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二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机械工程材料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
河北工业大学
材料学院
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回复、
再结晶与热加工
§2-1 金属的性能指标
§2-2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2-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2-4 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5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织和性能的变
化
§2-6 金属的热加工与 冷加工
2
§2-1 金属的性能指标
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强度、塑性、
硬度、韧性、抗疲劳性和耐磨性等。
一、 金属变形的三个阶段
1.弹性变形阶段(oa段)
1. 当应力 < e时发生弹性变形。
2. 特点:外力去除后完全恢复原状,
应力、应变成正比。
即:  =E×
E-弹性模量 , -应变
2、屈服阶段 (abc段)
金属开始显著的塑性变形,除去外力,试
样不能恢复原尺寸。
图2-1 低碳钢的拉伸曲线
3、塑性变形阶段 (cd段)
1. 当应力 s <  < b 时发生显著但均匀的塑性变形。
2. 特点:外力去除后部分复原,保留一部分加工硬化。
4、断裂阶段 (dk段)
当  ≥ k 后,试样发生“颈缩”,再一分为二,发生断裂。
二、强度指标
材料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材料的强度。通
过拉伸试验可以测量以下的强度指标。
1. 应力与应变
P
应力-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载荷。σ  AO
应变-单位长度的伸长量。
ΔL
L
Pe
σe 
AO
2. 弹性极限-材料发生弹性变形的最大应力值。
ε
PS
3. 屈服极限-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值。σs  A
o
条件屈服强度
 0 .2
Pb
4.抗拉强度-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最大应力值 σ b 
A0
三.塑性指标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显现出的塑性变形能力称为材料的塑性
1. 延伸率:断裂后材料的残余总变形量与原始长度之比。
δ% 
L1  LO
100%
L0
AO  A1
100%
2. 断面收缩率:断裂后材料的残余面积与原始面积之比  
AO
3. 韧性(冲击韧性):表示材料在冲击载荷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强度、塑形,与脆性相对
四.硬度指标
Ak=mg(H1-H2),冲击功;S0缺口横截面积
Ak
αk 
So
硬度:材料抵抗其他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
1. 布氏硬度-淬火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压入试样,用
“HB”表示,单位是MPa,但习惯不标单位。一
般机加工硬度为 =220~250 HB
HB 
F
(MPa )
A
2. 洛氏硬度-用金刚石圆锥或钢球压头。“HR”表示,HRA588.4N, HRB-980.7N, HRC-1471N。当HB>450时用洛氏硬度
HRC数值表示。 如:工具钢的硬度一般为58~64HRC。
3.维氏硬度:“HV”,范围0-1000HV。
§2-2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单晶体变形有两种方式:
滑移和孪生变形
滑移变形容易,孪生是更困难
的一种变形方式。
一. 滑移变形
1. 滑移变形-在切应力的
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
定的晶面(滑移面)上的一
定方向(滑移方向)相对另
一部分发生滑移。
图2-2 滑移变形示意图
2. 滑移变形的特点
(1) 晶体滑移只有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发生。
(2) 晶体滑移常沿原子的密排晶面和密排晶向发
生。
滑移面-原子的最密排晶面。
滑移方向-原子的最密排方向。
FCC 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为:{111} <110>
BCC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为: {110} <111>
(3) 晶体沿滑移方向滑移,原子移动的距离是原
子间距的整数倍。
(4) 滑移的同 时伴有晶体的转动。
3.滑移带和滑移系
(1)滑移带-晶体滑移后在磨光表
面上出现的滑移痕迹。
(2)滑移系
滑移系=滑移面数×滑移方向数
FCC结构 滑移系=4×3=12如:
(111)和[ 10]组成一组滑
移系
BCC结构 滑移系=6×2=12如:
( 10)和[111] 组成一组滑
移系
满足:hu+kv+lw = 0关系
滑移系越多,发生滑移的可
能性越大,塑性越好。
滑移方向对滑移所起的作用
比滑移面大,因此面心立方
比体心立方塑性好。
图2-3 钢中的滑移带及滑移线示意图
表2-1 纯金属常见三种晶格的滑移系
4.晶体滑移的本质是位错的运动。
二.孪生变形
孪生是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
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孪生面)
产生一定角度的均匀切变(即
转动)。通过孪生,孪生面两
边的两部分晶体形成镜面对称
关系。发生孪生的部分(即切
变部分)叫做“孪晶带”,简
称“孪晶”。
孪生变形是更困难的一种变形
方式, FCC和BCC的滑移系
多,故常以滑移方式变形.只
有HCP滑移系少,常以孪生
方式变形。
图2-4 孪生变形示意图
滑称与孪生的区别
1)滑移变形时,滑移的距离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晶
体的位向不发生变化;孪生变形时,孪晶中相邻原子面
的相对位移为原子间距的分数,且孪晶位向发生变化,
且与未变形部分形成对称。
2)孪生所需临界的切应力比滑移的大得多;
3)孪生的变形速度极快,接近声速。
4)孪生变形引起很大的晶格畸变,塑性变形量比滑移
的小(一般<10%),但孪生引起晶体位向改变,因
而能促进滑移的发生。
孪生只在滑移很难进行时才发生,面心立方金属一般不
发生孪生。
11
§2-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实际金属多为多晶体,多晶体是由许多位向不同的小单晶体组成。
每一个小单晶体称为一个晶粒,晶粒与晶粒间的界限为晶界。
一、多晶体变形有以下特点:
1、相邻晶粒的阻碍: 多晶体中,晶界两侧晶粒的位向不同,
晶体的滑移即位错的滑移不能越过晶界。
2、相邻晶粒的协调: 每个晶粒都处于其它晶粒的包围之中,
为了保持材料的连续性,一个处于有利位向的易变形晶粒变形
时,相邻晶粒必须同时进行相应的协调变形 。
在对多晶体进行拉伸变形时,并不是所有晶粒都处于有利
位向,只有大多数晶粒都处于有利位向时才能变形,故需要晶
粒间协调变形。
二、晶粒大小的影响:
晶粒越细,晶界面积越大,相互协调越困难,阻碍
变形抗力越大,材料的强度越高,硬度越大.
结论:晶粒越细,变形抗力越大,强度、硬度越高;
且变形不易产生应力集中,使变形均匀。从而使材料
的塑性、韧性越好,表现出综合性能好。
13
三、多晶体的塑性变形过程


由于主要存在晶界对滑移的阻碍和晶粒
间位向差造成的滑移的转移
因此,随着外力的持续作用,多晶体金
属的塑性变形是:晶粒分批地逐步地发
生,由少数晶粒开始,逐步扩大到多数
晶粒,最后到全体晶粒;从不均匀变形
逐步发展到均匀的变形。
14
多晶体竹节状变形
多晶体变形呈竹节状。
晶界处能量较高,不易变形,
故多晶体变形呈竹节状。
晶粒越细,晶界面积越大,
阻碍作用越大,材料的强
度越高。
图2-6 多晶体变形的竹节状示意图
15
§2-4 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一.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结构的影响
1.晶粒变形成纤维状组织
塑性变形后晶粒沿轧制方向被拉长,呈纤维狀
的条纹(晶界),为纤维组织。
图2-11 变形前后晶粒形状示意图
16
图2-12 低碳钢50%变形后的纤维组织
2. 形变亚结构形成
当变形量增大时,位错密度增加且不均匀分布,
堆积在局部形成许多位错缠结,位错的不均匀分布
使晶粒分化成许多位向略有不同的小晶块即亚晶粒,
称为形变亚结构。
金属变形后的亚结构
Au-Ni合金的亚晶
17
3.形变织构的产生
当变形量很大时(70%以上),晶粒严重破碎,且发生转动,大多数晶粒趋
向于沿轧制方向排列,形成特殊的择优取向,这种有序化的结构叫做形变
织构。使材料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
晶面和晶向平行于轧制方向
晶体结构
晶向平行于拉拔方向
板(辗轧)结构
丝(拉拔)结构
a黄铜
(100)[112]
[100]主
纯铜
(146)[21 -1]或(123)[1-21]
[111]主
体心立方
(100)[011]
[110]
密排六方
(0001)[1 0 -1 0]
[1 0 -1 0]
面心立方
18
二、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加工硬化
由于对材料变形量的增加导致材料的
b ↑HB ↑d↓ak↓的现象。

加工硬化具有极其重要的
实际意义。
图2-10 低碳钢的加工硬化现象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强化手段 ,如冷拉高强度钢丝和冷卷弹簧等 ;
加工硬化有利于金属进行均匀变形,因为金属已变形部分得到强
化时,继续的变形将主要在未变形部分中发展。
第三,它可保证金属零件和构件的工作安全性,因为金属具有
较好的变形强化能力,能防止短时超载引起的突然断裂。
加工硬化机理、增加及减少位错对强度的增强作用
19
σb 大
2.性能的方向性
纤维组织由于晶粒沿轧制
方向被拉长,顺纤维方
向的性能与横向不同。
σb 小
3.择优取向
由于产生了形变织构,沿
某一方向的性能与其它方向明
显不同。
如:对具有织构的铜板深
冲压成型时将出现“制耳”现
象。硅钢片,由于深冲压使多
数晶粒沿<100> 排列.提高了
<100>方向的导磁率
择优取向的制耳现象
20
4. 残余内应力
残余内应力:指去除外力后残留于且平衡于金属内部
的应力。10%外力功化为内应力残留于金属中。
由于变形,晶粒破碎,金属内部变形不均匀,产生
了内应力。
第一类内应力(宏观内应力):由于金属表层和心部
或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变形不均造成的应力为宏
观内应力。
第二类内应力:相邻晶粒之间或晶内不同区域变形
不均造成的内应力为微观内应力。
第三种内应力:位错等晶格缺陷附近的晶格畸变则
叫做晶格畸变应力。
21
退火可消除或降低内应力
§2-5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冷变形金属经加热后将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
粒长大三个阶段。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如下:
一、回复阶段:
在加热温度较低时,由于点缺陷和位错的迁移引起的
某些晶内变化称为回复。
1. 温度:T回复=(0.25~0.3)Tm
2. 组织:晶粒外形无变化。(仍然是拉长的粒)
3. 性能:故强度与硬度稍下降,内应力大大下降,电
阻率明显上升。
由于加热温度不高,1)位错稍发生移动,由无规则排列变为规则排列(可发
生“多边形化”),形成一些新的亚晶粒;2)主要是空位的运动:扩散到晶
界和表面而消失;或与间隙原子相结合而对消;或在位错上沉积而消灭;晶格
恢复为较规整的状态。
应用:工业上的除应力退火,对应回复过程。
目的:恢复某些物理与化学性能,但保留加工硬化效果。
22
二、再结晶阶段-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一)再结晶过程及对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
1. 温度: T再结晶=(0.35~0.4)Tm
2. 组织:拉长的晶粒变成等轴晶粒(依靠扩散来完成),无相变。
3 性能: b↓HB↓d ↑ak ↑, 基本恢复到变形前的况。
23
(二)再结晶温度及影响再结晶后粒度因素
1. 再结晶温度-完全发生再结晶(95%已再结晶)的最
低温度。
2. 影响再结晶后晶粒度因素
(1)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晶粒易于粗化。
(2)变形度越大,变形便愈趋于均匀,生核率愈大,晶
粒度便会愈细愈均匀.但必须大于临界变形度(2~
10%)。
(3)材料的纯度越高,使T再结晶↓,晶粒易于粗化。可加
入少量W、Mo、V等阻碍晶粒长大(阻碍扩散及晶
界迁移),使晶粒细化。
24
变形度与再结晶晶粒度的关系
1)当变形度很小时,由于金属的晶格畸变很小,不足以引起再结晶,故晶粒
度仍保持原样。
2)当变形度在2~10%范围内时,再结晶后的晶粒度比较粗大。因为这时金属中仅有
部分晶粒发生变形,再结晶时的生核数目很少,从而得到粗大晶粒。这个变形量称临
界变形度,生产中应尽量避免这一范围的加工变形,以免形成粗大晶粒而降低性能。
再结晶退火温度越
高晶粒越易于粗化
临界变形度(2~10%)
25
3)当变形大于临
界变形度之后,
随着变形度的增
加,变形便愈趋
于均匀,再结晶
时的生核率便愈
大,再结晶后的
晶粒度便会愈细
愈均匀。
图2-16
纯铁的变形度与再结晶晶粒度的关系
26
三. 晶粒长大阶段
再结晶完成后,晶
粒是细小的,但随着温
度继续升高或保温时间
过长晶粒自发长大(晶
界面积减小,界面能降
低)得到粗大晶粒组织,
从而强度、硬度明显下
降;塑性韧性明显上升。
图2-17 冷变形金属加热时组织及性能变化
晶粒长大阶段示意图
“二次再结晶”
27
§2-6 金属的热加工与 冷加工
一.冷加工与热加工(根据金属的再结晶温度分)
1.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加工为冷加工,加工后产生加工
硬化。
2.热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加工为热加工,加工后无加工硬
化现象。
例如:Fe的 T再结晶=450℃,Sn的T再结晶=25℃,
二、热加工特点-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
三、热加工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热加工后可使铸态组织中的气孔、疏松、裂纹焊合,致密度提高, b ↑。
2.热加工后可使铸态组织中的枝晶破碎,晶粒细化。
3.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枝晶偏析和非金属夹杂的分布发生改变,使它们沿
着变形的方向破碎并拉长,形成所谓热加工“纤维组织”(流线),使金属
的机械性能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纵向的强度、塑性和韧性显著大于其横向。
28
也可产生“带状组织”(具有明显层状),使性能变坏。
图2-18 曲轴流
线分布
锻件
图2-19 拖钩的纤
维组织
a) 锻模钩
b) 切削加工钩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