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体验高考
一、理解能力
1.(2010·广东理综,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
D.捕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苗多欺草,草多欺苗”
中的“苗”与“草”是为了抢夺共同的资源(阳光等)和空间等,因
此两
者之间构成了竞争关系。
答案:A
2.(2010·全国Ⅱ,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解析:我国北方四季分明,一年中温度变化较大,而南方热带雨林中
温度、水分均较适宜,其分解者的代谢活动较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
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种类单一)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由于地
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使群落有
一定的水平结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
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又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参与碳的循环。
答案:C
3.(2010·江苏生物,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
支援
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解析:“多吃素食,少吃肉食”能节约粮食,其生态学原理在于降
低
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从而节约更多的粮食。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4.(2010·北京理综,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
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A项错误: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
关;B项错误: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一般而
言,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加;C项,
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生态系统越
稳定;D项,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内容之一,遗传多样性越
低,个体间的差异越小,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答案:C
二、获取信息的能力
5.(2010·山东理综,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
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
)
解析:A项中,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
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
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
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中,在捕捞
鱼类后使种群数量降低至K/2能获得最大的种群增长率,但不能获得最
大的捕获量。
答案:C
6.(2010·浙江理综,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
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
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
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
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
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
段相似
解析: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
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逻辑斯谛增长,A项错
误;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
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
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项正
确;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
降趋势与b~c段相似,C项正确;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
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
与c~d段相似。
答案:A
7.(2010·江苏生物,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
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
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20种
10%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改造后
30种
25%
菖蒲、芦苇、睡莲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
解析:菖蒲、芦苇、睡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植物;改造后植物
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该区域的小气候会得到
改善,A、B、C项正确;生态系统改造是为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并
不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D错误。
答案:D
8.(2010·安徽理综,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
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
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
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甲
类
群
乙
类
群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
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
较可知,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而
物种4在甲类群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的小。
答案:C
9.(2010·全国新课标,31)假设a、b、c、d是一个简
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
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
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竞争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__,种
c
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
a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_________。
降低(或快速降低)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
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热带雨
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低、高)。
低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
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
约为________个。
400
解析:(1)由a与b的关系图直接判断两者的关系为竞争。(2)根据食物链
“a→c→d”可以判断,若d大量死亡,在一段时间内,c因缺少天敌其种
群密度会增加,而由于c的增多,a因被c大量捕食而减少。(3)图中a是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大量死亡后,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
所以c、d的种群密度会降低。(4)生态系统遭到干扰而使其结构发生了
变化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
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于热带雨林。(5)根据标志重捕法的
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数M=再次捕获个数n∶重捕的
标记个体数m,可得N∶50=40∶5,所以N=400。
10.(2010·全国Ⅰ,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
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
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故C项错误。
该系统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利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属于分解者,
选项A、B正确;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流失,提高了能
量的利用率,选项D正确。
答案:C
11.(2010·山东理综,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
)
解析:A项,呼吸代谢消耗量的大小对④/③值有影响。在高温环境中,
变温动物的呼吸代谢消耗量大,④/③值低于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
中,变温动物呼吸代谢消耗量小,④/③值高于恒温动物;B项,相邻两
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
10%~20%;C项,提高③/②值,实际是提高对食物的(饲料)利用率,
能够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D项与食草哺乳动物相比,食肉动物消化吸
收有机物能力强,而草中纤维素较多,难以完全消化吸收,随粪便排出
的能量多,故③/②值一般较高。
答案:C
三、实验与探究能力
12.(2010·江苏生物,30)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
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
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
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
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性。
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
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
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
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
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
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
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 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
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
②培养液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150 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150 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
④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
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组受抑制
____________。
解析:(1)铜绿微囊藻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小、无性繁殖并且世代周期短,
因此繁殖速度快。(2)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后,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
明显抑制,一般而言,是因为两种植物竞争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
资源导致。(3)要想探究粉绿狐尾藻能否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化学物
质,首先要设计实验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利用粉绿狐
尾藻提取物或培养液滤液培养铜绿微囊藻。实验设计中要遵循对照原则、
等量原则。(4)若(3)中假设成立,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
到抑制。
13.(2010·重庆理综,31Ⅱ)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
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
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
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
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
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
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互换)
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
度为________。
30只/mL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
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
D和E
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水平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
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B和F
解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由甲
种与乙种动物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推知甲与乙为“你
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单独培养时,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应该是C,
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600只
=30只/mL。
20mL
(2)①两种鱼分别分布在同一河流底部的不同位置,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
平结构;这两种鱼属于“共存发展”的竞争关系,其种群数量变化应呈现
“S”型曲线,但底栖鱼类处于较高营养级,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曲线D和
E。②玻璃温室中的这两种食物相同的传粉昆虫,属于“你死我活”的竞
争关系,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的B和F。
四、综合应用能力
14.(2010·广东理综,26)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
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
光合
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呼吸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的释放量等于碳的吸收量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
碳平衡
CO2浓度
___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
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
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
光反应
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有机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如:光合
作用、呼吸作用、温室效应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1)碳在生物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CO2的吸收主要依靠
光合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能合成作用;CO2的释放主要依靠呼吸作用
实现,其次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2)表中A时期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
量,生态系统维持稳定,而B时期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遭到破坏。(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CO2排放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全球
气候变化。(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中,光合作用的产物
是有机物和氧气,其中有机物(葡萄糖)可作为发酵的直接原料。
考点1
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整合
1.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
2.“S”型曲线与“J”型曲线比较
前提条件
曲线
种群增长
率曲线
“S”型曲线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K值
有K值,K/2时有最大增长率
无K值,增长率保持不变
曲线形成
原因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3.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鼠
K/2(有最大
增长率)
捕鱼
防止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
K/2附近,这样鼠的种群数量会 在K/2,捕捞后,鱼的
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的效果 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环境最大 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
容纳量)
合鼠生存
保护K值,保证鱼生
存的环境条件,尽量
提升K值
4.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种群增长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如某种群现有数
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
a)/a。
(2)增长速率=种群增长数/单位时间。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增长率的
变化量。增长速率=(本次总数-上次总数)/时间。同样某种群现有
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
规律方法:不同曲线中K值的表示方法
在上述曲线中,A、B、C三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分别为K值。
5.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
图
特点
举例
互
利
共
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
地衣,大
生存。数量上两种生
豆与根瘤
菌
物同时增加,同时减
少,呈现出“同生共
死”的同步性变化
寄
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
蛔虫与人,
生物有利。如果分开,
噬菌体与
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
被侵染的
生存,而寄主会生活
细菌
得更好
竞
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
的“同步性变化”。两种
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 牛与羊,农
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
作物与杂草
图b。AB起点相同,为同
一营养级
捕
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
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
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
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
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
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
蛙与昆虫
6.群落结构的类型
比较
项目
含义
原因
表现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
显的分层现象
陆生:光照、温度
水生:光、温度、O2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
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
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
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
镶嵌分布
7.群落演替的类型
类型
起点
基质与环
境条件
过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
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
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地方
他繁殖体的地方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
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林阶段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
原上发生的演替
1.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
(2)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率达到最高。
(3)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
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
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
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值后,仍是呈锯齿状波动。
2.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
(4)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
(5)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例1】 (改编题)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
型
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
曲线增长。结合右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
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审题关键:理想环境、“J”型曲线、环境阻力、“S”型曲线
、图中a、b、c、d、e点的含义
命题来源:“J”型曲线增长和“S”型曲线增长的比较分析、
增长速率的含义和在曲线中的变化规律、环境阻力的含义以
及与图中的对应关系、环境容纳量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听课心得
思路分析:由题干图中可知,e点已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
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交
叉阴影部分是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被淘汰的个数,即为环
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所以出现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b点
之后;防治害虫应该越早越好,而在c点时蝗虫的增长速率
最快,这个时候防治的效果甚微,应该在b点之前防治;K值
是环境容纳量,决定其大小的因素有生物所生存的环境条件
和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所以只要是环境条件或自身的遗传
特性发生改变,其K值就会发生改变。
思路分析:由题干图中可知,e点已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种群增长率为0;“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在生存斗争
的
过程中,被淘汰的个数,即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所以出现环境
阻力应该出现在b点之后;防治害虫应该越早越好,而在c点时蝗虫的增
长速率最快,这个时候防治的效果甚微,应该在b点之前防治;K值是环
境容纳量,决定其大小的因素有生物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生物自身的遗
传特性,所以只要是环境条件或自身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其K值就会
发生改变。
答案:A
【例2】 (改编题)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
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群落中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
审题关键:“弃耕”、“甘蔗田”、“杂草地”、“一定”
、“不一定”、“丰富度”、“分层”、“垂直结构”
命题来源: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空
间结构。
思路分析:甘蔗田弃耕后形成杂草地的过程应属于次生演替
听课心得 ,而演替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当地的环境条件,若严重缺水是
不可能演替为森林的,只有在水分条件充沛适宜的条件下才
能演替为森林,所以①错误、②正确;甘蔗田弃耕后杂草丛
生,生物种类增多,物种种类比甘蔗田复杂,所以其物种丰
富度高,所以③正确;该草地群落中的植物、动物在垂直方
向上,同样具有明显的分层,如地上、地表、地下都有动植
物的分布,因此⑤正确,所以答案为B。
考点2
1.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生态系统的成分比较
成分
归类
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
各成分的组成
无机物、有机物、
气候、能源
(1)绿色植物;
(2)光合细菌和蓝藻
自养型 ;
生产者
生物 (3)化能合成细菌,
如铁细菌、硝化细
菌
消费者
在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
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地位
必需成分
将无机环境中的物
质和能量通过光合
必需的主
作用引入生物群落, 要成分(基
石)
为消费者、分解者
提供物质和能量
异养型 (1)绝大多数动物; 帮助生产者传粉、
生物 (2)寄生生物
传播种子等
最活跃的
成分
分解者
异养型
生物
(1)腐生细菌和真
菌;
(2)腐食动物,如
蚯蚓、蜣螂等
把动植物遗体、
排出物和残落物
中的有机物分解
成简单的无机物
联系
各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物质循环的
关键成分
3.生态系统的功能比较
项目
能量
流动
物质
循环
信息
传递
区
来
源
途
径
太阳能
食物链和
食物网
生态系统
生物与生物
或生物与无
机环境
多种途径
别
特
点
范
围
联系
食物链各
单向流动,
营养级生
逐级递减
物间
共同把生态系
统各成分联系
成一个统一整
体,并调节生
生物与生 态系统的稳定
物之间或 性
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
间
反复利用,
循环流动, 生物圈
全球性
信息发生
生理或行
为的变化
(单向或双
向)
4.三种金字塔的比较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正金字塔
一般呈正金字
塔,有时呈倒
金字塔
一般为正金字塔
形状
特点
能量沿食物链流
象征含义 动过程中具有逐
级递减的特性
生物个体数目在食
物链中随营养级升
高而逐级递减
生物量(现存生物有
机物的总量)沿食物
链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中每一营
养级生物所含能
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
体的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
生物量
每一阶
含义
1.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提醒
误区类型
特
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
特殊消费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秃鹰、蚯蚓、原生动物等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
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绿色
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
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其源头是太阳能,沿食物链(网)渠
道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传递,主要并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所
以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2)各级消费者同化量=摄入量-粪便所含能量,即粪便所含能量始
终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3)一段时间内某营养级能量去向除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和
被分解者分解三个最终流向外,还应包括未被利用的能量。
3.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具有全球性,起决定作用的是生物
群落。
(2)在生物群落内部物质不能循环,只能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光合作
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等形式反复循环。
4.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但机体内部如激素等信息的
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例3】 (改编题)下图的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2为某特殊环境
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草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②图1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
③图2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食草昆虫和螳螂,且它
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G/125千
克
④图1中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数目短期内将不发生变化
⑤图1中信息已体现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⑥图1中食虫鸟与蜘蛛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捕食关系
⑦图1中有一条食物链为:草→昆虫→蜘蛛→蟾蜍→蛇
A.①③⑤⑦
B.②⑥
C.②④⑥
D.②③④⑤⑥⑦
审题关键:“食物网”、“次级消费者”、“营养级”、“
一半”、“最多”、“短期内”、“结构”、“食物链”
命题来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
思路分析:图1中,食草鸟为初级消费者;如果昆虫突然减
少,食草鸟被猫头鹰捕食增加,数目短期内将会减少(昆虫
听课心得 减少对草的影响较小);图1中信息只体现出生态系统的部分
结构,而未体现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其中一条
食物链应该为“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
头鹰”,⑦中食物链不完整。图2中,设黄雀增加体重X千克
,则根据题意可列出代数式:(5×1/2X+5×5×1/2X)×5=
G,X=G/75千克。
【例4】 (2010·济宁质检改编)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
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
审题关键:“能量流动量”、“粪便”、“分解者”、“①
②③④”
命题来源:能量流动过程。
思路分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草)所固
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而①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A错。分
听课心得 解者分解遗体,最终是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而热能是不能被
绿色植物固定利用,所以B错。图中①②分别是流向兔和狐
的能量,二者之比不能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所
以C错。③是兔排出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兔是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的粪便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
,应该属于生产者(草)的;④是由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应
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D正确。
考点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1.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理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本质
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
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恢
复到原状的能力
影响
因素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
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
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原因
联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为负反馈调节
(1)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
反之亦然
(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
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
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
上图所示: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现,
这种表现的决定因素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
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超过该限度,“稳定性”就会被破
坏。如图: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
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
定性强。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
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做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
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
低。
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4.全球性主要环境问题归纳比较(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项目
温室效应
酸雨
臭氧层破坏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人类活动中产生的
形成
导致大气中SO2和氮的 氮氧化物和氟氯烃
烧,导致大气中
原因
CO2增多
氧化物增多
增多
①水体酸化;②伤害植 ①导致人类患皮肤
①全球气候变暖;
危害
物的叶和芽;③腐蚀建 癌、白内障等疾病;
②海平面上升
筑物和金属材料
②农作物减产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
防治 燃烧;②开发新能
措施 源;③大力推广植
树造林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使用脱硫煤;③开发 减少氮氧化物和氟
新能源;④大力推广植 氯烃的排放
树造林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与表现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个发育成熟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保持或恢复自
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三大功能类群齐全,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即结构相对
稳定)。
2能量输入输出稳定
 功能相对稳定

3物质输入输出相对平衡
2.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抗
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抗干扰)。
3.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1)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
实例:如图所示的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2)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
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
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例5】 (2010·青岛质检)图示中,两条虚线之间的 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
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 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
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
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审题关键:“y”、“偏离”、“x”、“原状态”、“面积”
命题来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思路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
听
课
心
得
动态平衡;结合图象y值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越低,x值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这都与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有关;TS值越小,即x、y值越小,y值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
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x值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
性越高,所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高。
网
络
构
建
浮
想
联
翩
核心术语: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
费者、分解者)、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捕食链:营养级别、消费级别
3.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能量金字塔
4.物质循环:碳循环、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5.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6.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
内连外展:
1.生物多样性与“遗传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联
系
(1)遗传变异: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
因是DNA分子的多样性;从变异的角度来看,生物多样性主要是
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
(2)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是由于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
了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3)生物与环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的多样性均
表现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会使
生物的多样性增加。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
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而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包括细胞间隙连接、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糖
蛋白等。化学信号通讯:以化学信号(如激素、递质等)为介质。
内化知识、系统归纳、编织成网方能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