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61张瑜倩
季羡林(1911.8.6~2009.7.11),
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
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
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
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文、
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
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
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
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
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
集》。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
师、学界泰斗、国宝。
这篇课文描述了作者
对两位母亲,即亲生
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
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
挚的爱慕,充分表达
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
久的思念和悔恨,对
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和崇敬。
开篇点题
怀
念
母
亲
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怀念生身母亲
怀念祖国母亲
结尾扣题
爱母情深
故乡情浓
两位母亲,同样的情怀
两
位
母
亲
情
深
重
思
国
念
母
爱
意
浓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
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
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
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
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也
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
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
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充分表达了作者失去母亲时的悲痛心情。
往昔母爱之深,今日丧母
之痛一起涌上心头,使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
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
中摘抄几段: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
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
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
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
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
浓浓地糊在心头。
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
能经常怀念起故国的生活情境,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
自然有多了一丝安慰和款西,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
将自己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
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
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
说不定他会回来的。我看到她的神情,
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
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
想故国的朋友。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
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
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
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
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
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
以后也没有断过。这种怀念,
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