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芯華同學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許芯華同學

Slide 1

拍紀錄片的護士
顧景怡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四室四A 許芯華 D91060561


Slide 2

遺落的珍珠—蘭嶼
• 蘭嶼位於臺灣東南方,屬熱帶海洋性
氣候,高溫多雨。
• 舊稱紅頭嶼,因盛產蝴蝶蘭之故而更
名為蘭嶼鄉 ,是個古老的火山小島,
地質則以安山集塊岩為主。
• 蘭嶼島上有六個雅美聚落:紅頭
Imorod、漁人 Iratay 、椰油 Yayo 、朗
島 Iraraley 、東清 Iranumilek、野銀
Ivarinu ,每一部落都是一個自主的單

• 現有總人口3094人,其中90%為雅美族
人。
資料來源:http://lanyu.taitung.gov.tw/,蘭嶼資訊網


Slide 3

蘭嶼的食衣住行
• 作為主食的作物有水芋、山芋、甘薯、小米等。副食主要是
魚類。
• 傳統的雅美服裝形式簡單,男子通常僅著一丁字褲,婦女著
附有兩繫帶的方布為裙,上身或著胸兜,或著一背心狀的上
衣。
• 一個傳統的家包括三個主要的建築:主屋、工作房、涼台。
• 蘭嶼對外交通以空運為主,開元港為本鄉唯一對外港口,道
路有環島公路(東八十線)及橫貫公路(東八十一線)

資料來源:http://lanyu.taitung.gov.tw/,蘭嶼資訊網


Slide 4

沒有飯吃的人—張淑蘭(希。雅布書卡嫩)
生長在蘭嶼傳統雅美族家庭的淑蘭,跟一般的雅美族年輕族
人一樣,國中畢業就離開蘭嶼到台灣本島求學。她進入了台中市
的護校學習。
二十二歲時,淑蘭結束學業,帶著許多理想及抱負回到蘭嶼
擔任衛生所的護士。
之後,接到主管的派遣,淑蘭接下開拓
蘭嶼衛生所居家護理業務的責任,再度回到
台灣本島接受居家護理的訓練。
結束在本島的訓練,淑蘭回到蘭嶼開始
推廣居家護理,將她在艾修女身上感受到的
愛在蘭嶼繼續蔓延。


Slide 5

大自然中的惡靈哲學
在蘭嶼有這樣一個傳說,人老年或是生病就是被惡靈纏身,
因此才會死亡,惡靈在山中也在海中,在一草一木、一呼一吸、
舉手頭足間都存在。這觀念是從達悟祖先流傳下來的,是為了與
自然永續共存的習慣。
達悟老人認為自己身上有惡靈、有晦氣,會影響下一代的成
長甚至使他們染病,當他們自覺年紀到了時,便請兒女搭蓋一間
臨時屋〈地下屋〉,從此在那終老。


Slide 6

選擇生命被看見—面對惡靈
紀錄片《面對惡靈》說的是在達悟族傳統禁忌和現代醫療
觀念下之蘭嶼老人的處境。
在淑蘭還沒完成護理訓練回到蘭嶼之前,達悟人傳統觀念
中,將生病試為惡靈附身,並且認為照顧病人或是老人就會招
惹惡靈上身。
一位得肝癌的中年男子,某次因為身體疼痛不已而罵髒話,
但得到的不是家人的安撫卻是父親丟過來的木頭,因為父親認
為他被鬼附身,想藉此驅鬼。
有時族人知道淑蘭去探視病人,甚至還會要求她不要把摩
托車停在他們的家門口,彷彿摩托車也被惡靈附上一樣。


Slide 7

老人是神的寶貝
Ya Yo Yi,這句話是許多蘭嶼老人唯一想送給
淑蘭的話。
淑蘭說:「我很喜歡老人的臉啊、手啊、腳啊,
就好像經歷了很多事情,不用特別說明從老人身上
的紋路就知道他們經過時間淬煉,一生的歷史。」

淑蘭自己並無意改變或破壞傳統文化的價值,
僅是希望改善老人的生活和健康品質。
透過《面對惡靈》讓外界瞭解、尊重蘭嶼老人
對自身文化重視與堅持,對生老病死的泰然與順服,
,明白蘭嶼老人希望藉由分離,換取子孫們的平安
健康。


Slide 8

在廢墟中工作
一包印鑑、一本存摺、
收支明細表、一間連洗手間
都沒有的棄置海砂屋—這就
是蘭嶼鄉居家懷協會的開始。
歷經數次的搬遷及歷屆
的總幹事的努力,協會從當
初草創的兩個人到現在已擁
有62位志工,正式服務過2000
個個案。


Slide 9

生力軍出現—綠色天使奇蹟

在蘭嶼,這群主要由中年志工家庭主婦組成的綠衣志工隊伍,
像是個奇蹟。除了要破除禁忌照顧老人外,她們不僅要面對服務
初期老人和家屬的抗拒,部落中也會出現質疑挑釁的聲音,甚至
連回到家時自己的先生都反對。
志工媽媽常用「學習」二字含蓄地說自己的服務工作,但其
實,無論對志工還是對蘭嶼的阿公阿嬤而言,都是在「學習」。


Slide 10

遇挫—在家鄉傳教最難
「很多人都說我對志工太好,但我總覺得自己對他們不好。」
一提到志工的問題,淑蘭總有些些的激動,像是要捍衛自己的寶
貝一般。

因為文化觀念的不同,在蘭嶼做事情很難得到族人肯定。在
部落中突然出現這樣的組織,族人對志工很直接反應地許多負面
的聲音。但在一片風雨飄搖中,志工和淑蘭讓族人一再地刮目相
看。


Slide 11

越過惡靈—轉換及未來
過去淑蘭也曾強烈的質疑族人,漸漸地,她選擇尊重自己的
文化,慢慢摸索在傳統文化和現代醫療觀念間取得平衡的方法。
完成新一部紀錄片--《最後的別宿》之後,
淑蘭現在在花蓮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
當學生,她想跳脫之前的框框停下腳步歇息、
思考。
她說,她四十歲時還要開個老人攝影展,
並且在蘭嶼能有個符合蘭嶼老人需求的老人
聚會所。


Slide 12

感動及祝福—我的感想

行動不便、臥床、長褥瘡,這像是預告蘭嶼老人死亡的三部
曲,因為出現了淑蘭而完全改善了。
在這本書中,我感受到淑蘭的無限的勇氣及蘭嶼老人對小孩
的愛,之前我也有過照顧老人的經驗,剛開始的恐懼、擔憂到後
期老人的信賴、關愛,我其實覺得或許,我獲得的遠比給予的多,
這些體驗讓我更有信心再前進。
1997年,對蘭嶼老人和張淑蘭似乎是命定的
一年,當年七月正式開始在蘭嶼推廣的居家護理,
改變了他們彼此的生命。
現在,淑蘭及蘭嶼老人們都正為下一步繼續
付出,我在此衷心祝福她們順利。


Slide 1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