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
逻辑结构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
性质,要求学生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和必要性、过渡时
期总路线及其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
生掌握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基本经验;区别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
的关系。
逻辑结构
分析过渡社会的性质,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提出及其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和基本经验。整个分析建立在科学认识新
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基础上。
重点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过
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2、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过
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4、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
个过渡性的社会
•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基础上领
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
两个步骤,这是中国
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正
式命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认为新民主义
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新的民主共和国,是“新
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在这个新民主主义社
会的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把中国进一步
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 1、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 2、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
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 3、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
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
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
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
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
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
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
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
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
展变化过程。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
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
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
并举的思想
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代背景
• 经过三年恢复时期,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
• 到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
77.5%,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高出20%.其中,
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农业总产值
增长53.5%.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都已超过
历史最高水平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
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1953年6月,毛
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
线的完整表述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
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化三改造”:
工业化
农
业
总路线
三大改造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
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
少的条件和手段。
• “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新
思路,既不同于“先建
设、后改造”的设想,
又有别于“先改造、后
建设”的选择 。
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提出历史必然性
•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
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
迫切需要。
•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过度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
国营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
•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
,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 第三:党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采取了加工订
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
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而加深了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
• 第四:当时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在合作化过程中,我们遵
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
国家帮助的原则;积极领
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依
靠贫农、团结中农,限制
并逐步消灭富农的正确的
阶级政策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 防止农村出现新的两
极分化
• 协作能够形成新的生
产力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 第一步是组织带有社会主
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
助组。互助祖又分临时互
助组和常年互助组。
•
第二步是组织半社会主
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
• 第三步是组织具有完全社
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
手工业社会主义的改造
• 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
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
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 对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采
取的步骤和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
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方式: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
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赎买≠购买
•
•
•
•
国家所得税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费
资方红利
34.5%
30%
15%
20.5%
核定私股24亿元
定息:年息5%
付息10年
1956.1-1966年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到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
包销、经销代销。
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
企业的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就是在原
有的私营企业中加入国家的公股,企业的生产资
料由资本家和国家共同所有,国家派遣干部负责
对企业的领导管理。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阶段
• 第三阶段: 从1955年秋到1956年底,是实行全行
业公私合营阶段。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
按地区、按行业将所有的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
合营,组成一个企业单位。定股定息。
• 至1956年底,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的82%都
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一、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
式过于简单划一。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
明显地过急过快,不仅广大农村由初级合作社向
高级合作社的转变加快,而且资本主义工商业实
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也过于短促.
• 第二、随着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造的完
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扩大到整个
社会经济生活.
• 第三、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确立 :1956 年底,
我国已基本完成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不仅在政治上
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
政权,而且在经济上
劳动人民也成了生产
资料的主人,至此,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
建立起来。
• 其次,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改
变了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也使我
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帝国主义势力被赶走;官僚资本主
义在中国被消灭;地主阶级、资产
阶级作为剥削阶级从整体上说已经
被消灭;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
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工
人阶级已成为领导阶级,特别是知
识分子经过改造已成为工人阶级的
一员。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基础已
完全具备。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 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
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政
治制度。1954年9月一届人大
一次会议制定和颁布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将人民代表大会制
确定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最终完善和确立了我国以人民
代表大会制为基本特征的社会
主义政治制度。
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 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几
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此后中国的
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始了在社
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 理论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马列主
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
性发展的结果,又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
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阅读书目
1、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而斗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1953年9月),载《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年。
2、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
的决议》,载《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思考题与作业
1、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
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3、我国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4、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6、试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