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企圖暨高風險個案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自殺企圖暨高風險個案

自殺徵兆(風險辨識、警告訊息)與處理
 ----黃玉真 諮商心理師




張老師基金會資深義務張老師、督導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督導、心理師
台北市校園危機處理安心員、心理師
台北市家暴中心特約心理師
參考資料
 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天下雜誌
 漢娜的遺言—春天出版社
 割腕的誘惑—心靈工坊
 青少年自殺—中文大學出版社
 自殺防治關懷手冊—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
 校園自我傷害防治手冊---中國輔導學會
內容大綱
 一‧台灣及台北市的自殺死亡率
(自殺死亡率:高中低)
 二‧自殺者有那些徵兆 (警告訊息、風險辨識)
 三‧人為什麼想自殺 (生命的意義)
 四‧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是?那些是危險因子?
 五‧自殺可以預防嗎?那些是保護因子?
 六‧我如何關懷他們?我能做什麼?
 七‧心理資源介紹

2011年全球自殺死亡地圖
註:自殺死亡率=自殺死亡人數/每十萬人口數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prevention/suicide/suicideprevent/en/
臺北市與全國自殺死亡率比較
人
全國自殺死亡率
500
每十萬人口
死亡率
20
19.3
18.8
17.9
17.3
450
17.2
17.6
18
16.8
17.8
400
臺北市自殺死亡率
16.2
13.8 14.1
14.2
13.6
350
臺北市自殺
死亡人數 12.5
300
9.0
7.7
12.6
12.3 12.2
467
12.5
11.6
454
325
364
346
12
370
341
320
333
329
10
306
290
8.0
237
201
14
13.0
10.4
250
200
13.2
11.1 11.0
10.0
16
15.1
15.3
全國 全國 全國 全國 全國 全國 全國
全國
4406 3933 4128 4063 3889 3507 3776
3766
212
0
150
8
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年
臺北市全國自殺粗死亡率─依性別分
人
每十萬人口
死亡率
30
26.7
25.8
24.1
24.4
25
20
15
18.4
18.8
16.5 15.7
22.8
24.3
10
8.3
22.7
20.5
20.4
17.5
17.8
17.3
17.8
13.8
12.3
24.1
12.1
8.7
13.2
11.5
10.8
9.1
10.1
18.1
20.8
18.5
全國男性
全國女性
16.8
14.1
13.0
10.3
7.9
14.8
12.6
8.7
16.1
11.5
11.6
12.5
8.6
9.1
5
8.5
9.4
10.1
11.7
11.7
11.4
11.5
11.1
10.9
9.7
0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臺北市:男性死亡人數:女性死亡人數=1.6:1;全國:男性死亡人數:女性死亡人數=1.08:1
臺北市:男性及女性均由第12位上升至11位 ;全國:男性維持第10位升 、女性維持第12位
總計
臺北市男性
臺北市女性
全國歷年自殺粗死亡率─依年齡分
每十萬人口
死亡率
45.0
40.0
36.3
36.6
33.9
35.0
35.8
32.2 32.6
65歲以上
30.0
23.9
25.0
24.4
25.0
22.8
19.6 20.6
45-64歲
18.4
25-44歲
20.0
20.0
21.6
20.3
18.6
15.0
16.9
10.0
7.1
6.1
6.3
5.5
5.4
0.1
0.2
0.2
0.2
0.1
96年
97年
98年
6.0
5.0
0.2
0.0
87年
88年
89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下降
95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5-24歲
15歲以下
臺北市歷年自殺粗死亡率─依年齡分
每十萬人口
死亡率
40.0
34. 1
35.0
30. 6
30.0
26. 4
27. 3
65歲以上
27. 2
25.0
20. 5
20.0
17. 2
17. 4
15.0
10.0
7. 5
16. 7
13. 0
6. 3
4. 3
45-64歲
25-44歲
15-24歲
5.0
15歲以下
0.0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15-24歲與65歲以上顯著上升
95
96
97
98
年
臺北市歷年主要自殺死亡方式佔率
50%
40%
30%
24%
35.7%
30.4%
20%
10%
41.2%
37.6%
34.6%
27.7%
17.5%
33.5% 32.0% 34.3%
28.6% 29.0%
20%
15%
17%
30.4%
17%
30.9%
23.5%
24.9% 氣體
21% 高處跳下
17%
10%
9%
7%
7%
7%
8%
98
99
100
0%
91
92
93
94
95
96
97
101年度懸吊方式下降,惟高處跳下提升較多
101
年
溺水
一位高三的學生說:「考了幾次模擬考,成績都這麼
爛,真是沒希望了,不知道要如何對爸媽交代,好想
去跳樓喔!」
一位失業的中年男子說:「找了半年都沒找到工作,
老婆、小孩嚷著要生活費、學費,壓力好大,覺得自
己很沒用,唉!不如去死輕鬆些」
一位長期洗腎的老婦人說:「洗了這麼多年的腎,什
麼事都不能做,活著很沒意義,死了,家裡的人就會
快活些」
他們都很想死,他們真的會去自殺嗎?
什麼樣的人會真的去自殺
 一位高三的學生說:「考了幾次模擬考,成績都這麼
爛,真是沒希望了,不知道要如何對爸媽交代,好想去
跳樓喔!」
 一位失業的中年男子說:「找了半年都沒找到工作,老
婆、小孩嚷著要生活費、學費,壓力好大,覺得自己很
沒用,唉!不如去死輕鬆些」
 一位長期洗腎的老婦人說:「洗了這麼多年的腎,什麼
事都不能做,活著很沒意義,死了,家裡的人就會快活
些」
 他們都很想死,他們真的會去自殺嗎?
自殺者有那些徵兆
蘋果日報 2013/10/01 報導 09/28 事件
一個高二的學生在家裡,
燒炭自殺了
人生的最後三天:
他看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他怎麼跟父母、老師、同學互動?
他想到了什麼?
他的心情是什麼?
身為教師(教官)的我,如果事先知道,我會做些什
麼?
 如果意外已發生,那些人需要處理?






 他的悲傷、痛苦大於對死亡的恐懼,最後他選擇死亡
 他的死亡不是偶然,是過去創傷的累積;他的死亡帶給
週遭相關人創傷
自殺的徵兆
(台北市自殺防治關懷手冊)
 在表情及情緒上:
 焦慮、失神、愁苦、眉頭深鎖,憂鬱、低落、煩躁易怒
 在言語及思想上:
 負向思考(我沒有用、都是我的錯、我這輩子完蛋了)、死亡意念
(活下去已不再有意義、死了是解脫)、自殺意念(不如自己了結生
命)、自殺計劃(吃安眠藥死得比較自然);言談、信件、文章、日
記中表現。
 無故與人道別、說道歉或交代事情
 在行為上:
 行為遲緩、退縮或人際衝突、活動量下降、提不起勁,異常行為
(寫遺書、事先分配財產、將心愛的東西分送他人、還債、買藥
等)、物質濫用
自殺的警告訊息
(校園自我傷害防治手冊)
1.語言上的線索:表現想死的念頭,可能直接以話語表現出來,也
可能在其所做的文章、詩詞中表現出來。
2.行為上的線索:A、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
B、出現相關的學習與行為問題。
C、放棄個人擁有的財產。
D、突然增加酒精或藥物的濫用。
3.環境上的線索:A、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
B、家庭發生大變動,如財務困難、搬家等。
C、顯示出對環境的不良適應,並因而失去信心。
4.併發性的線索:A、從社交團體中退縮下來。
B、顯現出憂鬱的徵兆。
C、顯現出不滿的情緒。
D、睡眠、飲食習慣變得紊亂,失眠,顯得疲倦,
身體不適
對於一個想自殺的人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朱德庸---跳樓
Love life
自殺的定義
 自殺是一種自我毀滅,終止自己生命的行為。其相關
的名詞,包括:
 自殺意念(Suicidal Ideation)
 自殺企圖(Attempted Suicide)
 自殺完成(Completed Suicide)
 自殺本身並非疾病,而是累積多重複雜的因素後,共
同的悲劇性結局,也是世界上多數地區重要的死因之
一。
Knox KL et al., Am J Public Health 2004;94:37–45.
 自殺的成因複雜而多樣,往往包含了精神疾病、心理
學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家庭因素、人際關係問題、
以及生物性體質因素等
Hawton K., BMJ 1998;317:156-157.
人為什麼想自殺
 人常常既想活,又想死,在自殺行為中充滿
了矛盾
(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
 孟子: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視死如歸)
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
人有生的慾望,也有死亡的慾望,當人生存的
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或面臨挫敗,就會引發死亡
慾望。
人為什麼想自殺
(鍾昭瑛心理師)
 一、心理因素
 二、精神病理因素
 三、生理因素
 四、文化因素:與種族文化中羞恥感和重生觀
念有關。兩者都與自殺率成正比。
 五、社會因素
一、心理因素
 Honey認為幼年期的恐懼、不安全感、愛的需求及罪
惡感等複雜情緒,累積為怨恨。這些怨恨平時受到潛
抑而成為焦慮(想視而不見,卻無法忽略;想要表達
又害怕傷害;不知如何是好!)。一旦怨恨加上攻擊
和破壞,就構成向外爆發具有破壞力的攻擊力。(自
我功能因而受到障礙,產生適應困難、人際糾紛、懷
疑甚至被害妄想)若此時缺乏對象,或者無法對該對
象發出時,就會轉而攻擊自身,導致自殺行為。
三、生理因素
 生理心理學家認為自殺者的神經傳導物質出現異常可




能是導致自殺的原因,常見的假設如下:
1.Serotonin(5-HIAA)—血清素的代謝異常
憂鬱症患者會採暴力或自殘方式者的Serotonin的 5HIAA低於未自殺或不暴力者。
2.Monoamine-Oxidase--單胺氧化脢的代謝異常(與憂
鬱症有關)
Monoamine-Oxidase較低者,其家族自殺盛行率高於
一般的8倍。
五、社會因素
 涂爾幹(Durkheim)提出自殺論,他認為自殺不能
單獨以精神疾病、種族、遺傳、地理、模仿或其他
心理因子或個人動機來說明。每一個社會都會按照
其型態的結構與群體的組織,有其本身的自殺行為
的群體意向。這種群體意向才真切地支配個人的自
殺意向。

1.利己型自殺
2.利他型自殺
3.脫序型自殺
結論
 自殺的成因有其多元性,絕不是單一因
素即可造成,因此,在檢視自殺行為時,
我們應該留意行為本身的複雜性,別因
此為自殺遺族帶來更多負面的壓力。
Leenarrs(1992)根據遺書整理出八類自殺者的心
態(引自許文耀,民87):
 1.無法忍受的心痛:自殺者希望免除心中無法忍受的痛
苦與災難。
 2.人際關係:自殺者在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上有困
難。
 3.適應困難:自殺者往往感到無法解決問題、自卑、憂
鬱等。
 4.拒絕—攻擊:自殺者往往因為創傷性的經驗或他人的
拒絕而自殺,或利用自殺來報復或抵抗他人的拒絕。
Leenarrs(1992)根據遺書整理出八類自殺者的心
態(引自許文耀,民87):
 5.不直接表達:自殺者的內心通常是複雜而矛盾
的。
 6.認同—消失:自殺者往往過度認同某個失落的或
拒絕的對象,一旦此種需求無法滿足,會感到深度
的痛苦而希望自己消失。
 7.自我:自殺者往往在有建設性的能力及解決問題
的能力等方面較其他人弱。
 8.認知束縛:自殺者的思考是僵直、短視、太過具
體化,其思考焦點均放在生活的變化及創傷性事件
上。
青少年自殺的原因
(15—24歲)
 生理疾患 (憂鬱症、慢性疾病、腦部病變......)
 家庭因素 (如:家庭解組、家庭溝通不良、家人的
忽略與遺棄、家庭變故……)
 學習和就業壓力
 情感挫折
 經濟壓力
 人際衝突與孤立
 情緒困擾
 自我中心的想法
自殺可以預防嗎?
 2010/04/19 曹小妹妹
2
自殺可以預防嗎?
 4/1 輔導主任得知女童媽媽想買炭自殺
 4/2 放學,母親強行帶走,老師通知社會局
 清明連假三日
 4/6--4/7 社工探訪無反應、留字條
 4/8—4/13 社工撲空
 4/16 鄰居報警發現
自殺可以預防嗎?
 事實是
 45%在自殺前清楚地表達了自殺的意圖
 有80﹪自殺的人會留下警訊,一些線索是明顯的,
一些是難以捉摸的。所以,去學習及認識這些警訊
及如何應對是很重要的。
 資源來源:鄭泰安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 52, 594-603
自殺企圖暨高風險個案
 「高風險家庭」(high-risk families):
 係指家中有未滿18歲之兒童及少年,當家庭中有以下
狀況,而本身又缺乏有力的支持系統和足夠的資源來
處理危機,就是所謂的「高風險家庭」:
 (1) 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如家中成人時
常劇烈爭吵、無婚姻關係帶年幼子女與人同居、頻換
同居人,或同居人有從事特種行業、藥酒癮、精神疾
病、犯罪前科等。
 (2) 家中兒童少年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從事特種行業
或罹患精神疾病、酒癮藥癮並未就醫或未持續就醫。
自殺企圖暨高風險個案
 (3) 家中成員曾有自殺傾向或自殺紀錄者,使兒
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 (4) 因貧困、單親、隔代教養或其他不利因素,
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 (5) 非自願性失業或重複失業者:負擔家計者遭
裁員、資遣、強迫退休等,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
顧。
 (6) 負擔家計者死亡、出走、重病、入獄服刑等,
使兒童少年未獲適當照顧。
 (7) 其他。
哪些人是自殺的高風險群?
 教育程度低
 有慢性疾病
 離婚、喪偶、未婚
 有精神疾病,尤其憂鬱
 失業、退休
傾向
 有家族精神病史
 物質濫用
 曾有自傷行為
 曾經自殺未遂
 曾受家暴或性侵
 身體功能不佳,需他人
照顧
 獨居
 缺乏社會支持
 低社會階級
自殺危險性評估
 透露有自殺想法,請評估(自傷與傷人的可能性)
 意識狀態:情緒低落、藥物
 傷害計畫的可行性
 衝動性評估
 過去歷史行為評估
 客觀指標的考量:性別、年齡、診斷(精神
疾病、物質濫用、能力缺損…)
自殺企圖者暨高危險群個案評估標準自殺(台北市)
 輔助的量表
 BSRS-5+自殺意念評估
 自殺危險因子評估 (SAD PERSONS)
 自殺意圖評估(用於自殺未遂者)
(pierce)
BSRS5-簡式健康量表
分數說明1

1至5題之總分:




0-5分: 身心適應狀況良好。
6-9分: 輕度情緒困擾,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談
談,抒發情緒。
10-14分:中度情緒困擾,建議尋求心理諮商或
接受專業諮詢。
15分以上:重度情緒困擾,需高關懷,建議尋
求輔導或精神科治療。
個人危險因子
自殺史
精神病理
物質濫用
認知、人格因子
生物因子
家庭危險因子
家族史
父母的精神疾病
父母離婚
親子關係
獨居、移民
•
•
•
媒創喪婚失壓
體傷親姻落力
傳::理:
播身配念學事
與體偶自業件
模或,由工
仿性至經作
虐親濟健
待
康
愛
情
民專家支
持
間業庭系
社體親統
團系友
保護因子
•家庭凝聚
•宗教信仰
•人格特質
•壓力因應策略
參考自衛生署自殺防治資料
「自殺的迷思與事實」
迷思一
那些經常說要自殺的人絕不會真的去自殺
事實是
 認真談到自殺的人真的會去做,老是說到自殺
對未來沒有希望等都是需要嚴肅對待的預兆,
研究顯示有60%自殺的人都曾先有口頭表示想
死(Giovacchini,1981)。
迷思二
想自殺的人都有精神方面的問題
事實是
 想自殺的人只是壓力超過身心所能負荷的
程度,不必然是精神疾病
迷思三
和想自殺的人談論自殺會提高他們自殺的危險性
事實是
 談論自殺並不會促使自殺,反而有助
於釐清他們自殺的想法
迷思四
自殺會遺傳
事實是
 自殺並無先天或遺傳的特質,家族中
多人自殺可能與其他如社會學習因素
有關,表示此家族中的人學習到此種
解決問題的模式
迷思五
大部分自殺的發生先前沒有徵兆
事實是
 45%在自殺前清楚地表達了自殺的意圖
 有80﹪自殺的人會留下警訊,一些線
索是明顯的,一些是難以捉摸的。所
以,去學習及認識這些警訊及如何應
對是很重要的。
資源來源:鄭泰安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 52, 594-603
自殺的徵兆
在表情及情緒上:
焦慮、失神、愁苦、眉頭深鎖,憂鬱、低落、煩躁易怒
在言語及思想上:
負向思考(我沒有用、都是我的錯、我這輩子完蛋了)、死亡
意念(活下去已不再有意義、死了是解脫)、自殺意念(不如自
己了結生命)、自殺計劃(吃安眠藥死得比較自然);言談、信
件、文章、日記中表現。
無故與人道別、說道歉或交代事情
在行為上:
行為遲緩、退縮或人際衝突、活動量下降、提不起勁,異常
行為(寫遺書、事先分配財產、將心愛的東西分送他人、還
債、買藥等)、物質濫用
迷思六
自殺只會發生在某一類型的人身上
事實是
 自殺並無一定的範疇,或設定哪一類
的人才會做;自殺是一種因應行為模
式
迷思七
自殺的人都是真的想死
事實是
 大部份自殺者並沒有很堅持想死(非
死不可),他們是透過自殺的方式,
來逃避痛苦,表示抗議,或傳達求助
的訊息。
自殺者的心態
• 停止目前的痛苦
–
–
–
–
感到無望、絕望與孤獨感
感到不被關愛與瞭解
存在著「理想我」與「現實我」落差的失落感
有著「結束」與「期待被拯救」的矛盾
• 重新獲得控制感
–
–
–
試圖溝通的方式
報復型:要讓對方傷心/後悔/…
長期感受到挫折者
自殺者的心態
 因應挫折的方式:人格特質(邊緣性人格)、憂
鬱症患者、媒體效應
 精神狀態的影響:幻聽、幻覺、藥物濫用、
意識不清
 死亡概念不清:13歲左右較成熟,會視為選擇
的一部份
 倖存者的內疚
迷思八
自殺者很少尋求醫療協助
事實是
 50%在自殺前一個月內曾看過醫師
 30%在自殺前一周內看過醫師
 13%曾看精神科
資源來源:鄭泰安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 52, 594-603
迷思九
能力好的人比較沒有自殺的危險
事實是
 能力好不代表挫折忍受力高,所以若他
們原本就承受太高的期望的話,他們所
感受到的壓力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反而
容易想逃離挫折感而選擇以自殺來解決
目前困境。
迷思十
一旦企圖自殺者表現出較改善的跡象
就表示危機已經過了
事實是
 當一個人的情緒或行為稍有起色時,
可能意味著已經度過自殺的猶豫期,
已經結束的自殺的焦慮,其實下一個
決定就是去自殺
迷思十一
只有專業人員才可以預防自殺
事實是
 所有具愛心、有基本自殺防治概念的
工作者都可以預防自殺;且這應是全
民運動
關懷心情四步驟
自殺徵兆的覺察
1.表情/情緒/言語
/思想/行為…
2.從意念到行動
隱密所在
傾聽同理重視
不評斷不建議
提供支持/降低危險
評估自殺危險性
1.自傷/傷人的可能性
2.量表使用
提供資源網絡
1.親友協助
2.專業協助:法律
/諮商/社政…
幾種篩選方法(黃龍杰製)
致親愛的導師:
 校園意外事件頻傳,為了落實校園安全的預
防工作,輔導室懇請導師協助篩選出特別需
要關懷的學生。若學生符合以下三項指標中
任何一項,請導師儘速通知輔導室,謝謝!

1. 行為觀察
1. 自我傷害的行為。
2. 有精神疾病的診斷,例如憂鬱症、強迫症、
2. 量表篩檢
焦慮症等等。
3. 在言語或文字(例如日記、週記、部落格、
FB、Line)上透露厭世、悲觀的想法,或有
同學反映類似情形。
一旦,發現他(她)想自殺…
 找人商量
 儘量不讓他獨處
家長
 通知他(她)家人、師
長、朋友
 必要時住院治療
導師
行政

(黃龍杰製作)
學
生
輔導
醫療
對尚未採取行動的個案
57
 對個案保持高度接納,專注地傾聽
 鼓勵學生向輔導單位求助,說出心中的痛
苦,尋求更多的支持及協助
 與個案討論對於「死亡」的看法,瞭解其是
否有「死亡計畫」
對尚未採取行動的個案
 營造班級接納的氣氛,讓個案感受到他是團
體裡的一份子
 通知家長,隨時注意個案的言行舉止
 通知學校相關人員
 對十分危急的個案,與相關人員形成一個支
持的網絡,隨時有人陪伴個案
對已採取行動,但未成功之個案
 立即聯絡相關人員協助將個案送醫急救
 通知家長
 聯絡輔導人員協助安撫其他同學情緒
 接納個案的情緒、專注傾聽,並盡可能陪個
案一段時間至其情緒平復
對已採取行動,但未成功之個案
 透過個案自述或其他資料,瞭解企圖自我傷害
的動機
 與個案討論除了自我傷害之外的問題解決策略
 鼓勵同學對個案表達關懷,協助班級形成一個
支持網路
不 自 殺 約 定 書
姓名
學號
引
自
柯
慧
貞
教
授
講
稿
性
別
年
齡
電
話
公:
宅:
大哥大:
生
日
填表日期:
年
日
月
年
月
日
系
所
住 址
我與輔導老師約定,自
至
,不管在任何情況下,
我不做出傷害或危害自己生命的行為,而如果我發現自己情緒低落,難以控制
自殺念頭、衝動或行為時,我會打電話給輔導老師、家人、朋友或師長討論尋
求協助,幫助自己度過難關。若都找不到人時,我也會打電話到校安中心的24
小時專線(06-2757575-55555)請求協助。緊急時可以協助我的輔導老師、家人
或師友的姓名與聯絡方式如下:
 若我想自我傷害,我會先聯絡
1.
關係
電話
2.
關係
電話
 而輔導老師必要時可以緊急聯絡的人是:
1.
關係
電話
2.
關係
電話
※補充事項:
立約人:
聯絡電話:
輔導老師:
聯絡電話:
立約時間:民國
年
月
日
時
分
自殺行為的發生過程與防治方法1
(J.John Mann, et al.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 JAMA. 2005; 294: 2064- 2075)
(衛福部自殺防治中心------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製作)
沉重的生
活事件
Ⓐ to Ⓔ
情感性(或其他)
精神疾患
自殺意念 Ⓑ
與自殺行為相關的因素
ⒸⒹ
衝動性格
ⒸⒹ
絕望且/或悲觀
Ⓕ
接近致命的工具
模仿
自殺行動
Ⓖ
防治方法
Ⓐ 教育及認知
基層醫師
一般民眾
社區或組織的守門人
Ⓑ 高危險族群的篩檢治療
Ⓒ 藥物治療
抗憂鬱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
Ⓓ 心理治療
酒癮患者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 對於企圖自殺者的後續
關懷照護
Ⓕ 限制使用致命工具
Ⓖ 給予媒體自殺報導的 指
導方針
自殺溝通的「不」原則
不要說「你不能自殺」(you can’t do it.)。
不要說「你不敢自殺」(you wouldn’t dare!)。
不要說「這只是一種階段,它會在一夕間消失殆盡」。
不要陷入與自殺者討價還價的困境。
不要對自殺者所言之事表示震驚 。
不要答應你做不到的事 。
不要陷入自殺價值(或意義)的爭辯 。
不要使自殺者落單 。
不要對過去自殺的企圖使用「成功」或「不成功」的
字眼。
 不要為自殺者尋找活下去的各種理由。









自殺溝通的「三要」介入原則
 要傾聽:這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
 要建立關係。
 要針對自殺當事人尋找自殺的各種可能性。
 Who:有無其他的人牽涉其中?
 What:什麼事件引發使他們有此決定?
 When:計劃何時自殺?
 Where:計劃在哪裡自殺?
 How:他們打算用何種手段或方法尋死?
醫療與心理資源
 醫療院所
 提供情緒困擾民眾門診診療與心理治療服務。
 提供疑似精神疾患個案緊急醫療、強制就醫等精
神醫療服務。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門診部社區心理諮商門診
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
電話:33936779
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9:00-22:00
諮詢專線
提供情緒支持、相關資源諮詢服務:
 臺北市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
 衛福部自殺防治安心專線:0800-788995

 生命線1995(要救救我)
 張老師1980(依舊幫你)
(請幫幫、救救我)
各局處相關服務資源
勞政
•
•
就業服務
-求職服務
-職業訓練諮詢與推介
-職業心理測驗
-就業保險失業給付
職業訓練
-日間養成訓練
-夜間轉職訓練
-產訓合作訓練
民政
-急難救助
社政
-中低收入申請與補助
-急難救助與馬上關懷
-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
-身障者福利
-老人福利
-婦女及兒童托育業務
教育
-駐區心理師及精神科醫師協助輔導評估
-學校社會工作計畫強化社會福利資源與
輔導工作之整合
教育-校園服務
 駐區心理師:協助學校輔導嚴重心理與行為偏差及適應
困難之學生,提供個案教室與家長心理衛生諮詢,增進
教師與家長個案輔導能力。
 駐區精神科醫師:結合醫療系統針對校園內心理行為、
情緒等各種適應障礙之學生,提供評估、轉介服務,並
提昇教師輔導之能力與技巧。
 學校社會工作計畫:於區域內,強化兒童及青少年福利
資源與學校輔導工作整合、運用與轉介;針對學校複雜
之中輟之虞個案,協助學校輔導團隊進行學生及家庭問
題之處遇;提供學校訓輔人員專業諮詢,以協助評估與
處置學生及其家庭、社會環境問之問題。
校園危機的守護神---老師
在今天的課程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聯想到什麼?
學到寶貴的事是?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