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一 -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教材一 -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媒體與教學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學習目標




瞭解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四個歷程(革命)
區分教具與媒體
定義視聽教育與教學科技
簡述教學科技的學理(從傳播學說與視聽學說
談起)
2
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四個歷程
(革命)

從媒體使用的角度
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
語言
文字
手勢
(語言教學
面部表情
+視覺符號)
做中學
聽學媒體
第三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
印刷術
視聽環境
教育工學
教學科技
3
教具與媒體

教具(Teaching Tools)或稱「教學工具」



教學上所用的工具
教學輔助工具(Teaching Aids)或稱「教助」
視聽輔助工具(Audio-Visual Aids)


視聽教材(Audio-Visual Materials)
視聽設備(Audio-Visual Equipment)
輔助!可有?可無?
4
教具與媒體

媒體(media, 為medium媒介的複數)



溝通的工具(媒介)或手段
medium原為拉丁字,意指「中間(between)」
在「資訊源」與「受訊者」間傳遞資訊的任何事物


影片、電視、收音機、錄影帶、照片、放映性視覺影
像、印刷物等皆可視為溝通媒體
當媒體被用於教學上傳遞訊息即稱為
教學媒體
(Instructional Media)
5
教具與媒體

教育媒體與教學媒體
教育媒體
教育性媒體具有教育意義與教育價值的媒體
教學媒體
應用於教學上的各種媒體

教學媒體與視聽教材、視聽設備不同



教學媒體的範圍比較大
教學媒體具有積極性
教學媒體具有教育價值
6
視覺教育

二十世紀初期陸續提出





視覺教學運動(Visual Instruction Movement)
視覺教學(Visual Instruction)
視覺教育(Visual Education)
視覺輔助工具(Visual Aids)
視覺教材能使學習經驗更具體化,提升教學效果
視覺媒體(Visual Media)具體程度分階圖



Hoban、Ziessmann (1937)、Edgar Dale (1964)
依特性分類,再依具體程度以階層方式排列呈現
視覺教學的基礎
7
視覺教育

視覺媒體(Visual Media)具體程度分階圖
文字
圖表
地圖
照片
幻燈片
立體照片
電影
模型
實物
完全的實況










低
具
體
程
度
高
8
視聽教育


我國自民國42年開始發展
視聽教育(Audio-Visual Education)的意義
指人類充分利用視覺器官、聽覺器官以及
其他感覺器官(如觸覺、嗅覺、味覺等)
來學習的教育;亦指利用教學媒體(即
一般人所說的視聽教材、視聽教具)
來增進教學效率或達到教學目標的教育

視聽教育重視:感覺經驗、媒體的利用、具體
經驗
9
視聽教育

1969年Edgar
Dale 提出修正的
經驗錐 (The Cone
of Experience)
口述
符號
視覺符號
錄音靜畫廣播
電影
電視
展覽
參觀旅行
示範
戲劇的經驗
設計經驗
直接、有目的經驗
10
教育工學

1972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 Technology)對教育工學
(Educational Technology)的定義:
一種有系統地整合人員、過程、想法、
設施及組織的複雜程序。其目的在於
分析人類學習的各種問題後,能設計、
執行、評估和管理解決之道。
11
教育工學

1977年,AECT修正教育工學的領域範疇:
教育管理
功能
教育發展
功能
行政管理
人事管理
研究---理論
設計
製作
評鑑---選擇
行政支援
利用---傳布
學習資源
訊息
人員
教材
設施
技術
場所
學
習
者
12
教學科技

1972年,AECT的定義:
一種有系統地整合人員、過程、想法、
設施及組織的複雜程序。其目的在於
分析有既定目的的及控制情境下的
學習問題後,能設計、執行、評估和
管理解決之道。

1994年,AECT的新定義:
設計、發展、應用、管理與評量
學習的過程與資源的理論與實務
13
美國教學科技領域發展過程
1900
教學用
科技的
發展
領域名稱
變遷階段
以及影響
變遷與成
長的相關
理論
1920
教育 教育
電影 廣播
第一階段
1908視覺教學
時期
Visual
Instruction
1950
1960
教育
電視
教學機
第二階段
1945視聽覺
教學時期
AudioVisual
Instruction
傳播理論
系統理論
1970
個別化
教學系統
第三階段
1963視聽
傳播時期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
1980
1990
電腦輔助
互動式科技
教學
錄影科技 多媒體系統
第四階段
1972教學科技
時期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績效科技
人工智慧
認知學派
心理學理論
系統理論
行為學派心理學理論
教學科技與傳播學說
--- Berlo的傳播要素模式 --


David K. Berlo美國的思想傳播學家
綜合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人類學、
大眾傳播學、行為科學,擬出「思想傳播模式」
說明思想傳播的要素與歷程




教學的歷程 = 思想傳播的歷程
教學 = 思想傳播的工具
傳播的範圍無限寬闊,傳播的歷程是連續不斷的
活動
教師是一位傳播者
15
教學科技與傳播學說
--- Berlo的傳播要素模式 --根源
(Source)
傳播技術
表情
手勢
思想
文字
語言
態
訊息
(Message)
元
素
結
構
度
通道
(Channel)
接受者
(Receiver)
視
傳播技術
聽
態
度
觸
知
識
嗅
社會制度
味
文
瞭解接受者?
主題喜好?
自信?
知
識
瞭解內容?
知識豐富?
社會制度
社會地位?
文
化
文化背景?
訊
息
內
容
訊
息
處
置
訊
息
編
碼
化
16
教學科技與傳播學說
--- Schramm的傳播模式 --
訊源
Schramm的傳播模式包含六個要素:
經驗領域
編碼
張三想邀約李四
張三拿起紙筆寫下
信的內容包括
下週日中午
聚餐構想、日期、
聚餐構想、日期、
赴餐館敘舊
地點、姓名
地點、姓名等
即是傳播的訊息
訊息
通道
經驗領域
解碼
受訊者
李四收信後閱讀
李四
李四撥電話給張三
信的內容
瞭解信的內容
表示準時赴約
郵寄
回饋
17
教學科技與傳播學說
--- Schramm的傳播模式 --
觀念彙整:






教學是一種傳播工作
教學傳播的過程中,「訊源」為教師
經過符號化的「編碼」過程將教學內容,亦即「訊息」,
藉由傳播「通道」(或「視聽媒體」)傳遞出去
訊息接受者者,即學生,經過「解碼」過程,瞭解訊息
內容
「受訊者」瞭解訊息後,對訊源再發出的訊息即是「回
饋」
有效的傳播必須在訊源和受訊者雙方的共同經驗領域內,
才能發生
18
教學科技與視聽學說
--- 以Dale的經驗錐來說明 --
共十層,每
層代表不同
的經驗
口述
符號
視覺符號
錄音靜畫廣播
電影
電視
展覽
參觀旅行
示範
戲劇的經驗
設計經驗
直接、有目的經驗
抽象符號
思
考
具象或替代性經驗
具體直接的經驗
觀
察
做
常見的視聽教學媒體

Audio


Visual



錄音帶(Tape) / 雷射唱片(CD)
相片(Photo) / 投影片(Transparency)
幻燈片(Slide) / 微縮影片(Microfilm)
Audio-Visual



錄影帶(VT) / 影碟片(LD)
光碟片(CD) / 影音光碟片(VCD)
數位影音光碟片(DV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