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章选择题练习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七、八章选择题练习

Slide 1

7.1.  ,  ,  三种放射性都能使气体带电离,但电离能力不同,若按由强到弱
排列其次序是:
A.  ,  , 
B. B . ,  , 
C.  ,  , 
D.  ,  , 


Slide 2

7.2.  ,  ,  三种放射性都有贯穿物质的本领,但大小不同,若按由大到小排
列其顺序是: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7.3. 在自然界中一些元素的同位素能够自发的产生放射性衰变产生放射性
衰变的一般原因是:
A.质子和中子都是不稳定的
B.这些同位素原子核的结合能较大
C.这些同位素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较小
D.原子核内质子与质子间的静电斥力作用
7.4.放射性同位素有天然的和人工的两类,其中
A. 天然的轻、重核都有,人工的多为重核
B.天然的多为重核,人工的轻、重核皆有
C.天然的多为轻核,人工的可任意选择
D.人工的多为重核,天然的可任意选择
7.5.  , T ,  都是反映原子核衰变快慢的物理量,因此三者之间有下列关系
A.   0 .693  0 .693 
B.   0 .693  0 .693 
T

T

C.

 

0 . 693



 0 . 693 T

D. T



0 . 693



 0 . 693 


Slide 3

7.6衰变常数
,半衰期 T 和平均寿命
都是反映核衰变快慢的
物理量,各量大小同衰变快慢的关系是:
A.  和 大衰变快,而 T大衰变慢
B.  和T大衰变快,而
 大衰变慢
C. 大衰变快,而  和T大衰变快
D.  和 T大衰变快,而
 大衰变慢
7.7. 核素的半衰期是10分钟,这种核素的原子经过50分钟之后仍存在的几率
是多少?
A.1/5
B.1/10
C.1/16
D.1/32
7.8.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是: N  N 0 e   t ,公式中代表的物理意义是:
A. t时刻衰变掉的核数
B.t=0时刻的核数
C.t时刻尚未衰变的核数
D.t时刻子核的数目
7.9.已知某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为2年,则经8年衰变掉的核数目是尚存核数的
A.5倍
B.10倍
C.15倍
D.20倍
238
7.10.1克铀 92 U 在一秒钟内发射出1.24×1024个а粒子,则其半衰期为
A.3.4×1019秒
B.1.4× 1017秒
C.2.0× 1017秒 D.4.9× 10-18秒
7.11.钍 Th 的半衰期近似为25天,如果将24克Th贮藏150天,则Th的数量将存留
多少克?
A.0.375
B.0.960
C.2.578
D.12
234
90


Slide 4

7.12原子核   衰变所生成子核的质量数A,电荷数Z和在周期表上的位置与母
核相比
A.A增加1,Z增加1,在周期表中后移一位
B.A不变,Z增加1,在周期表中后移一位
C.A减少,Z不变,在周期表中位置不变
D.A不变,Z减少1,在周期表中前移一位
7.13.原子核  衰变所生成子核的质量数,电荷数和周期表上的位置与母核相

.
A 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在周期表中前移两位
B.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增加2,在周期表中后移两位
C. 质量数增加4,电荷数减少2,在周期表中前移两位
D. 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在周期表中后移两位
7.14. 238
U 最后衰变成 Pb ,总共经过多少次衰变?
92
A.6次
B.8次
C.26次
D.10次
7.15.在 衰变过程中,若  粒子质量为 m a ,反冲核质量为 M r ,则衰变能为
和  粒子动能 E d 有下述关系:
m
ma
E  E (1 
)
A. E d  E a (1 
B
)
M
Mr
.
M
Mr
E

E
(
1

)
)
C. E a  E d (1 
D.
m
206
82

a

d

a

r

r

d

ma

a

a


Slide 5

234

4

238
He
U =232.03714u, 90Th =228.028726u,
7.16.已知有关核素的质量为
=
2
92
238
4.002603u,则 92 U 发出的粒子的动能为
A.0.54 MeV
B.5.41MeV C.5.32MeV
D.0.53MeV
7.17.设子核质量为M,a粒子质量为 m a ,当母核放出能量为 E a 的粒子而衰变
时,反冲核的动能可表示为
2
ma
E

E
(
1

m
/
M
)
A.
B.
E 
Ea
a

a

M
E  ma Ea / M

2
E  ma Ea / M
C.
D.
7.18.全面考虑  衰变,衰变后子核在周期表上的位置同母核相比:
A.向前或向后移一位
B.向后移一位
C.向前移一位或不变
D.向后移一位或不变
7.19.  衰变后的子核和衰变前的母核是:
A.同质异能素
B.同量异能素
C.同中子数
D.同位素
7.20.在  衰变中,从能量或静止质量角度考虑,能发生  衰变和K俘获的关系
是:
A.能发生 必能发生K俘获
B.能发生  不一定能产生K俘获
C能发生 K俘获必能发生
D还要考虑其它条件,才能判断
7.21.发生   衰变的条件是:







Slide 6

A. M ( A , Z )  M ( A , Z  1)  m e B.

M ( A , Z )  M ( A , Z  1)  m e

C. M ( A , Z )  M ( A , Z  1) D. M ( A , Z )  M ( A , Z  1)  2 m e
7.23.已知 Be 的原子量为7.016290, 37 Li 的原子量为7.016004,从能量角




A.能发生 ,也可能发生K俘获
B.仅能发生
衰变


C.仅能发生K俘获
D. 仅能发生 衰变
3
3

H  H   
H  2 He   衰变的正确表达式
7.24.试选出下列
1
A. 3
B.
3

7
4





3
1

1

H  2 He  

 e

3
1



3
2

e

H  2 He  
3



 e

 D.
C.
7.25.;利用中微子假设解释 粒子连续能谱的过程中所考虑的主要物理
规律是:
A.能量和动量守恒
B.角动量守恒
C.守恒定律
D.宇称守恒

7.26. 衰变中的内转换电子产生的原因是:
A.核放出的 射线使原子壳层中的电子被击出

B.和的电磁场与壳层电子的相互作用而释放电子
C.由壳层电子跃迁产生的 射线再将壳层中的另一电子击出
D.同俄歇电子产生的原因相同


Slide 7

7.27.下列元素中,最重的稳定核为:
A.铀(92U)
B.铋(83Bi)
C. 铅(82Pb)
D.镭(88Ra)
7.28.母核经历放射性衰变,子核的质量数
A.总是比母核质量数小
B.总是比母核质量数大
C.永不比母核质量数小
D.永不比母核质量数大
7.29.在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各种过程中,下列过程可产生俄歇电子:
A.  和  跃迁
B.K俘获和 

C.K俘获和内转换(内变换)
D.内转换和 
7.30.以下五个实验: (1)χ射线;(2)内转换;(3)康普顿效应;(4)光电效应;(5)
俄歇电子,问哪两个实验可证实俘获过程的存在?
A.(1),(2)
B.(4),(2)
C.(1),(3)
D.(1),(5)
8.1. 历史上利用加速器所加速的粒子实现的第一个人工和反应是:
7
4
A. p  3 Li  2 2 He 为吸能反应
B.   147 N  178 O  p 为放能反应
7
4
C. p  3 Li  2 2 He 为放能反应
D. p  Li  2 He 为吸能反应
8.2. 历史上利用天然放射性所产生的第一个和反应过程是:
14
17
A. 14 N ( , p ) 17 O 为放能反应
B. 7 N ( , p ) 8 O 为吸能反应




7
3

7

4
2

8

C. 3 Li ( p , a ) 2 He 为放能反应
D..3 Li ( p , a ) 2 He 为吸能反应
8.3. 核反应过程中动量守恒,下述哪一种描述是正确的?
7

4

7

4


Slide 8

A.反映前后体系动量矢量和均为零
B.只在质心系守恒,在实验室不一定守恒
C.在质心系任何时刻均守恒,且永为零

D.只在实验室系守恒,在质心系没有意义
8.4核反映截面  虽有面积量纲,但同原子核的几何截面是完全不同的物
理量,二者相比
A.  既可大于,也可小于几何截面,

C. 一定大于几何截面。
不同
8.5吸能核反映中,E阈 > Q

D. 和几何截面数量级,但数值
是由于

A.系统动量必须守恒,反映后系统有动能
B.入射粒子必须进入靶内需要能量
C.是吸能反映,需提供能量
D.某重尚不清楚的物理原因

B  一定小于几何截面


Slide 9

Be  1 H  5 B  0 n

8.6在核反映

9
4

1

9

A.0

B.1.66MeV

1

中,反映能为-1.84MeV,入射质子的阈能为
C.4MeV

D.2.04MeV

8.7用能量为1.51MeV的氘粒子引起反映,11B(d,a)9Be 在
粒子能量为 6。37MeV则反映能为

A.6MeV

B.8.03MeV

C.4MeV

  90

的方向测得

0

D.4.03MeV

8.8已知2H,3H,和4He的平均结合能为1.11MeV,2.83Mev和7.07Mev, 则反映
2

H  H  He  n
3

A.3.13MeV

的反映能为

4

B.-3.13MeV

C.17.56Mev

D.-17.56MeV

8.9若一个核反映过程中,其反映能 Q为零,则此过程
A.不可能产生

B为弹性散射

C入射粒子与靶核反映后运动状态不变
D.入射粒子与出射粒子的动能相等
8.10在(p,n)型核反映中,如果中间核为
10

13

A. 5 B , 6 C

B

13
6

10

C, 5B

15
7

,则此反映中靶核与生成核分别为

N

C

14
6

14

C, 7N

D

14
7

14

N, 6C


Slide 10

8.11在核反映: N  
14

A.17O

B. 17F

 p Y
A

中的 AY

C. 18O

应是
D. 15N

8.12核反映光学模型使用来描述独立粒子阶段的理论,为了描述入射粒子
与靶核的作用,理论上采用一个复数位阱,其中
A.虚部表示散射,实部表示吸收,

B虚部表示散射,实部表示透射

C.虚部表示吸收,实部表示散射

D.虚部表示透射,实部表示散射

8.13就一般情况而言,核反映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
A.独立粒子阶段,复合核阶段,最后阶段

B. .独立粒子阶段,复合系统阶段,最后阶段
C. .独立粒子阶段,复合系统阶段,最后核衰变阶段
D. .独立粒子阶段,复合核阶段,最后核衰变阶段
8.14 粒子轰击

10
5

B

13

生成137 N 和 x粒子, 具有放射性,放射出 y粒子并生产 6 C

和中微子,则x粒子和y 粒子分别是
A.中子和正电子

B。质子和中子

C. 质子和电子

D。电子和中子


Slide 11

8.15核裂变过程所产生的裂片,因含过多的中子而具有放射性,它们是通
过下列途径达到稳定核的
A.  ,  ,  衰变
C.放射中子,

B.放射中子和质子以及


衰变和

 衰变

 跃迁

D.瞬发中子,缓发中子、和  衰变
8.16已知反应堆中,每生产一代中子所需时间  0 . 1秒,若反应堆中的中子
倍增系数K=1.06,则反应堆中的中子数增大到106倍,所经过的时间间隔
A.0.1*106 秒

B.0.6 秒

C.2.37 秒

D.23.7秒

8.17设中子倍增系数K=1.05,若链式裂变反映中第一代中子数是1000,求第
五代中子数。
A.1050

B.1216

C.1629

D.1276

8.18在一个235 U 吸收一个漫中子后发生的裂变过程中所放出的能量约为
(MeV);
A.8

B.100

C.200

D.931

8.19利用热中子轰击235U 发生裂变,其裂变裂片的质量数为下列哪一组几
率最大?


Slide 12

A.118,118

B.72,162

C.96,140

D.118,72

8.20在反应堆中,为使快中子变为热中子所采用的减速剂有:
A.镉,硼等

B.水,重水,石墨,氧化铍等

C.水,重水,铅等

D.水,重水,混凝土等

8.21为了使反应堆正常运转,必须设置控制系统,其控制棒用下列材料制
成:
A.石墨,氧化铍等

B.铁,铅,氢氧化物等

C.镉或硼等

D 钢筋混凝土等

8.22太阳内部进行氢链式反映如下:
1
1

H  1 H  1 H   1 e   e  0 . 42 MeV

2
1

H  1 H  2 He   e  5 . 49 MeV

3
2

He  2 He  2 He  2 1 H  12 . 86 MeV

1

2

1

0

3

3

4

1

将三式和起来表为
4 1 H  2 He  2  1 e  2  e  2 
1

4

0


Slide 13

即反映结果是将四个 11 H
A.18.77MeV

合成一个

4
2

B.20.26MeV

He

,这个过程放出的能量是:
C.37.54MeV

D.24.68MeV

8.23要使氢原子核发生核聚变反映时,所需要的温度的数量级至少应为
A.104K

B. 105K

C. 108K

D. 1012K

8.24对于核聚变下列看法是不正确的
A.聚变材料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应用加速器加速粒子来获得能源是行不同的。
C.实现受控热核反应,提高温度和解决巨变物约束问题是主要的困难
D.两个氘核聚变时放出的能量比一个铀核裂变放出的能量还要大
8.15D---T 聚变与铀核裂变放出的能量若以每个核子平均放出的能量相比,
前者约为后者的
A.2倍

B.4倍

C.4*102倍

D.0.4倍


Slide 14

选择九













9 .1第一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是
A. 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光子
9 .2奇异粒子的特点
A.协同产生,单独衰变;慢产生,快衰变
B.协同产生;单独衰变;快产生,慢衰变
C.协同衰变,单独产生;慢产生,快衰变
D.协同产生,单独衰变;快产生,慢衰变
9.3目前粒子物理中,所谓稳定粒子是指
A.具有不衰变同位素存在的粒子
B .没有外界影响时,自身稳定的粒子
C.稳定粒子和弱衰变粒子的总称
D.凡不通过强作用衰变的粒子


Slide 15

9.4下列几种粒子是人们最早认识的粒子

A.质子、光子、  子, 0超子
B. 中子,电子,  介子,K0 介子
C .质子,中子,电子,光子
D.
电子,光子,中微子,反中微子
9.5下列四组粒子中,哪一组完全是奇异粒子?
 0 0
A.
,K ,
B.v,e-, _

C.n,  , 0
0



D
,. 
9.6目前粒子分类轻子、介子和重子其含义是
A。按粒子质量大小
B。按发现的时间早晚
C.按参与相互作用和自旋
D.按带电情况
0


Slide 16

• 9.7J/  粒子的主要特征是
• A.静止质量大于一般共振态粒子,而寿命也比共振态
粒子短
• B.静止质量大于一般共振态粒子,而寿命也比共振态
粒子长103~104倍
• C.所带电荷为零
• D.重子数B为零
0


n  
• 9.8反映
• A.属于强相互作用
• B属于弱相互作用
• C.属于电磁相互作用
• D.是不能实现的
• 9.9对强、电磁和弱相互作用其力程依次为
• A.10-10m.  和10-15m
B.10-15m,  和<10-17m


Slide 17

• C.10-13m,有限距离和<10-15m
D.10+8m,有限距离和
10-20m
• 9.10可参与所有四种相互作用的粒子是

 介子
• A.电子
B.光子 0
C.
D.中微子


• 9.11试判断 p    e e
过程中的电荷Q,重子
数B,自旋J,轻子数Le中哪三个量都不守恒?
• A.Q,J,Le 
B.Q,J,B
C.J,B,Le
D.Q,B,Le
• 9.12揭示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的实验事实是
• A.C-P 疑难
B.深度非弹性散射
• C.   
之迷
D.奇异粒子的发现
• 9.13 J/  粒子的质量为3100MeV,自旋为1,参与强作
用,所以它是


Slide 18

• A.中子
B.规范粒子
C.介子
D.稳
定粒子
• 9.14即参与强相互作用,又参与电磁和弱相互作用的粒
子只有
• A.强子
B.重子和规范粒子
• C.介子和轻子
D。介子和规范粒子
• 9.15试根据奇异数规律,判断下列过程是强作用还是弱
作用


0

p




 
 
• (1)
(2) 
• A.(1),(2)皆为强作用
B.(1),(2)皆
为弱作用
• C.(1)为强作用,(2)为弱作用
• D.(1)为弱作用,(2)为强作用

0
• 9.16在   p  
衰变后,前奇异数的变化为
• A.  s  1
B.  s  0
• C..  s  2
D.  s  1 / 2


0

0


Slide 19






9.17在
中下列哪些量不守恒
A.电荷数Q
B.奇异数S
C.重子数 B
D.轻子数L
9.18下列四组物理量中,哪一组是遵从代数相加(即相加性
守恒定律)规则的
A.同位旋,电荷数,重子数
B电荷数,重子数,轻子

C.轻子数,宇称,角动量
D。奇异数,重子数,宇称
9.19首次从实验上证实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是
A.    之迷,由杨政道,杨振宁完成
B .    之迷,由吴键雄完成
C极化60C  衰变,由吴键雄完成
D.极化60C 衰变,由丁肇中完成
pn





0




Slide 20

• 9.20奇异数守恒遵循的运算规则是
• A矢量相加
B相乘
C相除
相加
• 9.21按三味夸克模型,质子p,和介子 




• A.p=(udd),   ( d u ),   ( u d ) *





• B.p=(uds),   ( s u ),   ( u s )

D代数


的组成如下



• C.p=(uud), 







 ( u d ), 




 ( s d ), 



 (d u )




• D.p=(uss), 
s)
• 9.22根据夸克(层子)模型,现认为强子中含有的夸克
(层子)数为
• A.1或3个
B2个
C.2或3个
D.3个
 (d


Slide 21

• 9.23按夸克模型,组成中子的夸克是

• A(udd)
B (uud)
C(uds)
D(uud )
• 9.24四味夸克模型中上璨夸克的提出是由于下列粒子的
出现:
• A.共振态粒子
B  粒子
• C W
, Z0 粒子
D J/  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