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紮根理論研究法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一、紮根理論研究法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介紹紮根理論研究法
徐宗國
5/8,5/9 /2013 於
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高師大 性別教育研究所
 一、紮根理論研究法(GT):是個什麼方法
 二、紮根理論研究法(GT):怎麼做(以收
集訪問資料為例)
 三、應用紮根理論研究法的作品:如何評鑑
 四、用紮根理論研究法研究性別與工作:以對男
護士的研究為例
 五、參考文獻
一、紮根理論研究法(GT):是個什麼方法
 (一) 立基於符號互動論對外在環境的見解,
為解決問題,了解現象(What’s going on
here?),建立(發展出)理論,所設計出的
一套思考方式(a mode of thinking),加上
一組分析技巧,用非數字/統計的方式分
析資料的研究程序。
符號互動論(S-I)與操作紮根理論研究法(GT)
 S-I的前提與其在GT的運用:
(1)外界是一個符號的世界
(2)外界是一個存在於個體之外實然/實際的世界
(3)社會世界是一個互動的世界,由人們的互動所締
造出的(研究者或藝術創作者與資料不斷互動 )
(4)互動所產生的不是原初所以為的,有意料之外的
結果
(5)人們對外界的認識經過以下步驟-也是GT分析
處理田野資料的過程
A.從存於外界眾多甚至無限的客體中(objects)
「指認」出對當事人(研究者)有興趣,重要的
部份,加以區隔。
B.對該客體(一個事件、一個小故事)賦與意義以
解釋”What’s going on here?” ,給個名字
(naming),把第一手的田野資料轉化
(transform)成概念 。
C.操弄(manipulate):比較、歸納、發展這個概
念
D.這個指認、區隔以及給名字、賦與意義的作
為也就是一種情境定義。
 (二) 回應對質化研究的批評:
所研發出的一套分析資料的程序以建立對
現象的解釋(一個實質理論)(substantive
theory)或形式理論(formal theory)
 (三) 與一般質化方法、民俗誌
(ethnography)分享相同的研究程序,但
使之明確化、系統化,使研究者可以有意
識地、計劃性的從事之,並且有一些獨特
的講究,例如強調研究過程中的 :
1、演譯與歸納、收集與分析資料同時進行
2、不同程度的發展概念,聯結彼此,排序成概念階
層(a hierarchy of concepts)
3、應用一些思考技巧 ,成品具分析性、多樣性、又
有故事線發展於其中
(1)條件矩陣(conditional matrix)
(2) 分析過程
(3)GT的譯碼典範(coding paradigm)把社會現象分
解成:
A.條件 B. 脈絡性質 C. 因應策略 D. 中介條件
E. 結果
(4).不斷的問問題與比較、理論性抽樣(相關報導、
圖1、圖2)
(5).分解、聚合,分解拆開再聚攏,不斷演譯與歸
納的循環歷程
4、一些分析技巧a.寫摘記(訪問稿,手稿)b.用圖示
(圖1、2、3)c. 編排摘記
二、紮根理論研究法(GT):
怎麼做(以收集訪問資料為例)
 (一) 資料:明確、具體。以當事人引述的
小故事(發生了什麼),當作分析單位。
 (二) 邊收集邊分析田野資料,演譯與歸納
不斷循環發生,逐漸聚焦研究方向。
 (三) 以事件為單位,賦與意義,給個名字
(naming),化繁為簡、去蕪存菁並概念化
原本特殊時空下發生的事件。
 (四) naming現象的同時也完成了區隔。
 (五)以闡釋資料的單位--範疇(category)
及其關連性為主題,寫成理論性摘記,以
對研究歷程、設計的思考與反省寫成方法
上的摘記。
 (六) 從分析田野資料並排列摘記,萌生出
範疇間的關係,找出(定義)核心範疇。
 (七) 以範疇及其間關係為單位,加以比較、
聚攏、排列出秩序(指認其間的關係),形
成對現象解釋上(或理論上)的概念架構
三、紮根理論研究法的作品:如何評鑑
 (一) 資料的品質、抽樣的原則(研究設計)
 (二) 範疇/概念與論述的基礎,是來自田野資
料經過譯碼而發展出紮實不空洞的概念與文
獻間互動的編織,抑或只是與語意有關,來
自研究者主觀的編排/輯?即,範疇是生出來
的,抑或是填充進去的?
 (三) 論文題目與章節小標反映了基於範疇及
其間關係所形成的分析架構?是概念抑或是
摘要?
 (四) 論文是由環環相扣的主題文意(由核心範
疇、概念階層)所組成?抑或置放不成比例的
充場面資訊?
 (五) 可以建構出關聯性強的核心範疇嗎?(才
有概念上的推廣延伸而不僅是奇聞軼事的報
導或囿於資料內部的探討)
四、應用紮根理論研究法研究性別與工作
 (一) 研究的標的是工作本身而不僅是職業 。
 (二) 「工作」的定義包括人們所有的作為、
行動 。
 (三) 找出在工作場景裡,人們認為此份工作
的重要面向為何,概念化之並以此為中心試
圖連接其他現象(概念)。
 (四)發現核心類屬不難,但需更多田野資料
的佐證、確立。
 (五)理論性抽樣:以此一核心概念為基礎
(「情境管理」)在不同單位、場景、性別群
體間抽樣。
 (六) 由分析田野資料所得的的理論發展上線索
(初期只是一個概念) ,向上探索其所存在的工
作場景條件,作為選擇樣本的原則從事理論性
抽樣。由具體的個人層次行為資料(具體、明確
的田野資料),逐漸拉高到組織的結構及性別文
化層次(Strauss and Corbin 1990: 166-167),
即聯接行動層面的核心範疇與其所鑲嵌的其他
較宏觀層次,執行多層次分析策略(multilevel
analysis),比較不同結構下核心範疇的變異性,
達到資料的多樣性與論述分析性。
 (七)資料與發展出的概念架構互動(比較),防止
網開太大收不回來或太早結束,以致理論發展
不完整。
 (八)以核心概念為基礎,找尋文獻以豐富之、
佐證之,才能達到概念上的類推,研究成品不
再侷限於特殊的時空條件而可以發展出較具推
廣性的原則,回饋到學術傳承,或應用在實務
界。
五、參考文獻
潘煊,1999,《種活藝術的種子-朱銘美學觀-》。台北:天下遠見。
Flick, Uwe,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Lofland, John, David Snow, Leon Anderson, Lyn H. Lofland, 2006,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4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Matthew B. Miles and A. Michael Huberman,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UK: Sage.
Strauss, A and J.Corbin,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