• 1、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
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
增长的方法和模式。以《现代经济辞典》给出的
定义为代表: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
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
2、经济增长方式组合类型:是复杂的,多种多样
的。从理论上说,有多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组合类型
A、按要素投入划分,分别有资本密集型、劳动密
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B、按增长主体功能作用划分,分别有政府导向型
和市场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C、按市场供求内外部因素划分,有以内需驱动型
和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D、从需求要素划分,有投资拉动型,消费推动型、
出口带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E、从数量与质量关系角度看,有外延粗放型和内
涵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 3、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
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
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
方面的内容。在经济理论范畴中,经济增长一般
是指经济活动单纯的数量增加,经济发展一般是
指经济总量增加与经济结构优化同时出现。所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了更
加广泛和深刻的含义。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
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
• 一般理解为:所谓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就
是促使传统的、旧的增长(发展)方式向现代的、
新的增长(发展)方式转化,用现代的、新的增
长(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旧的增长(发展)
方式。
• 两个极端的归类:传统的、旧的增长(发展)方
式指的是一组增长(发展)方式集合:资本、劳
动密集型的;政府驱动型的;外需拉动型的;投
资驱动型的;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的。
• 现代的、新的增长(发展)方式指的是另一组方
式集合:技术密集型的;市场导向型的:内需驱
动型的;消费驱动型的;内涵集约型的。历史地
看,上述传统与现代、旧与新的(发展)增长方
式只是一种相对划分。而且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
(发展)方式有着不同的形成条件,相互之间并
非孤立、对立,往往存在着交叉重叠、主辅互补
的关系,相应产生不同的增长(发展)结果。
•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
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
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
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
诸多方面的内容。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
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
化。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
• 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实现这一理念,需要进一步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转
变政府职能和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尽快建立起与这种新
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匹配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其中特别要
处理好干部定量考核与发展导向之间的关系。
• 做好四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物质
指标,转向注重考核以人为本指标;二是从过去
侧重于考核经济数量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运
行质量和效益指标;三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经济
发展速度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社会事业协调
发展指标;四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近期利益指标,
转向注重考核可持续发展指标。
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程
• 1、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围绕提高经济效
益进行改革
• 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走一条经济发展新路。
• 会议指出,“我们应当寻找一条新的路子,不是
靠多上基本建设,多铺新摊子,大量增加能源和
原材料的消耗,而是主要靠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
进行合理的技术改造,降低消耗,提高质量,提
高效率,来扩大社会生产。这种路子,速度可能
不那么合理,但经济效益会好,社会财富会增加
得多,人民得到的实惠也会多。只有走这条路子,
才能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处
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生产建设和
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财政经济的
困难,求得经济的稳定增长。”
• l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
作报告提出“今后,我们考虑一切经济问题,必
须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使我国经
济更好地持续发展”。
•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
道上来”。
• 1987年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发展存在的矛盾的焦
点是经济效益太低。只有在提高经济效益上做好
工作,争取年年有所进步,才能逐步缓解我国人
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矛盾,
保证国民经济以较高速度持续发展。
• l990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专门
提出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持
续、稳定、协调发展,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
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
• 1993年,江泽民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
调工业发展要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竞争
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狠下功夫”
• 总之。自1980年中央提出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新
路以来,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经济的思考越
来越深入。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
进步。但应指出该时期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
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
经济发展依然带有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低
产出的粗放特征。这也是90年代明确提出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的原因。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
• 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不仅明确提
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明确提出要实现两个
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
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重申要积极推进经济
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优化经济结
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取得
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
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指明了方向。
•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
挥的工业化路子。
“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
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
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 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
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
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
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
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
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
4、“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
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
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
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
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
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
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
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五个统筹”
•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
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
根本要求。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2006年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
•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
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
步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以往所提的经济增长方式虽只有两字
之差,但内涵却相差甚远。经济增长方式比较注重量的增
长,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则更为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从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还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
既重数量扩张又重质量提高;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
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发
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
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相比,“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提法更科学,更符合中国实际。
•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维护中国经济安全、
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和
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求有三个转变:
• 一是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
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
动转变;
• 二是在生产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
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
• 三是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
质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转变。
一是要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
攻方向。
• 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军,我们要进一步
优化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的配置比例,并以扩大内
需作为调整结构的首要任务,而要真正启动内需,关键在
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
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
我们还要借助城镇化进一步拓展发展的空间。调整经济结
构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此,我
们要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
高端准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使服务业成为我国
产业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因为目前我国的服务业虽
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但供给能力和水平却难以满足。
二是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支撑。
•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
大国都在对自身的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
寻找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我
们更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
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
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更好的
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因为只有通过发展科
技,加快建构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实现发
展方式的转变,进入绿色发展的良性轨道,赢得
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三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
途径,而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教
育事业。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
途径。教育的内容要全面,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
和技能,还应加强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
每增加1年,GDP就会增加9%。
四是进一步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
• 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有效的市场竞
争,因而完善市场结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市场结构在相当大
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行为,进而决定市场
竞争的效果。只有在合理的市场结构下,才能充
分发挥市场竞争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
方面的基本功能。可见,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密
切相关。
五是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干部出发
点和落脚点
• “十一五”期间,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一个突出的亮点,
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性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
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但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更多的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实
现公平正义,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收入得到普遍提
高,同时又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
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仍然是我们面
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
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六是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
为重要着力点
• 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
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
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
我国资源消耗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
锌、锡、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
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全面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围绕实现经济
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
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
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
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
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
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