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PLC软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2章PLC软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章 PLC软、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
2.1 PLC概述




2.1.1 PLC的定义
2.1.2 发展趋势
2.1.3 PLC与其他工业系统的比较
2.1.4 PLC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2.1.1 PLC的定义
 在PLC的发展历程中,有过几个不同的名称:
 可 编 程 序 矩 阵 控 制 器 PMC ( Programmable Matrix
Controller)
 可 编 程 序 顺 序 控 制 器 PSC ( Programmable Sequence
Controller)
 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 可编程序控制器PC(Programmable Controller)
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根据招标的要求,研制出
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在GM公司汽车生产线上
首次应用成功。
 1980年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正式将其命名为编程
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简称 PC。
2.1.2 PLC的定义
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根据招标的要求,研制出世
界上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在GM公司汽车生产线上首次应
用成功。
 1980年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正式将其命名为编程序控
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简称 PC。
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82年11月、1985年1月、1987年2
月三次为PLC下定义,最终确定为:“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
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
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
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命令,并通过数字式
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有关
外围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
充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2.1.2 PLC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 1. PLC的产生与发展
 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适应汽
车型号不断更新的需要,提出了十条技术指标在社会上公开招标,
制造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这些功能是:
 (1)容易编程
 (2)维修方便,采用模块式结构
 (3)可靠性高于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 (4)体积小于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 (5)具备与计算机通信的功能
 (6)成本具有竞争性
 (7)输入输出电源使用市电(115V)
 (8)输出为115V/2A,驱动电磁阀和接触器
 (9)通用性强,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 (10)存储设备可扩充至4K个存储字节
2.1.2 PLC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 1. PLC的产生与发展
1969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 PLC以后,日本、德
国、法国等国相继研制了各自的PLC。此阶段产品的主
要特点是CPU由中小规模的数字集成电路构成,存储器
为磁芯存储器;控制功能简单,只能完成定时、计数及
逻辑功能。为继电-接触器的替代品。
70年代中期,PLC进入了实用化阶段。70年代末和80年
代初,PLC进入了成熟阶段。主要特点:采用CPU微处理
器,存储器变为半导体存储器,具有数据处理能力,能
实现对模拟量的控制,软件上开发出了自诊断功能,可
靠性进一步提高。
2.1.2 PLC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 80年代中期:CPU开始采用8位/16位微处理器,数据处
理能力和速度大大提高 ,PLC开始具备一定的通信能
力,为PLC的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软
件开发出了面向对象的梯形图语言和逻辑助记符语言,
为PLC的普及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促使PLC
完全计算机化,CPU开始使用32位机;数学运算、数据
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增加了运动控制、模拟量PID控制
网络通信功能,体积进一步减小,可靠性进一步加强。
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CPU使用16位/32位微处理器,
运算速度更快、功能更强能使用多种编程语言。
2.1.2 PLC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 2. PLC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主要产品厂家
 美国PLC发展得最快:
 1984年有48家,生产150多种PLC;
 1987年有63家,生产243种PLC;
 1996年有70余家,生产近300种PLC。
 著名厂家有A—B(Allen-Bradley)艾伦一布拉德利公
司,MODICON莫迪康公司,GE-FSNUC公司,TI(Texas
Instrument)德州仪器公司,WESTHOUSE Electric西屋
电气公司,IPM(International Parallel Machines)
国际并行机器公司等。
2.1.2 PLC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 欧洲PLC的厂家有60余家:
 西门子(Siemens)于1973年研制出第一台PLC。
 金钟默勒 (Klockner Moeller Gmbh),AEG,
 法国的TE(Telemecanique)(施耐德)
 瑞士的Selectron公司等。
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PLC技术,由日立公司研制成功
日本第一台PLC。
 日本生产PLC的厂家有40余家:
 三 菱 电 机 (MITSUBISHI) , 欧 姆 龙 (OMRON), 富 士 电 机
(Fuji Electric),东芝(TOSHIBA), 光洋(KOYO),松
下电工(MEW),和泉(IDEC), 安川等公司。
2.1.2 PLC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 我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引进PLC。我国早期独立
研制PLC的单位有:
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
所,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成都机床电器研究所,中科
院北京计算机所及自动化所,长春一汽,上海起重电器
厂,上海香岛机电公司,以上诸单位都没有形成规模化
生产。
 合资企业有辽宁无线电二厂引进德国西门子技术生产PLC;
无锡电器和日本光洋合资生产的 PLC; 中美合资的厦门
A—B公司生产的PLC;上海香岛机电公司引进技术生产的
PLC; 上海OMRON公司; 西安Siemens公司等。
2.1.2 PLC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 3. PLC的发展趋势
 PLC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向小型化、微型化发展;二是向大
型化、网络化、多功能方向发展。主要体现:
 (1)向高速度、大存储容量方向发展(CPU处理速度ns级;
内存2M字节)
 (2)向多品种方向发展和提高可靠性(超大型和超小型)
 (3)产品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硬件、软件兼容的PLC)
 (4)分散型、智能型、与现场总线兼容的I/0
 (5)加强联网和通信的能力
 ( 6 ) 控 制 的 开 放 和 模 块 化 的 体 系 结 构 OMAC ( open
Modular Architecture for Control)
2.1.2 PLC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主要著名品牌:
 美国A-B公司(Allen-Bradley)
 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



法国的TE(Telemecanique)(施耐德)
日本欧姆公司(OMRON)
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MITSUBISHI)
日本富士电机株式会社(Fuji Electric)
 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
 日本的光洋电子(KOYO)和中国的华光电子(CKE)
 日 本 松 下 电 工 株 式 会 社 ( MEW ) :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2.1.3 PLC与其他工业控制系统的比较
 1. 与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比较
 (1)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继电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差,
继电器触点数目有限,PLC系统有软件和硬件构成,要改
变控制功能只需要修改控制软件即可,其软继电器触点理
论上可使用无数次,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极佳。
 (2)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 (3)控制速度和稳定性
 分别为ms级和s级
 (4)延时的可靠精度和可调性
 (5)设计与施工
 (6)系统价格
2.1.3 PLC与其他工业控制系统的比较
 可编程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简称工业PC机)都是用来进行
工业控制,但二者相比仍有不同。
 (1)硬件方面
 工业PC机是由通用微型计算机推广应用发展起来的,通常由微型
计算机生产厂家开发生产,在硬件方面具有标准总线结构,各种
机型兼容性强。而PLC则是针对工业顺序控制,由电气控制厂家研
制发展起来的,其硬件结构专用,各个厂家产品不通用,标准化
程度较差。但是PLC的信号采集和控制输出的功率强,可不必再加
信号变换和功率驱动环节,而直接和现场的测量信号及执行机构
对接;在结构上,PLC采取整体密封模板组合形式;在工艺上,对
印刷版、插座、机架都有严密的处理;在电路上,又有一系列的
抗干扰措施。因此,PLC的可靠性更能满足工业现场环境的要求。
2.1.3 PLC与其他工业控制系统的比较
 (2)软件方面
 工业PC机可借用通用计算机丰富的软件资源,对算法复杂,
实时性强的控制任务能较好的适应。PLC在顺序控制的基
础上,增加了PID等控制算法,它的编程采用梯形图语言,
易于被熟悉电气控制线路而不太熟悉微机软件的工厂电气
技术人员所掌握,但是,一般微型计算机的通用软件还不
能直接在PLC上应用,还要经过二次开发。
 (3)使用环境
 (4)工作方式 PLC采用扫描方式工作,有利于实现顺序
控制;工业计算机采用中断方式处理外部信号请求。
 (6)PLC易于掌握,而工业计算机需要专门人员。
2.1.4 PLC的分类
 (1)按 I/O点数分类
 I/O点数小于32为微型PLC;
 I/O点数在32~128为微小型PLC;




I/O点数在128~256为小型PLC;
I/O点九在256~1024为中型PLC;
I/O点数大于1024为大型PLC;
I/O点数在4000以上为超大型PLC。
 以上划分不包括模拟量I/0点数,且划分界限不是固定不
变的。
 (2)按控制性能进行分类
 高档机S7-400、中档机S7-300和低档机S7-200
2.1.4 PLC的分类
 (3)按结构形式分类
 整体式PLC:又称单元式或箱体式。整体式PLC是将电
源、CPU、I/0部件都集中装在一个机箱内。一般小型
PLC采用这种结构。
 模块式PLC:将PLC各部分分成若干个单独的模块,如
CPU模块、I/0模块、电源模块和各种功能模块。模块
式PLC由框架和各种模块组成。模块插在插座上。一般
大、中型PLC采用模块式结构,有的小型PLC也采用这
种结构。
 有的PLC将整体式和模块式结合起来,称为叠装式PLC。
2.1.4 PLC的分类
 模块式
底 板
电源模块
CPU模块
Power in a Small Package!!
IO模块
2.1.5 PLC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 ① 可靠性高(平均无故障时间3--5万小时)
 硬件方面主要模块均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
量开关动作由无触点的电子存储器完成,I/O系统设计有
完善的通道保护和信号调理电路;软件方面具有极强的自
检及保护功能。
 ② 编程简单
 可采用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比较熟悉的梯形图语言,易学易
懂。
 ③ 通用性强
 ④ 体积小、结构紧凑、安装、维护方便
 ⑤ 重量轻、价格低
2.1.5 PLC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 主要是PLC的软、硬件体系结构是封闭而不是开放的:如
专用总线、专家通信网络及协议,I/O模板不通用,甚至
连机柜、电源模板亦各不相同。
 编程语言虽多数是梯形图,但组态、寻址、语言结构均
不一致,因此各公司的 PLC互不兼容。
 SIEMENS 等 公 司 已 经 开 发 出 以 个 人 计 算 机 为 基 础 , 在
Windows平台下,结合IEC1131-3国际标准的新一代开放
体系结构的PLC。
 应用领域
 (1)开关量逻辑控制;(2)运动控制;(3)闭环过程
控制;(4)数据处理;(5)联网通信
2.1.5 PLC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 PLC的应用领域
 PLC在工业自动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内外已广
泛应 用于机械、冶金、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电力、
电子、食品、交通等行业。经验表明,80 %以上的工业
控制可以使用PLC来完成。
 在日本,凡8个以上中间继电器组成的控制系统都已采用
PLC来取代。
2.2 PLC的硬件组成
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
 PLC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 PLC的基本组成
 PLC的工作原理
 PLC控制系统主要有CPU模块、输入输出模块、电源模块
和外部设备组成。其结构图可由下图表示。
 小型PLC其各种部件都
是集成在一起的,只有
大中型的PLC其各部分
才会比较明显。
外部设备
接受现
场信号
输
入
接
口
部
件
中央处理单元
(CPU)模块
电源模块
输
出
接
口
部
件
驱动受
控元件
接触器线圈
电磁阀
指示灯
2.2.1 CPU模块
 CPU 模 块 主 要 由 微 处 理 器
(CPU)芯片和存储器组成。
它的功能是不断地采集输
入信号,执行用户程序,
刷新系统的输出。







微处理器
存储器
CPU单元
硬件类型:
(1)通用处理器:8086、80286、80386
(2)单片机芯片:8031、8096
(3)位片式微处理器:AMD-2900
小型PLC多采用8位微处理器或单片机作为CPU
中型PLC多采用16位微处理器或单片机作为CPU
大型PLC多采用高速位片式微处理器
2.2.1 CPU模块
与位片式微处理器相对应的
是单片式微处理器。位片式
微处理器通常只包含算术逻
辑单元 (ALU)、寄存器、多
路选择器和随机存储器等部
件(见图)。
2.2.1 CPU模块
位片式微处理器的运算操作和数据流程,由外部输入的微
指令码控制。当用位片式微处理器构成一个中央处理单元
时,除用一定数量的位片并行联接以扩大字长外,还要配
以控制微指令的微程序序列器和存放微指令的可编程序存
储器等电路。
这样的结构使位片式微处理器有了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用位片式微处理器构成的中央处理单元的指令系统不是事
先确定的,而是由使用者通过微程序自行编制的。位数可
扩展和指令系统可自行编制这两个特点,使位片式微处理
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2.2.1 CPU模块
单片式微处理器采用MOS集成电路制成,而位片式微处理器
则采用双极型集成电路制成。
位片式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工艺,使其具有高速的特点。但
是,它的集成度较低,成本高而且使用不便。
因此,位片式微处理器主要用于构成大型计算机的中央处
理单元和要求实现高速实时信号处理的各种专用处理器,
这一点正好补充了MOS单片微处理器的不足。
位片式微处理器要求速度高而功耗又为封装所限,因而低
功耗肖特基箝位抗饱和的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和发射
极耦合逻辑电路在位片式微处理器技术中占主导地位。
2.2.1 CPU模块




1.中央处理单元(CPU):
作用:
接收与存储用户由编程器键入的用户程序和数据;
检查编程过程中的语法错误、诊断电源及PLC内部的工作
故障;
 用扫描方式工作,接收来自现场的输入信号,并输入到输
入映像寄存器和数据储存器中;
 在运行方式下,从存储器中逐条读取并执行用户程序,完
成用户程序所规定的逻辑运算、算术运算及数据处理;
 根据运算结果,更新有关标志位的状态,刷新输出映像寄
存器的内容,再经输出部件实现输出控制、打印制表或数
据通信。
2.2.1 CPU模块
 2. 存储器
 存储器的作用是存放系统程序、用户程序和工作状态数
据。系统程序相当于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 RAM:存储各种暂存数据、中间结果、用户正调试的程
序。
 ROM:存放监控程序和用户已调试好的程序。
 E2PROM具有非易失性,可以用编程装置对其进行编程,用
来存放用户程序和数据。
 闪 存 ( FLASH ) 具 有 断 电 后 保 护 数 据 的 功 能 , 作 用 同
E2PROM。
 PLC内存的大小常用RAM构成,为防止电源掉电使RAM
 中的信息丢失,常用锂电池做后备保护
2.2.2
输入/输出模块
 采用光电隔离,实现了PLC的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电
气隔离,减小了电磁干扰。
 输入接口作用:将按钮、行程开关或传感器等产生的信
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主机。
 输出接口作用:将主机向外输出的信号转换成可以驱动
外部执行电路的信号,以便控制接触器线圈等电器通断
电;另外输出电路也使计算机与外部强电隔离。
 输出三种形式:
 继电器 -- 低速大功率
 可控硅 -- 高速大功率
 晶体管 -- 高速小功率
2.2.2
输入/输出模块
 1. 数字量输入模块——直流输入模块
光电耦合器
输入端子
S
3.3k
5V
内
部
电
路
470
1000PF
COM
滤波
直流电源
COM
发光二极管
2.2.2
输入/输出模块
 分析:
 R1(3.3KΩ)与C1(1000PF)组成RC低通滤波器,抑制输
入信号的高频干扰,R2(470Ω)是C1上的电荷泄放电阻,
当SB断开时,C1上的电荷通过R2泄放。
 采用光电耦合器,防止强电干扰。
S
3.3k
5V
R1
1000PF
C1
R2
内
部
电
路
470
COM
滤波
2.2.2
输入/输出模块
 1. 数字量输入模块——交流输入模块
 C为隔离电容,对于交流相当于短路,R1和R2构成分压电
路,该电路接受外部输入电压时,其工作原理基本与直流
输入模块类同。
S
R1
~
5V
内
部
电
路
R2
R3
COM
C
滤波
2.2.2
输入/输出模块
 2.数字量输出模块——直流输出模块
+5V
内
部
电
路
负载
R2
VL
R3
R1
COM
FU
 输出模块的作用是将内部电平信号转换为外部所需的电
平等级的输出信号,并传给外部负载。根据电源为直流
电可称为直流输出模块。
2.2.2
输入/输出模块
 2.数字量输出模块——交流晶闸管输出模块
负载
VLC
内
部
电
路
R2
~
VL
R1
COM
 采用双向光控晶闸管驱动的。工作原理是:当输出锁存
器的对应位为1时,发光二极管导通发光,使双向晶闸管
触发导通从而使负载得电。
2.2.2
输入/输出模块
 2.数字量输出模块——交直流继电器输出模块
负载
内
部
电
路
K
VL
VD
~
R
COM
 采用固体继电器驱动的。工作原理是:当输出锁存器的
对应位为1时,使线圈得电,常开触点吸合,使负载得
电。带负载能力较强,频率较低。
2.2.2
输入/输出模块
 3. 模拟量输入模块
 模拟量输入模块是把模拟信号转换成PLC的CPU可以处理的
数字量。又称A/D转换模块,一般模拟输入信号都为标准
的传感器信号。模拟量输入模块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
一般为12位二进制数。
 4. 模拟量输出模块
 模拟量输出模块是把PLC的CPU要输出的数字量转换成外部
设备需要的模拟量(电压或电流),又称为D/A转换模
块。
 5. 扩展接口模块
 扩展接口模块的作用是扩大PLC的控制规模。
 6. 通信接口模块
2.2.3 电源模块
 把外部供应的电源(一般为单相85~260V、50/60HzAC电
源)变换成系统内部各单元所需的电源(5V和±15VDC电
源)。
 有的电源单元还向外提供24V隔离直流电源,可供开关量
输入单元连接的现场无源开关等使用。
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电源一般采用开关式电源,其特点是输
入电压范围宽、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抗干扰性能
好。
2.2.4
各种接口、高性能模块
 便于扩展
 小型机:一体机,有接口可扩展。
2.2.4
各种接口、高性能模块
 中、大型机:模块式,可根据需要在主板上随意组合。
电源模块
CPU模块
底 板
IO模块
2.2.4
各种接口、高性能模块
 编程设备可以是专用的手持
式的编程器;也可以是安装
了专门的编程通讯软件的个
人计算机。
 用户可以通过键盘输入和调
试程序;另外在运行时,还
可以对整个控制过程进行监
控。
 其他外围设备 显示器、操作
面板、打印机等。
PC
FP PROGRAMMER
ST
XWX
AN
YWY
OR
RWR
OT
LWL
NOT
DT/Ld
STK
IX/IY
TM
TSV
CT
CEV
(BIN)
K/H
C
D
E
F
SC
8
9
A
B
(-)
OP
4
5
6
7
SRC

0
1
2
3
READ

ENT
WRT
(HELP) ACLR (DELT)
CLR
CLR
FN/P
FL
2.2.5
PLC的配置
 1. PLC的基本配置
 根据PLC的结构类型,基本配置分为3种:
 (1)整体式结构——S7-200,各组成部分均紧凑的封
装在一个机壳内。
 (2)模块式结构——S7-300/400这种结构的PLC控制点
数比较多、功能比较强。各模块功能是独立的,外形尺
寸一致,安装时将这些框架或基板上即可。
 (3)混合式结构 混合式PLC由PLC主机和扩展模块组
成。其中PLC主机由CPU、存储器、通信电路、基本输入/
输出模块、电源等基本模块组成,相当于一个整体式的
PLC,可以单独完成控制功能。
2.2.5
PLC的配置
 2. PLC的扩展配置
 如果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点数比较多,而控制规律又
不是很复杂,采用大型PLC成本上不经济,可以采用扩
展配置方式,即主机带扩展机的配置。
 (1)近程扩展配置—近程扩展机主要用于扩大控制规
模,在主机上使用模块,除CPU模块外,均可在扩展机
上使用。
 (2)当有部分现场信号比较集中,而又与其他现场信号
相距较远时,可采用远程扩展方式。远程扩展机主要用
于扩大控制距离。I/O模块和部分功能模块可在远程机上
使用,远程站上需要电源模块。
2.3
PLC的软件系统
 2.3.1 PLC的系统程序
 系统程序有PLC制造者采用汇编语言编写的,固化与ROM
型系统程序存储器中,用于控制PLC本身的运行,用户
不能更改。包括下述三部分:
 (1)系统管理程序——系统程序最重要的部分,整个
都由它主管:运行管理、存储空间管理、系统自检。
 (2)用户指令解释和编辑程序——解释程序将用户程
序编译成相应的一串机器码语言,然后通过CPU完成任
务,为提高解释速度,用户程序是以内码形式存放的。
 (3)标准程序模块和系统调用 这部分是由许多独立
的程序块组成的,各自完成不同的功能,如有些完成输
入、输出功能,有些完成运算功能等。
2.3
PLC的软件系统
 2.3.2 PLC的用户程序
 用户程序又称为应用程序,是用户为完成某一控制任务
而利用PLC的编程语言编制的程序。存储在系统程序指
定的存储区域内。
 与微机的编程一样,用户程序需要一个编程环境、一个
程序结构和一个编程方法。
 (1)用户环境——由系统程序生成,包括数据结构、
用户元件区、用户程序存储区、用户参数等。
 (2)用户程序结构
 线性程序、分块程序、结构化程序。
 (3)用户的编程语言
 梯形图、语句表、功能块图。
2.4
PLC的工作原理
 2.4.1 接线程序控制与存储程序控制
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是通过电器元件的固定接线来实
现控制逻辑,完成控制任务的。见下图,只有S1和S2两
个开关都闭合后,灯HL1才能亮;HL1亮2s后,HL2亮。
V1+
V1- V2+
V2-
K1
S1
S2
S3
K2
KT1
S3
HL1
K1
KT1
K1
HL2
K2
2.4
PLC的工作原理
 2.4.1 接线程序控制与存储程序控制
 在PLC控制系统中,用户根据控制要求编制出相应的控制
程序,并写入PLC的程序存储器中,控制系统运行时,PLC
依次读取程序存储器中的程序语句,对其内容进行解释并
加以执行,PLC将执行的结果输出给相应的设备。
I0.0
I0.1
I0.2
Q0.0
V2+ V2-
V1+ V1-
HL1
S1
Q0.0
I0.2
T1
#2s
T1
Q0.1
S2
S3
PLC
HL2
2.4
PLC的工作原理
 PLC控制系统的软继电器的解释
 (1)输入部分:外部输入信号由外部输入电路,PLC输
入接线端子和“输入继电器”组成。
 理解:外部输入信号经PLC接线端子去驱动输入继电器的
线圈,每个输入端子与其相同编号的输入继电器有唯一
确定的对应关系。
 当外部的输入元件处于接通状态时,对应的输入继电器
线圈得电,在程序中其常开触点闭合,常闭触点断开,
编程时应注意“输入线圈”只能由外部信号驱动,不能
在程序内部用指令来驱动,因此,在用户编程的梯形图
中,只能出现“输入继电器”的触点,而不应出现“输
入继电器”的线圈。
2.4
PLC的工作原理
 PLC控制系统的软继电器的解释
 实质:见输入模板图当外部输入信号的状态为“1”或
“0” 对应D触发器为“1”或“0”
 当外部输入信号是闭合回路时对应的D中为“1”,相当
于常开触点闭合(接通 )
 当外部输入信号是断开回路时对应的D中为“0”,相当
于常开触点断开。
 故在梯形图中可取用无数次常开或常闭触点,即可以提
供任意多个动合或动断触点供PLC控制电路编程使用。
 结论:PLC中的输入继电器是“软继电器”,它本质上
是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单元可无限次的读取,所以有无
数对常开常闭触点供编程时使用。
2.4
PLC的工作原理
 (2)内部控制电路:由用户程序形成,即用软继电器代
替硬继电器的控制逻辑,由梯形图语言编制。梯形图由触
点、线圈或功能方框等构成,画梯形图时,从左母线开
始,经过触点、线圈(或功能方框)终止于右母线(s7200右母线省略)。读梯形图时,可把左母线看作是提供
能量的母线,触点闭合可以使能流流过,触点断开,阻止
能流流过,线圈代表逻辑输出的结果,实际上,并不存在
这种能流,只是为仿继电器的读法而已。
I0.0
I0.1
I0.2
Q0.0
V2+ V2-
V1+ V1-
I0.0
I0.1
Q0.0
I0.2
I0.2
Q0.0
HL1
S1
Q0.0
I0.2
T1
#2s
T1
Q0.1
S2
S3
PLC
T1
#2s
HL2
T1
Q0.1
2.4
PLC的工作原理
 (3)输出部分(以继电器输出型PLC为例)由在PLC内部且
与内部控制电路隔离的输出继电器的外部动合触点、输出
接线端子和外部驱动电路组成,用于驱动外部负载,输出
继电器线圈的通断状态只能在程序内部用指令驱动。PLC内
部控制电路中有许多输出继电器,每个输出继电器除了有
为内部控制电路提供编程用的任意多个动合 、动断触点
外,还为外部负载电路提供了一个实际的动合触点与外部
接线端子相连,驱动外部负载,负载电路必须由外部电源
提供。
 问题:
 1、梯形图中的常开、常闭触点是现场的物理开关触点吗?
 2、梯形图中的输出线圈是物理线圈吗?
2.4
PLC的工作原理
 PLC与继电器控制的比较:
 PLC的程序控制中,广泛应用梯形图,并使用简单的指令系统 将梯形图
变成PLC能接受的程序,由编程器键入PLC内部的用户存储器,为了便于
应用和推广,梯形图与继电器控制图有许多类似之处,同时,由于PLC
的结构、工作原理与继电器控制系统截然不同,故二者又存在许多差
异。
 相同之处:
 (1)电路结构形式基本相同;
 (2)梯形图大致沿用了继电器控制电路元件符号,仅个别处有些不
同;
 (3)信号输入/输出形式及控制的功能相同。
 不同之处:
 (1)组成器件不同:继电器控制线路是由许多真正的硬件继电器组
成,而梯形图则由许多“软继电器”组成,它们实质是存储器中的每一
个触发器,硬件继电器易磨损,而“软继电器”无磨损现象。
2.4
PLC的工作原理
 (2)工作方式不同:在继电器控制线路中,当电源接通时,线路
中各继电器都处于受制约状态,即该吸合的继电器都同时吸合,不
该吸合的继电器都因受某种条件限制不能吸合;在梯形图的控制线
路中,图中各软继电器都处于周期性循环扫描接通中,受同一条件
制约的各个继电器的动作次序由程序扫描顺序决定。
 (3)触点数量不同:硬继电器的触点数量有限,用于控制的继电
器的触点一般只有4~8对,而梯形图中每只软继电器供编程使用的
触点数量有无限对,因为存储器中的触发器状态(电平)可去用任
意次。
 (4)编程方式不同:在继电器控制线路中,为了达到某种控制目
的,要求安全可靠,节约触点使用量,因此设置了许多制约关系连
锁环节。在梯形图中,用于是扫描工作方式,不存在几个并列支路
同时动作的因素,大大简化了电路的设计。
2.4
PLC的工作原理
 PLC控制系统等效电路图
2.4
PLC的工作原理
 PLC的工作原理——建立I/O映像区
 I/O映象区的大小与系统控制的
规模有关。
 输入点总有输入映象区的某一位
与之相对应
 PLC工作时,将采集到的输入信号状态存放在输入映象区
对应的位上;将运算的结果存放到输出映象区对应的位
上。PLC在执行用户程序时所需“输入继电器”、“输出
继电器”的数据取用于I/O映象区,而不直接与外部设备
发生关系 。
2.4.2 PLC的循环扫描工作过程
初初初
清除内部继电器区,复位定时器等,并进行自诊
断,对电源、PLC内部电路、用户程序的语法进
行检查。
CPU初 初 初
定期检查用户程序存储器、I/O单元的连接、I/O
总线是否正常,定期复位监控定时器WDT
初初初初初初
PLC之间以及PLC与PC之间; PLC与其他带
微处理器的智能装置通信
初初初初初初初
编程器、终端设备、彩色图形显示器、打印机
初初初初初初
以扫描的方式按顺序逐句扫描处理,运算结果
存入输出映象区对应位中
初初初初初初初初
扫描的方式输入信号的状态存入输入映象区;
结果存入输出映象区,直至传送到外部被控设
备。
2.4.2 PLC的循环扫描工作过程
对用户编程者来说,没有必要了解PLC系统的动作过程,但对PLC在运
行状态执行用户指令的动作过程比了解。
可编程序控制器对用户程序进行循环扫描可分为三个阶段进
行,即输入采样阶段,程序执行阶段和输出刷新阶段。
初初初初初初
初初初初初初
输
入
端
子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初初初初初
初初初初初初
初 初
初 初
初初初初初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输
出
端
子
初初初初初初
输
出
2.4.2 PLC的循环扫描工作过程
 PLC的工作过程举例
输入采样阶段
启动
SB1
停止 SB2
FR
每个周期刷新一次
I0.0
I0.0
I0.0
I0.1
I0.1
与常开触点状态
保持一致
I0.2
CPU224
~
KM
Q
Q0.0
Q0.0
L+
随时刷新
输出刷
新阶段
Q0.0
I0.1
I0.2
Q0.0
2.4.2 PLC的循环扫描工作过程
 如果热继电器FR动作(其常闭触点断开)后需要手动复
位,可将FR的常闭触点与接触器的线圈串联,这样,可以
少用一个PLC的输入点,梯形图I0.0、I0.1、I0.2是输入
量,Q0.0是输出量,它们是梯形图的编程元件。
 I0.0与接在输入端子0.0的SB1常开触点相对应,I0.1与接
在输入端子0.1的SB2常开触点相对应,I0.2与接在输入端
子0.1的FR常开触点相对应,Q0.0与接在输出端子0.0的
PLC地输出电路和输出继电器Q的Q0.0相对应;
 梯形图是以指令的形式存储在PLC的用户存储器中,在输
入采样阶段,CPU将SB1、SB2的常开触点的ON/OFF状态读
入响应的输入映像寄存器I,当外部触点接通时,将
“1”送入I中,反之存入“0”。
2.4.2 PLC的循环扫描工作过程
 PLC举例分析(续):
 执行第一条指令时,从I中的I0.0中取二进制数,并存
入堆栈的栈顶,执行第二条指令时,从Q的Q0.0中取出
二进制数并与栈顶中的二进制数相或,运算结果存入栈
顶,运算结束后,只保留运算结果,不保留参与运算的
数据。执行第三条指令时,因为是常闭触点,取I的I
0.1的二进制数后,将它取反后与前面的运算结果相
“与”,然后存入栈顶,执行第四条指令时,将栈顶中
的二进制数复制到Q的Q0.0中;
 在输出刷新阶段,CPU将各Q中的二进制数送到输出模块
并锁存起来,若Q0.0的二进制数是1,外接的KM线圈将通
电,反之,将断开。
2.4.2 PLC的循环扫描工作过程
 输入、输出延迟响应
 ① 输入电路滤波时间,它由RC滤波电路的时间常数决
定。改变时间常数可调整输入延迟时间。
 ② 输出电路的滞后时间,它与输出电路的输出方式有
关。继电器输出方式的滞后时间为10ms左右;双向晶闸
管输出方式,在接通负载时滞后时间约为1ms,切断负载
时滞后时间小于10ms;晶体管输出方式的滞后时间小于
1ms。
 ③ PLC循环扫描的工作方式
 ④ PLC对输入采样、输出刷新的集中处理方式
 ⑤ 用户程序中语句的安排
输入输出延迟时间——最短响应时间
输入/输出
刷新时间
输出刷新
CPU读输入
最短响应时间=输入延迟时间+一个扫描周期+输出延迟时间
输入输出延迟时间——最长响应时间
输入/输出
刷新时间
CPU读输入
最长响应时间=输入延迟时间+两个扫描时间+输出延迟时间
输入输出延迟时间——最长响应时间
输入端子I0.2
输入采样
Q0.0
输入映象寄存器I0.2
M2.0
输出映象寄存器Q0.0
I0.2
Q0.0
Q0.0
M2.1
程
序
执
行
输出端子Q0.0
位存储器M2.0
位存储器M2.1
输出刷新
输
入
采
样
程
序
执
行
输
出
刷
新
第1周期
输
入
采
样
程
序
执
行
输
出
刷
新
第2周期
输
入
采
样
程
序
执
行
输
出
刷
新
第3周期
2.5 PLC的循环扫描工作过程
2.5 PLC的主要性能指标
 PLC的技术指标有很多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一个产品的技术性能。
 1.输入/输出(I/O)点数
 2.存储器容量
 3.扫描速度




4.指令种类和条数
5.特殊I/O单元
6.支持软件
7.联网能力和网络通信能力
 8.适应环境能力
小结
 PLC作为一种工作控制标准设备,尽管厂家和种类繁多,
但是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工作原理 ,使用方法也大同小
异。
 1.PLC是计算机技术与继电-接触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
物。它为工业环境下的应用而设计,可靠性高、使用方
便。
 2.PLC的功能不断增强,使PLC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使
用方式也更加丰富。
 3.PLC的组成主要有CPU模块、I/O模块、电源模块和外部
设备等,按集中采样、集中输出、按周期循环扫描方式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