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 - 现代物理研究所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ppt - 现代物理研究所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与应用
的探究
湖州师范学院
吴平辉
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简介
2. 从电磁理论探究全反射
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
4.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应用
Page
2
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简介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
又称等离子激元共振,是一种物理光学现象。
与光的全反射有关
电磁波
共振条件
1
相同的频率和波矢(即波长)
2
传播方向一致
Page
3
基于SPR原理的SPR传感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
命科学、医疗检测、药物筛选、食品检测、环境检测等领域有广
泛应用的一种新技术。( DNA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分子之间以
及药物—蛋白质、核酸—核酸、抗原—抗体等生物分子之间的相
互作用)
发展简史
 1902年,Wood在光学实验中发现SPR现象
 1941年,Fano解释了SPR现象
 1971年,Kretschmann结构为SPR传感器奠定了基础
 1982年,Lundström将SPR用于气体的传感(第一次)
 1983年,Liedberg将SPR用于IgG与其抗原的反应测定
 1987年,Knoll等人开始SPR成像研究
 1990年,Biacore AB公司开发出首台商品化SPR仪器
Page
4
二、从电磁理论探究全反射
当光波从折射率为n1的介质射向折射率为n2的介质时,若
n2
n1>n2,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c  arcsin 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n1
此时,满足
n2
sin  
n1
实验表明,在发生全反射时,光波并不是绝对地在界面上
被全部反射回n1介质,而是透入n2介质很薄的一层表面(约一
个波长)并沿着界面传输一段距离(波长量级),最后返回n1
介质。这种存在于n2介质中的界面附近的表面波,称为倏逝波
(衰逝波、渐消波、消逝波、隐失波)。
证明??
电磁场边界条件—连续
Page
5
证明
由矢量形式折反射定律:
K  r  K'  r  K''  r
如图所示,入射面为xOz,则有
n1
Kx  K'x  K''x
n2
n2
当发生全反射时 sin  
,'' 是一个复数
n1
K'' z  K'' 2  K'' x 2

'
O ''
z
2
 n  2



n
2
2
2
2
2
2
2
 K    K sin   K    sin  
 n1 

 n1 
Page
6
x
证明
由于全反射时
2
 n2 
2

sin

 
 n1 
于是可将上式改写为
2
n 
n 
K'' z  iK sin 2    2   i 式中   K sin 2    2 
E''
 n1 
 n1 
2
将式代入电场矢量函数 E'' 可得
i (t  K'' r )
E''  E''0e
i (t  K''x x K''z z )
 E''0e
 z i (t  K''x x )
 E''0e
e
只能取负号才满足物理要求,因为取正号则振幅要随着距离z
的增加而趋于无穷,不可能发生的状况。
Page
7
结论
E''  E''0e
 z i (t  K'' x x )
e
n1
1、该波是沿着入射面的介质边界
(即x方向)传输(行波),且振
幅随着与界面的距离z做指数衰减
的特殊波动,故称作倏逝波。
2、穿透深度:把振幅值衰减到原
振幅值的 e 1 时对应的z值定义为倏
逝波的穿透深度dm 。
3、倏逝波的等幅面和等相面不一
致,且两者相互垂直—非均匀波。
4、倏逝波沿x方向传播的相速度比
普通平面波在介质n2 中沿x方向传
播的相速度要慢(慢波)。
Page
8
x
n2
等幅面
z
dm 
1


等相面
1
n 
K sin 2    2 
 n1 
2
倏逝波的应用
近场光学
显微镜
倏逝波
光纤倏逝波
生物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
体光学器件
Page
9
3.什么是等离子体?
Page
10
3.什么是等离子体?
固体
液体
气体
等离子体
冰
水
水汽
电离气体
00C
1000C
Page
11
100000C
温度
等离子体定义
Page
12
等离子体振荡频率
Page
13
表面等离子体振荡
在金属表面,电子的横向(垂直于表面)运动受到表面的阻挡,
因此在表面上形成了电子浓度的梯度分布,并由此形成局限于表面
上的等离子体振荡
表面等离子体波。
Page
14
表面等离子体波的特征
Page
15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对于半无限金属表面的色散关系)和波矢
在通过电场界面时连续,求解可得
Page
16
表面等离子体波色散曲线
Page
17
表面等离子体波色散曲线
Page
18
表面等离子体波色散曲线
Page
19
 光波的色散曲线,与表面等离子体波不同,光波波矢与介
质有关,且是入射角的函数,通过改变入射角可以改变其
色散曲线的位置。
Incident TM wave
入射光波的波矢在x方向上
的分量可以表示为
kx 

c
  1 m 
ksp  

c  1   m 

Dielectric 1
 0 sin 
Reflected wave
n0
0
nm
m
n1
1
kx
Metal
d
ksp
1
2
Dielectric 2
z
kx  ksp
共振^_^
Page
20
x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器
Kretschmann 和Otto采用棱镜耦合的全内反射方法,实
现了用光波激发表面等离子体振动并产生共振。
0
Prism 0
Metal m
Sample 1
0
kev
ksp
k'ev
ksp
x
z
(A) Kretschman
Prism 0
Sample 1
Metal m
(B) Otto
当倏逝波与表面等离子波发生共振时,检测到的反射光强会大幅度地减
弱。能量从光子转移到表面等离子,入射光的大部分能量被表面等离子波
吸收,使得反射光的能量急剧减少。
Page
21
SPR传感器实验研究
1.0
Reflectivity
0.8
0.6
C=0%
C=10%
C=20%
C=40%
C=80%
C=100%
0.4
0.2
68
72
76
Resonance angle
Page
22
80
84
SPR传感器结构图
SPR传感器结构图
Page
23
Focus len
Polarizer
Ag film
Light source
Inlet
Flow cell
Fiber optic
spectrometer
Outlet
Computer
Page
24
SPR传感器分类
 角度指示型:固定入射光波长,观测反射光归一化强度达
到最小时的入射角;
 波长指示型:固定入射光的入射角,测量反射光归一化强
度达到最小时的波长;
 光强指示型:固定入射光的入射角和波长,测量反射光的
归一化光强;
 相位指示型:固定入射光的角度和波长,测量入射光和反
射光的相位差。
Page
25
谢谢!
THANK YOU !
表面等离子体波的两个特征(需改)
Page
27
表面等离子体波振荡的损耗
Page
28
表面等离子体波的传播长度
Page
29
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播长度的估算
Page
30
表面等离子体波三个特征长度
Page
31
金属表面等离子体
在金属中,价电子为整个晶体
所共有,形成所谓费米电子气。价
电子可在晶体中移动,而金属离子
则被束缚于晶格位置上,但总的电
子密度和离子密度是相同的,从整
体来说金属是电中性的。人们把这
种情况形象地称为“金属离子浸没
于电子的海洋中”。这种情况和气
体放电中的等离子体相似,因此可
以把金属看作是一种电荷密度很高
金属板中电子气的位移
的低温(室温)等离子体,而气体
放电中的等离子体是一种高温等离 (上)金属离子(+)位于“电子海洋”中(灰
色背景),(下)电子集体向右移动
子体,电荷密度比金属中的低。
Page
32
偏振光
 一束光倾斜照射在介质表面,入射光和介质表面法线构成
了入射面。入射光波的电场可分解为相互正交的偏振光分
量。一个为在入射面内的横磁波,将其称为TM波或者P
偏振波(平行于入射面,垂直于界面);另一个为垂直于
入射面,与界面平行的横电波,将其称为TE波或者S偏振
波。由于S偏振光的电场与界面平行,因此电子的运动并
无受到障碍,不会激励起表面等离子体波,所以不讨论。
P偏振光的电场垂直于界面,可感生表面电荷,并形成局
限在表面的表面等离子体波。因此,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
振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入射光波要经过偏振器起偏,且需
要在光路中有效利用P偏振光。
Page
33
金属材料的选择
Page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