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死觀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佛教生死觀

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實踐
— 晨曦學人的生命課題與使命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兼副校長
慧開法師
([email protected])
壹、楔子
生命∕生死問題舉隅
一、有關生命的意義與選擇:
 如佛教的輪迴觀所說,人生每一次生命
不斷地循環,那麼最終有什麼意義呢?
 當人沒有選擇地來到這充滿苦難的人間,
而又沒有選擇國家、家庭、性別、資質、
美醜的自由,而又命途坎坷,他∕她怎能
去感謝造物主?
2
二、有關生命的起源、輪迴的意涵:
 既然人是輪迴而來,那麼人源起來自哪
裡?即:人是怎麼來的?
 生命若沒有起源,何來「緣起緣滅」?
假設每個人都有輪迴,那「六道」輪迴
是誰在掌管?最初又是如何起源的?
 生死輪迴的三世生命觀是從哪裡∕或如何
總結出來的?有什麼根據嗎?或歷史線
索?
 佛教認為宇宙、星球、大自然,也會經
歷輪迴嗎?源於何處?
3
三、有關如何面對「老、病、死」苦:
 面對至親的人即將面臨死亡,家人可以
怎樣準備呢?能使家人和即將面對死亡
的親人能安然度過?
 家中有老人患病,常抱怨老苦、病苦,
做為兒女,該如何開口勸他∕她,打破死
亡禁忌,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 聽法師說過:「人老了,最苦、最可怕
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不了」,那麼佛教
怎樣超越這種「老、病、死」苦?
4
生命及生死問題的哲思
 Why
was I born, if it wasn’t forever?
— Ionesco
 Is there any meaning in my life that the
inevitable death awaiting me does not
destroy?
— Tolstoy
 Only the man who no longer fears death has
ceased to be salve.
— Montaigne
5
 The
nature of finite things is to have the
seed of their passing-away as their essential
being: the hour of their birth is the hour of
their death.
— Hegel
 Art has two constants, two unending
concerns: It always meditates on death and
thus always creates life.
— Pasternak
6
 As
long as you do not know how to die and
come to life again, you are but a poor guest
on this dark earth.
— Goethe
 Man has forgotten how to die because he
dose not know how to live.
— Rousseau
 How could those who never live at the right
time die at the right time?
— Nietzsche
7
人生(生命、生死)問題的範疇
 世間何種學問能夠窮究乃至解決人生的
問題?科學乎?哲學乎?宗教乎?
 人生問題的核心是關乎「意義」與「價
值」的追尋、探索與抉擇問題。
 科學無法解釋—遑論解決—人生的「意
義」與「價值」問題,從古今中外的先
賢哲思,可以看出人生的問題遠遠超出
科學的範疇,而需要進入哲學與宗教探
索的領域。
8
貳、人存在的層面與探索課題
一、生命開展與宗教探索
二、四聖諦的現代理解
9
一、生命開展與宗教探索
 人類的宗教需求與探索,是吾人的實存
主體,在面對宇宙人生及生死大事時,
終究將進入的高層次意義探索與價值取
向,也是探求究竟真實與追尋徹底解脫
的終極關懷,在此借用傅偉勳教授所提
出的「生命的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
型來作說明。
10
 依據傅教授的見解,吾人生命存在之諸
般意義,就其高低層次與價值取向,從
下往上列出十大層面:
(一)身體活動層面 — 個體(點) — 生理學
(二)心理活動層面 — 個體(點) — 心理學
(三)政治社會層面 — 群體(面) — 社會學
政治學、經濟學
(四)歷史文化層面 — 時空(體) — 歷史學
人文地理、文化人類學
11
(五)知性探索層面 — 求真 — 哲學
(六)審美經驗層面 — 求美 — 美學、藝術
(七)人倫道德層面 — 求善 — 倫理學
(八)實存主體層面 — 自在 — 自覺 ┐
(九)終極關懷層面 — 慈悲 — 覺他 ├ 宗教
(十)終極真實層面 — 圓滿 — 覺滿 ┘ 探索
12
宗(自覺)
Heart
教(覺他)
self- ←───→ Mind ←──→ to enlighten
enlightenment
心
others
阿羅漢(Arhat)
菩薩(Bodhisattva)
↑
↑
↑
│
↓
│
└────→ perfection ←─────┘
of enlightenment (覺滿)
佛陀(Buddha)
13
 在這十大層面之中,有關生死大事的問
題及其超(越)克(服),是在第八、九、十
這三個層面。
 實存主體對於生死問題的探索超克,乃
是有關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終極關懷
課題,而此一課題的解決,則有待於終
極真實的發現、領悟與體認。
 這三個層面與宗教的探索息息相關,從
宗教的獨特人文觀點來探索人生及生死
問題及其超克,是最為貼切的。
14
 吾人每一個個人(實存主體)
,當自身處
於世俗世間時的意義探求與價值取向,
不得不關注個人身心、政治社會、歷史
文化、知性探索(真)、審美經驗(美)、人
倫道德(善)等層面的種種問題。
 然而,即使這些世俗問題都能獲得圓滿
的解決,也無法保證單獨的個人(實存主
體),有了真實的精神依止,找到了安身
立命的歸宿。
15
 為了能解決超出世俗世間層次之上的生死大
事,為了面對死亡的精神超克,單獨實存主
體不得不有一種,基督教神學家保羅.田立
克(Paul Tillich)所標舉出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 。
 田立克在他的經典之作 Dynamics of Faith
《信仰的原動力》一書中,開宗明義即說到:
「信仰是終極地關懷著的狀態:信仰的諸般
動力即是人類終極關懷的動力。(Faith is the
state of being ultimately concerned: the
dynamics of faith are the dynamics of man’s
ultimate concern.)
16
 根據田立克的詮釋觀點,真正的宗教信
仰是一種面對宇宙人生的終極關懷,此
一終極關懷是超越世俗與物質層面的,
而宗教信仰的原動力就是終極關懷的原
動力。
 基於此一終極關懷,宗教信仰成為一種
涉及信仰主體整個人格的核心行為與活
動(a centered act)。
 宗教信仰的源頭,在於人自覺可以超越
世俗有限生命束縛的可能性。
17
 傅偉勳教授在他的《從創造的詮釋學到
大乘佛學》一書中,也提出宗教所由成
立而不可或缺的四項基本要素與向度
(dimension),亦即:
(1) 終極關懷 (ultimate concern)
(2) 終極真實 (ultimate truth/reality)
(3) 終極目標 (ultimate goal)
(4) 終極承諾 (ultimate commitment)
18
 基於此一超越世俗關懷的終極關懷,各個
單獨實存主體乃開始涉及高度精神性的宗
教探索,分別探求有關終極真實與終極目
標的答案,作為其安身立命的精神本根或
源頭。
 我們必需深切了解的是,只要有眾生的存
在,生死問題就永遠存在的,因此吾人的
宗教探索就永遠都不會終止,此即萬物之
靈的宗教命運。
19
二、四聖諦的現代理解 —
生命實相的如實觀照與關懷
 佛陀在初轉法輪時所宣說的四聖諦(Four
Noble Truths):苦、集、滅、道,乃是佛
教之根本教義,共通於漢傳、南傳與藏
傳佛教。
 四聖諦的教化是以現實人生的切身經驗
之觀照為起點,而以理想人生究竟圓滿
的證悟境界為目標。
20
 四聖諦:苦、集、滅、道,正好對應到
四個終極:終極關懷、終極真實、終極
目標、終極承諾。。
 四聖諦的義理結構:佛陀說法是依教育
心理學的(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order)
次第,而非邏輯的(logical order)次第,
良以菩薩畏因而眾生畏果,是故,佛陀
宣說四諦法門時,先說果後明因。
21
參、佛教生死觀的現代理解
—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在他的經典
之作《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一書
中說了一句名言:「人是向死的存在。」
 海德格的分析似乎預設了生命一世論的立
場與觀點,因此死亡對人生而言,就成了
具有絕對意義的全程終點,所以他不得不
說:人是「向死」的存在 (being- towarddeath)。
22
 假設吾人的生命只有一世的話,死亡的結
局必然導致生命存在的斷滅,生命價值的
失落,乃至生命意義的空虛,萬物之靈的
人類,也終究將與草木同朽。
 假設生命只有一世的話,對少數人來說,
死亡或許是一了百了的解脫;但是對絕大
多數人而言,死亡無異就是令生命灰飛煙
滅的黑洞,我們所必然面臨的生離死別與
悲傷哀痛,也終究成了天人永隔的無解難
題。
23
 從三世論的生命流轉立場與觀點而言,
死亡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一期生命中帶有
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 ,或者是銜接
前後世的「轉捩點」。
 是故,在此意義之下,吾人已經不再只
是「向死」的存在,更是「朝向生生不
已」的存在。
 由此觀之,「死亡」一方面是隔絕今世
與來生的關卡,另一方面也是銜接今世
與來生的樞紐。
24
從佛教的觀點看生死的歷程
—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

生命流轉的過程─生死輪迴,四有次第循環,
無始無終:
(1)生有:出生,眾生一期生命的開始。
(2)本有:從出生至死亡之間,眾生一期
之生命。
(3)死有:臨終及轉(往)生,眾生一期生
命的結束。
(4)中有:又稱「中陰」,死生之間的過
25
渡時期。
本有
生有
無明 識
↓
↓
中有
死有 生有
觸 →受→愛→取─→有──→生─→老死
↑
行 名色 →六入
26
從生死輪迴的觀點而言,一切有情生命的
流轉,乃是生死交替循環,無有終始,是
故生命的「斷滅」(亦即絕對意義的死亡)
不能成立;反之,「死有」(亦即相對意義
的死亡)則成為分段生死的轉捩點。
換言之,「死亡」只是一切眾生的無限生
命,在跨越生死之際,所經歷的一種時空
轉換狀態,從當世的角度觀之,是一期生
命的終結,從來世的角度觀之,則是過渡
到下一期生命的開始。
27
肆、生命的永續經營規劃
— 問題之所在與因應策略
一、現代人的高齡化難題與困境
二、長壽的迷思 — 老病的困境,
比死亡還要可怕的夢魘…!
三、對死亡意義的省思與肯定
四、死亡(往生)的準備
—及早規劃個人生命的永續經營
28
一、現代人的高齡化難題與困境
 現代醫療科技的進步,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
命,加上人口結構的改變,造成了日益高齡
化的社會。然而高齡化並不保證吾人生命與
生活的品質也隨之提昇。年長的族群很容易
罹患退化性疾病,諸如:癌症、中風、心血
管疾病、失智…等等,即使現代醫學的進步
也無法徹底解決老化與老年疾病的問題。
 現代社會日益高齡化的結果,除了在經濟、
政治、社會等現實人生層面,產生種種棘手
的問題或課題之外,也同時產生與死亡問題
息息相關的種種生命高層次的心理或內在精
29
神問題。
 存活機率假設:以臺灣為例,基年兩性單
一年齡之死亡機率,下列圖表係採用2006
年臺灣地區簡易生命表之死亡機率,推算
出2008年存活機率為基準。
95
2056年
89.0歲
90
零 85
歲
平 80
均
餘 75
命
70
歲
) 65
2008年
82.3歲
女
2056年
82.2歲
(
2008年
75.6歲
男
60
55
1956
1966
1976
1986
1996
2006
2016
2026
2036
2046
2056年
30
人口結構趨勢
台灣未來50年人口結構趨勢 (依中推計)
3.0
千
萬
人 2.5
17年
65歲以上
高齡人口
2.0
10%
15年
20%
30%
38%
1.5
15-64歲
工作年齡人口
1.0
73%
67%
57%
52%
0.5
0
1961
15歲以下
少年人口
1976
17%
12%
12%
10%
2008
2025
2040
2056
31
所選國家地區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
日本
臺灣
南韓
新加坡
義大利
香港
德國
法國
英國
中國
美國
40
65
歲
以
上
人
口
比
率
(%)
35
30
25
20
15
10
5
0
1950
1970
1990
2010
2030
2050年
32
資料來源: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6 Revision.
未來高齡人口占工作年齡人口比例 (依中推計)
台灣在18年後,約每3.2個15~64歲工作年
齡者,負擔1個65歲以上高齡者
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
65歲以上高齡人口
2008年
1人
______
7.0人
2026年
2056年
1人
_____
3.2人
1人
_____
1.4人
33
二、長壽的迷思—
老病的困境,比死亡
還要可怕的夢魘…!
長壽的迷思 — 老病的困境!


傅偉勳教授的父親以九十一高齡逝世就是一個實
例 (以下直接引述自1993年傅教授的話):
“約在三十多年前,他在台北患上半身不遂之後,
由於我的四哥一家十分忙碌,無法自早至晚在家
看護照顧,祇好送他到一家特殊醫院安頓下來。
不到一個月,家父開始大吵大鬧,說死也要死在
家裡。無已,四哥把他接回。但是有一天四哥夫
婦因要事不得不在外好多小時,家父就在這時不
慎從床上跌到地板上,不得動彈,直至四哥夫婦
回家才被發現。經過這次痛苦經驗與教訓,家父
也同意,搬回特殊醫院,專由醫院護士照顧,四
哥則每週總去一兩次陪他談天解悶。以後二十年
左右就如此在醫院一小房間,直至逝世為止。”
35
74歲的趙老太太在彌留之際只能靠吸氧
和輸液換來片刻的安寧小睡一會兒。
36
“我們結婚的時候她才20歲……” 正月
初二84歲的儲老來老年公寓看望自己
患腦萎縮症的妻子。
37
老宋卧床多年,他把所有生活用品都
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38
雪上加霜 — 老年癡呆與失智!
只要你夠老,總有一天等到你!
39
40
41
三、對死亡意義的省思與肯定
─ 建立正向的生死觀
(一) 死亡的原因 ─ 老朽、疾病與災禍
(二) 死亡的意義 ─ 休息之後再出發
(Life without death is unbearable.)
(三) 死亡的難題 ─ 能否善終而有尊嚴
※ 五福臨門︰(長)壽、富(貴)、康寧、
攸好德、考終命(善終)。(《尚書.
洪範》)
42
四、死亡(往生)的準備 ─
即早規劃個人生命的永續經營
(一) 培養及建立「十方三世」的宇宙觀與
生命觀,充分且深入地了解宇宙之廣
大浩瀚,以及生命境界無限提升與開
展之可能,克服面對自我色身老朽衰
敗乃至死亡的無謂恐懼。
(二) 預立遺囑: 預作規劃及安排個人的生
死大事 ─ 安排家務,處分財產,付囑
後事,交代心願,期無後顧之憂。
43
(三) 確立個人生命的永續經營理念及規劃:
(1) 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天界樂土…。
(2) 乘願再來:迴入娑婆世界行菩薩道。
(四) 當個人的世壽圓滿時,能從容且歡喜地
迎接往生時辰的到來:預知時至,從容
準備,身心康寧,無有遺憾怨懟,身無
病苦,心無罣礙。
(五) 萬緣放下以告別今生:世緣已盡,所作
皆辦,臨命終時,正念現前,無有恐懼,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瀟
灑走一回)
44
伍、生命的突破與開展
一、生死的參究 — 與生命對話
二、覺性的開展—自我的突破與超越
45
一、生死的參究 — 與生命對話
 生死的玄機是一則「現成公案」,借用禪門
的說法,就是「答在問處」,大疑大悟,小
疑小悟,不疑不悟。
 如果透過個人內在的生死經驗與生命主體性
自覺,深入地作禪觀式的思維與內省,直接
與生命本身展開對話,運用禪宗的「參究」
法門,則能醞釀出悟道的契機,而另有一番
光景,其心歷路程可比擬如「山窮水盡疑無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對生死大事的來龍
去脈會有更上一層樓的觀照、體會與領悟。
46
二、覺性的開展
—自我的突破與超越
47
本覺(理性)
精神/靈性/覺性的開展
始覺(事修)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眾生的靈性/覺性
隱而不顯(concealment)
Why?
無明/執著/汙染/煩惱
48
見惑—(認)知/見(解)上的迷失
迷/惑
(intellectual)
思惑—情緒/情感上的迷失
(emotional/sentimental)
理可頓悟
事須漸修
三學:戒、定、慧
對治法門
三慧:聞、思、修
下手功夫/切入點
三業:身、口、意(mind/body)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49
三學:修證的次第
戒 ─ 修證的基本功夫,攝護六根,不侵犯他
人,慈悲一切眾生,能使身心輕安,且
能控制情緒,扭轉習氣,令煩惱不易起
現行。
定 ─ 修心之禪定功夫,降服妄想與焦慮;收
攝身心,對治散亂與懈怠;心念能止於
一境,令身心自主。內聚心力,能止息
煩惱。
慧 ─ 修慧之功夫,能觀照自心,開發智慧,
通達因果,抉擇真妄,身心自在解脫。
運用觀力,能勘破煩惱。
50
三慧:智慧的進階層次
聞所成慧 ─ 前五根 ─ 見聞 → 增長知識
(眼、耳、鼻、舌、身)
思所成慧 ─ 意根 ─ 思惟 → 理解意義
(心、意、識)
修所成慧 ─ 三業 ─ 實踐 →了悟實相
(身、口、意)
(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51
陸、結語
一、生命的意義
二、死亡的意義
三、生死的境界
52
一、生命的意義與實踐
 生命的意義何在?
慧開曰:在於不斷地、深入地探索生命
的意義,同時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 生死自在之道:反觀自性,反璞歸真。
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 活在當下:真誠擁抱生命,
坦然面對死亡。
 活得自在,走得瀟灑,來得歡喜。
53
二、死亡的意義
 如果生命只會不斷地老化卻不會死亡,那才
是最可怕的事情,因此,死亡對生命而言,
是必要而有意義的。
 Life without death is unbearable. 沒有死亡的
人生是無法忍受的。死亡絕非是萬劫不復的
可怕深淵,它讓生命得以休息之後再出發。
 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轉換階段,絕對不是墮
入終結,而是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開始。
 換一個角度來看,因為有死亡期限的警惕,
吾人的生命才活得更為積極而充實。 54
三、生死的超克與境界
凡夫:貪生怕死 (生死流轉)
自尋煩惱 → 醉生夢死
羅漢:厭離生死 (不受後有)
斷除煩惱 → 了生脫死
菩薩:無畏生死 (生死一如)
慈悲大願 → 出生入死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55
 敬祝大家 
福慧圓滿‧生死自在
 謝謝聽講 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