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ch2.ppt

Chapter2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圖2.1
倫理、科技倫理以及資訊科技倫理的範圍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16 頁
2.1 倫理學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16 頁
2.1.1 何謂倫理學
 倫理學(Ethica)源自於希臘文。在中文裡,「倫」代表常理,人
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理」則為順序層次,事務的規律。而「
倫理」即為人倫道德的常理,或是事物的條理。「倫理學」,則
為從研究道德上的善與惡出發,分析、評價並發展規範的道德標
準,以處理各種道德問題的學說。
 人倫道德所衍生的關係與發展,一定有其限制存在,此限制並不
一定代表不好,而是針對不好的道德所發展產生的限制,若無這
樣的限制存在,則容易發生天下大亂,人類的文明和社會價值將
無從存續;而這個限制,即我們所謂的倫理規範。
 倫理規範隨著時代的演進,深藏在我們的社會與生活,有些重要
的規範,透過文字的記述外化成法律;但是有些無法外化的規範
,因具模糊的空間,無法用文字敘述成法律,但人們仍是會遵守
,此部分即所謂的風俗習慣。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16-17 頁
2.1.2 西方倫理學
 在西方倫理學部分,最主要可分為規範倫理
學、後設倫理學兩種。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17 頁
規範倫理學
 規範倫理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針對人類生活行
為,提供方向準則與行為規律。
 倫理學者各有不同的立場與主張,產生不同
的理論。而這些不同的理論,主要可以分為
三個類別:目的論、義務論和德行倫理學。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17 頁
規範倫理學
 目的論
 目的論(teleology),又稱為結果論(consequentialism),
著重在以結果來決定道德的對和錯。目的論的主要認知是以
行為的對錯與該行為所帶來的價值兩相比較,當我們認定某
些行為可以帶來正面的價值,這樣的行為就會被認為是善行
;若我們認定的某些行為帶來負面的價值,通常這樣的行為
會稱為惡行(或是不道德)。
 目的論是判斷行為後所產生的「非道德價值」之相對程度比
較,當結果是「非道德的善」多於「非道德的惡」,該行為
就是善的。
 目的論雖然著重在對結果的評定,但是不同派別對於結果的
評定會有所差異,其中最為後世人們所知道的,就是屬於效
益主義(utilitarianism)以及利己主義(egoism)兩個觀點
。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17-18 頁
規範倫理學
 目的論
 效益主義主要分積極以及消極兩個角度,由於行為者在道德
行為選擇下,並非都會有至少一個正向的結果存在,因此才
有這樣的分別。我們從積極角度來說,道德為善的原則就是
「為最大數的人謀求最大福利」,在此情況下,至少有一個
選擇會造成結果會是正向,因此積極面角度也成為效益主義
的古典原則。
 以消極面角度說明,在一個情境下所執行的任何行為選擇都
是惡的結果,因此只能在大惡與小惡之間做選擇,執行小惡
的這個選擇就是被認為是「善」的行為是因為小惡的選擇,
對於影響波及程度會是比較小,因此仍是認為小惡的選擇是
「善」的。
 利己主義就是選擇的結果能夠造成自己效用極大化,就是最
好的結果,有別於效益主義是追求社會整體,利己主義是講
求個人。因此常常也被人為自私主義。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18 頁
規範倫理學
 義務論
 與目的論相對應的主張是義務論(deontological)。義
務論強調一個行為是否有道德,是要檢視該行為是否符
合道德標準,而不管執行該行為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 義務論之中,康德的倫理學論點是其中頗為著名的。康
德的自律倫理是從行為者的動機、意願來思考道德問題
,而不是從行為的結果出發。
 康德認為,對於行為道德的追求,要建立於行為道德行
為的本身,而不是追求行為過後的利益。
 道德行為也並非是會視情況而改變,道德行為應要符合
「普遍性」,要每個人都可以適用,才是真正的道德義
務的準則。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18 頁
規範倫理學
 德行倫理學
 目的論部分缺乏對於行為良善的判斷,而義務論部分則
被認為行為者本身無法解釋,因此才有德行倫理學的產
生。
 德行倫理學是一套較為重視品德或德行概念的倫理學理
論,主張我們應依符合德性的方式行動。
 德行倫理學強調的是,道德需要以行為者的品格與德行
為出發點,並且認為品格德行每個人與生俱有,但是仍
需要透過不斷的培養磨練,才能被激發出來。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18-19 頁
後設倫理學
 後設倫理學始自英國倫理學家G. E. Moore 的
《倫理學原理》(Principia Ethica)一書,其
透過邏輯分析與方法,來反思何謂善惡與義
務等問題。
 後設倫理學屬於一種哲學的分析,其並未對
行為提出任何有關道德原則與道德標準。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0 頁
後設倫理學
 後設倫理學家通常會探討以下問題:
1.
是非善惡等倫理字詞的意義或定義是什麼?或者說
,含有這些字詞或概念(以及類似的字詞或概念)
的判斷或陳述,其性質、意義或功能是什麼?或者
說,使用這類字詞和語句的規則是什麼?
2. 這類字詞在道德上和非道德上的用法如何區別?
3.
行為、良心、自由意志、意向、承諾、責任等相關
之字詞或概念的意義為何?如何分析它們?
4. 倫理的判斷和價值能被證明、證實或被顯示為有效
嗎?假如可以,那麼到底要用什麼方法呢?而且,
到底要用那一種意義來說明呢?或者說,道德上的
推理和價值上的推理的邏輯是什麼?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0 頁
2.1.3 中國倫理學
 中國哲學的核心課題多以倫理道德取向為重,其
中又以儒家思想為主體,這與漢朝獨尊儒術,以
及之後科舉考試制度的建立有關。
 儒家思想
 儒家由古至今引領著我們對倫理道德的重視,從我們的人際
行為、生活起居甚至更遠的社會關係,都與儒家的思想息息
相關。
 儒家思想以孔子為尊
 儒家以「人」為主體進行論述,探討個人行為、人際關係甚
至社會國家等層面的倫理議題皆都有涉及
 孔子以「仁」為核心,其重要性可以在《論語》中出現的頻
率可以知道。
 「仁」即為「愛人」,在意涵上就是重視人與人的關係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0-21 頁
2.1.3 中國倫理學
 儒家也相當重視「禮」,從《禮記‧
儒效》中所述:「
禮節者,仁之貌也。」意指禮節就是仁的外貌,也從此
深入說明,「禮」是要從「仁」中擅發出來。而「禮」
這個動作,簡單而言就是我們做人處事的行為準則。
 「義」的部分,在《論語‧ 禮仁》中敘述:「君子之於
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指君子的處
世原則,不論親疏關係,就是要以「義」為基本原則。
 在儒家思想當中,「仁」、「禮」、「義」是相當重要
的,在「五常」中講究「仁、義、禮、智、信」,特別
將仁義禮放在首三位,而其他在儒家的論述著作中,仁
義禮三字也常常深具其中。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1 頁
2.1.3 中國倫理學
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雖然儒家思想都是為中國的主
流價值觀
 在魏晉南北朝的道家玄學興盛以及隋唐時代外來佛教的
傳入,都讓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挑戰
 南宋時代,學者朱熹受到北宋周敦頤、張載、程顥、程
頤等人的影響,以理為基礎,讓儒家思想真正得以完備
 朱熹所著作的《四書集注》則成為後續朝代科舉考試的
指定用書,而現今我們所討論的儒家思想,朱熹《四書
集注》的解讀占據相當重要的部分
 民國之後,由於科舉的廢除,儒家思想的影響也就不再
那麼深遠。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1 頁
2.1.3 中國倫理學
 道家思想
 道家始於春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漢朝時,文
景之治啟用道家思想,為當時大量戰爭後的漢朝休養生
息。
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由於戰爭動亂,道家思想給予當時人
們精神重要的精神依託,因此才有玄學的崛起。而玄學
在南宋後儒家思想完整退居主流,但是道家的思想所給
予學者與人民精神上的依託,卻是儒家難以取代的,特
別是在政治紛亂的時候,也因此道家思想也內化成中國
倫理學的一部分。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1 頁
2.1.3 中國倫理學
 道家中,最主要的人物老子主張「無為」,凡事順其自
然,反對束縛。
 道家反對道德教條等禮節、禮法限制,強調「返璞歸真
」,將倫理道德回歸心性並與自然合而為一。
 現今道教的產生也是源自於道家思想,道教的最重要的
兩本主要書籍,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以及莊子的《南
華經》,這也是為何今日「道教」與「道家」兩者混淆
之因。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2 頁
2.2 科技倫理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2 頁
2.2.1 何謂科技倫理
 王淑慧、朱耀明(2009)的論述,認為科技
倫理應以人為中心,結合科技哲學與倫理學
這兩門學科,衡量人性、生命、尊嚴、人權
等問題。
 科技倫理的範圍界定,我們最常看見狹義的
界定為:「強調參與科技工作的工作人員,
不論是職業或活動當中,所涉及的道德責任
皆屬於科技倫理」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2 頁
2.2.2 西方科技倫理思想
 西方的科技倫理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
 透過哲學的思想風氣演進下,已經有學者提
出部分科學家應該保有的道德價值。
 學者赫拉克利特,他不親近於政治,執著修
行於「真理與正義」。
 從赫拉克利特的傳奇故事說明一個成功的科
學家,應該全身專注於科學知識中,並遠離
地位與財富的道德觀。而這個公正無私的道
德價值,可說是深深影響後世。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2-23 頁
2.2.2 西方科技倫理思想
 蒙古西征與十字軍東征的原因,讓東西方的科技技術得以
交流。
 十六世紀的到來,許多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事件,都是在
這個世紀下發生。舉凡地理大發現、殖民時代等事件都加
速科技技術的發展。
 在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前,在這個時期最大的事件,就是
宗教道德規範已經與科技開始分離,特別是達爾文的進化
倫被確定後,也讓科技道德必須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
主的觀念得以確立。也因此像是天文學、物理學等發展,
都在脫離教會觀念限制後得以突飛猛進。
 二十世紀,強權國家為了得到世界的資源與土地,無不大
量投入在槍砲彈藥等武器的生產與發展,進而讓武器科技
的發展大幅進步。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3 頁
2.2.2 西方科技倫理思想
 兩次世界大戰與其他地區的區域型戰爭,所帶給人們
的影響與衝擊極大,人們開始對於科技發展進行約束
與規範,以防科技發展應用偏離正軌,而危害社會人
民福祉。在現代科技倫理最重要的里程碑,就屬於
1949 年國際科學協會聯合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所通過的「科學家憲章」
,其認為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發展外,也需承擔以下的
責任:
1.
2.
3.
保持誠實、高尚、合作的精神。
詳盡調查自己從事的工作的意義和目的。在被雇用時瞭
解工作的目的,弄清有關的道義問題。
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為科學家的影響力,用最有益於人類
的方法促進科學的發展,防止對科學的錯誤利用。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3 頁
2.2.2 西方科技倫理思想
1.
2.
3.
在科學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精神方面援助國民和政
府的教育事業,使其不致影響科學的發展。
促進科學的國際合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為世界公
民精神做出貢獻。
強調和發展科學技術具有的人性價值。為了履行這
些責任,應該堅持科學家有一定的權利,主要包括
以下各點。



有權自由參加一般民眾能夠參加的一切活動。
為瞭解受託承擔的研究計畫的實行目的,有獲得一般性
情報的權利。
有權公開發表自己所從事研究的成果,並在研究活動中
與其他科學家進行充分自由的討論。但是,出於社會的
或倫理的正當理由而必須加以限制的除外。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3-24 頁
2.2.3 中國科技倫理思想
 墨家科技思想
 春秋戰國時期墨家特別重視科技研究與應用
 墨子生平可看出他本身對於工藝技術、守城機械技術
等科學技術相當擅長,在「救宋」這個部分,他將上
述的技術真正做到了實踐,成功幫助宋國抵擋楚國的
侵略。
 墨子主張「功利」主義,並且事物價值與行為善惡,
也以「利」為出發點,但是這個「利」並非私利,而
是公利。
 主要崇尚科技應用的墨家,在此概念下,可透過「公
利主義」,研究與實踐各類科技,為天下人謀求最大
幸福。此就隱含「科技倫理」的概念於其中。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5-26 頁
2.2.3 中國科技倫理思想
 儒家科技倫理思想
 儒家思想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作用上,具有兩
派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派認為,中國由古至今都
沒有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科技思想。其原因在於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在人生價值上做理論發展。
 另一派學者則認為,儒家思想是具有自己的科技
倫理與思想,只是科技倫理與思想是內化在儒家
思想裡。
 自楊懷中、潘磊(2010)的「儒家科技倫理思想
與當代價值」研究中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6 頁
2.2.3 中國科技倫理思想
 經世致用
儒家強調要發展「正經技術」。儒家所認定的正經技術包括六府
(水、火、金、木、土、穀)和三事(正德、利用、厚生),這
些是必須的技術,被認定是正統的技術
 為了要維護社會穩定,以及對百姓進行教化,相當重視學理在現
實社會生活中的運用,凡是能夠維護社會秩序及和諧的學問就值
得研究
 中國系統性發展起來的技術或科學都是為人服務的,如與人民的
生計息息相關的,例如:天文學(曆法)、農學、醫學等,而其
他與生活不那麼密切相關的科學,發展就略顯薄弱。
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6 頁
2.2.3 中國科技倫理思想
 格物致知
對於知識,儒家強調要有求知、求真的精神,而這種精神透過宋
朝朱熹更是發揚光大。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
獲得知識、道理。
 對「物」進行探究,主要就是要靠科學方法。
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6-27 頁
2.2.3 中國科技倫理思想
 以德化知
儒家重視道德價值、道德自覺和人格完美,認為人們在尋求知識
的同時,應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人生
中最高層次的需要。
 科學技術本身並不是惡,但也需要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現為科學
技術要遵循的科技倫理規則。「知者利仁」,是指在仁的指導下
,知者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者,科學技術才能健康發展。
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7 頁
2.2.3 中國科技倫理思想
 天人合一
強調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是相一致的,都是由存在於天地間的唯
一天理所決定的,而人與萬物所衍生出的理只是這個最高的理之
分支而已,自然規律和人的道德規範不是對立,而是統一的。
 此部分延伸至今日人們科技發展時,同時也要重視生態環境的影
響,否則受害的還是人,而上述也內含科技倫理的意境在其中。
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7 頁
2.2.4 科技的與社會的關係
 科技決定論
 此理論是由Thorstein Veblen所提出。他假設社會
科技將引領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的發展,其主要
有兩個理念:1. 科技的發展是延續一個可預測、可
追蹤的路徑,並且很大程度超出文化以及政治的
影響力;2. 科技本身會影響固有的社會,而不是
受社會條件與生產的限制,因為社會組織本身是
用來支援與發展已被應用的科技。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7-28 頁
2.2.4 科技的與社會的關係
 科技決定論又分為樂觀主義者以及悲觀主義者,其分
述如下:
 樂觀主義的科技決定論者認為,科學是一種與自然界相契合
的發展,科技進步所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的效率,就類
似於生物的進化,也就是說,科技進步就是一種人類的進化
,道德倫理也會隨著這樣的進化而演進,科技進步所導致的
負面影響,將由新的科技進步所彌補。
 悲觀主義的科技決定論者與樂觀主義論者相反,悲觀論者對
現代科技具有的價值持否定態度,認為現代科技在本質上存
在著非人道的價值取向,呼籲人們反思科技的本質,認清科
技對人類行為的控制力量,以尋找對現代科技的超越。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8 頁
2.2.4 科技的與社會的關係
 科技社會建構論
 科技社會建構論則有別於科技決定論中科技力量
的強大與決斷性。科技社會建構論則強調社會對
於科技具有主導性地位,認為科技發展是由文化
、價值取向等各種社會環境因素所共同決定。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8 頁
2.2.4 科技的與社會的關係
 陳瑞麟(2001)藉由三個論點簡化科技社會建構
理論的議題,並且在這三個議題中我們可以看出
科學與社會的關係
1.
2.
3.
「 建構」即「磋商」或「折衝」(negotiation),經
磋商折衝後產生共識(consensus)。
磋商的參與者不只是科學家或科學家社群,而是整
個社會;折衝過程的相關因素也不只是理性,還包
括利益、價值、權力、意識型態等等。
不僅科學知識,「科學事實」也是社會建構的,不
存在中立於不同的科學理論或科學概念的「科學事
實」。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8 頁
2.3 資訊科技倫理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9 頁
2.3.1 何謂資訊科技倫理
 1940年代初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Norbert
Wiener提出資訊倫理的概念,雖然他當時並
未發展「資訊倫理」這個詞彙,但卻建立了
資訊倫理研究和分析的基礎,而「資訊倫理
」一詞約二十年後被廣為使用。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29 頁
2.3.2 常見資訊科技倫理議題
 黃貞芬(1997)所整理資訊科技倫理議題,
因此我們以黃貞芬等人(1997)的論點為核
心架構進行彙整,另外賦予資訊科技倫理新
的定義。其關係如下圖所示: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30 頁
圖2.4
常見資訊科技倫理議題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30 頁
2.3.2 常見資訊科技倫理議題
 智慧財產權和專利權
 主題以保護個人發明、著作為目的,讓未經授權
而被人所使用,造成擁有者自身權利受損的情形
能減到最小。特別是在今日,許多高科技公司都
透過智財權的設立,鞏固自身的地位。因此為爭
取企業最有利的競爭地位,便一定要注意智財、
專利等相關的資訊科技倫理議題。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30 頁
2.3.2 常見資訊科技倫理議題
 隱私權
 在資訊科技時代,個人資料已經不像過去,身分
證、健保卡或駕照等重要個人證件遺失或被竊而
導致資料外流那麼單純。
 資訊網路的使用,許多需要上網登錄個人資料,
比如電子機票、網路銀行以及購物網站,這樣雖
然可以增加方便性,但其潛藏被駭客入侵而造成
個人資料曝露以及損害的危機
 在網路上的網頁瀏覽也會被記錄,許多入口網站
或是軟體工具的使用會有隱私權聲明的出現。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31 頁
2.3.2 常見資訊科技倫理議題
 機密權與未授權的資訊權限
 機密權常與企業的營運做連結,只要被列為公司機密
,其影響的範圍必定相當廣泛,甚至影響營運
 競業禁止的條款(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公司),深怕公
司機密被同產業的競爭對手取得,喪失成功先機
 有關機密的事務,只能留在公司(企業)內完成,以
免外流。雖然機密權對公司的參與人員多所限制,但
是公司也會針對參與機密事務的相關人員,給予更高
的獎勵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31 頁
2.3.2 常見資訊科技倫理議題
 責任與專業品質
 資訊的使用方面,資訊的製造與傳遞者應該對自己所
製造、傳遞的資訊負責任,有些不肖人士為了利用網
路的特性與功能(比如可匿名的功能),建立與現實
不符的資訊,造成消費者視聽混淆,釀成權利損失
 在資訊彙整同時,如何讓資訊的品質得以提升,需要
資訊的使用者能夠真正落實資訊分享
 過去人們為讓自己有競爭力,都會留一手(藏私),
但是在這樣的情境下,企業組織成員的藏私對於企業
組織的發展,是有阻礙的。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31 頁
2.3.2 常見資訊科技倫理議題
 資訊公平(利益衝突)
 在過去,持有他人未知的資訊,就容易掌握先機
,獲得競爭優勢,因此有些帶有利益的資訊,便
容易被特定人士所壟斷。這也是為何在資訊發達
的今日,資訊公平的相關議題愈來愈受人們所重
視。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31 頁
2.3.2 常見資訊科技倫理議題
 網路(軟體)風險與安全性
 網路越發達的今日,病毒層出不窮,並非所有的
資訊環境是絕對安全的,如何讓自己的權利損害
可以降到最低,是資訊使用者所渴求的
第2章 資訊科技倫理概觀 第 3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