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 - 南通市东方中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词五首 - 南通市东方中学

《望江南》
《武陵春》
《渔家傲》
《江城子》
《破阵子》
南通市东方中学
刘建兰
学习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
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感情;
3、朗读与背诵。
婉约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
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
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
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
写的特色,又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
一体,形成“词人之词”之正宗。在内容上坚持“
诗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
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
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 本名歧
,字飞卿。唐诗人,词人,太原人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词风艳丽华美,有《花间集》。
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
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
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
期出入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
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温庭筠是
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
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
在文坛上的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
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
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
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以后蜀赵承祚所编
《花间集》而得名。词在晚唐。受社会风气的
感染,渐渐背离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特色
,走上了剪翠裁红、调脂弄粉的歧途,专在女
人的容貌、服饰和姿态上下功夫。晚唐词人温
庭筠的作品代表着这种创作倾向。在温庭筠死
后半个世纪,五代西蜀的赵承祚收集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
成《花间》。此派尊温庭筠为鼻祖,以韦庄成
就最高,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
当时颇有影响。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理解大意
词作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
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
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
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
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
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
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欣赏品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以淡笔写出
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寥寥二
十七个字,却写得情韵兼胜,音律
和谐,形象鲜明生动,因而传诵人
口,历久不衰。
开头写思妇早起刚刚梳洗完毕,就
独自一人倚在望江楼上眺望江面,等待
着远方的亲人归来。一个“独”字点出思
妇的形单影只,“倚”字写出思妇久久等
待的神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表明思妇
虽然望穿秋水,但始终没有盼到良人归
来。“过尽千帆”可见等待时间之长,“
皆不是”强调过往船只虽多,但无一人
是良人归来的情景。
后两句是写景,通过景物描写进一
步渲染思妇的离愁。“斜晖脉脉水悠悠”
一句,通过写斜阳的含情脉脉,水流的
悠悠不断,来刻划思妇绵绵不断的离愁
别恨。“斜晖”与“梳洗罢”呼应,点出思
妇从清晨起床就倚楼等待,一直等到太
阳偏西了仍不见良人归舟。“肠断白蘋洲
”,“白蘋洲”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代指分手
的地方。这位思妇本已一再失望,偏又
看见当初与他分手的地方,这就使她更
加柔肠寸断,悲伤至极!
作者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位思妇
的形象,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
写细致入微,景物描写渗透着情感,
情景交融,起了烘托人物,深化主题
的作用。词句语言清新含蓄,耐人寻
味。文笔洗练,无雕琢之痕。
梳理总结
本首诗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
容:时间,从早晨到黄昏;景物,从楼
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
洲;就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
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
的特点。另外,还多用白描、直叙的手
法却又含蓄、细腻。
比较赏析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54年
比较《望江南》与《错误》:
第一节写过客匆匆,像莲花一样纯洁柔美
的江南女子等待着爱人归来;第二节连用寂寞
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
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思妇盼望“归人的孤寂
心境;第三节点明涛题,“达达的马蹄声”点燃
了思妇重逢的希望,因而“美丽”,但这马蹲声
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因
此是个“错误”。
两首诗都写了思妇之苦,愁思之浓。《望
江南》正面直写,《错误》借我的诚挚表白写
思妇的相思之痛。
武陵春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
山东)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
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
名,后嫁给赵明诚,夫妇
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
,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
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南
,赵明诚中途病死,她流
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
带,境遇孤苦,卒年不详
。
背景简介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
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
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
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
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
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
)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
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
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
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
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
是人非事事休,欲
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
不动许多愁。
理解大意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
,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
,──春色终于了结了!词人面对花尽春去
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
无心梳洗打扮。景物依旧,人事俱非,欲
说无语,泪在语先。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
错,也打算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
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欣赏品析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
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
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
“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
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
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
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
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
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
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
了一层。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
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
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
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
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
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
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
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
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写出了作者试
图排遣愁绪的做法以及内心的沉重、无奈。艺术构
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
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结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
好辞。“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
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取
夸张性的比喻,使其物质化。 “愁”与“恨”,通过
视觉艺术形象,化为可感的实体。
以春水喻之,如李煜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以春草喻之,
如李煜之“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
乐》);此皆状其迢迢不断,绵绵无绝。言其深广
者,如秦观之“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
更有甚者,如贺铸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连用
三喻,使“愁”有弥天盖地之势。苏轼已有“只载一
船离恨向西州”(《虞美人》),张元干《谒金门》
中也说:“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仙吕·点绛唇缠
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
驼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马背上。王
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
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
写“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丁香空结雨中愁!”
还有戴望舒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梳理总结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
词作,真实反映丁她凄惨的生活处境
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情感。词人通过描
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过新奇的比喻
、新颖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她内心的
浓重哀愁。
《望江南》与《武陵春》这两首有
什么相同之处?
风格婉约;
写法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感情离愁别叙,凄惨心境。
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
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
较为深广。
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宛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
、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武
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
难遣。
两首词情景交融,有独特的意境美。夕阳有情。
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尘留香,是伤春
,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
两首词都属于婉约词。《望江南》清新明快.
《武陵春》直率凄婉。
课外欣赏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业:
想一想还有哪些写愁的
诗歌,请找出来背一背,并
说明其特点。
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作为文学风
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
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 “豪则我有可盖
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
)。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
束。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
石、苏轼、苏辙都曾用 “豪放”一词衡文
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
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颇引人注意。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
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
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
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
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
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
,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
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
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
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
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
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
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
儒、张孝祥、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
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
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
全书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
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
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前面我们所学的表现范仲淹政
治理想的散文《岳阳楼记》,写于
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
谪的前4年(1040年),还在塞外
征战。
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仲淹,面
对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呢?
范仲淹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 1052 )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
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
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
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
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
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
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
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
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
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
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
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
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继续推
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
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
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他一生为官清
廉,关心民生疾苦。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
弹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严霜。他工于诗词
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
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
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在西北边塞军
中所作。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
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
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的思乡忧
国之情。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
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理解词意
塞外的秋天一到,风景就与中原大不一样了
。大雁南归,对边塞地区没有一点留恋之情,军
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声随之而起。群山
连绵,层峦叠嶂,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
城于长烟之上,落日余晖之中,城门紧闭。
边关与家乡相距遥远,思乡之情如何来解?
只好借酒消愁了。还没有立下战功,如何回家啊
。月光皎洁,满地如霜,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羌
笛之声,使戍边战士思念故乡,无法入睡,面对
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
欣赏品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总写西北边塞地区到了
秋天,风景与中原大不相同。下边各句分叙这
个“异”字。一写大雁南飞,二写边声四起,三
写千嶂孤城,长烟落日。 “衡阳雁去无留意”
,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
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之情。 “四面边声
连角起”,这一句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
的气氛,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 “千
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
上片通过景物描写,写出边地的荒
漠、凄凉和边塞将土时刻御敌之情。
“雁去”、“边声”、“长烟”、“落日”
、“孤城”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
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也暗示出边
关将土们的思乡之情,同时还写出了
他们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立志报国)
的特点。
“浊酒一杯家万里”,极写边关与家乡相距
遥远,思乡之情如何来解?只好借酒消愁了。
“浊酒”可见生活的艰苦。 “燕然未勒归无计”
一句是引用典故来抒发报国之志,写出了作者
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同时也是对戍边将土的
激励鼓舞。“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实。月光皎
洁,满地如霜,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羌笛之声
,使戍边战士思念故乡,无法入睡。将士们本
来是想像东汉大将窦宪那样报国逐敌,立功而
返的,可是宋朝对外却忍辱求和,抗敌战争常
常失利,不断地割地赔款。
因此,范仲淹虽戍守边疆多年,威名远
扬,却不能实现报国壮志,壮志难酬,这怎
能不令他感慨万分?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 结句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
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下片主要写边防将士戍守生活
的艰苦与思乡、报国之情。
梳理总结
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
一幅塞外边关图,这幅图雄浑沉
郁,恰到好处的表现了主题。
下片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
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作者的思
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
,慷慨生哀。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四川眉
山市)人。嘉佑进士。神宗时
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
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
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
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
、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
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
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
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共享文
名,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
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
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
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
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
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
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
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
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 祭黄几
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写作背景
苏轼在熙宁四
年(1071)因对王安
石变法持不同政见
而自请外任。朝廷
派他去当杭州通判
,三年任满转任密
州太守。这首词是
熙宁七年(1074)冬
与同僚出城打猎时
所作。
江城子 苏轼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
理解词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
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帽穿好
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
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
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
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
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
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
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
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欣赏品析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
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
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
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
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
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欣赏品析
•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
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
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
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梳理总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
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
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
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
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破
阵
子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
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
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
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
。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
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
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
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
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
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
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
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
辛”。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
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
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
,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
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
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
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
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理解大意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
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
的奔驰,利箭射出,弓
,扎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
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
吹响了号角。在军营里,
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
分赏给部下大块烤熟的牛
统一大业,赢得生前死
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
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
雄壮的军歌。秋高气爽,
满头白发已经丛生!
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欣赏品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渲染
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
雄心壮志。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秋点兵”。从军中用餐、演奏军乐
、检阅军队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军营生活。
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既展
示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又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同时表露出作者壮心不已和杀敌报国的昂
扬斗志。
小结:
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中的军
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
雄心壮志。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想
象中的战斗场面,前句写骑马驰骋,后句写弯弓
射箭,从形象(视觉)和声音(听觉)两个方面
,抓住特点,极其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的激烈
紧张,表达了自己能够驰骋沙场而冲锋陷阵的强
烈愿望和战斗激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前身后名”。写了自己凯旋而归,了却心愿的快
感,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使词的感情上升
到了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诗人从想象的幻
境回到眼前的现实,从激昂豪壮跌落到深沉痛苦
。这既是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也是对
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打击主战派的愤慨,表
达了对朝廷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
小结: 下阕是描写想
象中的战斗场面,
表现作者壮志未酬
的极大悲愤。
辛弃疾在小序中标明是“壮”词,实际上是以“
壮”写“悲”,“壮”是怎样表现的?“悲”是怎样表
现的?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基调是豪
壮的,但最后的“可怜白发生”,陡然由壮写悲
。其次,此词的核心句是“可怜白发生”,无论
前面“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举动,还是军营的
雄壮声势,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都是在衬托
“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在说明理想和现实
的巨大反差。因此表面看来,作者心雄志壮,
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悲愤。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朦胧
。
白首为功名。旧时松竹老,阻归程。欲
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内容
写景叙事
抒情
总体
课题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景 思乡,爱国 相同:
:寒冷荒凉 ,渴望建功 感情,都与
戒备森严
江城子 打猎:
密州出猎 雄壮开阔
回忆军旅生活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 :豪放激
壮词以寄之 烈具有英
雄气概
立业
爱国紧密联
渴望被重用 系;
,为国效力 风格,开阔
、雄壮。
,爱国。
渴望建功立 不同:感情
业,壮志未 的侧重点略
酬的抑郁愤 不同
慨
作业: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
,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
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
例或爱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