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语法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四章语法

现 代 汉 语
语
法
现代汉语课程组编
第 四 章-- 语 法
【教学目标】
通过对第四章语法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现
代汉语语法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对
语言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分析语言和运用语
言的能力。
1、了解语法的含义
2、辨析词和短语
3、掌握句子分析方法
4、各种句型和句类的特点
5、辨析各类复句和句群
6、能纠正语法病句
【教学方法】讲授法
1、普通语言学理论与汉语语法特点相结合。
2、国内外语法学理论、方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相
结合。
3、掌握基本的语法分析方法,并用于分析汉语实例。
4、注意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
5、通过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难点:语法的特点、词类的辨析、句子分析、多重复句
的分析,熟练掌握查找、改正语法错误的方法。
重点:1、了解各语言单位的关系,分类;
2、掌握现代汉语词类、短语、句子等方面的基本
概念、理论知识及分析应用(词类辨析、短语的结构类型、
句子成分分析、各类句型的特点、复句分析、病句修改)
【教学内容】
第 一 节 语 法 概 说
【教学目标】
1.了解语法和语法学的一般性知识。
2.掌握各类各级语法单位。
3.理解语法的性质、句类和句型、句法成
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语法的含义和性质、句类和句型、句
法成分。
难点:语法的性质(抽象性、递归性、系统
性、民族性);句法成分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参见教材P1)
(一)语法:
“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
1、语法(事实):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
结构规律,包括词的构造、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
规则。(语素怎样组合成各种结构的词,词怎样组
合成——词可直接组成句子、各种短语,短语或词
怎样形成各种句子——手段、方式)。
2、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
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我们上课讲的主要是指语法事实。又
分为:
词法:词的构成(在“词汇”中讲过)、词
形
变化(形态)、词类
句法: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二)语法体系:
1、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
统性。
2、语法学体系——语法学说的系统、研
究的学派不同。
二、语法的性质(参见教材P2)
语法同语音、词汇、修辞、语用等相比,具有:
(一)抽象性
抽象性是语法最基本的特征。语法就是对一个语言
中各种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功能类型等等
的抽象概括。
人们所使用的句子千差万别、数不胜数。但是,无
限多的个别具体的语句中,词的结构方式、短语和句子
的结构规则等却是有限的。这些结构规则、语法形式、
语法手段、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都是从个别和具体的语
言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词语要一个一个学习,语
法规则却可以一套一套地学习。例如:买饭 讨论问题
这些短语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但却可以中概括出
“述语+宾语” 结构特点,表示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其
中述语由动词充当,宾语由体词性词语充当。
(二)稳固性:发展变化最缓慢
(三)民族性
不同语言的语法之间既具有人类语言共同的语法
结构规律,同时每种语言的语法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特点。
汉语语法的民族性特点是在同其他语言的比较中
得出的。例如:
汉语语法中语序和虚词的运用非常重要。
印欧语常用词尾形态变化来表示句法功能变化。
汉语是SVO型语言,陈述句的一般顺序是:主语
+动词+宾语。
韩语是SOV型语言,陈述句的顺序是:主语+宾
语+动词。等等。
另外,语法还具有:
(一)生成性
语法具有无限的生成性。这集中表现在组合关系和聚合
关系两个方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法结构规律中最基
本的两种关系。
1、组合关系
组合关系是指语法成分之间在应用中前后发生的结构关
系。组合关系体现了语言的线性特点和相互间组合的规则性。
组合关系决定了句法结构的方式和类型,例如主谓关系、
述宾关系、偏正关系等。例如:我想明天出发
他弟弟打算暑假去北京
小王打篮球
其中“我—想明天出发”、“他弟弟—打算暑假去北京”、
“小王—打篮球”之间都是主谓关系,“想—明天出发”、
“打算—暑假去北京”、“打—篮球”都是述宾关系。
聚合关系是指能够在相同的功能位置上出现的
语言单位,同一个聚合关系中的语言单位具有共同
的语法特点。聚合关系体现了语法成分的可代替性
和可选择性。
聚合关系决定了语法单位的功能类型,例如名词、
动词、形容词、体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等。
例如: A
B
C
我
想
明天出发
他弟弟
打算
暑假去北京
小王
打
篮球
上述A、B、C三类就是不同的聚合关系构成的
“聚
类”。例如B类的“想”、“打算”、“打”
都是
动词。
(二)递归性
递归性,指的是各种语法结构的关系是有限的,
但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可以反复无限的地使
用这些有限的规则,从而使句法结构复杂化。递归性,
可以使句子结构变化无穷。
(三)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语
法是一个严密的立体的开放的系统网络。语法是由组
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构成的严整有序的规则系统。
语法系统由语素系统、词类系统、短语系统、句
子系统和句群系统等若干子系统构成。语素、词、短
语、句子和句群等语法单位之间互相联系,处于一定
的关系之中。
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参见教材P4)
(一)语法单位
可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四级单位之间的关系:
前面三级我们已讲过,这里重点讲“句
子”。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
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的显著特征是
有句调。
例:飞机(词)
飞机!(句子)
打瞌睡(短语)
打瞌睡。(句子)
谁(词)
谁?(句子)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短语)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句子)
句子的分类:
1、根据在子的语气分出来的类型叫做
句类,可分为:
①陈述句:你的作业做得很好。
②疑问句:今天星期几?你好吗?
③祈使句:咱们快走吧,禁止吸烟!
④感叹句:多好的人哪!生活真美好!
2、根据句子的结构分出来的类型叫句型,可分为:
单句: 主谓句: 名词谓语句:今天星期二。
动词谓语句:狼来了!门开了。
形容词谓语句:你好!脸红了。
主谓谓语句:你脸红了。你头发长长了。
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谁?你?太阳!
动词性非主谓句:前进!来了?出去!
形容词非主谓句:好!热!好冷!
叹词非主谓句:哎呀!噢!
拟声词非主谓句:哗哗!嘭!
复句: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
例:①a、我拿着备课本;b、走进教室;c、放在讲台上。
②a、要是临时有争的话;b、一定打个电话来。
分句是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言单位。
(二)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组成成分。
例:我有一个心愿。
句法成分有八种,汉语句子多数由主语和
谓语两个成分组成。分析句子成分一般指主谓句。
①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②谓语陈述主语(主语处于什么状态,发生了
什么动作,有什么性质),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
后。
例:他||进来了。
这||是个好主意。
她||唱了一首歌。
谓语里如有宾语(最后一例),就会有动语。
③动语:表示动作行为,是支配、关涉后面的宾语
的成分。
④宾语: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关
涉的对象。
例:考大学||是我的愿望。
我||理解你。
小李他们||在班上组织了一些同学。
观众||不断推测男主角的人选。
他||已经拉开了学业、事业双赢的架式。
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通常是个偏正短语,
它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修饰语可以分为
定语和状语两种。
⑤中心语是被修饰的成分。
⑥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⑦状语是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
前面的修饰语。
例:(她的)脸色[马上]变成了苍白。
我[会小心地把它们]串成(一串瑰丽的)项链。
(多彩)的生活[会]带来明天愉悦的情绪。
⑧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
成分。
例: 小茶馆里的门窗都关得<严严的>。
天气渐渐暖<起来了>。
如果用心,大家的功课一定会学得<好>。
每个句法成分总是跟另一句法成分相依存,发
生一定的语法关系(参见教材P7表)。
四、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汉语语法最根本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严格意义
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
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具体表现在四
个方面:
(一)语序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汉语语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主要借
助于虚词和语序的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改变语序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关系和语法意义。
例:发展迅速(主谓)→迅速发展(偏正)
学习刻苦(主谓)→刻苦学习(偏正)
转播中断(主谓)→中断转播(述宾)
紧握(偏正)→握紧(述补)
语序的不同重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用的语序变化:
改变词语的顺序,句子的语法结构关
系没变,语义没有区别,但句子的修辞色
彩变了,这是句子的动态变化。例如:
(1)你怎么了?—怎么了,你?
(2)仪仗队多威风啊!—多威风
啊,仪仗队!
(3)跑得气都喘不过来了。—气都
喘不过,跑得。
2、语义的语序变化:
改变词语的顺序,句子的语法结构关系没
变,但语义却有明显的不同。例如:
他了解你。——你了解他。
你应该在学校学一门外语。——你在学校
应该学一门外语。
3、语法的语序变化:
词语的顺序改变,语法结构关系也随之改
变,语义也发生变化。例如:
人来了。——来人了。
茶拿来。——拿茶来。
(二)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
重要作用
汉语的虚词十分丰富,作用有很重要。
1、虚词的有无和不同虚词的运用可以形成不同的
结构关系。例如:
小王这个孩子(同位)→小王的这个孩子(偏正)
市场繁荣(主谓)→市场的繁荣(偏正)
蒸馒头(述宾)→蒸的馒头(偏正)
老师的学生(偏正)→老师和学生(联合)
2、某些短语加入虚词后,结构关系虽未改变,
但语义却发生变化。
例如:北京饭店→北京的饭店
孩子脾气→孩子的脾气
阿Q性格→阿Q的性格
十斤鲤鱼→十斤的鲤鱼
“北京饭店”是专有名词,而“北京的饭
店”则指地点设在北京的所有宾馆或饭店。
3、某些语法结构,虚词的有无,语法结构关
系和语义关系没有明显的不同,但语用意义却
有区别。
例如:木头桌子—木头的桌子
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
(二)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没有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印欧语中词类的功能比较单纯,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
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名词只能作主语和宾语,动词只能
作谓语,形容词只能作定语和表语,副词只能作状语。
但汉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除了
副词主要作状语(少数副词如“很、极”可以作补语)外,
其他词类都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例如名词主要作主语、
宾语和定语,还可以作谓语和状语;动词主要作谓语,还
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和状语。在汉语里,一个句子成
分可以由多种词类充当;一种词类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例1:五月一日‖劳动节。(名词作谓语)
2:游泳‖是他的强项。(动词作主语)
应该注意的是,汉语中名词作谓语、状语,动词作主
语、宾语时,本身的词性并没有改变,名词还是
名词,动词还是动词。
(三)词、短语、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朱德熙
《语法答问》)
1、短语与合成词的构造基本一致
例如:结构关系 合成词
短语
主谓关系
气喘
气息微弱
联合关系
聪慧
聪明能干
偏正关系
小学
小型设备
述宾关系
美容
美化校园
述补关系
说明
说得明白
由于复合词的结构和短语结构基本一致,有
时,词跟短语之间的界限就不很明显,存在过渡
地带的情况,如:
睡觉—睡了一大觉
洗澡—洗个热水澡
鞠躬—鞠个九十度的躬 站岗—站了三班岗
这类词,我们叫做“离合词”,它们合拢的
时候是词,分开的时候是短语。
2、短语与句子的构造基本一致。
从理论上说,汉语中的自由短语加上句调就
可以单独成句。因此,短语和句子在结构上的一
致性非常明显。
例1: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巍然屹立在
西藏南侧。(主谓关系)
例2:多么美妙的音乐啊!(偏正关系)
五、语法学
语法学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学是
研究语法系统及其结构规律的科学。
语法学根据研究单位的大小,分为词法学和句
法学。
根据不同的语法理论,分为描写语法学和生成
语法学。
根据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分为普通语法学和个
别语法学。
根据历时与共时的关系,分为历时语法学和共
时语法学。
根据研究用途的不同,分为理论语法学和教学
语法学。
(一)描写语法学和生成语法学
1、描写语法学
描写语法,又叫“结构主义语法”,它是在对传
统语法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描写语法学是研究某种
语言在相对稳定的某一历史时期内语法结构模式、结
构规律及其与语义、语用的关系的语法学。其理论的
创始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代表作是《普通语言
学教程》。
描写语法学注重形式分析,重视结构层次,主要
采用分布的分析方法研究语法单位的组合聚合情况,
对所观察到的语言现象进行层次分析和结构及功能分
类。描写语法学按用法对语法单位进行分类,说明各
类之间能不能组合起来、如何组合以及组合起来表达
什么样的句法和语义关系等。
2、生成语法学
生成语法,又叫“转换语法”或“转换生
成语法”,其创始人是美国的乔姆斯基,代表
作是《句法结构》(1957年)。他主张语言
学家的研究对象应从语言转为语法,研究范围
应从语言使用转入语言能力,研究目标应从观
察现象转向描写和解释现象,研究方向应从处
理语言素材转到评比语法假设。《句法理论要
略》(1965)试图建立包括句法、音系和语
义三部分的全面语法系统。
(二)普通语法学和个别语法学
1、普通语法学
普通语法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法
结构规律的科学。
普通语法学研究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语法结构模
式之间的异同,研究共同和不同的范畴,以及一种
语言的某种意义范畴在另一语言中的表达手段和表
达形式。
普通语法学建立在具体语言的语法学研究成果
的基础之上,从各种具体语法中归纳概括出共同的
规律。
2、个别语法学
个别语法学以某种特定语言的语法为研究对
象,如以汉语语法为研究对象的汉语语法
学,以英语语法为研究对象的英语语法学等。
(三)历时语法学与共时语法学
1、历时语法学
历时语法学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语法系统
在不同
历史阶段发展演变规律的语法学。历时语法学分为
语法史研究与语法学史研究。
①语法史
语言随着时间或地点的变化会不断地发展变化,
研究语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就
是语法史,也称作历史语法学。
语法史包括某种语言的某个虚词、某种词类、
某种句法结构的发展历史以及语法系统演变
的通史。
②语法学史
语法学史是不同历史时期语法学者对语法
进行研究的历史。语法学史采用历史的和动态
的观点对以往语法研究中的人物、著作、事件
等进行连贯的、有系统的研究。
2、共时语法学
共时语法学,又称“断代语法学”,是从
横的方向研究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语法结构规
律的语法学。
(四)理论语法学与教学语法学
1、理论语法学
理论语法是语法学家按照不同的观点、角度和
方法,对语法进行研究的语法学。理论语法学的主
要目的是从理论的角度描写和研究语法现象、揭示
语法结构规律,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汉语
理论语法的主要宗旨是从理论的角度描写语法现象、
揭示语法结构规律和构建符合汉语实际特点的理论
框架,因而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由于语法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
研究语法,不同专家语法体系之间存在着差别,不
应该也不可能强求一致。
汉语专家语法体系以下述语法学著作中的语法
体系为代表:
《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55.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声树等.1961.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1979.商务印书馆)
《语法讲义》(朱德熙.1982.商务印书馆)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1982.商务印书馆)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1985.商务印书馆)
《汉语语法论》(高名凯.1986.商务印书馆)等
2、教学语法学
教学语法学是指根据语言教学的实际
需要,采用比较成熟或普遍认同的观点和
基本理论体系的语法学。教学语法学注重
规范性、统一性和实践性,不强调理论创
新性,尽量避免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教
学语法从语法教学实际出发,涉及的内容
比较全面,一般都要明确说明哪种说法是
正确的,哪种说法是错误的,从而达到更
好地指导语言应用的目的。
《中学教学语法暂拟系统》(1954)是汉
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代表。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
两部分。 词法包括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主要
讨论词类的问题,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
划分出来的。句法主要讨论句子的六大成分: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词是基本的句法
单位,句子成分是由词来充当的。同时认为,句子
成分和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词进入句子后就能作
句子成分。
“暂拟系统”的句子分析并没有吸收结构主义
的层次分析法,而是采用传统的中心词分析法。分
析句子先要找出两个中心词(主语和谓语),然后
再找主语和谓语的连带成分和附加成分——宾语、
定语、状语和补语。
“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是汉语语法学史上
影响最大的语法体系之一,奠定了中学语法教学
的基础,极大地方便了语法教学,至今对汉语语
法教学与研究仍有很大的影响。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1984)。这是
对“暂拟系统”的修订,对其作了删简、改换和
增补的工作。如分析句子由中心词分析法改为层
次分析法,取消了“合成谓语”、“复杂谓语”、
“宾语前置”等内容,增加了“句群”。
从“暂拟系统”到“系统提要”,说明了我
国的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
汉语语法著作。作者马建忠在《马氏文通》
后序中说:“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
焉……微特中国之书籍,其道理可知,将由
是而求西文所载之道,所明之理,亦不难精
求而会通焉。”为此他花了10多年时间写成
此书。全书以典范的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取
材于四书、三传、史记、汉书以及韩愈等人
的文章。
全书的理论体系模仿西方传统语法,同时也注重
汉语实际。如词类系统,除了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
字、介字、连字、叹字之外,增加了助字(语气词)。又如
句法系统,拿静字(形容词)与动字(动词)并列,认为它
们都能充当语词(谓语)。全书分10卷。卷一讲“正名”,
介绍主要的术语。卷二至卷九依次论述各类实词和虚词。虽
然以词类为纲,但是具体分析时莫不依据语句。卷十论句读,
是句法的总论。作者在《例言》中说:“是书本旨,专论句
读。”这是《马氏文通》的特点。马建忠主张根据词义确定
词类,同时认为词类和句子成分有对当关系。如果遇到不符
合这种规定的情况,就用词类通假来解释。例如“其愚不可
及也”中的“愚”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他又认为“字
无定义,故无定类”,与词类通假说不无矛盾。
《马氏文通》借鉴和吸收西方语法理论,规模宏大、
体系完整,奠定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是中国
语法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随着20世纪初白话文在文
化教育界的普及而迅速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
动以后,白话文不仅很快成为通行语文形式,也自
然成为语言研究的对象。继早期最有影响的以文言
为研究对象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之后,20年代
初以《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为代表的一
批以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论著相继问世。80
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
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
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
方面都进行了广泛探究,研究方法也呈多元化趋向。
思考与练习:教材P8第一、四、七题。
第二节 词类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汉语词类系统;
2、词类的划分标准、各类词的语法特征、类
型和使用;
3、能够运用功能标准划分词类;
4、能够运用功能分析法来确定词的词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词类划分标准;各类实词和虚词的语
法特点;运用功能标准分析词类;常见虚词的运
用;兼类词与同音词、词的活用。
难点:词性的辨别;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语气词的连用。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汉语词类及其划分标准(教材P8—10)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是词在语法结构中
表现出来的功能类别。
词类是语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划分词类
是进行语法分析的必要基础,只有在词类划分
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科学地分析和说明各
类词的用法以及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则。
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
包括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承担句子成分的能力
以及形态变化的特点等三方面。
(一)词类划分的一般标准
词类划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形态标准
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是屈折语,有丰富的形
态变化。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存在着简单的一一对
应关系,例如,动词与谓语对应,名词与主语、宾
语对应,形容词与定语对应,副词与状语对应,等
等,因此可以根据词的形态变化来确定词类。
传统汉语语法学一方面根据词的意义划分词类,
另一方面照搬印欧语的词类划分方法,简单地将汉
语的词类与句子成分对应起来,认为汉语中作主语、
宾语的是名词,作定语的是形容词,作谓语的是动
词,作状语的是副词。如果动词和形容词出现在主
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就认为这些动词和形容
词“名物化”了。
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只有少数词带有
类似印欧语言的“形态标志”(教材P9:构形
形态如动词、形容词重叠表示共同的语法意义,
构词形态如加词缀)如,以“子、儿、头、家、
们、性”等词缀结尾的一般是名词,以“化”
结尾的一般是动词等。汉语的词充当不同成分
时不会发生形态变化。例如,动词无论作谓语、
述语,还是作主语、宾语或补语,都采用相同
的语音形式,未发生任何形态上的变化。因此,
根据形态标准只能给汉语中一小部分词归类,
而无法确定不带形态成分的词的类属。汉语在
形态方面表现出的这一特点,同样只能作为词
类划分的参考。
2、意义标准
词的意义包括词汇、语法和色彩意义。判断词类
主要看词的语法意义,适当参考词汇意义,一般不考
虑色彩意义。而在词类划分中所参考的“词汇意义”
主要是指抽象的“类别”意义,而不是具体的“词
义”。如通常认为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等,就是“类别”
意义。
语法意义是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作用所体现出的
功能意义,是一种概括性更强、概括程度更高的类型,
主要包括词类的类意义、词与词组合产生的关系意义
等。形态、语序、重叠、虚词等语法形式所表现出的
意义都是语法意义。
由此可见,语法意义比较复杂,而且存在不同层
面上的语法意义,不是词类划分的唯一标准,而是词
类划分的参考。“根据词的意义划分词类是
行不通的。”(朱德熙)
3、功能标准
词的语法功能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
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这是划分词类的重要
标准。词的语法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组合能力
主要包括实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实词与虚词
的组合能力。不同词类之间是否能够组合、以什么
方式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样的语法关系等。
例如形容词大多可以和副词组合,接受“很”、
“太”等程度副词的修饰;动词可以和名词组合,
可以带“着、了、过”等动态助词等。
②词在句子中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
实词一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例如名
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形
容词的显著特点是可以作谓语、定语等。
虚词不能作句子成分。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吕叔
湘),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形态特征划分词类。
汉语词类划分主要以词的语法功能为标准,
适当参考形态变化和意义方面的依据。
词的语法功能包括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充
当句法成分的功能。在划分词类的时候,并不是
把一个词所有的语法功能都拿来作分类的依据,
而是把具有共同语法功能的一组词归为一类。
如,根据能否经常作主语、宾语,能否经常
作谓语,能否受“不”修饰等特征,将名词与谓
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区分开来,进而根据能
否带宾语,将动词与形容词区分开来,动词常充
当
述语带宾语,而形容词则一般不带宾语。
二、汉语的词类体系(P11)
汉语的词首先根据是否能作句子成分,分为实词和
虚词两大类(两者的区别)。
1、实词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比较实在,
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时间、
处所等。实词又可以分为四类:
(1)主体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2)数代词:包括数词、量词、代词;
(3)修饰词:包括副词、区别词;
(4)声音词:包括拟声词和叹词等。
实词又可以根据意义和功能分成体词和谓词
两大类。体词主要用来指称人或事物,以名词为
代表,数词、量词、区别词和代替这几类词的代
词。谓词主要用来陈述,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
和代替这两类词的代词。
体词和谓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体
词主要作主语和宾语,谓词主要作谓语,谓词前
可以加上否定副词“不”,体词则不能加。
2、虚词
虚词只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
分。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
类。
三、实词及其运用(略,P11,请认真阅读整理 )
1、名、动、形容词比较(+不、+很、+宾语)(P17)
2、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区别(P18) :
能否作定语( 能 、能 ); 能否作谓、补语
和状语 (不能、 能); 能否加副词“不” (不
能,只能前加“非”; 能 )
3、副词与形容词、时间副词与名词的区别。
①副词与形容词的区别(P26)
副词能作状语,“极”、“很”能作补语。形
容词能做谓语,谓语中心,定语,不能作状语,能
被程度副词(“很”)修饰,后头能带“些、点儿、
的”
②时间副词与名词的区别(都可作状语) (P27)
时间副词只能作状语。时间名词可作主
语、宾语、定语,有的还能作谓语。
四、虚词及其运用(略,P36,请认真阅读整理 )
1、同形介词和连词的区别(P40) :
例:我跟你两个人一起去。(连)
我跟你说不清。(介)
我不跟你多说,(介)
①连词“跟”所连接的两个词语是联合关系,
一般可以互换位置而意思不变。介词“跟”连接的
词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不能互换位置。
②介词“跟”之间可有状语,连词前不能。
③连词“跟”的一般可省去,用顿号代替,介
词
“跟”不能省。
(P27)
例:这支笔是我的。( 助)
你这样做是不行的。(语)
①看“的”后能否添加相应的名词:助词
“的”可以,语气词“的”不能,表肯定、确定
语气。
②看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
改变了没有,如果改变了,“的”就是结构助词,
反之,就是语气词。
③对那些用“是”的句子,还可以用改为否定
句的方法来检验,看否定词加在什么位置上。能
加在“是”、“前”、“的”是助词;只能加在
是后,“的”是语气词。
五、词类划分的几个问题
(一)词类与词性
词类指的是词的语法分类,它是以某种语言
的所有的词作为划分的对象;词性则是指某一类词
所共同具有的语法功能,它是对该类词内部的每一
个词而言的。不同的词类,异中有同;相同的词类,
同中有异。
(二)词的跨类现象
1、兼类词
(1)兼类词的定义
兼类词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兼具两类或
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意义上又有密切的联系。
常见的兼类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名兼动、
名兼形、动兼形容、介兼动。
例:讲究
有钱人捐钱一般是讲究回报的。
(动词)
新房布置得很讲究。(形容词)
(2)兼类词的判断
判断兼类词应注意同一性原则,即
将读音相同、意义有联系而分属不同词
类的词看作兼类词,应注意与同音词或
词的活用相区别。
2、同音词 两个词同音又同形,而语法功能
分别属于A和B两类词,意义是没有丝毫联系,这
两个词就是同音词。
同音词有来两种情况:一是意义毫无联系,完
全是两个偶然同形同音的词,如“白”;二是历史
上可能存在意义上的联系,只是现在已看不出联系
了。如:张(动词“张开嘴巴”、量词“一张纸”)
兼类词与同音词二者相同之处:(1)语音形
式相同;(2)词类或意义不同。
二者的不同之处:兼类词所兼不同词类的词汇
意义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同音词只有语音相
同,而词汇意义不相关。
例1:科学是客观的真理。
规范、科学、合理和有效地使每一分捐款
发挥作用。
两句话中的“科学”读音相同,分别具备名
词和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第一个“科学”经
常作主语和宾语,第二个“科学”经常作状语,
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而且两个“科学”的词
汇意义相关,因而是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词。
例2:拜读您的大作。
枪声大作。
前一个“大作”是称呼对方著作的敬辞,后
一个“大作”是“猛烈发作”的意思,两个“大
作”只能
算作同音词,而不是兼类词。
3、活用
某个词本来属于A类,只是由于表达的特殊需
要,临时用作B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
例如:她说话也哲学起来了。
(“哲学”名词活用为动词)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朦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借用
某个词是A类词,但在词汇意义基本不变的情
况下可以临时借用为B类。这主要指的是一些借用
量词。
由动词转化来的物量词: 捆(一捆柴)
由名词转化来的物量词:车(一车水泥)
(三)词性的判别
1、词性判别的要求
(1)坚持语法标准——依靠语法特征
(2)明确条件性质
明确所依据的特征对某类词来说是充足条件
还是必要条件。
充足条件:“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的
条件,如能带宾语是动词的充足条件。能带宾语
的一定是动词,但不能带宾语的不一定不是动词。
必要条件: “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的
条件,如能作状语对副词来说是必要条件,一个
词
如不能作状语,就不可能是副词,但能作
状语的词,不一定就是副词。
2、词性判别的方法
(1)直判 —根据语法特征直接判定词类,直接证
明。公式 :
凡符合A类语法特征的,属A类。
X符合A类语法特征,
所以, X属A类。
(2)排他—通过排斥其他各种可能,借以肯定只
有某种可能。间接证明。公式 :
或者是A类,或者是B 类,或者是C 类(无
别的可能)。
X不可能是A类,也不可能是B类,
所以, X是C类。
(3)类比—已知甲词属某类,由此推知只能跟甲词
同类的乙词也属某类。间接证明。
公式 :
X只能跟Y同类(如意义相同)(无破坏性
根据)。
Y是A类,
所以,X也是A类。
注意:不能轻率类比(不管语法上的根据,一抓
住意义上的共同点就拿来类比,从而轻率地作出结
论。)
作业:1、P36第四、八题,P59第七题。
第三节 短语(P59)
【教学目标】
1. 掌握短语的性质和短语的分类。
2. 掌握复杂短语和多义短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短语不同的分类。
难点:复杂短语和多义短语的分析。
【 教学方法和手段 】
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内容 】
一、短语概说(P59)
(一)短语的定义
短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
规则构成的语法单位。短语是在语义上能逐层贯
通,在结构上能逐层搭配起来的没有句调的一组
词。过去也叫词组,传统语法研究把短语分为两
类:一是词组,即实词与实词按照一定的结构方
式组合起来的短语;二是结构,即实词与实词的
非结构组合以及实词与虚词的组合。
(二)短语在汉语语法体系中的重要性
短语是汉语中的基本语法单位之一。
1、短语的直接成分中包括了汉语的八种语法成
分;短语直接成分间的五种基本结构关系是汉语的
基本语法关系:主谓 动宾 中补 偏正 联合
2、短语是汉语句子的备用单位,可以充当各种
句子成分,构成句子的基本框架。
汉语语法体系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四级.
其中,语素,词,短语是静态的备用单位,它们不能单独
组成句子,而句子则是动态的现实的单位,短语处于动
态和静态之间的语法单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短语的加强反映了结构主义语法的重要特
征,结构主义语法重视句子结构与层次关系.汉语
短语的构造原则与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大
多数短语加上句调(有的需加语气词)就具备了
表述性,可以单独成句。短语的结构关系又与合
成词内部的结构关系基本一致。因此以短语为基
点的语法体系可以做到内部一致,没有矛盾,同时
又十分简明,语法研究的重点在于短语分析.
4、短语的扩展与紧缩体现了语法的层次性
与递归性。
(三)决定短语结构关系的因素(汉语中组成短语的语法
手段)
语序和虚词决定了短语的结构关系,其中语序常常起重
要的作用。
1、改变语序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关系。如:
发展迅速(主谓)→迅速发展(偏正)
学习刻苦(主谓)→刻苦学习(偏正)
观点明确(主谓)→明确观点(动宾)
2、虚词的有无和不同虚词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关系。
如:
市场繁荣(主谓)→市场的繁荣(偏正)
蒸馒头(动宾)→蒸的馒头(偏正)
爸爸妈妈(联合)→爸爸的妈妈(偏正)
(四)短语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目的和标准可以给短语分出不同的类。
只就它本身的内部构造(短语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
系)来看可以分出结构类;按照在句法中功能(短语在句
子中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又能分出功能类。这两种分法
(结构关系和语法功能)一个从内部着眼一个从外部着眼。
短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1、结构类型
根据短语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将短语分
为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动宾短语、中补短语、偏正短
语、介词短语等。其中:
由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叫实词短语,
或称“复合短语”。实词短语包括主谓短
语、动宾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偏
正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
量词短语、方位短语。
由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叫虚词短语,
或称“派生短语”。虚词短语包括介词短
语、比况短语、“的”字短语、“所”字
短语。
2、功能类型
短语的语法功能包括短语充当句子成
分的能力、短语与其他词或短语的组合能
力。
另外,考察短语的语法功能还要考虑
语法手段(语序和虚词)在短语中的作用,
以及充当短语直接成分的词语的语法性质、
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等因素。
根据短语的语法功能,可以将短语分
为:
①体词性短语:包括定中短语、复
指短语、量词短语、方位短语、“的”
字短语、“所”字短语、体词性联合
短语。
②谓词性短语:包括主谓短语、动
宾短语、中补短语、状中短语、谓词
性联合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
比况短语。
③附加性短语:包括介词短语
3、其他分类
①根据短语能否单独成句,可以将短语分为自由
短语和粘着短语。
自由短语加上相应的语调或语气词后可以单独成
句。例如:
明天星期天。
推开大门走进去。
粘着短语不能单独成句。例如:
被大家 把脏水 所见
②短语还可以根据构成要素是否凝固分为固定短
语和临时短语。
固定短语指结构固定,一般不拆开使用的短语,
例如成语、惯用语和谚语等。
临时短语是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按照语法规则临
时组合而成的短语。
二、短语的结构关系(P60)
(一)短语的基本结构类型
汉语短语的基本结构类型有:
1、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是由主语和谓语组成的短语。
主谓短语的内部结构成分之间有陈述与被陈述、说明
与被说明的关系。主语是陈述的对象,一般也可看作话题;
谓语是对主语所提出的对象加以陈述,或说明主语干什么,
或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说明主语是谁、是什么。例如:
(1) 他去 我喝
(2) 心情舒畅 环境优美


(3)眼睛大大的 个儿高高的
(4)张三是学生 我是老师
注意:A、以上举的都是主谓短语,只是
作谓语的成分有所不同。例(1)是动词,
例(2)是性质形容词,例(3)是状态形
容词,例(4)是由动词“是”带上名词的
动宾短语。
B、同其他类型的短语相比较,主谓短
语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主语与谓
语之间可以有停顿,也可加上相应的语气词。
例如:
(1)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巍然屹
立在西藏南侧
(2)那时候的学生啊,都喜欢朗诵徐
志摩的诗歌
2、动宾短语
动宾短语又叫“述宾短语”,是由动语
和宾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
关系的短语。
动语或述语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任,表示
某种行为动作,这是整个短语的核心。
宾语部分常见的是由名词性词语充任,
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充任,它是受
前一部分影响、支配的对象,称之为宾语。
动语和宾语之间是一种支配关系。
例:
(1)吃米饭
写了篇文章
(2)逛公园
过来一个人
(3)看打球
值得考虑
(4)爱干净
以为很好
(5)听说他回来了 知道她已经走了
例(1)-(5)都是动宾短语。作动
语的都是动词性词语;就宾语看,例
(1)、(2)作宾语的是名词性词语,例
(3)是动词性词语,例(4)是形容词性
词语,例(5)是主谓短语。(动词分名
宾动词,谓宾动词等)
在上述两种短语中应当注意的是:
(1)主语和谓语是相对应的句子成分,动语
和宾语是相对应的句子成分,主语和宾语之间没
有直接的联系。
(2)主语和施事,宾语和受事也不存在必
然的联系,主语不一定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或
与事主语;宾语不一定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
结果、工具、处所或数量宾语。主语和宾语是语
法学上的概念,施事和受事是语义学上的概念
(句法成分部分具体分析)。
3、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
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根据充
当中心语的成分的语法特点,可以将偏正短语
分为:
①定中短语 定中短语也叫“体词性偏正短
语”,是语法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偏正短语。
定中短语的修饰语是定语,充当中心语的
一般是体词性成分,定语从领属、范围、质料、
形式、性质、数量、用途、时间、处所等方面
描写或限制中心语。如:
白衬衣
漂亮的衣服
木头桌子 不锈钢的勺儿
学校的房子 我的书
红红的脸 绿油油的秧苗
三本书
今天的报纸
定中短语充当定语的成分比较灵活,如
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介词短语等。
中心语一般是体词性成分,如名词、代
词、数词、定中短语、体词性联合短语等。
有时谓词性成分也可充当中心语,如 “智
力的开发” 等。注意:
这是一种特殊的偏正短语,还有如:






社会的演变 经济的发展 文艺演出
我们的估计 求学的希望 灯火的辉煌
南方人的精明 分析的准确 手段的毒辣
胃口的膨胀
这类偏正短语的中心语都是谓词的。修
饰语是名词或谓词。只能作主语和宾语,
是名词性的,定中短语。
造句:
②状中短语
状中短语也叫“谓词性偏正短语”,是语法
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偏正短语。
状中短语的修饰语是状语,充当中心语的一
般是谓词性成分。状语和中心语之间有时用
“地”。例如:
非常出色 很可能 三尺宽 愤怒地说
状中短语的中心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例如动
词、形容词、述宾短语等。有时数量词或量词短
语,甚至定中短语也可充当中心语,例如:
正好五位 就两块钱
4、中补短语
中补短语,也叫“述补短语”,是由中心语
和补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补充与被补充关系
的短语。补语从结果、程度、状态、趋向、时间、
处所等方面对述语进行补充说明。中心语和补语
之间有时用“得”。例如:
写错了(结果) 高兴坏了(程度)
讲得眉飞色舞(状态)
出生在上海(处所) 搬出去(趋向)
中补短语的述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
是整个短语的核心。构成补语的主要有动词、形
容词、副词以及谓词性短语等。彼此之间是补充
关系。补语可以分为几类(句法成分部分具体分
析)
5、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有三个特点:第一,各组成成
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第
二,各组成成分的词性一般相同;第三,
组成成分可以不止两项。如:
(1)爸爸和妈妈 真的、善的、美的
[名词性联合词组]
(2)研究讨论 唱歌跳舞 听说读写
[动词性联合词组]
(3)又高又大 干净、整齐、明亮
[形容词性联合词组]




联合短语从各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看,
可以具体表示三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如:“爸爸和妈
妈”、“研究商量”“真的、善的、美
的”等;
(2)表示选择关系。如:“今天或明
天”、“棉的或者毛的”;
(3)表示递进关系。如:“妈妈甚至
奶奶(都同意)”、“研究并决定”、
“多而好”等。


联合短语从语法功能上看,可以是名
词性联合短语,如“爸爸和妈妈”、
“长江、黄河、淮河”、“真的、善的、
美的”等;也可以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
联合短语,如“研究讨论”、“唱歌跳
舞”、“又高又大”、“真善美”、
“多而好”等。
以上五种短语跟句子和词的基本结构
相同,可以叫基本短语。我们接着看短
语的其他类型。
(二)短语的其他结构类型


1、 连谓短语
又称“连动短语”,是由共用同一个主语
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性词语组成的、其间
是动作行为的顺承关系的短语。
连谓短语中的两个或几个谓词性词语都与
同一个主语存在主谓关系,这些组成成分之间
一般按照动作或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直
接成分之间没有主谓、述宾、述补、联合、偏
正等结构关系,没有停顿和关联词语,前一个
谓词后往往加上“着”、“了”等助词。只有
动词“来”和“去”可以直接与另一个动词组
合。如:
(我们)下了课打篮球
推开大
门走进去
2、兼语短语


兼语短语是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套叠在
一起构成的短语,其特点是:第一,只包含两
个部分,前一部分一定是一个动宾短语,后一
部分常见的是一个动词性成分,有的也可以是
一个形容词性成分;第二,作为前一部分的动
宾短语,其宾语在意念上一定是后一部分中的
主要动词的施事或后一部分中的形容词所说明
的主体,即动宾短语中的宾语兼作主谓短语中
的主语。
兼语短语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由含有使令性
意义或表示赞许、责怪的动词充当,例如:
让 叫 令 使 要 催 派 请 要求
促使 命令 请求 打发 派遣 鼓励 动员
埋怨 担心 称赞 表扬
兼语短语中的第一个动词也可以由非动作动
词“是、有”充当。
兼语后的谓词性成分表示由兼语前的动词所
产生的结果。动语和兼语之间不能有停顿或语气
词,不能加上状语。例如:
请你提意见 派小李去 有人找你
让他先走
推选他当我们的代表



3、同位短语
同位短语又称“复指短语”,是由所指相同
的词或短语组成、相互进行注释解说的短语。
同位短语的直接成分由不同的词语充当,相
同的词语无法构成同位短语。。如:
首都北京 他们三个人 周恩来总理
同位短语的直接成分一般由体词性词语充当,
谓词性词语有时也可以作为同位短语中的直接成
分,如:治理整顿金融秩序这项工作
同位短语的直接成分之间没有并列、选择或递
进等结构关系,不能加入关联词语或助词“的”。
两个直接成分中,通常一个所指比较具体,另一
个所指比较概括。
同位短语从形式上容易与联合短语和偏正短
语混淆,区别时应注意:
(1)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之间是并列、选
择或递进的关系,可以加上相应的关联词语。如:
聪明能干—→聪明并且能干
工业农业—→工业与农业
同位短语中不能加关联词语。例如:
我们大家—→*我们和大家
海滨城市青岛—→*海滨城市和青岛
(2)有些语法学者把这些修饰语和中心语所
指相同的短语划入偏正短语。定中短语的修饰语
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被限制的
关系,其间一般可以加上“的”。例如:
大学食堂—→大学的食堂
野生动物—→野生的动物
同位短语的结构成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无偏
正之分,不存在修饰、限制与被修饰、被限制的
关系,中间一般不能加“的”。如:
我们大家—→*我们的大家
首都北京—→*首都的北京
少数同位短语加“的”后变为定中短语。例
如:我们渔民—→我们的渔民
4、方位短语
方位短语是由方位词附加在体词性词语或谓
词性词语之后组成的短语。
方位短语可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意义。
如:
处所:楼上 凳子上 大楼里 屋门外
时间:十年前 冬天里 开会前 比赛中
范围或界限:十岁以上 县级以上
方位短语在实际使用中常与介词组合成介词
短语。例如:
在手里 在楼上 在许多年前 在比赛过程中
5、量词短语






量词短语一般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
是当数词为一时,往往省去不说,如:
他有个女儿在上学.
量词一般和数词或指示代词结合,前者
形成数量短语,后者形成指量短语。如:
一次 三小时 这辆 那次
指量短语还包括由指示代词与数量短
语构成的短语。如:这一幕 那两本
由物量词组成的量词短语主要用来修
饰名词:如一滴水、一所房子等
6、介词短语

又称“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另外的
实词或实词短语组合而成,实词可以是
名词,代词或方位词等。而短语主要是
名词短语,联合短语和同位短语等。介
词短语的主要功能是在句中充当状语和
补语,有时也可以作定语,但不能作主
语、谓语和宾语。一般表示工具、方式、
原因、目的、处所、时间、对象等意义。
例如:
工具:用钢笔写字 用大碗乘汤 用手摸
方式:按惯例处理 通过跑步健身 凭常识判断
对象:被大家尊重 把脏水倒掉 跟老师谈谈
目的:为健康而锻炼 为荣誉战斗 为生计奔波
处所:在操场上踢球 在阅览室查资料
时间:写于八十年代 从星期一算起
原因:因公出差 因事请假 为爱情苦恼
介词短语中作宾语的一般是体词性词语,有
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作宾语,例如:
以做工精细闻名 通过交谈意识到严重性
7、助词短语



“的”字短语:由助词“的”附着在实词或实
词短语后面,实词或实词短语可以是体词性的,
也可以是谓词性的。
比况短语:由比况助词“似的、一样”等附
着在名词等词语后面组成,表比喻。
“所”字短语:由助词“所”加在动词前面
构成的体词性短语。“所”字短语一般表示动作
的受事,例如:所学。“所”字短语常与助词
“的”组成“的”字短语,由“所”构成的短语
还可以加上“的”用来修饰中心语,构成定中短
语。
三、短语的功能类(P67)



根据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可分为:
充当主语、宾语的就相当于名词,叫名
词性短语。
能作谓语,相当于谓词的就叫谓词性短
语。请大家看68页的表格,看看名词性
短语有哪些?谓词性短语有哪些? 。
四、短语的层次分析
(一)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短语是由词和词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以及
层层套叠的关系组合而成的,由此而形成了
句法组合的层次性。只有一个层次的短语叫
简单短语,包括所有由两个实词组合而成的
短语及由多个实词平等并列组合而成的联合
短语。如“学习外语、非常努力、大家满意”
“观察、描写和解释”等。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短语叫复杂短语。
复杂短语至少由三个词构成,并且至少有两
个组合层次,如“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大
家努力学习外语”等。
(二)复杂短语的层次分析——直接成分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也称层次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
(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
的方法。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
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分
析语言现象时常用的一种方法。词和词按照一定的
规则组合成一个合法的线性序列,但词与词组合的
先后次序与它们在线性序列中出现的次序并不完全
一致。另外,一个小的句法组合体还可以充当更大
的句法组合体的构成成分,形成大套小的套叠关系。
组合的先后次序和层层套叠的关系形成了语言单位
组合的层次性特点,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就
是要反映语言单位组合的这种层次关系。
1、基本分析原则(P72)
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线性
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但
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
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
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
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
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
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
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
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
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
例如:我们 进行 社会 调查
|主||____谓_______|
|_述 | 宾____ |
|_定)中 |
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
(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
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
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结构原则,从一个句法结构体中切
分出来的片段必须是语言合法的音义结合
体,或者是词,或者是短语。如:
一件崭新的呢子大衣
(a)一件崭新的呢子/大衣
(b)一件崭新/的呢子大衣
(c)一件崭新的/呢子大衣
按照(a)(b)两种切分的方法分析
出的“一件崭新的呢子”和“一件崭新”
不是合法的音义结合体,因而这两种切分
都是不正确的。(c)才是这个短语的正确
切分。
(2)功能原则,即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之间必
须有一定的语法关系,直接成分的组合必须符合
汉语句法的语法规则(可以根据组合规律再重新
结合起来)。如:非常干净的衣服
(a)非常/干净的衣服
(b)非常干净的/衣服
如果按(a)的方法切分出的“非常”和“干
净的衣服”虽然都是汉语中可以存在的句法单位,
但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非常”不能修饰名词性
成分“干净的衣服”,因此这种切分是错误的。
(b)是正确的切分。
(3)意义原则,即语义上要符合逻辑常
理,将切分的结果重新组合应与原句法结构
体的意义一致。如:苹果绿的裙子
(a)苹果/绿的裙子
(b)苹果绿的/裙子
(a)将这个结构体切分成“苹果”和
“绿的裙子 ”两个直接成分,符合上述两
个条件,但将二者组合起来的意义与原短
语的意义不一致,因此这种切分是错误的。
这个短语的直接成分应为“苹果绿的”和
“裙子”,即(b)是正确的切分。
2、分析过程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
步骤:第一步是切分结构层次(到词为止),
第二步是确定结构关系。例如:
他 去年 去 了 一趟 美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谓关系
|___||______________| 状中关系
|________| |__| 动宾关系
|_| |___| 中补关系
层次性是语言结构的本质特点之一,也是人们
理解话语的关键。日常交际过程中所听到的或表
达出来的都是线性词语序列,但要理解某一句法
组合体的意义,必须理清这些线性词语序列中词
与词之间的组合次序和层次构造 。
切分过程中应注意:
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当,
后面便容易全都切错。
②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
素不需要切分。
③为避免切分过程中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
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
3、层次分析法的图解表示
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
组合法和树形图。
①切分法(切分式图解法,框式图解法)
切分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将所要分析的短语
或句子作为一个整体,从大到小,逐层切分。
如:申奥 成功 有助于 中国 的 改革 与 开放。
|_ 主 _ _| |______ 谓 _______________|
|主 | |谓 | |_动 |______ 宾_________|
|__ 定_)_ 中_______|
|联+合
|
②组合法
组合法是把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切
分到单词,然后从小到大,依次组合起来。
例如:
他 弟弟 在 北京 念 大学
|_定中_ | |_介宾_ | |_动宾
_|
|
|____状中____|
|_____主谓______|
③树形图
树形图是把有关的结构分析用竖线和
斜线连接起来,从而显示出句法单位内部
的结构关系。例如:
S
/
\
主语
谓语
/\
/\
偏 正
动 宾
| |
|
|
取暖 设备 出现 故障
另外,还可用简易加符号法:竖线的加
符号法和横线的加符号法。
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切分式图解法。
五、多义短语(P68)
1、短语的多义性
短语是静态的语法单位,不与特定的
语言环境相联系,不具备交际功能和表述
性,因而有些短语的表义具有不确定性,
同一个线性序列表达多种不同的意义,这
种现象称为短语的多义性。多义短语用在
句子当中,如果不能消除多义,就出现歧
义现象。
2、多义短语形成的原因
(1)一个短语中如果有词语多义,可能引起
整个短语多义:
这是小李的朋友
我可以三天不吃饭
(2)词性不同:
饭不热了
他原来是个工人
(3)层次划分不同
救过他姐姐的学生
江苏和安徽的部分地区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
(4)结构关系不同
他没有病
车没有锁
学习文件
(5)语义指向不同
这个人谁也不相信
连我也不相信
反对的是他
以上讨论的是引起短语多义的一些主要原因,
此外还可以有其他一些原因:
他不会写诗(逻辑重音位置不同。)
有时还可以多种原因共同起作用,使一个短
语多义:
她的鞋做得好(多种原因。含语境。)
照顾孩子的妈妈(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都不相
同)
3、怎样消除歧义



适当增加词语
改变结构
在口语中,还可以根据停顿重音的
不同来消除歧义。
短语小结(略,P72)
1、我们分析短语用的方法主要是层次切分法。
2、层次切分的原则和方法。
3、短语的扩展

根据功能可以把短语分成:动词性短语,形
容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我们用符号图对这
些短语进行分析时,首先要找到这些短语的核
心词,也就是主体词,按照距离主体词的远近
来逐个找它的其他成分(分析:P74)。

短语都是有核心词扩展来的,分别举例看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扩展过程。
第四节
句法成分
教学难点:多层定语、状语的分析
教学难点:多层定语、状语的分析。
第四节 句法成分
一、句法成分概说
句法成分是各种语言单位在句子里面的功能
状况分析,现在句子成分比过去句子成分多,名
称相同的,跟过去的内涵也有很大的差别.句子
成分的认定和词类密切联系,我们既要看到一
般的情况,又要看到特殊的情况。比如,跟传
统语法的内容大不相同,主语是陈述的对象,
谓语是陈述的内容,构成了句法分析中第一层
次的两大直接成分。

我们应该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去研究句法成
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句法----主语和谓语

语义----施事和受事

语用----话题和说明
二、主语和谓语(P77)
(一)关于主语和谓语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里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两个主要
的句法成分。主语是说话人所要陈述的对象,谓语是来陈述
主语的。
在汉语里,主语一般可以理解为一个话题。例如:
(1)弟弟在看电影。
(2)信寄走了。
(3)她很聪明。
(4) 她的眼睛大大的。
(5)他家里有一只猫。 (6)今天是星期三。
由于汉语里的主语一般可以理解为说话的话题,所以句
子的主语从语义上来看,可以是谓语动词(即谓语部分的核
心动词)的施事(即动作者),如例(1);可以是谓语动
词的受事(即受动者),如例(2);也可以是谓语所陈述
的主体,如例(3)、(4);也可以是事物存在的处所,如
例(5);也可以是判断的对象,如例(6)。
(二)主语、谓语的构成材料(略,P77、p78)
(三)主语的的意义类型
谓语如果是由动词性词语充任,那么从意
义上看,主语一般说会有以下三种情况:施事、
受事、当事。
1、施事主语
主语(是)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
主谓的语义结构关系是”主动者+动作” 关系。
例:①狼 || 咬死了羊了。
②他||在高山上了望、倾听。
③她的泪水||欺骗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受事主语
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
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主谓的语义结构及
关系是“受动者+动作”。例:
④这一本书 || 看完了。
⑤饭 || 做好了。
⑥笔记 ||整理好了。
⑦衣服|| 洗干净了。
3、当事主语
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
主语只是跟动作有关联的当事。这有
几种情形:
第一,作谓语的动词性词语不表示
具体的行为动作,如:“她是会计。”其
中的谓语动词“是”不表示具体的行为
动作,作为主语的“她”很难说是施事
还是受事。类似的动词如“有、像、属
于、包括、当作、成为”等等。
第二,作谓语的动词性词语虽然表示具体
的行为动作,但是这个行为动作既不是主语所发
出的,也不是主语所承受的。例如:
这件事不怪他。
前面来了一个人。
昨天下雨。
第三、谓语不用动词而用形容词、名词的
句子,其主语也是当事主语。例如(p81页)
一般将主语是施事的主谓句,叫施事主
语句,也就是主动句(P80)。这种句子,
如果谓语里的动词是及物动词,一般要求带
上宾语,否则句子在语义上是不(能)自足
的,不能成句。如:“狼 || 咬死了羊了。”不
能说“狼咬死了” ;“他骑了一辆车”不能
说“他骑了” 。
将主语是受事的主谓句,称为“受事主
语句”。这类句子在汉语里用得很普遍,也很
有特点,所以需要单独提出来谈谈。
受事主语句有以下特点:
第一、含有被动意义。汉语里的被动句,不
一定有形式上的标志,受事主语句就是被动句。
例如:
(1)杯子给弟弟打破了。
(2)自行车被偷走了。
(3)信寄走了。
(4)收音机修好了。
这四个句子都含有被动意义,例(1)、(2)分
别有表示被动的标志“给”和“被”;例(3)、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在汉语里,这四
个句子都是被动句。
第二、主语是有定的,即主语所指的事物,
或者是说话双方已知的,或者含有周遍意义。如:
(5)书买来了。
(6)那小说已经看完了。
(7)一个字也不认识。
(8)什么都吃一点儿。
例(5)、(6)中的“书”、“那小说”都一定是说
话双方已知的事物,例(7)、(8)中的“一个字”、
“什么”都带有周遍意义。
第三、谓语一般要求是复杂的,也就是说谓语不能
是单个动词。例如一般不单独说“苹果买”、“衣服
拿”,除非在表示对比的句子中,或用作答话。如:
(9)这孩子嘴刁,瘦肉吃,肥肉不吃。
(10)“你不喝啤酒?” “啤酒喝。”
如果谓语是个动词性短语,或者动词后带上“了、
着、过”,句子就能说了。例如:
(11)苹果不买了。
(12)衣服拿了两件。
(13)苹果买了。
(14)衣服拿了。
(15)苹果买过。
(16)衣服拿着!
总之,在汉语里,受事主语句就是被动句,而且
有一定特点。
(五)谓语的意义类型
主要看谓语对主语的作用,可分为三类:
一类着重于叙述,叙述主语所做的或与主
语有关的一件事情,这主要由动词性词语充当
(p81提到的课本中的例①④)。
一类着重于描写,即描写主语的性状,这
主要由形容词性词语(包括形容词性的主谓短
语)充当(p81提到的课本中的例⒂⒃)。
一类着重于说明判断,即说明主语的类属
或情况,如“叶剑英是广东梅县人”。
三、动语和宾语
动语和宾语是句子中两个重要的句法成分。
前面“短语”一节介绍动宾短语时曾说过,动语
表示行为动作,宾语是行为动作所支配、影响或
涉及的对象。动语和宾语是共现共存的两个成
分,一个句子有宾语就一定有动语,反过来有
动语就一定有宾语。动语是用来支配或关涉后
面的宾语的,宾语是动语支配或关涉的对象。
在这一部分要明确:在汉语里作宾语的不
一定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一)动语、宾语的构成材料(略,P82、P83)
(二)宾语的意义类型
1、受事宾语
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关涉的
人或事物。
①动作的承受者
例:打人、开门、砍树、拍桌子
②动作的对象
例:批评你、表扬你、感谢你
③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例:做出成绩、说明原因、考了100分
2、施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
者,可以是人或自然界的事物。
例: 来了一位客人。
门口站着一个人。
树上挂着一只鸟笼。
高梁抽穗了。
这种句子的动词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动
词后通常带动态助词或补语等才容易独立成
句,这种宾语如果由于语用的需要可能移位
到动词前,充当主语。
3、当事宾语
表示施事、受事以外跟动词有一定关系的宾
语。
A、表处所:离开车站、到目的地、回老家
B、表时间:混日子、度春节、过新年
C、表工具:编柳条、喝小杯
D、表方式:讲普通话、寄快件、发传真
E、表原因:在家歇病假
F、目的:赶火车
I:表类别:我是学生、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J:存在: 这里有画
等等
宾语可以是施事、处所或工具,也是汉语语法特点之一。
关于汉语里的宾语,还需要了解一点,那就是汉语里边有一
种倾向,主语所指的人或物往往是有定的(即已知的、确定
的),而宾语所指的人或物往往是无定的(即未知的、不确定
的)。试比较:
(1)a 客人来了。
b 来客人了。
(2)a 书买了。
b (我)买书了。
例(1)a里的“客人”是主语,那“客人”是有定的;b
里的“客人”是宾语,那“客人”是无定的。如果说话人和听
话人事先都知道有客人要来,那么一定用例(1)a来表述客人
到来的信息;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事先并不知道要有客人来而
来了客人,那一定用例(1)b来表达这一信息。例(2)a里的
“书”是主语,那“书”是有定的;b里的“书”是宾语,那
“书”是无定的。只有当说话人和听话人事先都知道要买什么
书,说话人才能用例(2)a;而如果听话人并不知道说话人买
的是什么书,那么说话人只能用例(2)b。当然,这只是一种
倾向。
(四)根据宾语情况将动词分类(P84)
首先可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两类:
1、及物动词
指的是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如“做、看、
打……”。可分为名宾动词、谓宾动词、名谓宾
动词。
(1)名宾动词
指的是只能带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做宾语的
动词。例如:“敲、砍、摇、打扫、修理、收
割、采购……” , 敲门 /砍柴 /摇头
这类动词的宾语都是名词,并且只能是名
词,所以叫名宾动词。
(2)谓宾动词
指的是只能带谓词性词语做宾语的动词。
如:“打算、估计、认为……”,打算去旅游 /
估计出了问题 / 认为很好
这些词语后面的宾语,只能是谓词性词语,
不能是名词性词语。
(3)名谓宾动词
指的是既可以带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做宾语
又可以带谓词或谓词性词语做宾语的动词。例
如: “指出、看见、说、表明、抱怨、埋怨;
得到、想象、保证、称赞、担心、赞成、反
对……”
2、不及物动词
指的是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如“来、
去、进、出、抖、休息、示威、睡觉……”
这些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并不是从语义上
讲的,而是从语法上讲的。如果从语义角度看,
这些动词是有动作对象的,但是在语法上这些
动词后边都不能带表示对象的宾语,因此是不
及物动词。那么这些动作对象怎么处理呢?有
三个办法:
第一,动作对象放在句首作主语。如:
这篇文章已初步定稿。/ 选举结果已经揭晓
第二,用介词提到动词之前。如:
为人民服务 / 向他鞠躬 / 把酒密封起来。
第三,把对象插入动词之间。如:
拆他的台/借你的光 / 帮我的忙 / 将他的军
另外,汉语中有些动词兼属及物与不及物
动词,因此带和不带宾语意思不一样。例如:
他死了
中国队大败
他笑
他死了爷爷 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他笑我
四、定语
定语——名词性偏正短语里的修饰语是定语。
(一)定语的构成材料(略,P85)
(二)定语的意义类型
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即:描写性和限制性。所
谓描写性定语指的是定语对中心语在性质、状态、特
征等方面作出描写,使中心语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描
写性的定语主要由形容词来充当。
描写性定语一般能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如: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青春)的气息
(壮丽)的故宫/(弯弯曲曲的)山路
(风平浪静)的港湾 /(如飞)的火车
所谓限制性定语指的是定语对中心语进行分类或
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严密准确,这种定语越多,中
心语所指的人或事物的范围就越小。一般来说,名词
性、动词性词语和区别词做的定语,多属于限制性定
语,它在所属、时间、处所、环境、范围、用途、质
料、数量等方面对中心语进行限制。例如:
(他)的笑 /(小王)的发球 /(狐狸)的狡猾
(她)的聪明 /(孔雀)的美丽 /(这种)安静
(石头)房子 /(一辆)小轿车 /(建设)项目/
(考试)时间 /(高级)中学
在限制性定语里,有一种定语同中心语在
语义上具有同一性。例如:
(写什么)的问题已经想好了。(“写什么”
就是“问题”语义上同一。)
描写性定语与限制性定语的划分只是大概
的,它们并不完全绝对。有时候,描写性定语
也有限制的作用。如:
“好消息”的“好”,既有修饰的作用,
又有限制的作用。
(三)定语和助词“的”
“的”是现代汉语里定语的标志。有时候,“的”
必不可少,少了就会改变意思。例如:
妈妈做的菜(偏正) /妈妈做菜 (主谓)
可见,有时“的”不能缺少。但是现代汉语里的
定语不一定都会带上“的”,那么何时带,何时不带
呢?
1、一般要加“的”的:
(1)部分单音节名词做定语一定要带上“的”。
(2)双音节名词做定语,中心语是单音节的,通常
要带“的”:
(3)人称代词做定语表领有,一般加“的”。
(4)双音节形容词做定语,通常加“的”,例如:
(晴朗)的天空
(动听)的歌声
加与不加,有时也取决于上下文音节的协调与否。
2、一般不加“的”的:
(1)单音节形容词做定语,一般不加“的”,有时
加上“的”是为了强调描写的作用或者为了构成匀称
的平行格式。例如:
(蓝)天 (新)衣服 (胖)婶儿
(2)人称代词做定语,如果中心语是国家、集团、
机关、时间、亲属的名称,一般不加“的”。如:
(我们)国家
(他们)学校
(你)哥哥
(3)双音节名词做定语, 用不用“的”都可以的话,
一般讲究音节搭配的匀称和谐时常用“的”,否则可
以不用“的”。例如:
(洪湖)水,浪打浪 (要求音节匀称和谐)
(一双)(大)眼睛 (并不要求音节和谐匀称)
但是,如果加不加“的”影响到定语的性质
和意思时,就要慎重对待,切不可随便。如:
(孩子)脾气(性质)/(孩子)的脾气(领属)
(法国)朋友(性质)/(法国)的朋友(领属)
(4)跟烹调有关的单音节动词做定语,与中心
语组成一个名称,不加“的”。如:
(炒)肉丝/(烧)茄子
只是这类定中短语有歧义,在一定语境中
也可以看作动宾短语。
(5)双音节动词做定语,中心语是抽象名词并
且在语义上不可能构成动宾关系的,也不加
“的”。如:
(感谢)信/(压缩)饼干/(注射)器材
但是有的也必须加“的”,否则也有歧义,
如:(写)的字 /(编)的草帽
(积累)的经验 /(飘扬)的雪花
总之,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加不加“的”,
一是要看对语义的表达是否有影响;二是根据
习惯。
(四)多层定语
定中短语的两个部分,即定语和中心
语都可以由一个短语或复杂的短语构成,
例如:
a(鲁镇的酒店)的格局
——复杂定语
b(小王)(刚买)的(那件)(羽绒)外套
——多层定语
上面ab两个短语,a只带了一个定语,只是
这个定语本身又是一个定中短语,即定语内部
的词语互相有语义和语法上的联系。b却不同,
它带了四个定语,这四个定语之间并没有什么
语法结构关系(我们不能说“小王那件刚买的
羽绒”),它们都分别与中心语发生语义结构
关系,也就是分别从所属、时间、指示、材料
几个方面对中心语“外套”做了限制。即:小
王的外套、刚买的外套、那件外套、羽绒外套。
中心语“外套”带了四个不同性质的定语,因
此,叫做“多层定语”。
多层定语很容易与复杂定语混淆。
辨别的方法是看定语之间有无语义联系,
有(如a的“鲁镇”与“酒店”之间有定
中关系),就是复杂定语,反之就是多层
定语。再如:
(她婆母的外甥女的干姥姥的姑舅兄弟)
的侄女婿——复杂定语
另外,多层定语有一个排列顺序的问题,
从离中心语最远的词语算起,多层定语的一般
顺序是(教材P90,例略):
1)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即“谁的?”
2)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即“什么时
候?”、什么地方?”
3)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即表示“多少?”
4)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即表示“怎么
样的?”
5)形容词性词语,即表示“什么样
的?”
6)表示质料、属性、或范围的名词、
动词,即表示“什么?”不过,多层定语
的这种顺序对于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
说,并不困难,他几乎不用多想就可以说
正确或者仅凭语感就可以鉴别顺序对或者
不对。但是对于一个初学汉语的外民族学
生来说,可能就要记一记了。
五、状语
动词或形容词性偏正短语里的修饰语是状语。
(一)状语的构成材料(略,P91)
(二)状语的意义类别
可以大致归纳为两类:限制性和描写性。也就是
说状语主要是从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
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状态等方面对后
面的谓词加以限制和描写。 状语一般放在谓语的前
面,但是有些状语,如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情态、
条件、关涉对象或语气的状语还可以放在主语的前
面——句首。
六、补语
(一)补语的构成材料
(二)补语的意义类别
1.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是直接粘连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的补充性说明成分。作结果补语的只限于单个
儿形容词或动词。例如:
(1)看明白 抓紧 [形容词作补语]
(2)做完 听懂 [动词作补语]
带结果补语的中心语语都不带“得”,补语
和中心语是直接连着的。
从意义上看,中心语语和补语之间是
手段和结果的关系。如用同一种手段
“洗”,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洗干净
洗脏了
洗白了
洗破了
洗丢了
而同一种结果“干净”,也可以通过
不同的手段来达到。例如:
洗干净
刷干净
扫干净
擦干净
冲干净
2.程度补语
带程度补语的中心语一般由形容词充
任,如“好极了”、“好得很”,“臭死
了”、“臭得不得了”,“暖和极了”、
“暖和得很”等,其中的“好、臭、暖和”
都是形容词。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
能带程度补语,例如“喜欢极了”、“喜
欢得了不得”,“讨厌死了”、“讨厌得
很”等,其中的“喜欢、讨厌”都是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带程度补语的中补短语
可分为两小类:
A、中心语不带“得”。补语由“极了”“死了”
等充任。如:好极了 热死了
用“极了”作补语,作中心语的成分不受限制;
用“死了”作补语,作中心语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是
不如意的。
B、中心语带“得”。补语主要由“很”“不得
了”“了不得”等充任。如:好得很 好得不得了 好
得了不得
程度补语不管是哪一类,都是强调程度之深。
注意:像“热死了”也会有歧解。如果把它看作
是带结果补语的中补短语,那它说明某个有生命的事
物因为太热而死亡了;如果把它看作是带程度补语的
中补短语,那它表示“很热很热”的意思。
3.状态补语
状态补语可以很简单,只由一个形容词充任;也可
以很复杂,由各种短语充任。
状态补语往往带有夸张的意味,如:
(那玻璃窗)擦得一点儿灰尘也没有。
带状态补语的中心语,主要由动词充任,也可由形
容词充任。带状态补语的中补结构中间一定有“得”。
注意:有的中间有“得”的中补结构,既可以理解
为带可能补语的中补短语,又可以理解为带状态补语的
中补短语。例如“洗得干净”,如果把“干净”看作可
能补语,整个结构表示“能洗干净”的意思;如果把
“干净”看作状态补语,整个结构大致表示“洗得很干
净”的意思。
4.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是在动词之后用来补充说明行为动作的施事或受事运
动、位移的趋向的。例如“(你)走进去”里的“进去”是说明
施事“你”的运动趋向的,“拿出来(一本书)”里的“出来”是
说明受事“书”的位移的趋向的。趋向补语只能由趋向动词充
任。现代汉语里的趋向动词总共有二十四个,可以分为三组:
上
下
进
出
回
过
起
开
来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回来 过来 起来 开来
去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过去 -
-
趋向补语表示的意义有两种:
一是表示事物实在的运动、位移的趋向,这时作中
心语的成分限于表示动作的动词。例如:
走开 坐下 跑回去 爬上来 飞出去
二是表示某种抽象的引申意义。 例如:
(1)我喝上茅台酒了。
(2)你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
(3)今天热起来了。
例(1)“喝上”是“喝到”的意思,表示达到了喝茅台酒
的目的。例(2)“想下去”是“继续往下想”的意思。
例(3)“热起来”是“开始热”的意思。
注意:当趋向补语表示引申意义的时候,作中心语的成
分可以不限于动作动词,甚至可以是形容词 趋向补
语也是跟中心语直接连着的,即中间没有“得”。







5.数量补语
(1)动量补语,用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
表示动作发生的的次数。
(2)时量补语,用表时量的量词短语充当,
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
6.时地补语(时间、处所补语)
时地补语由介词短语充任,表示时间或处所;
作中心语的都是动词。例如:
(我)看到晚上十一点钟。
(这列火车)开往广州。







7.可能补语
一般说,带结果补语的中补短语和带趋向补语
的中补短语,中间加进“得”或“不”,就构成带
可能补语的中补短语。加“得”的是肯定形式,加
“不”的是否定形式。例如:
看完
→ 看得完
看不完
走进去 → 走得进去 走不进去
“看得完”是“能看完”的意思,“看不完”
是“不能看完”的意思。余者类推。带可能补语的
中补短语,其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在结构上一般分
析为:
洗得 干净
洗 不干净
述语
补语
述语 补语
一般说来,否定形式的使用频率比肯定形式高得
多,特别是当中心语由双音节动词充任时,一般不用
肯定形式。试比较:
?打扫得干净~打扫不干净
?调查得清~调查不清
?研究得出~研究不出
?回答得出来~回答不出来
当要表示肯定形式的意思时,一般用另一种说法,例
如:
?打扫得干净――能打扫干净
?调查得清――能调查清
?研究得出――能研究出
?回答得出来――能回答出来
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两种凝固的带可能补
语的中补短语的格式,一种是“V得了)”和
“V不了”,如“洗得了”、“洗不了”;一种
是“V得”和“V不得”,如“洗得”、“洗不
得”。它们跟一般的带可能补语的中补短语
(如“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在意思表
达上有所区别。试比较:
洗得干净=能洗干净
洗得了=能洗
洗得=可以洗
洗不干净=不能洗干净/没法洗干净
洗不了=不能洗/没法洗
洗不得=不可以洗
(三)补语和宾语的顺序(P99)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只要凭语感就能鉴别。
补语和宾语都在动词的后面,当两个成分
同时出现时就有个顺序问题。一般有三种情况:
1)最常见的是补语在前、宾语在后。如:
闻〈到〉香味儿了 走〈进〉教室了
拿〈出来〉一本书 去过〈三次〉北京
2)宾语在前、补语在后。尤其是代词宾语
必须放在动量补语的前面:
他去过昆明〈两次〉
3)宾在中间。 拿出〈书〉来
(四)宾语与补语的区别 (P100)
补语、宾语都位于动词后,一般来说,
补语是谓词性成分,宾语多数是名词性
成分。
①看关系:什么(宾) 怎么样(补)
②看成分的词性 物量——宾 动量——补
③某些表时间的成分既可能作补语,也
可能作宾语,而做宾语时往往可以变成
“把”字句。
5、补语和状语的位置及表意作用
补语和状语是对中心语起补充说明或修饰
限制作用的,同样的词语做补语和做状语,有
时候基本意思相同。但是由于位置不同,有时
候表意上也有一些区别。如:
坐〈在椅子上〉/[在椅子上]坐
住〈在乡下〉 /[在乡下]住
——基本语义相同
跑〈到操场上〉—补语表处所,动作的终点。
[在操场上]跑—状语表处所,动作的起点。
来〈晚了一步〉—表结果
[晚]来了〈一步〉—表状态
我拉了他〈一把〉—表动量
我[一把]拉住了他—表方式
我没有去过〈一次〉—表动量
我[一次]也没有去过—往小里说,说明动作没有
发生。
七、中心语(略,P101)
八、独立语(102)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和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
语没有结构关系,不至为句子成分;但又是
句意上所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
独立语的种类: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
拟声语
(一)插入语
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
包括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
的注意。
说话人的角度看插入语:
①表肯定或强调的语气(引起注意,加
深印象)通常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
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
特别是”等。例:
A、毫无疑问,你们今天所付出的都将
得到回报。
B、严格地说,你们的作业没有一个全
对的。
C、不瞒你说,我现在还没吃饭呢。
②表推测和估计(口气委婉,留有余地),
通常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
说一点”等。例:
A、今年,看样子是个丰收年。
B、据我看,在我们中间,多数人是愿意学习
的。
C、我们所掌握的汉字,充其量也就五千多。
推测和估计是引用了别人的意思,就会用
“听说,据说”一类字眼来说明。
D、据说,最美的城市应该在山与湖之间。
E、听说,我国很快就要进入WTO了。
③委婉地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
常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
例:
A、你听,这孩子的嘴多巧!
B、 你们看,外面的天空多么美!
C、 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还能不管?
除了和说话人有直接关系外,还有和说话人有
间接关系的:
④客观叙述中突出某一点(表明说话人
的态度)。例:
虎姑娘一向,他晓得,不这样打扮。
⑤表总括或承上启下。常用“总之、总
而言之、总的说来”等。例:总的来说,
这个人还是不错的。
总之,我们要多注意学习的方法。
⑥表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
就是、包括、正是”等表示。例:
A、一个人的读书习惯,包括其他习惯,
总是靠熏陶逐步养成的。
B、我的钱,也就是我现在所有的钱,
只有一块。
(二)称呼语
用来招呼对方,引起注意。例:
A、你放着吧!祥林嫂。
B、二嘎子,你这是怎么说话的。
(三)感叹语
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
等感情和应对等。例:
A、啊呀,你怎么来了。
B、啊,多么漂亮的雪景啊!
C、唉,你有什么办法呢?
D、哦,原来如此!
E、嗯,我马上就来。
(四)拟声语
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
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例:
哗啦啦——雨越下越大了。
轰隆、轰隆隆——雷声由远而近。
九、句法成分小结(P104)
(一)分析句法结构的基本方法——层次分析法
(分析句法结构的最基本的方法)
优点:
1)可以揭示语言片段的结构层次,有助于
对语言的理解。
2)适用范围广,可以运用到词、短语、句
子、句组等各级语法单位中。
不足:
1)对非连续结构(双宾、兼语、变式等)难
以二分。
2)对一些多切分的短语没有统一的切分标准。
(二)传统的析句方法——中心词分析法
这是传统语法的析句方法,它的主要思想是把
句子分成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按照这些成分
搭配的请况说明句子的各种格局。在句子分析
时,要求一举找出全句的中心词;让其它词分
别依附于中心词上,因此叫“中心词分析法”。
如:
(小王的)哥哥||[已经]考 〈上〉了(北京)
(一所)外国语学院。
这个句子的中心就是“哥哥考外国语学
院”,其它的定状补等成分都分别依附在这几
个句法成分上。中心词分析法也有优点和不足。
1、优点:
这种分析法对了解句子的格局(句型)显得
简洁明了,教学上比较方便。
2、不足:
它的不足有两点:
1)不能如实反映句子的结构层次。
2)对句类短语的分析不一致。中心词分析法
在理论上承认短语可以做句法成分,但在具体
操作中,只有主谓、联合短语才可以做句法成
分,其它短语进入句子以后就被解散了。
第五节 句子的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汉语句类的划分标准和汉语句类的概况,掌握其形式和
基本特点,能够准确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
2、了解汉语里句型的划分标准、重要句型的结构和语义特点,
并能熟练分析这些句型,了解相关句型之间的转换。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陈述句、双重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的
四种类型;祈使句的语调特点和类型。
2、几种重要句型结构特点和语义特点及其分析、转换。
二、难点
1、双重否定语气的表达;包含疑问代词或疑问结构的陈述句;
一般疑问句在语气表达、语气词使用、句调上的差异;祈使句四种
类型之间在语气表达和语气强弱上的差异。
2、重要句型的结构和语义特点分析及相关句型转换。
【教学内容】
第五节 句子的分类
一、句子分类概说
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划分。例如从句
型(结构类型)的角度、从语气用途的角度、
从修辞效果的角度等等都可以对句子进行分类。
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类别叫句类,根据结
构分出的叫句型。
二、句类
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
类(P110)。
(一)陈述句
陈述句是叙述或说明事实、使用陈述语气的句子。陈述
句是思维的最一般表现形式,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句类,有
时使用语气词 。包括:
1、肯定形式的陈述句
肯定形式的陈述句用来肯定某件事情或某种现象存在。
2、否定形式的陈述句
否定形式的陈述句用来表示某件事情或某种现象不存在,
一般是在肯定形式基础上加上否定词构成,
否定词有时
还可以用在述补短语中。
否定形式的陈述句加上相应的副词,可以加强或减轻否
定语气。
3、特殊形式的肯定句
除了一般形式的肯定句之外,为了表示不同程度
或者不同范围的肯定,往往采用特殊的形式,就成为
特殊形式的肯定句。主要包括:
(1)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是使用两个否定副词来表达肯定含义
的句子,肯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强烈或委婉。
(2)包含疑问代词或疑问结构的陈述句
有些句子,虽然含有疑问代词或疑问结构,但并
不表示疑问,而是任指用法,全句带有陈述语气,这
种句子就是包含疑问代词或疑问结构的陈述句。
(二)疑问句
疑问句是表示疑惑和询问双重意义。包括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
两类。疑问句内部在结构上也各具特色,在疑问信息、疑问焦点、
疑问语气以及疑问代词的使用上都各有特点。
疑问句分为两类:
1、有疑而问(一般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是提出疑问,要求别人做出回答的句子。根据其结
构特点和所表达的疑问语气,可分为:
(1)是非问句
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是”或“否”的疑问句。
是非问句与一般陈述句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但语调要变为升
调,或者句末加上疑问语气词。是非问句中经常使用的疑问语气词
有“吗、吧、啊”等,但不能使用“呢”。
是非问句后面带语气词“吧”,是表示测度的疑问句。说话人对事
情已有初步的看法,但是还不能十分肯定,所以就用猜想或者商量
的语气提出来,希望对方证实自己的说法。
(2)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的部分进行提问,
要求对方针对未知的部分做出回答的疑问句。
特
指问句既可以使用升调,也可以使用降调。
特指问句只能使用“呢、啊”等语气词,不能使
用“吗”。还有两种特殊的简略格式:
A、“NP(名词性成分)+ 呢?”不用疑问代词。
这类问句。如果是首句,一般是询问处所,即“NP在
哪儿?”,若是后续句,也可询问别的情况。
B、“VP(谓词性成分)+ 呢?”其中的VP可以是
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主谓结构。一般询问假设性
的后果,句中长出现假设性连词。
(3)选择问句
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让对方从中进行选择。
选择问句经常使用“A还是B”、“是A还是B”等格
式。使用“是A还是B”的格式时,应注意前一个“是”
的位置。前后分句主语相同时,“是”用在前一分句
主语之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时,“是”用在前一分
句主语之前。
使用疑问词时,选择问句常用“呢”,一般不用
“吗、吧”。采用并列复句形式的选择问句,可以只
在前句使用一个语气词,也可以前后都使用语气词。
比较而言,使用两个语气词的选择问句的语气更种一
些。
(4)正反问句
正反问句是用肯定和否定并列的方式进行提问,
希望对方从中做出选择的疑问句。常用的格式主要
有以下三种:
①“V不(没)V”(否定词后面出现被否定成分)
②“V不(没)”(否定词后面不出现否定被否
定成分)
③“V不V”(全句后面加正反否定词语)
正反问句一般不使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
需要时可用“呢、啊”,一般不用“吗、吧”。
2、无疑而问(疑问句的交际类型)
(1)反诘疑问句 又称反问句。说话人无疑而
问,用疑问的形式(结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
定的意思。在语气上有不满,反驳的意味,通常用
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
反问句也有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
四种问句的形式
(2)设问句 又叫自问自答句,发问人心中已有
了明确的意见,但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问句的
形式引起对方的注意,然后再引出自己的看法。
(三)祈使句
祈使句是表示要对方做或不做某事、带有祈使语气的句子。
主语限于三类:第二人称代词、包括式的第一人称复数,但主
语大都省略。
1、祈使句的语调特点
(1)语音强度一般比陈述句重,书面上用叹号表示。
(2)句末用降调,较长句子后半部分几个音节速度加快。
2、祈使句的语气词
祈使句主要依靠语气来表达,有时也借助语气词“吧、啊
(呀、哇、哪)”等表达。
3、祈使句的种类
根据祈使句的语用意义和语气的强弱,可以分为四类:
(1)表示命令的祈使句
表示命令的祈使句都带有强制性,要求对方必须服从,言
辞肯定,态度严肃。
(2)表示请求的祈使句
与表示命令的祈使句相比,表示请求的祈使句的语气要
舒缓一些,可以使用语气词“吧、啊”,主语可以出现,也
可以不出现。
(3)表示禁止的祈使句
表示禁止的祈使句明确表示禁止对方做什么事情,言辞
强硬,态度坚决,不用语气词。
(4)表示劝阻的祈使句
表示劝阻的祈使句语调比较平缓,常用语气词“吧、
啊”。
(四)感叹句
感叹句是用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带有感叹语气的句
子。常用来表达喜悦、愤怒、惊讶、悲痛、厌恶、恐惧等感
情。句末用叹号,句中常用“好、多、多么、真”等词语。
三、句型
句型指句子的类型,也就是句子
的整体格局。句型研究的目的意
义在于要求我们能从宏观的角度、
总体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句子,
从而掌握句子的不同类型和它们
的表达功能。
分类情况见P110。
重点是主谓谓语句,它是由主谓
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中,全句主语叫大主语,全
句谓语叫大谓语;句子谓语内的主语
叫小主语,谓语内的谓语叫小谓语。
例如:
中国人民志气高。
大主语
大谓语
小主语 小谓语
这种用法极具汉语特色,古已有之如《荀
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现代汉语
语法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此称呼。
主谓短语作谓语受到以下条件的限制:
1、主语是受事主语,主谓短语作谓语表示施事
者及其动作行为。
2、主语是施事主语,主谓短语作谓语表示受事
者及所承受的动作行为。
3、主语与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存在领属关系。
4、主语与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存在复指关系。
5、主语前暗含介词"对于、关于"。
四、几种动词谓语句(P122)
(一)双宾语句(P127)
1、什么是双宾句 双宾句指的是一个述宾短语后面再
带一个宾语的句子。“把双宾语格式看作是述宾结构带宾语
的格式”(朱《语法讲义》)。
双宾句的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而分别与谓语动词形
成述宾关系。
2、双宾句的特点
①两个宾语作用不同
离动词近的宾语叫间接宾语,又称近宾语。近宾语主要
由代词或名词充当。直接宾语不限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有
时谓词性短语、复句形式也可以充当直接宾语。
②能带双宾语的动词类型
A、给予类动词: 给 送 赠 奖 教 派 卖
还 付 赔 输 分配
B、取得类动词: 买 拿 罚 收 骗 偷 抢
赢 托
C、叙说类动词:问 教 告诉 嘱咐 回答
报告 打听 请教 通知
D、称呼类动词:叫 称 称呼 喊
注意:称呼类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含有判断意思,
但是中间不能使用判断动词。例如,"大家称他老师傅
"是"双宾句",如果使用判断动词说成"大家称他是老
师傅"、或"大家称他作老师傅",则成了"兼语句"。
(二)存现句(P129)
1、什么是存现句?
存现句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 存
现句的主语常由处所词语充当,宾语表示存现的主体。
例如:墙上贴着一幅国画。
2、存现句的类型
根椐表意作用不同,存现句可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
①存在句
存在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着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存在句的主语必须是表示处所的词语,动词后面一般
加上助词"着"或"了",宾语常是由数量短语构成的定
中短语。例如:客厅里来了两位客人。
根据存在句中谓语动词的性质,可以将存
在句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两种。
静态存在句表示存在的方式,不表示实在
的动作。后面常跟“着”表示状态的持续。
例如:桌上放着一台电脑。
动态存在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后面的
“着”表示动作的进行时态。
例如: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香。
静态存在句与动态存在句的区别:区分静态存在句和动态
存在句时,应注意两点:
第一,谓语动词本身有没有动作性。静态存在句中的动词
没有动作性。如:桌子上放着一台电脑。动态存在句中的动词
具有动作性。例: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
第二,静态存在句中的“着”能够被“了”替换,动态存
在句则不能替换。例如:
桌子上放着一台电脑。-→桌子上放了一台电脑。
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屋顶上飘扬了一面国旗。
但是动态存在句可以变换为一般的陈述句。例如:
屋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 一面国旗正在屋顶上飘扬。
一面国旗飘扬在屋顶上。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香。-→ 一股清香正在空气里弥漫
②隐现句
隐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
如:他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
隐现句句首一般是处所词语,但也可以不出现。表示出现
的隐现句,谓语动词后面一般带上趋向补语。例如:
外面走〈进来〉一个扎辫子的小姑娘。(出现处所词)
走〈进来〉一个扎辫子的小姑娘。(不出现处所词)
枪眼里飞〈出〉两颗子弹。(出现处所词)
飞〈出〉两颗子弹。(不出现处所词)
表示消失的隐现句,谓语动词后面一般加上动态助词“了”,
宾语一般表示施事。例如:
树上飞走了一只小鸟。 书架上少了两本书。
(三)“把”字句(P122)
1、什么是“把”字句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动词支配或
关涉的对象置于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子。
“把”字句一般都具有处置作用,所以又
叫“处置式”。所谓处置,是指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动作对“把”字引介的对象施加影响,从
而使这个对象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
或处于某种状态。例如:
这个淘气的孩子把家里的饮料都喝光了。
("喝"的动作对"饮料"施加影响,结果是"光了")
2、“把”字句的特点
①动词具有处置性意义。 “把”字句的动词要对受
事有积极影响。因此,能愿动词、心理动词、判断
动词、“有”、“没有”等动词没有处置性意义,
一般不能用来作“把”字句的谓语动词。比较:
我懂得这个道理。-→*我把这个道理懂得。(动
词“懂”不具有处置性)
我割了草。-→我把草割了。(动词“割”具有处
置性)
非处置性的动词进入"把"字句的比较少。例如:
他把北京城逛遍了。(他把北京城逛了)
②“把”字引介确指的对象“把”字介引的事物一般是已知的、
确有所指的,前面常带“这”、“那”之类的修饰词。例如:
明天请你把我给你的那本词典还给我。(确指)
*明天请你把我给你的一本词典还给我。(泛指)
前一例中,“那本词典”是确指的,所以句子能够成立;
而后一例中的“一本词典”是泛指的,所以不成立。
在具体的语境中,带“一个”、“一本”、“几个”之类
定语的名词性结构,如果含有“确指”的意义的,也可以进入
“把”字句。例如: 我让他把书桌上的一面镜子递给我。
把几个人送走了以后,他才进来。
另外,在说明一般道理时,可以使用"把"引介泛指的宾语。
例如:不要把真理当成谬误。 把一分钱掰成两分花。
③“把”字句中的动词
“把”字句中的动词前后一般要带上状语、宾语、
补语、动态助词或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不能是一个
光杆动词(光杆动词是前后不带附加成分的动词),
尤其不能是一个单音节的动词。具体情况如下:
A、动词后面加上动态助词。如:别忘了把信带着。
B、动词采用重叠形式。例如:快把你的想法说说!
C、动词前后有状语、宾语或补语。如:
新鞋把脚磨破了。
D、动补型的双音节动词可以单独出现。例如:
把直线延长。
④否定副词或能愿动词只能放在“把”字之前。
例如:
导演没有把那个演员放在眼里。
—— *导演把那个演员没有放在眼里。
大家可以把贵重物品寄存在服务台。
—— *大家把贵重物品可以寄存在服务台。
(四)“被”字句(P124)
1、什么是“被”字句
主语是受事,而用“被”引进施事,或把“被”
直接附着在动词前以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叫做“被”
字句。
用“被”字可以引进施事,施事不出现,“被”
字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面。主语不是受事,而是当事
的少数情况下,也可以“被”引进施事。例如:
他在火车上被小偷偷了一百元钱。
口语中,常用"叫"或"让"代替"被"来引进施事。
与"被"字不同的是,"叫"和"让"只能引进施事,不能直
接用在动词前面。即后面的施事宾语不可省略。
2、“被”字句的常用格式
“被”字句经常使用互相呼应的格式。书面语中的常
用格式有“为……所”和“被……所”等;口语中则经
常使用“被……给”、“叫……给”、“让……给”等固
定格式。
3、“被”字句的特点
①谓语动词应具动作性:谓语动词必须具备动作
性,在语义上能够支配受事主语。判断动词、能愿动
词、趋向动词、部分心理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一般不能
充当“被”字句的谓语动词。
②受事主语必须确指 , 主语表示的受事必须是
确指的。
③谓语动词不能孤立使用,前后一般要带上附
加或连带成分。
A、动词后面带上宾语或补语。例如:
他快被那件事愁死了。
B、动词后面加上时态助词。例如:
日月星辰都被云雾遮了。
“被”字句对光杆动词的限制不如“把”字句
那样严格,许多双音节动词可以单独进入“被”字
句。例如:他的良苦用心总是被人误解。
④其他状语应在"被"字前,表示时间以及否定的
副词、能愿动词要放在"被"字前面。例如:他没有
被困难吓倒。
4、“被”字句与“把”字句的变换关系
“被”字句和“把”字句有密切的关系,二者存在语义和格式上
的对应关系,往往可以相互变换。例如:
他没有被困难吓倒。-→ 困难没有把他吓倒。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被”字句和“把”字句都能互相变换。
例如,祈使语气的“把”字句就不能变换为相应的“被”字句。如:
你快点把衣服换上。-→*衣服快点被你换上。
5、“把”“被”共现句
有时候,“把”字和“被”字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即把
字句和被字句融合了。例如:他被小偷把钱包偷走了。
——他的钱包被小偷偷走了。
——小偷把他的钱包偷走了。
——他被小偷偷走了钱包。
这种句子,主语和“把”的宾语都是受事,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
或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五)连谓句(P125)
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就叫连
谓句。连谓句的谓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我们在连
谓短语部分已经讲到了,这里不再重复。只是
要注意连谓句的层次分析。分析如下:
她 站〈起来〉/提〈上〉篮子/ 上 街 /买 菜。
中 补
动
中 补
主谓
宾 动宾 动宾
(六)兼语句(P126)
1、兼语句及其分析
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就叫兼语句。兼语句中动
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我们在前面兼语短语部分已经讲到了。应注注意
兼语句的层次分析。
2、兼语句与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的辨别
1)停顿和加状语的地方不同。兼语句不能在第一个动词后面停顿
或加状语。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则可以在第一个动词后面停顿
或加状语。如:
我请你去。(兼语句)
我请V你去。×
我请明天你去。×
我请你V去。√
我请你明天去。√
我希望你去。(非兼语句)
我希望V你去。√ 我希望你V去。 ×
我希望明天你去。 √
2)两者第一个动词的性质不同,支配的对象不
同。
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支配的是一个人,不是一件
事;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则相反,第一个动词
支配的是一件事,不是一个人。
3、连谓与兼语结合的句子:
你出个通知叫大家 吃完饭 来食堂开会。
(连谓套兼语句)
你 叫他[立刻]打电话请老王来这儿。
(兼语套连谓句)
五、变式句和省略句(P130)
(一)变式句
变式句指的是句法成分倒置的倒装句。这种句子主要出现在
口语中。如:票买到了吗?—— 买到了吗,票?
口语里常常说成后面的句式。前置部分是说话人急于想要说
出的,所以脱口而出。后置部分则带有补充的意味。口语中,
后置部分要轻读,前后两部分之间有停顿。常见的变式句主要
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置:真有意思,这个人。
2、中心语倒置:十二点了,[都]。
3、补语前置: 〈饭都吃不下了〉,气得。
4、宾语前置:要下大雨,估计。
5、连谓句、兼语句动词前后顺序倒置:跑快点,叫他。
(二)省略句
省略句是指在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成分在一定的语
言条件下没有出现的不完全句。分为两种:
1、对话省:说话时因为有现场语境,所以常常用省略句。如:
甲:他什么时候回家?
乙:明天。
(省掉了 主、谓、宾,只留了一个时间状语“明天”)
2、上下文省:这主要指复句里,由于上文已经出现,或者下文马
上就要出现,因而也往往省略。 如:
① v 亲眼去看,你就会知道游艺会多么热闹。
前句蒙后句省主语“你”。
②他是我的一个本家,v应该叫他五叔,v是一个身体壮实的老人。
第二句承前句的定语省了主语“我”,第三句承前句的近宾语省
了主语“他”。
③不仅我们这一代,而且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友好下去。
前句蒙后句的谓语中心省了谓语“友好下去”。
应当注意,不要把省略句同非主谓句混淆起来,
省略句是在一定语境下的省略,离开了语境,省略句
必须补出原来的成分,否则意思就不清楚;而非主谓
句是补不出也无须补出什么成分的,非主谓句的意思
一般来说是自足的。省略的说法也不宜滥用,如在售
票口的“一张北京”(非主谓句),不能因为这句话
离开了售票口意义不明确,就硬说它是“我要买一张
到北京的车票”的省略。独词句“蛇!”也不必说成
是“蛇来了,快跑”之类说法的省略。
六、句子的变换(P131)
根据语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甲句
变成乙句,就叫句子的变换。变换句子的目的
从语言使用看,是为了适应语境更好地表情达
意;但如果从句法研究来看,则是为了弄清句
子结构的异同、看清句子结构的特点,有助于
给语言单位定性、分类以及说明语句结构等等。
句子变换的实现可以通过“移位、添加、删除、
替换”等方法来完成。由于要求不同,句子变
换有不同的类型。一般可以从“句类”和“句
型”两个 角度进行句子变换。
(一)句类之间的变换
句类变换指的是句子在语气用途方面的转换。即相同意思可以用不
同的语气来表达。具体说句类变换就是陈述句变为疑问句、疑问句
变为陈述句或肯定句变为否定句、否定句变为肯定句等等。至于什
么场合应该用什么语气类别的句子,应该根据语境里的诸多因素以
及不同句类的特点去选择。
语气变换例如:
①他失败了。(陈述句、肯定语气)
②难道他成功了吗?(强烈的反问语气)
③他没有成功。(委婉的否定语气)
这三句是:不同语气表示基本相同的意思。
④你借两百元钱给我。(直接的祈使语气)
⑤你可以借两百元钱给我吗?(委婉的疑问语气)
⑥我急需要两百元钱。(陈述语气。 非常含蓄的借钱请求)
这三句是:不同语气表相同的意思。
(二)句型之间的变换
句型变换指的是句子在结构上的变换,即相同
意思可以使用不同的句型来表达。在具体语境中说
话人应该选用什么句型才合适,同样要根据语境的
不同情况以及各种句型在表意上的特点作出选择。
句型变换例如:
①小林打开了电脑。(带宾主谓句 主动句)
②小林打开电脑了。(带宾主谓句 主动句)
③小林把电脑打开了。(“把”字句)
④电脑小林打开了。(主谓谓语句)
⑤电脑被小林打开了。(“被”字句)
不同句型表达基本相同的意思
这一组句子,从语义上看,每个句子的施事都
是“小林”,受事都是“电脑”,动做也都是
“打”,动作的结果也都是“开”,所以它们的语
义结构相同;但这组句子的句法结构不完全相同。
语义相同,句法结构不同的句子有着不同的语用价
值。换句话说,有着不同的语言环境和说话人。分
析某个说话人为什么相同的意思不用这个句子要用
另一个句子,这里就涉及到说话人的表达焦点、重
心等问题——这样的分析就归属于句法结构的语用平
面了。这里首先
要简单介绍以下“语用平面”的含义。
语用平面,同“句法平面”、“语义平面”一起组
成现代汉语语法的“三个平面”。语用平面是研究句
子中词语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的,语用重在讲表达,
是一种动态分析。它涉及到说话的话题、说话的行为、
表达重点、口气、变化等等,与说话人说话时的心理
意图有关系。拿上面一组句子来说,从语用平面看,
首先:
①小林打开了电脑。
②小林打开电脑了。 话题为“小林”
③小林把电脑打开了。
④电脑小林打开了。
⑤电脑被小林打开了。 话题为“电脑”
话题不同(谈论中心)就意味着语境不同。
其次,在相同话题的句子中,①②句虽然都是
一般主谓宾的陈述句,但是第②句把“了”放
在句末,就有强调小林行动变化的意味,而第
①句则没有这种意味;第③句则更强调对电脑
的处置意味,所以用了“把”字句,而①②句
则没有这种意味。
④⑤句的话题也相同,但是第⑤句则强调了被
动受事主体。除此以外,每个句子在特定的环境中,
与说话人的语调、语气、重音以及焦点等都有紧密
的关系,而把说话人强调的意味、焦点、语调口气
等作为分析对象时,算得上是句法结构的语用分析
了。目前我们的语法分析仍然着重于句法平面的结
构分析,语义、语用平面分析起步较晚,尤其是语
用分析,才刚刚起步,属于研究探索阶段。因此我
们的分析重点还是句法结构。
七、句子分析小结及例解(P134)
练习:P143—144,第三、第五题。
第六节
复 句
【教学目标】
1、了解复句的定义、特点、关联词语的使用、复
句与单句的区别;
2、掌握复句的基本类型,能够准确分析复句的层
次和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教学教学重难点】
1、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单句与紧缩复句的区别;
2、各种类型复句的结构与表达特点、关联词语的
使用及其差异;
3、多层复句的层次和结构关系的分析。
【教学内容】
一、复句概说
(一)什么是复句


复句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的句
子。
复句中的分句结构上相当于单句,可以是
主谓结构,也可以是非主谓结构。由非主
谓句构成的分句可以是动词性的,也可以
是形容词性或名词性的。
请比较分析以下分句的结构:

因为雨下的太大,孩子们不能过河上学。

因为下大雨,孩子们不能过河上学。

风刮了一夜,竟然下起雪来。

刮了一夜的狂风,又下了一夜的大雨。

多么熟悉的场面,多么熟悉的乡音。
复句中各分句的主语可以相同,也可以不
同;可以省略,也可以不省略。
如果分句的主语相同,主语一般只出现
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中,其余分句多省略主语。
有时出于强调主语的原因,复句中相同的主
语可以同时出现。
如果分句的主语不同,主语一般都出现。
有时,后面分句的主语也可以承接前面分句
中主语之外的某个成分省略。
(二)复句的特点
1、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可以
表达比单句更为复杂的语义内容。
2、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互
不包含,互相不做句子成分。
3、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调,书面上用句号、
问号或感叹号表示;分句之间一般都有停顿,书
面上一般用逗号、分号或冒号来表示。
4、分句在结构上是相互独立的,但语义上是
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有逻辑关系。
在我们汉语中这些逻辑关系可以用关联词语
来表示出来,这叫做关联法。
分句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也有不用或
不能用关联词语的,我们叫意合法。
但分句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带上关联词语
后就更加明显了,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
志,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
语法手段。
例1:
A.他获得一等奖学金的消息迅速在同学们中传开了。
B.我们已经知道他获得了一等奖学金。
C.他获得了一等奖学金,父母很高兴 。
例2:
A.你去,我去。
——因为你去,所以我去。
——如果你去,我就去。
——只要你去,我就去。
——你去,我也去。
——是你去,还是我去?
(三)复句与单句的区别
单句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而复句由两个
或多个分句构成。
复句和单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结构是否包含
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在结构上互相包含,
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
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
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
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2、是否使用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
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有关联词语的句
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辨析
的方法主要看去掉关联词语后,被标点分开的部分之间是
否具有结构关系。如果一部分是另一部分的句子成分,就
不是复句,而是单句。
3、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
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标点符号不同
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
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等成句标
点,但单句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复句各分句之间的要使用
逗号或分号。
注意:有些单句中,主语、介词短语、方位短语比较
长,后面需要停顿;或者带长宾语的动词后面有时也有停
顿。这种情况下,不能把单句句子成分间的停顿看成是复
句分句间的停顿。例如:
我们班的所有同学,都参加了这次义务劳动(单句)
(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是起关联作用的连词、副词以及一些短语。
1、关联词语的作用
复句中经常使用关联词语连接分句。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
语法标志,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
有些复句必须使用关联词语,否则就无法理解。例如:
如果不是他在这里,事情也许还不至于这么复杂。
这些人面临的不是死亡,而是新生和不朽。
有些复句可以不用关联词语,但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分句之
间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晰。例如:
刚刚下过一场雨,路上还很泥泞。
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雨,所以路上还很泥泞。
这个复句的分句之间本来具有因果关系,使用了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以后,进一步明确显示了这种关系。
2、关联词语的种类
复句使用的关联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连词
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
义联系,本身没有修饰、限制或补充的作用,不作
句子成分。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
而且、然后、于是、只要、既然、如果”等。
②关联副词
关联副词既起关联作用,又能在句子中充当句
子成分。复句中使用的关联副词主要有“也、才、
再、便、就、又、都、还、却、既、越”等。
③起关联作用的固定短语
起关联作用的固定短语主要有“反之、如果说、若不
是、不但不、就是说、还不如、为的是、之所以、正由于、
正是因为、总而言之、一方面……另一方面”等。
④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
某些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也可以在复句中起连接分
句的关联作用,例如“谁”、“哪里”等。
⑤助词“的话”
“的话”是个表示假设语气的助词,用在假设复句之
中,常与“如果、假如、要是”等关联词语表示分句之间
具有假设和结果的关系。
3、关联词语的位置
①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位于前
一分句的主语之后。
②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位于前
一分句的主语之前。后面分句的关联词语,
无论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都放在主语之前。
只有充当关联词语的副词放在主语之后。
(五)复句的类型
根据分句间的关系是否平等,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和
偏正复句。比较:
例1:泰国的首都是曼谷,缅甸的首都是仰光。
例2:她去北京,我就去天津。
例1的两个分句地位平等,不分主次,是联合复句。
例2前一个分句说明假设条件,分句意思相当于“如果她
去北京”;后一个分句是根据前一分句的假设条件所作出
的决断,是全句正意所在。前一个分句是从句,后一个分
句是主句,整个复句是主从复句。
二、联合复句
联合复句的总的特点是,各分句地位平等,没
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但是联合复句内部各个分句
之间意义上的联系还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联合复
句还可以分为不同的小类。包括:





并列复句
顺承复句(承接复句)
解说复句
选择复句
递进复句
1、并列复句
并列复句的各个分句分别叙述有关联的几
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的
关系是平等并列的,分句的顺序一般可以互
换。
并列复句的关联词语:161页表
根据分句之间并列关系的差异,并列复
句分为两类:
(1)并举并列(平列关系)
并举并列表示相关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
面同时并存。例如:
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创造知
识、培育人才的地方。
表示并举并列的复句有时不使用关联词
语(常用的关联词语见P161页表) 。 如:五
彩缤纷的田野,白云飘浮的蓝天。
(2)对举并列(对待关系)
对举并列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相对或相
反。例如:
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手
段,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表示对举并列的复句也可以不使用关联词语
(常用的关联词语见P161页表)。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顺承复句(又称连贯复句、承接复句
)
承接复句的分句述说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事物。
分句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次序不能颠倒。
承接复句中常用的关联词语:P162页
承接复句的各个分句按照时间、空间或事理的顺序
排列。
①时间的先后顺序
他们穿过一片枣林,走进一座大院落。
②空间的顺序
大山的深处有一座哨卡,几个战士默默地在那儿驻
守着。
③事理的顺序
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万道霞光照射大地。
3、解说复句(一般不用关联词语)



分句间有解释或说明、总分的关系。
根据分句之间意义的关系,可以把解说复句分
为以下两类:
(1)后句解释前句
一般是后面分句对前面分句中的主语或宾
语进行解释或说明。分句之间常用冒号表示停
顿,有时使用“就是、那就是、就是说、换句
话说”等关联词语。例如:
杨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特别容易繁
殖。
(2)总说或分说关系
这种复句常用数量短语作为分句之间的关联词语。
①先总说后分说
前面分句先提出一件事情或一种情况,后面的分句分
别述说该事件或情况的几个方面或组成部分。如: 恩格
斯认为人对生活的要求有三种不同层次:一是生存,二是
享受,三是发展。
②先分述后总说
前面分句先分别述说一件事情或以一种情况的几个方
面或组成部分,后面分句进行总括。例如:
一是由风险投资引导的拉动力,二是应用市场本身的
推动力,二者是影响IT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4、选择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P163)
几个分句分别说明几种不同的情况,并表示从中
有所取舍。
选择复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已定选择和未定
选择
(1)已定选择(决选)
表示已定选择的复句由两个分句构成,说话者
在提出的两种情况中已经有所取舍。
①先取后舍。例如:
我宁肯轰轰烈烈过几年,也不愿平平淡谈过一辈子。
②先舍后取。例如:
你这样做太慢了,倒不如他那样做来得快。
与其大家一起陷入下岗的困境,不如先给一部分
人找条出路。
(2)未定选择(任选、限选)
复句的几个分句提出几种情况或一件事情的
几个方面,让人从中选择(数选一:任选;二选
一:限选),但说话者并未有所取舍。例如:
是同学们自立的意识强了,还是其它什么原因?
他不是静静听老师讲课,就是自己默默地自修。
5、递进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P164)
递进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
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更进一层。分句
之间的顺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递进的类型:
①一般递进
复句的两个分句都表示肯定。如:
小伙不但能做一手绝妙的木工活,而且还是
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②衬托递进
前面分句表示否定,是后面分句的衬托,后面分句的
意思更进一层。 例如:
这么热的天气,大人尚且受不了,何况是小孩子?
递进复句与并列复句在形式上的区别主要看所用的关
联词语。有些递进复句通过改变或删除关联词语就可以转
换为并列复句。例如:
哥白尼的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天文学革命,而且开辟
了各门学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递进)
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带来了天文学革命,开辟了各门学
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并列)
三、偏正复句(又叫主从复句)
由正句和偏句两部分组成,正句与偏句之间的关系是
不平等的,有主有次,有正有偏。正句承担了复句的基本
意思,是基本的、是主要的;偏句修饰或限制主句,是辅
助的、次要的。
根据正句和偏句之间的关系,偏正复句可以分为:





转折复句
条件复句
假设复句
因果复句
目的复句
1、转折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P165)
转折复句中前后分句是相反或相对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前面分句提出某种事实或情况作
为前提,但后面分句转而述说与前面分句相反或
相对的意思。后面分句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
正意图。
根据相反或相对的强弱程度,又可以分为重转、
轻转和弱转。
(1)重转复句(让步转折复句 )
正句跟偏句明显对立,语意明显相对或相反,
常用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虽然”也
可以说成“虽”等,“但是”可以说成“可是、
但、可、然而”等。
(2)轻转复句
偏句没有预示转折的词语,正句用
“但是”一类的词语突然转折,也叫“突
转句”。如:
他很想跟她说句话,但还是没有说出来。
(3)弱转复句
正句和偏句没有明显的语意的对立,
转折的意思较为轻微,常在正句前用“只
是、不过、只不过、倒”连接。如:
她神情很严肃,只是从眼神里能看出一丝
喜悦。
2、条件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P166)
条件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
关系。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
情况次所产生的结果。可分为一般条件句和无
条件句两类 。
(1)一般条件句
又可分为充足条件句和必要条件句。
充足条件句偏句是正句的充足条件,正句
表示这种充足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必要条件句
偏句是正句成立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必要条件,
正句提出的结果就无法成立。
(2)无条件复句


正句所表示的结果并不以偏句的条件
变化为根据,而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
都回产生 同样的结果,结果的产生不
以条件为转移。无条件复句往往是固
定格式或含有固定用法。如:
任凭再大的困难,他都会勇敢面对的。
3、假设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P168)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
的结果。假设关系有一致和相背两类。
(1)一致假设复句
是指分句所表示的假设和结果是一致的,偏句
表示假设,正句表示结果。如果假设成立,结果
就成立。如:
倘若回到老家,这种机会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一致假设有时不用关联词语。如:
不把这件事情忘掉,你永远走不出感情的误区。
2、相背关系的假设复句(又叫让步假设复句)
表示未实现的事实。前一分句先提出一种假设
的事实,并且退一步承认这种假设的真实性,后一
分句转而述说相反或相对的意思。如:

即使没人提醒,你也应该时时严格要求自
己。
即使我不说,你也明白。

让步假设复句与让步转折复句—让步复句

注意:
1、一致假设与让步假设的区别
一致假设中条件和结果总是一致的,而让步
假设则不强调一致;一致假设的偏句重在假设,
而让步假设中偏句被当作一种事实陈述,假设的
意味较轻。
2、让步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让步复句与转折复句都含有转折的意味,但是
转折复句中偏句陈述的是已然的、真实的事实,
而让步复句中偏句陈述的是假设的事实。
4、因果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P169)

因果复句的正句和偏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说明结果。一般是偏句在前,
正句在后。 分为说明因果句和推论因果句两类。
说明因果句是对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说
明的复句。偏句提出一种事实情况作为依据,正
句表示这种事实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所叙述的事
实一般是已经实现了的。
推论因果句的偏句提出一种已经发生的状况,
正句推断出一种应该如此的结果。结果不一定是
实现了的,而且可能是不真实的结果。
5、目的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P171)


目的复句是偏句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正句
表示偏句采取某种动作行为所要达到的目
的。
目的复句都是单用关联词语。
根据偏句的位置和关联词语使用的不同,
可以将目的复句分为两类:一种是积极的
目的,一种是消极的目的。
积极性目的复句(表示得到 ),偏句表
示采取某种动作行为,正句表示想要实现或
达到的某种目的。如:
今天他起得很早,为的是赶头班火车。
我们早饭都没吃,为的是占位。
消极性目的复句(表示避免),偏句表
示采取某中动作行为,正句表示避免发生某
种不希望出现的结果。如:
到时候你给我提个醒,免得我忘了。
四、紧缩复句



紧缩复句是由两个或三个分句紧缩在一起形成的
特殊复句。
紧缩复句包括“紧”和“缩”两个方面,“紧”
指复句内部的语音停顿取消了,分句见的联系更
加紧凑了, “缩”是指复句中某些成分被所略掉
了。
紧缩句就是用单句的形式表达复句的内容。例:
她一说话就脸红。
(一)紧缩句的特点




1、切分单位
紧缩句的切分首先得到的单位不是句法成
分,而是相当于复句的分句。如:
看了你也不知道。
这句话存在一定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我们
对它进行切分时,不能:看了你/也不知道,
只能是:看了/你也不知道。前面“看了”
和“你也不知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

2、结构关系
紧缩复句的各分句间存在着条件、转折、
因果、承接、选择等结构关系。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假设关系)
天塌下来也顶得住。(假设关系)
想说又不敢说。(转折关系)
想想也有几分高兴。(承接关系)
3、表达特点
紧缩句各部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有些成分
还被所略了,具有凝练紧凑,明快简洁的表
达特点,常用于口语或熟语中。例:



他棋越下越好。
——他棋下的时间越长,棋艺就越高。
这样从形式上看,紧缩句象个单句。
4、表达格式(P175表)
紧缩复句一般都采用固定的表达格式。有些
紧缩复句则不使用关联词语,而依靠语义上的关
系和语序表示其内部的结构关系(无固定格式)。
无固定格式的,如:
雨过天晴。(承接关系)
眼高手低。(转折关系)
人勤地不懒。(假设关系)
争气不争财。(选择关系)
这类紧缩句主语往往不同。








紧缩句的固定格式:
有成套使用关联词语的,如:
“不------不”,相当于“如果------就”
“非-----不”,相当与“除非------否则”
“再------也”,相当于“即使------也”
“越-------越”,相当于“只要------就”
有单用某些关联副词的,如:
才,相当与“只有----才”
也,相当于“即使------也”或“如果-----也”。











还有:
用“谁----谁”等相同的疑问代词呼应联结
的,如:
你吃多少买多少。
他要什么有什么。
这类紧缩句一般表示的是假设关系。
用数量词做呼应的,如:
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少一个人少一个竞争对手。
也有重复谓语动词的:
你能来来吧。
你要管管到底。[注意这类紧缩句的读法]
5、与一般复句的转换
紧缩复句如果加上相应的关联词语或停顿,
就可以转换为一般的复句。例如:
条件再好也不行。
—→ 即使条件再好,也不行。
他走我就走。
—→ 只要他走,我就走。
(二)关联词语
紧缩复句经常使用关联词语表示内部的结构
关系,分单用和成对使用两种情况(略)
五、多重复句

(一)什么是多层复句
根据层次的多少,复句可以分为单层复句和多层
复句。
单层复句是只有一个结构层次的复句。多层复句,
又叫多重复句,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层次的复
句。例如:
小孩子只有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并受到不
正确的对待,如训斥、责骂、体罚时,才有可能撒谎;
而这也仅仅是有撒谎的可能,是否真的撒谎,还要看
具体的情况,看周围环境的影响,看大人对他的态度
等。
在确定多层复句的时候,应注意区分多层
复句与比较复杂的单句和单层复句。比较:
加入世贸组织,申办奥运成功,举办
APEC领导人会晤,充分显示了中国在全世界
日渐提高的国际地位。
我去年曾经去过那里,看见破的石马倒
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地里呢。
(二)多层复句的分析
1、确定分句的数目和界限。
综观整个多层复句,确定分句的数目,明确
分句之间的界限。确定好分句数目以后,分析时
可以在每个分句前依次用数字标示出来。
在确定分句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停顿的不一定
是分句,单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句首状语的后
面有时也有停顿。
比较分析:
即使进了养老院,也可能有一个两老无
猜的美好收获,而且没有青壮年时期的诸事
缠身,你可以如童年一般朝夕牵手,尽情享
受。
盛夏时节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
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
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
2、抓住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重要的语法标志。
分析多层复句时,关联词语有助于理清分句之间的结
构关系和语义关系,尤其是合用的关联词语一般都出现在
同一个结构层次中。
3、划分第一个层次。
在确定分句和关联词语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各分句的
意义和分句之间的关系,找到全句语义关系最松散的结合
点,以此确定多重复句的第一个层次,用单竖线(“|”)
将第一个层次切分开;并根据前后关联词语和前后分句的
意义,确定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4、划分其余层次。
划分好第一个层次后,再分析前后两个部分的
结构关系,看它们是不是还可以分析出分句形式来。
如果不是一个分句,还要重复以前的步骤,划
分出第二层次。在第二层次的结合处用双竖线切分
开,并注明结构关系。这样一直分析下去,直到最
后一层,即组成部分都是最小单句形式的分句为止。
分析:
即使进了养老院,也可能有一个两老无猜的美
好收获,而且没有青壮年时期的诸事缠身,你可以
如童年一般朝夕牵手,尽情享受。
即使进了养老院,|(让步假设)也可能有一个两老
无猜的美好收获,|||(递进)而且没有青壮年时期的诸
事缠身,||(因果)你可以如童年一般朝夕牵手,|||
(并列)尽情享受。
这个多层复句由5个分句组成,出现的关联词语依次
是“即使”、“也”、“而且”,根据合用的关联词语
“即使”和“也”,并参考分句之间的意义,可以判断该
复句第一个层次是让步假设关系,第二个层次是因果关系,
第三个层次分别是递进关系和并列关系。
(三)多层复句分析举例
1、二层复句
①孩子们常常听着一种美妙的声音入睡:那不是马蹄
碰撞石头的声音,而是一种多情的、引人入胜的声音。
②大学生只有当月末囊空如洗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
数语,因为,惟有家书才能“抵万金”。
③如果我们常心存感恩,人生就会过得再快乐不过了,
因此请好好经营你那值得经营的人生,让它充满芬芳。
④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
钱,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
大地的亲吻。
①孩子们常常听着一种美妙的声音入睡:|(解说)那不
是马蹄碰撞石头的声音,||(并列)而是一种多情的、引
人入胜的声音。
②大学生只有当月末囊空如洗时,||(条件)才会给
双亲写寥寥数语,|(因果)因为,惟有家书才能“抵万
金”。
③如果我们常心存感恩,||(假设)人生就会过得再
快乐不过了,|(因果)因此请好好经营你那值得经营的
人生,||(顺承)让它充满芬芳。
④如果你失去了太阳,||(假设)你还有星光的照耀,
|(并列)失去了金钱,||(假设)还会得到友情,|(并
列)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
2、三层复句
①由于叙述得很详细,而且有许多细节的描写和形容,
以致专案组中有的善良人都为之感动,觉得他确实是一个
老实人,还是一位善于“形象思维”的艺术家。
②无论是在超市购物,还是到私人摊位买东西,货物
清一色都是韩国商品,并且绝无假货,卖假货的一旦被查
出来,当事者会被依法治得倾家荡产。
③如果所有的房屋都设有暖气,人们便不会对温暖心
生感激,而假如你从寒风凛冽的野外行乞归来,能有一束
点燃的取暖柴薪,你一定会被这难得的温暖所感动。
①由于叙述得很详细,||(递进)而且有许多细节的描
写和形容,|(递进)以致专案组中有的善良人都为之感动,
||(因果)觉得他确实是一个老实人,|||(递进)还是一位
善于“形象思维”的艺术家。
②无论是在超市购物,|||(选择)还是到私人 摊位买
东西,||(条件)货物清一色都是韩国商品,|||(递进)并
且绝无假货,|(因果)卖假货的一旦被查出来,||(条件)
当事者会被依法治得倾家荡产。
③如果所有的房屋都设有暖气,||(假设)人们便不会
对温暖心生感激,|(并列)而假如你从寒风凛冽的野外行
乞归来,|||(承接)能有一束点燃的取暖柴薪,||(假设)
你一定会被这难得的温暖所感动。
3、四层复句
①小孩子只有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并受
到不正确的对待,如训斥、责骂、体罚时,才有可
能撒谎;而这也仅仅是有撒谎的可能,是否真的撒
谎,看周围环境的影响,看大人对他的态度等。
②在公司早期几次最艰难的时候,老董事长总
是召集全体员工开会,虽然不是声泪俱下,也是认
认真真:要么咱们搞到钱,大家做下去;要么咱们
就关门,大家一起开路。
③我非常尴尬地呆在一边,想说点什么,或者
是反驳,或者是解释,可是到底英语不是母语,一
到关键的时候就卡了壳,最后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
①小孩子只有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并受到不正确的
对待,如训斥、责骂、体罚时,||(条件)才有可能撒谎;|
(转折)而这也仅仅是有撒谎的可能,||(因果)是否真的撒谎,
|||(条件)看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列)看大人对他的态
度等。
②在公司早期几次最艰难的时候,老董事长总是召集全体
员工开会,|(承接)虽然不是声泪俱下,|||(转折)也是认认
真真:||(解说)要么咱们搞到钱,||||(假设)大家做下去;
|||(选择)要么咱们就关门,||||(顺承)大家一起开路。
③我非常尴尬地呆在一边,||(承接)想说点什么,|||(解
说)或者是反驳,||||(选择)或者是解释,|(转折)可是到底
英语不是母语,|||(因果)一到关键的时候就卡了壳,||(因
果)最后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
关于句群(P182,自学为主)
一、句群及其类型


句群也叫句组,它是由前后连贯的共同表示
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
句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句际关系划分,句群可以分为并列、
顺承、解说、递进、选择、转折、因果、
目的、假设、条件等类。
二、句群和复句的区别:
1、句群和复句的根本区别是构成单位不同,
句群的构成单位是句子,复句的构成单位
是分句。
2、二者关联词语的使用情况不同,在复句中
经常成对运用的关联词语,在句群中大都
不能成对运用,如“又---又”,“宁可---也
不”等。
三、句群和段落:
1、句群和段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句群是语
言运用单位,属语言学范畴,段落是文章
结构单位,属文章学范畴。
2、划分的目的不同,划分句群主要是研究句
群里句子的组合,聚合规律给语用价值。
划分段落主要是使文章的眉目清楚,结构
醒目。
关于标点符号(P190,略)
注意运用规范
第七节
病句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汉语病句的主要类型
2、能分析导致病句产生的原因,并修改病句。
【教学重、难点】
1、词类的误用
2、搭配不当
3、由分句之间缺乏意义上密切联系造成的病句
4、由结构层次混乱及指代不明确造成的病句
【教学内容】
一、词类误用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的类别。
词类误用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词的词性和用法造
成的,也有的是因为不了解词义造成的。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
1、名词的误用
例1:这个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县城,在
一定程度上,缩影着整个中国。
例2:毕业之际,我面临工作和考研的两种选择。
前者自然会对减轻家庭负担非常裨益。
例3:十七世纪法国的古典文学结晶了贵族语言
风格。
例4:我忽然感到她是个很智慧的人。



例1中名词“缩影”误用为动词,可改为
“……是整个中国的缩影”。
例2中名词“裨益”误用为动词,可改为
“……非常有益”。
例3中名词“结晶”误用为动词,可改为
“……古典文学体现了……”。
例4中名词“智慧”误用为形容词,可改
为“……很有智慧的人”或“……很聪慧的
人”。
2、动词的误用
例1:老人直起身子,那张黑黝黝的脸盘
顿时绽出那憨厚的道歉。
例2: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说,拥有保密
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例3: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
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
的文科很钻研。
例1中动词“道歉”误用为名词,可改为
“……歉意”。
例2中动词“保密”误用为名词,“保密”
不能作动词“拥有”的宾语,可改为“……拥有
秘密……”。
例3中动词“钻研”误用为形容词,“钻
研”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可改为“……
深入钻研”或“……努力钻研”。
3、形容词的误用
例1:她很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心中产生
了一种无可名状的沉甸甸。
例2:花朵每天一换,经常保持着鲜艳,
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跃和生机。
例3:京城里上千家大大小小的报刊社,
玩这一类狡猾的早就不是啥新鲜事了。
例4:互联网作为十年来中国最重要的社
会变革力量,已经成功广阔。
例1中形容词“沉甸甸”误用为名词,可改
为“……沉甸甸的感觉”。
例2中形容词“活跃”误用为名词,“一
线”不能修饰形容词“活跃”,可改为“……一
线活力和生机”。
例3中形容词“狡猾”误用为名词,“一
类”不能修饰形容词“狡猾”,可改为“……一
类伎俩……”或“……一类狡猾的伎俩……”。
例4中形容词“广阔”误用为动词,“广
阔”不能受“成功”修饰,可改为“……已经获
得广泛应用”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数词、量词的误用
1、数词“二”与“两”的误用
例1:巴以冲突并不是以色列的内部事务,而是
二个民族的纷争。
例2:二个小点的娃娃硬撑着上学,烂衣薄裳,
少吃没喝,在学堂里遭白眼,受委屈。
例3:你如果替我做完了,所有的文章,你都署
第一作者,我排第两就行。
例4:在国际互联网市场上,目前只有中国能保
持百分之百增长速度,其它市场增长都在百分之两十
以下。
分析:
表示基数时,用在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时候,除
了重量单位“斤两”的“两”必须用“二”之外,其
他用“二”或“两”均可;
在其他量词前面时,除了表人量词“位”前“二”
和“两”通用外,其他两次前面只能用“两”,不能
用“二”。
因此,例1和例2中的“二”都应该改为“两”。
表示序数时,能说“第二”、“初二”,不能说
“第两”、“初两”。例3中的“第两”应改为“第
二”。
表示分数时,只能用“二”,不能用“两”。例
4中的“百分之两十以下”应改为“百分之二十以
下”。
2、“俩”、“仨”的误用
“俩”是数词“两”与量词“个”的合音,后面
不需再加量词。“仨”是数词“三”与量词“个”的
合音,后面不需再加量词。
例1:他们俩个人肩并肩从村中的小路上向川道里
走去,都感到新奇、激动,谁连一句话也不说。
例2:夫妻俩个都是心地善良的老实人,一商量,
说什么也要帮这孩子一把。可是家里哪有钱呀?
例3:仨个吹唢呐的人腮帮子鼓得像拳头一般大,
吱哩哇喇吹起了“大摆队”。
例4:这一天,因为家庭增加了一个新成员,仨
个人的情绪都很好。
3、表示数量增减的数词和量词的误用
例1:如今,许多商品的价格都由市场来
“调整”了,有些以前卖十元的商品,现在竟
然卖到了50元,价格足足增长了5倍。
例2:工资调整政策实行后,科级干部的
月工资增加到10%。
例3:由于美日贸易摩擦的升级,美国与
日本的外贸出口额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倍。
例4:北京市今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到
11.7万,比去年增长了近40%多。
表示数字增长时,“增长了”不包括底数,只指
净增数,“增长到”包括底数,指增加后的总数。因
此:
例1中的数字从“10”增加到了“50”,只能说“增
长了4倍”或“增长到5倍”,不能说“增长了5倍”。
例2中“10%”指的是净增数,不包括底数,应将
“增加到”改为“增加了”。
例3中数目的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说减少或降
低了百分之几,“降低了2倍”可改为“降低了百分
之二十”。
例4中“近”与“多”前后矛盾,应根据实际情
况取其一,或“近40%”,或“40%多”。
(三)代词的误用
1、指代不明
2、人称代词误用
3、近指和远指混用
(四)副词的误用
1、副词误用为形容词
例1:这话来得太忽然(突然),与当时的时
代环境完全不符。
例2:这一天,校园内的师生都被这突其
如来的偶尔(偶然)事件所震骇。
例3: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这种不闻不问
的“老庄态度”是一向(一贯)的。
(副词“忽然”、“偶尔”、“一向”都不能在句
中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
2、副词之间的混用
例1:对于他来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已
经受了更大的精神创伤。
(没有比较的意味。“更”表示程度增加,用于比较,这里不
应使用“更”,可改为“很”或“相当”等程度副词。)
例2:他性格豪爽、敢做敢当,所以应该说他还是
个稍微不错的人。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性格豪爽、敢做敢
当”与“稍微”相矛盾,应改为“很”、“非常”或“相当”
等副词。)
3、时间副词误用为时间名词
例1:我们对信仰是不干涉的。只要不影
响即将(将来)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我们绝不要
求任何是党员的人退党。
例2:今天我大老远跑到了你们这儿,没
想到一来就遇上了刚刚(刚才)的倒霉事儿。
(时间副词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修饰名
词性成分。)
4、否定副词的误用
(五)介词的误用
1、“关于”与“对于”的误用
“关于”与“对于”的作用不同,“关于”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
象;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作标题,而
“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加上名词后才能作标
题;
“关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放在
主语前面,“对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时,
放在主语前后均可。
例1:你到国外走一走,就可以在图书馆和
书店,到处可以找到众多对于(关于)私人奖学
金的信息手册。
例2:辞职关于(对于)一个凡人实在不是什
么小事。
例3:采访开始前,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
局长给我一份《对于(关于)解决下岗职工再就
业问题》的材料。
例4:他关于(对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和
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一些。
2、“对”与“对于”的误用
“对”与“对于”一般可以通用,能用
“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但能用“对”
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对”的使用
更加广泛,而且“对”还保留着较强的动词性。
例1:我想提醒对方,难道就不需要对于
(对)我进行一番起码的了解和考查了么?
例2:你会对于(对)这块土地产生一种亲切
的感觉。
3、“在”的误用
“在……上/下”中间应该插入名词性
词语,一般不能是谓词性词语。例:
中国软件产业如何在一个减速下继续发展,
已经是最现实和最严峻的挑战。
“……在一个减速下……”可改为“……在
一个减速的情况下……”。
(六)连词的误用
1、“和”的误用:
“和”一般不能连接两个述宾短语,例:
这部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并)得到专家的肯定。
2、“和”与“或(者)”的混用
“和”表示并列关系,并列的各项不能有所取舍;
“或”表示选择关系,选择的各项有所取舍。例:
A、第一次购买月票者应持本人的学生证和(或)
工作证。
B、鲜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力或(和)
生机。
3、“或者”的误用
“或者”和“还是”都表示选择,用在“无
论、不管”之后可以互换,但“或者”不含疑
问语气,不能用于疑问句中。例:
我们究竟是同学或者(还是)兄弟?
4、“而”的误用
“而”表示原因、目的、依据等意义时,
要与“为、因为、由于”等介词配合使用。例:
我们决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
傲自满起来。
(七)助词的误用
1、结构助词的误用
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
语和补语的标志。
2、动态助词的误用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的实现, “过”
表示尝试。
二、搭配不当
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
结构等的直接成分之间都有搭配问题。所谓搭配不当,
大量的是语义上的。
例1:虽然家境贫寒,父母多病,但是学习千万
不能荒废。
(后一分句中主语“学习”与谓语动词“荒废”
不能搭配,可改为“……学业千万不能荒废”。)
例2:老师问清了原因,沉思了少许,慢慢地踱
到我身旁。(“少许”表示数量少,不能与“沉思”搭配)
例3:中国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水平和风
格,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发挥”与“风格”不能搭配,“风格”一般只能与“发扬”
搭配。本句的错误在于联合短语作中心语时,其中含有不能与
定语配的词)
这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当某一个句子成分是联合结构时,
相关的成分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例4: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却是历
史上从未有过的阶段。
( “改革和发展”与“阶段”搭配不当,可将“却是”改为
“却经历了”。)
三、语序错位
1、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
2、定语误用为状语
3、状语误用为定语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多层定语从远到近的顺序一般是:
表领属关系(谁的)-表示时间、处所(什么时候、什么地
方)-表指代或数量 (多少)-表动词性词语、主谓短语 (怎样
的)-表形容词性短语 (什么样的)-表性质、类别或范围 (什
么)-中心语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多层状语的一般排列次序应当是:
[表时间][表处所][表范围][表情态方式][表对象]中心语
四、成分冗缺(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成分)
1、主语、谓语、宾语残缺
例1:从中国人民认识到再也不能错过历史机遇
之日起,就开始了新的长征。(误将主语“中国人民”
放到了介词短语“从……起”之中)
例2:在政策问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国外
资本对新兴企业投资基本停滞状态。(谓语残缺,加
上动词“处于” )
例3:多元文化的素养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
的需要。无论是在跨国公司工作,还是创立自己的国
际型企业,都必须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
(宾语表义不明确,可在句末加上“文化”。)
2、定语、状语残缺
例1:发达国家校园内无障碍通道很普遍,乘坐
轮椅的残疾人在其中活动没有什么不便,但是学校就
做不到这一点,因此需要坐轮椅的考生就被认为是生
活不能自理了。(学校”之前缺定语,表义不完整,
因此不能成句。)
例2: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客
户”,通过委托和招标等各种形式为高等学校提供经
费,由此使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不断
提高办学效益。(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之前缺
乏必要的状语缺状语)
3、主语、谓语、宾语多余
例1:这份期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面向中文专
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
作者。
例2:高等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更多地
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学科专业的配置工作。
(“进行”带谓词性宾语“学科专业的配置”,二者搭配
合理,表义完整,因此,“工作”是多余的,应去掉。另外,
“进行”也不能带名词性宾语。)
4、定语、状语、补语多余
例1:这些学校的贫困生总数约为全国高校贫困生
总和的三分之二还多,高校贫困生问题短时期内不可
能很快解决。
例2:或许一桶水对已经茂盛的参天大树可能并不
起什么作用。
五、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是把两句话挤到一句话里,该结束的地
方不结束,前后交叉错叠,句子结构混乱,形成病句。
例:这次暑期学习研讨班的学员,除本研究所有
关人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
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句式杂糅,“这次暑期学习研讨班的学员,除本
研究所有关人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与“来自其他高校和研
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两句话混杂在一起,可将“也参加了学习”去掉。
六、常见复句错误
(一)分句之间缺乏意义上的密切联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意义上应当紧密相关,
不然的话,即使使用了关联词语,也无法构成
复句。
例1:教研组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
式,也应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例2:这些人面临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新
的环境中如何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
上述例句中的两个分句之间,在意义得表达上都缺
乏必要的联系,无法构成复句。
例1前后分句之间不存在递进关系,所以,不应该
使用“也”作关联词。根据前后分句的意义,可以改
为因果关系复句:
教研组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应该努
力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例2分句之间的意思毫不相关,都无法构成并列
关系的复句。根据前后分句的意义,可以改为并列关
系:
这些人面临的是一场生存能力的考验,是在新的
环境中如何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
(二)结构层次混乱
多重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层次比较复杂,容
易出现层次不清、结构混乱的问题。
例:与会代表不仅见多识广,而且专业知
识精湛,能得到他们的首肯,靠的不是溢美之
词,而是材料、事实、理论和数据。
(颠倒了分句之间的递进关系。递进复句中后面
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更进一层,“见多识广”
比“专业知识精湛”所表达的意义更进一步,因此,
应放在后面。应改为“与会代表不仅专业知识精湛,
而且见多识广……”。)
(三)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表示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
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关联词语的使用有一定的规
则,使用不当就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
1、搭配不当
复句中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
格式,不能随意搭配。
例1:他不仅没有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
而是使企业负债累累。
例2: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主题,单凭主观
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
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分析:
例1是递进复句,“不仅”是表示递进关系
的关联词语;“而是”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
词语,“不仅……而且”相搭配、“不是……而
是”相搭配,“不仅……而是”不能搭配。
例2是因果复句,“因为”表示原因,
“反而”表示递进,两者不能搭配,应将“反
而”改为“所以”。
2、残缺
许多复句中关联词语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分句之
间的结构关系就不明确,意思表达也不清楚,甚至无
法理解。
例1:一个经历了生活磨难的青年,如果没有因
这磨难而倒下,可能会更坚强地创造新的生活。
例2:远远望去,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
一片,走近前已经能看到片片的残荷了。
例1是假设复句,“如果”应该与“就”搭配使用。
例2是转折复句,后一分句应该使用表示转折关
系的“但是”。
3、错用
不同的关联词语表达分句之间不同的结构关系或
语义关系。关联词语的误用,就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
达。
例1:他种的荷花,由于红色浓,所以花瓣多。
(“红色浓”与“花瓣多”是并列关系,不能使用
表示因果关系的“由于……所以”,应当去掉。)
例2:既然在思想和思想方法上经过苦心的锻炼,
就能把文章写好。
(两个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不能使用表示推论因
果关系的“既然……就”关联词语,而应当使用“只
要……就”。)
4、滥用
有些复句不需要使用关联词语。在这种情
况下,如果还用关联词语,就会使句子显得生
硬拗口。
例1:一方面,谦虚使人进步;一方面,
骄傲使人落后。
(使用表示并列关系的“一方面……一方面”纯
属多余。)
例2:因为河里结了冰,所以轮船开不出
去了。
(不需使用关联词语,分句之间的因果关
系也能清晰地表现出来。)
5、错位
关联词语在复句中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当分句的
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当
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
前。后面分句的关联词语,无论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
都放在主语之前。但只有副词充当的关联词语要放在
主语之后。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对,会影响复句的表达。
例:如果一位游客不是自告奋勇送我回旅馆,我
就会迷失在香山植物园里。
(分句的主语不同,前一分句的主语“一位游客”
应放在“不是”之后。)
病句辨析方法解析:
(一)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
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做
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如:
那些多余的废话,要毫不留情地删去。
什么错误?
错误:成分多余
怎么得出的?读,审读。
分析:“废话”包含有“多余”的意思,所以应去掉
“多余”二字。
(二)主干梳理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
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
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
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例如:
大批灾区的失学儿童重新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坐上了崭新的木制桌凳,广大家长对此十分满意。
什么错误?
错误:搭配不当
怎么得出的?紧缩句子
分析:这句话可紧缩为“儿童走进教室,坐桌凳,家长
满意。”
检查主干:“儿童走进教室没有毛病”,“坐桌凳”就
有毛病,坐“凳子”可以,坐“桌子”搭配就不当了。
(三)仿句替换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仿照原
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
例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
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
“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
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
“的”删去。
注意:
以上几种方法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有时一个
句子可以同时用以上三种方法中的一到二种,所以我
们要灵活地综合地加以运用。
修改病句的原则:
l、保留原意,尽量小改
修改病句一定要尊重原句的意思,切忌大删大改,
一定要做到:原句有的意思不要删,原句没有的意思不
要添。如果不是这样,即使修改得再通顺,也是不合
适的。
2、有则改之
病句可能是一处有毛病,也可能是两处或多处有
毛病。因此,在修改病句时,就应该做到有多少毛病,
就改多少毛病,既不可多改,也不可少改。
练习:P156思考和练习七
语法部分参考书目:
新著国语文法 黎锦熙 商务印书馆 1955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丁声树等 商务印书馆 1961
句子的分析与辨认 黄伯荣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3
汉语口语语法 赵元任 务印书馆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吕叔湘 商务印书馆 197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朱德熙 商务印书馆 1980
汉语语法纲要
王力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
商务印书馆
1982
中国现代语法 王力 商务印书馆 1985
语法答问 朱德熙 商务印书馆 1985
中国语法学史稿 龚千炎 语文出版社 1987
汉语语法研究 张斌 胡裕树 商务印书馆 1989
汉语语法学史稿 邵敬敏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现代汉语句法论
陆俭明 商务印书馆 1993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高更生 王红旗 语文出版社
1995
词类问题考察 胡明扬主编
北京大学
1995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 沈阳郑定欧主编 北京大
学 1995
三个平面语法观 范晓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