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缓、控释制剂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十七章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制剂
英文名称:
•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 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
• Modified–release preparations
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①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
服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使用方便。
②使血液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
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③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
到最大药效。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合制成缓控释制剂,如
剂量很大(大于1g)、半衰期很长(大于
24h)、不能在小肠下端有效吸收的药物等。
缓控释制剂的不足
①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
如果遇到某种特殊情况(如出现较大副
反应),往往不能立即停止治疗。
②缓释制剂往往是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
力学参数而设计,当药物在疾病状态的
体内动力学特性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
调节给药方案;
③制备缓、控释制剂所涉及的设备和工艺
费用较常规制剂昂贵。
内 容 结 构
一、 缓控释制剂的原理
二、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三、 常用的材料
四、 制备工艺
五、 in vitro & in vivo 的相关性评价
一、缓释、控释制剂
释药原理和方法
• 缓、控释制剂主要由骨架型和贮库型两种。
• 药物以分子、微晶、微粒的形式均匀分散在
载体材料中,形成骨架型缓、控释制剂;
• 药物被包裹在高分子聚合物膜内,则形成贮
库型缓、控释制剂。
• 两种类型的缓、控释制剂所涉及的释药原理
主要有溶出、扩散、溶蚀、渗透压或离子交
换作用。
(一)溶出原理
• 溶出速度慢的药物显示出缓释的性质。根
据Noyes-Whitney溶出速度公式,通过减
少药物的溶解度,增大药物的粒径,以降
低药物的溶出速度,达到长效作用。
• 具体方法: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3.控制粒子大小
(二)扩散原理
• 以扩散为主的缓、控释制剂,药物首先
溶解成溶液后再从制剂中扩散出来进入
体液,其释药受扩散速率的控制。药物
的释放以扩散为主的结构有以下几种:
1.水不溶性包衣膜
零级释放
2.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3.骨架型的药物扩散
不呈零级释放,
符合Higuchi方程
(二)扩散原理
1.水不溶性包衣膜
dM ADK C

dt
L
2.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dM ADC

dt
L
(二)扩散原理
3.骨架型的药物扩散
均一性骨架型固体制剂:
Q=[D(2A-Cs)Cst]1/2
Q为t时间内单位面积药物的释放量;
D为药物在均一骨架制剂中的扩散系数;
A为单位体积骨架中药物的含量;
Cs为药物在骨架制剂中的溶解度
该公式适用于逐步受溶蚀而释放药物到周围介质中的均
一骨架制剂
(二)扩散原理
3.骨架型的药物扩散
非均一性多孔道骨架型固体制剂:
Q=[Dε/τ·(2A-εCs) ·Cs·t]1/2
Q为t时间内单位面积药物的释放量;
D为药物在渗透液中的扩散系数;
τ为毛细管系统的曲折性因子,约为3;
A为单位体积骨架制剂中总药物量;
Cs为药物在渗透液中的溶解度;
ε为骨架孔隙率
该公式适用于多孔性骨架制剂
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
1.包衣
2.制成微囊
3.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
4.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速度
5.制成植入剂
6.制成乳剂
(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 释药系统决大多数取决于溶出或扩散,
但某些骨架型制剂,骨架本身也处于溶
蚀的过程,结果使药物扩散的路径长度
改变,形成移动界面扩散系统。
• 此类系统的优点在于材料的生物溶蚀性
能不会最后形成空骨架,缺点则是由于
影响因素多,其释药动力学较难控制。
(四)渗透压原理
• 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能均匀恒速地
释放药物,比骨架型缓释制剂更为优越。
(激光或高速机械钻)
(水溶性药物和水溶性
聚合物或其他辅料)
(水不溶性聚合物)
• 只要膜内药物维持饱和溶液状态,释药
速率恒定,即以零级速率释放药物。
• 胃肠液中的离子不会渗透入半透膜,故
渗透泵型片剂的释药速率与pH值无关,
在胃中与肠中的释药速率相等。
• 此类系统的优点在于其可传递体积较大,
理论上,药物的释放与药物的性质无关,
缺点是造价贵,另外对溶液状态不稳定
的药物不适用。
(五)离子交换作用
• 由水不溶性交联聚合物组成的树酯,其聚合物链
的重复单元上含有成盐基团,药物可结合于树脂
上。当带有适当电荷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接触
时,通过交换将药物游离释放出来。
• 树脂+—药物 + X-
树脂+—X- + 药物-
• 树脂- —药物 + Y+
树脂- -—Y+ + 药物+
二、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3、生物药剂学
原理
1、对药物的
一般要求
制剂
设计
4、剂量设计
2、药时关系
三、缓、控释制剂的材料
• 缓、控释制剂中多以高分子化合物作为
阻滞剂(retardants)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其阻滞方式有骨架型和包衣膜型。
骨架型阻滞材料有:
①不溶性骨架材料
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②生物溶蚀性骨架材料
③亲水凝胶骨架材料
包衣膜阻滞材料有:
①不溶性包衣材料
如醋酸纤维素(CA),EC,EuRL, EuRS
②肠溶性材料
CAP, HPMCP, EuL, EuS
聚醋酸乙烯苯二甲酸酯(PVAP)
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
③交联海藻酸盐、硅酮弹性体(硅橡胶)
四、缓、控释制剂的制备
1.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1)骨架片
1)亲水性凝胶骨架片
2)蜡质骨架片
3)不溶性骨架片
(2)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3)胃内滞留片
(4)生物粘附片
(5)骨架型小丸
(1)骨架片
设计骨架片应考虑的有关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因素
适用于制造骨架片的药物大多数为固体药物,一般
而言,水溶性较大的药物比较合适;对于溶解度较小
(小于0.01mg/ml)的药物,可应用固体分散体技术,
将部分药物分散于水溶性载体内再与其它骨架材料和
其余部分药物混合制成骨架片。
药理、药动学因素
骨架片控制释药量首先要考虑对药物的有效剂量
与治疗指数等药理学性质有充分的调查研究。
骨架片不允许嚼碎吞服,否则影响其释药特性,
带来副作用。
药物的口服吸收部位,对骨架片的释药特性具有
特殊意义。在胃肠道的整段或较长部分都能吸收的药物
较宜于制备骨架片。(核黄素)
药物半衰期很短(<1h),则单位时间所需的剂
量相应较大,不宜制成骨架片。
生理和食物因素
胃肠排空速率,肠的蠕动,粘膜表面积,特殊吸
收部位等。
进食后生理因素如血流量的改变,对溶蚀性骨架
的影响较大。
(2)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3)胃内滞留片
由药物、一种或多种亲水胶体及其它辅料组成制得
的口服片剂。属于流体动力学平衡系统(HBS)的一
种制剂,又称为胃漂浮片。
实际上是一种不崩解的亲水性凝胶骨架片,与胃液
接触时,亲水胶体便开始产生水化作用,在片剂的表
面形成一水不透性胶体屏障膜。这一胶体界面层控制
了制剂内的药物与溶剂的扩散速率,并滞留于胃内,
直至所有的负荷剂量药物释放完为止。
理想的胃内滞留片需具有如下特性。
片剂接触胃液后于体温下能在表面水化形成凝胶屏障
膜,并膨胀保持原有片剂形状;
片剂的组成利于片剂在胃内滞留;
主药的性质、用量、赋型剂的选择都能符合胃内滞留
片要求的体外释药特性,能缓慢溶解、扩散,能维持
胃内较长释药时间,一般能达5-6小时。
胃内滞留片的骨架材料和辅料
目前研究常用的亲水胶体有HPMC, HPC, HEC, MC,
EC, SCMC等。其中国内外制备胃内滞留片剂的研究
报道,大都采用HPMC。
(4)生物粘附片
生物粘附(bioadhesion)是指两种物质其中至少一
种具有生物属性,在外力影响下,通过表面张力作用
使此两种物质界面较持久地紧密接触而粘在一起的状
态。利用生物粘附膜吸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此种呈
片状制剂即称为生物粘附片。
生物粘附片是由具有生物粘附性的聚合物与药物混
合组成片芯,然后由此聚合物围成外周,再加覆盖层
而成。
2. 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1)微孔膜包衣片
(2)膜控释小片
(3)肠溶膜控释片
(4)膜控释小丸
(5)渗透泵片
(1)微孔膜包衣片
包衣材料由胃肠道不溶的聚合物以及致孔剂组成。
致孔剂
水溶性材料:PEG等
水不溶性粉末:滑石粉等
药物本身:速释作用
(2)膜控释小片
将药物与辅料按常规方法制粒,压制成小片
(minitablet),用缓释膜包衣后装入硬胶囊使用。
同一胶囊内的小片可包上不同缓释作用的衣膜或不
同厚度的衣膜。
(3)肠溶膜控释片
将药物压制成片,外包肠溶衣,再包上含药的糖
衣层而得。
含药糖衣层在胃液中释药,当肠溶衣片芯进入肠
道后,衣膜溶解,片芯中的药物释出,因而延长了
释药时间。
(4)渗透泵片
利用渗透压原理可制成口服渗透泵片和渗透植入
剂,它们均能在体内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
渗透泵片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是一种膜包衣
制剂。美国Alza公司首先开发了渗透泵片,并于
1970年有产品上市。
渗透泵片在体内释药的最大特点,除均匀恒定外,
其释药速率不受胃肠道可变因素如蠕动、pH值、
胃排空时间等的影响,是迄今为止口服控释制剂中
最为理想的一种。
渗透泵片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
推进剂组成。
半透膜: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
渗透压活性物质(渗透压促进剂):乳糖、果糖、
葡萄糖、甘露糖的不同混合物。
推进剂(助渗剂、促渗透聚合物):聚羟甲基丙烯
酸烷基酯,PVP等
渗透泵片可分为单室和双室两种类型
释放度
释放度是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
制剂及透皮贴剂在规定介质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释放度测定与溶出度测定有许多相似的内容,释放
度测定方法与评价指标的特点主要在于:
需pH1~8范围内考察pH对释放速度的影响;
需控制不同时间点药物的释放量;
需考虑体外释放与体内动力学的相关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