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壤分类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六章土壤分类

第5章
第六章
土壤的分类
—泰山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第6章土壤分类
【知识结构】
第6章
第一节 土壤分类概述
第
六
章
土
壤
分
类
第二节 中国土壤分类
第一节国际土壤分类发展
【目的要求】
第6章
1. 了解土壤分类的一般原理、依据和方法。
2、掌握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分类方法;中
国土壤的系统分类方法。
3、了解美国系统土壤系统分类。
【重点难点】
1、试系统比较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的异同
2、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分类方法;中国土
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的异同
第一节 土壤分类概述
第6章
一、土壤分类的对象
是在认识土壤个体发生、发育规律的基础上,从土壤个体物质组成、
形态特征入手,在分析自然环境中相互联系的多个土壤个体的相似性、
差异性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归并与区分。
Simonson先后提出了单个土体(pedon)与聚合土体(polypedon)的
概念,并以此建立了土壤多级系统,按聚合土体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
首先,将相似的土壤个体归并为土纲;
其次,据土纲的差异性,将土纲细分为亚纲,
第三,再按亚纲内次级土壤性状的差异性,将亚纲细分为土
类,…。
二、一般原理、依据和方法(了解)
第6章
土壤发生学是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土壤外部形态(土体构型)
和内部性质是土壤分类的主要依据。
土壤圈中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是在不同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土壤所构成的。土壤性状特征是成土因素综合
作用的产物,也是在土壤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过程中能够直接定
量化测量的土壤特征。
土壤分类的目标是按土壤发生学理论构建一有严密逻辑、多等级、
谱系式的分类系统(hierarchy), 根据土壤个体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
归纳与划分类别;并按土壤个体的相似程度逐级区分,形成土壤分
类的等级体系(category)。
三、土壤分类目的
第6章




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工具;
是土壤科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科学基础;
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评价和土
地利用规划的重要 依据;是国内外土壤科学研究、进行土壤
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
总之,土壤分类学的研究与发展水平,不仅显示了土壤地理学
和土壤发生学的水平,也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四、土壤分类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了解)
第6章
古代朴素的土壤分类阶段;
近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发展阶段;
定量化的土壤系统分类(或诊断分类)阶段。
目前国际上主要土壤分类体系有: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等。
第二节 中国土壤分类
一、古代中国土壤分类
第6章
《禹贡》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农业历史悠久,拥有种类繁多的土壤,
在公元前2、3世纪的《禹贡》中按土色、质地和水文等,将九州土壤分
为白壤、黑坟、赤埴、涂泥、青黎、黄壤和海滨广斥等,且将土壤分类
同地形、植被和土壤利用联系起来,是世界上土壤分类的最早尝试。
 《管子·地员篇》
据土色、质地、孔隙、结聚、有机质、盐碱性等肥力因素,并密切结合
地形、水文、自然植被等自然条件,将土壤分为18类,每类分为5级。
评价:起源早,从土壤利用、发展生产出发,有些概念至今还有现实意
义;但凭直观,没有科学性。
二、中国土壤发生分类
1、早期的马伯特土壤分类
第6章
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美国土壤学家梭颇帮助下,引进马伯特土壤
分类。
宋达泉(1950) 在《中国土壤分类标准的商榷》中列举的中国土壤分类仍
属美国马伯特土壤分类。
2、土壤发生分类的发展
1954-1958:学习苏联创建和发展土壤科学体系时期;
1958-1978:
1958-1961 进行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
1978年中国土壤学会在江苏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土壤分类会议, 建
立中国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
1978以后:
第6章
开始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 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际交往的增
加
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逐渐进入中国,对
中
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产生影响。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84)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
《中国土壤》 (1998)
3.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
第6章
1)分类原则
(1)发生学原则
土壤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分类必须贯彻发生学原则,即必须
坚持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较稳定的性态特征)三结合作为土
壤发生学分类的基本依据,但应以土壤属性为基础,因为土壤属性是成土
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综合反映,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土壤分类的客
观性和真实性。
(2)统一性原则
在土壤分类中,必须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土壤类
型的划分,具体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力求揭示自然土
壤与耕种土壤在发生上的联系及其演变规律。
2)分类系统(1998)
现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从上之下共设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
层、土种和亚种等七级分类单元。其中,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
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
土种、亚种为低级(基层)分类单元(表)。
第6章
第6章
第6章
第6章
第6章
第6章
3)土壤命名
连续命名法和分段命名法相结合
湿润淋溶土亚纲(亚纲-亚纲)
壤质厚层淋溶黑钙土(土类和亚类)
4)土壤发生分类的不足(掌握)
① 建立在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相统一的理论推理基础上,
主观性强,容易造成土壤分类错误。如白浆化过程和灰化过程混
淆,误将白浆土划分为灰化土。
② 过分强调生物、气候等地带性因素,忽视时间、地表侵蚀等作用,
易将“顶级土壤”和“雏形土”混淆。
③ 强调中心概念,但土类界限较模糊。
④ 发生分类缺乏定量指标,难以建立数据库。
⑤ 土壤命名不统一,在国际对比和应用造成难度。
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第6章
1、概况
为了与国际土壤分类接轨,从1984年开始,我国在已有土壤分类
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美国等国家土壤分类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
实际,研究制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稿)198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1987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三稿)1988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 1991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199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 1999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2001
2、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
第6章
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主要是高级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
规定的土层。诊断层:33个
诊断特性:是指用于识别土壤类别具有定量的土壤性质、包括形态的、物理的
和化学的性质。25个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9)
诊断层
诊断表层:
有机表层,草毡表层,暗沃表层,暗瘠表层,淡薄表层,灌淤表
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水耕表层,干旱表层和盐结壳;
诊断表下层:
漂白层,舌状层,雏形层,铁铝层,低活性富铁层,聚铁网纹层
,灰化淀积层,耕作淀积层,水耕氧化还原层,粘化层,粘磐,
碱积层,超盐积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该基
层,钙磐和磷磐;
其他诊断层:沿基层,含硫层。
诊断特性
由及土壤物质、盐性物质、石质接触面、准石质接
触面、人为淤积物质、变性特征、人为扰动层次、
土壤水分状况、潜育特征、氧化还原特征、土壤温
度状况、永冻层次、n值、均腐殖质特征、腐殖质
特征、火山灰特征、铁质特性、富铝特性、铝质特
性、富磷特性、钠质特性、石灰性、盐积饱和度及
硫化物物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具体规定(示例)
第6章
诊断层(示例)
诊断特性(特征)(示例)
暗沃表层(Mollic epipedon):有机碳含量好或较高、盐基饱和、
结构良好的暗色腐殖质表层。它具有以下条件:
(1)厚度:
a.若直接位于石质、准石质接触面或其他硬结土层之上,为≥10㎝
;或
b.若土体层(A+B层)厚度<75㎝,应相当于土体层厚度的1/3,但至
少为18㎝;或
c.若土体层厚度≥75㎝,应≥25㎝;和
(2)颜色:具有较低的明度和彩度;搓碎土壤的润态明度<3.5,干
态明度<5.5;润态彩度<3.5;若有C层,其干、润态明度至少比C层暗
一个芒塞尔单位,彩度应至少低2个单位;和
(3)有机碳含量≥6g/kg;和
(4)盐基饱和度(NHOAc法,下同)≥50%;和
(5)主要呈粒状结构、小角块状结构和小亚角块状结构;干时不呈
大块状或整块状结后,也不硬。
潜育特征(Gleyic features):长期被水饱和,导致土壤
发生强烈还原的特征。其指标基本上引自FAO/UNESCO制,
但根据我国的剖面描述资料,对土壤基质的颜色制作了修
订和补充。它具有以下一些条件:
(1)50%以上的土壤基质(按体积计)的颜色值为:
a.色调比7.5Y更绿或更蓝,或为无彩色(N);或
b.色调为5Y,但润态明度≥4,润态彩度≤4;或
c.色调为2.5Y,但润态明度≥4,润态彩度≤3;或
d.色调为7.5YR—10YR,但润态明度为4—7,润态彩度≤2
;或
e.色调比7.5YR更红或更紫,但润态明度为4—7,润态彩
度为1;和
(2)在上述还原基质内外的土体中可以兼有少量锈斑纹、
铁锰凝团、结核或铁锰管状物;和
(3)取湿土土块的新鲜断面,用10g/kg铁氰化钾[K3Fe(CN
)6]水溶液测试,显深蓝色;或用2g/kgαα'-联吡啶于中
性的1mol/L醋酸铵溶液(不用100mol/L醋酸铵溶液是避免
因溶解CaCO3而造成土壤条件的变化)测试显深红色;或
(4)rH值≤19。计算公式:rH=[Eh(mV)/29]+2Ph
雏形层(Cambic horizon):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无或基本上无
物质淀积,未发生明显粘化,带棕、红棕、红、黄或紫等颜色,且有
结构发育的B层(无潜育特征)。它具有以下一些条件:
(1)除具干旱土壤水分状况或寒性、寒冻温度状况的土壤,其厚度
至少5㎝外;其余应≥10㎝,且其底部至少在土表以下25㎝出;和
(2)具有极细沙、壤质极细沙或更细的质地;和
(3)有土壤结构发育并至少占土层体积的50%,保持岩石或沉积物构
造的体积<50%;或
(4)与下层相比,彩度更高,色调更红或更黄;或
(5)若成土母质含有碳酸盐,则碳酸盐有下移迹象;和
(6)不符合粘化层、灰化淀积层、铁铝层和低活性富铁层的条件。
附:潜育现象(Gleyic evdence):土壤发生弱-中度还原
作用的特征。
(1)仅30%—50%的土壤基质(按体积计)符合“潜育特征
”的全部条件;或
(2)50%以上的土壤基质(按体积计)符合“潜育特征”
的颜色值,但rH值为20—25。
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采用多级分类制,
共分6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和土族、土系。
第6章
高级土壤分类级别-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中小比例尺土壤调
查与制图。
基层分类级别:土族、土系
大比例尺土壤调查与制图
土纲:最高级土壤分类级别。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的诊断层或诊断
特征划分,全国共分出14土纲。
亚纲:土纲的辅助级别。根据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控制因素对诊断
层或诊断特性所形成的差异进行划分。水分、温度、岩性
土类:亚纲的续分级别。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控制
因素的土壤性质的差异划分。
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土类中心的概念,或是否
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特性划分。
第6章
土族:在亚类范围内,按反映与土壤利用管理有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分
异程度续分的单元。
土系:聚合土体
4.、命名方法
以土纲为基础,前面叠加反映亚纲、土类和亚类的名称。
如淋溶土、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淋溶土、石质简育湿润淋溶土。
土族命名:高岭粘质普通强于湿润富铁土
土系命名:土系代表性剖面的点位(单个土体)或首次描述该土系所
在地的标准地名,或以地名加上控制土层优势地定名。
如陈集系、陈集粘土系。
土纲
亚纲
有机土
永冻有机土
正常有机土
人为土
水耕人为土
旱耕人为土
灰土
腐殖灰土
正常灰土
火山灰土
寒冻火山灰土
玻璃火山灰土
湿润火山灰土
铁铝土
湿润铁铝土
变性土
干旱土
潮湿变性土
干润变性土
湿润变性土
寒性干旱土
正常干旱土
土类
落叶永冻有机土、纤维永冻有机土、半腐永冻有机土
落叶正常有机土、纤维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机土、高腐正常有机土
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旱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
肥熟旱耕人为土、灌淤旱耕人为土、泥垫旱耕人为土、土垫旱耕人为土
简育腐殖灰土
简育正常灰土
简育寒冻火山灰土
干润玻璃火山灰土、湿润玻璃火山灰土
腐殖湿润火山灰土、简育湿润火山灰土
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
盐积潮湿变性土、钠质潮湿变性土、钙积潮湿变性土、简育潮湿变性土
腐殖湿润变性土、钙积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变性土
腐殖湿润变性土、钙积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变性土
钙积寒性干旱土、石膏寒性干旱土、粘化寒性干旱土、简育寒性干旱土
钙积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
简育正常干旱土
土纲
亚纲
盐成土
碱积盐成土
正常盐成土
潜育土
均腐土
富铁土
淋溶土
寒冻潜育土
滞水潜育土
正常潜育土
岩性均腐土
干润均腐土
湿润均腐土
干润富铁土
常湿富铁土
湿润富铁土
冷凉淋溶土
干润淋溶土
常湿淋溶土
湿润淋溶土
土类
龟裂碱积盐成土、潮湿碱积盐成土、简育碱积盐成土
干旱正常盐成土、潮湿正常盐成土
有机寒冻潜育土、简育寒冻潜育土
有机滞水潜育土、简育滞水潜育土
含硫正常潜育土、有机正常潜育土、表锈正常潜育土、暗沃正常潜育土、
简育正常潜育土
富磷盐性均腐土、黑色岩性均腐土
寒性干润均腐土、粘化干润均腐土、钙积干润均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
滞水湿润均腐土、粘化湿润均腐土、简育湿润均腐土
钙质干湿富铁土、粘化干润富铁土、简育干润富铁土
富铝常湿富铁土、粘化常湿富铁土、简育常湿富铁土
钙质湿润富铁土、强育湿润富铁土、富铝湿润富铁土、粘化湿润富铁土、
简育湿润富铁土
漂白冷凉淋溶土、暗沃冷凉淋溶土、简育冷凉淋溶土
钙质干润淋溶土、钙积干润淋溶土、铁质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淋溶土
钙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淋溶土、铁质常湿淋溶土
漂白湿润淋溶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粘磐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淋溶土、
铁质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淋溶土
土纲
亚纲
土类
寒冻雏形土
永冻寒冻雏形土、潮湿寒冻雏形土、草毡寒冻雏形土、暗沃寒冻雏形土、暗瘠寒冻雏形土、
简育寒冻雏形土
潜育潮湿雏形土、砂姜潮湿雏形土、暗色潮湿雏形土、淡色潮湿雏形土
灌淤干润雏形土、铁质干润雏形土、斑纹干润雏形土、石灰干润雏形土、简育干润雏形土
、
冷凉常湿雏形土、钙质常湿雏形土、铝质常湿雏形土、铁质常湿雏形土、简育常湿雏形土
钙质湿润雏形土、紫色湿润雏形土、铝质湿润雏形土、铁质湿润雏形土、酸性湿润雏形土
、暗沃湿润雏形土、斑纹湿润雏形土、简育湿润雏形土
潮湿雏形土
干润雏形土
常湿雏形土
雏形土
湿润雏形土
人为新成土
砂质新成土
新成土
冲积新成土
正常新成土
扰动人为新成土、淤积人为新成土
寒冻砂质新成土、干旱砂质新成土、暖热砂质新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湿润砂质新成土
寒冻冲积新成土、干旱冲积新成土、暖热冲积新成土、干润冲积新成土、湿润冲积新成土
黄土正常新成土、紫色正常新成土、红色正常新成土、寒冻正常新成土、干旱正常新成土
、暖热正常新成土、干湿正常新成土、湿润正常新成土
4.、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
第6章
1)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2)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
3)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4)充分体现我国的特色
①耕种土壤,尤其是水稻土很具特色;
②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干旱土壤类别和我国特有的寒性、盐积、
超盐积和盐盘干旱土等土壤类别;
③青藏高原土壤,具有类似于极地而又不同于极地的土壤特点。
主要参考资料
第6章
1、《土壤地理学》,李天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土壤》,熊毅,李庆逵主编第一版科学出版社
3、《土壤学(下册)》,东北林学院主编,林业出版社,1980
4、《中国农业土壤概论》,侯光炯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
5、《中国红壤》,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83
6、中文网站: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http://www.issas.ac.cn/xwgj/xwgjdetail.asp?n_id=143
 中国土壤学会 http://www.csss.org.cn/
 中国土壤数据库 http://www.soil.csdb.cn/
 《土壤圈》http://pedosphere.issas.ac.cn/CnJournal%20Contents.htm
 《土壤学报》
http://admin.chinajournal.net.cn/model03/index.asp?rwbh='
TRXB'
思考题
第6章
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和发生分类的原则方法。
2、试举例说明诊断土层与发生土层的异同。
3、试简要分析FAO/UNESCO土壤分类方案、美国系统土壤分类
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区别。
4、试简要分析FAO/UNESCO土壤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国
土壤分类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区别
5、试中国土壤系统比较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的。。
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