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国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行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国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将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通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国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行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国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将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通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Slide 1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2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3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4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5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6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7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8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9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10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11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12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13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14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15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16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17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18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19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20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21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22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23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24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25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26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27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28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29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30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31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32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33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34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35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36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37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38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39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40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41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42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


Slide 43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
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案例分析

完成本章学习后,您应该能够:
1 掌握经济与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2 懂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3 认识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与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经济
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因
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
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条件。
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
人的劳动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条件。
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人
们通过交换活动发生联系,进入直接生产过程,产品
出售后,进入人们的个人消费。
经济是指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的总
和,它们构成这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一词首先出自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
《经济论》一书,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中

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有“经邦”和“济民”、“经国”
和“济
世”之意,是“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
“治
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
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
济之道”。宋史《王安石传论》称王安石“以文章节

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明代冯梦琦编有

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理财,管理等经济活动,还包括
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一词内的“经济”二字,很早就
从中
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

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 economics 译为“经济学”,中

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

“经济”的译法肯定下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人们


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
经历了2 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
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见图1-1。

图1-1 经济学的产生于与发展

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

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
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经

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
济(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

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稀缺资源的优
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三、经济学学科体系
基础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
学、生产力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经济
学科
类别

应用经济理论:生产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
劳动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乡镇经济学

经济理论工具:经济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计量
经济学等
经济理论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济
地理学、国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
经济史学科:各种经济学说史以及中国经济史、外国
经济史等国别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欲望与稀缺性
二、选择与可能性
三、资源配置目标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欲望与稀缺性
欲望或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从事生产的根本目的和
动力;按照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欲望或需要的
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见图1-2。

图1-2 人的欲望或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

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资源的有
限性被称为稀缺性(scarcity),即相对于人类

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
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资源的希
缺性即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

二、选择与可能性

选择,是把满足欲望的目标与达到目标付

出的代价联系起来权衡比较。经济学就是研究
人类在面临资源稀缺性约束条件下,为了最大

限度地满足需要而配置资源的选择行为,探讨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则,或者说选择的一般

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也可称为“选
择比较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

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
假定这个社会只生产两类产品 X 和 Y(每类中都包
含着许多物品),因为资源数量是一定的,X生产多一

点就必须减少T的生产;反之亦然。假定全部资源都用
来生产X,可得到5个数量单位;全部用于生产Y,可得
到15个数量单位。在这两种极端之间,还存在有多种可

能性,条件是资源的转移,即资源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
一种用途,假定共有A、B、C、D 、 E、F 6种可能性,
便形成表1-1和图1-3。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可能性

产品X

产品Y

A

0

15

B

1

14

C

2

12

D

3

9

E

4

5

F

5

0
图1-3 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以

在可能性边界上或其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生产在边

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行是缺乏效
率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非固定不变,随着资

源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它会向右上方移动;
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生产可能性边界既表明社会总的生产边界,

又表明各种物品的替代关系。可能性边界上的
各点,虽然都是有效率和可供选择的,但人们

在选择时,要从替代的角度思考成本问题,即
不仅要把满足欲望和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比

较,而且要和放弃其他的机会进行比较,放弃
掉的其他物品构成所得到东西的机会成本。

三、资源配置目标
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

选择要解决五个基本问题:

1
2
3
4
5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问题;
保证和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

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四、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
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
见图1-4。

图1-4 经济体制的四种类型

(一)自然经济
基本特征是:每个家庭(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
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交换只是附带进行
的,极少数消费品从外界交换得来,但并未触及整个
村落的生活。由于生产不是为了交换,经济封闭,信
息贫乏,经济的刺激力限于求生需要,受土地和人口

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由居民的直接消费
所决定,经济效率也很差,经济发展滞缓,水平低下。

(二)计划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基本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组织
和管理由政府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

得到收入进行消费。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是政府用计划
方法解决的。国家计划当局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
划,从政府各产业部门所辖的中央企业到省、地、市
各局所辖的企业完成分解给该企业的各项指标。计划
是指令性的,而不是指导性的、参考性的。

(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借助市场交换关系,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等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和分配经济收入的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明晰;
(2)生产自主。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和为谁生产完全由多元化主体独立决策,决策主体高
度分散;
(3)价格调节。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竞
争来决定;
(4)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参
与国际竞争的体制。

(四)混合经济
基本特征是:资源的民间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
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
合。基本原则是:凡家庭、企业、市场能解决,且
效率高于政府的问题,由他们自己解决;反之,则
由政府解决。以市场为基础、计划为指导的混合经
济运行体制,除市场提供的激励约束效应不变外,
又补充计划和政策的效应。这就是说,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和计划要求的,将
会受到鼓励和奖励,当然也有财政、货币政策等约
束,任何违规行为,将会受到经济制裁。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用图1-5表示。

图1-5 经济学研究对象简单示意图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决策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经济信息,
遇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
例如:到一家超级市场去买东西,扑面而来的琳

琅满目的商品,各有不同的价格,这是为什么?一些企
业生产的商品,有时旺销,有时又滞销,这是什么原
因?为什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另一些国家
物价稳定?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
帮助读者回答的。

二、有助于在生活和工作中
更好决策
一个学生学习经济学后,就会计算求学的
成本有多大,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收入有多
高,如再读硕士、博士,5~6年时间又要花费
多大成本,毕业后收入比本科生高出多少,合
不合算,然后决定在学校要学多少年。这些都
需要有经济学知识,才能作出正确决策,达到
效用最大化。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会
有助于你得到致富的诀窍和工具。

三、理解经济学与政府的关系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
效果,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就产生低效率;如果政府
对经济干预不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虽然
能使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高效率,但又会带来不公平。
因此,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对于经济学家们提供给他
的经济政策与建议,他必须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
者”。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才有利于经济

稳定、快速地发展。

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已形成内
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有些原理一定程度上已通

过了检验,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它们可以作为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既定前提。美国经济学家曼

昆概括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并且用这十大原
理贯穿他的《经济学原理》始终,见图1-6。

第四节 怎样学好经济学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与实践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分
析世界

一、紧密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
与实践
经济学并不是一般地介绍和反映经济

生活,而是着重研究和解决经济发展实践
中产生的现实经济问题,而且也着重研究

解决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二、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工具
同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
法和运用工具,见图1-7。

图1-7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
去观察和分析世界
经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供给与
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
都是大家
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但是要了解经济学
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
生活中来,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
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站的高一点,胸怀

更开阔,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学科体系
无限性

欲望










稀缺性

资源稀缺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资源配置目标

为谁生产
经济增长
资源利用
自然经济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

选择

可能性
生产多少

“奥运经济”与中国申奥成功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牵动了世界上许多
人的心,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和经济
效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
本的,举办国更多地将其视为“形象工程”。1984年洛

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思路,盈利2.5
亿
美元,向世人阐释了体育产业的新理念。在1984年洛杉
矶奥运会之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以

尼奥运会为甚。有资料显示,从1997年算起的4年里,
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2.7亿美元。
主办奥运成了各国梦寐以求的商业良机,“奥运经济”

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第112次全会
上,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以压倒性的56票,当选为2008
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
首次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在新世纪创造的第
一个辉煌。获悉申奥胜利后,中国举国欢腾。
申奥成功,无疑会给中国经济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在中国,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百姓,
人们无不为举办奥运会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而感到欢
欣鼓舞。

请思考以下问题:

1.奥运会不属于社会生产范畴,为什么也能
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奥运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怎样产生的?
3.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对中国经济产

生哪些影响?怎样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1.所谓“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
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等,
以及对主办国其他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应
的总称。
2.由于历届奥运会开支的基本投向中的绝大部分用
于主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一些物质条件,而
且,绝大部分产品和劳务要从本国购买,这就为主办国
的相关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商业机会;又由于准备奥运会
一般要持续数年,因此,这又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主办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产生了巨大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