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击此处下载 - 冶金物理化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右击此处下载 - 冶金物理化学
第六章 冶金过程动力学应用
本章分四部分,分别介绍气-液、气-固、
液-液及液-固相反应动力学
1
6.1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
Kinetics of gas-solid reactions
2
气-固相反应过程
金属氧化反应
碳酸盐分解反应
碳的燃烧反应
反应气体
CO2
O2
O2
CO2
反
气 生应
体 成界
边 物面
界 层
层
2M+O2=2MO
反
应
界
面
气 生
体 成
边 物
界 层
层
MCO3=MO+CO2
氧化物还原
反应
CO
反
应
界
面
CO2
产物气体
气
体
边
界
层
C+O2=CO2
反
气 生应
体 成界
边 物面
界 层
层
MO+CO=M+CO2
3
气-固相反应的特征
化学反应
Ⅰ
反应气体传质
Ⅱ
反应气体扩散
Ⅲ
生成气体传质
Ⅴ
气体边界层
生成气体扩散
Ⅳ
生成物层
反应界面
金属氧化过程: I - II - III
碳酸盐分解过程: III - IV – V
氧化物还原过程:I - II - III - IV - V
碳的燃烧过程: I - III - V
4
碳燃烧反应: A(g) + bB(s) = cC(g)
动力学步骤:
(1)气体反应物通过气体
边界层(外传质);
(2)界面化学反应;
(3) 气体产物通过气体
边界层(外传质)。
5
(1)反应物的外传质
A(g)通过气相边界层速率:
n A,i 4ri2kdA (cAb cAs )
cAb 气相A在气相内的浓度;
cAs 气相A在球体外表面的浓度;
4r02 固相反应物原始表面积;
kg 气相边界层的传质系数。
6
(2)界面化学反应
当化学反应为一级不可逆反应:
n A,r 4ri kr cAs
2
说明: 逆反应不影响反应速度。那么,产物
气体传质阻力可以忽略。
7
反应过程处于稳态时:
n A,r n A,i n A
kdA
c As
c A ,b
kdA kr
4r c A,b
2
n A
kr cAs kdA (cAb cAs )
n A,r 4ri kr cAs
2
1 / kdA 1 / kr
8
球形粒子的反应速率
1 dnB
dnA 1
n B
n A
b dt
dt b
3
2
4ri dri
4ri
1 d
) B
(B
bdt
3
b dt
B : 摩尔密度(m ol/ cm3)
9
整理
4ri 2 dri
n A B
bdt
当u→0, Sh≈2
kdA=D/r
B r0
kr r0
r
r2
t
[(1 )
(1 2 )]
bkr c A,b
r0
2D
r0
10
金属氧化反应: A(g) + bB(s) = sS(s)
动力学步骤:
(1) A(g) 通过气体边界层到达固相表面(外传质);
(2)A(g) 通过固相产物层到达反应界面(内矿散);
(3)界面上发生: A(g) + bB(s) = sS(s)。
11
(1)外传质(外径不变)
A(g) 通过气相边界层速率:
n A,i 4r k (cAb cAs )
2
0 dA
cAb 气相A在气相内的浓度;
cAs 气相A在球体外表面的浓度;
4r02 固相反应物原始表面积;
kdA 气相边界层的传质系数。
12
(2)内扩散
固相产物层内扩散速率:
n A,d
dcA
4ri DeA
dri
2
DeA 有效扩散系数。
13
稳态扩散
c Ai
dcA
4ri DeA
const.
dri
2
ri
Const . dri
c dcA 4πDeA r ri2
As
0
n A,d
r0 ri
4πDeA
(cAs cAi )
r0 ri
14
(3)界面化学反应
当1级不可逆反应:
n A,r 4ri kr cAi
2
15
过程处于稳态时
n A,i n A,d n A,r n A
c A ,b
n A
r0 ri
1
1
2
2
kdA 4r0 DeA 4r0 ri kr 4ri
根据:
4ri dri
n A B
bdt
2
16
整理
bcA,b / B
dri
ri
ri
1
1 ri 2
dt
(1 )
( )
k rea
r0
DeA
k dA r0
B r0
ri 3
k rea
[1 ( ) ]
{
t
r0
bkrea c A,b 3k dA
k rea r0
r
r 3
r 2
[1 3( ) 2( ) ] [1 ( )]}
r0
r0
r0
6 DeA
17
注意
以上,假设r0为常数条件下获得的关系式,
这时kdA也是常数。即
k dA d
=2.0 0.6Re1/2 Sc1/3
D
否则,当r0 变化时,kdA 随之变化。
kdA d
du
Sh
, Re
, Sc
D
D
18
未反应核模型---抽象化
Unreacted core model
19
A(g)+ bB(s)=gG(g)+sS(s)反应步骤
(1) A(g) 穿过气相边界层到达气-固相界面;
(外传质)
(2) A(g) 穿过多孔的S(s) 层,扩散到反应界面;
(内扩散)
(3) 反应界面上发生: A(g)+ bB(s)=gG(g)+sS(s) ;
(界面反应)
(4) G(g) 穿过多孔的S(s)层扩散到达气-固相界面;
(内扩散)
(5)G(g) 穿过气相边界层到达气相本体内。
(外传质)
20
假设条件:
1、反应物固相粒子是球形;
2、反应过程中固相球体体积不变;
3、反应在同一界面上进行。
(i)固体反应物(B)是致密的,
还原产物(S)层 是多孔的;
(ii) 扩散速度 << 化学反应速度.
21
特殊情况---A(g)外传质控速
A(g) 通过气相边界层速率等
于总反应速率 :
dnA
4r02 k dA (c Ab c As )
dt
cAb 气相A在气相内的浓度;
cAs 气相A在球体外表面的浓度;
4r02 固相反应物原始表面积;
kdA 气相边界层的传质系数。
22
cAs 确定
根据控速环节的假设:
cAs= cAi
dnA
n A
= 4r02kdA(cAbcAi)
dt
可逆反应:
cAi=cAe
不可逆反应:
cAi≈0
23
总反应速率
4ri B dri
dnA
dnB
dt
bdt
b
dt
2
(A(g) + bB(s) = gG(g) + sS(s))
式中
nB B(s)的量/mol;
B B(s)的摩尔密度。
24
当cAi≈0(不可逆反应)
4ri B dri
= 4r02kdAcAb
b
dt
2
积分 :
B r0
ri 3
t
[1 ( ) ]
3bkdAcAb
r0
ri=0,即完全反应时间tf:
B r0
tf
3bkdAcAb
25
反应分数或转化率 XB
ri 3 t
X B 1 ( )
r0
tf
(conversion fraction)
---反应消耗的B(s)与其原始量之比 。
t
B r0
3bM B k g cAb
X B aX B
26
特殊情况---A(g)内扩散控速
S(s)内扩散速率等于
总反应速率:
dnA
dcA
2
4ri Deff
dt
dri
式中 nAA通过产物层物质量;
DeA 有效扩散系数。
27
有效扩散系数
Effective diffusion coefficient
DeA =
D p
式中 p产物层的气孔率;
曲折度系数。
28
稳态扩散
dcA
dnA
4ri DeA
Const.
dri
dt
2
c Ai
ri
Const . dri
c dcA 4πDeff r ri2
As
0
r0 ri
dnA
4πDeff
(cAs cAi )
dt
r0 ri
29
cAs 与cAi确定
根据假设:
cAs = cAb ,cAb>cAi。
可逆反应: cAi=cAe
不可逆反应: cAi =0
30
当cAi ≈0(不可逆反应)
r0 ri
dnA
4πDeff
cAb
dt
r0 ri
4πri B dri
dnA
dt
b
dt
2
由于
4πri B dri
r0 ri
4πDeff (
) cAb
b
dt
r0 ri
2
31
积分式
Br02
ri 2
ri 3
t
[1 3( ) 2( ) ]
6bDeff cAb
r0
r0
或
t
Br02
6bDeff cAb
[1 3(1 X B ) 2 / 3 2(1 X B )]
XB =1,完全反应时间tf :
tf
r
2
B 0
6bDeff cAb
32
特殊情况---界面化学反应控速
当反应为1级可逆反应:
dnA
2
4ri kr (c Ai cGi / K )
dt
33
cAi 与cGi 确定
根据控速环节的假设:
cAi = cAb ,cGi = cGb
不可逆反应 :
cGi ≈ 0
34
当cGi ≈0(不可逆反应)
4πri B dri
dnA
dt
b
dt
2
4πri B dri
2
4πri kr cAb
b
dt
2
t
B r0
bkr cAb
ri
(1 )
r0
35
完全反应
tf
B r0
bkr cAb
也可以导出:
ri
t
1/ 3
1 1 (1 X B )
tf
r0
36
混合控速
Mixed-controlled reaction
37
A(g)内扩散与界面反应混合控速
根据控速环节假设:
cAs = cAb
A通过固体产物层的扩散 :
N A,d 4ri Deff
2
c A
r
稳态条件下,内扩散层内NA,dr=ri=Const.
N A, d
r0 ri
4Deff (c Ab c Ai )
r0 ri
38
cAi 确定
一级不可逆反应:
N A,r = 4r 2k c
i r Ai
反应过程达到稳态时:
NA,d = NA,r
r0 ri
4 πDeff (
) (c Ab cAi ) 4ri2kr cAi
r0 ri
Deff r0cAb
cAi
2
kr (r0 ri ri i ) r0 Deff
39
反应速率
dnA
= 4ri2kr cAi
dt
Deff cAb r0
dnA
2
4πri kr
dt
kr (r0 ri ri 2 ) r0 Deff
4πri 2 B dri
dnA
dnB
dt
bdt
b
dt
(A(g) + bB(s) = gG(g) + sS(s))
40
B dri
bM B dt
kr Deff r0cAb b
t
B
Deff cAb r0 k r
kr (r0 ri ri 2 ) r0 Deff
1
k r (r03 3r0 ri 2 2ri3 ) r0 ri Deff r02 Deff
6
根据 XB = 1-(ri/r0)3
k r Deff cAb b
t
2
r0 B
2
3
1
kr [1 2(1 X B ) 3(1 X B ) ]
6
1
Deff
[1 (1 X B ) 3 ]
r0
41
反应时间的加和性
r B
t
6bDeff cAb
2
0
[1 2( 1 X B ) 3( 1 X B
2
) 3 ]
(内扩散控速)
r0 B
[1 (1 X B ) ]
bkr cAb
1
3
(界面反应控速)
42
一般情况
如果串联过程 I, II, III, IV, V阻力相差不大,
必须考虑各个 阶段。
稳态过程:
N I N II N III N IV NV N Const.
43
气体边界层内传质
过程I :
过程V :
N I k dA 4r02 (c A,b c A, s )
N V k dG 4r02 (cG , s cG ,b )
m ol/ s
m ol/ s
k dA , k dG 气体A, G的传质系数,m / s
44
产物层内扩散
c A
m ol/ s
过程II : N II 4r DeA
r
4r0 ri
( c A , s c A ,i )
积分得:N II DeA
r0 ri
2
过程IV : N IV
4r0 ri
(c G ,i c G , s )
DeG
r0 ri
m ol/ s
m ol/ s
DeA , DeG 气体A, G的有效扩散系数,m 2 / s
45
界面化学反应
aA(g) + bB(s) = gG(g) + sS(s):a=g=1
假设:界面反应是一级可逆反应。
过程III :
N III k r 4ri 2 (c A,i cG ,i / K )
m ol/ s
k r 正反应速度常数,m / s。
46
消除cA,s , cA,i,cG,s,cG,i项
NI
c A ,b c A , s ,
2
k dA 4r0
N II
c A , s c A ,i
4r0 ri
DeA
r0 ri
N III
c A,i cG ,i / K
2
k r 4ri
N IV
cG ,i / K cG , s / K ,
4r0 ri
K DeG
r0 ri
NV
cG , s / K cG ,b / K
2
K k dG 4r0
47
稳态处理
根据N I N II N III N IV NV N
c A,b cG ,b / K
N
r0 ri
r0 ri
1
1
1
kdA 4r02 DeA 4r0 ri kr 4ri 2 KDeG 4r0 ri Kk dG 4r02
48
化学反应关系
令
c A ,b
A( g ) bB( s) gG( g ) sS ( s)
g 1:c A,b cG ,b c A,e cG ,e
1
cG ,b / K (1 )( c A,b c A,e )
K
c A ,b c A , e
N
r0 ri
1
1
2
k f 4r0 Deff 4r0 ri k r 4ri 2 (1 1 / K )
1
1
1
1
1
1
式中: (
) /(1 1 / K ),
(
) /(1 1 / K )
kf
k dA Kk dG
Deff
DeA KDeG
49
气-固相反应物量关系
4πri 2 B dri
dnA
dnB
d 4 3
( ri B )
dt
bdt
bdt 3
b
dt
(c A,b c A,e )b / B
dri
1
dt (ri / r0 ) 2 ri (r0 ri )
kf
Deff r0
kr (1 1 / K )
50
反应率
ri 3
X B 1 ( )
r0
3(c A,b c A,e )b / B
dX B
r0 r02 [(1 X B ) 1/ 3 1] r0 (1 X B ) 2 / 3
dt
kf
Deff
k r (1 1 / K )
X B r0 [1 3(1 X B ) 2 / 3 2(1 X B )] 1 (1 X B )1/ 3 (c A,b c A,e )bt
3k f
6 Deff
k r (1 1 / K )
r0 B
51
动力学参数求法
令:f 1 (1 X B )1 / 3
(c A,b c A,e )bt
r0 B f
令:Y
有
3 3 f f 2 r0 (3 f 2 f 2 )
1
3k f
6 Deff
k r (1 1 / K )
(c A,b c A,e )bt
r0 B f
33 f f 2
,X 3f 2f 2
3k f
r0
1
Y (
)X
6 Deff
k r (1 1 / K )
52
应用实例
53
6.2 气-液反应动力学
Kinetics of gas-liquid reactions
• 脱碳与脱气冶金过程动力学。介绍脱气规律,
建立动力学方程,讨论各因素的影响及冶金现
象解释。
54
本领域研究的重要性
• 脱碳
Decarburization
• 脱气
Dehydrogenation
Deoxidation
Denitrogenation
55
主要内容
• (1) 炼钢脱碳;
• (2) 气泡冶金;
• (3) 真空冶金。
56
脱碳反应
[C] [O] = CO(g)
K =
1168
lg K
2.07
T
θ
pCO
w[C]% w[O]% p θ
57
均相形核
Homogeneous nucleation
dG 4[(R dR) R ]
2
8R dR 4 dR
8 R dR
2
2
dR
R
(表面能增加)
dW外 4R p附 dR
2
(附加压力做功)
dG dW外
2
p附
R58
均相气泡长大
pCO
2
p g l g(h x)
R
h----熔池深度;x----自炉底高度。
59
非均相形核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2 2 cos(180 )
p附
R
r
2 cos
r
h
(活性孔隙)
p附=p静
p静=lgh
rmax
2 cos
l gh
60
气泡形成过程
p附,p静方向一致
pco > pmax
2 sin
p max p g l gh
r
( pg : 表面气体压力)
61
气泡形成压力变化
pCO
2cos
p g l gh
r
pCO pg l gh
pCO pmax
pCO
2 sin
p g l gh
r
2
p g l gh
R
62
脱碳反应动力学步骤
• (1)碳和氧扩散到CO气泡表面;
• (2)在CO气泡表面发生反应:
[C]s [O]s CO(g)
s
• (3)生成的CO气体扩散到气泡内部,
使气泡长大并上浮。
63
控速环节 / Rate controlling step
• (1)碳和氧扩散到CO
气泡表面;
• (2)在CO气泡表面发
生反应:
[C]s [O]s CO(g)
控速环节
钢液边界层扩散
化学反应处于
平衡状态
s
• (3)生成的CO气体扩
散到气泡内部,使气泡
长大并上浮。
Dg比Dl约大5个数量级
pCO = pCO,s
64
对于中、高碳钢液
• 碳和氧向CO气泡表面扩散;dn
co
dt
碳扩散
氧扩散
c
k d A(c
(mol·m-3)
b
[O ]
c
s
[O ]
)
w[O]
=
MO
cCs=cCb (控速环节)
dnco
k d ' A( w[O] w[O]s )
dt
65
单个球冠状气泡
dnco
kd ' A( w[O] w[O] s )
dt
dnco
1 dV
Vm---气泡中1 mol CO的体积。
dt
Vm dt
1 3
VB πr
6
H0.5r
AB 2r 2
dnco r 2 dr
kd' A(w[O] w[O]s )
dt
2Vm dt
66
传质系数求法
D 12
kd 2( )
π
: 流体微元在表面的滞留时间,s
取:雷诺数>1000
韦伯数>18
奥特斯数>40
(斯托克斯公式)
H 1 r
ut
2 ut
gd 2
ut 0.71
( gr) 0.5
2
3
2
4
gD
k d'
kd
( 2 )1 / 4
MO
M O 9 r
67
1mol CO气泡体积
pV nRT
RT
RT
Vm
p
pg g( h x)
68
球冠表面积
dnco r dr
'
kd A(w[O] w[O]s )
dt
2Vm dt
2
RT
RT
Vm
p
pg g( h x)
2
4
gD
k d'
kd
( 2 )1 / 4
MO
M O 9 r
AB 2r
2
dr
16RT
gD2 1/ 4
( 2 ) (w[O] w[O]s )
dt M O ( pg g (h x) 9 r
69
气泡长大
dr
16RT
gD2 1 / 4
( 2 ) (w[O] w[O]s )
dt M C ( p g g (h x) 9 r
pg
p=pg+g(h-x)
h
x
p=pg+gh
dr dr dt dr 1
dx dt dx dt u t
2
u t ( gr ) 0.5
3
dr
8RT
9 D 2 1/ 4
( 2 3 ) (w[O] w[O]s )70
dx M O ( pg g (h x) g r
CO 溢出时气泡半径
dr
8RT
9 D 1/ 4
( 2 3 ) (w[O] w[O]s )
dx M O ( pg g (h x) g r
2
2
x
8
RT
9
D
dx
3/ 4
1/ 4
0 r dr M O ( g 2 ) (w[O] w[O]s )0 pg g (h x)
r
pg gh 4 / 7
14RT 9D2 1/ 4
r {
( 2 ) (w[O] w[O]s ) ln
}
gMO g
pg g (h x)
14RT 9D 2 1/ 4
gh 4 / 7
x = h时: r { gM ( g 2 ) (w[O] w[O]s ) ln(1 p )}
O
g 71
转换
• w[O] =w[O]-w[O]s ; T=1873K; R = 8.314 J·(mol.K)-1;
D=510-9 m2·s-1; g = 9.8 m·s-2; = 7.2103 kg·m-3; pg
=1.013×105 Pa。
14RT 9D 2 1/ 4
gh 4 / 7
r {
( 2 ) (w[O] w[O]s ) ln(1
)}
gMO g
pg
1.436 h 4 / 7
r {54.31 ( w[O] w[O] s ) ln(
)}
1.436
O
MO
( w[O] w[O]s )
1.436 h 4 / 7
r 5.78 10 O (ln
)72
1.436
3
4/7
r = f ( h, w[O ])
• w[O] =w[O]b-w[O]s
• T=1873K;
• R = 8.314 J·(mol.K)-1;
D=510-9 m2·s-1;
• g = 9.8 m·s-2;
• = 7.2103 kg·m-3;
• pg =1.013×105 Pa。
73
气泡冶金
钢包吹氩是一个常用的钢液净化方法。
• 人们关心把钢中氧、氢含量降到一定值时,需
要鼓入多少氩气?鼓入的氩气量与碳含量有什
么关系?
•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动力学原理进行预测。
74
不同状态下气体转换
pV nRT
p0V0 pV
T0
T
V Ar , 0
273V Ar
T
75
吹氩脱气过程
De-N,-H,-O,-C process by argon blowing
N2 H2 O2 CO
2[N]
2[H]
2[O]
[C]+[O]
N2
H2
O2
CO
¸ÖÒº
ÆøÅÝ
[N] [O] [C] [H]
76
脱气动力学步骤
(1)氧、碳、氢等穿过钢液边界层扩散到气泡表面:
[O][O]s, [C][C]s, [H][H]s, [N][N]s等
(2)在Ar气泡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
[O]s+[C]s[CO]s,2[H]s H2, 2[N]s N2, 等
(3)生成的气体从气泡表面扩散到气泡内部,并随
气泡上浮排出。
77
控制环节
(1)氧、碳、氢等穿过钢液边界层扩散
到气泡表面:
[O][O]s
[C][C]s
[H][H]s
[N][N]s等
78
不平衡参数 a
气泡上浮路程较短,可能导致
气泡中一氧化碳分压达不到碳
氧平衡值,而且气泡直径越大,
相差可能越大。因此,常用不
平衡参数α来修正:
pCO
a eq
pCO
(考虑氩气气泡到达钢液表面时达到平衡的程度)
• 由于氢气原子半径小扩散快,气泡中 H2 分压
接近钢液中[H]的平衡分压,即α=1。
79
钢液中脱氧与脱碳
吹氩冶炼超低碳钢
---碳在钢液边界层中的扩散是碳氧化反应过
程的控速环节。
吹氩冶炼中、高碳钢([C]>0.2%)
---氧在钢液边界层中的扩散是碳氧化反应过
程的控速环节。
80
假定:氩气气泡的体积不变或等于到
达钢液表面时体积
低碳钢吹氩脱碳:
• 中、高碳钢吹氩脱碳:
dn[C ]
dn[C ]
dt
dt
AkdC (c[C ] c[sC ] )
AkdO (c[O ] c[sO ] )
w[C]
c[C ]
M [C]
k dC A
( w[C ] w[C ]s )
dt
M [C ]
w[O]
c[O ]
M [O]
k dO A
( w[O] w[O]s )
dt
M [O ]
dn[C ]
dn[C ]
81
w[C]s , w[O]s = ?
在气泡表面反应达局部平衡 :
[O]s+[C]s[CO]s
w[C] w[O]
s
s
p CO / p θ
104 K CO
w[O]s , w[C]s 气泡表面氧、碳的质量百分数;pCO
气泡内CO分压,Pa;pθ 标准压力,1.013×105Pa;
KCO 碳氧反应的平衡常数。
82
脱碳速度
dn[C ]
dnCO
dt
dt
pCOVAr nCO RT
dn[C ]
VAr dpCO
dt
RT dt
83
例:低碳钢脱碳
θ
p CO / p
VAr dpCO k d A
( w[C ] 4
)
RT dt
M [C ]
10 K CO w[O]
84
碳与氧的关系
c[0C ] c[C ] c[0O ] c[O ]
12
w[C ] w[C ] ( w[O]0 w[O])
16
0
c[0C ],c[0O]:
初始时碳、氧的摩尔体积浓度,mol/m3。
85
导出
p CO
dpCO k d ART
3
0
0
( w[C ] ( w[O] w[O]) 4
)
dt
VAr M [C ]
4
10 K CO w[O] p
W[C]
86
气泡上升过程中w[O]0 w[O]
令:
k d ART
3
B
, C w[C ]0 (w[O]0 w[O])
VM [C ]
4
D
1
104 K CO w[O] p
dpCO
B(C DpCO )
dt
1
ln(C Dp CO )
D
'
pCO
0
t
B dt
0
C
ln
BDt
C DpCO
(pCO’---上升到表面气泡内CO分压)
87
气泡内CO未饱和状态
3
1
0
C w[C ] ( w[O] w[O]) w[C ] D 4
4
10 KCO w[O] p
0
ln
C
ln
'
C DpCO
w[C ]
1
ln
'
'
pCO
pCO
w[C ] 4
1 4
10 K CO w[O] p
10 K CO w[O]w[C ] p
'
pCO
令:a 4
10 K CO w[O]w[C ] p
C
1
ln
'
C DpCO 1 a
88
a 物理意义---间接考察传质阻力大小
pCO / p θ
a 4
10 KCO w[C]w[O]
KCO
θ
p eq
/
p
CO
104 w[C ]w[O]
(传输阻力为零)
1
ln
BDt
1a
kd ART
1
t
ln
4
1 a 10 KCOVAr M [C ] p w[O]
89
传质系数求法
kd = 2
根据渗透理论 :
D
π
=2r/ut
>1cm球冠形气泡
ut与r间的关系 :
u t 0.7 gr
kd (
1 .4 D
)
1/ 2
g 1/ 4
( )
r
90
吹氩量与脱碳、脱气
dVAr
dnCO pCO
[C ] [O] CO
dt
dt
dt
RTdt
dn[ H ] pH' 2 dVAr
2[ H ] H 2
2dt
RTdt
dn[ N ] p N' 2 dVAr
2[ N ] N 2
2dt
RTdt
dn[C ]
dn[O ]
91
脱氧与脱碳
根据化学反应
[C]+[O]=CO(g)
'
pCO
dVAr
103 W d[O]
RT dt
M [O] dt
代入
W:钢液量,吨。
lgKCO =1168/T+2.07
'
pCO
dVAr
103 W d[C ]
RT dt
M [C ] dt
eq
p 'CO a pCO
aKCO p θ[C][O] 104
103 WRTd[O]
dVAr
16 103 aK CO p [C ][O] 104
92
--- 高碳、中碳钢
( 碳含量变化很小视为常数)
V Ar
[O]0
RWT
ln
0.16aK CO p [C ] [O]
/ m3
93
--- 低碳钢
• ( 氧含量变化很小视为常数)
WRTd[C ]
dVAr
0.12aK CO p [C ][O]
6.84 10 WT [C ]0
ln
aK CO[O]
[C ]
4
V Ar
/m3
94
脱氢 / Dehydrogenation
钢液中 H 扩散系数较大,α=1。
2[ H ] H 2 ( g )
sol G -72950- 60.90T / J/mol
pH' 2 K H2 w[H ]2 p θ 104
p 'H dVAr
2
RT
103 Wd [ H ]
2M [ H ]
• pH2 -- - 气泡内氢压力,Pa;
• M[H] -- - 氢摩尔质量,kg/mol;
• ω[H]--- 钢液中氢质量分数。
95
脱氢与吹氩的关系
dV Ar
10 3 WRTd [ H ]
2 1 10 3 K H 2 w[ H ] 2 p 10 4
3
V Ar
4.1 10 WT
1
1
(
)
K H2
[ H ] [ H ]0
/m3
96
脱碳与脱氢的关系
1 dw[C ]
1 d[ H ]
'
12 p CO dt
2 p H' 2 dt
p H 2 K H 2 p [ H ] 10
'
2
4
p 'CO aKCO p [C][O] 104
d[C ] 6aK CO[C ][O] d[ H ]
dt
dt
K H [ H ] 2
97
真空脱气 / Vacuum degassing
气体原子在钢液表面,由原
子态变成分子态后逸出。
N2 O2 H2
2[N]
2[H]
2[O]
N2
H2
O2
Õæ¿Õ
¸ÖÒº
[N] [O] [H]
98
脱气步骤
(1)金属液内气体原子通过对流和扩散迁移到金
属液面;
(2)在金属液或气泡表面上发生界面化学反应, 生
成气体分子。
(3)气体分子通过气体边界层扩散进入气相, 或被
气泡带入气相。
99
动力学方程
dn A
s
Ak d (cA c A )
dt
A表面积;
c A钢液内部浓度;
csA气液界面处的浓度。
100
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dnA
dcA
V
dt
dt
dcA
A
k d (c A c As )
dt
V
式中 V钢液的体积。
cA cAs
A
ln o
kd t
s
V
cA cA
式中cA0、cA钢液的原始浓度及真空处理t时
该元素的浓度。
101
生核频率
• 假定单位炉底面积上的生核频率和氧的过饱和值
成正比 :
I kO
一个气泡的体积:
1 3 1
VB πr
6
6
4
π[5.77103 (O) 7
4
1.436 h 7 3
(ln
) ]
1.436
1.436 h
1.00 10 (O) (ln
)
1.436
7
12
7
12
7
102
单位炉底产生的CO体积
V IVB
1.436 h 1.7
1.0010 k (O) (ln
)
1.436
7
k ' (O)
2.7
2.7
1.436 h 1.7
(ln
)
1.436
这一结论与电炉大体相符,金(T.King)从30t电炉的生
产数据,得出脱碳速率与O的2.2次幂成正比。
103
其它情况
• 对应超低碳钢,碳的浓度低而氧浓度高,
碳的扩散将成为碳氧反应的限制性环节,
这时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讨论。
104
6.3 液-液相反应动力学
Kinetics of liquid-liquid reactions
不相溶的液相之间的反应,如火法冶金
中渣-金反应,湿法冶金中元素萃取等。
105
渣-金反应示意图
106
金属-熔渣反应
金属液-熔渣反应主要以两种反应进行 :
[ Mn ] ( Fe 2 ) ( Mn 2 ) [ Fe ]
[A] + (B z+ ) = (Az+ ) + [B]
[A] + ( B z- ) = ( Az- ) + [B]
[ S ] (O 2 ) [C ] ( S 2 ) CO
2
2
[
S
]
(
O
)
(
S
) [O]
[O] [C ] CO
[A]、[B] 金属液中以原子状态存在的组元A、B;
(Az+ )、 (Az- )、 ( Bz+ )、 ( Bz- ) 熔渣中以正(负)离子状态存
在的组元A、B。
107
渣-金反应步骤
(1)[A] 由金属液内穿过金属液一侧边界层
向金属液-熔渣界面迁移;
(2)(Bz+)由渣相内穿过渣相一侧边界层向熔
渣-金属液界面的迁移;
(3)在界面上发生化学反应 ;
(4)(Az+)s由熔渣-金属液界面穿过渣相边界
层向渣相内迁移;
(5)[B] s 由金属液/熔渣界面穿过金属液边界
层向金属液内部迁移。
108
典型例子: [Mn]+(FeO)=(MnO)+[Fe]
计算27t电炉炼钢过程中正常沸腾的条件下Mn的氧
化速率。
设炉温为1600℃,渣的成分为: w(FeO)=20%;
w(MnO)=5%, 而w[Mn]=0.2%,钢的密度
st=7.0103kg·m-3,渣的密度S=3.5103kg·m-3。
渣钢界面积为15m2, Mn、Mn2+、Fe、Fe2+的扩散
系数D以及它们在钢渣界面扩散时边界层厚度 已
由实验求得。
109
D, =?
步骤
1
渣-钢界面
积
A/m
15 2
扩散系数
D/ (m2·s-1)
10 8
边界层厚度
/m
3.010-5
2
15
10 10
1.210-4
4
15
10 10
1.210-4
5
15
10 8
3.010-5
110
分析
(FeO)是以Fe2+及O2-两种离子形式存在,
DO2 - 比DFe2+大,而且cO2-也大大高于cFe2+,
故(FeO)的扩散实际上由Fe2+的扩散决定,
(MnO)亦是如此。
111
钢中Mn氧化步骤
(1) 钢中锰原子向钢渣界面迁移;
(2) 渣中Fe2+向渣钢界面迁移;
(3) 钢渣界面上发生化学反应
[Mn]+(Fe2+)=(Mn2+)+[Fe]
(4) 生成的Mn2+从界面向渣中扩散;
(5) 生成的Fe原子从界面向钢液内扩散。
是否存在唯一的限制性环节
如果存在,是哪个环节?
112
首先,确定!
第3步,即渣钢界面的化学反应,可以不必考
虑,因在1600℃高温下,化学反应非常迅速,
界面化学反应处于局部平衡,不是限制性环节。
• 1、2、4、5 步骤中,哪一步为限制性环节?
可以通过对各步骤的最大速度的计算来确定,
即计算某一步骤时假设其它步骤阻力非常小。
113
第1步
N[ Mn ] kd A(c[Mn] c
s
[Mn]
) A
DMn
[Mn]
(c[Mn] c
s
[Mn]
)
界面上的浓度满足质量作用定律 :
K
θ
c
s
s
[Fe]
(Mn 2 )
s
s
[Mn]
( Fe 2+ )
c
c
c
114
一般情况与特殊条件
s
一般情况: c(sMn 2+ ) c( Mn 2+ ) ; c[Fe]
c[Fe] ; c(sFe 2+ ) c( Fe 2+ )
s
[Mn]
c
1
θ
K
s
c(sMn 2+ ) c[Fe]
c(sFe 2+ )
1 c( Mn 2+ ) c[Fe]
θ
K
c( Fe 2+ )
s
特殊条件: c(sMn 2+ ) c( Mn 2+ ) ; c[Fe]
c[Fe] ; c(sFe 2+ ) c( Fe 2+ )
(相当于第一步是控速环节!)
115
Mn迁移的最大速率
锰在钢液中迁移是锰氧化反应的控速步骤:
s
[Mn]
c
N[ Mn ] A
DMn
[Mn]
1 c( Mn 2+ ) c[Fe]
θ
K
c( Fe 2+ )
s
(c[Mn] c[Mn]
)
N [Mn] A
D[Mn]
[Mn]
(c[Mn]
1 c(Mn 2 ) c[Fe]
θ
)
c(Fe 2 )
K
116
引入浓度商
N[Mn] A
Q
D[Mn]
[Mn]
1 c(Mn 2 ) c[Fe]
c[Mn] (1 θ
)
K c[Mn] c(Fe 2 )
c(Mn 2 ) c[Fe]
c[Mn] c(Fe 2 )
N [Mn] A
D[Mn 2 ]
[Mn]
Q
c[Mn] (1 θ )
K
117
当第2、4或5步骤是控速环节
第2、4、5步骤最大速率
.
第2步 :
N (Fe 2 ) A
第4步 :
第5步 :
D(Fe 2 )
( Fe
2
N (Mn 2 ) A
)
Q
c (Fe 2 ) (1 θ )
K
D(Mn 2 )
(Mn
N[ Fe] A
2
)
D[ Fe]
[ Fe]
Kθ
c(Mn 2 ) (
1)
Q
Kθ
c[ Fe] (
1)
Q
118
K,Q = ?
在1600℃时,K = 301
(以质量分数乘以100表示)
w(MnO)w[Fe] 5 100
Q
125
w[Mn]w(FeO) 0.2 20
119
c[i], c(i) = ?
c[i ] w[i]
st
M [i ]
or
c(i ) w(i)
s
M (i )
MMn = 0.05494kg·mol-1, MFe = 0.05585 kg·mol1M
-1,M
=0.07094
kg·mol
MnO
FeO = 0.07185
kg·mol-1
c[Mn] = (0.2/100) ×(7000/0.05494) = 255 mol·m-3;
c(Fe2+) = (20/100) ×(3500/0.07185) = 0.97×104 mol·m-3;
c(Mn2+) = (5/100)×(3500/0.07094) = 2.45×103 mol·m-3;
c[Fe] = (100/100)×(7000/0.05585) = 125×103 mol·m-3。
120
各步骤最大速率比较
N [ Mn ]
108
-1
15
255
(
1
0
.
415
)
0
.
74
mol
s
3 105
N (Fe 2 )
1010
4
1
15
0
.
97
10
(
1
0
.
415
)
0
.
071
m
ol
s
1.2 104
1010
3
-1
N (Mn 2 ) 15
2
.
45
10
(2.4
1)
0.043mol
s
1.2 104
108
5
1
N [Fe] 15
1
.
25
10
(
2
.
4
1
)
880
m
ol
s
3 105
第5步很快,不是限制性环节。第1、2、4步的最大速率
虽然不一样,但差别不大,区别不出速率特别慢环节121。
改变反应条件
反应开始时,渣内不存在MnO,即c(Mn2+) = 0,Q=0:
第4步将大为加速,第1、2步速率虽有增加但不明显。最
慢的步骤将落在第1、2步上,尤其是第2步,即Fe2+的传
递将是主要障碍。
• 吹氧或加矿(氧化铁):
Fe2+的迁移将大大加速,在此情况下,第1步是限
制性环节,Mn的氧化速率可近似地以第一步的速
率表示。
122
以第1步骤控速来计算
N[Mn] A
D[Mn]
[Mn]
w[Mn]s w[Mn]eq
s
(c[Mn] c[Mn]
)
N[Mn] A
D[Mn]
[Mn]
N [Mn] Vst
(c[Mn] c[Mn], eq )
dc[Mn]
dt
AD[Mn]
dw[Mn]
( w[Mn ] w[Mn ]eq )
dt
Vst [Mn]
123
计算结果
ln
w[Mn]0 w[Mn]eq
w[Mn] w[Mn]eq
AD[Mn]
Vst [Mn]
t
Mn去除掉90%时所需时间(令:w[Mn]eq≈0):
AD[Mn]
100
lg
t
10 2.303Vst [Mn]
Vst=27103/7000 m3=3.87m3
2.303 3.87 3 105
t
1790s 29.8 min
8
15 10
124
6.4 固-液相反应动力学
炉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炼钢转炉中石灰的
溶解、废钢和铁合金的溶解、钢液和合金的凝
固、铜转炉中石英的溶解等。
125
固-液相反应的特点
形式:液-固相共存(溶解与沉积、凝固与熔化)
形态:界面是否变化?有无产物层?
过程变化:传质、传热和传动量。
化学反应与传质
126
抗熔渣侵蚀实验装置
1-气体入口;
2-橡皮塞;
3-持样杆;
4-高温炉;
5-样棒;
6-熔渣;
7-热电偶;
8-耐火材料衬管;
9-坩埚;
10-气体出口
127
研究方法
静态实验:R kt1 / 2
动态实验:考虑强制对流。
128
对流传质条件
dn dt D(ci c )
J
A
(1 ciV )
ci -固/液界面溶质浓度,
mol·m-3;
c-在液体体相内溶质的
浓度,mol·m-3;
-有效边界层厚度;
V-溶质的偏摩尔体积;
D-溶质穿过界面的有效
扩散系数。
129
列维奇(B.G.Levich)通过实验归纳出,旋
转的圆盘上传质的边界层厚度:
1
1
D 3 2
1.611( ) ( )
-角速度(rad·s-1);
-动黏度系数 。
130
圆盘到液体传质的物质流密度 :
1
(ci c )
dn dt
2
J
0.62D
A
(1 ci V )
2
3
1
6
列维奇采用厘米-克-秒制单位
一些耐火材料在熔渣中溶解实验说明,耐火材料
溶解速率与其样品转动的角速度的平方根成直线关
系,在温度一定、熔渣组成一定条件下,该直线斜
率为定值。
131
氧化镁在熔渣中的溶解动力学
CaO-FeO -SiO2-CaF2熔
渣,各组元为23.5%、
45.0%、23.5%和8.0%。
样棒为6mm;铁坩埚
2.5×5cm。
1400℃下,试样浸入熔
渣,达到预定时间后,
将试样、熔渣及坩埚一
(浸入时间:1h)
起取出,放入水中淬冷。
1-未反应层, 2-产物层, 3-熔渣
横向切割试样,观察断
面。
132
实验现象
样棒
熔渣
R
dx
溶解过程中,半径R逐
渐减小,即半径变化R
逐渐增大;而固体产物
层的厚度x不断增大。
产物层是FeO和MgO形成
单一的固溶体相(Mg1xFexO),Mg和Fe的浓度
随到试棒表面的距离而
变化。
133
R、x 等与时间的关系
R、x与时间的关系:
x=0.0019(t/s)1/20.012 /mm
R=0.0024(t/s)1/20.012 /mm
Mg和Fe在固溶体中的分布
134
熔渣中c/ci,e 与扩散距离的关系
1.0
0.5h
1.0h
0.8
c/ci,e
0.6
c --被测点上MgO浓度,
ci,e--固溶体和渣界面处
0.4
熔渣中局部平衡浓度。
0.2
0.0
0.0
0.5
1.0
1.5
2.0
À©É¢¾àÀë/mm
135
求熔渣中MgO的扩散系数
当熔渣中MgO含量低,质量分数在0-3.5%时,
可以认为MgO在渣中扩散系数为常数。
近似地将固溶体和熔渣的界面看成不动的,则
MgO在渣中的扩散可以看作在一维的半无限体
系中的扩散。
136
菲克第二定律的解
一维半无限体系扩散:
c
x
erfc
ci ,e
2 Dt
x
1 erf (
)
2 Dt
I.C.:
t=0,x>m, c = 0
B.C.:
t>0,x=m,c=ci,e
c
x ,
0
x
m -- 固溶体和熔渣界面
的x值。
137
c
误差函数
erf x 2
2 Dt
π
erfc
c i ,e
x
2 Dt
0
x
2 Dt
d
e
2
1 erf ( x) erfc( x)
erf(-x)= - erf(x),erf(0)=0, erf() =1
138
c
c i ,e
erfc
x
2 Dt
教科书 p.170中误差函数间的关系
2c
x
1 erf (
)
c0
2 Dt
2(c c1 )
x
1 erf (
)
c0 c1
2 Dt
139
对应关系
2c
c0
x
2 Dt
c
ci ,e
D
140
例:
0.18
1.0
0.5h
1.0h
0.8
c
2c
ci ,e
c0
0.6
c/ci,e
0.39
0.4
x 0.18,0.39
2 Dt
0.2
0.0
0.0
0.5
0.35
1.0
1.5
À©É¢¾àÀë/mm
0.55 0.65
1.01
2.0
5.25x10-10m2/s
(0.5h)
6.49x10-10m2/s
(1h)
3.84x10-10m2/s
(0.5h)
4.67x10-10m2/s
(1h) 141
(R-x) 与时间的关系
反应初期,(R-x)随时
间增大,固溶体在渣中的
溶解比厚度增加快。
反应后期,(R-x)随时
间而减小,表明固溶体在
渣中的溶解比厚度增加要
慢。
说明了MgO在渣中溶解过
程是由生成固溶体及固溶
体在渣中溶解的两个步骤
混合控制。
142
改变反应的环境
改变渣成分,如CaF2含量等,可以得出熔渣组
分对固液相反应的影响。
进行搅拌,可以考察渣中传质对固液相反应的
影响。
改变温度,可以考察固溶体形成等对固液相反
应的影响。
143
其它研究
威廉姆斯( P.Williams )等,研究白云石与硅
酸铁熔体间在1300℃温度下的相互作用。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境观察侵蚀后急冷的样品。
发现白云石和硅酸铁熔体反应形成Mg1-xFexO固
溶体及铁橄榄石(2FeOSiO2),在熔体和固溶
体界面附近有球状的浮氏体(‘FeO’)及镁橄
榄石-铁橄榄石的结合体。
认为白云石溶解过程包括两个控速步骤,一是
MgO向熔体的传输,另一是Mg2+穿过镁橄榄石-
铁橄榄石区域的扩散。
144
工业耐火材料的特殊性
耐火材料一般表面粗糙,气孔率较大,与熔渣
作用时不存在规则的反应表面,熔体很容易穿
透耐火材料中的气孔进入其内部。
反应生成的高熔点固体产物堵塞了这些气孔,
又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进一步的溶解。
以上,仅讨论耐火材料受熔渣的化学侵蚀。除
此之外,冶炼操作过程中也存在温度剧烈变化
引起的热震动、熔体和气流运动的冲刷与冲击
等方面的影响。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