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PT

静悄悄的课堂革命
——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
钟启泉
引言
■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实现中国基础教育学校
从“应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所需
要的。归根結底,是落实我国从“人口大国”
转型為“人才強国”的战略发展目标所需要
的。
(国际視野,本土行动,高度评价。波澜壮阔,波澜不惊,不可逆转)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
●新课程实施面临的难题
一、 課程改革的理念与亮点
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沒有健全的人性,就沒有健全的经济和社会。
■“学习权”:每个人天生就有阅读、写作的权利,
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读懂自
身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学习权宣言》1985)。
■保障“学习权”意味着,我們面对
的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
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尽管这个思想
起点很高,却是 “教育民主” 的具
体体现,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教
育制度建设应当秉持的基本底线。
■改革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
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
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
(宏观:从中央集权到适度放权,中观:从“科学中心主义”到
“社会建构主义”,微观:从“传递中心教学”到“对话中心教
学”)
亮点: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
慧为德性
■“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
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來衡量,成功更
意味着建立愛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
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
义的連接。”(Nel Noddings)
(课程≠知识。学会关心(关爱、关切、关联),发展智慧,健全人格。品
德教育,人文素养,媒体教养,双重课程)
二、新课程实施面临的难题
(一)基础学力的研究与学力观的转型
■旧的基础学力观:课程知识是一种外在于儿童的、供儿童
“打开”的“知识百宝箱”而已。这种“知识百宝箱”
无非是把课程窄化为学科,把学科窄化為学科知识,进
而又把学科知识窄化为既定概念、定理、規律的堆积。
这就抽离了课程丰富的文化內涵和对儿童的精神发展价
值,进而使学习过程蜕变成了唯教材、唯教師、唯标准
答案的死記硬背的过程。
(国外基础学力研究:共同文化说、关键能力说、核心知识说、基础学力说)
■新的基础学力观:知识不是一种外在於个
体或強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
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询、可分析、
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反思
性实践來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课程
固然包含了知识这一核心要素,但不能简
单地归结为课程就是知识。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形式知识与默会知识。冰山模型与树木模型的
启示。学习理论的演进。从双基论到三维目标)
(二)教师角色的变化与课程实施观的转型
■旧的课程实施观把课程看作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科专
家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在內的制度性文本,
具有強制执行性和无须研究的规范性,教师只需按部就班
地遵照执行就可以了。
■新的课程实施观强调教师对课程计划、标准、教材等的理
解与建构,把教师看成是预先设计的静态制度课程向实施
过程中动态体验课程转化的重要因素和设计主体。
(课程概念,一纲多本)
■从“预设的课程”转到“生成的课程”
乃至“创生的课程”的连续体,是课
程实施层层深化的必然現象。课程的
“预设是为了生成”,“更好的预设
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定型化与情境化。创生取向,从单纯的预设取向转向预设生成并举的
取向)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以“校本研修”为中心
的教学研究,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注
入了无穷的活力,同时,也为我们实现教
学研究的转型提供了诸多的启示。
(大学、教研室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教学评议)
(三)课程改革的瓶颈与课程评价观的转型
■新课程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过于
彰显教育的筛选、选拔功能,注重少
数“精英”学生的培养,转到素质教
育模式下凸显教育的发展功能,注重
对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选拔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每一个
学生健全发展。因此,所谓“课程
评价”应当是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
与发展的教育实践的一环。
(三维目标取代单维目标,多元评价取代单一评价,支
援学习取代操控学习)
■在我国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一线教师
处于“发展性评价”理想与“选拔性评
价”现实的狭缝之间挣扎,这是不争的
事实。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评价观,确
立起“发展性评价”的思想,是课程改
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课题。
(所谓“评价必須客观严密”――精确度与评价物件的複
复杂性成反比。从儿童的弱点出发。评价主体与客体
的统一。高考30年回顾)
(四)学校文化的重建与思想方法论的转型
■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
換代,它需要在课程观念与课程开发体制
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课程总是在传
递一定的价值,代表了一定的价值选择。
课程负载着当今及未來主流文化的价值取
向,不可能价值中立。
(权力与利害关系的重新分配,种种阻力,义务教育法20
年)
■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
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調和的統一关
系。传统不可以也不可能被随意抛弃。
尊重传统不等於全盘接纳传统,传统
必須改造或重建。改革就是对于传统
的扬弃。
(“国情论”。案例:綜合实践活动)
■ 对于我们来说,缺的不是信息、不
是技术,而是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摆
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束縛,
坚定课程改革的大方向。
(传统-现代-后现代。学习科学研究:三大神话――大
脑潛能尚待开发说、左右脑分工说、关键期说)
■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
仅此而言,它絕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
是精雕细琢,才越能得到扎实的成果(佐藤
学《靜悄悄的革命》)
(学校不是什么,是什么?学习共同体支柱――共同理想,
一貫統整,课程资源,美德教育。学校文化的再造――从
封闭走向开放;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反对话走向对话。)
结语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旗帜――“为了中华民族的复
兴,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开启了中国基础教育
课程发展的新时代,一个“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
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新时代。尽管我们
的改革面临诸多來自旧观念与旧体制的抵抗,但
多元的声音所激起的对话、论争与交响,終究使
我们看到了新世紀“学校文化”的曙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