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ARY PRODCUTION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DOCUMENTARY PRODCUTION
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JOU 4220纪录片制作第15周
第15堂课: 10/6/2011
黄义忠老师
今早上课流程
讲授:剧情片和纪录片的混血形式的电影
介绍:中国第6带导演贾樟柯,融合纪录和剧情的拍
摄手法,被美国电影批评家道德里。安德鲁(Dudley
Andrew)称为中国电影诗人
观赏:贾导的《无用》,片长80分钟
阅读:1)从纪录片的定义思索纪录片与剧情片的混
血形式
2)个体记忆与新历史影像:贾樟柯电影的新
阶段
《死亡之屋》
《死亡之屋》(The Dying Rooms)是一部震撼人心
的纪录片,故事讲述1996年英国导演Kate Blewett
揭露中国国营的孤儿院弃置孩童不为人知的内幕。
导演发现院方专设了“黑房” (dark rooms),让身
体较弱和不讨人喜欢的孩童故意留死,这些房间被
称为“死亡之房” (The Dying Rooms),不过政
府却否认这项指责。
由于当时中国实行一孩政策,大多数家庭都希望生
男孩,造成父母被逼丢弃女婴,而一些被抛弃的婴
孩被孤儿院收留后, 依然逃不过厄运……。
片长:38 min
这部片子是属于揭示性纪录片(Undercover
documentaries),通过导演和制作人的渗入,使用摄像机
拍摄社会的不公正行为或犯罪行为。
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
约翰.格里尔逊:“对真实事物作创意性的处理”的内在矛盾
温斯顿(Brian Winston,1995) :“在经过创意性处理后,如果还有
人认为会有多少真实(事物)被留存下来的话,这个人现在一定会
被当成太天真,或甚至认为他(她)是在说谎。”
纪录片不是事实的纯纪录,而是要有对事实的诠释,但要做得有
艺术性,同时又要有真实的假象来不使一般观众察觉。
Rotha罗塔:纪录片的精髓是将真实素材戏剧化。大多数纪录片
所终于真实的,其实只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心态(an attitude of
mind)
1960年以前,受到电影技术的限制无法随处拍摄与收音,是造
成1930年代强调纪录片的“艺术性处理”或“戏剧化”的主要
原因。
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
例子:夜邮(Night Mail,1936),无法在火车车
厢中打光,也不能同步录音拍摄,在摄影棚中
搭出火车车厢的景,还装置弹簧。
因此“纪录片”要诠释、处理,而不是纯纪录,
但“纪录”含有客观、忠实的性质,不过我们
却认为“纪录片”必须对真实世界予以诠释,
而不强调其客观或忠实。因此有很多人试图用
“非虚构片”(nonfiction film)带代替“纪录片”
但是非虚构片范围太广
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
巴山(Barsam)采用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定义来解释
“非虚构片”。他认为非虚构片的创作者将个人的观
点与摄影机的焦点集中在个人、事件、过程等真实情
境中,并尝试去对这些情况给予一个有创意的诠释。
他把非虚构片依制作模式分为4类:
1)纪录影片:具有社会政治目的,关心的是事实与意
见
2)纪实影片:不以表达意见,关心的是事实。
3)其它非虚构片:包括旅游片、新闻片等
4)新的非虚构片:也就是真实电影、直接电影等1960
年代以后出现的纪录片类型。
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
温斯顿(Brian Winston)认为,格里尔逊在其定义中所未提到的一
个纪录片的重要观念,是关于此种创意性处理的“限制条
件”(constraints)。
其中主要是限制条件是:
1.纪录片的素材,无论经过多少操弄或重建,都必须在电影制作
过程之外曾经真实的发生过,
2.且被纪录片工作者在研究阶段见证过或有人向他说过。
温斯顿称之为“先前的见证”(prior-witness)。纪录片就靠这种”
先前的见证“存在而容许对事实的重建,而还能自称是事实。
创意则进一步容许这种先前所见证的素材被操弄(处理),造成
既不是新闻片也不是剧情片,而是介于新闻片与剧情片之间的一
种影片。
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
1970年代起,纪录片的观念开始受到新兴起
的电影理论的质疑和攻击。他们认为对纪录片
与剧情片的区分是值得怀疑,学者打破传统认
为“纪录片比剧情片真实”的迷思。
他们认为纪录片所捕抓的真实、真理、现实、
或客观都是有问题的。因两者都有自己一套符
码、习惯用语,都有对外在事实的诠释与扭曲。
不同是在于“影像的来源”:
纪录片:事实的再现,剧情片:想象的表现。
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
1920与30年代:与在摄影棚拍摄的剧情片抗
衡。格里尔逊提出了抗衡的三大原则。
1920到50年代,在叙事方法与视觉上,是放
弃传统戏剧或虚构的手法。
1960年代,美国的直接电影,片子有如同剧
情片有戏剧张力,而颠覆了上面的做法。
1970年,认为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分野不在戏
剧或虚构手法。
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
Bill Nichols 认为纪录片其实是个不确定的概
念:
1.定义会随着时间的演进而有所改变。
2.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任何一种纪录片的定义
足以涵盖所有被认为属于纪录片的影片。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关系
混血形式(hybrid form,混合纪录片与剧情片元素)
伪纪录片
纪录片
(事实)
纪录剧
真人实境电视
节目
反身性纪录片
剧情片
(虚构)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关系
纪录剧和伪纪录片在1960年代开始流行
欧美电影史充满混合事实与虚构素材形式的剧情片与纪录片(或
非虚构片), 例1:《北方的纳努克》片中的纳努克只是角色,他
的家人也都是找人来扮演的,已超出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定义范
围。例2: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使用的特效和剪辑,与写
实主义的纪录片风格有差距。
剧情片
虚构fictional
编撰Scripted
安排Staged
表演Performed
纪录片
忠于社会事实
的再现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关系
例子3:夏卜(Esfir Shub):纪录片中利用资料
影片建构历史的“编篡电影”
例子4:英国在二战期间制作大量战争宣传片。
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
伪纪录片(mock documentary)
纪录剧(docudrama)
有纪实外观的电视娱乐节目:纪录肥皂剧(docu-soap)、
真实实境电视、实境游戏节目
前面两者1960年流行,促成了真人实境电视
反身性的纪录片(Reflexivity)或个人纪录片
表白性的纪录片(Performative)
跨界的实验纪录片
从边缘走到中心的混血形式:《科伦拜校园事件》
(Bowling for Columbine)
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
史普林杰 (John Parris Springer)与罗德
(Gary D.Rhodes) 使用了下列图表来示意纪录
片与剧情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关联方式:
纪录片形式+ 纪录片内容 = 纪录片
纪录片形式+ 剧情片内容 = 伪纪录片
剧情片形式+ 纪录片内容 = 纪录剧
剧情片形式+ 剧情片内容 = 剧情片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关系
纪录片形式+ 纪录片内容 =
纪录片形式+ 剧情片内容 =
剧情片形式+ 纪录片内容 =
剧情片形式+ 剧情片内容 =
纪录片
伪纪录片
纪录剧
剧情片
纪录剧
纪录片
(事实)
剧情片
伪纪录片
(虚构)
伪纪录片和纪录剧的区别
伪纪录片(mockumentary)使用紀錄片的拍攝
手法和形式,來呈現一个实际上为虚构的事件
或议题,借以表达拍摄者自身的想法。
纪录剧或称戏剧纪录片或剧情式的纪录片
(docudrama)则采取了剧情片的拍摄手法和形
式,再现一个历史事实上发生过的事件或议题。
剧情式纪录片或纪录剧(docudrama)
纪录剧(docudrama)是由documentary與drama兩字拆解所組
成的,一般常翻譯成「紀錄劇」或是「紀錄式劇情片」。有人认
为將docudrama翻譯為「劇情式紀錄片」,較能符合紀錄片所擁
有的探尋真實的精神,並在文字的解讀上享有多重意義的可能性。
在定義上,docudrama所指的是立基於真實事件上,把因為歷史
條件或地點的限制,以致於無法拍攝到或觀察到的事實,以戲劇
手法(dramatic)再現事件的一種影片類型。
docudrama可以再現的是當代的社會議題與事件,也可以是以過
去的歷史事件為內容。
剧情式纪录片
剧情式纪录片是从1930年开始在实景或摄影棚搭景重建场景,
再找人业余或专业演员,按照剧本重演的影片。
原因:录音器材笨重,需稳定电压,噪音大
这种制作模式,被格里尔孙认为是可接受的“艺术处理”方式,
而不是虚构的剧情片,原因是影片虽然是按照剧本“重演”,但
其素材是在电影制作过程之外,曾经真实的发生过,被纪录片工
作者在研究阶段见证过。
在写实主义的纪录剧中,描绘的事件则是被创造出来的、被重新
结构后的,因此纪录剧是电视公司根据事实是所再创造出来的,
依赖对白、演员、布景、服装去重新创造过去的事件。
例子:肯·洛区(Ken Loach)的《凯西回家》(Cathy Come Home,
1996)、Anthony Thomas的《一位公主之死》(Death of a
Princess,1980)和大马ntv7电视台的《心闻》.
剧情式纪录片
导演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
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4年
开始拍电视片,1966年的拍摄
了《凯西回家》 (Cathy Come
Home, 1996) ,因披露英国底层
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的真实生活,
而促使英国当局修改法案,建立
庇护所与慈善机构。
伪纪录片
比利时《人咬狗》(Man Bites Dog,1993):影片以纪录
片的形式描绘了一个连环杀手贝罗特(Benoît
Poelvoorde 饰)的生活。他自费请来一支摄制组为他
拍摄纪录片。在镜头前,他毫无保留且毫无隐讳地展现
每次行凶和毁尸灭迹的的全过程,并悉心讲解不同的杀
人技巧。摄制组成员从最初的观众逐渐演变成贝罗特的
帮凶。
本片成本仅为15000美元,却成为比利时当年商业上最
成功的影片,荣获1992年戛纳电影节SACD奖最佳影片
等奖项。影片旨在讽刺电视对暴力的展览。影片处理成
“伪纪录片”的风格,融幽默和哗众取宠于一身。
导演: Rémy Belvaux / André Bonzel / 贝诺特·波尔沃尔
德
伪纪录片
伪纪录片是完全虚构的,它却是比纪录剧更仔细地挪
用纪录片的样貌。
罗斯科(Jane Roscoe)和海特(Craig Hight)认为伪纪
录片是透过谐仿、批判、解构三种方式去对 “纪录
片”进行操作。
麦克布莱德(Jim McBride)於1967年制作的黑白片《
大卫霍兹曼的日记》(David Holzman‘s Diary) 和
《人咬狗》都是以不怀好意的态度去挪用纪录片符码
与常用手法,破坏并解构了纪录片创作的根本基础。
《大卫霍兹曼的日记》中导演透过将自己的生活全纪
录在影片上,希望发现生命的真理,但8天的拍摄后
因摄影机并没有提供他任何启示,让他感到挫败。
后纪录片时代
Corner (2002)曾经提出后纪录片时代概念,为许多论者引用。
后纪录片时代其一核心概念是扩大纪录片的意涵,把“纪录”当
作形容词使用,以回应今年娱乐、表演性强、高商业价值的事实
节目兴起风潮。
他认为,纪录片长久以来都被预设具有社会责任,所以纪录片一
词(documentary) 一直和社会责任、公共道德等价值脱离不了关
系。但是现在非虚构节目越来越多元,Corner认为应该让“纪录
片”一词回归到“纪录” (documentation) 这个更广义基本的意
境上,纪录片不再只如Nichols所称的严谨叙事.不过认为纪录片
便必然等同于社会责任,因此他主张把documentary当作形容词
使用,强调纪录片的纪录功能。
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直指“纪录”是形容词,是一种功能,不是
一种价值判断,使得“纪录片”一词从社会道德的预设定义中解
放,纪录片不再只是背负社会责任的文类。
后纪录片时代
他归纳四种纪录(片)的功能包括:
1)民主、公民政治导向:纪录片具有社会公益立场,
为公共事物发声。
2)作为新闻报道的纪录片:纪录在此的功能是收集
可靠证据。
3)纪录片作为替代的观点:针对其他纪实内容提出
批评、修正。
4) 纪录片为娱乐、消遣:纪录是一种手法,用来制
作大众导向的事实娱乐节目。作为娱乐的纪录片拥有
很高的交换价值,在市场上很具竞争性。
贾樟柯
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
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
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
导工作,现居北京。
《小武》被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
希·格雷格尔评为“亚洲电影闪
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而
《站台》则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
节正式竞赛部分,并获最佳亚洲
电影奖。
贾樟柯
2010年:海上传奇 (116分钟,故事片):通过18位不同年代上海人的讲述,展现
这座繁华都市百年的变迁。
2008年 :二十四城记(103分钟,故事片)
河上的爱情(19分钟,故事片)
2007年 :无用(80分钟,纪录片)威尼斯最佳纪录片
2006年 : 东 (70分钟, 纪录片)
三峡好人 (105分钟, 故事片)
2004年 :世界(108分钟,故事片)
2002年 :任逍遥(113分钟,故事片)
2001 年: 公共场所(31分钟,纪录片)
狗的状况(5分钟,纪录片)
2000年: 站台(193分钟/154分钟,故事片)
1998年: 小武(107分钟,故事片)
1996年: 小山回家(50分钟,故事片)
贾樟柯
贾樟柯自由游走在故事与纪录片之间,常常
模糊了两者之间的差距。他的纪录片包括关
注一个中国画家的《东》以及探究制衣业的
《无用》涉及了工厂工人和高级时尚。
而剧情片《世界》,他则形容是运用了叙事
类似绘画中“拼贴”似的风格,《三峡好人》
采取的是外来者的叙事角度,是游记般的视
角,可谓故事片和纪录片的糅合。
《二十四城记》将真实人物的采访,与对由
著名明星所扮演的虚构人物的采访并置,将
真实与虚构的界线模糊。
《海上传奇》中全部是对18个人真实人物进
行了口述历史的采访,但镶入了 10部别人的
影片。
《三峡好人》和《东》
《三峡好人》描述一个沉默质朴的矿工韩三明,
在一间 “一年要死十几个人,早上下去晚上还不
知道能不 能上来”的黑矿从事挖煤工作。他为了
挣钱把老婆赎回来决定再下煤矿。随时可以把性
命丢掉。影片让人留下了一种对这群矿工命运的
深深的悲悯和感叹。
《东》是讲述2005年中国内地画家刘小东 前往奉
节的三峡地区创作油画《温床》,12名拆迁工人
成为他的写生“模特”。这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城
市因三峡工程的建设而即将消逝,画家也在与模
特的相处中被现实征服。 而《温床》的第二部分
在曼谷进行,刘小东请来十二位热带女性为她们写
生, 炎热的城市让女人们昏昏欲睡,唯有地上的水
果鲜艳依旧。画家因体力的付出而渐感劳累,女
人们却挣开眼合唱一曲欢快的歌。两个城市都有
河流经过,奔腾向前绝不回头。
《二十四城记》
《二十四城记》的故事主线
将围绕一个国营老工厂的三
代“厂花”展开,通过60年代
、80年代以及现在三代“厂
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
,反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的发展、生活环境的
改变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和
体验。由吕丽萍、陈冲和赵
涛主演。
《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采用纪录片和故事片双片同
拍的结构。贾樟柯表示在这部影片中他在结构上搞了
搞新意思,采用《史记》的体裁,将电影分为本纪、
列传等几个部分。但从最终效果来看,对普通观众来
说略显沉闷,陈冲、吕丽萍和赵涛较少发挥的余地。
《二十四城记》构想来自真实事件,四川成都的一座
大工厂,被改建成大厦,名字就叫《24城》,他追根
朔源,发掘不同时代与工厂相生相息的人的变化,24
不仅是地标名,更有1天24小时、中国传统24节气等
不同涵意。
《二十四城记》
在《二十四城记》中,他以一种比以往更为挑战的方式将事实与虚构相
结合。影片中出现的一些人是真的工人,另一些则是由知名演员扮演的
角色,其中有陈冲、赵涛和吕丽萍,这是贾樟柯的巧安排,因为她们戏
里戏外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域特质。就角色个性来说,贾樟
柯透露,吕丽萍是50年代的女工,一切为国家理想奉献;陈冲横跨70至
80年代,感情经历丰富,不停寻找真爱;赵涛是消费 时代的女工,和
父母的误解冲突,改变人生价值观。
《二十四城记》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段落:吕丽萍和陈冲扮演的第一、
二代厂花是第一个段落,陈建 斌的独角戏是第二个段落,吕丽萍和赵涛
的故事构成第三个段落。吕丽萍将扮演第一代厂花,陈冲将扮演第二代
厂花,赵涛是吕丽萍的孙女,则是第三代厂花。除了 这三位戏份比较平
均的女主角外,毕业于中戏的成都女孩陈锐也 被选中扮演一位售楼小姐。
至于惟一的男主角陈建斌,记者了解到,他的身份将是一位上世纪60年
代的工人,在电影中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不过,陈建斌的故事 和三代
厂花之间并无联系,将会独立成章。贾樟柯表示,《二十四城记》由他
和成都女诗人翟永明共同创作,整个创作时间历时一年,“就连最近我
们还在接力,完善剧本。”
《二十四城记》
《二十四城记》显示了贾樟柯一些惯用手法的改变。他的影片以
静止的长镜头著称,而在此片中重点由看变为听。作为一部主要
起见证作用的影片,《二十四城记》被大量言语填充着——长而
有理的独白,既有真实的也有想象的,还有来自叶芝和中国诗词
的随心引用。“电影在近些年来太过依赖动作,”贾樟柯说道,
“而我认为最好表述这些复杂个人经历的方式是用语言。”
贾樟柯的影片以最有力的方式最清晰的表现了宏观力量是如
何加诸在微观层面——或者,确切地说,中国政府的政策变化是
怎样被个体感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从未对此做过比《二十四
城记》中更详尽的表述,影片将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和经济历史
浓缩成几个的生动的生活经历。
《海上传奇》
《海上传奇》是贾樟柯接受上影厂的邀请,为
上海世博会执导拍摄的纪录片。该片在2010年
5月16日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在一年时间内
,剧组游走全国采访了80多位上海人,而在最
终的成片里,他选出了18个人的采访片段,片
长共2小时18分。以陈丹青开头,以韩寒结尾
,其中包括曾国藩的曾外孙女张心漪、杜月笙
的小女儿杜美如等。
每个受访者都用上海话讲述了自己的上海往事,
他们的讲述从1930年代一直到2010年,有关
于爱情的,关于革命的,关于十里洋场尔虞我
诈的,这些职业不同、年龄各异、阅历有别的
上海同胞细述记忆中聚散离合的传奇故事,展
现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贾樟柯说:“我主
要更多的是考虑受访对象过去的经历,他们的
经历不光和上海有关,而且都很有故事性,他
们这方面弱了点,所以没选。”
《无用》
《无用》:融合纪录和剧情的
拍摄手法。贾樟柯以著名女服
装设计师马可为主角拍摄这部
纪录片,影片讲述了分别发生
在广州、巴黎、汾阳的三段服
装故事。片子是一个三段式的
结构:广东的衣厂劳工阵列、
巴黎的时装设计师马可具有突
破性的时尚展示、汾阳人生活
中最细腻的“衣与人”原始朴
素的关系。
《无用》观影感:下周每人至少一分钟
叙事链(p17)
主题(p19):中心思想,情节或人物驱动
戏剧性的故事讲述Dramatic Storytelling(故事弧)观念发生改
变(20-32)
什么是主角需要的
1.积极的对抗消极的
2. 困难和阻碍
3. 有价值的对手
4. 具体的目标
5.情感的影响和观众的参与
6. 增强张力
7. 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