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校外教學行前講習-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四年級校外教學行前講習-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五年級校外教學行前教育 國立台灣美術館
去國美館看什麼?
畫作?
雕塑?
裝置藝術?
公共藝術?
行動藝術?
通常是指以各種媒材創作,且置放或附加於
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例如人行道上的銅像,
或是公園裡的紀念碑。可包括公共空間裡的
各種藝術表現,例如建築物;或是可以使用
的物品與設施,如桌椅和路燈。
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
為構成的一門藝術。包含時間,地點,
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
該藝術不同於繪畫、雕塑等僅由單個事
物構成。
它混合了各種媒材,在某個特定的
環境中創造發自內心深處或概念性
的經驗。
畫作?
雕塑?
裝置藝術
公共藝術
行動藝術
通常是指以各種媒材創作,且置放或附加於
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例如人行道上的銅像,
或是公園裡的紀念碑。可包括公共空間裡的
各種藝術表現,例如建築物;或是可以使用
的物品與設施,如桌椅和路燈。
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
為構成的一門藝術。包含時間,地點,
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
該藝術不同於繪畫、雕塑等僅由單個事
物構成。
它混合了各種媒材,在某個特定的
環境中創造發自內心深處或概念性
的經驗。
王慶臺 《雲擁》銅 1994年
謝棟樑 《展》不銹鋼 1988年
繪畫無好壞
繪畫則是一種「發散的(divergent)」
活動,儘管實踐導致嫻熟,這種能力卻
不是知識。如果是的話,一旦畫家得到
了它,他就不會再創作出壞畫。《繪畫
現象學》
繪畫活動像是一種能力的養成,可是它
偏偏不僅有一種門徑可循,是非好壞的
標準更是存在著開放性。
人們觀看繪畫時感到畫中沒有什麼可以
或至少不需要為了更好而加以修改,即
產生效果。 《繪畫現象學》
普桑和大衛的作品。其作品之所以偉大,
不是它的文學和思想意義,而是它具有
強烈的效果這個事實。 《繪畫現象學》
米開朗基羅認為雕刻就是將雕像從石頭這
物質牢獄中解放出來
普桑 《搶劫薩賓婦女》 1636年
大衛在畫中特別以古典雕刻般的裸體人物表現英勇戰
士的氣質和內涵。大衛用薩比諾與羅馬人之間的恩怨
大衛 《薩賓婦女出面調停》 1799年
情仇,來比喻造成無數無辜受難者的多年內戰。
挪用
「 挪用 」(appropriation) 是當代藝術家的一種創作手法 。它的用意
不是在盜用,而是別有用心,挪借原件的元素,撥歸另一用途。創作
者通常會具有戲謔嘲諷的企圖。
理解創作歷程
理解作品
黑格爾提出「只有通過了解作品的創作
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經歷了過程的最終
作品。」意思是理解一件完成的作品,
需要瞭解其創作過程 《繪畫現象學》
畫家觀看事物的方式(角度)不同,經
驗到的也不同,所呈現的繪畫自無一致。
繪畫是畫家人生的體現
所有繪畫都是存在於一個旅程的某個階
段,只有真正旅行到那個階段的人才能
創作出那樣的畫面。……我們可以學習
他人繪畫的方法論,卻不能一味的追求
表面。齊白石說過:「學我者生,似我
者死」,做到神似而形不似。
畢卡索《亞維儂少女》 1907年
《科學與博愛》
台灣美術館之館藏
世界知名美術館皆以其代表藏品揚名於
世,而常設展則是美術館厚實自我根基
的展現。
館藏一萬三千多件作品,皆反映著時代
風格及社會人文特質,建構了二十世紀
以來台灣美術發展之樣貌,實為台灣美
術重要的典藏寶庫之一。
你知道國美館蒐藏了那些經典名作嗎?
你知道國美館蒐藏的經典畫作有什麼特
別的地方嗎?
你知道哪些經典畫作是國美館的人氣精
品嗎?
1
《水牛群像》
2
《玉山積雪》
3
《故宮》
4
《嘉義遊園地》
5
《蘭嶼風景》
6
《竹鎮歡喜圖》
7
《節慶之門》
8
《抽象畫》
9
《激流》
7or 8
「未來通行證」
策展人陸蓉之對於21世紀藝術家創作的
多元詮釋,彙整出「東與西」、「過去
與未來」、「陰與陽」、「宇宙與個
體」、「虛擬與現實」等五大主題展區,
呈現出亞洲啟發自動漫文化的風格形式,
是如何和藝術家各自的文化傳統進行交
融和創新,進而激發出新的視覺形式。
「未來通行證」根基於中國「陰與陽」
相互依存的概念,不同於西方的個人主
義,東方哲學強調天人合一,對比過去
與未來、宇宙與個體、虛擬與現實,並
將亞洲特有的動漫美學推向國際。百餘
位藝術家的作品,涵蓋各種媒介,從繪
畫、互動裝置、動漫、影片到行為藝術
等,
東與西(EAST / WEST)
村上隆 Takashi MURAKAMI(日本
Japan)、
袁旃 YUAN Jai(台灣Taiwan)、
村上隆
《漂浮的露營地》
袁旃的《吶喊》
過去與未來(PAST / FUTURE)
張曉剛 ZHANG Xiaogang(中國China)
展望 ZHAN Wang(中國China)
張曉剛《大家庭》
人物往往目光空洞,再加上刻意的污渍、或者灰色画面中突现色彩的方式,
让人产生浮生若梦的联想。中国人一种特有的沧桑感——常常被命运捉弄,
甚至常遭不测的政治风云,却依然平静如水,充实自足。
展望《假山石72# 》
260x132x70cm
陰與陽(YIN / YANG)
草間彌生 Yayoi KUSAMA(日本Japn)
蜷川實花 Mika NINAGAWA(日本
Japan)
楊納 YANG Na(中國China)
草間彌生《自畫像》
蜷川實花 錄像《永不凋零的花》
楊納《消失的甜蜜》
宇宙與個體
(UNIVERSE/INDIVIDUAL)
奈良美智 Yoshitomo NARA(日本
Japan)
幾米 Jimmy(台灣Taiwan)
奈良美智《家》
幾米《一個男生》
虛擬與現實(VIRTUAL / REAL)
阿信 Ashin (CHEN Hsin Hung)(台灣
Taiwan)
羅丹 LUO Dan(中國China)
羅丹《無言獨上西樓》
羅丹《今夜獨上西樓》
還有這一些喔~~
如何仿作
喜歡的~有感覺的作品
第一感受是?(妳覺得它強調或好的地方是?)
線條、色塊、形狀
描述(仿作)通常從比例色塊中著手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