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微课件

解读新课标(2011版)
新课标课程目标的修改
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
• 在目标的结构上仍按:
总体目标
学段目标
总体表述
第一学段
知
识
技
能
数
学
思
考
问
题
解
决
情
感
态
度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1)目标上有哪些变化?
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数学课程总目标有那些新变化?
•
•
•
•
变化之一: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双基”到“四基”)
变化之二:针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提
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两能”到“四能”)
变化之三:针对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提出“体
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
之间的联系”
变化之四:对于情感态度的培养,进一步明确“了解
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
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变化之五:针对学科精神的培养,明确提出“具有初
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增强数学的联系
• 学生要体会三个方面的联系:
•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系统性、综合性)
•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相关性、
工具性)
•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应用性)
目标强调:数学学习习惯
• 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
习惯”
• 《标准》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中具体
指明了其含义: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
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为什么要提出培养学习习惯?
• 学习习惯指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的、较
稳固的学习行为、倾向和习性。
• 之所以提出数学学习习惯,一是因为在长达
九年的义务教育学习阶段,一个人在学习上
的习惯总是处于不断的养成过程中,它是与
学习行为相伴而行的,客观存在的。
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
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磨练,方能习以为常。
• 二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有很强的心理
内驱力和学习目标达成的惯性力,它有利
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学习的正向迁移,
提高学习效率
• 三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逐步
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
生今后在适应终身学习上受益。
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
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
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
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
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
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
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
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