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应堆物理分析第9章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第9章

第 9 章 反应堆动力学
核反应堆安全运行的基础在于成功的控制中子通量密度或
反应堆功率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间的变化。
第七章,我们讲了燃料和裂变产物同位素成分随时间的变化
以及它们对keff的影响。由于这些量随时间的变化很缓慢,所以
很容易对其进行控制并使反应堆维持在一定功率下运行。
但反应堆启动、停堆或功率调节时的控制棒的移动等情况
下将使反应堆的keff发生迅速变化。此时反应堆成为超临界或
次临界,而中子通量密度将随时间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以秒为
单位来量度。了解这种中子通量密度在偏离临界状态下的瞬态
变化特征,对反应堆的控制和安全运行是及其重要的。
本章讨论由于有效增殖因子或反应性的迅速变化所引起的
反应堆内中子密度随时间的瞬态变化特性。
中子密度的瞬态变化会引起反应堆内功率、温度等的瞬态
变化,而这些参数的变化,又会引起反应性的变化,从而又
引起中子密度的变化。既在反应堆的瞬态过程中,存在反应
性反馈效应,为了简单起见本章暂不涉及反应性的反馈效应。
9.1
缓发中子的作用
在以前的反应堆临界计算只需考虑中子产生与消失保持
平衡即可,认为所有裂变中子为瞬发中子。然而,反应堆动
力学研究功率或中子通量密度的瞬态时间特征,就必须考虑
缓发中子的产生相对于裂变时刻的延迟。
缓发中子占总裂变中子份额很小(235U 0.65%),但缓
发时间很长,它对反应堆动态特征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假设所有裂变中子为瞬发中子,则
堆芯内中子密度的变化率为:
dn(t ) keff  1

n(t )
dt
l
假设在t<0时,keff=1,在t=0时
keff有一阶跃变化,上式积分得
 keff  1 
n(t )  n0 exp
t 
 l

定义反应堆周期(T)为:反应
堆内中子通量密度变化 e 倍所
需要的时间。
l
T
keff  1
n(t )  n0et / T
反应堆内中子密度随时间的变化
则有:
不考虑缓发中子时, 压水堆内中子的平均寿命就等于瞬发
中子的寿命, 既 l ≈ 10-4 秒。 引入 δk=0.001 的反应性扰动,
反应堆周期:T=0.1秒。
1秒内,堆功率将增大e10(22000)倍。核反应无法控制。
上面结论是基于所有裂变中子为瞬发的假设,忽略了缓
发中子。虽然,缓发中子所占比例很少,但其缓发时间却
非常长(表1-6)。所以缓发中子对中子寿命所起的作用不
能忽视。根据表1-6第i组缓发中子寿命应等于ti +l, 这里ti
是第i组缓发中子先驱核的平均寿命。考虑缓发中子后裂变
中子的平均寿命为:
6
6
i 1
i 1
l  (1   )l   i (ti  l )  l  i ti
利用表1-6的数据可以计算出考虑缓发中子时压水堆的中子
平均寿命为 l≈10-1 秒,引入 δk=0.001 的反应性扰动,
反应堆周期:T=100秒。
1秒内,堆功率将增大e0.01(1%)倍。核反应完全可以控制。
缓发中子虽然份额很少,但缓发时间较长,缓发效应大大
增加了两代中子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从而延迟了中子密度
的变化率。所以缓发中子效应在研究瞬态过程和反应堆控制
时不可忽略。反应堆控制正是利用缓发中子的作用才得以
实现的。
9.2 点堆中子动力学方程
 核反应堆动力学方程
我们从单群中子扩散方程出发推导反应堆动力学方程。在
研究功率的瞬态特征时要考虑每组缓发中子产生的数据延迟
及其效应,以及它对动态过程的影响。根据(3-34)单群中
子扩散方程为:
1  (r , t )
 D 2 (r , t )   a  (r , t )  S (r , t )
v t
S (r, t )  k a  (r, t )
如认为所有裂变中子为瞬发中子则:
若考虑缓发中子的效应:
6
S (r , t )  (1   )k  a  (r , t )   i Ci (r , t )
i 1
考虑缓发中子的效应单群中子扩散方程为:
6
1  (r , t )
2
 D  (r , t )   a (r , t )  (1   )k  a (r , t )   i Ci (r , t )
 t
i 1
每一个先驱核只放出一个缓发中子, i ka (r, t ) 就是堆内
每秒每单位时间体积内第i组缓发中子先驱核产生率。先驱
核通过衰变而消失,消失率等于 iCi (r, t ) ,考虑缓发中子
效应的联立方程为:
Ci (r , t )
  i k  a (r , t )  i Ci (r , t )
t
以上两方程便是反应堆的动力学方程。可以推广到多群情况
。反应堆的动力学方程描述瞬态过程堆芯中子通量密度随空
间和时间的变化。一般只能用数值方法求解。
点堆动力学方程
在动态过程中, 空间效应不是主要的, 我们感兴趣的是中子
通量密度随时间的变化, 我们可以用点堆模型来处理.
假定不同时刻中子通量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形状不变,也
就是说堆内各点中子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涨落是同步的,堆内
中子好像没有线度尺寸一样,可以把它看作一个集总参数的
系统来处理,在此基础上得到的模型称为点堆模型。
假定中子通量密度  (r , t ) 和先驱核浓度 Ci (r, t ) 可以用空间
形状因子  (r ) , gi (r ) 与时间相关的幅函数 n(t ) 和 Ci (t ) 的乘积
来表示:
 (r , t )  n(t ) (r )
Ci (r , t )  Ci (t ) g i (r )
若堆芯偏离临界状态不远,并且先驱核的浓度分布具有与
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相同的分布函数, 将以上表达式带入反应堆
的动力学方程可得。
6
dn(t ) keff (1   )  1

n(t )   i Ci (t )
dt
l
i 1
keff
dCi (t )
 i
n(t )  i Ci (t )
dt
l
i  1,2,,6
式中,keff 和l分别为以前定义的有效增殖因子和考虑泄露后的中子寿命,
v f /  a
k

1  L2 B 2 1  L2 B 2
1/ av
l
l

1  L2 B 2 1  L2 B 2
keff 
定义中子每代时间
  l / keff
以上方程可以改写为:
6
dn(t )  (t )  

n(t )   i Ci (t )
dt

i 1
dCi (t )  i
 n(t )  i Ci (t )
dt

i  1,2, ,6
这就是考虑缓发中子效应后的反应堆动态方程, 通常称为
点堆动力学方程。这是耦合的一阶微分方程组。keff 或反应
性是时间函数。如考虑功率和温度对反应性的反馈作用,
keff 或反应性还是中子通量密度函数,所以以上点堆动力学
方程 是非线形方程。
点堆模型的适用范围
假定不同时刻中子通量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形状不变,也
就是说堆内各点中子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涨落是同步的,堆内
中子好像没有线度尺寸一样,可以把它看作一个集总参数的
系统来处理。
点堆模型的主要限制在于它不能描述与空间有关的动力学
效应,如反应性的局部扰动和过渡过程中中子通量密度空间
分布随时间的快速畸变。
例如,对于一个均匀平板反应堆,
分为三个活性区,在t=0时刻,
I区引入一个正反应性阶跃,反
应堆超临界;随后在0.01 s 内反
应性线性下降到-。
点堆模型的缺陷: 多数物理
量不考虑空间效应,或中子通量密
度分布所用的形状因子是取未受
扰动时的形状函数,且不随时间
变化。由于实际中子通量密度的
显著畸变和倾斜,用点堆模型求
得的中子通量密度将大大低于实
际的峰值。
点堆模型仅适用于局部扰动不大,
或者空间效应不太重要的情况!
乎板状堆芯当反应性局部阶跃变化时
快中子通量密度空间分布的计算结果
9.3 阶跃扰动时点堆模型动态方程的解
在运行过程中, 反应堆的提升功率、
降低功率和停堆过程分别对应于反
应堆引入正和负反应性的操作。
在不考虑反馈效应,点堆方程
为一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组,假
定其解的形式为:
反应性的阶跃变化
n(t )  Aet
(9  20)
Ci (t )  Ci et
(9  21)
带入点堆方程(9-18)和(9-19)并整理可得反应性方程:
i
i 1   i
6
或
    
(9  23) 由于,   l k , k  1 (1   )
6
i
l
1



1  l 1  l i 1   i
(9  24)
它是一个关于ω的7次代数方程,在给定的反应堆特性参数下,
由它可以确定出7个可能的ω值。但求解直接该方程却非常
困难。可以用图解法研究方程的根的分布却非常方便。
=>0时:有6个负根和1个正根。
=<0时:有7个负根。
在反应性阶跃变化的情况下,点堆模型动态方程(9-18)
和(9-19)是线性的,
所以方程的一般解由ω
的所有7个解所形成的
线性组合给出,即:
7
n(t )  n0  A j e
 jt
(9  25)
j 1
7
Ci (t )  Ci (0) Cij e
 jt
(9  26)
j 1
系数根据初始条件确定。
用图解法确定反应性方程的根
作为反应堆keff阶跃变化的例子,设在初始状态突然引入
δk=0.001 的阶跃变化,中子的寿命l ≈ 10-4 秒。由方程
(9-24)确定出7个ωj值,其中ω1为正值,其余6个ωj均为
负值。中子密度时间响应为
n(t )  n0 [1.446 e 0.0182 t  0.0359 e 0.0136 t  0.140 e 0.0598 t
 0.0637 e 0.183t  0.0205 e 1.005 t  0.00767 e  2.875 t  0.179 e 55.6t ]
=>0时
方程(9-25)中只有
ω1为正值,其余为负值。
中子周期将按T1  1 / 1增长。
T1  1 / 0.0182 55秒
无缓发时T=0.1秒
=<0时
所有项均指数衰减。
阶段扰动下相对中子密度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9.4 反应堆周期
9.4.1 反应堆周期
引入反应性的阶跃变化后,中子密度立即发生急剧变化。
 当引入为正值,反应性方程有唯一正根ω1 。
 当引入为负值,反应性方程所有的根为负根,ω1 比其
它各指数项衰减的慢,起主导作用。
无论引入正或负的反应性,中子密度都将发生急剧变化,
但经过一段时间各瞬变项消失后,其最终时间特性表现为:
n(t ) ~ e1t
或 n (t ) ~ e t / T
中子密度按指数规律变化e倍所需的时间称为反应堆周期:
T
1
1
当引入反应性为正时,T为正,中子密度随时间指数增长
当引入反应性为负时,T为负,中子密度随时间指数衰减
堆内中子通量密度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称为反应堆倍周期
或倍增周期。用TD表示:
n(Td ) / n0  exp(Td / T )  2
所以
Td  T ln 2  0.693T
反应堆周期的符号和大小直接反映堆内中子增减变化速率,
特别是在启动或功率提升过程中,对反应堆周期的监督十分重
要。周期过小,可能导致反应堆失控。一般周期限制在30s以
上。反应堆还有周期保护系统。
反应堆周期可以由反应性方程(9-23)或(9-24)确定,
以T=1/ω代入则可得:
i

  
T
i 1  iT
或

l
keff T

i
i
1  iT
(9  40)
(9  41)
反应性方程(9-23)或(9-24)和方程(9-40)、(9-41)
都是表示反应堆周期和反应性之间的方程式。给定反应性ρ
便可确定周期T。反之,它是由测量得到的反应堆周期来确
定反应性的理论依据。
式中右端第一项是表示瞬发中子的作用,而第二项则表示
缓发中子对反应堆周期的影响。若βi=0,则两式变为
T


 l /(keff  1)
这便和(9-3)不考虑缓发中子时的反应堆周期相等。
9.4.2 不同反应性引入时反应堆的响应特性
 当引入的反应性很小时( << ), 从图(9-4)得1很小
1  1  2   l
1
6
由(9-24)式可得: 0  1l  1  i / i
i 1
所以
6
i  l
1 
T

l 

1  0  i 1 i  0
1
方括中部分就是考虑缓发中子的裂变中子平均寿命 l 。
一般 l 是很小量所以
i 1 6
T

 i ti


0 i 1 i 0 i 1
1
6
因而引入很小反应性时,反应堆周期与瞬发中子寿命无
关,与引入的反应性成反比,且取决于缓发中子寿命。
 当引入的反应性很大时( >> ), 1较大, 1 >> I
由(9-23)式可得:
0  1  
或
T
1
1




0   0
可以看出,如果引入的反应性很大,反应堆周期主要决定于
瞬发中子每代时间。这与全部忽略缓发中子的结果是一样的。
 当0=时,即仅依靠瞬发中子达到临界,称为瞬发临界。
0 < 时,反应堆达到临界尚需缓发中子作出贡献,因而反
应堆特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先驱核衰变的时间决定,称为缓发
临界。
0>时, 称为瞬发超临界,此时即使不考虑缓发中子,有
效增殖因子也会大于1,只靠瞬发中子就能使链式反应不断
进行下去,缓发中子在决定周期方面不起作用。反应堆功率
以瞬发中子决定的极短周期快速增长。
利用(9-13)式可以求得瞬发临界的条件,不考虑缓发
中子(9-13)式变为:
dn(t ) keff (1   )  1

n(t )
dt
l
(9  48)
临界时中子密度不随时间变化,所以瞬发中子临界条件为:
(1-)keff =1
上式说明去处缓发中子部分,即仅依靠瞬发中子达到临界,
称为瞬发临界。
将 keff =1/(1- ) 带入上式 可
得瞬发临界条件
= 
由于瞬发临界的重要性,将
它用作反应性的基本单位。
称为“元”($),其定义为:

反应性($) 

反应堆周期与反应性的关系
即把缓发中子的份额的反应性数值定义为1 $反应性。 1 $的
1%定义为一“分”。当反应性正好具有1 $反应性时,反应堆达
到瞬发临界。在反应堆运行中这是不允许的。
上面讨论的三种情况可以在图(9-6)中清楚看出。
当0 为很大的负反应性时
 稳定周期将接近于1/1,即约等于80 s。
 如果由于引入大的负反应性而突然停堆,则中子通量密度
迅速下降,而在短时间内瞬变项衰减之后,中子通量密度
将按指数规律下降,其周期约为80 s,即大约每184 s功率
下降一个量级。

反应堆停堆时,中子通量密度需下降10个数量级以上,
其关闭时间要求至少30min,反应堆设计需要考虑。

有些反应堆,即使停堆以后很长时间,还会由积累的裂
变产物衰变放出γ射线,然后通过( γ,n )反应继续
产生中子。这样的过程会延长停堆的时间。
That is all for Nuclear Reactor Physics!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Hope you enjoy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