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第四章
扭 转
1
第四章 扭 转
§4-1、概述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4-3、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4-4、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
§4-5、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刚度条件
圆轴的设计计算
§4-6、材料扭转时的力学性质
§4-7、圆柱形密圈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
§4-8、矩形截面杆自由扭转理论的主要结果
§4-9、扭转超静定问题
2
标题
§4-1、概述
一、概
述
汽车传动轴
3
§4-1、概述
汽车方向盘
4
§4-1、概述
丝锥攻丝
5
§4-1、概述
扭转变形是指杆件受到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且作用平面垂直于杆件轴线的力偶作用,
使杆件的横截面绕轴线产生转动。
受扭转变形杆件通常为轴类零件,其横
截面大都是圆形的。所以本章主要介绍圆轴
扭转。
6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1.外力偶矩
直接计算
7
二、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按输入功率和转速计算
已知
轴转速-n 转/分钟
输出功率-Pk 千瓦
求:力偶矩Me
电机每秒输入功:
W  Pk 1000( N.m)
外力偶作功完成:
n
W  M e  2 
60
Pk
Pk
8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2.扭矩和扭矩图
T = Me
9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T = Me
10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11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12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扭矩正负规定
右手螺旋法则
右手拇指指向外法线方向为 正(+),反之为 负(-)
13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扭矩图
 

14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解:
(1)计算外力偶矩
由公式
例题4-1
Pk/n
15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2)计算扭矩
(3) 扭矩图
16
§4-2、外力偶矩 扭矩和扭矩图
17
§4-3、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1、切应力计算
令
抗扭截面系数
18
§4-3、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2. Ip 与 Wp 的计算
实心轴
19
§4-3、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空心轴
令
则
20
§4-3、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实心轴与空心轴 Ip 与 Wp 对比
21
§4-3、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例题4-2
已知:P=7.5kW, n=100r/min,最
大切应力不得超过40MPa,空心圆轴
的内外直径之比  = 0.5。二轴长
度相同。
求: 实心轴的直径d1和空心轴的外
直径D2;确定二轴的重量之比。
解: 首先由轴所传递的功率计算作用在轴上的扭矩
P
7.5
M x  T  9549   9549 
 716.2N  m
n
100
M
16M
T
T
x
x



 40MPa
实心轴
max1
3
WP1
πd1
16  716.2
d1 
 0.045m=45mm
6
π  40 10
3
22
§4-3、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已知:P=7.5kW, n=100r/min,最大
切应力不得超过40MPa,空心圆轴的
内外直径之比  = 0.5。二轴长度
相同。
求: 实心轴的直径d1和空心轴的外
直径D2;确定二轴的重量之比。
空心轴
 max2
M
16M
T
T x  40MPa
x


WP 2 πD23 1   4


16  716.2
D2  3
 0.046m=46mm
4
6
π 1-  40 10


d2=0.5D2=23 mm
23
§4-3、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实心轴
空心轴
D2=46 mm
d1=45 mm
d2=23 mm
确定实心轴与空心轴的重量之比
长度相同的情形下,二轴的重量之比即为
横截面面积之比:
A1
d
1
 45  10 
 2

=1.28
 
2
3
2
A2 D2 1     46  10  1  0.5
2
1
3
2
24
§4-3、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例题4-3
已知:P1=14kW,P2= P3=P1/2,
n1=n2=120r/min,z1=36,z3=12;d1=
70mm, d 2=50mm, d3=35mm.
求:各轴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3
解:1、计算各轴的功率与转速 2、计算各轴的扭矩
M1=T1=1114 N.m
P =14kW, P = P = P /2=7 kW
1
2
3
1
n1=n2= 120r/min
z1 
36 
n3=n1  =120  r/min =360r/min
z3 
12 
M2=T2=557 N.m
M3=T3=185.7 N.m
25
§4-3、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计算
3
3、计算各轴的横截面上的
最大切应力
T1  16 1114 
 max E  

Pa  16.54MPa
3
-9 
WP1  π  70 10 
T2  16  557 
 max H  

Pa  22.69MPa
3
-9 
WP 2  π  50 10 
T3  16 185.7 
 max C 

Pa  21.98MPa
3
-9 
WP3  π  35 10 
26
§4-4、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
相对扭转角
抗扭刚度
n
Ti li
 
i 1 GI Pi
27
四、圆轴扭转时的变形计算
§4-5、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刚度条件
圆轴的设计计算
1. 等截面圆轴:
2. 阶梯形圆轴:
28
五、圆轴扭转时的强 刚度设计
§4-5、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刚度条件
圆轴的设计计算
单位长度扭转角
扭转刚度条件
许用单位扭转角
29
§4-5、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刚度条件
圆轴的设计计算
扭转强度条件
•已知T 、D 和[τ],校核强度
•已知T 和[τ],
设计截面
•已知D 和[τ],确定许可载荷
扭转刚度条件
•已知T 、D 和[φ/],校核刚度
•已知T 和[φ/],设计截面
•已知D 和[φ/],确定许可载荷
30
§4-5、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刚度条件
例题4-4
圆轴的设计计算
31
§4-5、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刚度条件
例题4-5
圆轴的设计计算
传动轴的转速为n=500r/min,主动轮A 输入功率
P1=400kW,从动轮C,B 分别输出功率P2=160kW,P3=240kW。
已知[τ]=70MPa,[φˊ]=1°/m,G=80GPa。
(1)试确定AC 段的直径d1 和BC 段的直径d2;
(2)若AC 和BC 两段选同一直径,试确定直径d;
(3)主动轮和从动轮应如何安排才比较合理?
d1
C
A
M e1
解:
1.外力
M e2 
M e2
d2
B
M e3
P1
400
 9549 
 7640 N  m
n
500
240
 3060 N  m
M e3 
M e1  4580 N  m
400
M e1  9549
160
M e1
400
32
§4-5、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刚度条件
圆轴的设计计算
2.扭矩图
d1
d2
C
3.直径d1的选取
A
按强度条件
M e1
M e2
 max
16T

  
3
d1
B
M e3
 
4580 N  m
7640 N  m
16T
16 7640
3
d1 


82
.
2

10
m  82.2mm
6
π[ ]
π  7010
3
3
32T
180
 

  
按刚度条件  max
4
Gd1

4
4
32T  180
32  7640 180
3
d1 


86
.
4

10
m  86.4mm
2
9
2
Gπ  [ ]
80  10  π  1
d1  86.4mm
33
§4-5、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刚度条件
圆轴的设计计算
d1
d2
4.直径d2的选取
C
A
按强度条件
M e1
M e2
16T
16 4580
d2 

π[ ]
π  70106
3
3
 69.3 103 m  69.3mm
B
M e3
 
4580 N  m
7640 N  m
按刚度条件
32T  180
32  4580 180
3
d2 


76

10
m  76mm
2
9
2
Gπ  [ ]
80  10  π  1
4
4
d 2  76mm
5.选同一直径时
d  d1  86.4mm
34
§4-5、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刚度条件
圆轴的设计计算
d1
d2
C
A
M e1
M e2
6.将主动轮按装在
 
两从动轮之间
B
M e3
4580 N  m
7640 N  m
d1
A
d2
C
受力合理
M e2
 
4580 N  m
M e1
B
M e3
3060 N  m
 
35
§4-6、材料扭转时的力学性质
36
六、材料扭转时的力学性质
§4-8、矩形截面杆自由扭转理论的主要结果
37
§4-8、矩形截面杆自由扭转理论的主要结果
自由扭转
截面翘曲不受约束
约束扭转
各截面翘曲不同
38
§4-8、矩形截面杆自由扭转理论的主要结果
开口/闭口薄壁杆件扭转比较
39
小结
1、受扭物体的受力和变形特点
2、扭矩计算,扭矩图绘制
3、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计算及强度计算
T

IP
T
 max 
  
WP
4、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及刚度计算
Tl

GI P
 
T 180

  
GI P 
40
第四章作业
4—2、4、7、15、25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