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蟲與登革熱防治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蚊蟲與登革熱防治

登革熱防治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林鼎翔組長
導致登革熱之蚊蟲種類
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
兩種斑紋均為黑色,身上具有白斑,
後足具有五個白環,主要差別則是
白線斑紋前胸背板有一條銀白色斑
紋,埃及斑紋則有七弦琴狀白紋。
幼蟲食物與取食方式
• 濾食:攝食時口刷不斷的揮動而形成渦流,使
水流通經口部,然後吞食其中攜帶的食物,包
括細菌、原生動物及有機顆粒。
• 刮食:斑蚊幼蟲是典型刮食者,大部份時間潛
沉水下,括食附生在水下樹枝、樹葉、石塊以
及容器壁上的微生物或有機物。
• 捕食:巨蚊等幼蟲是典型捕食者,它們的上顎
發達,口刷毛作耙狀,藉以捕食共棲的其他蚊
類幼蟲,它們也可自相殘殺。
成蟲食物
•絕大多數蚊類雄蟲不吸血,以花蜜、植
物汁液為生,雌蚊則除吸取花蜜、植物
汁液外,並刺吸人或動物血液。
•血餐對雌蚊之作用:(1)、供給發育中
的卵母細胞需要的養料。(2)、雌蚊飽血
時,胃部膨脹,其上末稍神經受到刺激,
激發腦部神經細胞分泌激素,並通過一
系列的連鎖反應,最後促使卵巢發育。
咬人高峰期
•埃及斑蚊在室內咬人並無
明顯高峰期(一天內)。
•白線斑蚊則有晨昏兩個高
峰(約日出前後1-2小時;
日落前2-3小時)。
蚊蟲孳生場所
•自然積水
靜水:湖泊、水庫、沼澤、稻田、泉潭、池
塘、河濱、河床積水
緩流:溪流、灌溉溝渠、泉洞
•非自然積水
地面積水:窪地積水、土井、淺潭、蹄印
地面污水:污水地、臭水溝
容器積水:家庭容器、植物容器、特殊容器、
石穴(海水)
蚊蟲防治
• 物理防治:紗門紗窗
• 環境整理:清除積水減少孳生源
• 生物防治:養魚、細菌、病毒、線蟲、
水生昆蟲
• 化學防治:殺成蟲藥劑、殺幼蟲藥劑、
忌避劑、昆蟲生長
調節劑
• 法規防治:訂定法令處罰或獎勵
登革熱在台灣又名斷骨熱、天狗熱、斑痧
•1779描述登革熱病例
•1780年美國費城發生流行
•1869年命名為登革熱(Dengue fever)
•1906年發現埃及斑蚊是媒介昆蟲
•1907年証實病原體是病毒
•1911-1931年陸續證實白線斑蚊也是媒介
台灣早年的流行情形
年代
• 1870
• 1887
• 1901-1902
• 1915-1916
• 1922
• 1927
• 1931
• 1942-1943
• 1981
指標病例
高雄
澎湖
高雄
高雄
高雄
屏東
流行地區
台灣南部
全島性
澎湖
台灣南部
全島性
全島性
琉球鄉
侵襲率
大流行
大流行
大流行
25-50%
20-30%
小流行
大流行
80%
80%
民國76 - 88年登革熱本土病例病毒型別地區分佈
DEN-1,2
四種登革病毒型別
三種登革病毒型別
二種登革病毒型別
一種登革病毒型別
DEN-2
DEN-1,2,3
DEN-1,2,3
DEN-1
登革熱病例增加原因:
(一)全球平均氣溫上昇
(二)國際(特別是東南亞)登革熱疫情激增
(三)國際旅遊頻繁
(四)境外移入病例大增
蚊蟲分布地區
•埃及斑蚊分布在本省北緯23度以南
之地區及澎湖列島。主要分布於嘉
義縣、台南縣、台南市、高雄縣、
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
•白線斑蚊除了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
地區外,都有分布。
台灣之登革熱病媒蚊
埃及斑蚊
白線斑蚊
如何防治登革熱
•
•
•
•
•
認識登革熱症狀
發病時立即就醫通報
平時做好病媒蚊孳生源清除工作
防止病媒蚊生生長發育
流行時配合防疫單位消滅病媒蚊
登革熱症狀
登革熱疑似病例症狀
•發燒
•激烈頭痛、後眼窩痛、骨頭關節或肌肉
痛
•發燒3-4天後身上呈現紅疹
•發病期間全身發癢
人感染病毒約3-14天
(通常5-8天)潛伏期
健康人
開始生病
帶毒斑蚊終身帶
病毒至死方休
病毒在蚊體
內大量增殖
8-12天後可
傳給人
發病前一天至
第五天為病毒
血症期
那些地方可能感染登革熱
• 東南亞國家:泰國、印尼、新加坡、馬
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寮國等
• 中國:海南島、廣東、廣西、福建
• 中南美洲:巴西、古巴、玻利維亞等
• 台灣流行地區
登革熱病媒蚊幼蟲孳生源
• 人工容器:花瓶、水桶、水缸、
花盆底盤、
冰箱底盤、
廢輪胎等
• 天然容器:樹洞、竹筒
室內
室外─所有積水
容器
孳生源的來源
•種花、種菜、養水生植物
•儲水
•觀賞(噴水池)
•不良習慣任意棄置容器
•天然容器
容器的處理有哪些?
花瓶處理原則
•
•
•
•
•
每星期換水一次並將內壁刷洗乾淨
以保麗龍顆粒放置水面
放小石頭或膠質物
改用泥土種植
投放殺蟲劑或抑制蚊蟲生長物質
花盆底盤處理原則
•戶外儘量不使用
•戶內使用不積水(用砂)
1.陶甕等不用時請倒置
2.廢輪胎應即時清除、打洞
或填土
3.水缸使用時須密蓋或養魚
4.樹洞填沙或種花
沒有病媒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