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投影片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點選投影片

第一節 經濟波動的概念
第二節 景氣循環
第三節 失業與就業
第四節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當我們看到經濟社會各行各業欣欣向榮,交易熱絡
,社會大眾手頭資金充裕,消費、投資大幅增加時
,即可斷定,此時一定是「景氣好」的階段;反之
,消費、投資滑落、失業率增加,各行各業低迷不
振,那就是「景氣差」的階段,景氣與不景氣,很
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到它的變動。
景氣與不景氣
18-1 經濟波動的概念
經濟波動(economic fluctuation)指
一個經濟社會中,其所得、物價、投
資、利率、產出及就業率等「經濟變量」
隨著時間經過而呈現盛衰起伏的波動現
象,經濟波動的類型區分如下:
18-1.1 長期趨勢
長期趨勢(long term trend)指經濟
變量在長期間內,持續朝著同一方向逐
漸上升或下降的趨勢。如圖18-2所示。
長期趨勢線
18-1.2 不規則變動
不規則變動(irregular fluctuation)
又稱為「偶然變動」,指由於天災、人
禍等「偶發的外在因素」,導致經濟變
量出現不規則的波動現象。例如臺灣的
921大地震、七二水災及SARS事件對臺灣
經濟造成的影響即屬不規則的變動。
18-1.3 週期性變動
週期性變動(cyclical fluctuation)
指經濟變量隨時間變動而產生週而復始
的有規律循環變動現象。依其類型可分
為下列幾種:
1. 季節變動 (seasonal fluctuation)
季節變動指在一年之內,隨著季節自
然之變換而產生之經濟波動現象,通常
有淡季與旺季之分。例如冰品、冷氣業
在夏季生意興隆,冬季則較清淡;農產
品在盛產期大量上市及春節年貨採買暢
旺等現象屬之。
2. 循環變動(cyclical movement)
循環變動指期間在一年以上,景氣變動
盛衰交替的循環波動現象。依其循環
時間的長短可分為下列四種類型:
(1)小循環(minor cycle)
(2)大循環(major cycle)
(3)建築循環(building cycle)
(4)長期波度(long wave)
經濟波動的類型如下圖所示。
經濟波動的類型
18-2景氣循環
18-2.1 景氣循環的意義與過程
1. 景氣循環的意義
景氣循環,即大循環,又稱為經濟循環
或商業循環,指實質國內生產毛額
(實質 )隨時間變動,沿著長期趨
勢線呈現週而復始的上下循環變動
現象。
經濟學者熊彼得將景氣循環的過程分為繁榮
、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如圖所示。
景氣循環圖
2. 景氣循環的過程
景氣循環的過程可分為下列四個階段:
(1)繁榮(prosperity)階段
指經濟循環位於長期趨勢線上方且上升的
部分,如上圖的「A→B」階段,一直到
「B點」達到最高點,稱為「頂峰」
(peak)。在此階段中有下列特色:
 對未來預期樂觀,廠商投資不斷增加,產出
水準也上升至最大。
 就業量增加,失業率降至最低,工資與所得
水準達到最高。
 消費水準不斷上升,存貨減少,物價水準也
達到最高。
 廠商利潤增加,誘發更多投資,對資金需要
隨之增加,使利率水準達到最大。
在此階段,整個經濟社會欣欣向榮,
信用擴張,一直達到繁榮的頂峰。
(2)衰退(recession)階段
指經濟循環位於長期趨勢線上方且下降的
部分,如下圖的「B→C」階段,在此階
段有下列特色:
 對未來預期較悲觀,廠商投資漸漸減少,產
出水準也逐漸下降。
 就業量減少,失業率逐漸增加,工資與所得
水準日趨下降。
 消費水準降低,存貨增加,物價水準下降。
 廠商利潤降低,投資也隨之減少,資金需要
下降,使利率水準也下降。
在此階段,經濟社會對未來信心減弱,
一段期間後,產生蕭條現象。
(3)蕭條(depression)階段
指經濟循環位於長期趨勢線下方且下降的
部分,如下圖的「C→D」階段,一直到
「D點」達到最低點,稱為「谷底」
(trough),在此階段有下列特色:
 廠商對未來預期十分悲觀,投資大幅減少,
產出水準降至最低。
 失業率達到最高,工資與所得水準達到最
低。
 消費水準降至最低,也使物價水準跌至最
低。
 廠商利潤最少,設備閒置,利率水準降至
最低。
在此階段,經濟活動低迷停滯,有待政府
採取刺激景氣措施,以擺脫蕭條困境。
(4)復甦(recovery)階段
指經濟循環位於長期趨勢線下方且上升
的部分,如下圖的「D→E」階段,在此階
段有下列特色:
 在蕭條期間,閒置設備較多,部分廠商會
從事修補及研發創新,並略事生產,漸漸
稍有利潤時,廠商投資誘因提高,產出水
準漸漸提高。
 失業率較前降低,所得水準及工資水準逐
漸提升。
 消費水準日漸增加,存貨減少,物價水準
上升。
 廠商因利潤增加,投資意願上升,使利率
水準也逐漸上升。
在此階段,社會大眾對未來預期漸趨樂觀,
使經濟日漸發展,進入下一波的繁榮階段。
18-2.2 景氣循環的理論
經濟活動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週而復始
的循環現象呢?一般而言,景氣循環理論
可區分為外生因素與內生因素兩類:
1. 外生因素
景氣循環由經濟體系以外的因素發生
變動所造成。例如人口的變動、技
術的創新、新資源的發現、戰爭、
瘟疫或是全球氣候變遷等因素。
2. 內生因素
景氣循環由經濟體系內部的因素發生
變動所造成。例如消費、投資、利
率、
物價、所得水準或企業預期心理等因素。
以下就景氣循環的重要經濟理論介紹說明:
1. 創新說
(1)提出者
熊彼德。
(2)理論內容
認為「創新」是造成經濟循環的
主要原因,一旦有創新出現,則
其他廠商必群起效尤,使投資增
加,帶動經濟繁榮。若無創新出
現,則投資逐漸減少,使經濟逐
漸衰退。
2. 心理說(psychological theory)
(1)提出者
凱因斯、皮古。
(2)理論內容
認為經濟循環受人們「對未來景
氣的預期心理」影響。若對未來
預期「樂觀」,則廠商投資增加,
生產與就業提升,使景氣繁榮;
反之,若對未來預期抱持「悲觀」
心理,則廠商投資減少,使景氣衰退。
3. 乘數與加速原理(multiplieraccelerator principle)
(1)提出者
薩穆遜。
(2)理論內容
認為景氣循環是因「乘數原理與加速原
理交互作用」,是近代解釋景氣循環的
主要理論。
當自發性投資增加時,透過乘數原理會
使所得呈倍數增加,而在加速原理的作
用下,使誘發性投資增加,再透過乘數
原理又使所得倍數增加,造成景氣繁榮;
當投資減少時,在乘數與加速原理交互
成用下,所得倍數減少,造成景氣衰退。
4. 實質景氣循環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
(1)提出者
新興古典學派學者。
(2)理論內容
認為影響景氣循環的主要因素是「生
產力的干擾」(productivity shock)
,諸如技術創新、新產品出現、新的管
理技術、環保法令、戰爭、政治、石油
危機等實質性干擾(real shocks)因素。
當正面的生產力干擾因素出現,則使經濟繁榮;反之,
當負面的生產力干擾因素出現,則使經濟衰退。
18-2.3 景氣指標
景氣指標是景氣預測工具之一,目前我國行
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簡稱經建會)所編製
的「臺灣景氣指標」,包括「景氣對策信
號」、「景氣動向指標」二部分,是根據客
觀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總體經濟狀況。
1. 景氣對策信號
景氣對策信號是我國行政院 經濟建
設委員會根據貨幣供給變動率等九項
與景氣變動較為密切的經濟指標編製
而成,製成綜合判斷分數,以五種信
號燈表示景氣狀況,每月公布。
景氣對策信號的主要目的在於藉燈
號來提示政府應採取的景氣對策,並
綜合判斷短期未來的景氣是否將進入
過熱或衰退,而預先發出信號,以供
政府決策當局擬定景氣對策之參考,
企業界亦可根據信號的變化,來調整
其投資計畫與經營方針。
編製景氣對策信號的方法係將九項經
濟景氣指標中的每一項目依變動率或比
率分為五級,每一級以一種燈號表示,
給予不同的分數(藍燈1分、黃藍燈2分、
綠燈3分、黃紅燈4分、紅燈5分),再將
九項指標的分數合計的得分(最低9分,
最高45分),即可計算出「綜合判斷分
數」,了解短期景氣狀況。
表18-2為不同景氣對策信號下代表的景
氣狀況及對應之綜合判斷分數與政府應採
取之因應對策。
2. 景氣動向指標
前文所述之「景氣對策信號」乃根據九項
經濟指標編製而成,依不同的景氣燈號來簡
要的顯示景氣概況;若欲了解總體景氣變動
的幅度,則須使用「景氣動向指標」。
景氣動向指標依其時間關係可分為「領先
指標」、「同時指標」及「落後指標」三項:
(1)領先指標(leading indicator)
經濟指標中,可以提前反映「未來」景
氣變動的指標屬之。根據「領先指標」的
變動狀況,可預測未來經濟景氣的盛衰變
化。目前我國納入領先指標綜合指數的
指標有七項,如表18-3所示。
(2)同時指標(coincident indicator)
經濟指標中,可以反映「當時」景氣狀
況者屬之。根據「同時指標」的變動狀況
,可以用來判斷當時的景氣盛衰狀況。目
前我國納入同時指標綜合指數的指標有七
項,如表18-4所示。
(3)落後指標(lagging indicator)
經濟指標中,可以反映「過去」景氣狀
況者屬之。根據「落後指標」的變動狀況
,可以用來判斷過去景氣盛衰狀況,目前
我國納入落後指標綜合指數的指標有六項,
如表18-5所示。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針對我國景氣指標的
變動,已建置完成「景氣指標查詢系統」,包
括「景氣指標」、「指標構成項目」及「景氣
對策信號」,如圖所示。
景氣指標查詢系統
18-3失業與就業
18-3.1 失業的種類
經濟學所謂的失業指「非自願性失業」,指在
現行工資水準下,有能力工作、願意工作且正
在積極找工作者。因此自願不工作或不滿工資
水準太低而不工作者,稱為「自願性失業」,
經濟學將其視為「非勞動力」,不列入失業人
口當中。
失業依照發生的原因不同,可分為下列幾種
類型:
1. 摩擦性失業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1)意義
又稱為「過渡性失業」,指勞動者初次尋
找工作或更換工作時,由於勞動市場缺乏
流動性或就業市場之資訊不完全等因素造
成之失業,屬於短期失業現象。這類失業
在一個社會中是很難避免的,經濟學家通
常將其視為常態現象。
(2)舉例
學校畢業生初次謀職或勞動者轉換新
工作時的短暫失業狀態,即屬於摩擦
性失業。
(3)因應策略
可透過政府部門(如就業輔導中心)
或民間機構(如人力銀行)提供就業
資訊,以降低摩擦性失業。
2. 結構性失業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1)意義
因生產技術進步或整體經濟發展策略的
變動,導致經濟產業結構的變更,使得
原有的勞動者之技能無法適應或配合新
的產業結構所造成的失業現象,這類失
業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的現象。
(2)舉例
國內傳統產業外移或轉型,原有員工
不具備新型科技產業之操作技能,則
將面臨結構性失業。
(3)因應策略
對勞動者進行教育訓練、培養第二專長
,使其具備新型產業所需之就業技能,
則可將傳統產業的勞動者移轉至新型產
業,減少結構性失業。
3. 循環性失業
(cyclical unemployment)
(1)意義
指經濟循環過程中,因景氣衰退或
蕭條時,廠商對勞動需要減少,所
造成的失業現象。此種失業隨一國
經濟盛衰而變化,因此特別受到經
濟學家重視。
(2)舉例
在經濟不景氣時,如2008年金融海嘯
期間,廠商陷入營運困境,勞動者被
解雇或裁員所造成的失業現象即屬循
環性失業。
(3)因應策略
政府可採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來
刺激景氣,振興經濟。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摩擦性失業」與
「結構性失業」是無法避免的必然存在失業
現象,二者合稱為「自然失業」。
當社會上僅存自然失業時,經濟體系即達
到「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的狀
態。亦即經濟學之充分就業定義下,是允
許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的存在。
4. 其他的失業類型
(1)隱藏性失業
(disguised unemployment)
勞動者表面上雖然有工作,但其工作
性質與其所受之專業訓練不符,無法
發揮其專長;或者勞動者表面上雖然
有工作,但生產力低落,即為「隱藏
性失業」。例如:碩士畢業擔任環保
清潔工人,這種大材小用狀況即屬之。
(2)季節性失業(seasonal unemployment)
有些工作的性質會因季節變動而有淡旺
季之分,例如農閒時,農村會有勞力過
剩現象,產生季節性失業。由於季節性
失業屬必然存在現象,因此一般仍將季
節性失業的人口列為就業人口。
18-3.2 失業率
1. 人口與勞動力的結構
(1)勞動力
指年滿15歲,可以工作的民間人
口,包括就業人口與失業人口。
 就業人口
指年滿15歲,從事有酬勞工作(不
論時數多寡),或每週工作15小時
以上之無酬勞家屬工作者。
 失業人口
指年滿15歲無工作且同時具備
「想工作」、「正在找工作」
及「隨時能工作」等條件。
(2)非勞動力
指年滿15歲,不屬於勞動力之民間人口
,包括求學或準備升學、料理家務、高
齡、身心障礙、想工作而未找工作及其
他原因等而未工作亦未找工作者。
依前述定義,人口與勞動力的結構可以下
圖表示之。
人口與勞動力的結構
2. 失業率與就業率
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指失業
人口在勞動力所占的比率。就業率指就
業人口在勞動力所占的比率。
3. 勞動參與率
勞動參與率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指
勞動力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率。
4. 自然失業率
當經濟社會到達「充分就業」時,代表循環
性失業已消失,但仍存在失業人口,此時的失
業率稱為「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一般而言,「自然失業」包括「摩擦性失業」
和「結構性失業」兩項(部分經濟學者將「季
節性失業」亦納入自然失業中)。
5. 失業的損失
一個經濟社會因失業而產生的損失,
可由以下兩方面說明之:
(1)失業的經濟成本
由於勞動力是生產要素的主要投入之
一,失業將導致人力資本的閒置,使
國民生產與國民所得減少,造成資源
的浪費與生產的損失。
(2)失業的社會成本
失業除了造成上述有形之損失以外
,尚可能產生其他的無形的社會成
本,諸如失業者因所得來源的中斷
或減少,感到沮喪與不滿,人性尊
嚴喪失,進而使犯罪率與自殺率增
加,造成社會不安。
18-4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18-4.1 通貨膨脹的意義與類型
1. 通貨膨脹的意義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經濟體系在一
定期間內,物價水準「相當幅度持續上漲」
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通貨膨脹並非指
社會上每一種財貨價格都上漲,也非指個
別財貨或勞務價格上漲,而是指一般性的
財貨與勞務之加權物價水準上升,因此通
貨膨脹發生時,也有可能部分的財貨價格
反而下跌。
2. 物價指數(price
index, PI)的衡量
(1)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又稱「零售物價指數」,是最常用的
物價指數衡量方法,是以一般家庭主
要消費的財貨與勞務為基準計算其價
格變動情形。
(2)躉售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 WPI)
又稱「批發物價指數」或「生產者物
價指數」,乃依據與生產有關的大宗
物資價格加權平均計算,可了解廠商
生產成本變動情形。
3. 通貨膨脹的類型
(1)依物價上漲程度區分
 溫和型通貨膨脹(moderate
inflation)又稱為爬升式通貨膨
脹(creeping inflation),物
價水準長期間以緩慢速度逐漸上
漲,通常上漲速度溫和,企業利
潤提高,可刺激投資,增加產出,
有助於經濟成長。
 惡性通貨膨脹(hyper inflation)
又稱奔馳性通貨膨脹(galloping
inflation),指物價上漲水準為
10%以上,有時超過三位數,甚至
每天、每小時均在上漲,對經濟
活動有不利影響,此時人們對貨
幣失去信心,幣制崩潰,經濟秩
序破壞。
(2)依通貨膨脹原因區分
 需要拉動型通貨膨脹(demand
pull inflation)
指社會上總需要不斷擴張,造
成「太多貨幣追逐太少財貨」
(too much money chasing too
few goods),引起物價的上漲。
A.社會未達充分就業
時,如圖,當社會
在未充分就業下,
總需要曲線由AD1增
加為AD2時,總產出
由Y1上升至Y2,物
價水準由P1上漲至
P2,表示總產出與
物價水準同時增加。
需求拉動通貨膨脹
B.社會已達充分就
業時,如圖,總
需要曲線由AD3
增加至AD4時,
總產出維持Y1不
變,此時總需要
增加,總產出不
但無法增加,只
會引起物價進一
步上漲。
需求拉動通貨膨脹
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cost push inflation)
指由於生產成本增加
,使總供給減少而引
起之通貨膨脹。圖中
,生產成本增加,使
總供給曲線由AS0左移
至AS1,總產出由Y0減
少至Y1,物價水準則
由P0上漲至P1 。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
 輸入性通貨膨脹
(imported inflation)
指進口的原物料
或產品價格上漲
,使國內物價進
一步上漲的現象,
嚴格而言,亦屬
於「成本推動型
通貨膨脹」。
輸入性通貨膨脹
 結構性通貨膨脹
(structural inflation)
新興產業擴張快速,需要增加,使該
產業工資率上升、產品價格上漲,而傳
統產業需要減少,但工資卻不易調降,
往往出現工資率與物價水準同時上漲情
況。
 預期心理通貨膨脹
(expected inflation)
當社會大眾預期物
價會上漲,造成人
們對財貨的需要提
高,使物價因預期
而攀升;而工資水
準也因預期心理而
被要求提高,使生
產成本增加,物價
也隨之上漲。
預期心理通貨膨脹
 停滯性通貨膨脹
(stagflation)
指經濟社會中「高物價上漲率與高失業率」
同時並存的現象。在1970年代,產油國家宣
布減產,引發了全球性石油能源危機,許多
國家發生了通貨膨脹情況,各國政府為了遏
止物價上漲,採行緊縮性的經濟政策,結果
物價非但繼續上漲,經濟更進一步衰退,產
出率減少,失業率大幅上升,全球陷入不景
氣,這種高物價上漲率伴隨高失業率的現象
稱為停滯性通貨膨脹。
停滯性通貨膨脹:高失業率與高物價上漲率
18-4.2 通貨膨脹的影響與對策
1. 通貨膨脹的影響
(1)對生產與就業的影響


未達充分就業時
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使生產者在較高的
利潤激勵下增加生產,導致充分就業的
實現,促使經濟成長。
已達充分就業時
充分就業水準下,表示資源已充分有效
的使用,通貨膨脹無法使實質產出增加,
只會引起物價水準的上漲而已。
(2)對所得分配的影響

對固定收入者不利
通貨膨脹對領取固定收入者,如軍公教
人員、勞動受雇者、儲蓄者、債券投資
者不利,因通貨膨脹使貨幣購買力降低,
影響其實質所得。

對非固定收入者有利
通貨膨脹使企業家、商人等領取非固定
收入者可依物價上漲程度調整其商品價
格,甚至使利潤增加,故對其相對有利。
(3)對財富分配的影響
 對債權人等不利
通貨膨脹對債權人、持有現金者
及固定面值資產者不利。
 對債務人等有利
通貨膨脹對債務人及持有實質資
產(如土地、房地產)者有利。
(4)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 對出口不利
通貨膨脹使本國商品價格相對昂
貴,導致出口價格提高,對出口
不利。
 對進口有利
本國通貨膨脹使外國商品價格相對
便宜,增加本國進口誘因,故有利
進口。
(5)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在通貨膨脹時期,市場價格機能效率降
低,無法提供生產者及消費者正確的市
場訊息,使資源未能使用在最有效率的
生產活動上,造成資源配置扭曲。
(6)對社會秩序的影響
當物價水準不斷上漲,使人們對幣值信
心喪失,廠商囤積居奇,社會大眾則因
缺貨而尋求黑市,造成社會秩序混亂,
甚至幣制崩潰,影響政府威信。
2. 通貨膨脹的對策
(1)需要面政策
 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包括減少政府
公共支出,增加租稅收入。
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包括提高法定存款準備率、提高
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賣出有價
證券。
(2)供給面政策
政府應提供生產誘因,降低生產成
本,刺激企業投資,增加社會有效
供給,如此可使產出增加,失業率
降低,也可有效降低物價。
18-4.3 通貨緊縮
1. 通貨緊縮的意義
通貨緊縮是物價下跌的現象,因為通貨緊
縮表示經濟社會處於不景氣狀況,物價水
準下跌,使生產者的利潤減少,甚至無利
可圖,產生水準下跌,將使國民所得減少,
消費者的購買消費力減弱,進一步降低生
產者的投資意願。
2. 通貨緊縮的原因
通貨緊縮發生的可能原因,分述如下:
(1)由於政府為遏止物價膨脹,過份採取緊縮
性政策,使物價水準下跌。
(2)因景氣衰退,消費能力減弱,社會大眾的
有效需要不足,生產者投資意願減少,使
物價下跌。
(3)來自生產技術進步與解除管制(例如開放
電信市場),帶動生產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這是九○年代全球物價持穩的關鍵因素。
3. 通貨緊縮的影響
(1)對生產與就業的影響通貨緊縮
,物價持續下跌,廠商預期利
潤降低,投資隨之減少,產出
與就業水準降低,國民所得下
降,造成景氣衰退。
(2)對所得分配的影響
 對固定收入者有利
軍公教人員、勞動受雇者、儲蓄者
、債券投資者等固定收入者,因通
貨緊縮造成實質所得提高,較為有
利。
 對非固定收入者不利
通貨緊縮使企業家、商人等非固定
收入者因利潤降低而蒙受損失,較
為不利。
(3)對財富分配的影響
 對債權人等有利
通貨緊縮使債權人持有現金者
及固定資產者蒙受其利。
 對債務人等不利
債務人及持有實質資產者因通
貨緊縮,使其實質債務及資產
價值降低,較為不利。
(4)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 對出口有利
通貨緊縮使本國出口商品相對
價格降低,對出口有利。
 對進口不利
本國通貨緊縮,物價下跌,使
國外商品價格相對較高,故對
進口不利。
(5)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通貨緊縮同樣會使市場價格機能效率降低,
無法提供正確的市場訊息,影響資源有效
配置。
(6)對社會秩序的影響
通貨緊縮,使物價下跌,長期易使景氣衰
退,導致失業率提高,犯罪率增加,影響
社會安全與秩序。
長期而言,通貨緊縮導致景氣衰退,不論對固定收
入者、非固定收入者、債權人、債務人等皆不利。
4. 通貨緊縮的對策
(1)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包括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減少稅收,以促
進社會的有效需要,使國民所得提高,
提高就業水準。
(2)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透過中央銀行,降低法定存款準備率、降
低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買入有價證券,
以增加貨幣供給。
18-4.4 臺灣的物價
1. 臺灣的物價變動狀況
(1)臺灣的物價指數
臺灣的物價指數由行政院主計處編製,編
製內容包括躉售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
數、進口物價指數、出口物價指數、營造
工程物價指數等5種,通常每五年改編一次
,以因應經濟結構改變及消費型態之變遷
,以維持物價指示的代表性。
(2)臺灣地區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變動情況
臺灣地區自1971年至1981年間由於兩次的
能源危機使物價變動幅度頗大,甚至年增
率最高達47.47%;1982年至2000年間物價
則較為穩定;自2001年至2003年間,由於
國內電信開放、技術調整及房租調降等因
素,景氣低迷,物價年增率為負值,一直
到2004年稍有起色,但至2009年則又呈現
負值,表示臺灣經濟在此期間呈現不穩定
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