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洪災害防治分工與整合之我見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颱洪災害防治分工與整合之我見

國家實驗研究院
我國在太空與海洋科學及颱洪氣象之
研究展望與機會
專題演講
颱洪災害防治分工與整合之我見
陳 泰 然
臺大講座 / 大氣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時間:101年 10月 15日(一)下午14:30~14:50
地點: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2F
1
一、國研院之任務與災害相關中心
二、颱風洪水研究中心
(一)定位
(二)核心任務
(三)重要業務
三、現階段之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
(一)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二)經濟部水利署
(三)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
(四)大學
四、未來發展
2
一、國研院之任務與災害相關中心
主要任務:建構研發平台、推動前瞻科技、
支援學術研究、培育科技人才
災害防治相關中心: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臺灣海洋科技中心
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3
二、颱風洪水研究中心
(一)定位
颱洪中心定位為颱洪減災關鍵技術研發中心,結合國研
院所屬中心之災防研發能量,連結學術單位研發成果、
災防中心支援災害防救工作,以及作業單位(包含氣象
局、水利署及水保局等)的應用需求。
(二)核心任務
颱洪中心之核心任務為〝建構核心能力,深化颱洪前瞻
研究,開發颱洪災害模擬關鍵技術〞;為達成核心任務,
颱洪中心將建立「大氣與水文整合研發平台」、「颱洪
災害模擬與測試整合資訊平台」及「前瞻觀測技術」等
核心能力和設施。
4
• 建立大氣與水文整合研發平台
目的:支援學界進行前瞻研究,支援和提昇國家之大氣
、水文學術研究能量。
Q:此研發平台研發成果與政府職掌部門
(例如:氣象局、水利署)之應用與業務化關係為何?
5
• 建立颱洪災害模擬與測試整合資訊平台
與氣象局等作業單位共同規劃發展颱洪災害模擬與
測試整合資訊平台,‥‥‥‥‥‥‥。若模擬結果
符合作業單位所規範之品質測試機制,即可技術移
轉納入作業單位之作業體系應用,提昇研發成效
C:共同規劃發展是好構想,可落實政府職掌部門之應用
與作業化,研發結果比模擬結果完整且全面。
6
• 建立前瞻觀測技術
重要觀測項目包含雷達(尤其是降雨雷達)、飛機
投落送、剖風儀、西南氣流與梅雨(利用自有之通
量觀測設備、雨滴譜儀及將於102年採購完成之雷達
等)、試驗流域水文觀測(利用移動式水位計、流
速計及流量計)以及可應用於全洪程流量觀測之非
接觸式與自動化技術。
C:宜思考在中心定位下之目的與任務,
特別是〝作業單位〞(包含氣象局、水利署及水保局)
的應用需求。
7
(三)重要業務
(1) 可移動式風雨觀測實驗平台建置
目的: 解決山區雷達雨量估計嚴重低估問題並發展即時預報
技術
成效: 山區雷達雨量估計空間解析度提高16倍以上,利用
相位式雨量估計法改善地形遮蔽問題
未來規劃: 結合上游高空風場 觀測研發即時預報技術與系統
Q:與氣象局、水利署應用需求之合作關係為何?
8
(2) 國家級試驗流域之建置
國家級防災測試基地之推動 (水利署合作)
• 提供高密度高品質觀測資料
• 發展自動化非接觸式觀測技術
• 發展高效能水災預警技術
大氣水文研究資料庫
目的:期望由提供方便且正確的大氣、水文原始觀測
資料,進而整合學研界及作業單位的資料,並
依照各種不同的需求,支援更進階的資料處理
技術與視覺服務。
Q:與水利署應用需求之合作關係為何?
9
(3)定量降雨預報技術研發與系集實驗(a)

颱洪中心積極研發定量降雨預報技術,並配合防災單位需求,研發致
災性雨量之機率預報技術,同時結合學界、中央氣象局、災防中心及
國網中心,進行台灣定量降雨系集預報實驗 (TAiwan cooperative Precipitation
Ensemble forecast eXperiment, TAPEX)。

每日提供四次,每次約二十組實驗結果;實驗結果以數據專線傳輸、
網頁及簡報檔三種方式,即時提供災防相關單位參考。
(截至八月底申請實驗平台網站單位數達33個,累計寄送68次簡報資訊供相關單位
參考應用)

未來將著重發展系集實驗預報雨量之最佳化研究(針對未來每六小時
集水區雨量),以符合水庫與河川局之防災應變需求。
Q:與氣象局、水利署應用需求之合作關係為何?
10
定量降雨預報技術研發與系集實驗(b)
針對2011年氣象局有發布警報之颱風系集實驗之路徑預
報誤差,在前36小時優於各國模式之預報,並可提供台
灣地區高解析度雨量。
極短期定量降雨預報
目的:提供未來0~6小時較精密之定量降雨預報
成效:於颱洪預警期間提供小區域緊急撤離所需降雨情資
未來規劃:與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共同合作改進雷達資
料同化核心技術
Q:與氣象局、水利署、水保局、NCDR應用需求之合作
關係為何?
11
(4)大氣水文整合模擬
目的:結合定量降雨系集預報實驗結果、整合型集水區
數值模式、潮位預報結果及即時水文觀測資料,
進行河川水位預報、建置即時且自動化都會區淹水
潛勢先期評估系統以及進行橋樑沖刷之研究。
Q:與水利署應用需求之合作關係為何?
12
三、現階段之水平分工與垂直整合
(一)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掌理氣象、地震以及和氣象有關的海洋與天文業務;
並蒐集全球氣象資訊,研判大氣變化,發布各種
天氣預報及警報,以供全國民眾參考使用。
13
氣象科技研究中心:業務職掌
為加強研究臺灣地區災害性天氣之預報方法與警報技術,
發展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與監測世界氣候變化,減少民眾
生命財產損失而設立。負責研究發展與技術推廣,重要業務
列述如下:
1. 參與國內、外學術單位之交流及研究計畫。
2. 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技術指導。
3. 規劃與舉辦學術研討會。
4. 出版學術研究論文。
5. 發展颱風動態模式。
6. 發展氣候監測與預測技術。
7. 增進數值天氣預測技術。
8. 支援出國研習、考察及出席國際會議。
9. 舉辦各類學術演講及訓練課程。
14
氣象預報中心:業務職掌
負責臺灣地區天氣監測、分析、預報及警報。重要業務執掌
為:
1. 氣候監測,監測臺灣地區及全球主要城市的氣候概況及
海洋與大氣環流場的演變狀態,並發布氣候監測報告。
2. 天氣守視,24小時全天候監測各種天氣現象,如寒流、
梅雨鋒面、颱風及中小尺度對流系統之變化。
3. 短中期天氣預報,每日定時發布的天氣預報產品,有
12~36小時的短期天氣預報及未來7天的逐日中期天氣
預報。
4. 長期天氣預報,預報產品包括月長期天氣展望及季長期
天氣展望。
15
5. 災害性天氣特報,除針對來襲的颱風發布警報外,
當發現有其他災害性天氣發生或即將發生時,適時
發布特報。
6. 颱風預報及警報,嚴密守視颱風動態,適時發布颱風
警報,提供相關單位及民眾防颱準備之參考。
7. 氣象服務,建立及維護氣象預報資訊之傳輸管道,
包括:「166」及「167」氣象語音查詢系統、氣象專線
諮詢、自動傳真回覆系統、國際無線電傳真廣播、
點對點防災服務系統等。
16
氣象衛星中心:業務職掌
負責氣象衛星資料之接收、處理、分析及應用。主要業務
包括:
1.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之更新。
2.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之管理維護。
3.衛星資料衍生產品之開發與儲存建檔。
4.支援綜觀及短時天氣分析與預報作業。
5.氣象衛星技術訓練、宣導及衛星資料之供應。
6.強化短時天氣分析與預報系統效能。
17
氣象資訊中心:業務職掌
負責數值天氣預報、氣象作業自動化、氣象服務、網路環境
與行政業務電腦化的開發、作業及維護,內容包括:
1.規劃及協調推動本局氣象業務電腦化經建計畫:引進
國際成熟的先進氣象科技作業,發展建置現代化氣象
作業系統,提升氣象作業能力及資訊服務效能。
2.負責全局資訊基礎建設及推動資訊安全規範,建構安全
無虞之氣象與行政資訊環境設施及作業環境。
3.配合全天候氣象預報作業,進行全球即時氣象觀測資料
之蒐集、分析、處理及數值天氣預報系統運算作業,
提供數值預報產品,以供天氣預報及氣象防災作業應用
。
18
4. 發展建置即時天氣監測與預報作業輔助系統:提供
整合性的雷達、衛星及各類傳統氣象觀測資料和數值
預報產品之查詢與顯示,以有效監測各種天氣現象,
簡化氣象預報作業流程,提升氣象預報作業效率。
5. 規劃、設計及整建氣象資訊服務系統:建置氣象資訊
服務網頁、電子報、網路資料申購等系統。
6. 建置氣象局行政作業系統:協助各式行政作業,提供
電腦化程序,以簡化行政作業時間,提升行政作業效率
。
19
(二)經濟部水利署
依組織條例第二條規定之職掌:
7.水庫安全、經營管理、水庫及水區保育治理及水源
涵養保護事項。
10.中央水、旱災之防救事項。
政策主軸:
• 推動流域綜合治水:…輔以防災、緊急應變及避災體系,
以降低災損。
• 實施流域綜合土砂管理:…強化防災、緊急應變及避災
體系,以降低災損。
• 加強海岸防護:…強化防災、緊急應變及避災體系,
以降低災損。
20
(三)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21
宗旨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for Disaster Reduction, NCDR)成立宗旨為:加強
推動跨領域防救災科技研發與整合,運用研究成果協助
政府研擬防災政策,提升國家整體防災能力,並配合災
害防救體系運作,結合跨部門防災資料庫資源,建構資
訊共享平台,同時規劃協調防救災工作重點方針,強調
研發推動、技術支援及落實應用(即三大主要功能),
期使整體災害防救工作具前瞻性、整合性及實用性。
22
任務
• 協調、規劃、推動災害防救科技之研發事宜。
• 運用災害防救相關技術,協助、支援災害防救工作。
• 推動災害防救科技研發成果之落實應用。
23
發展方向
1. 協助推動災害防救科技研發規劃與政策研議。
2. 藉由科技研發成果,提升災害應變作業效能與預警技術,
如精進颱洪應變分析技術、強化災害管理決策支援、推動
強震即時警報系統等。
3. 利用檢視國家未來防災需求,健全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
體制,如研擬氣候與環境變遷調適對策、檢視災害防救
體系運作。
4. 透過參與國家地理資訊系統,強化與落實災害防救資訊
整合共享,包括蒐集分析災害潛勢資料、建構災害管理
共通平台、發展全方位災害資訊整合服務。
5. 加強防災知識傳播與災害風險溝通,內容包括推動防災
社區、培訓專業防災人才、落實推廣防災教育;最後為
推動國際防救災交流合作 。
24
(四)大學
1.上中下游研究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作業化研究作業化
中央氣象局之測報作業
NCDR之防救災作業
水利署之測報作業(?)
水保局之測報作業(?)
2.大學研究
主要在上游,兼顧中下游之需要與個人領域專長、興趣
25
四、未來發展
各單位的分工與整合
• 2012年中央政府啟動組織再造
中央氣象局(進環境資源部)、 NCDR(行政法人化)
及科技部(原國科會)之定位、角色、功能
• 颱洪研究中心
定位為颱洪減災關鍵技術研發中心,結合…,連結…,
支援…,以及作業單位(包含氣象局、水利署及
水保局等)的應用需求。
26
颱洪研究中心劣勢分析:…由於缺乏整合平台和機制,
不少國科會研究計畫之成果,常無法直接落實至氣象局或
水利署等作業單位。
颱洪研究中心策略:加強跨領域、跨單位及跨資源之整合,
提升研發能量與價值
…因此,颱洪中心將持續透過與學研界、作業單位(氣象局
、水利署、水保局)之合作,配合作業單位實務作業需求,
進行定量降雨預報技術、大氣與水文觀測、颱洪災害境況
模擬與先期預警等關鍵技術之研發,並將成熟之技術移轉
至作業單位供其參考運用。。
Q:在〝回應與提供作業單位的應用需求〞,如何在部門間
(部、局、中心)建立互動合作平台,建立供需合作
關係,並分享研發成果,分攤經費?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