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纱线的细度不匀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五、纱线的细度不匀

第十一章
纱线的基本特征参数
第一节 纱线的细度及其不匀

一、细度指标
直接指标(直径d)、间接指标(特克斯、纤
度等)
(一)特克斯Ntex(俗称号数、tex)

ISO采用的纱线细度指标,棉纱线、棉型化纤纱线、
中长化纤纱线等
1000Gk
Nt 
L

Ntex表示方法

单纱:如14tex;

股线:如14tex×2或14×2;

复捻股线:如14tex×2×3或14×2×3。

不 同 线 密 度 的 纱 合 股 : 如 1 8 tex+16tex 或
18+16
(二)公制支数(metric count )
 毛纺及毛型化纤纯纺或混纺纱线的细度仍习惯沿
用传统的公制支数
L
L
K
Nm 


G k G 0 (1  Wk %) G 0
G0,绞纱平均干重(g); K,常数,由细纱的公定回潮率Wk
和绞纱长度L而定
 股线公制支数
 表示方法:48/2、
24/48
 计算:N 
m
1
1
1


N1 N 2
1
Nn
(三) 旦尼尔(纤度)
 通常用来表示化学纤维和蚕丝的细度
Gk
N den 
 9000
L
(四) 英制支数Ne (English count )
 在公定回潮率9.89%(英制)时,一磅重的棉纱
线所具有的长度的840码的倍数。
L
Ne 
840 Gk
L’:长度(码,1码=0.9144米),G’K:公定重量
(磅,1磅=453.6克)
细度指标间的关系:
(100 Wk )/100 590.5 C
Ne 


(100 We )/100 N t
Nt
纯纺棉纱,We=9.89,C=583; We=Wk时,C=590.5

二、纱线的直径
1、直接测量(direct measurement )
 显微镜、投影仪、光学自动测量仪测量等。
I
d
dI/dt
d
I(t)
0
t
图11-1 纱线直径的测量示意图(光学自动测量 )
2、理论估计平均值
设纱线为圆柱体,长L(mm),重量G(mg),截面积S
(mm2),直径d(mm),体积重量δ(g/cm3),则:
Ntex
4G
4
103
d

 Ntex 
 0.03568
 L



d
1.1284
Nm  y
d  0.01189
ND
y
3.复合纱的细度计算
N tC
N tB
ND / 9


1   B 1   f   ft
NtC为复合纱的线密度(tex);NtB为纤维须条的线密度;
ND为长丝束的线密度(Den);μB和μf分别为纤维须条和
长丝束的捻缩;μft为长丝束张力造成的伸长率

三、重量偏差(weight deviation )
公称特数
 纺纱加工成品名义上的纱线特数
设计特数
 考虑到筒摇伸长、股线捻缩等因素,为使纱线
成品符合公称特数而设定的细纱特数
实际特数
 实际生产中,因随机因素决定的实际纱线的特
数
重量偏差
 纱线实际特数和设计特数的偏差百分率

四、纱截面中的纤维根数n
一般棉纱截面中的纤维根数,环锭纱中
不少于60根,转杯纺纱中不少于130根
毛纺高支纱截面中一般不少于35或42根
纤维
理论估计: ny 
若考虑捻缩μ:
N ty
N tf
n

NDy
NDf
Nmf

Nmy
N ty
N tf (1   )

五、纱线的细度不匀(fineness
1、表示不匀率的指标
 平均差系数U
1 n
xi  x

n
U  i 1
 100%
x
 均方差σ

n
 ( x  x)
2
/(n  1)
i
CV 

x
 100
 极差系数J
p  100 R / x
R  xmax  xmin
unevenness )

2. 纱条理论不匀
 对理想均匀纱条,设纱截面中纤维平均根数为n,
纱截面中纤维根数分布的不匀率为
n
1
Cn 

n
n
 如纤维粗细不匀,设A为纤维平均截面积; σA
为纤维截面积的均方差, CA=σA/A
CV 
1
n
 1 CA
2
马丁代尔(Martin-dale)纱条极限(理论)不匀率公式

2、细度均匀度的测量方法
测长称重法(或切断称重法)
 长度规定:粗纱10m,棉条5m,棉卷1m,棉纱线
缕纱长度为100m,精梳毛纱为0m,粗梳毛纱20m,
生丝450m。
 实验次数或缕纱个数,一般为30。
 目光检验法(黑板条干)
 电容式均匀度试验仪
 基本原理:电容极板感应的电容量C与极板间纤维介电常数和
填充度λ有关,而此两者取决于纱条的质量和组成
 光电式均匀度试验仪
C

C0
 1
1
1   (  1)

C0为无纱条时的平行板板间的电容
量;λ=d /L为电容器的充满度,d
为纱条的厚度,L为极板间距。当
ε>>1和λ<<1时可得
C

C0
纱条长度
波长
图11-2 纱条不匀直观图(上)和波谱图(下)

四、变异长度曲线
 片段长度越长,则片段间的不匀率CVB(l)越小,而片
段内的不匀率CVI(l)越大,总不匀CV则不随片段长度
而变
 定义:变异系数的平方叫变异。纱条的变异与纱条切
段片段长度间的关系曲线,叫变异—长度曲线。
CV 2  CVB (l ) 2  CVI (l ) 2

五、纱条不匀波长谱分析
 1、随机波动造成的不匀 (最低的理论不匀或极
限不匀率limit irregularity )
 2.纤维集结及工艺设备作用不完善引起的不匀
(机械随机不匀)
 3.牵伸波( draft wave irregularity )
(纺纱的牵伸机构所造成附加不匀)
 4.机械波不匀(mechanical wave
unevenness )(机件状态不良所造成的粗-细
周期性不匀)
 5.偶然事件引起的不匀
在实际工作中分析纱条的波长谱图,主要分清两种不匀:
1、由机械件缺陷造成的周期性不匀;
2、在牵伸区内因对纤维控制不良,由牵伸波造成的不匀。
不同不匀成分在波谱图、布面上的表现

短片段不匀
 纱条不匀波长<50cm
 粗节或细节并在布面的概率大,易形成条影或云斑

中片段不匀
 50cm<纱条不匀波长<5m
 在布面上经常表现不出来

长片段不匀
 纱条不匀波长>5m
 一般会在布面形成疵点

作业
 P206:T3
 名词解释:线密度、英制支数Ne、变形纱、
复合纱
 画出纱线变异——长度曲线,作出说明。
第二节 纱线的加捻程度

一、 表征纱线加捻程度的指标
(一)捻度(twist )T :
 纱线两截面的相对回转数称为捻回数 。
 纱线单位长度内的捻回数称为捻度。
 10cm长的捻回数Tt;1英寸长的捻回数Te;1米长
的捻回数Tm
Tt  3.937Te  0.1Tm
 (二) 捻回角(twist angle ) :加捻后纱表面纤维
对纱轴的倾斜角称捻回角。
 (三) 捻系数(twist factor )α
 捻系数可以用来比较同体积质量、不同细度纱线的加
捻程度。
d dTt
tan =

h
100
d  0.03568
tan  
Nt
y
Tt
Nt

892 
令  t  Tt  N t  892 tan   

(四)捻向(direction of twist)
 (1)
S捻或称顺时针捻,捻回的方向由下而上,自
右向左,见图 (a);
 (2) Z捻或称逆时针捻,捻回的方向由下而上,自
左向右,见图 (b)。
 (3)单纱一般用Z捻,合股线常用S捻,见图(c)
捻向:ZS
捻向
相同
经
表观
反向
捻向
相反
经
表观
同向
纬
纬
(a)
交织点
同向
(b)
交织点
反向
纱线捻向对织物性质的影响
(a):经纬纱捻向相同,表面纤维反向倾斜,纱线反光不一
致,组织点清晰;交织点纤维同向相嵌、不易移动,织物
紧密稳定。

(五)捻幅(twisting length )
 单位长度纱线加捻时,纱线截面上任意一点在该截
面上相对转动的弧长,称为捻幅P
 捻幅可表示纱线截面内任意一点的加捻程度及方向

(a)
(b)
tan   AA  P

(六)捻缩(twist shrinkage )
 纱线加捻后纤维倾斜,使纱的长度缩短,该现
象称为捻缩,通常用捻缩率μ表示
L0  L1

100(%)
L0
L0 和L1分别表示加捻前后纱线长度
μ
纱线捻向相同
纱线捻向相反
O
捻系数
股线的捻缩

二、 加捻指标的测定
1.解捻法(untwist method ):
 直接退捻至无捻所转的圈数,即为所加捻回数。
2.退捻加捻法(张力法)(twist and
untwist method )
 假设在一定张力下,纱线解捻引起纱线伸长量与反
向加捻时纱线缩短量相同的前提下进行测试的
典型的测试装置

三、影响捻度测试的因素
1、预加张力
 预加张力过大会导致反向加捻的捻度增加
 滑移法中,预加张力过大会导致纤维提前滑移
2、允许伸长值
 允许伸长值大,实测捻度值越大
 过大,弱环处纤维发生滑移影响试验
3、纱线条干不匀
 会影响所加张力的正确性,导致附加的测试误差

三、 加捻对纱线性质的影响
 1、对强度的影响
 纱线强力随捻度的增加而增加,捻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纱线强力
达最大值,此后捻度再增加纱线强力反而减小。
 使纱线强力达到最大值时的纱线捻度称为临界捻度。
Fmax
F
Fmax
长丝束
短纤纱
cri
cri
捻系数
捻系数与断裂强度的关系
2、对断裂伸长的影响
 纱线断裂伸长的组成:(1)纤维间滑移伸长;(2)纤维
本身受力伸长;(3)纱线捻回角和直径变小产生的伸长
 多数纤维随捻系数的增加而断裂伸长增加
 原因:纱线伸长时,倾斜的纤维会发生转动和伸长,
转动量随螺旋角θ的增加而增大
l 2  h 2  4 2 r 2
ldl  hdh
dl h 2 dh
 2 
l
h
l
f 
dl
l
y 
 y   f cos2 
dh
h
3、对纱线体积重量和直径的影响
 在一定范围内,捻系数↑→纤维间空隙减小,纱内纤
维紧密度增加→δy↑;d↓
 当捻系数增大到一定程度,由于纤维过于倾斜,纱
的捻缩增大→ d ↑
 股线与单纱捻向相同与相反的情况略有差异
(a) 体积质量
(b) 纱线直径
(c) 股线体积质量
第三节 纱线的毛羽与特征

一、概念
 纱线的毛羽(hair)是指伸出纱线体表面的纤维,毛羽性
状是纱线的基本结构特征之一。

二、毛羽存在的利弊
 利:防风、保暖、柔软、吸水等,可使布面形成浓密的
毛绒(如:起绒织物)
 弊:影响织物的透气、抗起毛起球、外观、织纹清晰和
表面光滑;影响加工工艺(如机织经纱开口不清)等;

三、毛羽的形成
1、加捻过程中形成的毛羽
 原因:须条出前罗拉钳口时,表层纤维不受约束;加
捻纤维的尾端不在须条包卷内侧,且无力拉入
 形态:前向和后向端毛羽
2、过程形成毛羽
 原因:后加工过程中的磨擦、刮擦、离心力和空气阻
力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 形态:端毛羽(end hair )、圈毛羽(loop hair )和
浮游毛羽

四、毛羽的基本形态
前向(加工方向)
C
C
DH
CH
后向(反加工方向)
a-端毛羽、b-圈毛羽、c-浮游毛羽、DH-双向毛羽、 CH-假圈毛羽
(a)端毛羽 (2)圈毛羽 (c)浮游毛羽 (d)假圈毛羽

五、影响纱线毛羽的因素
①原料(纤维)的特性
 棉纤维,毛羽短、多
 毛纱,毛羽长度较长
②纱线的结构、捻度
 粗纱线,较多毛羽;环锭纱随着纱的捻度的增
加,烧毛重量损失百分率减少。
③纺纱方式以及包括工艺、机械和空调等
方面的纺纱条件
 对比环锭纱,自由端纱的毛羽数目较多,平均
长度较短。

六、毛羽的特征指标
1、毛羽总根数N:指单位长度内纱体单侧的毛羽
累加根数(根/m);
2、毛羽总长度L:指单位长度纱线内毛羽的总长
度(mm/m)
3、毛羽平均长度 L
L  NL

4、毛羽指数(hair index ):单位长度纱线内,
单侧面上伸出长度超过某设定长度的毛羽累计数,
单位(根/m)。
  Ne
(l / L )
纱线毛羽指数与毛羽伸
出长度是负指数关系:
毛羽越长,毛羽数量越
少。但毛羽越长,对织
造等后工序的危害越大。
14.5tex原纱的毛羽指数η与毛羽长度l间关系曲线
用于常规实验的毛羽设定伸出长度

七、毛羽的测量方法

八、减少纱线毛羽的措施:
1.合理选择原料
 可选择较长的、抗静电性较好的短纤纺纱,
以减少毛羽。
2.改善加工条件
 防止纤维的扩散;
 减少对纤维的摩擦
3.改变纺纱方法
 结构和复合纺纱可以有效的降低纱线的毛羽
第四节 纱中纤维的转移与分布

一、纤维在纱中的转移
1、几何转移(geometric migration )机理
 原因:纤维在扁平须条上的位置不同,当须条发生
包卷或圈捻时,上层纤维会进入纱体的芯层;下层
纤维留在表面;两侧的纤维在纱芯和纱表面过渡。
 仅发生在环锭纺中
2、张力转移(tension distribution )机理
 原因:纤维在纱外层走的路径要大于纱内层,伸长产
生张力向内挤入;或压缩起拱向外移动。
 存在于环锭纺、转杯纺、静电纺、塞络纺、分束纺等
转移机理对转移频率的影响

二、纤维转移的测试方法
1、示踪纤维法
2、连续切片法
示踪染色纤维的几何形态


三、混纺纱中纤维的径向分布(radial distribution )
1.概念:
 由于纤维的内外转移,对于由两种不同性能的纤维纺
成的混纺纱,在其横截面上会产生不同的径向分布。
 有两种极限情况:均匀分布,皮芯分布。
涤/棉混纺纱中纤维的径向分布

2. 纤维径向分布参数
汉密尔顿(Hamilton )指数M:衡量混纺纱中不同品种
的纤维在截面上向外或向内分布程度的指标
 M>0向外转移,M↑表示向外转移程度越大;
 M=100%,表示该纤维最大向外转移;
 M=0混纺纱中纤维呈均匀分布;
 M<0纤维向内转移,M↑表示向内转移程度越大;M=
-100%纤维为最大向内转移。
Onion指数:表征纱表层纤维的混和比
 Ω=1,表示A、B纤维在外层均匀分布

3. 影响径向分布的因素
纤维性质方面:
 (1)长度:长的优先向内转移,短的优先向
外转移。
 (2)细度:细的向内,粗的向外。
 (3)模量:大的优先向内,小的向外。
 (4)抗弯刚度:抗弯刚度大的纤维容易分布
在纱的内层。
 (5)截面形状:圆形纤维优先向内转移。
工艺条件方面:

(1)纺纱方式 方式不同转移程度不同,如:环锭、
气流;

(2)并合次数及并合加捻前纤维的排列位置;

(3)对纤维分离度。

4. 径向分布规律的应用
1)为提高纱强力,应将强力高的纤维分布在
纱中心;
2)为获得毛感,应将粗而富有弹性的纤维分
布在纱表面;
3)为改善静电效应,易起静电的纤维分布在
中心;
4)为提高磨损牢度,应将耐磨纤维分布在纱
表面。

作业
名词解释:捻度、捻系数
P223: T8、T10、T11、T12(试述汉密尔顿指数
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