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 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5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 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青岛滨海学院
主讲: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测量误差概述
5.2偶然误差的特性
5.3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5.4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5.5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算术平
均值及精度评定
5.6不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加权
平均值及精度评定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误差产生的规律,正确
处理观测结果。即根据观测结果,求出最可靠值,并
衡量其精度,选取适当测量方法,以符合规定精度。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测量误差概述
5.2偶然误差的特性
5.3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5.4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5.5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算术平
均值及精度评定
5.6不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加权
平均值及精度评定
5.1概述
一、测量误差的发现
1、对同一量进行多次观测,发现观测值不相等
2、某几个量应满足一定的几何条件
如:三角形
α+β+γ=180°
闭合水准 Σh=0
实际测量结果不等于零
原因:测量有误差
二、观测误差的分类
(一)系统误差
1、定义: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
在大小、符号上都相同,或按一定规律变化,这
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积累性
2、例子:
水准测量:i角误差,地球曲率,大气折光
角度测量:
CC不⊥HH,HH不⊥VV,照准部偏心误差
钢尺量距:尺长,温度,倾斜误差
3、消除方法
(1)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
水准测量时前后视距离相等,
可消除i角误差,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水平角测量时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
可消除CC不⊥HH,HH不⊥VV,照准部偏心误差
(2)观测值加改正数
钢尺精密量距计算要加尺长,温度和倾斜改正
(3)测量仪器校正
(二)偶然误差(Δ)
1、定义: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少量误差出
现从表面上看其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
出现总体却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
误差
偶然性
2、例子:
读数误差,照准误差,
闭合水准高差闭合差,
三角形角度闭合差,
3、减小方法:
用高精度仪器,熟练观测员,选择好的观测时间
(三)错误(粗差)
1、种类:读错,记错,算错,瞄错方向
2、要求:观测成果杜绝错误
3、方法:进行多余观测
(四)观测误差处理原则
观测成果整理时要求:
杜绝错误,消除系统误差,
对偶然误差进行处理
(五)研究误差理论的任务
1、求观测值的最可靠值(平均值)
2、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测量误差概述
5.2偶然误差的特性
5.3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5.4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5.5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算术平
均值及精度评定
5.6不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加权
平均值及精度评定
5.2 偶然误差的特性
一、定义式: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此量进行n次观测,真值为X
观测值
L1,L2,……Ln,
偶然误差(又称真误差)
Δ1,Δ2……Δn,
则
Δi=Li-X
其中
Δi——偶然误差(真误差)
Li——观测值
X——真值
例如 Δi=Wi=(L1+L2+L3)-180°
其中 Wi——三角形闭合差
二、实例:
1.用表格表示
观测358个三角形,得到358个真误差,按一定的
方法统计在表中
2.用直方图表示
从表格和直方图中可以得出偶然误差的三个特性:
1)误差都不超过24″
2)误差小出现的个数多
3)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个数大致相同
3.误差分布曲线
当观测值无限增大时,各长方形顶边的折线就变成
一条光滑的曲线 ,称为误差分布曲线 ,
三、偶然误差统计特性
从误差分布曲线中,可以看到偶然误差的
四个统计特性:
1、在一定观测条件下,
Δmax≤定值
2、P(∣Δ大∣)< P(∣Δ小∣)
3、P(+Δ)= P(-Δ)
1  L L   n
0
n 
n
4、 lim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测量误差概述
5.2偶然误差的特性
5.3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5.4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5.5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算术平
均值及精度评定
5.6不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加权
平均值及精度评定
在测量工作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标准评
定测量成果的精度。
中误差
相对中误差
极限误差
中误差所代表的是某一组观测
值的精度。
极限误差是衡量观测值是否被
采用的标准。
相对中误差反应观测的质量。
5.3 衡量观测值精度指标
一、中误差
1、定义式:某量的真值为X,
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n次观测
观测值
L1, L2,…… Ln,
真误差
Δ1, Δ2,……Δn,
则中误差定义式为
2



   L L  

m

n
n
2
1
2
2
2
n
【例题】用二台不同精度的经纬仪观测10个三角形
的内角,三角形的真误差为
第一组 3,-2,-4,2,0,-4,3,+2,-3,-1秒
第二组 0,-1,-7,+2,+1,+1,+8,0,3,-1秒
试求:m1和m2,哪台仪器误差比较小,精度高?
解
2
2
2
2
2
2
2
2
2
2
3  (2)  (4)  2  0  (4)  3  2  (3)  (1)
m1  
 2.7
10
m2  3.6
第一台经纬仪测角中误差小,精度高
二、允许误差
由概率论知道,偶然误差绝对值大于二倍中误差
个数约占总数的5%,大于3倍中误差的占总数的
0.3%,把二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允许误差。
允  2m ~ 3m
作用:区别误差和错误的界线。
三、相对中误差
真误差、中误差、允许误差都称为绝对误差。
相对中误差的定义:
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并把分子化成1
m
1
K 
D D/ m
【例题】已知:钢尺量两段距离,D1=500米,D2=80
米,中误差相同 m1=m2=±0.02米。试求:K1和K2
解:
K1 
0.02
1

500 25000
0.02
1
K2 

80 4000
由此可见,中误差有时候不能反映观测精度,
而相对中误差能反映观测精度。
高差,高程,水平角,竖直角的测量精度采用中
误差,
而钢尺量距采用相对中误差。
四、权
设有一组不同精度的观测
观测值 L1 L2 …… L0 …… Li
中误差 m1 m2 …… m0 …… mi
权
P1 P2 …… P0=1…… Pn
选择其中某一观测为L0,其中误差m0称为单位权中误差,
它的权为P0=1
1、权定义:
单位权中误差平方m02与其他观测值的中误差mi2之比,
m02
称为观测值的权。用公式表示
Pi  2
mi
从公式中看到观测值的权与观测值的中误差平方成反比。
【例题】已知:m0=±10毫米,其权P0=1,
第一条水准路线m1=±22.4毫米,
第二条水准路线m2=±31.6毫米,
试求:P1,P2
解:
2
2
m02 102
P1  2 
 0.20
2
m1 22.4
m0 10
P2  2 
 0.10
2
m2 31.6
权是反映观测值的相对精度。
观测值中误差越小,权越大,观测精度越高。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测量误差概述
5.2偶然误差的特性
5.3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5.4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5.5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算术平
均值及精度评定
5.6不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加权
平均值及精度评定
•
在测量工作中,有些未知量往往不能直
接测得,而需要由其它的直接观测值按一
定的函数关系计算出来。由于独立观测值
存在误差,导致其函数也必然存在误差,
这种关系称为误差传播。阐述观测值中误
差与观测值函数中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
为误差传播定律。
5.4 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评定直接观测值的精度
m
[vv]
n
如何评定直接观测值函数的精度,
如:在三角形中,测量α±mα,β±mβ
可计算, γ=180°-α-β,如何求mγ?
如:三角高程中,测量D±mD , α±mα ,
可计算,h=Dtanα,如何计算mh ?
要用误差传播定律来计算
一、线性函数的误差传播定律
(一)公式
设有n个独立观测值Xi的一个线性函数
Z=K1X1+K2X2+…+KnXn+K0
其中 Ki—已知常数
则Z的中误差为
m  (k1m1 )  (k2m2 )   (kn mn )
2
z
2
2
其中mi—独立观测值Xi的中误差
2
(二)计算步骤
1.根据实际测量问题的要求写出函数式
Z=K1X1+K2X2+…+KnXn+K0
2.把函数式转变成相应的中误差,去掉常数项K0
然后把等式两边的每一项取平方和
mz  K1m1  K2m2  K  Kn mn
m   K1m1    K 2 m2   K   K n mn 
2
z
2
2
2
【例题5-4】已知:在三角形中测得
α±mα=70°42′06″±3.5″,
β±mβ=31°13′30″±6.2″。
试求:γ角及其中误差mγ。
解:函数式:γ=180°-α-β=78°04′24″
中误差式: m2   m 2   m 2
γ
mγ 
α
 mα    mβ 
2
β
2
 3.52  6.22  7.1˝
最后写成:
γ+mγ=78°04′24″±7.1″
【例题5-5】已知:水准路线AB总共观测n站,
每站测量高差的中误差m站
试求:AB两水准点高差hAB的中误差
解:1.函数式:
hAB=h1+h2+…+hn
2.中误差式:
2
2
2
2
mh  nm站
mh2  m站
 m站
 ...  m站
 nm站
3.若n=10站,m站=±2毫米
则有
mh  nm站  10  2  6.3毫米
【例题5-6】已知:对某量同精度观测n次,
观测值
L1,L2,…,Ln,
观测值中误差
m,m,…,m,
试求:平均值x及其中误差M
解:1.函数式:
2.中误差式:x  L1  L  Ln  L1  L2  K  Ln
2
n
2
n
n
m m
m
M       K   
n n
n
m2 m2
 n 2 
n
n
m
M 
n
2
2
n
3.若m=±8.5″,n=8测回
则
m 8.5
M

 3.0˝
n
8
【例题】等精度观测了四边形内角各三个测回,
一测回角度中误差mβ=±8.5″,
求:四边形角度闭合差f的中误差mf
解:1.计算每个角度三测回平均值中误差
M 
m
n

8. 5
 4. 9‫״‬
3
2.列出四边形角度闭合差的函数式
3.变成中误差式
f  1  2  3  4  360
mf2  M2  M2  M2  M2  4M2
 mf  2M  2  4. 9  9. 8‫״‬
ْ
二、一般函数的误差传播定律
(一)公式
设有n个独立观测值Xi的一般函数:
Z  f  x1, x2 ,K , xn 
全微分式
变成中误差式
f
f
f
dZ 
dx1 
dx2  K 
dxn
x1
x2
xn
 k1dx1  k2 dx2  K  kn dxn
m   k1m1    k2 m2   ...   kn mn 
2
Z
2
其中mi—独立观测值Xi的中误差
2
2
(二)计算步骤
1.按实际测量问题的要求写出函数式
Z  f  x1, x2 ,K , xn 
2.对函数进行全微分
f
f
f
dZ 
dx1 
dx2  K 
dxn
x1
x2
xn
3.变成中误差式
 k1dx1  k2 dx2  K  kn dxn
m   k1m1    k2 m2   ...   kn mn 
2
Z
2
2
2
【例题】已知:测量矩形的长和宽
a±ma=20.000±0.002米
b±mb=50.000±0.004米
试求:矩形的面积S及其中误差mS
解: 1.函数式:S=a×b=20×50=1000米2
2.全微分:ds  b  da  a  db
3.变成中误差式:
ms2  (b  ma )2  (a  mb )2
 ms  (b  ma )2  (a  mb ) 2
 (50  0.002)2  (20  0.004)2
 0.128米2
最后写成s±ms=1000±0.128米2
【例题5-7】已知:三角高程测量,测量得到
D±mD=120.250±0.050m,α±mα=12°47′00″±30″,
试求:高差h及其中误差mh
解:(1)函数式:
°
h

D
tan
α

120.250

tan12
47´00˝= 27.283m
(2)全微分:
dh   tan α  dD  ( D )  d tan α
dh   tan α  dD  ( D  sec 2 α)(
(3)变成中误差式
d α‫״‬
)
ρ‫״‬
m ‫״‬
m   tan α  m  ( D  sec α) (  ) 2
ρ‫״‬
2
2
h
mh 
2
D
2
2
 tan12 47´00˝    0.05  (120.250  sec2 12o 47´00˝)2 (
o
2
2
 0.022m
最后写成:h±mh=27.283±0.022米
30
)2
206265
【例题5-8】已知:
钢尺量得AB斜距L±mL=29.992±0.003米
测量AB的高差h±mh=2.050±0.050米
试求:水平距离D及其中误差mD
解:(1)函数式:
(2)全微分:D2=L2-h2
化简:
2
D  L  h2  29.9922  2.0502  29.922米
2 DdD  2 LdL  2hdh
DdD  LdL  hdh
(3)变成中误差式
(D×mD)2=(L×mL)2+(-h×mh)2
整理:
2
2
 L  mL    h  mh 
MD 
D
 29.992  0.003   2.050  0.050 
2

最后写成
29.922
 0.005米
D±mD=29.922±0.005m
2
三 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一)水准测量的精度
水准路线高差总和的中误差
m h  nm站

m h  Lm1km

其中 n——水准线路的总站数
L——水准线路的长度
m站——每测站测量高差的中误差
m1km——每千米测量高差的中误差
(二)测回法测量水平角的精度
1.DJ6经纬仪-测回的方向值 a,c ,
其中误差 m1方  6.0″
1
a  [a左 (a右  180o)
]
2
1
c  [c左 (c右  180o)
]
2
2.半测回的方向值为a左,a右,c左,c右,其中误差m半方根据
上述公式
1
1
1 2
2
2
m12方 ( m半方)
( m半方)
 m半方
2
2
2
对于DJ6经纬仪
 m半方  2m1方
m半方  2  6.0  8.5‫״‬
3.半测回的角度β上,β下,其中误差为m半角
β 上  c左  a左
β 下  c右  a右
2
2
2
( m半角) 2 (m半方)
(- m半方)
(
2 m半方)
m半角  2m半方  2 2m1方  2m1方
对于DJ6经纬仪: m半角=2×6.0=±12.0″
4.一测回角度为β,其中误差是m1角
则
对于DJ6经纬仪
1
β  (β 上  β 下 )
2
1
1
1 2
2
2
2
 m1角 ( m半角) ( m半角)  m半角
2
2
2
m1角  2m1方  2  6.0  8.5‫״‬
(三)电磁波测距仪
测量水平距离和高差的精度
已知:电磁波测距仪测得斜距 L±mL,
观测竖直角
α±mα
求:水平距D和高差h及其中误差mD和mh
解:
1.计算D和mD
函数式
全微分
D=Lcosα
中误差式
dα‫״‬
dD=(cosα)dL-(L  sinα)(
ρ‫״‬
)
mα 2
m D =[(cosα)mL ] +[-(L  sinα)( )
]
ρ‫״‬
2
2
2.计算h和mh
函数式
h=L·sinα
全微分
dα‫״‬
dh=(sinα)dL+(L  cosα)(
)
ρ‫״‬
中误差式
mα 2
m =[(sinα)mL ] +[(L  cosα)( )
]
ρ‫״‬
2
h
2
【例题5-9】已知:电磁波测距
L±mL=158.47±0.003米,
α±mα=35°18′55″±6.0″
试求:D±mD和h± mh
解:1.计算D和mD
D  Lcosα  158.470  cos35º18´55‫ ״‬ 129.309米
mα 2
m D = [(cosα)mL ] +[-(L  sinα)( )
]
ρ‫״‬
2
6.0 2
mD = [(cos35 18´55´  0.003)]
‫״‬
+[(158.470sin35 18 55‫]) () ״‬
ρ
o
=±0.0036米
2
o
2.计算h和mh
h  L sin α
 158.470  sin 35o18´55˝
= 91.608米
m h  [(sinα)m L ]2 +[(Lcosα)(
mα 2
)]
ρ
6.0
 [(sin 35 1855" )  0.003]  [(158.470  cos 35 1855" )(
)]2
206265
 0.0041米
o
2
o
四、根据真误差计算中误差的实例
根据三角形的闭合差W,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
差m∑
及测角中误差mβ
1.计算m∑
Wi  i  (αi +βi +γi ) 180°
三角形闭合差的计算公式:
[]
[WW ]
mw  m  

n
n
根据中误差的定义式:
2.计算mβ
  α+β+γ
m  3mβ
∵
m
[WW ]
则
mβ 

3
3n
这是著名的费列罗公式。
【例题5-10】已知:有20个三角形的闭合差Wi
+5",-7",-16",+2",-13",+8",-2",+7"
-2",-6",-6",+3",+7",-3",-12",+1"
-5",+19",+13",+7"
试求:mΣ和mβ
解:
[WW ]
1512
m 

 8.7‫״‬
n
20
m 8.7
mβ 

 5.0‫״‬
3
3
应用误差传播定律的注意事项:
F
xi
• 1、式中的
是用观测值代入后算出的偏
导函数值。
• 2、当给出的角度中误差以度分秒为单位时,
则应除以
。
• 3、各观测值必须是相互独立的。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测量误差概述
5.2偶然误差的特性
5.3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5.4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5.5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算术平
均值及精度评定
5.6不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加权
平均值及精度评定
5.5 等精度观测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n次观
测
观测值:
L1 L2 …… Ln
观测值中误差: m
m …… m
求:平均值x,观测值中误差m,平均值
中误差M
一、计算平均值
L1  L2  K  Ln  L
x

n
n
二、计算观测值中误差
VV 
V12  V22  K  Vn2
m 
 
n 1
n 1
其中:Vi——观测值改正数
计算公式:Vi=x-Li
三、计算平均值中误差
VV 

m
M

( n  1) n
n
【例题】已知:用经纬仪观测水平角6次,观测值列
入表中求:x,m和M
解:
1、计算平均值:
L

x
 75 21 26
n
2、计算中误差:
Vi=x-Li
Vi=0,2,3,1,-2,-4秒
VV   
34
m
 2.6
n 1
6 1
3、计算平均值中误差: M  m  2.6  1.1
n
6
【例题】已知:用钢尺量距6次,观测值列入表中。
求:x,m,M和平均值相对中误差K
解:
L

1、计算平均值: x   289.788米
n
2、计算观测值中误差:
Vi=x-Li
Vi=6,9,-2,-11,7,-9毫米
m
VV   
n 1
372
 8.6毫米
6 1
3、计算平均值中误差和相对中误差:
m 8.6
M

 3.5毫米
n
6
K
M
3.5
1


x 289788 83000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测量误差概述
5.2偶然误差的特性
5.3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5.4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5.5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算术平
均值及精度评定
5.6不等精度独立观测值的加权
平均值及精度评定
5.6 不等精度观测
在不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n次观测
观测值:
L1 L2 …… Ln
观测值中误差: m1 m2 …… mn
观测值的权:
P1 P2 …… Pn
求:加权平均值x和它的中误差M
一、计算加权平均值
PL
 PL
1、加权平均值
1 1  P2 L2  L  Pn Ln
x
2、计算观测值的权
计算水准路线的权
P1  P2  L  Pn
Pi 

 P
c
Si
其中 c——任意常数
Si——水准路线的长度,以公里为单位
二、计算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
2
2
PVV 
( PV

L

PV

1 1
n n )
M 

(n  1)( P1  L  Pn )
(n  1)  P 
【例题】已知:由四条水准路线组成的单结点
水准网。ABCD是已知水准点,分别测量E点的高程
L1 L2 L3 L4以及水准路线长度S1 S2 S3 S4列入表中
试求:x,M
解:1、计算水准路线的权
Pi=4.0,2.5,2.0,5.0
c 10
Pi  
Si Si
2、计算加权平均值
PL 4.0 128.814  L  5.0 124.817

x

 124.812米
4.0  2.5  2.0  5.0
 P
3、计算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
Vi=x-Li
Vi=-2,5,10,-5毫米
M
 PVV  
(n  1)  P 
=±3.2毫米
2
2
4.0 (-2)
 L  5.0 (-5)
(4-1) 13.5
课堂练习: 某一段距离共丈量了六次,结果如下表所示,求算
术平均值、观测中误差、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及相对误差。
测
次
观测值
/ m
1 148.643
2 148.590
3 148.610
4 148.624
5 148.654
6 148.647
平
均
观测值
改正数
v/ m m
vv
计算
课堂练习:某一段距离共丈量了六次,结果如表下所示,求算术
平均值、观测中误差、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及相对误差。
观测值
测
观测值
改正数
vv
计
算
次
/ m
v/ m m
1
148.643
-15
225
2
148.590
+38
1444
3
148.610
+18
324
4
148.624
+4
16
5
148.654
-26
676
6
148.647
-19
361
148.628
v   0
平
均
3046

l
L   148.628m
n
m
M 
vv  
n 1
vv 
nn  1
3046
 24.7 mm
61
3046

6(6  1)
 10.1 mm
M
0.0101 m
1

K

148.628 m
D
1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