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医学
第二篇
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
文字 第十七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分级要求
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有关概念,传染病流行的
三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计划免疫和预
防接种的有关问题;医院感染的有关概念,医院感
染的传播过程、传播途径和病人的易感性,医院感
染的预防控制。
 熟悉:传染病发生的条件。疫源地的概念,影响疫
源地范围大小的因素和疫源地消灭的条件;医院感
染的危险因素。
 了解:其他内容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十七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内容
1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3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
4
计划免疫
5
医院感染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十七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我们正处于一场
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
没有一个国家
可以躲避这场危机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十七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疫苗能够预防的传染病
Vaccine prevent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扩大免疫规划
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EPI
天花
脊灰
百日咳
乙肝
白喉
麻疹
破伤风
结核
等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十七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尚未被控制的传染病
Pending control infectious diseases
鼠疫
霍乱
黑热病
结核病
病毒性肝炎
恶性疟疾
肾综合征出血热
绦虫病等寄生虫病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十七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再度出现的传染病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性 病
登 革 热
布 鲁 菌 病
血 吸 虫 病 等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十七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新发现的传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艾 滋 病
军 团 病
莱 姆 病
疯 牛 病
O139 霍 乱
幽 门 螺 杆 菌 病
埃 博 拉 出 血 热
严 重 急 性 呼 吸 综 合 征
人 感 染 高 致 病 性 禽 流 感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十七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
由特异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引起
的疾病,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通过感染
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地传
染给易感宿主。
感染性疾病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所有人类疾病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图
患者
传 病人 生长繁殖
染
排出
源 动物
病 传播途径
原
体
易感人群
死亡
获得免疫者
携带者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基本条件
病原体(pathogen)
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种生物体
宿主(host)
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
或动物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病原体(pathogen)







细菌
病毒
立克次体
支原体
衣原体
螺旋体
真菌和寄生虫
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
恙虫热
非淋菌性尿道炎
沙眼
梅毒
足癣 血吸虫病
预防医学
文字
破伤风杆菌
脊髓灰质炎病毒
预防医学
文字
恙
虫
热
立
克
次
体
解脲支原体
预防医学
文字
沙眼衣原体包涵体
苍白密螺旋体
预防医学
文字
真菌
血
吸
虫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传染力
 致病力
 毒力

病原体的基本特性
病原体的变异性
耐药性
 抗原性
 毒力

侵入门户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常见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染力、致病力和毒力
强度
传染力
毒力
致病力
(继发感染数
(重症例数或死
(发病数/感染数)
/暴露数)
亡数/总病例数)
天花、狂犬病、麻
疹、普通感冒
狂犬病、天花、
结核、麻风
高
天花、麻疹
中
风疹、腮腺炎、
风疹、腮腺炎
普通感冒
脊髓灰质炎、麻
疹
低
结核
脊髓灰质炎、结核
麻疹
极低
麻风
麻风
风疹、普通感冒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宿主(host)
免疫力
免疫反应
宿主具有较强的免疫力、能产生正常的免疫
反应时,病原体难以侵入或难以在宿主体内
生存和繁殖,因而也就不能导致感染和发病。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感染过程及感染谱
感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原体被清除
•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
•
死亡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感染过程及感染谱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某种传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程度感染反
应的频率
• 以隐性感染为主
• 以显性感染为主
• 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HIV隐性感染--冰山现象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population)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接触
传
染
源
病人
携带者
受感染
动物
水
传 食物
播
途 医源性
径 垂直
媒介
土壤
社
会
因
素
自
然
因
素
经济
政治
文化
宗教
风俗
易
感
人
群
气候
地理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血
吸
虫
感
染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
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
人和动物。
病人(patient)
病原携带者(carrier)
受感染的动物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病人
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主
要取决于:病程各阶段排出病原体
的数量和频度。
病人的类型:重型病人>轻型病人
病人的病程
病人的活动范围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病人
传 染 期(communicable period)
定义:感染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流行病学意义:
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病人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定义
流行病学意义
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查明
传播途径
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影响流行特征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病人
临床症状期
流行病学意义:
排出大量的病原体
具有促进病原体排出的症状
病人为某些传染病的唯一传染源
感染护理者及增加了传播的机会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病原携带者
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incubatory
carrier)
暂时性病原携带者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3个月
慢性病原携带者
( convalescent
carrier) ≥3个月
健康病原携带者( healthy carrier)
预防医学
文字
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病原携带者
流行病学意义:
排出病原体的数量较少
缺乏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症状
表面上与健康人没有区别,不易于
被发现
预防医学
文字
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病原携带者
流行病学意义大小取决于:
携带者的类型
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持续时间
携带者的职业、卫生习惯、活动范围
环境卫生状况、生活条件、防疫措施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受感染的动物
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

物性传染病(zoonosis),亦称人畜共
患病。
流行病学意义大小取决于:
人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
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
环境中适宜传播的条件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
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
过程。
预防医学
文字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经食物
传播
经空气
传播
经接触
传播
经水
传播
医源性
传播
经土壤
传播
围产期
传播
经媒介节
肢动物传播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空气
经飞沫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
经尘埃传播
流
行
特
征
传播途径易实现,易爆发流行
冬春季高发
少年儿童多见
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
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饮水
流
行
特
征
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饮用同一水源史
发病无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差异
在水源经常受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
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
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沙门氏菌污染饮用水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疫水
流
行
特
征
接触疫水史
发病有地区性、季节性、职业性特点
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可致暴发或流行
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
发生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食物
流
行
特
征
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
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
患者的潜伏期较短,临床症状较重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接触
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
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
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
出物或分泌物等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
的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接触
间接接触传播
流
行
特
征
多以散发发病为主,可在家庭及同室成员之
间传播。
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高峰。
发病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及卫生条件差有关。
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
卫生,可减少发病。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媒介节肢动物
机械携带传播:通过接触、反吐、粪便等
排出其携带的病原体,污染食物或餐具,使
接触者感染
生物学传播:病原体进入媒介生物体内经
过发育或繁殖,然后传给易感者使其感染
外潜伏期
•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媒介节肢动物
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流
行
特
征
地区性:病例分布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物的
分布一致
季节性:发病率与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一致
职业及年龄特点:发病与暴露机会多少有关
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土壤
易感者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
土壤所致的传播
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
传染源的尸体埋葬不当受到污染
流行病学意义取决于:
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
个体与土壤的接触机会
个人卫生习惯和劳动条件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医源性传播
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
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
传染病的传播。
由污染的器械导致的疾病传播
使用被污染的药品或生物制品引起的传播
输血或器官移植引起的传播
预防医学
方式
文字
器械、针头、采
血器等被污染或
消毒不严引起
输血、生物制
品或药物受污
染引起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围产期传播
在围产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又称
为垂直传播或母婴传播。
经胎盘传播: 病原体经胎盘血液传给胎儿
上行性感染:病原体从孕妇阴道到达绒毛
膜或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
分娩时传播:胎儿在通过严重感染的产道
时可被感染
预防医学
文字
HIV母婴传播率
全球
15%--25%
我国高流行区
30%
河南省某村艾滋病病人--2003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
易感人群
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感染的人群
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人群作为
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
体所占的比例
“免疫屏障”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
易感人群
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迁入
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死亡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
易感人群
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计划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
传染病流行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
自然因素
气候、地理因素
媒介昆虫和宿主
动物的特异性栖
息习性
社
会
因
素
城市化和人口爆炸
战争、动乱、难民潮和
饥荒
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改
变了媒介昆虫和动物宿
主的栖息习性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
疫源地(infectious focus)
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
即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围
影响疫源地范围大小的因素:
传染源存在的时间
传染源活动的范围
疾病的传播方式
周围人群免疫力
环境条件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
疫源地(infectious focus)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
排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
传染源播散在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
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
有新病例或新感染发生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
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
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疫源地是流行过程的组成部分
流行过程是群体现象
流行过程的强度用发病率进行测量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预防为主
加强传染病监测
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预防医学
文字
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一)预防为主
 加强人群免疫
 改善卫生条件
 加强健康教育
免疫预防
健
康
教
育
改水改厕
预防医学
文字
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二)传染病监测 (三)传染病预警
 常规报告
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 哨点监测
 省、区、市
 县以上人民政府
(四)传染病防控管理
 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监督管理
 血液及血液制品等生物标本管理
 从事传染病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预防医学
文字
(五)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消灭天花
 1988年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
 2001年发起终止结核病活动
 1980年
天花病人
脊髓灰质炎病人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报告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报告--报告病种类别
甲类:鼠疫、霍乱(2种)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
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
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
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
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
病、血吸虫病、疟疾(25种)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报告--报告病种类别
甲类:(2种)
乙类:(25种)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
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
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11种)
预防医学
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报告--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
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
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
情报告人。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
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报告--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
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
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
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
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
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
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
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或以最快的
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并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病人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者,应按传染病
防治法规定实行分级管理
病人隔离时间的长短依据该病的传染期而定
疑似病人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或隔离措
施,不得拒绝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病原携带者
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
性后
饮食、托幼和服务行业工作的:暂时离开工
作岗位
久治不愈的伤寒或病毒性肝炎病原携带者:
不得从事威胁性职业
艾滋病、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疟疾病原
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接触者
检疫:最后接触日至该病最长潜伏期
留验: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
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
医学观察: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
受体检、测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
的卫生处理
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动物传染源
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
彻底消灭
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
捕杀、焚烧或深埋
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
隔离治疗
家畜和宠物:预防接种和
检疫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disinfection)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
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预防性消毒
压力蒸
气灭菌 疫源地消毒
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
含氯消毒剂
紫外线消毒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disinfection)
随时消毒:传染源存在于疫源地
时所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传染源痊愈、死亡或
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
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
下的病原微生物。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免疫预防
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
人群聚集的活动
停工、停业、停课
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
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预防医学
文字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国境卫生检疫
检疫传染病:鼠疫、霍乱、黄热病
以及国务院确定和公布的其他传染
病
监测传染病: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
门确定和公布
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及可能
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
包等物品应当接受检疫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三节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对策
一、病原体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二、传染病流行三环节的新问题
三、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四、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传染病防治的新要求
五、新时期传染病防治对策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三节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对策
新问题
新发现或再燃的传染病
病原体耐药
病原体基因突变与抗原变异
感染谱的变化,传染源的流动性
波散的快速性、途径的多样性、
疫源地范围难以界定
人口流动、基础免疫水平下降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三节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对策
防治对策
医学预防到社会预防
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疾病
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信息情
报系统和决策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快速反应机制、公共卫生治疗救助机制
加强科学研究
注重科学决策与科学防治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一、预防接种的种类
二、计划免疫方案
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四、疫苗的效果评价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
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
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
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
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vaccination):将抗原或抗体注
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
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一、预防接种的种类
人工自动免疫
全病原体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成分疫苗
DNA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血清
丙种球蛋白
被动自动免疫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二、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 EPI)
发展与坚持免疫方法和流行病监督计划
防制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
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等传染病
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
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
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预防医学
文字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基础免疫程序
疫苗名称
接种对象月(年)龄
剂次
乙型肝炎疫苗
0、1、6月龄
3
卡介苗
出生时
1
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2、3、4月龄,4周岁
4
百白破疫苗
3、4、5月龄,
18~24月龄
4
白破疫苗
6周岁
1
麻风疫苗(麻疹疫苗)
8月龄
1
麻腮风疫苗
(麻腮疫苗、麻疹疫苗)
18~24月龄
1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8月龄,2周岁
2
A群流脑疫苗
6~18月龄
2
A+C群流脑疫苗
3周岁,6周岁
2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18月龄
1
预防医学
文字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基础免疫程序
疫苗名称
接种对象月(年) 剂
龄
次
备注
出生后24h内接种第1剂次,第1、
2剂次间隔≥28d
乙型肝炎疫苗
0、1、6月龄
3
卡介苗
出生时
1
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2、3、4月龄,4
周岁
4
第1、2剂次,第2、3剂次间隔
均≥28d
百白破疫苗
3、4、5月龄,
18~24月龄
4
第1、2剂次,第2、3剂次间隔
均≥28d
白破疫苗
6周岁
1
预防医学
文字 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儿童基础免疫程序
接种对象
月(年)龄
剂次
8月龄
1
麻腮风疫苗
(麻腮疫苗、麻疹疫
苗)
18~24月龄
1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8月龄,2周岁
2
6~18月龄
2
第1、2剂次间隔3个月
3周岁,6周岁
2
2剂次间隔≥3年;第1剂次
与A群流脑疫苗第2剂次间
隔≥12个月
18月龄
1
疫苗名称
麻风疫苗(麻疹疫苗)
A群流脑疫苗
A+C群流脑疫苗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备注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接种途径与剂量
各种疫苗的接种途径、接种对象年龄及
剂量、剂次、间隔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不得任意更改。
接种途径或剂量不当,可能影响免疫效
果,加重接种反应,甚至造成接种事故。
在接种前必须详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接种。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接种禁忌证(WHO:常规免疫的禁忌证)
免疫缺陷、恶性疾病(肿瘤、白血病等)及应
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而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者,不能使用活疫苗
患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
接种
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者,不应继续接
种
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癫痫、婴儿痉挛等),
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预防接种的反应--一般反应
接种24h内,在接种部位局部出现红、肿、
热、痛等炎症反应,有时可能伴有发热、
头晕、恶心、腹泻等症状。
一般不需作任何处理,1~2d即可消失。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预防接种的反应--异常反应
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
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
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应及时发现和
抢救,并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卫生防疫
机构。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预防接种的反应--偶合病
偶然与预防接种巧合在一起发生的疾病。
其发生与预防接种无关,仅是时间上的
巧合,易被误为由接种疫苗引起。
传染病的潜伏期末接种疫苗,可能发生
接种时,注意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必要
时应做进一步检查
应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向病人及其家属
作好解释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三、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疫苗保藏条件
一定的低温下保存,冷链是保证疫苗质
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冷链:为了保证疫苗在规定的温度范围
内运输和储存,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
程均需配备的冷藏、冷运设备。
预防医学
文字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四、疫苗的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指标
免疫学效果
流行病学效果
对照组发病率  接种组发病率
疫苗保护率(%)
 100%
对照组发病率
对照组发病率
疫苗效果指数 
接种组发病率
预防医学
文字
第四节
计划免疫
四、疫苗的效果评价
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
建卡率
接种率
四苗覆盖率 按免疫程序完成接种人数
某疫苗接种率(%)
 100%
冷链设备完好率
四苗均符合免疫程序的
接种人数
某疫苗应接种人数
四苗覆盖率(%)
调查的适龄儿童
 100%
某设备正常运转数
冷链设备完好率(%)
 100%
某设备装备数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一、概述
一、概述
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是指住
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
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
病,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五节
医院感染
涵义
必须发生在医院内 包括在医院感染而
在院外或转院后发病的病人,不包括在
院外感染而在院内发病的病人
有明确潜伏期的疾病 病人从入院后第
一天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而发病的;
必要时参照病原学及流行病学资料确定
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
时后发生的感染
病人入院后48小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五节
医院感染
分类(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病原体来自病人本身,由于各种原因,
病人自身抵抗力降低,对本身正常菌群
的感受性增加而发生疾病,也称自身感
染(autogenous infection)。预防较困
难。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病
原体来自病人以外的地方,也称交叉感
染(cross infection)。通常可以预防。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医院感染的分布
前3位感染部位
下呼吸道、泌尿道、外
科伤口
高危病区
特护病房、新生儿室、抢救
室、手术室、烧伤科、心血管外科、骨
外科、移植外科、血液透析室
人群分布
婴幼儿及年老者发病率高
时间分布
秋冬季感染率较高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医院感染的感染源
已感染的病人作为感染源
带菌者或自身感染者作为感染源
环境储源:医院环境中常有微生物污染,
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微生物传播给易感
病人
动物感染源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空气传播
经饮用水传播
经食物传播
医源性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医院感染的常见易感者
疾病严重影响或损伤机体免疫机能者
老年及婴幼儿患者
营养不良者
接受各种免疫抑制疗法者
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接受各种损伤性诊断、治疗器械操作者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住院时间
手术时间
先前感染的存在
侵袭性操作
应用类固醇或其它免疫抑制剂
手术部位
备皮方法
其它因素
预防医学
文字
第五节
医院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加强管理
加强组织管理
加强医院规章制度管理
加强消毒和灭菌管理
医院感染的监测
合理使用药物和医疗措施
宣传教育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