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與溝通.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人際關係與溝通.ppt

人際關係與溝通
冬組作業報告
組員
9629429
9529703
9613451
9613440
9613465
9613472
9614445
9627403
9627482
蔡郁嫻
趙淑珍
洪碩驊
莊育慈
郭齡憶
張季弘
林詮翰
楊善順
張金源
吸引理論
在人際關係的建立過程中,有三個要素是人們相互
吸引的原因:
一. 刺激 (stimulous):在人生活的環境中到處充滿
刺激,因以也易受刺激所吸引。每個人都有一些
可以吸引別人的特質,例如
1.外表(儀態、容貌、舉止、形象之 塑造)
2.人格特質(大方、幽默、真誠、開放、開朗)
.才華(修養、才情、內涵、見解)等,就是「刺激」
中的一種。
3. 價值(value):在人際的互動過程中,價值的
相似性與互補性,亦會影響人際關係的建立。
• 時空的接近性(proximity)
(一)即時回饋
1.
時空距離近:有助於情誼的增進,即時給予
對方回饋與回應,分享彼此的感受
2.
時空距離遠:既有感情面臨考驗ex兵變、台
商
(二)單純曝光效果(the mere exposure effect)
1.
意指當我們重複接觸某特定人事物之後,會
對其正向評價與好感逐漸增加的一種現象
2.
演化觀點 :小心謹慎有利生物存活。重複接
觸產生熟悉感後,戒心消除,才會產生正向評價。
3.
限制 :最初評價不能是極端負面的。
增強理論
• 根據心理學的操作制約理論(operant
conditioning),人們可以藉由獎賞與懲罰這
樣的刺激─反應(Stimulus-Response, S-R)
來學習被期望的行為。簡言之,這種刺激─
反應模式就好像人類利用棍子與紅蘿蔔來
驅駛驢子行走的方式。對於S-R理論的應用,
以行為學家 Skinner所提出的強化理論
(Skinner's operant reinforcement theory)最
為經典。
用公司場合來解釋
1.正增強:增加給員工喜歡的刺激,來增加
員工好的行為。
2.負增強:降低給員工不喜歡的刺激,來增
加員工好的行為,或增加給予員工喜歡的
刺激,來降低員工不好的行為。
3.處罰:增加給員工不喜歡的刺激,來減低
員工不好的行為。
4.消弱:降低給予員工喜歡的刺激,來減低
員工自以好但其實不好的行為。
社會交換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的「會交換理論」指出:任何人際關係在本質
上就是交換關係。
人們在交換的過程中,付出的是成本,獲得的是報酬、報酬
減去成本就是交往的利潤。這裡的成本、報酬、利潤可以是
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人與人之間也就是說,人們都
希望交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的過程中「得」
不少於「失」,不值得的交換是沒有理由去投入的。
但是,無論如何親密的關係,我們都不能只是利用而不付出,
否則原來親密的關係也會變得疏遠。許多人認為家人、朋友、
親戚之間的交往是不必計較的,一味地從這 些團體中索取,
而不付出或報答,其結果是人際關係日漸淡化,甚至失去了
支持。人際交往中獲得與付出的平衡,並不意味著必須時時
刻刻進行得失的「核算」,人 際關係的維持必須以雙方都能
得到回饋為原則。
公平的社會交換:以牙還牙
當我們付出時,通常都會對結果有所期待
(outcome expectation),如果結果不符合期待,
就會憤怒,以求達到社會交換的平衡。
舉例來說,父母花了很多心力栽培小孩,就會期
待小孩功課能進步,如果小孩考試還考不好,父
母就會憤怒,所以小孩只要沒有考100分,就不
敢告訴父母。反之,當父母給子女愛時,子女回
報的是愛;當父母開始憤怒時,子女回報的便是
叛逆,這也是一種社會交換。
社會交換:吃虧就是占便宜
因為在真實社會中的交換,往往不能達到你所期
待的結果,於是有「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的說法。
許多時候,期待報償是一種主觀效用(utility),
端看你如何解釋你的際遇。所以,達觀的人會說
吃虧就是占便宜,或說「老天有眼,善有善報」,
這種認 為在真實世界中的不公平,會在來世獲得
回報的思想,就是一種創意。同樣地,如果付出
沒有回報,就反求諸己,認為自己成長了,自己
為自己找到心理報償,積極 地正面思考,也是一
種快樂來源。
社會交換的根基:信任
不過,付出與獲得過程中,還有很多學問。哥倫比亞大學
教授彼得‧布勞認為,荷曼斯的社會交換主要解釋個人層
次的小團體互動,因而進一步提出社會交換對社會結構的
影響。像是信任,就在社會的運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
為在社會交換付出與報酬之間,是有時間差的。例如,我
努力工作,是因為我相信老闆日後會善待我;反之,老闆
善待員工,是因為相信員工將會努力工作。在拍賣購物也
是,我付了錢,我就相信賣家會將貨物寄給我,如果不存
在互信與誠信,許多社會交換行為就不會發生。人 們還
有一個有趣的行為叫做「承諾」,人們願意等,既使現在
的交換不是公平的,也不會再去尋找更好的關係。
公平理論
主張人們受激勵的動因來自人與人間的相互比較。比較的標準即投入與
回報,運用在工作上,所謂投入泛指員工的出付出的心力、時間、工作
品質與成效等,而回報係指員工從工作得到 的一切代價,例如薪水、
獎金、尊重和肯定等包含在五大需求層次的滿足。員工會將自己對工作
的投入相對於所得到的回報比例與其他人做主觀性的比較,作為公平
或正義與否的基準。比較對象可能是自己的同事、家人、朋友或別家公
司做相同職務的人等,依據比較後的知覺結果,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尋
求一個公平的平衡點, 讓自己的回報除以投入約當於他人的回報除以
投入。
當員工認為自已的投入所換來的回報,低於別人在相同投入下所換來的
回報,他們就 會心生不滿,認為自已被虧待。此時,員工可能就會降
低自己的投入,例如減少自己的產出、降低工作品質、減少公民行為、
遲到早退、休黑假、另謀高就,或利用 各種手段來增加自己的回報,
例如挪用、竊取組織資源、要求加薪,提高休息時間等,也或者會自我
催眠,說服自己,別人的投入比自己多或條件比自己好,理應得 到較
高的回報,讓自己的“回報/投入”與別人比較下差不多,以換得公平
或正義的心理知覺。
當員工認為自已的投入所換來的回報,低於別人在相同投
入下所換來的回報,他們就 會心生不滿,認為自已被虧
待。此時,員工可能就會降低自己的投入,例如減少自己
的產出、降低工作品質、減少公民行為、遲到早退、休黑
假、另謀高就,或利用 各種手段來增加自己的回報,例
如挪用、竊取組織資源、要求加薪,提高休息時間等,也
或者會自我催眠,說服自己,別人的投入比自己多或條件
比自己好,理應得 到較高的回報,讓自己的“回報/投入”
與別人比較下差不多,以換得公平或正義的心理知覺。
相反地,當員工認為自己的“回報/投 入”高於別人,心
中會罪惡感,認為自己侵佔別人的回報,他們就可能在工
作中投入更多,例如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對自己的工作
品質要求更高,產出更多貢獻, 展現更多公民行為等,
更自願降低所得到的回報,例如放棄休息、不支用公司給
的福利等,也或者說服自已,相信自己的投入本來就比別
人多,換來更高的回報理應 公平或正義,總之,讓自己
的“回報/投入”感覺起來與別人相當,符合公平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