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室的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邓建军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新生儿病室的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邓建军

新生儿病室的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邓建军
内 容 提 要
一 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性
二 VAP目标性监测
三 PICC目标性监测
• 医院感染监测
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
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
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
科学依据。
• 目标性监测
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
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
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广谱抗生素
交叉感染
乳汁吸入
低体重与早产儿、高危新生儿
住院时间因素
其它
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1、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
2、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新生儿血清免
疫球蛋白主要来自于母体,自身合成的很
少基本测不出。
3.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下
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广谱抗生素
新生儿病房尤其是NICU内的新生儿均为
高危重症儿,常需使用抗生素,有研究报
道新生儿病房抗生素的使用率达100%。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且疗程长
、剂量大,从而极易造成正常菌群紊乱
、耐药菌株增长、细菌变异、二重感染
的发生,导致院内感染率发生的增加。
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交叉感染
侵入性操作增加
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
病房环境污染
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乳汁吸入
由于乳汁在吞咽时或在咽部排
空时间延长,使乳汁被吸入呼吸道所致
吸入肺部感染;也可是由于呕吐、溢乳
或胃食道返流所致乳汁被吸入而致肺部
感染。
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低体重与早产儿、高危新生儿
高危新生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
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低体重儿:体重<2500g。
早产儿:28足周≤胎龄≤37足周。
母亲疾病史、母孕史、分娩史、新生儿。
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住院时间因素
–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住院时间长短有关,住院
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 住院10天以上的新生儿感染率甚至可以达到
20%以上。
– 降低平均住院日可降低医院感染率。
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
其它
病房布局不合理,面积较小,床位多,病
人的密度高,流动人员较多等,也增加了新生
儿院内感染的机会。
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回顾
一、2009年3月17日到19日,天津市蓟县妇
幼保健院被指发生新生儿感染事件。有6名患儿
转院至北京儿童医院。根据北京儿童医院对3名
发病患儿血培养检查,均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其中两名结果为阴沟肠杆菌。
经调查:该院的新生儿暖箱污染严重,清
洁消毒不彻底。该院新生儿吸氧所用的湿化瓶
没有更换,消毒液浓度也不合格。该院医务人
员严重缺乏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
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回顾
二、 200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院新生儿科9名新生儿相继出现发热、心率加快、肝脾
肿大等临床症状,其中8名新生儿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
血相继死亡,1名新生儿经医院治疗好转。
经调查:发生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新生儿科在建筑
布局、工作流程、消毒隔离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新生
儿科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不合理,人流与物流相互交叉
;对部分新生儿使用的物品和器具采用了错误的消毒方
法;医务人员没有规范地进行手卫生;用于新生儿的肝
素封管液无使用时间标识等。据对部分医务人员的手、
病房物体表面、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和奶嘴、新生儿暖箱
注水口等进行检测,发现细菌超标严重,有金黄色葡萄
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明显污染。
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回顾
三、1993年3月,某市人民医院的14名新生儿被柯
萨奇B族病毒感染,其中10名新生儿死亡。经调查是由
一名感染柯萨奇B族病毒且发病的产妇将病毒携带入院
,感染其婴儿并染及同居一室的其他产妇和新生儿,
造成暴发流行。
据调查:该院医护人员无菌观念淡漠、消毒隔离
不严、科室制度执行松懈(甚至有人多个婴儿共用一
个奶瓶喂奶),以及探视制度不严等等,与本次新生
儿感染的暴发流行都有一定关系。
定义
• 院内获得性肺炎 (HAP)
– 发生于入院48小时后的肺炎
– 入院时不处于潜伏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 经气管插管或切开进行机械通气48~72h 后发
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
概况
发病率
VAP的发病率为8~28%。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VAP的累积发病率显著增加。意大利23个ICU联合进行的
研究显示,724名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 重症患者中,
VAP的发病率在机械通气的第一天为5%,而在第30天时
上升至69%,VAP的日发病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的基础
疾病、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和使用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概况
死亡率
VAP的粗死亡率(crude mortality)为24~
76%,远远高于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死亡率
(1~4%)。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患者若合
并VAP将使其粗死亡率升高至原来的2~10倍。
Fagon等的研究显示,VAP的归因死亡率超过25%,
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2.0;而由铜绿假单胞菌和不
动杆菌导致的VAP,其归因死亡率为40%,死亡的
相对危险度为2.5。
概况
• 第二位的院内感染
– 占所有ICU感染的25%
• 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 死亡率33-50%
• 诊断方法不一
• 多重感染发生率高
– 革兰阴性杆菌占绝大多数
• 抗生素耐药增加了治疗难度
病原体
• 通常由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导致
– 肺炎克雷伯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
– 不动杆菌
•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最常见的革兰氏
阳性菌
• 多重耐药病原体常见
• 厌氧菌不常见
发病机制
•
•
•
•
•
与多种因素有关:
呼吸道及全身防御机制受损
胃十二指肠定植菌逆行移位
吸入
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 ,BF) 形成
呼吸道及全身防御机制受损
• 建立人工气道 ,直接损伤咽喉部,且跨越了
咽喉部这一重要的屏障,使气道的自然防御
功能破坏,削弱气道纤毛清除系统和咳嗽机
制,使口咽部和下呼吸道屏障功能直接受到
损害。
• 外界细菌可直接侵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经鼻插管易并发鼻窦炎和鼻炎,增加下呼吸
道吸入和感染机会。
呼吸道及全身防御机制受损
• 气管插管后,上气道分泌物沿着气管插管外
壁积成在气囊上方形成黏液糊,不断少量的
黏液糊通过气囊和气管壁之间的微间隙流向
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导致VAP。
• 在各种严重疾病和创伤时可使患者全身的防
御功能降低和受损,则局部气道的防御功能
也必将受到影响,易致VAP 的发生和发展。
胃十二指肠定植菌逆行与移位
• VAP 患者胃腔成为G- 杆菌特别是肠杆菌科
细菌的定植场所,胃腔内肠杆菌科细菌常逆
向定植于口咽部,根据病原菌的表型分析表
明,VAP患者中存在胃腔自下呼吸道的感染
途径,且证实了细菌从胃到鼻咽的逆行传播
是VAP 的重要发生机制。
胃十二指肠定植菌逆行与移位
• VAP 的发生同时与制酸剂的使用有关。预
防VAP 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通常预防
性的使用H2 受体阻断剂或抗酸剂,使胃液
碱化,消除了酸性胃液的杀菌作用,增加了
胃内G- 定植的危险性,使细菌通过胃肠蠕动
,增加口咽部细菌的定植,进而可以进入下
呼吸道引起感染。
吸入
• 吸入带菌气溶胶是VAP 的另一发病因素,医院环境
致病菌多,浓度高,尤其是医护人员的手和衣服。
• 医疗器械特别是消毒不严密的呼吸设施,如:吸氧
管道、湿化瓶与雾化器、呼吸活瓣与呼吸机管道
均可成为致病菌的来源及其传播途径。呼吸机气
路管道细菌污染定植作为VAP 的一个重要因素而
受到人们的关注。
吸入
• 同时微生物覆盖的鼻咽部、胃肠道或者带
导管的支气管道附近的气管分泌物的吸引
进入正常无菌的下呼吸道对迟发性VAP 的
发生起重要作用
细菌生物被膜(BF) 形成
• 气管导管表面的细菌大多来源于口咽部或胃肠定
植和外界病原体的直接接种。
•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内的气体和液体流动,吸痰
时吸痰管机械碰撞可导致BF 移动,堆积或脱落,易
使这种含有大量细菌的BF 碎片脱落进入下呼吸道
。这些BF中的细菌可间隙性向气管内释放,成为一
个向气管或支气管内接种高浓度细菌的来源,是引
发VAP反复发生和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诊断的金标准
• 肺组织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显示炎症反
应及发现相应病原微生物是VAP 的诊断的
“金标准”。但该诊断标准在临床上应用
十分困难。
临床诊断
•
•
•
•
•
•
新出现的或进行性的胸部X 线浸润阴影加
发热:体温> 38 ℃
血WBC 升高或降低
脓性分泌物
气道吸引物非定量分析分离出病原菌
缺点-特异性相对不足
院内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方法
侵入性
唾液污染
胸穿
经胸肺穿刺吸引
开胸肺活检
气管内吸引, 防污染毛刷
,肺泡灌洗
103 – 106 cfu
咯痰
107 cfu
VAP防控措施
• 医院应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纳入医疗质量
管理。
• 新生儿科制定呼吸机使用指征、使用过程、医院感染相关
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并有相
应的管理责任制。
• 新生儿科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
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标准操作规
程和要求。
•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及护理部门督促临床科室严
格执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
VAP防控措施
• 开展呼吸机相关诊疗工作的有关部门,应配备足够数量、
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
•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
• 医务人员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病原体的
主要传播途径和相应隔离措施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接触隔
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 医务人员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VAP防控措施
• 应定时进行口腔卫生护理,至少每6-8h一次,尤其对经口
气管插管的患者。
• 实施肠内营养时,应避免胃过度膨胀,宜采用远端超过幽
门的鼻饲管,注意控制容量和输注速度;条件许可时应尽
早拔除鼻饲管。
• 多重耐药菌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
重耐药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PDR-AB)、耐碳青霉
烯肠杆菌科细菌(CRE)等感染或定植者,应采取接触隔
离措施。
• 应规范人工气道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不宜常规使
用口服抗菌药物进行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避免为预防呼
吸机相关肺炎而常规给予全身静脉使用或呼吸道局部使用
抗菌药物。
VAP防控措施
•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指征。对于需要辅助通气患者
,应尽量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V)。
• 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可增加肺炎
的风险。短期内(2周)不能撤除人工气道的患者
,宜尽早选择气管切开。
• 插管时间可能超过72h的患者,宜选用带声门下分
泌物吸引的气管导管。
• 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一次
,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同时要尽量避免拔
管后再插管。
VAP防控措施
• 应定时抽吸气道分泌物。当转运患者、改变患者体位或插
管位置、气道有分泌物积聚时,应及时吸引气道分泌物。
• 可采用开放式吸痰。对于部分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
或定植,以及疑似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宜采用密
闭式吸痰装置。
• 抽吸气道分泌物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
程,每次吸引应充分。连续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不应频
繁更换呼吸机管路,宜每周更换1次。如有明显污染或功
能出现障碍,则应及时更换。
• 呼吸机管路集水杯中的冷凝水,应及时倾倒,操作时要谨
慎,避免冷凝水流入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管路上的湿化器或
雾化器内。
VAP防控措施
• 应在管路中常规应用气道湿化装置,但不应常规使
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湿化液进行湿化。加热湿化器内
添加用水,应为无菌水。
• 雾化器应一人一用一消毒。雾化器内不宜添加抗菌
药物。
• 不应常规使用细菌过滤器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呼
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或疑似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
,可使用细菌过滤器防止病原体污染呼吸机内部。
VAP防控措施
• 使用中的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应保持清洁。有明显污
染、遇感染暴发或耐药菌流行时应消毒。
• 无菌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接触患者粘膜的物品应一人
一用一消毒。中度和高度危险性医用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
、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宜由消毒供应中心(
CSSD)集中处理。
• 对呼吸机内部不必进行常规消毒,除非有明显污染。
• 麻醉机应使用细菌过滤器防止病原体污染麻醉机内部,应
按照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进行适当的卫生处理。加热湿化
器和活瓣应一人一用一更换,管道应一周一更换,污染或
功能出现障碍时应随时更换。当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后用
于下一位患者之前应更换过滤器和管道。
• 患者周围环境中频繁接触的物表,如床头桌、床栏杆、呼
叫按钮等,应常规清洁消毒。
PICC
• 经外周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静脉输液的一种管道
,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避免了化疗药物的外
渗,解决了血管条件差和长期输液治疗病人的输液难题。
• 减少了化疗相关静脉炎和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
• 能够快速大量的补液,是临床上危重患者抢救及患者营养
支持的重要途经。
• PICC技术的革新、发展、普及,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高
效率、舒适安全的输液方发,成为公认的最佳长期静脉输
液途径之一。
PICC的弊端
并发症
•
•
•
•
血栓
静脉炎
导管堵塞
血流感染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
•
•
•
•
导管留置的时间
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
无菌操作技术
置管技术
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导管相关性感染
• 局部感染
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流脓,范围在2cm以内
• 隧道感染
感染症状沿导管插入方向延伸超过2cm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发热、寒战,可以从导管和血培养中分离出相同
的病原菌,并除外其他感染源
PICC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严格参照执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 2010年11月29日)
监测方法
采用主动监测,由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
报告相结合。
新生儿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填写新生儿病房日志和月报表。
• 日感染发病率
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日感染发病率=
×1000‰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
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
• 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总器械使用率
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总器械使用率=
×100%
• 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
不同体重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1000‰
不同体重组新生儿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1000‰
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
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我院VAP资料
• 近两年VAP千日发生率
≤1000g:
0‰~90‰
1001~1500 g: 0‰~250‰
1501~2500 g: 0‰~117‰
>2500g:
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