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病害与科学用药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鱼类病害与科学用药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高级畜牧师
贾滔
鱼类病害学

鱼类病害学是研究经济鱼类的发病原因、病理
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 理论是总结实践得来,反过来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鱼病的定义
鱼病,就是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使其新陈代谢
失调,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扰乱鱼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鱼类疾病的发病原因
 一、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
 (一)生物因素
1、传染类生物

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

此类疾病的特点:

发病速度快、来势猛、死亡率高
 如:淡水鱼类爆发性流行病(细菌性败血病)、烂鳃病、打印病、赤皮病、
鲤春病毒病及鳃霉病、肤霉病等。
 2、侵袭类生物

也称“寄生虫”,主要指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
形动物和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
此类疾病的特点:
 直接死亡率低,易引起继发感染;影响鱼类正常生
长;对鱼苗威胁大。

 如:孢子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
虫病、绦虫病、中华鳋、锚头鳋病等。
 3、敌害生物

凶猛鱼类、鸥鸟、水蛇等直接吞噬鱼虾;水生昆虫
及其幼虫伤害幼鱼;青苔、水网藻等危害鱼苗。
 (二)理化因素
 1、水温
 鱼类对温度的要求分为广温型和狭温型。
 如:鲤、鲫、鳊、草鱼等可以在2—30摄氏度的水体中正常生
活;罗非鱼、淡水白鲳在水温低于12度就会死亡;
 水温变化的影响:
 水温变化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鱼类呼吸频率和新
陈代谢(渗透压、酶)的改变。
 水温变化对水体的影响主要是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有
机物的分解和浮游生物的生长。
 水温变化对病原生物的影响主要是水温增高能够使病
原微生物活力增强。
 2、溶解氧
常见鱼类所需溶氧范围









品种
白 鲢
团头鲂
草 鱼
鳙 鱼
鲤 鱼
鲫 鱼
mg/L
适宜范围
5.5~8
5.5~8
5~8
4~8
5~8
4~5
开始浮头
1.75
1.7
1.6
1.55
1.5
1.0
窒息死亡
0.6
0.6
0.5
0.4
0.3
0.1
轻度缺氧引起生长变慢,饲料系数提高;长期亚缺氧引起烂腮病;溶
氧过高会引起气泡病。
 造成溶氧缺乏的因素:
 养殖密度过大
 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 无机物的氧化作用(硫化氢、氨态氮)
 浮游动物过量
 浮游植物不足
 高温
 3、酸碱度(PH值)
 淡水养殖PH值应保持在6.5-9.0之间,最佳生长值是7.5-8.2间。
 PH值对水质的影响:
 1 、过高或过低的PH值(大于8.5或小于6.5时)均会使水中的微
生物活动受到抑制,硝化细菌的分解作用受阻,有机物不易分
解。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
 2、PH值高于8时,大量的离子铵转化为有毒的分子氨。 PH值
低于6时,水中90%的硫化物以硫化氢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
毒性。总之,过高过低的PH值均会增加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
 3、PH值决定着一些藻类的繁殖生长,反过来藻类的繁殖也影响
着水体的PH值变化。
 PH值对鱼类的直接影响:
 酸性水中( PH值低于6.5)可使鱼虾血液的PH值下降,削
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理性缺氧,尽管水中不缺氧但仍出
现鱼浮头。
 PH值过高则直接腐蚀鳃组织,容易引起继发性感染,造成
大批死亡。
 当pH值低于5.5时,鱼对传染疾病特别敏感,极易得病。

 PH值低于5或超过9.5均会直接引起鱼类死亡。
 4、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



Na、Ca、K、Me、Fe、Al等常见元素及硝酸盐、磷酸盐、
碳酸盐、硫酸盐等阴离子是鱼类生活、生长必需的成份。汞、
锌、铬等元素,当其微量时能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超
过一定限度会引起中毒反应。
影响鱼类生长的有毒化合物:
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
 氨的毒性机理:当水环境的氨氮增加时,大多数鱼类氨的排
出量减少,因而血液和组织中 氨的浓度升高·,这样对动物
的细胞、器官和系统的生理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
 亚硝酸盐的毒性机理:亚硝酸盐的毒性主要是影响氧的运输、
以及损坏器官组织。血液中亚硝酸态氮的增加能将血红蛋白
中的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三价铁血红蛋白则没有运输氧的
能力。 亚硝酸盐还可引起小血管平滑肌松驰而导致血液淤
积。
硫化氢的毒性机理:硫化氢与血红素中l价铁化合,使血红素
量减少,另外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它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
对其他水生生物也是如此,因此鱼池中是不允许有硫化氢存
在的。
。
 氨态氮对鱼类的影响:

水环境中氨态氮浓度 的增加造成鱼类排氨困难,鱼类可能首
先减少或者停止摄食以减少代谢氨的产生。

水环境中高浓度的氨增加了鱼类对水的渗透性,从而降低体
内的离子浓度。淡水生物是高渗透压的,排尿量增加会超过肾脏
的吸着能力,而引起氯化钠、葡萄糖、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耗。

氮能严重损害鱼的鳃组织,降低鳃血液吸收和输送氧的能力。
由于血液的PH较低,增加了氧的消耗,破坏了红细胞和造血器官。

氨的致死、半致死浓度可引起各种鱼类的肾、肝、脾、甲状腺
和血液组织变化,鱼类长期生活在含氨的环境中,可引起死亡。
典型案例:
某县水产养殖场,5月中旬,用氨水清塘,7天毒
性消失后,放养鲢鱼苗。此时水呈绿色,鲢鱼生长正
常,天气阴。到第5天气转晴,气温升高,到下午,
鲢鱼苗全部死亡。死鱼苗的嘴均张大,池水浓,呈墨
绿色。请分析鱼苗死亡原因?
 (三)人为因素
 1、放养密度不恰当
 2、混养比例不恰当
 3、饲养管理不恰当
 4、技术操作不细致
 二、内在因素
 (一)品种差异

不同的品种对同一种病原具有差异化的免疫能力。
 例如:打印病只会发生在细鳞鱼和无鳞鱼身上;白鲢
不易感染细菌性肠炎,鳃上大量寄生鳃隐鞭虫而不会
发病;但草鱼、青鱼恰恰相反,极易感染肠炎,有少
量鳃隐鞭虫就会发病。
 (二)个体差异

同一池塘的同种同龄鱼中有的患病死亡,有的
根本未发病,明显体现出免疫能力的个体差异。

因此,鱼类对病原的敏感性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
性质和免疫力有关,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条
件等也能影响鱼类对病原的敏感性。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A
病因
机体
环境
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表现为健康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B
病因
机体
环境
病因作用增强,平衡失调。表现为引起疾病。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C
病因
机体
环境
机体抵抗力下降、动物易感性增强、平衡失调。
表现为引起疾病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D
病因
机体
环境
环境变化,支点偏移,加重了病因的作用,平衡失调。
表现为疾病发生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E
病因
机体
环境
环境变化,支点偏移,影起机体抗病力下降,平衡失调。
表现为疾病发生

环境、机体、病因
 三者中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都会打破平衡,导致


疾病发生,健康受损。
鱼类病害的科学预防
 环境--改善(放养密度、品种结构、生物群落、
理化因子)
 机体--加强(品种改良、饲料营养)
 病因--控制(科学用药、合理治疗)
水产养殖业面临的问题
 过于追求产量和效益
 盲目提高放养密度,一味追求生长速度,不考虑水源、电力等条件。
 饲料蛋白过高或虚高(次蛋白太多)

迎合养殖户不科学的市场要求,在鱼粉疯涨的情况下难以保持配方和
原料的合理、稳定。
 环境污染

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养殖环境的自身污染和养殖大环境的污
染。(新塘旺三年是严重的连作障碍)
 过度滥用药物

水产养殖产品的药物滥用,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养殖户过度
追求药物效果,使一些无良商贩投其所好,医表不治本,销售毒副作用大
的产品,破坏水体环境,伤害鱼体免疫系统,造成潜在的巨大威胁。
各种问题的相关关系
养殖密
度增加
蛋白投
入增加
次蛋白
高蛋白
蛋白缺乏
加重
养殖环
境退化
养殖环
境污染
应激
病害
效益降低
用药
药物残留
解决途径
控制养
养殖密
度增加
殖密度
减少蛋
蛋白投
入增加
白投入
优质蛋白
次蛋白
高蛋白
低蛋白
蛋白缺乏
加重
降低环
养殖环
境污染
健康
应激
养殖环
境退化
境修复
少病
病害
效益降低
提高效益
用药
科学用药
药物残留
安全食品
解决途径
控制养
殖密度
减少蛋
白投入
优质蛋白
低蛋白
降低环
环境碳
境污染
氮平衡
健康
少病
提高效益
养殖环
境修复
少用药
安全食品
科学用药
水体环境的调控
 养鱼先养水
好水养好鱼
 自然水体有合理的动态生态系统,具备自净能力
 养殖水体由于经济生物的投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
衡,亟需干预调整,以使水体建立新的动态平衡
 人为建立的动态生态系统更易遭到破坏
池塘水体生态系统
多不
种同
营颜
养色
元的
素圆
以形
及代
其表
它水
各体
种中
溶氮
解、
气磷
体、
。碳
等
池塘生态系统的构成
鱼类
浮游生物
原生动物
微生物
决定池塘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因素
饲料
补充剂
光照
CO2
H2O
光合作用
鱼虾
粪便
土壤
排泄物
微生物
CH2
O
O2
养殖环境水质判断
 养殖水体中,水色是由
 在精养鱼池中,其水中
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
颗粒、浮游生物、天空
和水底以及周围环境等
因素综合而形成的。如
富含钙、铁、镁盐的水
呈黄绿色,富含腐殖质
的水呈褐色,泥沙多的
水呈土黄色。
主要以浮游生物(特别
是浮游植物)占绝对优
势,当池塘中浮游生物
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池
水就呈现不同的颜色和
浓度。而且它们既是滤
食性鱼类的直接饵料,
也是池水溶氧的主要生
产者。
水质的判断方法
1、看水色:
可将池塘水色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黄褐色(茶色)的水为主(包括姜黄、茶
褐、红褐、褐中带绿等);
另一类是以绿色水为主(包括黄绿、油绿、蓝绿、墨
绿、绿中带褐等)。
这两类水均为良好水质。但相比之下,黄褐色的水质
优于绿色水。
2.看是否有水华
一种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就反映了该种植物所适
应的生态类型及其对鱼类的影响,加以水华中的浮游植物种类单
一,水华的颜色和形态容易判别。
水 日 变
色 化
显著
黄
褐
色
水华形 态
优势种
出现季 节
水质
优劣
蓝绿色云彩状 蓝绿裸甲藻 5-11 月,7-8 月少
显著
草绿色云彩状
膝口藻
5-11 月,7-8 月多
显著
棕黄色云彩状
光甲藻
5-11 月,7-8 月少
显著
酱红色云彩状
隐 藻
4-11 月
高产
池典
型水
质
3.看下风处油膜
某些藻类不易形成水华或受天气、风力影响,水华不易
观察。可根据下风处油膜多少、油膜颜色和形状来判断水质优
劣。一般肥水池下风油膜多,粘性发泡,有日变化。
油膜中除包含大量有机碎屑外,主要的指标生物是壳虫
藻(年幼藻体呈绿色,老化藻体呈褐色或黑色)。如遇铁锈色
油膜(血红眼虫藻)、粉绿色油膜(扁裸藻)等均为瘦水型水
质。
4.看水色变化
优良的水质有月变化和日变化。
表示水中趋光性的藻类大量繁殖,它们都有运动胞器,
能主动行动。这些藻类大多容易被滤食性鱼类所消化。它们的
日变化比不能主动行动的藻类大得多。
由于它们容易被滤食性鱼类消化,因此这些藻类群体的
“寿命”就比不易消化的藻类短得多,反映在水色上就出现月
变化,表示是“活水”。
优良的水色
 棕色、红棕色、茶色
 黄绿色水
 淡绿色、翠绿色水
 浓绿色水
 棕色、红棕色、茶色 这种水色的水质肥、活、浓。
水中的藻类以硅藻为主,如三角褐指藻、等边金
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圆筛藻等,这些藻类
都是养殖对象苗期的优质饵料。生活在这种水色
的养殖对象活力强,体色光洁,摄食消化吸收好,
生长速度快,是养殖各种经济水产动物的最佳水
色。但此类水色持久性较差,一般保持10~15天就
会逐渐转成黄绿色。(使用含符合生物生长规律
的氮磷比和其它活性营养因子的制剂产品可以培
育出此种水色)
角以
毛三
藻角
、褐
圆指
筛藻
藻、
为等
主鞭
金
藻
、
新
月
菱
形
藻
、
棕
色
、
红
棕
色
、
茶
色
水
体
:
 黄绿色水 此为硅藻和绿藻共生的水色,黄绿色水
兼备了硅藻和绿藻水的优势,水色稳定,营养丰
富。(使用有益藻冻干粉搭配适宜其生长的专性
营养因子或者含适宜藻细胞吸收的氨基酸类制剂
产品可培育出此种水色)
 淡绿色、翠绿色水 该色水质嫩绿、清爽,透明度
在30cm左右。肥度适中,水中的藻类以绿藻为主,
如扁藻、小球藻、巴夫藻、衣藻等。绿藻能吸收
水中大量的氮肥,净化水质,是养殖各种经济动
物较好的水色。一般绿藻水相相对稳定。(使用
含有利于单胞藻吸收的氨基酸类和适宜植物生长
的氮、磷等其他活性营养元素的制剂,同时辅以
控制水体氨氮含量的制剂,可培育出此种水色)
翠绿色、淡绿色水体:以扁藻、小球藻、衣藻、巴夫藻
等有益绿藻、金藻为主
 浓绿色水 这种水色看上去很浓,透明度较低。
一般是老池塘较易出现这种水色。水中的藻
类以扁藻为主,而且水中的浮游动物丰富。
水质较肥,保持时间较长,一般不会随着天
气的变化而变化。
以
扁
藻
为
主
浓
绿
色
水
体
:
不良或危险水色
 蓝绿色、灰绿色水
 绛红色、黑褐色水
 白浊色或乳白色
 泥浊水
 澄清水
 蓝绿色、灰绿色水 水中蓝绿藻或者微囊藻大量繁殖,
水质浓浊,透明度在10cm左右。能清楚地看见水体中
有颗粒状结团的藻类,晚上和早上沉于水底,太阳出
来就上升至水体中上层。这种情况在土塘养殖过程中
经常出现。养殖对象在这种水体中还可以持续存活一
段时间,一旦天气骤变,水质就会急剧恶化,造成蓝
绿藻大量死亡,藻体死亡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很可
能造成养殖对象的大规模死亡。
蓝绿色、灰绿色水体:以微囊藻等有害蓝藻为主
解决方案:
 使用杀藻剂杀灭部分蓝藻,每日泼洒的面积不能
超过池塘面积的1/3,并且要注意增氧。
 使用水质调节剂和解毒剂,解除毒素对鱼类的危
害和降低水体的氨氮。
 全池泼洒专性促生长因子“绿源生”,配合有益
藻种,促进有益单胞藻的生长,抑制蓝藻的生长。
 待池中蓝藻数量减少,水体透明度变大后,全池
泼洒微生态制剂产品,同时施用肥水产品。
 绛红色、黑褐色水
一般在高位池碱度较高的区
域出现,由水中大量的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造成
的。主要含鞭毛藻、裸甲藻等。这种水色主要是
前期水色太浓,长期投料过量或投喂劣质饲料,
造成水体中的有机质过多,为原生动物的繁殖提
供了条件。随着大量有益藻类的死亡失去优势种
群,有害藻类成为藻相中的主体,决定水色的显
相。而有害藻类能分泌出某些毒素造成养殖对象
的长期慢性中毒直至死亡。这种水质浓、浊、死,
增氧机打起来的水花成黑红色,水黏滑,并有腥
臭味,水面因增氧机打起的泡沫基本不散去。
绛红色、黑褐色水体:以具鞭毛甲藻、裸甲藻等有害
为主
藻
解决方案:
 如有中间排污系统的加大排污能力,每天至少排
出总水体的20%以上的量,并补充新鲜的水源,使
整个水体逐渐恢复活性。
 使用底改类药物,要求其具有抑制藻类繁殖和解毒
的功能,且其净水能力很强。一般使用后第二天
水体的透明度会提高20~30cm。
 晚上可泼洒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类的营养制剂缓
解养殖对象的中毒症状,增强其抗病能力,提高
因换水造成应激的能力。
 大剂量泼洒光合细菌。
 白浊色或乳白色
若是由于病毒病引发的转水,
水色整日无变化。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纤毛虫、
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过量繁殖,若大量繁殖
起来,就会把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全部吃光,呈现
出雾状的乳白色水色,原生动物会随着时间上下
浮动,使水色发生变化。
浮
游
动
物
滋
生
引
起
的
白
浊
色
或
乳
白
色
水
体
:
解决方案:
 浮游动物过量繁殖引起的白浊色:
多次使用能够持久增氧的产品,另外要全天开动增氧
机;
泼洒药物抑制水体中浮游动物繁殖,同时注意调节水
质;
全池泼洒含有适合有益藻生长的氮磷以及其它微量营
养因子的制剂,并辅以有益藻藻种,促进有益单胞藻
的快速生长,保证一次肥水成功。
 泥浊水
一般是土塘因放养密度过高,中后期出
现整个水体的混浊,增氧机周围出现大量的泥浆,
特别是使用涡轮增氧机增氧的最明显。此水体中
一般含有丰富的藻类品种,主要以硅藻、绿藻为
主。由于养殖对象的密度过高,水体中泥浆的沉
降作用,使水体中的藻类 很难大量繁殖起来,进
而出现优良的藻相水色。在养殖中后期,亚硝酸
盐普遍偏高,pH值偏低,调水难度较大,养殖风
险相当大。
泥浊色水体:以硅藻、绿藻等有益藻为主,但是风险大
解决方案:
 方法1:全池泼洒 絮凝沉降类产品(如排毒养水宝、格
特奇清或明矾、聚合氯化铝)。第二天泼洒肥水产品和
有益菌。
 方法2: 泼洒二氧化氯或强氯精连续两天,三日后肥
水。
 澄清水 一般在早春气温低、光照不足的情况下
出现。由于部分地区使用地下水来提高水体,由
于地下水重金属含量高,氨氮高,造成前期肥水
难度很大。一旦澄清水持续5至8天,很可能造成
底栖硅藻大量繁殖吸收水体中的肥料,进一步提
高肥水的难度。高位池由于池底没有任何肥性,
早春很难肥水。
澄清色水体:早春难肥水
解决方案:
 全池泼洒富含调节生物体免疫系统活力的免疫调节
因子,易吸收,不造成肝胆负担的制剂,降低毒素,
保护幼体,同时降低肥水难度。
 针对长出底藻的澄清水,先灭藻,再快速肥水。
 针对因浮游动物造成的水体变清,勿盲目进行肥水,
如果水体中的氨氮偏高,再向水体施肥会造成水体
中的氨氮进一步升高而造成养殖对象中毒。根据具
体情况处理,随着藻类的减少,浮游动物因缺少食
物逐渐淘汰;随着养殖对象的长大,会捕食大量的
浮游动物。水体的水色会慢慢恢复,此时适量的施
肥水色很快就会恢复正常。这种澄清水一般不会影
响养殖对象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各种肥料的优劣分析
无机肥:肥效快,肥效短,引起水体中氨浓度快
速增加,当气温高时,容易引起氨中毒,导致一
系列严重后果。
有机肥:肥效慢,肥效长,肥效稳定。粪便直接
作肥料时会带入大量有害菌使水质恶化。
微生物肥:单独使用时没有肥效。只有当水体中
有机物多时才能通过分解有机物产生小分子物质,
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达到肥水目的。肥效长,
肥效慢,水质保持良好。
池水的上下运动对流

池塘是静水环境,其水体运动除了注排水、运转增
氧机外,主要原因是风力和上下水层因密度差而引起
的对流。

池水运动对养殖鱼类的生长和生存具有重大影响。
白 天
密度小
上层水温提高
下层水温不变
密度大
1、与上下水层的水温差(密度差)有关。
白天上下水层温差越大,夜间将产生的密度流强度也越大。
2、与夜间气温下降速度和风力大小有关。
风力大,气温下降速度快,表层下降速度随之加快,密度流也随着加快;
反则反之。
水体环境修复
饲料
营养平衡时,水环
境生物种群稳定。
残饵
鱼虾
排泄物
环境生物
营养失衡时,水环
境生物种群演变。
一种营养成分的缺
失,必然会伴随着
其他成分的积累。
基本方法
池塘中氨氮过剩,解决的办法一是把氮
拿出去、一是加碳将氮同化成蛋白。
前者为固定微生物处理方法:氨氮转化
为亚硝酸、硝酸,再脱氮,效率低、成本高。
后者为悬浮微生物处理方法:氨氮转化
为菌体蛋白,再作为鱼虾饲料,效率高、成
本低,或者,没有成本。
加速物质循环
氧化态物质
水体氧化区
还原态物质
还原态物质
氧化态物质
还原区
底泥还原区
还原态物质
太阳辐射
藻
类
食物链
CO2
光合作用
H2O
CH2O
藻类细胞CH
2O
鱼
类
O2
结构物质
PRO
天然生产力
分泌物
e- H+
NH3
繁殖
CO2
N2
第二限
制因子
无机盐
第一限
制因子
施肥
化肥养鱼
通过提供
无机盐和
氮肥,促
进藻类繁
殖,更有
效地利用
太阳辐射
CO2
光合作用
H2O
CH2O
NH3
CH2O
结构物质
PRO
分泌物
O2
繁殖
无机盐
饲料
O2
CO2
O2
光合作用
繁殖
H2OCH2O
鱼虾
NH3
NH3
CO2
CH2O
碳亏缺
NO2
NO3
氮积累
池塘生产力主要来自饲料输入,天然生产力已经不足轻重。而饲料作为
有机物质的输入与池塘内部生态之间不平衡,饲料只考虑养殖对象的营
养需要,没有考虑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尤其是C、N平衡。
饲料
O2
浮游植物密度过高或浮游植物老化,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时
CO2
O2
光合作用
繁殖
H2OCH2O
鱼虾
NH3
NH3
CO2
CH2O
碳亏缺
NO2
NO3
氮积累
碳源缺乏导致异养细菌繁殖受阻
给病原微生物繁殖提供条件
细菌病
害发生
捕食细菌的原生动物因缺乏饵料
给寄生性原生动物繁殖提供条件
寄生虫
害发生
水质特征
厚厚的老化浮
游植物之下是
清瘦的水体
鱼
虾
氮
分
泌
光
合
作
用
碳
输
入
中、后期碳不足
前期氮不足
前期
中期
养殖过程
后期
饲料
O2
CO2
O2
光合作用
繁殖
H2OCH2O
鱼虾
NH3
NH3
CH2O
CO2
CH2O
NO2
PRO
NO3
饲料
补充碳源的产品
最佳提供碳源的有:Vc、葡萄糖、葡
萄糖精华素(芽孢菌+葡萄糖)、芪黄素
(内服)等。
杂食性鱼类养殖
池塘总输入
饲料
调节剂
滤食性鱼
(花白鲢)
杂食性鱼
浮游生物
无机盐
碳源
蛋白
碳源
(鲤、草、鮰)
氨氮
水
水体生态平衡要点
碳/氮平衡
微量元素平衡
不同食性鱼类平衡
氧化还原平衡
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制剂本质上是对池塘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矫正并补充碳
源的不足。
养殖池塘
CO2
O2
光能
水
饲料
C
浮游植物
H2O
芽孢细菌
乳酸菌
有机物
好氧化能自养菌
兼性化能自养菌
N2
好氧化能异养菌
SO4
兼性化能异养菌
硝化细菌
泥
H2O
光能
有机酸
无机氧化物
兼性营养菌
光能异养菌
光能自养菌
CO2
H2O、N2、SO4
C
光合细菌
厌氧化能异养菌
厌氧化能自养菌
无机还原物
H2、H2S、NH3
CO2
干塘处理主要内容
水产品
厌氧化能自养菌
CH4
微生物与藻类的关系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细菌
有机物矿化
细菌
细菌
有机分泌物
共
细菌
同
营
养细菌
素
细菌
藻 藻类
类
细菌
细菌
细菌
氧气
细菌
次生代谢物
细菌
细菌
细菌
细
菌
细菌
细菌
细菌
藻际微生态
土壤环境修复
 新塘旺三年


新塘好养—水质好、病害少、长得快
老塘难养—水质差、病害多、长的慢
 池塘养殖存在连作障碍
 大多数鱼虾病害与池塘土壤有关
 池塘土壤的修复是病害控制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水产养殖者只关注水质管
理,而严重忽视池塘土壤的管理。加上目前养
殖模式对池塘环境诸多破坏,导致池塘土壤的
生产性能严重退化,产生连作障碍。
如果池塘象个茶壶,池塘底质就象茶叶。
想用变质的茶叶泡出好的茶水,是绝对不可能
的。
“新塘旺三年”,这是我们目前池塘养殖存
在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本质就是池塘养殖
的连作障碍。
淤泥的性质
有机物
生物——微生物、底栖生物、
浮游生物(淤泥表层)
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等
非腐殖质——碳水化合物、含氮化
合物
淤
泥
无机盐
黏 土
1.淤泥具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肥度的能力
淤泥是养殖水体有机物的“贮存库”,是有机物的
“生物加工厂”。淤泥中含有大量营养成分,包括有
机质、氮、磷、钾等。如一亩池塘的淤泥层平均厚度
为20cm计算,可折合成硫酸铵约585kg。
2.淤泥过多,容易恶性循环化水质
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下层水长期呈缺
氧状态,致使下层氧债高。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鱼类
缺氧浮头,甚至泛池死亡。此外,有机物在缺氧条件
下,产生大量还原物质(如有机酸、氨、硫化氢等),
使pH下降,并抑制鱼类生长,甚至危及鱼类生存。
3.淤泥过多,容易发生鱼病
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产生的大量有机酸类等物质不仅使pH
下降,而且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由此同时,鱼类生
活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新陈代谢下降,
就容易发生病害。
目前发现不少细菌都是条件致病菌。也就是说,这种细菌在
水中很多,在水域环境条件好的情况下,有机体带菌不发病;
当环境条件恶化,正适合这些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此时
鱼体抵抗力下降,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改善水质,特别是
防止淤泥过多,是实行健康养殖的重要措施。
池塘土壤的污染来源
本底污染
污
染
来
源
水源污染
肥料污染
溶解污染
输入污染
饲料污染
粉尘污染
大气污染
药物污染
残饵污染
外源污染
内源污染
代谢物污染
有机体污染
池塘土壤衰退的表征
池塘土壤衰退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降低和病害
严重。
由池塘土壤衰退所导致的病害单靠药物是无法
解决的。
这也是池塘养殖业过去二十几年来病越多、药
越多;药越多、病越多的根本原因。
养鱼先养水
养水先养泥
池塘土壤的健康才
是安全生产的保证
清
塘
 1、清整池塘

把多余的淤泥清除,白天暴晒,晚上冰冻,加速土壤中
的有机物转化成营养盐类。同时清除池边滩角杂草。
 2、药物清塘








目的:除掉野杂鱼类和中间寄主,消灭病源。
(1)生石灰清塘
干法清塘—50-60千克/亩
带水清塘—130-150千克/亩.米
一周后试水放鱼
(2)漂白粉清塘
20-30公斤/亩.米带水全池泼洒,3--4天可试水
放鱼。
 (3)二氯异氢尿酸或三氯异氰尿酸清塘
按每立方米水体20克二氯或15克三氯化水泼洒。
 (4)茶籽饼清塘

40-50公斤/亩.米全池泼洒,一周可试水放鱼。能
除野杂鱼类等,对细菌、寄生虫作用不大。
 (5)氨水清塘

干塘每亩12-13公斤加水全池泼洒,4-5天可试水放
鱼。

药物预防的三不要



不要打破平衡
不要造成刺激
不要长期用药
外泼用药的注意事项
 外用药一般在上午10点—下午4点泼洒,但夏天应避开正午






最热时。
阴雨天、鱼浮头时不泼洒。
药物泼洒前需充分溶解并过滤药渣
泼洒药物需均匀,上风口多泼洒。
泼洒药物之后不干扰鱼类,并观察1—2小时。
计算用量不是简单的 亩数×水深。
杀藻时一次泼洒池塘的1/3,并注意增氧。
内服用药的注意事项




不要使用原粉类抗菌素。
苗期尽量少使用化药。
不要长期过量喂药。
不要盲目配伍。






治疗肠道病症,最好停食1天,以利于排空浓液。
适当减少投饵量,减轻消化负担。
减少投喂次数,延长药饵排空时间。
计算用药量即要考虑总体重,又要考虑投饵量。
大剂量杀菌消炎后,要保肝护胆,菌群调理。
内服用药,要用够疗程。
鱼病的诊断
 观察鱼塘
 目检鱼体
 镜检
 解剖
 经验确诊
观察鱼塘
 1、鱼的活动情况
 健鱼敏捷,病鱼迟缓;健鱼集群,病鱼独游;
寄生虫
(零星死亡、病程长)
 水面打转
狂躁跳跃
水质中毒(大批死亡、病程短)
 2、鱼的摄食情况
 正常的鱼摄食时,抢食力强,且食量比较稳定。如果发现
鱼的食量逐渐减少,甚至绝食,应迅速检查病因。

 摄食减少

肠
炎
慢性疾病
亚硝酸盐高、缺氧
 3、鱼的体色变化
 患病的鱼背部和头部发黑,如细菌性肠炎病等;
 鱼体发白,如白皮病;
 体表分布白点,如黏孢子虫或小瓜虫;
 红鳍、红腹、红头盖,如出血病等;
 4、鱼的栖息环境
 呈酸性的水环境 -肠炎、赤皮、烂鳃、打粉病
 弱碱性的水环境 -中华鳋、锚头鳋、车轮虫、指环虫
 低温、瘦水- 水霉病、鲤春病毒病
 低温、肥水- 痘疮病、竖鳞病
目检鱼体
 将病鱼或新死的鱼捞出放在盘中(最好用白盘),依次检
查头部、口腔、眼睛、鳞片、鳍条等部位 。
 1、大型病原体如中华鳋、锚头鳋、鲺、钩介幼虫、线虫
等很容易被发现 。
 2、肉眼检查是用眼睛仔细观察各部位有无充血、发炎、溃
烂、变色、粘液增多、粗糙、肿胀、小点、畸形
 鱼体粘液增多-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
 鱼体粘液减少-维生素缺乏、应激反应、过量添加喹乙醇
 鳞片竖起-竖鳞病
 鳞片脱落发红-赤皮病、疥疮病、打印病
 缺氧的鳃紫红发暗、肿胀。
 指环虫表现为鳃盖张开、鳃丝暗灰色
 车轮虫则鳃丝鲜红、鳃片表面发白雾。
 中华鳋则鳃丝末端肿大发白,形似小蛆,俗称“鳃蛆
病”。
 细菌性烂鳃则鳃丝末端腐烂,粘液较多,严重时则表现
为鳃盖透明、鳃丝失血坏死。
 药物刺激的鳃发暗、粘连、肿胀。
 鳍条 边缘发白,形成一白色环带,则表明病鱼体内已
感染细菌,须抗生素治疗。
 鳍条 间隙或表面有大量气泡,则患气泡病。
 鳍条 附着半透明胶酯状不规则物质,则痘疮病。
 鳍条 附着突起白点,疑为孢子虫病;不突起白点,疑
为小瓜虫病。
镜

检
检查方法是从病变部位取少量组织或粘液置于载
玻片上;若是从体表或鳃处取的加上少量普通水;
若是内脏组织则需用生理盐水。然后盖上盖玻片并
稍加压平,于显微镜下观察,因镜检面积小,为了
准确无误,每个病变部位或器官最好观察3~4个以
上不同点。
一
解
1
4
2
2
5
剖
3
3
6
 解剖,以检查肠道为主,从鱼体一侧沿肛门处向头部斜
上方剪开腹腔部分,首先观察是否有腹腔积水和肉眼可
见的寄生虫(如线虫、绦虫等)。其次观察鱼体内脏颜
色、形状、大小是否正常,然后用剪刀剪断靠咽喉部位
的前肠和靠肛门部位的后肠,取出内脏,置于盘中,把
各器官逐个分开,并轻轻去掉肠道中的粪便,进行观察。
一般肠道中的大型寄生虫容易看到,如是细菌性肠炎则
表现为肠壁充血、发炎;而寄生性的球虫病、孢子虫病
则表现为在肠的内壁有许多小白点 。
常见主要内脏器官病变
 肠炎(细菌性肠炎、应激性肠充血、肠炎型出血病)
 肝病(脂肪肝、肝胆综合病、药损肝)
 腹腔感染(腹积水、瞟炎)
鱼病诊断应注意事项
1、调查访问和病体的解剖检查必须交替进行。
2、供检查用的病体应选择症状明显,尚未死亡的病
鱼。
3、要尽量多检查几条病体。
4、乘放待检病鱼的水必须是原池水。
5、解剖检查时,由表及里,对病变及易感组 织
先进行镜检,再对其余组织进行镜检。
6、解剖病体时,注意不能将内脏剪破。
7、解剖工具必须洗干净。
8、检查体表及鳃用自来水;检查内脏及眼睛、肌肉
用生理盐水。
9、压片检查时,取的组织块不能太多。
10、根据各种病的轻重及危害性,找出主要矛盾先解
决。
11、每次进行诊断都必须做好详细记录
鱼病的治疗
 对症和对因治疗
 对症施药:消除、改善、缓解症状,治标。
 对因施药:消除、抑制疾病病因,治本。
 用药原则:由“因”及“症”,由“症”明“因”;
治本为主,治标为辅;
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 错误施药:既不对症,又不对因;

主次不分,内外混清。

鱼病治疗七原则
 1、抓住时机,早期治疗
正常鱼病都不是突然发病的,开始机体与病原之间有一
个相持阶段,对一个个体来讲,即潜伏期阶段。对群体来
讲,常是死亡刚开始,“发生期”阶段,这一时期是治疗
的最有利时期。只要正确用药,鱼病相对容易控制。
 2、根据病情发展不同阶段(即死亡数量变化)灵活用
药。
 发生期
加强内服、泼洒,勿破坏水体
 发展期
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改善水质、底质
 高峰期
稳定内服药物,解毒、增氧、改水
 恢复期
防止继发感染,正常消毒,内服保肝,逐渐增
加投饵。
 稳定期
应以改善水质、底质环境,恢复体质为主。
 3、根据发病不同类型(急、慢性)科学用药
 急性
数天内死亡达到高峰,发病前摄食变化不大。
治疗以内服药物为主,外用低刺激类消毒剂。
 慢性
陆续零星死亡,无明显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
治病时应初期内服抗菌药物,外用消毒剂;中、后期以
恢复体质、改善水质及底质为主。
 亚急性 发病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治疗同慢性
 4、使用刺激性小的药物
 5、保持水质稳定
 6、增加溶氧,减少窒息死亡
 7、防止并发及继发感染
鱼病的分类
两大类:
病原性疾病
由活的生命体寄生于水产动物机体而引起的
疾病。具传染性和传播。
非病原性疾病
由非活的化学物质、物理现象作用于动物机体
而引起的疾病。不具传染性和传播性。

微生物引起
的疾病



病毒病
细菌病
真菌病
病原性疾病




寄生虫引起
的疾病
原虫病
蠕虫病
甲壳动物病
营养性疾病
营养缺乏病
营养过高病
代谢障碍病
环境应激病
物理性应激病
化学性应激病
生态性应激病
非病原
性疾病

病原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传染性出血病、痘疮病、鲤出血性腐败病
细菌性疾病:白头白嘴病、白皮病、赤皮病、疥疮病、
竖鳞病、打印病、烂鳃病、肠炎病、鲤细菌性白云病、
穿孔病、溃疡病。
真菌性疾病:水霉病、鳃霉病、虾黑鳃病。
原生动物疾病:粘孢子虫病、疯狂病、球虫病、小瓜
虫病、斜管虫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单极虫病。
蠕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虫病、头槽绦
虫病、舌状绦虫病、毛细线虫病、棘头虫病
软体动物引起的疾病:钩介幼虫病。
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鲺病
非病原性疾病
营养缺乏病 :跑马病、萎瘪病
营养过高:脂肪肝、高糖肝
代谢障碍病:肝胆综合症、代谢障碍综合症
•
物理性应激病(恐至防卫)、化学性应激病(化学
刺激)、生态性应激病(紧张衰竭),症状类似,
表现为应激性出血病、褐鳃症。
烂鳃病
 爆发性烂鳃病的治疗:
 调水换水(解毒应激宁、硫代硫酸钠)
 保肝护胆(肝胆康、肝胆利康散)
 提高应激(应激素、VC、免疫多糖)
 科学消毒(香莲消毒液、大黄精华、鳃病速克)
 合理喂药(氟苯尼考、恩诺敏)
肠炎病
出血病
肝胆综合症
 病状:病轻时食欲不振,游动缓慢,偶有死亡
外观无明显症状。严重时体色发黑,鳞片易脱,
静于水中或失去平衡,反应呆滞,呼吸困难,翻
转死亡(阴阳鱼)。此时若遇到应激现象,会大
批上浮(有别于缺氧浮头),数日不下,陆续大
批死亡。

解剖发现肝脏颜色呈花斑状、土黄色等,糜
烂或断面不齐渗血,胆囊变大且胆汁发黑。
 病因:1、摄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过多

2、维生素缺乏(如胆碱、Ve、Vb、肌醇)

3、投喂饲料过度。

4、滥用药物,损伤肝脏。

5、养殖密度过大,水环境恶化。当水
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
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中,引起鱼类代谢
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
6、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脂
肪氧化产生的醛、铜、酸直接对肝脏造成损伤

7、饲料中的有毒物质。如棉酚、菜饼
中的硫葡萄糖苷,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
毒物质。
 防重于治
 保持良好水质
 选择信誉好的饲料
 防止饵料受潮、霉变
 不要长期添加伤肝的抗菌药物
 肝脏病变时避免应激反应
 建议定期添加保肝类中药、维生素。如肝胆康、肝
胆利康散、 肝胃宝等。
水霉病(肤霉、鳃霉)
鲤鱼痘疮病(鲤疱疹病毒)
赤 皮 病(一)
赤 皮 病(二)
打印病
疥疮病
竖鳞病
指环虫病
三代虫病
车轮虫病
锚头蚤病
孢子虫病
肠道绦虫病
结束语
▲ 成也底质,败也底质
▲ 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泥
▲ 万物相生,物极必反
▲ 防重于治,药在于用
▲ 真药医假病,真病没药医
▲ 劣药能医病,损失在后面
谢谢大家!
欢迎相互交流、探讨!
贾滔 13803896030
6398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