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击这里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猛击这里

高考命题规律分析
与解题对策研究
南宁三中数学组 李俊强
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其核
心内容是直线和圆以及圆锥曲线,其本质
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在
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
目标指导下,每年的高考对解析几何的考
查都占有较大的比例,除涉及平面向量知
识外,还常与数列及函数和导数交汇.
一、版块知识分析及考纲考情分析
二、全国大纲(Ⅰ)卷近6年文、理高考试
卷考查《解析几何》有关内容分析
三、高考命题的特征及趋势
四、解题对策研究
五、复习建议
一、版块知识分析及考纲考情分析
1、知识结构






2、《考试大纲》要求
考试内容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要求
①知识要求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
三个层次.
解析几何的内容要求的层次分析:
了解部分(文、理科完全一样):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
域.线性规划的意义.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坐标法.圆的参
数方程的概念.椭圆的参数方程.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
理解和掌握部分:除上述了解部分外,其余都在理解和掌握
的水平上;





②能力要求
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
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平面解析几何的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上.
③个性品质要求
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
提到的“要求考生……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
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克服紧张情
绪……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解析几何上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
3、思想方法

高考命题的着眼点看上去是考查知识,但核心是
检测在一定数学思想和方法下学生综合学习的能
力.利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的基
本特点和性质,其核心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
法,由于解析几何内容的综合性,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就必然还要用到其它的思想方法,如函
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分类与整合思
想、特殊与一般思想,以及待定系数法、换元法
等等.
理科
文科
分 总 题
二、全国大纲(Ⅰ)卷近6年数学文、理高考试卷考查
考 点
考 点
号
值 分 号
《解析几何》有关内容分析:
4 求双曲线方程
5
4 同理 4
年份 题
6 点线距与线性规划
表一:考点、分值和题型分析
2007
11 抛物线几何性质与三角形面积.主要考查定义与焦半径
5
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1)证不等式(2)求四边形面积范围.主要考
21 查焦点弦,线线垂直,弦长公式,面积公式,”设而不求”的通 12
法,方程思想及函数思想求最值.
7 导数、点斜式与垂直
10
2008
6 线性规划
5
分 总
值 分
5
5
导数、点斜式
5
27
32
与三角形面积
12 同理 11
5
11
22 同理 21
5
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考查圆的参数方程,点线距与圆的半
5
径关系.
12
导数、斜率与
5
倾斜解
10 同理 10
5
13 同理 13
5
14 同理 14
5
13 简单的线性规划
5
14 抛物线几何性质,通径与三角形面积
5
15 利用椭圆定义,余弦定理求离心率 e
5
15 同理 15
5
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1)求离心率 e(2)求双曲线方程.主要考查
21 焦点弦, 解三角形,弦长公式,”设而不求”的通法,并与等差 12
数列交汇.
22 同理 21
12
37
37
理科
年份
题号
4
2009
考
点
文科
分
题
总分
考
值
号
利用函数的导数几何意义及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几何性
5
质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e
椭圆的几何性质.主要考查利用第二定义和构造直角三
12
角形求解.
5
22
抛物线与圆,求(1)r 范围(2)四边形面积范围.主要考查
解方程组求曲线交点这一本质,二次方程实根分布,梯
21
12
形面积公式, 弦长公式,”设而不求”的通法,并与函
数及导数相结合求最值.
3 简单的线性规划
5
9
双曲线定义,焦点三角形,余弦定理及等面积思想.
11 圆的切线、向量数量积范围及函数思想求最值.
点 分值 总分
5 同理 4
5
12 同理 12
5
16
线线平行,
5
倾斜角
22 同理 21
12
5
5
3 同理 3
8 同理 9
5
11 同理 11
5
16 同理 16
5
22 同理 21
12
2010 16 椭圆焦点弦,构建直角三角形,利用几何关系求离心率 5
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1)证线过点(2)求三角形内切圆
21 方程.主要考查抛物线焦点弦,基本性质,对称性,坐 12
标化,点线距解决线圆相切问题.
32
27
5
32
理科
年份 题
考 点
号
8 导数、点斜式与三角形面积
10
2011
文科
分 总 题
分 总
考 点
值 分 号
值 分
5
4 线性规划 5
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主要考查焦点三角形及余弦
5
定理.
15 双曲线定义、焦半径与角平分线定理
5
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1)证点在
线上(2)证四点共圆.主要考查解方程组求曲线交点这
21
12
一本质,三角形重心的向量表示及坐标计算公式,对
称及四点共圆等圆的简单性质.
3 椭圆的几何性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方程
5
8 双曲线定义、焦点三角形与余弦定理
2012 13 简单的线性规划
21
11
27
直线与圆
5
相切
16 同理 15
5
22 同理 21
12
5 同理 3
5
10 同理 8
5 27 14 同理 13
5
抛物线与圆,求(1)r (2)圆的切线与点线距.主要考查利
12
用导数研究二次曲线的切线及点线距.
22 同理 21
27
5
5 27
12
理科
文科
序号
考试内容
说
明
表二:以2012年全国大纲卷数学高考《考试说明》为参考,全国
频数 分值 频数 分值
大纲(Ⅰ)卷近6年数学文、理考点频率分析:
3
求斜率
1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
3
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4
两直线位置关系
5
两条直线的交角
6
15
倾斜角
点斜式
3
15
平行
2
10
2
10
2
10
1
5
垂直
1
5
点到直线的距离
距离公式
3
15
3
15
7
线性规划
求最值
4
20
5
25
8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9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涉及定义及方程
2
10
2
10
10
圆的参数方程
涉及点线距
1
5
1
5
11
圆的几何性质
直线与圆位置关系
6
30
7
35
序号
考试内容
12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说
明
涉及定义及方程
理科
文科
频数 分值 频数 分值
6
30
6
30
6
30
6
30
6
30
6
30
6
30
6
30
7
35
7
35
焦半径、焦点弦、焦点三
18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角形、夹角
7
35
7
35
直线、圆与圆锥曲线及圆
锥曲线间的关系
8
40
8
40
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
3
15
3
15
与四边形面积有关的
2
10
2
10
13
焦半径、焦点弦、焦点三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角形、夹角、离心率
14
椭圆的参数方程
15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涉及定义及方程
焦半径、焦点弦、焦点三
16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角形、夹角、离心率
17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涉及定义及方程
19
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
表三:高频词统计
(有关内容的提及或涉及,只统计理科数学)
内容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Ⅰ、Ⅱ
(2007-2012) (2007-2010) 卷合计
内容
重心
1
2
3
斜率
8
9
17
切线
8
4
12
对称
2
1
3
弦长公式
余弦定理及
解三角形
焦点三角形
角平分线
1
0
1
点到直线距离
3
3
6
三角形面积
3
0
3
四边形面积
3
2
5
圆锥曲线定
义及焦半径
8
7
15
离心率
5
7
12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Ⅰ、Ⅱ
(2007-2012) (2007-2010) 卷合计
4
0
4
7
3
10
3
0
3
线性规划
4
2
6
求曲线方程
圆
(只限大题中)
函数与导数
4
1
5
4
2
6
7
3
10
向量
4
7
11
数列
1
1
2
三、高考命题的特征及趋势:

1、题量稳定:近几年来高考解析几何试题一直稳
定在三(或二)个选择题,一个填空题,一个解答
题上,分值约为30分, 占总分值的20%左右,其
中2008年文理均达到了37分之多,足见其之不可
动摇的重要地位。文理考点与分值差别不大,只是
顺序变化,特别是解答题完全相同,理科都放在第
21题,而文科都放在第22题。

2、整体平衡,重点突出:

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

以2012年全国大纲卷数学高考《考试说明》为参考,
可理解为有19个知识点,一般考查的知识点在60%
左右,其中对直线、圆、圆锥曲线知识的考查从没
遗漏,通过对知识的重新组合,考查时既注意全面,
更注意突出重点,对支撑数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
识, 考查时保证较高的比例并保持必要深度。
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
程、几何性质等是支撑解析几何的基石,也是高
考命题的基本元素.高考十分注重对这些基础知
识的考查,有的是考查定义的理解和应用,有的
是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有的是直接考查圆锥
曲线的离心率,有的是考查直线与圆和圆锥曲线
的位置关系等.
近6年全国卷数学高考对解析几何内容的考查主
要集中在如下几个类型:
①求方程(类型确定,甚至给出曲线方程);
②直线、圆和圆锥曲线间的交点问题(含切线问题);
③与圆锥曲线定义有关的问题(涉及焦半径、焦点弦、
焦点三角形和准线,利用余弦定理等)
④与曲线有关的最值问题(含三角形和四边形面积);
⑤与曲线有关的几何证明(圆线相切、四点共圆、对称性
或求对称曲线、平行、垂直等);
⑥探求曲线方程中几何量及参数间的数量特征(含范围与
最值);
3、能力立意,渗透数学思想:
如2012年理第21题(文科第22题),以抛
物线和圆为背景,将两者的概念、性质与应用
导数求曲线切线等知识融为一体,有很强的综
合性.一些虽是常见的基本题型,但如果借助于
数形结合的思想,就能快速准确的得到答案.
4、题型稳定,中规中矩,不偏不怪,内容及位置也很稳定.
难度不算太大,选择题、填空题属易中等题.
高考一般不给出图形(选择题、填空题从没有,解答题也只
有2009、2011两年给了图)
解答题加大与相关知识的联系
问题直接,无探索性.
解答题与圆有关,计算量减少,但思考量增大,对于用代数
方法研究有关直线与椭圆、抛物线位置关系问题,体现在解法上,
不仅仅只是利用根与系数关系研究,而是在方法的选择上更加灵
活,如联立方程组求交点或向量的运算等,思维层次的要求并没
有降低. 若再按以前的“解几套路”解题显然难以成功.
四、解题对策研究
1、直线与圆的方程
对于直线方程,要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特别是求直线方程的几种
形式.
而对于圆的方程,要熟练运用与圆相关的基本问题
的求解方法.如求解圆的方程的待定系数法、求圆的圆
心与半径的配方法、求圆的弦心距的构造直角三角形法、
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代数法与几何法、
求圆的切线的基本方法等.这些方法是解决与圆有关问
题的常用方法,必须认真领会,熟练运用.
x y
sin  ) ,则
例 1(2008 年全国Ⅰ卷理 10)若直线   1 通过点 M (cos ,
a b
1 1
1 1
2
2
2
2
A. a  b ≤1 B. a  b ≥1 C. 2  2 ≤1 D. 2  2 ≥1
a b
a b
答案 D.
x y
2
2


1
由题意知直线
与圆 x  y  1有交点,
a b
1
1 1
≤1, 2  2 ≥ 1
a b
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1
1
 2
2
a b
2、线性规划
全国大纲卷的这部分内容考得很直接很简
单,线性约束条件都不含参数且目标函数都是
直线型的,其他型的可稍加训练,不必过分拓
展.
例 2(2008 年全国Ⅰ卷理 13)若 x, y 满足约束条件
 x  y ≥ 0,

 x  y  3 ≥ 0,则 z  2 x  y 的最大值为
0 ≤ x ≤ 3,

.
其它年高考的目标函数如:
(2008 年全国Ⅱ卷理 5)则 z  x  3 y 的最小值为(
)
(2010 年全国Ⅰ卷理 3)则 z  x  2 y 的最大值为(
)
(2010 年全国Ⅱ卷理 3)则 z  2 x  y 的最大值为(
)
(2012 年全国Ⅰ卷理 3)则 z  3 x  y 的最小值为
2013年会有大动作吗?……
.
3、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
(1)圆锥曲线的定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圆锥曲
线定义的考查,一般涉及焦点、长轴、短轴、焦距之间的关
系,属于基础知识、基本运算的考查,一般用到余弦定理解
三角形,解题时要注意恒等变形,进行合理转化与化归.此
类题目高考常现,每年约有两道小题.
(2)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一般地,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是作为解答题中考查“直
线与圆锥曲线”的第一小问的,这一问至关重要,因为只有
求出了曲线方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运算.求曲线方程的方
法很多,其中“待定系数法”最为常见.
例 3(2012 年全国Ⅰ卷理 8)已知 F1 , F2 为双曲线 C : x 2  y 2  2
的左右焦点,点 P 在 C 上,| PF1 | 2 | PF2 | ,则 cos F1 PF2 ( )
1
A.
4
3
B.
5
3
C.
4
4
D.
5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的运用,
以及余弦定理的运用.首先运用定义得到两个焦半径的值,然后
结合三角形中的余弦定理求解即可.
【 解 析 】 由 题 意 可 知 , a  2  b, c  2 , 设 | PF1 | 2 x,| PF2 | x , 则
| PF1 |  | PF2 | x  2a  2 2 ,故 | PF1 | 4 2,| PF2 | 2 2 , F1F2  4 ,利用余弦定理可得
PF12  PF2 2  F1 F2 2 (4 2) 2  (2 2) 2  42 3
cos F1 PF2 

 .
2 PF1  PF2
4
2 2 2  4 2
类似的题目很多……
(2011 年全国Ⅰ卷理 10)已知抛物线 C: y 2  4 x 的焦点为 F ,直线
y  2 x  4 与 C 交于 A , B 两点.则 cos AFB =( )
4
A.
5
3
B.
5
C. 
3
4

D.
5
5
x2 y 2
(2011 年全国Ⅰ卷理 15) 已知 F1 、 F2 分别为双曲线 C :

1
9 27
的左、右焦点,点 A  C ,点 M 的坐标为 (2, 0) , AM 为 F1 AF2 的平分
线.则 | AF2 |
.
(2010 年全国Ⅰ卷理 9) 已知 F1 , F2 为双曲线 C : x 2  y 2  1 的左、右焦
)
点,点在 P 在 C 上, F1 PF2  60 ,则 P 到 x 轴的距离为(
3
A.
2
6
B.
2
C. 3
D. 6
总结: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是解决
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当然熟记某
些常用的结论对于提高解题速度大
有好处,特别是在高考复习的冲刺
阶段,尤为重要.
4、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离心率是高考对圆锥曲线考查的又一个重点.求
离心率的值(或其取值范围)的问题是解析几何中
很常见的问题,其归根结底是利用定义寻求关于a、b、
c的相应等式,并把等式中的a、b、c转化为只含有a、
c的齐次式,再转化为含e的等式,最后求出e.该类题型
较为基础,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或解答题的第一问
的形式出现.而全国卷高考的选择填空题中常常涉及
焦半径等,可利用第二定义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从
而避免了复杂的运算.
例 4(2010 年全国Ⅰ卷理 16) 已知 F 是椭圆 C 的一个焦点, B 是
短轴的一个端点,线段 BF 的延长线交 C 于点 D ,且 BF  2 FD ,
则 C 的离心率为
.
x2 y 2
思路分析:设 C : 2  2  1 ,且设 B (0, b), F (c, 0), D( x, y ) ,则由 BF  2 FD
a
b
3c
b
,y , 代 人 方程 得 :
可 知 : 3OF  OB  2OD , 则 有 : x 
2
2
9c 2 b 2
9 2 3
3


1

e


e

4a 2 4b 2
4
4
3
例 4(2010 年全国Ⅰ卷理 16) 已知 F 是椭圆 C 的一个焦点, B 是
短轴的一个端点,线段 BF 的延长线交 C 于点 D ,且 BF  2 FD ,
则 C 的离心率为
.
a2
c OF
BE
1
3
2
c
 cos BFO 

= e
另解:e  
3a 3e
a BF
BD
3
2
x2 y 2
(2010 年全国Ⅱ卷理 12)已知椭圆 C : 2  2  1(a>b>0) 的
a
b
3
离心率为
,过右焦点 F 且斜率为 k (k>0) 的直线与 C 相交于
2
A、B 两点.若 AF  3FB ,则 k 
A.1
B. 2
答案:B
C. 3
D.2
.
(2010 年全国Ⅱ卷理 15)已知抛物线 C : y 2  2 px( p>0) 的准线为 l ,过
M (1, 0) 且斜率为 3 的直线与 l 相交于点 A ,与 C 的一个交点为 B .若
.
AM  MB ,则 p 
x2 2
(2009 年全国Ⅰ卷理 12)已知椭圆 C :  y  1 的右焦点为 F ,右准
2
线为 l ,点 A  l ,线段 AF 交 C 于点 B ,若 FA  3FB ,则 | AF | =(
A. 2
B.2
C. 3
D. 3
)
类似的题目还有:
x2 y 2
(2009 年全国Ⅱ卷理 11)已知双曲线 C: 2  2  1 a  0, b  0  的右焦点为 F ,过
a b
2008年全国Ⅰ卷理15
且斜率为 3 的直线交 C 于 A、B 两点,若 AF  4 FB ,则 C 的离心率为(
F2007年全国Ⅰ卷理11
6
7
5
9
2007年全国Ⅱ卷理11
A.
B.
C.
D.
5
5
8
5
)
(2010年全国Ⅰ卷理16)
(2010年全国Ⅱ卷理12)
(2010年全国Ⅱ卷理15)
(2009年全国Ⅰ卷理12)
(2009年全国Ⅱ卷理11)
(2008年全国Ⅰ卷理15)
(2007年全国Ⅰ卷理11)
(2007年全国Ⅱ卷理11)
如此之多,难道还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吗???
5、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及圆锥曲线的
综合性问题
综合性体现在圆锥曲线、直线、圆、平面向量、不等
式、数列及函数和导数等知识的相互交汇,一般以圆锥曲
线为依托,结合圆这一重要曲线,全面考查圆锥曲线与方
程的求法、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考查函数、方程、
不等式、平面向量等在解决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外省:探究存在性问题,还有定点定值问题,最值及参数
范围问题等.(新颖而精彩)
全国大纲卷:平稳平淡中庸,特别注重基础.从 2007 年到
2012 年的全国Ⅰ卷来看,除 2008 年的以双曲线为背景结
合向量融入等差数列的题目有些新意外,其余的都是以椭
圆或抛物线为背景,全部给定圆锥曲线方程.不存在再考查
求其方程和离心率的可能(都在小题考了),而大都结合
考查圆的有关知识,也常考查与平面向量基础知识的综合
运用.有关题型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


只想要一些步骤分,很简单,可速战速决,用
“解几套路”.(不过2012年行不通了)
要想尽可能地多拿分,一定要好好“策划”!
除了时间上的保障之外,各种题型的提前研究
当然显得格外重要了!
在有限的二轮复习时间内,多研究全国卷的考
题又显特别重要!
当然其他省也有很多跟我们的考题类似的,或
可以很轻松地进行转化的.
x2
例 5【 2011 高考北京理 19】已知椭圆 G :
 y 2  1 . 过点( m,0)作圆 x 2  y 2  1的
4
切线 l 交椭圆 G 于 A, B 两点.
( I)求椭圆 G 的焦点坐标和离心率;
( II)将 AB 表示为 m 的函数,并求 AB 的最大值.
x2 y 2
1
(a>b>0)的离心率为
例 6【2012 高考浙江理 21】如图,椭圆 C:
,
+ 2 1
2
2
a b
其左焦点到点 P(2,1)的距离为 10 .不过原点 O 的直线 l 与 C 相交于 A,B 两点,且
线段 AB 被直线 OP 平分.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
(Ⅱ) 求  ABP 的面积取最大时直线 l 的方程.
2
2
x
y
例 7【 2010 高考陕西理 21】如图 ,椭圆 C :
 2  1 的顶 点为
2
a
b
A1 , A2 , B1 , B2 ,焦点为 F1 , F2 , A1 B1  7 , S
A1B1 A2 B2
 2S
B1F1B2 F2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
(Ⅱ)设 n 是过原点的直线,l 是与 n 垂直相
交于 P 点、与椭圆相交于 A,B 两点的直线,


OP  1 ,是否存在上述直线 l 使 OA OB  0
成立?若存在,求出直线 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五、复习建议



1、回归课本,重视通性通法
高考命题的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
“源于课本,又不囿于课本”,
例如:
1. 圆心与弦中点连线与该弦垂直(斜率关系)推广到圆锥曲线类
似问题 .
2
2
2
2. 课本 P.83 例 2:已知圆的方程是 x  y  r ,求经过圆上一点
M( x0 , y0 )的切线方程. 本题的多种求解方法及结果的推广都很重要.
3.课本 P.90 习题 7.6 第 3 题圆的直径式方程的求解及应用(解决以二
次曲线的弦为直径的圆系)
4.课本 P.107 习题 8.1 第 5 题椭圆焦点三角形的有关问题
5.课本 P.131 例 3 中抛物线焦点弦(有斜率或倾斜角)长的求解与推广
6.课本 P.133 习题 8.5 第 7 题焦点弦两端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之积
为定值的意义及推广
7.课本 P.137 习题 8.6 第 6 题所涉及的有关模型



2、夯实基础,关注核心内容
常态试题是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阵
地,《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中也指出:考查
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考考查
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既
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数学知识体系的主干
知识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是支撑数学试卷的主体.
因此,考查核心内容、主干知识的问题在高考的试
卷中都较为基础、常态.
按前面统计的高频词,除了课本上有的之外,还有
的往往会让我们忽略,稍有不慎满盘皆输,例如:
⑴重心坐标计算及向量表示
y2
(2011 年全国Ⅰ卷理 21)已知 O 为坐标原点, F 为椭圆 C : x 
 1在 y 轴
2
2
正半轴上的焦点,过 F 且斜率为  2 的直线 l 与 C 交与 A 、 B 两点,点 P 满 足
OA  OB  OP  0 .
(I)
证明:点 P 在 C 上;
(II) 设点 P 关于点 O 的对称点为 Q ,证明: A 、 P 、 B 、 Q 四点在同一圆上.
(2007 年全国Ⅱ卷理 12) 设 F 为抛物线 y  4 x 的焦点,A、B、C 为该抛物线上
2
三点,若 FA  FB  FC  0 ,则 | FA |  | FB |  | FC | (
A.9
B.6
C.4
D.3
)
⑵角平分线定理
x2 y 2
(2011 年全国Ⅰ卷理 15) 已知 F1 、 F2 分别为双曲线 C :

1
9 27
的左、右焦点,点 A  C ,点 M 的坐标为 (2, 0) , AM 为 F1 AF2 的平
分线.则 | AF2 |
.
⑶研究透圆(含初中知识)
圆幂定理及其逆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割线定理)
、
有关外接圆和内切圆的性质和定理、有关切线的性质和定理、圆的
弦的有关性质.近四年的全国Ⅰ卷解答题均与此有关.
⑷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各种方法(特别注意与圆相结合的,以及对
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2009 年全国Ⅰ卷理 21) 如图,已知抛物线 E : y 2  x 与圆 M : ( x  4)2  y 2  r 2 (r  0)
相交于 A 、 B 、 C 、 D 四个点.
(I)求 r 得取值范围;
(II)当四边形 ABCD 的面积最大时,求对角线 AC 、
BD 的交点 P 坐标.
(2009 年 全 国 Ⅱ 卷 理
16) 已 知 AC、BD 为 圆


O : x 2  y 2  4 的两条相互垂直的弦,垂足为 M 1, 2 ,则四边形 ABCD 的面积的最大值
为
.
0) B(0,
1) 是它的两
(2008 年全国Ⅱ卷理 21) 设椭圆中心在坐标原点, A(2,,
个顶点,直线 y  kx(k  0) 与 AB 相交于点 D,与椭圆相交于 E、F 两点.
(Ⅰ)若 ED  6DF ,求 k 的值;
(Ⅱ)求四边形 AEBF 面积的最大值.
(2008 年全国Ⅰ卷理 14) 已知抛物线 y  ax 2  1 的焦点是坐标原点,则以抛
物线与两坐标轴的三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
(2007 年全国Ⅰ卷理 11) 抛物线 y 2  4 x 的焦点为 F ,准线为 l ,经过 F 且斜
率为 3 的直线与抛物线在 x 轴上方的部分相交于点 A , AK ⊥l ,垂足为 K ,则
△AKF 的面积是(
A. 4
)
B. 3 3 C. 4 3 D. 8
x2 y 2
(2007 年全国Ⅰ卷理 21) 已知椭圆

 1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 , F2 .
3 2
过 F1 的 直 线 交 椭 圆 于 B,D 两 点 , 过 F2 的 直 线 交 椭 圆 于 A,C 两 点 , 且
AC  BD ,垂足为 P .
x02 y02
(Ⅰ)设 P 点的坐标为 ( x0,y0 ) ,证明:

 1;
3 2
(Ⅱ)求四边形 ABCD 的面积的最小值.
⑸向量的基本运算
⑹导数的几何意义与基本应用
b
⑺均值不等式与类“双勾”函数( f ( x )  ax  (ab  0) 型)求最值
x

3、熟记一些重要二级结论,对解决选择填空题非常
有效,对解答题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解析几何中的二级结论特别多,而抛物线又是更加
多,其中又绝大多数与焦点、焦半径、焦点弦,焦
点三角形和准线有关,简单地说,就是与定义有关.

如抛物线的二级结论有如下:有关定点、定值问题;
有关圆线相切问题;有关共线问题;有关平分与对
称问题;有关面积问题;与数列有关的问题等.
(2010 年全国Ⅰ卷理 9)已知 F1 , F2 为双曲线 C : x 2  y 2  1 的左、右焦点,
点在 P 在 C 上, F1 PF2  60 ,则 P 到 x 轴的距离为(
A.
3
2
B.
6
2
C. 3
)
D. 6
2
2
若 用 到 S F1 PF2  b cot  ( 椭 圆 的 是 S F1 PF2  b tan  ), 马 上 有
2
2
1
6
b  cot 30   2c | y0 || y0 |
2
2
2
0
2
(2008 年全国Ⅱ卷理 15)已知 F 是抛物线 C:y  4 x 的焦点,过 F 且
斜率为 1 的直线交 C 于 A,B 两点.设 FA  FB ,则 FA 与 FB 的比
值等于
.
若用到抛物线的带倾斜角的焦半径公式
p
p
R 上=
,R 下 =
就非常快!
1  cos 
1  cos 
FA
FB

1  cos
1  cos

4  3 2 2

4
(2007 年全国Ⅰ卷理 11) 抛物线 y 2  4 x 的焦点为 F ,准线为 l ,
经过 F 且斜率为 3 的直线与抛物线在 x 轴上方的部分相交于点 A ,
AK ⊥l ,垂足为 K ,则 △AKF 的面积是(
A. 4
B. 3 3
2
C. 4 3
)
D. 8
4
p
1


R 上=
=
, S△ AKF   4  4  sin  4 3
1  cos  1  cos
2
3
3




4、参考外省,有备无患.
在我们重视基础,强化训练运算能力的同时,做为
解析几何的经典题型中的存在性的探求,定点、定
值问题,参数范围等全国卷从未涉及的问题,做为
预防可做适当训练,但不宜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而让
学生感到乏力和恐惧.平时的各种考试命题要重视选
题,个人认为可用如下两个标准检验:
⑴不要偏题,怪题,繁题,考点要正,要直接,多
选中档题!
⑵放弃所谓的“精彩”,回归考试大纲.平淡中见真
功,不经意间显能力,要有点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有品味,值得琢磨!
总之,我们对于自己的高考要考
些什么一定要做好真正地研究,不能
随便照搬外省的所谓精彩的结论和题
型,在外省的一些专家都不知道广西
考几道选择题几道填空题却声称对广
西高考深有研究时,还不如我们沉下
心去自己研究.
以上为个人见解,恳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