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學
八正道
修學的次第
正覺解脫
慧增上學
(study of wisdom)
定增上學
(study of meditation)
戒增上學
(study of precepts)
佛陀與阿修羅王的對話
 …我大海中多有珍寶,無量瑰異,種種珍琦,充满其
中。珍寶名者謂︰金、銀、水精、琉璃、摩尼、真珠、
碧玉、白珂、螺璧、珊瑚、虎珀、馬瑙、暪瑁、赤石、
琁珠者。是謂我大海中第五未曾有法,諸阿修羅見已
樂中。
佛陀與阿修羅王的對話
 …我正法、律亦復如是,多有珍寶,無
量瑰異,種種珍琦,充满其中。珍寶名
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
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

──中阿含經‧未曾有法品‧ 阿修羅經
佛陀涅槃前一年的開示
 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
 ──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
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
八道。
 汝等宜當於此法中,和同敬順,勿
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
我法中宜勤受學,共相熾然,共相
娛樂!

──長阿含經‧遊行經
三十七菩提分
 (又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助道品、the grades of the Way)
 四念處 (Four stages of mindfulness)
 四正勤 (Fourfold diligence)
 四神足 (Fourfold basis of supernatural power)
 五根 (Five roots)
 五力 (Five powers)
 七覺支 (Seven branches of enlightenment)
 八正道 (Eightfold right path)
佛陀入滅前
對最後弟子須跋陀羅的教授
 諸法中無八正道者,
則無第一沙門果,
第二、第三、第四
沙門果。
 諸法中有八正道故,
便有第一沙門果,
第二、第三、第四
沙門果。

──長阿含經‧遊行經
八正道──聖道的根本
 聖道的內容,釋尊隨機說法,有種種組
合,主要的有七類,總名為三十七菩提
分法。其中根本的,是八正道 。

──印度佛教思想史
正?
真實
正確
不增不減
 (不加工、不裝飾、不摻雜、無概
念的繁衍)
如實
As is
道?
古仙人道,
古仙人徑,古仙人道跡
the Way
 為遊於曠野嶮道,披荒覓路的行者中指引
八正道
 (又譯八支聖道、八聖道)
 正見
 正思惟
 正語
 正業
 正命
 正精進
 正念
 正定








Right understanding
Right intention
Right speech
Right morality
Right livelihood
Right effort
Right mindfulness
Right concentration
八正道即中道
 於何名為依於如來所悟之中道?即
此八支之聖道也。

──轉法輪經(巴利文本)
實踐的中道
 縱我的樂行是火上加油
 克己的苦行是以石壓草
 根源於情識的妄
執
 苦樂都是情本的
人生觀
 中道是離此兩邊
 以智化情
 以智導行
 中道是智本的人
生觀
實踐的中道
 在此諸欲中耽於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為非聖
無意義之事。
 以自身所求之苦為苦,亦為非聖無意義之事也。
 離此二邊之中道,方依於如來而能證悟…。
 於何名為依於如來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聖
道也。

──轉法輪經(巴利文本)
見解的中道
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若不受,不取,不住,不
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
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
彼生, 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所謂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
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
──雜阿含經262經
實踐與見解一體
 行的中道,以正見為先導…才能不落苦樂兩邊
的情本論。
 依於正見緣起,能離斷常、有無等二邊的戲論,
發為人生的實踐,自然是不落苦樂二邊的中道。

──中觀今論
八正道
 正見
 ──慧
 正思惟
 ──慧
 正語
 ──戒
 正業
 ──戒
 正命
 ──戒
 正精進
 ──通其他七支,或定
 正念
 ──定
 正定
 ──定
戒 (purity of conduct)
• 正語
• 正業
• 正命
正語──正確的語言溝通
• 離妄語
• 無欺騙意圖,說誠實語,促進
信任…..
• 離兩舌
• 說促進友誼溫馨和諧之語…..
• 離惡口
• 容忍批判與不完美,尊重不同
觀點…..
• 離綺語
• 乾脆少參與無意義的場合…..
正業──正當的身體行為
• 不殺
• 尊重並保護生命
• 不與取
• 尊重並保護他人所有物及使用權,知足,能捨
• 不邪淫
• 維護感情承諾中的忠實、互信,尊重他人感情的
幸福
正命──正當的經濟生活
• 合於正語正業
• 合法、和平、
和諧、誠實
• 不傷害他人,
不造成他人痛
苦
十善業──人天的護照
•
•
•
•
•
•
•
•
•
•
不殺
不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兩舌
不惡口
不綺語
離貪
離瞋
離癡
•
•
•
•
•
•
•
•
•
•
──身業
──身業
──身業
──語業
──語業
──語業
──語業
──意業
──意業
──意業
正語、正業、正命
•
•
•
•
消極面:棄絕非道德的行為(諸惡莫作)
積極面:致力於道德的行為(眾善奉行)
和諧 vs. 服從 “I will not” vs. “Thou shall not”
透過倫理上的和諧,達到淨化心靈的目
的 (自淨其意)
• 確保在輪迴中,生於良好的修學環境
• 修學佛法的基礎
定(purity of mind)
正念
正定
佛陀的話
I know of no other single thing so
conducive to misery as this
uncultivated, untrained mind.
I know of no single other thing so
conducive to well-being as this
cultivated, well-trained mind.
──增支部‧佛陀的話
正念──純正的專心一意
以出離心為導向,專
心繫念,攝心不亂
心覺知、憶持當下 ,
而非過去、未來
開放、平靜、警覺
純粹的經驗
無判斷、無詮釋
清理干擾,揭露現象
的本來面目
正念──純正的專心一意
四念處
身
(contemplate the body on the body)
受
(contemplate the feeling on the feeling)
心
(contemplate the mind on the mind)
法
(contemplate the Dharma on the
Dharma)
正定──純正的禪定
調身、調息、調心,
使精神集中而歸於平
靜
因念的繫念不忘而得
一心
與念慧相應,向於涅
槃
由於一心的湛寂,與
定相應的如實正智能
依之現前,完成正覺
的解脫
正念、正定
對觀察對象(所緣境相)的把握
不繫戀環境,不追逐塵欲(離五欲)
調伏內心的煩惱(離五蓋),並非拒絕世間的一切
以正精進為精力來源,以正念維繫覺知,因心便
安止而集中,能得正定
慧(purity of understanding)
正見
正思惟
正見──正確的知見

猶如黎明曙光是日出的前
兆和跡象,正見是善法的
先驅和前導。

正見是解脫的開端,是眼
目,是要門。

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
光…正盡苦邊,究竟苦邊
前相者,所謂正見

──雜阿含經968經
正見──正確的知見
世間正見
與生命快樂或苦迫有關
(轉向善趣)
出世間正見
與解脫有關
(轉向苦邊)
出?
超出
勝出
transcending
世間正見
有善有惡
善?惡?
善惡不是「良心」、「正義」
損不損及精神層面的成長?
(由動機看:心淨或不淨)
增不增加他人的快樂或苦迫?
(由結果看:利他或損他)
世間正見
有業有報
業?報?
 不是「賞罰」,而是因果作用使不同倫理
素質的行為產生相應的結果。是這樣運作
的:
 意志(思心所)完成之後(業)會在心的相續上
留下痕跡,成為潛藏能量
 遇到利於它成熟的因緣,便從蟄伏中甦醒,
可能立即、也可能貫穿數生命期
 引發效應,為原始行為帶來相應的報償
 是有機的,而非一因對一果
佛陀的話
有情是他們自己行為的擁有者
 有情是他們自己行為的繼承者
 有情從他們的行為出生
 有情為從他們的行為所縛
 也為他們行為所支持


──增支部‧佛陀的話
世間正見
有前生
有後世
前生?後世?
理性推論
時間有前後相
直接觀察
通過禪定
世間正見
有凡夫
有聖人
出世間正見
橫觀:四聖諦
豎觀:緣起
出世間正見:四聖諦
苦
 身心現實
 苦集
 形成原因
 苦滅
 原因除滅
道
 除滅方法
病想、醫想、藥想、療治想
病想、醫想、藥想、療治想

(佛是大醫王,善觀善
治)
病
苦
病因
集
病對治
道
永不復發
滅
出世間正見:四聖諦
(dukkha):
 不圓滿 (imperfect)
 不穩定 (unsteady, disquieted)
 不自在 (uneasy)
 不安全 (unsafe)
苦
 特性:逼迫性
出世間正見:四聖諦

二苦:
 身苦
 心苦






三苦:
 苦苦
 壞苦
行苦



八苦: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
苦
出世間正見:四聖諦

集
 十二緣起
 無明、愛是煩惱的源頭
 特性:招感性

滅
 貪、瞋、癡息滅
 特性:超越性

道
 八正道或三十七道品
 特性:行跡性
出世間正見:四聖諦
 從如實知四諦的事
相、因果相關性、
確實性
 從「有因有緣世間
 果從因生
 事待理成
集,有因有緣世間
滅」
 知無常無我,證入
法性
 有依空立
正思惟──正確的思考
 (又譯正志、正欲)
 對正見作更深入的思惟
 從理智方面說,是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
考,達到更深的悟解
 從情意方面說,這是經思考而立意去實踐
 有正見,定得正信,有正信,定有要求實
踐的意向
正見、正思惟
 正見是認知面,正思惟是意向面,二者密
切交相作用
 例如:見解決定情緒,情緒邊偏執影響見
解
 有正見的,一定成就正信;有正信的,一
定有要求實踐的意向
正精進─離惡行善的正當努力

(四正勤 )
 已生惡令斷滅
 未生惡令不生
 未生善令生起
 已生善令增長
已生惡令斷滅?






取代
觀過患,生慚愧
轉移
慢下來
強力壓制
──中阿含經、中部
以五根、五力顯示正精進的作用
八支聖道相續發展,相依共存
 從修行的目標說:正定才能離惑證真,而要得
正定,應先修正見到正念
 從修行的先導說:正見是德行的根本(知見指導
行為,從行為中完成知見,知行統一)
 以正見為首,以正念、正精進為助而修

──佛法概論
八支聖道相續發展,相依共存
 開始修習時,不免
依序開展,次第引
生
 其整體性與關連性
不可忽略
 純熟時,每一道支
可以同時存於心中
三學展轉增上
戒
慧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見
正思惟
定
正念
正定
修學方法簡繁說
三學
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
八正道
 正見
 正確的知見
 正思惟
 正確的思考
 正語
 正確的語言溝通
 正業
 正當的身體行為
 正命
 正當的經濟生活
 正精進
 離惡行善的正當努力
 正念
 純正的專心一意
 正定
 純正的禪定
迴向
為眾生而學,為眾生而證,
一切福慧功德,回向法界,
回向眾生
──印順導師
慈心四願








願他(眾生)平安
遠離危難
願他(眾生)平靜
遠離心苦
願他(眾生)健康
遠離身苦
 願他(眾生)善自珍重
 內樂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