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耶穌、佛祖的困惑99.03.25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孔子、耶穌、佛祖的困惑99.03.25

孔子、耶穌、佛祖的困惑
高雄師範大學
王文裕
[email protected]
孔子之惑
孔子之惑
• 孔子他說自己:「吾十有五而志於
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踰矩。」(為政篇)
• 孔子在三十到四十歲之間,困惑什
麼?
• 《論語》一書中,未曾記載孔子的
困惑。但與他同等級的耶穌、佛祖,
有留下紀錄。從耶穌、佛祖成道前
夕的試煉,我們可以略窺孔子之惑。
耶穌的三大試煉
• 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
探。
• 他禁食四十天,後來就餓了。
• 魔鬼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
就把石頭變成食物。」
• 耶穌回答說:「人活著,不是單靠
食物,乃是靠神所說的一切話。」
• 魔鬼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
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
跳下去,神會派天使用手托著你,
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 耶穌說:「不可試探你的神。」
• 魔鬼又帶他到最高的一座山,將世
間萬國的容華只給他看,對他說:
「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賜
給你。」
• 耶穌說:「退去吧。『當拜你的神,
單單要侍奉他。』」(馬太福音4章)
耶穌第一次講道「山上聖訓」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憐憫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見到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是神之子。
•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馬太福音5-8章)
佛祖的三大考驗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因「四徵兆」,離
開了宮殿,但歷經種種辛苦,卻始終無
法領悟大道。於是,他來到「菩提伽耶」
附近的森林,坐在一棵阿濕婆陀樹(後稱
「菩提樹」,即「覺樹」)下,立誓不領
悟大道就不起身,意思就是要死在這裡。
•佛祖進入思考中,這是宇宙少數重要時
刻。一切的生物都屏息以待,母老虎叫
小老虎不准吼叫,猴子也不再嬉鬧;下
雨了,眼鏡蛇王張開翅膀替佛祖遮雨;
蝸牛怕佛祖用腦過度,爬上佛祖頭頂,
分泌黏液替佛祖降溫。終於,來到最後
階段:魔王波旬出現了,擔任主考官,
對佛祖進行試煉。
• 參考資料:羅桑倫巴,《藏紅色的法衣》,天華出版社,1986。
•1.魔王先化為卡瑪(慾望之王),他派
出他的三個女兒,名字是貪慾、成就或
滿足、懊悔,也就是昨日、今日與明日。
佛祖已解脫肉體需求,當然不為所動。
•2.魔王於是再化身成瑪喏(死亡之王)。
他發動魔軍,以各種武器向佛祖進攻,
卻發現「沒有人在那裡」。因為,佛祖
已從肉身解脫,不再以身體形象出現
(這也就是為什麼早期佛教藝術中我們
看不到佛祖的原因)。於是,魔王的武
器紛紛變成蓮花落下。佛教徒灑花、供
花的禮儀,就是從此而來。
•3.魔王最後化成德哈瑪(社會責任之
主)。他對佛祖說:「王子啊!你現在
不是應該坐在王位上治理你的國家?難
道你沒看今天的報紙?國家正面臨空前
危機,失業率節節上升!」當社會責任
來了,你怎麼辦?
•佛祖只是用右手觸碰地面。他通過試驗
了。為什麼?
• 參考資料:Joseph Campbell,《神話的智慧》,立緒,頁176177。
•4.悉達多修證成佛了。魔王對他說:
「恭喜啊!你開悟了。好了不起喔!
讓我告訴你吧:現在你所知道的太
難以理解。在這廣大的世界裡,沒
有一個人能夠了解,而且也永遠不
會有人和你談論開悟的事!」
•這是魔王所說第一件煩擾佛祖的事。
佛祖想了一會兒,看著魔王說:「將
來總會有人了解的」。
•於是,佛祖展開他長達四十年的講道
(教書)生涯。
•他的第一次講課「法輪初轉」,內容
是「四聖諦」:苦、集、滅、道。
• 參考資料:Marc Geillman,《神的名字》,立緒,頁61-62。
佛像手印的意涵
•佛像雖然沒有說話,但是卻透過手
印(手指所結的各種手勢)悄悄地
傳達佛的悲心和誓願。
•常見的佛像手印有以下五種:
(一)降魔印:
又稱「觸地印」,在佛陀修行成道
時,魔王前來擾亂修行。於是,佛
陀以右手覆於右膝,手指觸地,象
徵召告堅牢地神為證,降伏魔王。
此印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有。
(二)說法印:
又稱轉法輪印,象徵佛陀說法。手
勢為拇指和食指相接,如同法輪,
其餘三指微微彎曲,兩手舉在胸前。
(三)施無畏印:
代表佛陀發大願救濟眾生,令眾生
安樂,心無所畏。手勢為右手半舉,
掌心向外,手指自然伸展。
(四)與願印:
表示佛的慈悲,滿足眾生祈求的願
望。姿勢為手掌自然下垂,掌心向
外。
(五)禪定印:
佛陀藉由盤腿打坐,專注觀照內心
的起伏變化,而了解人生的真相。
手勢為雙手掌心向上,相疊平放於
腿上。
孔子之惑
• 孔子之惑雖然我們無法確知。但透
過耶穌、佛祖,我們可以略窺。
• 孔子不像佛祖一般,捨棄社會責任;
但他也不像耶穌一般,直接衝撞當
時權力中心,最後像革命者般死去。
《論語》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
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
語》,學而第一)
•為何這段要放在《論語》全書之首?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者以時誦習。凡學有三時:
•1.身中時:「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
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
《詩》、舞《勺》。十五成童,……」
•2.年中時:「春夏,陽也, 《詩》 、
《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陰也。
《書》、《禮》者事,事亦陰也。互言
之者,皆以其術相成。」
•3.日中時:「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
焉,息焉,游焉。」是日日所習也。言
學者以此時誦習所學篇簡之文,日知其
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悅與樂之別:「悅深而樂淺」;「在
內曰悅,在外曰樂」。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與有之別:「同門曰朋」,「同志
曰友」。「朋疏而友親,朋來既樂,友
即可知,故略不言也」。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兩層意思
•1.得先王之道,而他人不見不知,而我
不怒。
•2.君子易事,不求備於一人。故為教誨
之道,若有人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
之而不慍怒也。
• 參考資料: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
簡 報 結 束
敬 請 指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