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 食品工程原理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下载 - 食品工程原理

第
传
五
章
热
Heat Transfer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传热概述
热传导
对流传热
热交换
辐射传热
第一节
传热概述
5-1 传热的基本概念
1.传热基本方式
(1)热传导(conduction)
当物体内部或两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有温度差时,
温度较高处的分子与相邻分子碰撞,并将能量的
一部分传给后者。
热传导的机理:分子振动 自由电子迁移
(2) 对流传热 (convection)
流体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或流体
微团改变空间位置所引起的流体和固体壁面之间的
热量传递过程。
对流又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3)辐射传热(radiation)
是一种通过电磁波进行的能量传递
2.稳态传热和非稳态传热
稳态传热 (steady-state heat transfer)
温度分布不随时间而改变的传热过程
非稳态传热 温度分布随时间改变的传热过程
3.热流量和热阻
热流量(heat flow rate):
dQ
W 
Φ
dt
热流密度 又称热通量(heat flux):


Φ dQ
2
q 
W/m
A Adt
热流量(传热过程速率)= 温度差(推动力)
ΔT
Φ
R
R—热阻,K/W
热阻(阻力)
4.热交换 (heat exchange)
最常见的热交换是冷、热两流体隔着间壁的换热
热交换所涉及的物质焓变的代数和为零
ΔH
焓变
i
0
i
ΔH  mc pΔT
式中cp—定压比热容,J/(kg·K)
混合物的 cp
c p   c pi wi
i
食品物料 :
c p  1424wc  1549w p  1675w f  837 wa  4187 w w
式中w—质量分数,各下角标:c为碳水化合物,
p 为蛋白质,f 为油脂,a 为灰分,w为水分
第二节
热传导
5-2 傅立叶定律
5.2A 温度场和温度梯度
5.2B 傅立叶定律和热导率
5-3 通过平壁的稳态导热
5.3A 通过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5.3B 通过多层平璧的稳态导热
5-4 通过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5.4A 通过单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5.4B 通过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5-2 傅立叶定律
5.2A
温度场和温度梯度
1. 温度场 (temperature field)
T  f ( x, y, z, t )
T+
¦¤
T
某一时刻空间各点的温度分布,称为温度场
2.等温面和等温线
某 t ,温度场中同T 的点连接成的线或面
n
3.温度梯度
(temperature gradient)
T
T
grad T  lim (
)
n 0 n
n
T
5.2B
傅立叶定律和热导率
1.傅立叶定律
T
q  λ
n
式中 λ —热导率(thermal conductivity),W/(m·K)
2.热导率
λ:物质在单位温度梯度时所通过的热流密度
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热导率最大,固体非金属次之,
液体较小,气体最小.
金属的λ:50~400W/(m·K)
非金属固体的λ:0.06~3W/(m·K)
其中保温隔热材料: λ<0.17 W/(m·K)
物质的热导率 λ
钢
45.4
铜
383.8
粘土砖 0.57
冰
2.33
W/(m·K)
不锈钢 17.4
铝
203.5
松木
0.08
水
0.60
铸铁
黄铜
石棉板
空气
62.8
85.5
0.12
0.026
对水果蔬菜(ww>0.60),Sweat(1974) :
λ  0.148  0.493w w W/ m  K 
对肉类(ww:0.60~0.80) ,Sweat(1975) :
λ  0.080  0.52w w W/ m  K 
对许多固态和液态食品物料,Sweat(1986) :
λ  0.25wc  0.155w p  0.16w f  0.135wa  0.18ww
大多数均质固体材料λ~T 呈线性关系:
λ  λ0 (1  bT)
5-3
通过平壁的稳态导热
5.3A 通过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
dT
q  λ
dx
T
δ
T2
0
T1
 qdx  
q
λdT
λ
ΔT
(T1  T2 ) 
δ
δ/λ
δ
Φ  qA  ΔT/(
)
λA
T1
T2
q
dx
δ
x
5.3B
通过多层平璧的稳态导热
稳态导热,各层 q 相等
T1  T2 T2  T3 T3  T4
q


δ1 /λ1
δ2 /λ2
δ3 /λ3
应用加比定律
T
T1
T2
T1  T4
q
δ1 /λ1  δ2 /λ2  δ3 /λ3
推广到n层 q  T1  Tn1
n
 δi /λi
q
δ1
i 1
T1  Tn1
Φ  qA  n
δi

i 1 λi A
T3
δ2
T4
δ3
x
δi
R
—总热阻,K/W
i 1 λi A
n
例 题 1: 冷 库 壁 外 层 为
红 砖 , 厚 2 50mm,
热导率
0.7 W/(m K ) ,内 层 为 软 木 , 厚 2 00
m m ,热 导 率 0. 07
 C 和 2 C 。
W/( m K)。 库 壁 外 和 内 表 面
温 度 分 别 为 25
求热流密度及两层接面
触处的温度。
解:
T1  Tn1
T
q n
δi

T1
i 1 λi
T1  T3
25  ( 2)
q

δ1 /λ1 δ2 /λ2 0.25/9.7  0.20/0.07
 8.4W/m2
T1  T2
q
,
δ1 /λ1
T2
25  T2
8.4 
0.25/0.7
解得:T2  22 C
q
δ1
δ2
T3
x
本 次 习 题
p.195
2.
5.
5-4 通过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5.4A 通过单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dT
Φ  λ 2πrL
dr
T2
Φ r2 dr
 λ dT
T1
2πL r1 r

令

2πLλ
Φ
(T1  T2 )
r2
ln
r1
r2  r1
δ  r2  r1
r
r2 δ
ln 2
ln 
r1
r1 rm
2πrm L
T1  T2 
Φ
rm 
δ/λ
令
Am  2πrm L
Φ
ΔT
δ/ λAm 
5.4B
通过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T1  T2
T2  T3
Φ  2πL
 2πL
 r2 
 r3 
 ln  /λ1
 ln  /λ2
 r1 
 r2 
T3
T2
2πLT1  T3 
用加比定律Φ 
1
r2 1
r3
ln 
ln
λ1 r1 λ2 r2
推广到n层
Φ
Φ
2πL(T1  Tn1 )
n
λ
i 1
引
T1
1
i
ln
ri 1
ri
Ami  2πrmi L
(W)
T1  Tn1
Φ n
δi

i 1 λi Ami
λ1
r1
r2
r3
λ2
例 题 2: Φ38 2.5mm的 汽 管 外 先
包 蛭 石 保 温 层 , 厚 50
mm,
热 导 率 0.070W/
(m  K);再 包 石 棉 泥 层 , 厚 10
mm,热 导 率
0.151W/(m
 K)。 汽 管 和 石 棉 泥 外
表 面 温 度 分 别 为 120
和
20 C,求 每 米 长 汽 管 的 热 损 失
和两层接触面的温度。
解:已知r1  19mm, r2  69mm, r3  79mm;
λ1  0.070W/(m  K),λ2  0.151W/(m  K);
T1  120 C, T3  20 C。
2π(T1  T3 )
2  3.14(120  20)
Φ/L 

 32.4W/m
1
69
1
79
1 r2 1 r3
ln 
ln
ln  ln
λ1 r1 λ2 r2 0.070 19 0.151 69
Φ 1
r2
1
69
T2  T1 
ln  120  32.4 
ln
L 2πλ1 r1
2  3.14  0.070 19
 25 C
第三节 对 流 传 热
5-5 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
5.5A 牛顿冷却定律
5.5B 对流传热的机理
5-6 无相变的对流传热
5.6A 自然对流传热
5.6B 强制对流传热
5-7 有相变的对流传热
5.7A 沸腾传热
5.7B 冷凝传热
5-5
5.5A
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
牛顿冷却定律
(Newton’s Law of cooling )
Φ αAΔT
式中 α—表面传热系数,W/(m2·K)
对流传热的所有复杂性都集中在α中
5.5B
对流传热的机理
1. 热边界层
1—层流底层,
热阻最大
2. 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1)流体状态
液态或气态,有无相变
(2)流体的性质 密度ρ,比热容cp ,热导率 λ,
黏度 μ ,体胀系数av
dV
αv 
VdT
(3) 流体流动状况
主要为流速u,决定是层流还是湍流
(4)传热壁面的形状,位置和大小
代表参量为定性尺寸L
5.5C 对流传热的量纲分析
α  fu,L,μ,λ,ρ,c p ,αv gΔT 
8个物理量涉及4个基本量纲:
质量M, 长度L, 时间T, 温度Θ
8个物理量的量纲式:
3
dimα  MT Θ
1
1
dimu  LT
dimμ  ML1T1
dimρ  ML3
2
dimαv gΔT  LT
dimL  L
dimλ  MLT3Θ 1
2
dimc p  L T Θ
2
1
α  Cu L μ λ ρ c (αv gΔT)
a
b
c
d
代入各量的量纲式:
3
1

MT Θ  LT
e
f
p
 L ML T  MLT
1 a
b
1
1 c
3
Θ
g
 ML  L T
1 d
3 e
2
2
Θ
 LT 
1 f
2 g
3
1

 
1 a
1
MT Θ  LT L ML T
按因次一致性原则
b
 MLT
1 c
3
Θ
 ML  L T
1 d
3 e
2
2
Θ
对质量M 1 = c + d + e
对长度L 0 = a + b – c + d – 3e + 2f + g
对时间T -3 = -a –c –3d –2f – 2g
对温度Θ -1= - d - f
4个方程,7个因次未知,指定a , f , g已知,则
d = 1 -f
c = -a + f – 2g
e = a + 2g
b = a + 3g -1
a b c d e f
g
代入式
α  Cu L μ λ ρ c p (αv gΔT)
整理得
aL
Luρ a c pμ f av gΔTL3ρ2 g
 C(
)(
)(
)
2
λ
μ
λ
μ
 LT 
1 f
2 g
aL
λ
 C(
Luρ
μ
)a (
c pμ
λ
)f
(
av gΔTL3ρ2
μ2
)g
按π定理,有 8-4 = 4 个量纲一的特征数
Luρ
αL
Re 
努塞尔特数: Nu 
雷诺数:
μ
λ (Reynold number)
(Nusselt number)
3 2
cpμ
α
g
Δ
TL
ρ
v
Pr

普兰特数:
格拉晓夫数: Gr 
2
λ
μ
(Prandt number)
(Grashof number)
Nu  CRea Pr f Gr g
各种条件下,准则方程的具体形式,应由实验求得
每一具体准则方程都有其适用范围
定性尺寸
的规定
定性温度
5-6 无相变的对流传热
5.6A
自然对流传热
Nu=a(Pr·Gr)m
定性温度: T  Tb  Tw
f
2
定性尺寸L: 平壁为壁长,圆管为直径
a,m—经验常数
类型
GrPr
a
m
竖直平面 <104
(高L<1m)
水平圆管 104<GrPr<108
(直径L<20cm)
1.36
0.53
1/5
1/4
例5-4 一管径为10cm的蒸汽管道,其管外壁暴
露在大气中。管外壁表面温度为130℃,空气温度
为30℃,计算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
130  30

T


80
C
解: f
2
据此Tf ,查出空气物性参数
ρ=1.000kg/m3
λ=0.0305W/(m·K) ;
μ=2.11×10-5Pa·s; Pr=0.70
dV
1 nR 1
av 
 

VdT V p T
1

 2.83  10  3 K 1
353
av gΔTL3 ρ 2
Gr 
μ2
2.83  103  9.81  (130  30)  0.13  1.0002

(2.11  105 )2
 6.26 106
Gr  Pr  6.26  106  0.70  4.43  106
查表5-3 a = 0.53, m = 1/4
Nu=a(Pr·Gr)m
aL
Nu 
 0.53  (4.43  106 )1/4  24.3
λ
Nuλ 24.3  0.0305
α

 7.41 W/(m 2  K)
L
0.1
5.6B 强制对流传热
1.管内层流
d
当(Pr  Re  )  100
l
d 0.33 μb 0.14
Nu  1.86(Pr  Re  ) (
)
l
μw
定性温度:流体平均温度;定性尺寸:管内径d
2.管内湍流
圆管
Nu  0.023Re  Pr
0.8
0.33
μb 0.14
( )
μw
3.管外对流
单管 管前半周和后半周差异很大
平均
当Re=103~2×105时
Nu  0.25Re Pr
0.6
0.38
Pr 0.25
(
)
Prw
定性温度:流体主体均温;定性尺寸:管外径
5-7 有相变的对流传热
5.7A
沸腾传热
过热度
ΔT=Tw-Ts
当 ΔT  5 ~ 25 C
当 ΔT  25 C
泡状沸腾, 传热良
膜状沸腾,传热差
对 水:
α  0.145 p (ΔT )
0.5
5.7B
2.33
冷凝传热
Δv hgρ2 λ 3 1 /4
α  0.943(
)
LμΔT
第四节
5-9 换热器
5.9A
5.9B
5.9C
5.9D
热交换
换热器的分类
管壳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
其它间壁式换热器
5-10 稳态换热计算
5.10A 换热基本方程
5.10B 传热系数
5.10C 换热平均温差
5-11 非稳态换热
5.11A
5.11B
5.11C
5.11D
非稳态换热的基本概念
忽略内阻的非稳态换热
内外阻共存的非稳态换热
可忽略外阻的非稳态换热
5-9
5.9A
换热器
换热器的分类
1.直接接触式
冷热两流体直接接触混合换热,传热效率很高
例:喷射式冷凝器
2.非直接接触式
(1)间壁式
(2)蓄热式
(3)流化床
间壁式换热器又可分为:
①管式换热器 包括壳管、列管、螺旋管式等
②板式换热器 包括片式、螺旋板式等
③扩展表面式换热器 包括板翅式、管翅式等
5.9B
管壳式换热器
又称列管式换热器
1.结构形式
由圆筒形壳体及其内部的管束组成
管子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板将壳程
和管程流体分开
管板外各有壳体封头
温差补偿结构 有三种:
(a)固定管板式
在壳体上加装
膨胀节1
(b)U型管式
(c)浮头式
浮头2可滑动
2.管程结构
(1) 管子 采细管径:d = 15~33mm
(2) 管板 与管束连接:胀接,焊接
与壳体连接:焊接,法兰夹接
管子在管板
上的排列方式:
(3) 封头和分程
封头或管箱
的作用:控制和分配管程流体
管程分:
单程(流体经1次管全长)
多程:2,4,6程
管箱分程布置方案如图
3.壳程结构
(1) 壳体
D<400mm,用钢管造;D>400mm,用钢板卷制
(2) 挡板 折流挡板有:圆缺型
挡板
环盘型
5.9C
板式换热器
1. 片式换热器
板片间有垫圈:
●密封
●形成间隙
●流体分流
流道基本形式
(a)并流
(b)串流
(c)混流
传热板片表面压成波纹形:
◆↑板片强度
◆↑湍流程度
波纹有人字形,平直波纹(a)
截面有三角形(b),梯形(c)
优点 ①α大
②紧凑 例:一片式换热器可进行五段操作
2.螺旋板式换热器
2张平行钢板卷制而成
加顶盖、进出液接管
5.9D 其他间壁式换热器
1.夹套式换热器
设搅拌器(4)加强传热
夹套(3)中的介质:
蒸汽 →1,5→
水
→5,1→
2.螺旋盘管式换热器
(又称蛇管式换热器)
(a)盘管形状
(b)沉浸式
(c)喷淋式
3.套管式换热器
本 次 习 题
p.195~196
6.
7.
8.
5-10 稳态换热计
5.10A
换热基本方
算
q程
 αh (Th  Twh )
λ
q  (Twh  Twc )
δ
T
q
 Th  Twh
αh
q
λ/δ
q  αc (Twc  Tc )
+
消去壁表温度
Th
Thw
 Twh  Twc
q
 Twc  Tc
αc
1 δ 1
q(   )  Th  Tc
α h λ αc
q
Tcw
Tc
x
令
1 δ 1
q(   )  Th  Tc
α h λ αc
1
K
1 δ 1
 
α h λ αc
q  K(Th  Tc )
Φ  KA(Th  Tc )
Φ  KAΔT
若流体温度沿间壁纵向变化,
ΔT 代以平均温差ΔTm:
Φ  KAΔTm
5.10B
传热系数
1.单层平壁
2.多层平壁
总热阻
3.单层圆管壁
1
K
1 δ 1
 
α h λ αc
n
δi 1 1
1
K (   )
αh i 1 λi αc
1
1


R
KA αh A
δi
1


αc A
i 1 λi A
n
1
δ
1


αh AI λAm αc AII
R
式中 Am—圆管对数平均面积:
Am  2πrm L  2πL
rII  rI
r
ln II
rI
据不同面积基准AI, AII,, 有不同传热系数KI, KII:
1
1
R

K I AI K II AII
1
δ
1


αh AI λAm αc AII
R
1
1 δ AI
1 AI

 
 
K I αh λ Am αc AII
1
1 AII δ AII 1
 
 

K II αh AI λ Am αc
4.多层圆管壁
n
δi
1
1
1
1
R




K I AI K II AII αh AI i 1 λi Ami αc AII
可据以求KI, KII
例:内径25mm导管用来输送80℃液体食品物料,管
内对 流传热系数为10W /(m2.K) ,管壁厚5mm,热导率
43 W/(m.K),管外暴露大气中,大气温度为20℃,管外
表 面传热系数为100W /(m2.K) ,管长1m,分别计算管内,
管外面积作基准的传热系数,并据以计算管道的热损失。
解
r1 = 0.0125m, r2 = 0.0175m
r2  r1 0.0175 0.0125
rm 

 0.0149m
r
0.0175
ln 2
ln
r1
0.0125
1 δ r1 1 r1
1
1 δ AI
1 AI

   

 
 
K I αh λ Am αc AII αh λ rm αc r2

1 0.005  0.0125
0.0125


 0.107
10
43  0.0149
100  0.0175
KI = 9.32W/(m2·K)
1
1 AII δ AII 1
1 r2 δ r2 1
 
 
     
K II αh AI λ Am αc αh r1 λ rm αc

1 0.0175 0.005 0.0175
1




 0.150
10 0.0125
43 0.0149 100
KII = 6.66W/(m2·K)
1
1
1
R


 1.37K/W
K I AI K I  2πr1 L 9.32 2  3.14 0.0125 1
或
R
1
1
1


 1.37K/W
K II AII
K II  2πr2 L 6.66 2  3.14 0.0175 1
表明KI, KII等效
ΔT 80  20
Φ

 43.8W
R
1.37
5.10C 换热平均温差
以逆流换热为例
dΦ  KdAΔT
 qmhc phdTh  qmc c pc dTc
dTh
1

dΦ qmhc ph 为常量,
Th~Φ为直线关系
dTc
1

为常量,
dΦ qmc c pc
Tc~Φ亦为直线关系
ΔT  Th  Tc与Φ
斜率
必然也成直线关系:
dΔT ΔT2 ΔT1

dΦ
Φ
dΔT ΔT2  ΔT1

dΦ
Φ
将 dΦ  KdAΔT 代入上式:
dΔT
ΔT2  ΔT1

KdAΔT
Φ
1
K
dΔT ΔT2  ΔT1 A
ΔT1 ΔT  Φ 0 dA
ΔT2
1 ΔT2 ΔT2  ΔT1
ln

A
K ΔT1
Φ
Φ  KA
ΔT2  ΔT1
ΔT2
ln
ΔT1
换热平均温差
ΔT2  ΔT1
与 Φ  KAΔTm 比较 ΔTm 
ΔT2
ln
ΔT1
例
用刮板式换热器冷却苹果酱,苹果酱质量
流量为50kg/h,比热容cp为3817J/(kg·K),入口温度
80℃,出口温度20℃。套管环隙逆流通冷水,入口
温度10℃,出口温度17℃。传热系数K为568W/(m2·K)
求:(1) 需要的冷却水量;
(2) 换热平均温差及换热面积;
(3) 若改顺流,两流体出入口温度同前,
求(2)各值。
解   q mc c pc (Tc 2  Tc1 )  q mh c ph (Th1  Th 2 )  KATm
(1) Φ  qmh c ph (Th1  Th 2 )
 50  3817  (80  20)  9.56  106 J/h
9.56  106
Φ
 2660W
3600
Φ
9.56  106
qmc 

 326kg/h
c pc (Tc2  Tc1 ) 4186(17  10)
( 2)
Th
Tc
80  20
17  10
ΔT
63
(3) Th
Tc
ΔT
10
80  20
10  17
70
3
63  10
ΔTm 
 28.8K
63
ln
10
Φ
2660
A

 0.162m 2
KΔTm 568  28.8
70  3
ΔTm 
 21.3K
70
ln
3
Φ
2660
A

 0.220m 2
KΔTm 568  21.3
5-11
5.11A
非稳态换热
非稳态换热的基本概念
T0→T
一维非稳态导热:
T∞
2

T
T
a 2
λ
x
t
x
x1
a—物体的热扩散率
(thermal diffusivity),m2/s a  λ
cpρ
可用下列四个量纲一的特征数表示方程的解
(1) 时间比
(2) 温度比
at
X  2
x1
T  T
Y
T  T0
(3)热阻比
λ
m
αx1
m的意义:物体外部热阻和内部热阻之比

Ro
1/ α
A
λ
m


Ri x1 / λA αx1
x
(4) 距离比
n
x1
方程的解:
Y  f( X, m,n)
若只研究固体中心,x = 0, n = 0:
Y  f( X, m)
5.11B 忽略内阻的非稳态换热(m >10)
dT
Φ αAT  T  ρVc p
dt
T dT
t
αA

dt
T0 T  T
c pρV 0
T  T
αAt
 ln

T  T0 c pρV

T  T
e
T  T0


αAt
c pρV
例:ρ= 980kg/m3,cp = 3.95kJ/(kg·K)的番茄汁放入
半径为0.5m的半球形夹层锅中加热。夹层锅初温20℃,
锅内充分搅拌。蒸汽夹套α=5000W/(m2·K),温度90℃。
计算5min后番茄汁的温度。
解 A = 2πr2
r=0.5m
=2×3.14×0.52
=1.57m2
V =2/3πr3 =2/3×3.14×0.53
=0.26m3
αAt

T  T
 e c pρV
T  T0
50001.57560

90  T
 e 39509800.26  0.096
90  20
T
T∞=
90℃
T = 83.3℃
5.11C内外阻共存非稳态换热(10>m>1/40)
已对大平板、
球体和长圆柱
绘出不同m值
的Y-X线算图
1.大平板
特性尺寸:
x1=板半厚度
2.球体
特性尺寸:x1= 球半径
3.长圆柱
特性尺寸:x1= 圆柱半径
例 5-11 直径6cm、初温15℃的苹果放入2℃的冷水流
中,水对苹果 的表面传热系数为50W/( m2·K),苹果的
热导率λ=0.355W/(m·K), 比热容cp=3.6kJ/(kg·K), 密度
ρ=820kg/m3。 求使苹果中心温度达到3℃所需时间。
解 Y  T  T  2  3  0.077
T  T0
2  15
λ
0.355
m

 0.237
αx1 50  0.03
查图5-31,得对应X=0.53
2
2
Xx
Xx1
1cp ρ
t

a
λ
0.53  0.03 2  3600  820

0.355
 3977s
(1.10h)
.
本 次 习 题
p.195
12.
17.
5.11D 可忽略外阻的非稳态换热(m<1/40)
此情况下,只使用 m = 0 一条线就可。
在讨论大平板、长圆柱换热基础上,可解决短圆柱
等的换热问题:视短圆柱为长圆柱和大平板的公交体
设:Y1—长圆柱的温度比
Y2—大平板的温度比
Myers(1971) :
短圆柱的温度比Y
Y = Y1·Y2
d
L
例 d = 6.8cm,L = 10.2cm的豌豆浆罐头在116℃的蒸
汽中加热,α=3820W/(m2·K),λ = 0.83W/(m·K),cp =
3.8kJ/(kg·K),ρ = 1090kg/m3。求初温30℃的罐头加热
45min后的中心温度。
解 (1)求长圆柱的Y1
λ
0.83
m

 0.0064 <1/40
αx1 3820 0.034
m≈0
at
λ
t
X 2 
 2
x1 c p ρ x1
0.83
45  60


 0.468
2
3800  1090 0.034
查图5-32的m = 0线, Y1 = 0.19
(2)求大平板的Y2
x1  0.102/2 0.051m
λ
0.83

0
αx1 3820 0.051
λ t
0.83 45 60
X
 2
 0.208
2
c p ρ x1 3800 1090 0.051
m
查图5-30的m = 0线 Y2 = 0.80
(3)求有限圆柱体 —罐头的Y和T
Y  Y1  Y2  0.19 0.80  0.15
T  T 116 T
Y

 0.15
T  T0 116 30
T = 103℃
例 (习题15,p.196)苹果酱流经1m长φ15×2.5mm
的不锈钢管道,温度20℃→80℃,不锈钢热导率17.5
W/(m·K),管外加热蒸汽120℃,管外α=6kW/(m2·K),
管内α=267W /(m2·K)。求K和Φ。
解
r1 = 5mm, r2 = 7.5mm
r2  r1 7.5  5
rm 

 6.17m m
r2
7.5
ln
ln
r1
5
1 δ r2 1 r2
1
1 δ AI
1 AI

  

 
 
K I αh λ Am αc AII αh λ rm αc r1

1
0.0025 7.5
1 7.5




6000
17.1 6.17 267 5
3
 5.96 10 m  K/W
2
KⅠ= 168 W/(m2·K)
Th
120—120
Tc
20— 80
ΔT
100 40
ΔT2  ΔT1 100 40
ΔTm 

 65.5K
ΔT2
100
ln
ln
ΔT1
40
AⅠ=2πr2×1=2×3.14×0.0075=0.047 m2
Φ=KⅠAⅠΔTm=168×0.047×65.5= 517W
第五节
辐射传热
5-12 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5.12A 辐射的基本概念
5.12B 辐射定律
5-13 固体间的辐射换热
5-12 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5.12A
辐射的基本概念
1.热辐射 (thermal radiation)
因物体自身温度而发出的辐射能称为热辐射
量子能量: E  hν  hc/λ
Q
N
热辐射λ:0.4~40μm
QR
2.吸收率和黑体
QA
称为物体的吸收率
α
QA
Q (absorptivity)
QR
QT
称为物体的反射率
ρ
Q
(reflectivity)
QT
τ
称为物体的透过率 (transmissivity)
Q
α ρτ 1
α=1的物体,称为黑体(black body).
α<1的物体,称为灰体(gray body)
3.辐能流率
(1)辐射功率
Φ
dQ
dt
W 
(2)辐能流
Q
Ψ
A
(J/m 2 )
(3)辐能流率
dΨ

dt
(W/m 2 )
(4)单色辐能流率
λλΔλ
λ  lim
Δλ0
Δλ
W/m3 
5.12B 辐射定律
1.普朗克(Planck)定律
bλ 
c1 λ 5
e
c2
λT
1
式中:
 b —黑体在波长λ的单色
辐能流率,W/m3
c1—第一辐射常量,
c1  2hc2
c2—第二辐射常量,
c2  hc/k
2.斯蒂芬-波尔兹曼(Stefan-Boltzman)定律
黑体辐射流率:

 c λ5
1
b  b λdλ
dλ
c
0
0
 b  T
2
eλT  1
4
σ—Stefan-Boltzman常量,σ= 5.67×10-8W/(m2K4)
灰体的黑度(blackness):
灰体的辐能流率与黑体的辐能流率之比

ε
b
   b  T 4
(3)克希霍夫(kirchhoff)定律
空腔与腔内物体1处于热平衡
若物体1为灰体:
q
1 
αq  
若物体1为黑体:
q  b

两式相除: α 
b
而黑度
故

ε
b
αε
同温下,灰体的吸收率与黑度在数值上相等
5-13
固体间的辐射换热
1. 极大的两平行板间的辐射换热
2
1
1
(1-α)q2
T2
q2
T1
1 , 2 —板1,板2发出的辐能流率
q1,q2— 板2, 板1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受的辐射能
q1  1  1  α1 q2  1  1  ε1 q2
q2  2  1  α2 q1  2  1  ε2 q1
后式代入前式:
q1  1  1 ε1 2  1 ε2 q1 
 1  2 ε12  q1 ε2q1 ε1q1 ε1ε2q1
1  2  12
q1 
1   2  1 2
同理 q2  1  2 ε21
ε1 ε2 ε1ε2
1→2的净辐射热流密度:
ε21  ε1 2
q1 2  q1  q2 
ε1  ε 2  ε1 ε 2
4 εεσ T 4
εε
σ
T
1 2
2
 21 1
ε1 ε2 εε
1 2
q12
右边各项除以ε1ε2,得
令: C1 2 
σ
1

1
ε1 ε2
则
1
σ(T14  T24 )

1 1
 1
ε1 ε2
为总辐射系数
q12  C12 (T14  T24 )
2.一物体被另一物体包围时的辐射换热
1的发射完全能被2拦截
Φ12  C12 A1 (T14
总辐射系数为C1-2:
 T24 )
C1 2 
1
σ
1
A1 1

(  1)
ε1 A2 ε2
3. 面积有限的两相等平行面间的辐射换热
Φ12  C12 F12 A(T14  T24 )
L
2
F1-2—角因子(angle factor)
1
或几何因子
L/h↓:F1-2↓
h
2
例:烤炉炉温175 C,炉内面包表面黑度为0.85,表面积645cm2 ,
表面温度100 C。求烤炉向面包幅射热流量。(设A1/A2  0)
解:Φ12  C12 A1 (T14  T24 )
C1 2 
σ
1
A1 1

(  1)
ε1 A2 ε2
 A1 /A2  0 ,
1
 C12  ε1σ
Φ12 ε1σA1 (T14  T24 )
 0.85 5.67 108  0.0645 (3734  4484 )
 65W
Φ21  65W
2
本 次 习 题
p.196~197
18.
21.
本 次 习 题
p.196~197
18.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