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1)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5第五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1)

第五章
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
本章要求的主要内容
需掌握的概念和术语:
1.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材料应力—应变曲线所对应的强
度指标;
2. 塑性变形的实质、方式——滑移、孪生;
3. 滑移带、滑移线、滑移系、多滑移、交滑移;
4. 软(硬)位向,临界分切应力
5. 固溶强化、细晶(晶界)强化、弥散(沉淀)强化、形
变强化(加工硬化)
6. 纤维组织、形变织构、带状组织、残余应力
7. 回复(低、中、高温)、再结晶(动、静态的),晶粒
长大;
8. 再结晶温度及影响因素、临界变形度、二次再结晶。
9. 冷、热加工









重点和难点:
1. 位错理论在解释各类塑性变形等问题的应用。
如:①为何理论临界应力>>实际测量的值。
②各种强化机理(如:固溶强化、细晶(晶界)
强化、弥散(沉淀)强化、形变强化(加工硬化)
等)
2. 再结晶温度及影响因素
3. 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和二次再结晶的驱动力
4. 结晶、重结晶?、再结晶和二次再结晶的区别
5. 去应力退火与再结晶退火工艺的制定与应用
6. 冷、热加工处理后对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概述
金属的应力—应变曲线
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一般经历弹性变形
(elastic deformation)、弹塑性变形
(plastic deformation)和断裂
(fracture)三个阶段。

1.工程应力一应变曲线
工程应力一应变(σ-ε)曲线:
 σ= P/Ao
ε= (L-Lo)/ Lo
P—为载荷
Ao—原始试样的截面积
L、Lo—变形后和变形前试样的长度
 低碳钢σ—ε曲线如图5.1(P164)
静拉伸示意图
载荷-伸长曲线
应力-应变曲线(F0不变)
①弹性变形
②屈服变形
③均匀塑性变
形
④局部塑性变
形
真应力-应变曲线(-------代表)
σp:比例极限
σE: 弹性极限
σLY:屈服(下)
Yield point
σUY:屈服(上)
σB: 强度极限
σb: 强度
σp: 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的最大应力。
σp=FP/F0
σE :由弹性变形过渡到弹-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σE =FE /F0
不同材料,其应力-应变曲线不同,如:
低碳钢σ—ε曲线的特点
(1) σ<σe 弹 性 变 形 阶 段 ( elastic
deformation) 线性阶段
 该阶段符合虎克定律
σ= Eε或 τ=
Gγ
 E 、 G 为 弹 性 模 量 ( modulus of
elasticity):表示金属材料抵抗弹性
变形的能力。为σ—ε曲线上斜率
 σe:材料弹性极限,是材料保持弹性的
最大应力。单位:MPa
(2)σe<σ<σs 微量塑性变形开始阶段
 σs:材料屈服极限,是开始发生塑性变
形的最小应力。
 σ0.2:材料屈服强度(yield strength),
表示以材料产生0.2%残余变形的应力值
为其屈服极限,又称条件屈服极限。主
要用于无明显屈服的材料的屈服点。
 σs 、σ0.2 表示材料对开始微量塑性变形
的抗力。
(3)σs<σ<σb 均匀塑性变形 ε↑、
σ↑

σb:抗拉强度, 表示材料最大均匀塑
性变形的抗力。
(4)σb<σ<σk 不均匀塑性变形

σ>σb 试样开始发生不均匀塑性变形
并形成缩颈

σk:条件断裂强度。表示材料对塑性
变形的极限抗力。
 塑性断裂:产生一定量塑性变形后的断裂。
塑性: 固体金属在外力作用下能稳定地产生永久变形而
不破坏其完整性的能力。因此,塑性反映了材料产生
塑性变形的能力。塑性的好坏或大小,可用金属在破
坏前产生的最大变形程度来表示,并称其为“塑性极
限”或“塑性指标”。
塑性指标:
 伸长率δ,表示均匀变形的能力,与加工硬化
率n有关。
δ=(Lk-Lo)/ Lo×100%
 断面收缩率ψ,表示局部变形的能力,与缺口
敏感性(度)有关。
ψ=(Fo-Fk)/ Fo×100%

塑性的实际意义
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是安全力学性能指标;
 εf –材料均匀变形的能力。Ψf –局部变形
的能力。
 塑性对压力加工是很有意义的。加工硬化
 塑性大小反映冶金质量的好坏,评定材料
质量。细化晶粒,碳化指数。

2.真实应力—真实应变曲线




真实应力—真实应变(s-e)曲线
真实应力 S=P/F
P—瞬时载荷,F—瞬时
截面积
真实应变 de=dl/l
dl—瞬时伸长量,L—
瞬时长度
总的e
e = ∫de = ln(l/lo)= ln(1+δ)
通常把均匀塑性变形(即从屈服点到最大载荷)
的真实应力—真实应变(s-e)曲线称为流变
曲线,可以用以下经验公式表达:
S = Ke
3. σ—ε曲线与s—e曲线区别



下图为工程应力-应变曲线与真实应力-
应变曲线的比较。
曲线中的应力是根据试样原始截面尺寸计
算的,可称之为工程应力。由工程应力的趋势
看,随着缩颈形成,试样的塑性变形抗力是下
降的。以试件产生缩颈后的实际面积来计算应
力,其数值要大于工程应力。这个应力就称为
真实应力。
由图中可看出工程应力-应变图与真实应
力-应变图的差别。在加载过程中真实应力始
终是增加的。评价材料时通常采用工程应力-
应变曲线。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和
工程应力-应变曲线的比较
5.1 材料的弹性变形(elastic deformation)
5.1.1 弹性变形的本质
 弹性变形(elastic deformation)—原子间结合力
 弹性变形的原因:能量低,平衡
5.1.2 弹性变形的特征和弹性模量
弹性变形的特征
 (1) 理想的弹性变形是可逆变形
 (2) 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应力和应变间服从虎克定律。
σ= Eε τ= Gγ
G = E /[2(1-ν)] K = E /[3(1-2ν)]
式中τ、γ—分别为切应力、切应变,K—体弹性模量、
v—泊松比
 (3) 弹性变形量随材料的不同而异。
 下图表示材料受外力拉伸后伸长,虚线部分表示拉伸
前试件的尺寸和形状。
试件产生弹性变形
弹 性 模 量 E = σX
/εX X轴方向, 同轴,描

写材料正应力条件

虎克定律: 单位应变产
生的单位应力(单向应力),
物理意义:表示原子之间的
结合力,它是组织不敏感元
素
描写材料切应力:切
变模量G = τXY / γXY
 泊 桑 比 : υ= —εXX

/εXY
关系式: G = E/2(1+υ)
 比弹性模量= 弹性模
量 / 密度

对完全各向同性材料 υ=
0.25
 对金属υ值约为0.33(或
1/3)
 当υ=0.25时,G=0.4E;
 当υ=0.33时,G=0.375E
 弹性常数4个: E,G,υ,
K


K=σm/Δ=E/3(1-2υ)
Δ------单位体积变形
K——体弹性模量

σm= (σx+σy+σz)/3
若υ=0.33,则K≈E
 只要已知E和υ,就可求
出G和K , 由于E易测,因此
用的最多。

弹性模量(E)
(1)弹性模量(modulus of elasticity)
E代表着使原子离开平衡位置的难易程度,
是表征晶体中原子间结合力强弱的物理
量。
(2) E是组织不敏感参数。
(3) 对晶体而言,E是各向异性的。在
单晶体中,沿原子密排面E最高,沿原子
排列最疏的晶向E最低。多晶体中,E各
向同性。
(4) 工程上,E是材料刚度的度量。
弹性模量的技术意义







技术意义: E,G称为材料的刚度,它表示材料在外载
荷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影响E的特征因素:
与原子序数有周期性关系
E=K/γm K,m>1特征常数,γ原子 半径 γ↑E↓
温度T: T↑ 原子结合力下降,E↓
ε加载速度:对E 影响不明显
合金化(加入某种金属),热处理对E影响不明显。
5.1.3 弹性的不完整性
弹性的不完整性包括:
a. 包申格效应
b. 弹性后效
c. 弹性滞后
内耗(滞弹性 anelasticity):
a. 包辛格(Baushinger)效应
—弹性不完整性



包辛格效应示意图(有链接)
定义:指原先经过变
形,然后反向加载时
弹性极限(σP)或屈
服强度(σS)降低的
现象。
β值度量包辛格效应
的大小。
单循环或多循环后,
都有BE效应
实际材料T10钢的包辛格效应




条 件 : T10 钢 淬 火
350℃回火
拉伸时,曲线1
σ0.2=1130M Pa
曲线2事先经过预压
变形再拉伸时,
σ0. 2 =880M Pa
b. 滞弹性
— 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这种现象叫滞弹性。



弹性滞后环
优点:滞后环面积,
它可以减少振动,使
振动幅度很快衰减下
来。
缺点:精密仪器不希
望有滞后现象
高分子滞弹性表现为
粘弹性并成为普遍特
性,这时高分子与时
间有关了。
c 粘弹性





粘性流动:
牛顿粘性流动定律: σ=η·dε/dt
粘弹性具有弹性和粘性变形两方面的特征,它
是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力学性能之一。其特点是
应变落后于应力。其σ—ε曲线为一回线,回线
所包含面积即为内耗。
粘弹性模型:Maxwell模型—应力松弛(stress
relaxation)
Voigt模型—蠕变回复、弹性后效、弹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