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特殊學生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對特殊學生

10010713 陳
天任
10010714 楊
元安
• 第一節:重要性(讓特殊學生適應融合班為
什麼重要?)
• 第二節:方法與工具(各種不同評量工具)
1. 整體
2. 課程與教學
• 第三節:整合模式(IEP)
1. 評量學生和其生態環境
2. IEP 擬定
分析特殊學生
適應融合班之
需求的重要性
• 對特殊學生:
1. 設計合理的介入與調整計畫
2. 避免不適當的期待
• 對同儕及家長:
Eg. 過動兒的故事
• 對班級經營:
很多一般生因而受益(具體與抽象)
分析特殊學生
適應融合班之
需求的方法與
工具
一、整體需求
•Vandercook「環境清單」
•Downing 與 Demchak「功能-生態取向」
•Wadsworth 與 Knight「教室生態準備項目清
單」
:肢障、身體病弱
1.
2.
背景資料
一般同儕與
自然線索
3.
分析 2
4.
差異分析
5.
IEP
6.
教學策略
二、課程與教學
1. 測驗材料來自課程
2. 經常施測
3. 評量結果可做教學決策
4. 評量特定能力
5. 評量以圖示方式呈現較易懂
6. 反應學習情形
7. 省時省錢
1. 由J.W.Wood所提出:六項步驟
(1) 依順序列出目標
(2) 準備評量材料
(3) 計畫如何實施
(4) 教學前先實施評量
(5) 教學後再實施評量
• King-Sears提出五個步驟稱之為APPLY
1. 分析課程
2. 準備材料
3. 經常性施測
4. 評量結果以圖示呈現
5. 針對結果提出修正和教學決定
• 由Deno等人提出:分為兩種型態
(1) 測量流暢性
(2) 測量正確性
• Self等人提出:
以課程本位測量作為介入策
略
• Hoover和Patton提出課程調整四階段
1. 初步階段
2. 計劃階段
3. 實施階段
4. 評鑑階段
• Switlick提出課程計畫的三階段
1. 前計畫階段
2. 互動計畫階段
3. 後計劃階段
• Jacobson提出以
學生概念需求的評
量模式:包含三個
評量標準
1. 本文概念的重要性
2. 本文概念的清晰
度
3. 學習此概念的先
備知識
• Janney和Snell提出課程和教學調整的六步
驟
1. 蒐集資料
2. 決定何時需調整
3. 計劃調整策略
4. 計畫和實施一般調整
5. 計畫和實施特定調整
6. 計畫和實施替代活動
• Witt等人提出功能性學業評量(強調在自然
環境中評量學生的學業):四個步驟
(VEIL的評量模式)
1. 確認問題
2. 評量
3. 解釋評量結果-聯結介入方案
4. 介入
•「INCLUDE策略」來設計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
包括以下七個步驟:
1.界定(identify)
2.注意(note)
3.檢視(check)
4.發現(look for)
5.運用(use)
6.決定(decide)
7.評鑑(evaluate)
提出以生態為基礎的課程與教學調整方
案
四個步驟 (圖7-6)
1.了解學生的需求,包含能力、興趣、恐懼
和資源等
2.分析教室和校園環境的期待、標準、資源
和文化等
3.找出個體與環境間的差異或不適配處,描
述是哪裡出 問題
4.發展解決的方法:
課程與教學調整的過程大致可分成:
1.教學前:評量學生狀況、計畫課程與教學的
進行方式與調 整
2.教學中:實施課程計畫,同時檢視是否須修
正計畫
3.教學後:評鑑課程計畫,包括學生進步情形
及課程成效
大多數學者採取「功能—生態取向」評量來
分析特殊學生適應融合班級之需求,一方面
了解特殊生的特質與觀點,另一方面檢視轉
銜之生態環境的特性和要求;而後進一步評
量特殊生的目前生態環境的功能表現與一般
分析特殊學生
適應融合班之
需求的整合模
式
一、了解學生的特質與觀點
蒐集資料
1.學生身心狀況資料
2.能力的優弱勢
3.喜惡情形
4.對自我和環境的觀感(包括家人、班級
教師、
一般同儕、課業學習、班級活動)
蒐集資料的方法
1.正式評量:測驗
2.非正式評量:訪談、觀察、檢核表、評量表、
問卷等
資料蒐集的來源
1.學生
2.家長
3.特殊教育教師
4.重要他人
以下是普通教師可以從特殊教師處獲得的評量資
料
1.國小普通班特殊學生適應行為評量表
2.幼兒學習適應評量表
3.普通班特殊學生多元智力評量表
4.特殊學生喜惡事物調查問卷
5.普通班特殊學生對自我和環境觀感的訪談問卷
二、評量生態環境的特性和要求
學生目前所處的生態環境
1. 家庭
家長的教養態度和做法、對學校和教師
的期待、家庭需求等
2. 普通班、學校
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生活作息、行為
管理、課程與教學等
*如果學生處於轉銜年段,教師尚需了解下
一個階段擬轉銜之生態環境的特性和要求
在了解學生需求之後,教師應尋求特教老師的協
助,共同擬訂 「個別化教育計畫(IEP)」。
IEP擬定需包含以下八方面:
1. 與相關人員的溝通合作
2. 心理環境的營造
3. 物理環境的安排
4. 課程與教學的規劃
5. 教學評量的實施
6. 生活作息的管理
7. 情緒與行為的輔導
Howley和Kime(2003)指出擬定IEP的目標需:
1.具體明確(Specific)
2.可測量的(Measurable)
3.可達成的(Achievable)
4.與學生能力現況相關(Relative)
5.有達成時間的描述(Timerelated)
取其字首則成「SMART」的原則。
教師實施個別化教育計畫(IEP),可於執行過程中採用
「課程本位評量」和其他方法,評量特殊生個別化教
育計畫的成效,並了解一般生的學習成效,是否也從
融合教育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