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连锁遗传规律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04连锁遗传规律

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
Chapter4 Law of Linkage
连锁遗传理论的由来
根据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与独立分配规律: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遗传时独
立分配;
如果有一些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必然会
出现非独立分配的现象,否则各种性状的数目
(基因对数)就超过细胞内染色体对数。
W. Bateson(1906)在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
交试验中发现连锁遗传(linkage)现象。
T. H. Morgan et al.(1910)提出连锁遗传
规律以及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理,并创立基因论
(theory of the gene)。
目录
•
•
•
•
•
•
•
连锁遗传现象的分析及特征
连锁遗传的类型
连锁交换的机制
交换值及其测定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连锁遗传现象的分析及特征
• 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
• 连锁遗传现象的分析
• 连锁遗传的特征
1.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
紫长PPLL ×红圆ppll
P
紫长PpLl
F1
F2
紫长 P-L- 紫圆 P-ll 红长 ppL- 红圆 ppll
O
284
21
21
74
E
225
75
75
25
X23 =189.27> X2 0.01(3)=11.34,差异极显著,表明实
得数与理论数不相符。
两种不同的亲组合出现相似的结果:若按
每一对单位性状考虑均符合3:1的分离比。
Bateson和Punnett 推测这种现象是由于PL和pl
两种亲本型配子多于Pl和pL两种重组型配子所
致。
几个主要概念
连锁遗传——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位于
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同一条染色体
上的连锁基因常连在一起传递至子代, 这种
现象就是基因的连锁遗传。
连锁群——同一染色体上具有一定连锁关系的
基因群。某物种的连锁群数=n (染色体对数)
相引相——遗传学上把甲、乙两显性性状连在
一起遗传;甲、乙两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的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
相斥相——遗传学上把甲显性性状、乙隐性性
状连在一起遗传;甲隐性性状、乙显性性状
连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2.连锁遗传现象的分析
• 单个性状的分析(自交)
– 相引相的遗传试验
– 紫花:红花=(4831+390):(393+1338)=3:1
– 长花粉粒:圆花粉粒=(4831+393):(1338+390)=3:1
– 相斥相的遗传试验
– 紫花:红花=(226+95):(97+1)=3:1
– 长花粉粒:圆花粉粒=(226+97):(95+1)=3:1
• 连锁遗传中,每对相对性状符合分离规
律,但综合性状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连锁遗传现象的分析
• 综合性状分析(测交)
P
F1
F2
pr+pr+vg+vg+×prprvgvg
红眼长翅
↓ 紫眼残翅
pr+prvg+vg×prprvgvg
基因型
表型 观察值
pr+prvg+vg
+ +
1339
prprvgvg
prvg
1195
pr+prvgvg
+ vg
151
prprvg+vg
pr +
154
配子基因型
+ +
prvg
+ vg
pr +
P
F1
F2
++vgvg×prpr++
↓
+pr+vg×prprvgvg
基因型
表型 观察值 配子基因型
+prvgvg
+ vg
965
+ vg
prpr+vg
pr +
1067
pr +
++++
+ +
157
+ +
prprvgvg pr vg
146
prvg
实验结论:F1形成四种类型的配子;但比例显
然不符合1:1:1:1,且亲本类型配子明显多于重
组型配子;两种亲本型配子数大致相等,两种
重组型配子数也大致相等。
3.连锁遗传的特征
• 亲本中原来连在一起的两个性状有连在一起
遗传的倾向。
• F1和独立分配规律一样能产生四种类型的配
子,但四种类型配子比例不同,亲本类型的
配子多于50%;新类型的配子少于50%。且
两种亲本类型的配子数大致相等;两种新类
型数的配子大致相等。
• F2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但符合分离规律,
其中亲本组合的类型多,新组合的类型少。
二、连锁遗传的类型
• 完全连锁
– 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
体上,遗传时F1只产生两种亲本类型的配子,杂
交后代只表现亲本组合类型,这种遗传现象称为
完全连锁。
• 不完全连锁
– 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
体上,遗传时F1产生四种类型配子,且亲本类型
配子多于50%,重组类型配子少于50%,杂交后
代中不仅出现两个亲本类型,而且出现了两个重
组合类型,这种遗传现象称为不完全连锁。
完全连锁
不完全连锁
C-Sh基因间的连锁与交换
三、连锁交换的机制
重组合配子的产生是由于:减数分裂前期 I 同
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片段互换。
(基因论的核心内容)
1. 同一染色体上的各个非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各有一定
的位置,呈线性排列;
2. 染色体在间期进行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姊妹染
色单体,基因也随之复制;
3. 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姊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导致基
因交换,产生交换型染色单体;
4. 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中四种染色单体分配到四个子细
胞中,发育成四种配子(两种亲本型、两种重组合型/交
换型)。
5. 相邻基因间发生染色体断裂与交换的机会与基因间距
有关:基因间距离越大,断裂和交换的机会也越多。
1、连锁与交换的细胞遗传机理
P
F1
(间期复制)
同源染色体联会(偶线期)
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
(偶线期到双线期)
终变期
四分
体
2、重组型配子百分数为何小于50%?
• 对一个孢母细胞而言最后形成一半亲本型
配子,一半重组型配子
• 孢母细胞数很多,只有一部分发生交换。
• 如果基因间距离较远,可能发生双交换但
不会影响这一比例。
3、双交换的各种情况
• 两线双交换
A
B
A
B
a
b
a
b
亲本型配子 重组型配子
4
0
双交换的各种情况
• 三线双交换
A
B
A
B
a
b
a
b
亲本型配子 重组型配子
2
2
双交换的各种情况
• 四线双交换
A
B
A
B
a
b
a
b
亲本型配子 重组型配子
0
4
四、交换值及其测定
• 交换值的概念
1、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交换值为0,完全连锁;0-50%时,不完全
连锁;等于50%时,则表现为独立分配。
2、注意交换值与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百分数
的关系。
交换值=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百分数× 1/2 。
交换值及其测定
3、举例说明
总 配 子 数
亲本型配子数
重组型配子数
CSh
csh
93个孢母细胞在连锁区段内不
发生交换 93×4=372个配子
186
186
7个孢母细胞在连锁区段内发
生交换
7 × 4=28个配子
7
7
7
7
193
193
7
7
400
交 换 值
Csh
(7+7)/400=3.5%
cSh
交换值及其测定
• 交换值的测定方法
– 测交法:测交法——测交后代(Ft)的表现
型的种类和比例直接反映被测个体(如F1)
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交换值=重组型个体数/测交后代总个体数
×100%
• C-Sh基因间的连锁与交换
交换值及其测定
– 自交法:相引相和相斥相结果不同
1、相引相
亲本型配子百分数=2 双隐性纯合体数/F2总体数
重组型配子百分数=1-2 双隐性纯合体数/F2总体数
2、相斥相
重组型配子百分数=2 双隐性纯合体数/F2总体数
交换值的性质
 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次数及位置是随机的
 某生物特定基因位点间交换值恒定。
 两个连锁基因间交换值的变化范围是[0~50%]
 交换值与基因间距离成正比。
 交换值与连锁强度成反比。
 通常用交换值来度量基因间的相对距离,即
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通常以1%的交换
值作为一个遗传距离单位(1cM)。
影响交换值的因素
1.性别
2.染色体结构变异
3.理化因素
4.年龄
基因间的距离与
交换值、遗传距离、连锁强度
五、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基因定位的层次
基因定位的步骤
连锁分析的方法
连锁遗传作图
1.基因定位的层次
广义的基因定位有三个层次:
1.染色体定位(单体、缺体、三体定位法);
2.染色体臂定位(端体分析法);
3.连锁分析法(linkage analysis) 。
基因定位(gene location)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和排列次序。
根据两个基因位点间的交换值能够确定两个基因间的相
对距离,但并不能确定基因间的排列次序。
例:玉米糊粉层有色C/无色c基因、籽粒饱满Sh/凹陷sh基
因均位于第九染色体上;且C-Sh基因间的交换值为3.6%。
因此一次基因定位工作常涉及三对或三对以上基因位置及
相互关系。
2.基因定位的步骤
• 确定基因间的距离
• 确定基因的顺序
• 确定基因所在染色体
3.连锁分析的方法
两点测验(two-point testcross)
通过三次测验,获得三对基因两两间
的交换值以估计其遗传距离,并根据这
三个遗传距离推断三对基因的排列次序。
三点测验(three-point testcross)
一次测验同时考虑三对基因的遗传差异,
从而获得三个基因位点的排列次序与遗传
距离。
3.1.1两点测验:步骤(1/3)
1. 通过三次亲本间两两杂交,杂种F1与双隐性亲
本测交,考察测交子代的类型与比例。
例:玉米第9染色体上三对基因间连锁分析
子粒颜色: 有色(C)对无色(c)为显性;
饱满程度: 饱满(Sh)对凹陷(sh)为显性;
淀粉粒: 非糯性(Wx)对糯性(wx)为显性.
(1).(CCShSh×ccshsh)F1×ccshsh
(2).(wxwxShSh×WxWxshsh)F1×wxwxshsh
(3).(WxWxCC×wxwxcc)F1×wxwxcc
两点测验:步骤(2/3)
2. 计算三对基因两两间的交换值估计基因间的
遗传距离。
两点测验:步骤(3/3)
3. 根据基因间的遗传距离确定基因间的排列次序
并作连锁遗传图谱。
Rf C-Sh= 3.6
Rf Wx-Sh =20
Rf Wx-C=22
3.1.2两点测验的局限性
1.工作量大,需要作三次杂交,三次测交;
2.不能排除环境和双交换的影响,准确性不高。
当两基因位点间超过5个遗传单位时,两点测验
的准确性就不够高。
3.2.1三点测验:步骤(1/7-2/7)
1.用三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系作亲本进行杂交、
测交;
P:
凹陷、非糯性、有色 × 饱满、糯性、无色
shsh
++
++
++ wxwx cc
F1及测交: 饱满、非糯性、有色 × 凹陷、糯性、无色
+sh
+wx
+c
shsh
wxwx
cc
?
2.考察测交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分类统计;判断
基因之间是否连锁,是怎样连锁的。
在不完全连锁的情况下测交后代有多少种表现型?
三点测验
• 连锁的三对基因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
ABC
abc
(1)如果Aa与Bb之间交换,产生的配子为ABC,abc,
Abc和aBC四种;
(2)如果Bb 与Cc之间交换,产生的配子为ABC,abc,
ABc和abC四种;
(3)如果Aa,Bb与Cc同时发生交换,产生的配子ABC,
abc,AbC和aBc;
(4)如果不发生任何交换,产生的配子为ABC,abc。
综合可知:产生八种配子,分为四组,亲本型最多,双
交换最少,两组单交换居中。
三点测验
• 判断基因间的关系
1、如果三对基因间独立遗传,测交后代为八种
类型,其比例为1:1:1:1:1:1:1:1。
2、如果两对基因连锁,一对独立,测交结果如
下:
(1)完全连锁,测交后代为四种类型,其比例为
1:1:1:1。
(2)不完全连锁,测交后代为八种类型,分为两
组,一组为亲本型,一组为交换型。
3、如果三对基因连锁,测交后代为八种类型,
分为四组,一组亲本型。一组双交换型,两
组单交换型。
三点测验:步骤(3/7-4/7)
3. 按各类表现型的个体数,对测交后代进行分组;
4. 进一步确定两种亲本类型和两种双交换类型;
测交后代的表现型
饱满、糯性、无色
凹陷、非糯、有色
饱满、非糯、无色
凹陷、糯性、有色
凹陷、非糯、无色
饱满、糯性、有色
饱满、非糯、有色
凹陷、糯性、无色
总 数
F1配子种类
+ wx c
sh + +
+ + c
sh wx +
sh + c
+ wx +
+ + +
sh wx c
粒数
2708
2538
626
601
113
116
4
2
6708
交换类别
亲本型
单交换
单交换
双交换
三点测验:步骤(5/7)
5.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
用两种亲本型配子与两种双交换型配子比较,
显(隐)性相同的两点位于两端,显(隐)性不同的
位点位于中间。
如:+wxc与shwxc相比只有sh位点不同,因
此可以断定sh位点位于wx和c之间;同理,
sh++与+++相比也只有sh位点不同,也表明sh
位点位于wx和c之间。
基因间排列顺序确定
三点测验:步骤(6/7)
6. 计算基因间的交换值
由于双交换实际上在两个区域均发生交换,
所以在估算每个区域交换值时,都应加上双交
换值,才能够正确地反映实际发生的交换频率。
三点测验:步骤(7/7)
7. 绘制连锁遗传图。
已知Sh位于wx与c之间;
Rf C-Sh= 3.5% Rf Wx-Sh =18.4% Rf Wx-C=21.9%
3.2.2干扰和符合
1. 理论双交换值
连锁与互换的机理表明:染色体上除着丝粒
外,任何一点均有可能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间
的交换。但是相邻两个交换是否会发生相互影
响呢?
如果相邻两交换间互不影响,即交换独立发
生,那么根据乘法定理,双交换发生的理论频
率(理论双交换值)应该是两个区域交换频率(交
换值)的乘积。
例:wxshc三点测验中,wx和c基因间理论双
交换值应为: 0.184×0.035=0.64%。
干扰和符合
2. 干扰(interference):
测交试验的结果表明:wx和c基因间的实际双
交换值为0.09%,低于理论双交换值,这是由于
wx-sh间或sh-c间一旦发生一次交换后就会影响
另一区域交换的发生,使双交换的频率下降。
当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其相邻区域发生
第二次交换的机会会大大减少的现象称为
干扰,又称干涉。
一个交换发生后,它往往会影响其邻近交换的
发生。其结果是使实际双交换值不等于理论双交
换值。
为了度量两次交换间相互影响的程度,提出了
符合系数的概念。
干扰和符合
3.符合系数(coefficient of coincidence),
也称为并发系数,用以衡量两次交换间相互影
响的性质和程度。
如前例
符合系数=0.09/0.64=0.14。
符合系数的范围:[0, 1],如为0,发生
完全干扰;如为0以外的任何数据,都有
一定的干扰程度。
三点测验方面的例题
• 在杂合体AbD/aBd中,已知a与b之间的
交换值为10%,b与d之间的交换值为20%,
请回答:
(1)如果符合系数为0,该杂合体产生配子
的种类和比例如何?
(2)如果符合系数为1,该杂合体产生配子
的种类和比例如何?
4.连锁遗作图
1.连锁群(≤n)
2.连锁遗传图
3.绘制遗传遗传图需注意以下几点。
用小写字母表示基因位点;
遗传距离用交换值表示,但要去掉
“%”;
基因位点不要顶头。
4.1玉米的连锁遗传图
4.2真菌类的染色体作图
红色面包霉的特点
四分子分析与着丝点作图
红色面包霉的连锁与交换
4.2.1红色面包霉的特点
红色面包霉(真菌类)的特点:
–易于繁殖、培养、管理;
–可直接观察基因表现,无需测交;
–可获得、分析单次减数分裂的结果等。
红色面包霉减数分裂特点:
–每次减数分裂结果(四个分生孢子,再经有丝分裂
产生的八个子囊孢子)都保存在一个子囊中;
–四分子或八分子在子囊中呈直线排列——直列四
分子,直列八分子,具有严格的顺序。
4.2.2四分子分析与着丝点作图
四分子分析(tetrad analysis)——指根据一个子
囊中四个按严格顺序直线排列的四分子(或其有
丝分裂产物子囊孢子)表现进行的遗传分析,也
称为直列四分子分析。
四分子分析与着丝点作图
着丝点作图(centromere mapping):
如果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位点与着丝点间不发生非
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一对等位基因分离产生的两种类
型的孢子将分别排列在子囊的两端;
如果发生交换将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可根据子囊中
孢子排列方式判断该次减数分裂是否发生交换,并计算
交换值;
该交换值为基因与着丝点间的交换值,因此可估计基
因位点与着丝点间遗传距离,并进行连锁作图,称着丝
点作图。
4.2.2红色面包霉的连锁与交换
红色面包霉有一个与赖氨酸合成有关的基因
(lys):
–野生型——能够合成赖氨酸,记为lys+,能在基本培
养基(不含赖氨酸)上正常生长,成熟子囊孢子呈黑色;
–突变型——不能合成赖氨酸,称为赖氨酸缺陷型,记
为lys—,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子囊孢子成熟较迟,
呈灰色。
用不同接合型的lys+和lys-杂交,可预期八个孢
子中lys+和lys-呈4:4的比例,事实也是如此。
在对子囊进行镜检时发现子中lys+和lys-有六种
排列方式。
六种子囊孢子排列方式
六种子囊孢子排列方式
4.2.3第一次分裂分离与第二次分裂分离
(1-2)两种排列方式:野生型lys+和突变型lys在 AI 彼此分离,称第一次分裂分离(first
division segregation)。
–着丝粒和lys基因位点间不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
因此这两种子囊类型就是非交换型子囊。
(3-6)四种排列方式:第一分裂产物中野生型与
突变型未发生分离,野生型和突变型 AII 发生分
离,称第二次分裂分离(second division
segregation)。
–着丝粒与基因位点间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因此
这四种子囊均为交换型子囊。
非交换型、交换型子囊的形成
4.2.4着丝点距离与着丝点作图
将着丝点当作一个基因位点看待,计算基因位
点与着丝点间的交换值,估计基因与着丝点间
的遗传距离,称为着丝点距离。
每个交换型子囊中,基因位点与着丝粒间发生
一次交换,其中半数孢子是重组型(重组型配
子)。因此,交换值的计算公式为:
着丝点作图实例
• 在某试验中,观察到这样结果:9个子
囊对lys-基因为非交换型,5个子囊对lys基因为交换型
• 则:交换值=[5×(1/2)/(9+5)]×100%
•
=18%
• 该交换值表示lys+/lys-与着丝点间的相对
距离为18。
连锁交换定律的意义
1.连锁定律的发现,进一步证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
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按一定的距离和顺序呈
线性排列的。
2.连锁基因交换造成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出
现的又一重要原因。
3.育种工作中,可根据交换值的大小预测杂交后代
中理想类型出现的概率,便于确定育种规模。
4.基因连锁造成性状相关,可根据某一性状间接选
择相关的另一性状。如水稻晚熟-抗病;小麦矮秆-败育
家畜产奶量—乳脂率;产仔数—初生重;背膘厚—瘦肉率;
体长—瘦肉率等。
六、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 性别决定
• 性别分化与环境条件
• 伴性遗传
1.性别决定
遗传物质对性别的决定作用,即受精卵的
染色体组成。
•
•
•
•
性染色体决定型(XY,ZW,XO,ZO)
倍数决定型
环境决定型
基因决定型
1.1 性染色体决定型
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在生物成对的染
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
色体叫性染色体。
一般是异型的,形态结构大小和功能都有所不
同。
常染色体(autosome):性染色体以外的其余各
对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
每对同源常染色体一般是同型的,即形态结构
和大小都基本相似。
异配性别:由两条异型性染色体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性别。
同配性别:由两条同型性染色体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性别。
性染色体决定型
①XY型—雄性异配
雌性个体的染色体组成为AA+XX,产生的配
子染色体构型为A+X;雄性个体的染色体构型
为AA+XY,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构型为A+X和A+Y;
后代的性别由雄性配子决定。
 此外,XY型性别决定中包括X0型性别决定方
式。如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属此类。
雌性个体的染色体组成为AA+XX,产生的配
子染色体构型为A+X;雄性个体的染色体组成
为AA+X0,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构型为A+X和A;
后代的性别由雄性配子决定。
性染色体决定型
②ZW型—雌性异配
雄性个体的染色体组成为AA+ZZ,产生的配
子染色体构型为A+Z;雌性个体的染色体构型
为AA+ZW,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构型为A+Z和A+W;
后代的性别由雌性配子决定。
 此外,ZW型性别决定中包括Z0型性别决定方
式。如少数昆虫属此类。
雄性个体的染色体组成为AA+ZZ,产生的配
子染色体构型为A+Z;雌性个体的染色体组成
为AA+Z0,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构型为A+Z和A;
后代的性别由雌性配子决定。
1.2 倍数决定型
蜜蜂、蚂蚁的性别是由单倍体和二倍
体决定的。
雄峰(n=16)、雄蚁是单倍体,雌蜂
(2n=32)、雌蚁是二倍体,故此,母蜂的
受精卵发育成雌蜂,未受精的卵发育成
雄峰。
1.3 环境决定型
海生蠕虫
雌虫长1.8寸左右,体形象豆子,有一
个长的口吻,其顶端分叉;雄虫构造简单,
体长仅为雌虫的1/500,没有消化器官,寄
生在雌虫的子宫里。
卵发育成幼虫(无性别之分),落到海底的幼
虫发育成雌虫,落到雌虫口吻部的幼虫发育成
雄虫,且雄性的程度根据停留在口吻处的时间
来确定。
1.4 基因决定型
玉米的雌花序为穗状花序,由Ba控制;
雄花序为圆锥花序,由Ts控制。
Ba-Ts正常雌雄同株
Ba-tsts
顶端和叶腋均长雌花序
babaTs仅有雄花序
babatsts
仅顶端有雌花序
2. 性别分化与环境条件
性别分化——受精卵在性决定的基础上,
进行雄性或雌性性别分化和发育的过程
叫性别分化。
1、外界条件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青蛙的蝌蚪在20℃时,雌雄性别为1:1;在
30 ℃时,全发育成雄蛙。
2、激素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 性反转
3. 伴性遗传
•
•
•
•
•
•
果蝇的伴性遗传
人红绿色盲的遗传
高等植物的伴性遗传
鸡的伴性遗传
限雄遗传
从性遗传
3.1 果蝇的伴性遗传
正交
P
红♀(X+X+)×白♂(XwY)
F1
红♀(X+Xw)×红♂(X+Y)
X +X +
X +X w
X +Y
X wY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表型比例
红眼:白眼=3:1
其中: ♀性全是红眼,
F2
♂性红:白=1:1
果蝇的伴性遗传
反交
P 白眼♀(XwXw)×红眼♂(X+Y )
F1 红眼♀(X+Xw)×白眼♂(XwY)
X +X w
X wX w
X +Y
X wY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表型比例
红眼:白眼=1:1
其中: ♀性,红:白=1:1
F2
♂性,红:白=1:1
3.2 伴性遗传的特点
1. 正反交结果不一致;
2.性状分离比数在两性间不一
致;
3.表现交叉和隔代遗传现象,
即母亲传给儿子或父亲的性状
传递给其女儿,又传递给其外
孙。
3.3 高等植物的伴性遗传剪秋罗
P 宽叶♀(XBXB)×窄叶♂(XbY )
F1
宽叶♂(XBY)
P 宽叶♀(XBXb)×窄叶♂(XbY )
F1 全♂宽叶(XBY):窄叶(XbY )=1:1
P 宽叶♀(XBXb)×宽叶♂(XBY )
后代中:♀性:全宽叶(XBXB和XBXb)
♂性:宽叶(XBY ):窄叶(XbY )=1:1
3.4 鸡的伴性遗传
♀ZBW(芦花) × ♂ZbZb(非芦花)
F1 ♀ ZbW (非芦花)× ♂ ZBZb (芦花)
♂ZBZb ZbZb
♀ZBW ZbW
3.5 限雄遗传
3.6 性染色体等位基因遗传
正交
P
正常♀(X+X+)×病♂(XcYc)
F1
正常♀(X+Xc)×正常♂(X+Yc)
F2
X +X +
X +X c
X +Y c
X cY
正常
正常
正常
病
表型比例
正常:病=3:1
其中:♀性全是正常,♂性正常:病=1:1
3.7 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
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
象叫从性遗传。
例如羊的有角和无角遗传
雄羊
雌羊
HH 有角
有角
Hh 有角
无角
hh 无角
无角
三点测验方面的例题
• 在杂合体AbD/aBd中,已知a与b之间的
交换值为10%,b与d之间的交换值为20%,
请回答:
(1)如果符合系数为0,该杂合体产生配子
的种类和比例如何?
(2)如果符合系数为1,该杂合体产生配子
的种类和比例如何?
(1)符合系数为零
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0,即无双交换配子产生。
所以AbD/aBd只产生单交换和亲本类型配子:
A-b之间交换产生:
ABd 10 %/2=5%
abD 10 %/2=5%
b-D之间交换产生:
Abd 20 %/2=10%
aBD 20 %/2=10%
亲本类型配子: AbD (1-10%-20%)/2=35%
aBd (1-10%-20%)/2=35%
共6种配子,比例为:
AbD: aBd: ABd: abD : Abd: aBD=7 : 7 : 2 : 2 : 1 : 1
(1)符合系数为1
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 10% ×20% =2%。
所以AbD/aBd产生双交换、单交换和亲本类型配子:
双交换产生配子:
ABD 2%/2= 1%
abd 2%/2= 1%
A-b之间交换产生:
ABd (10 %- 2% )/2=4%
abD (10 %- 2% )/2=4%
b-D之间交换产生:
Abd (20 %- 2% ) / 2=9%
aBD (20 %- 2% ) / 2=9%
亲本类型配子: AbD (1- 2%-8%-18%)/2=36%
aBd (1- 2%-8%-18%)/2=36%
共8种配子,比例为:
AbD: aBd: ABd: abD : Abd: aBD: ABD : abd
=36 : 36 : 9 : 9 : 4 : 4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