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概 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   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  g     gz.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概 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   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  g     gz.

Slide 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2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2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2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2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2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2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2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2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2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2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3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3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3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3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3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3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3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3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3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3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4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4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4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4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4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4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4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4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4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4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5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5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5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5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5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5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5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5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5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5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6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6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6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6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6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6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6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6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6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6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7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7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7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7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7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7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7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7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7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7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8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8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8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8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8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8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8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8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8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8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9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9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9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9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9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9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9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9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9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9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0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0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0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0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0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0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0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0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0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0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1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1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1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1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1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1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1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1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1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1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2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2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2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2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2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2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2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2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2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2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3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3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3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3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3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3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3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3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3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3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4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4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4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4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4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4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4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4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4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4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5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5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5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5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5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5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56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57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58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59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60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61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62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63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64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


Slide 165

第三章
流体输送与流体输送机械





 化学工业是流程工业,从原料输入到成品输出的每一道工








序都在一定的流动状态下进行,整个工厂的生产设备是由
流体输送管道构成体系。
装置中的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情况与流体流动状态密切
相关,流动参数的任何改变将迅速波及整个系统,直接影
响所有设备的操作状态。因此,往往选择流体的流量、压
强和温度等参数作为化工生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
流体流动与输送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种流体输送机械也有
共通的原理,所以有通用机械之称。
化工生产系统中流体输送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对工艺流体的
流量和压强的要求。流体输送系统包括:流体输送管路、
流体输送机械、流动参数测控装置。
流体输送计算以描述流体流动基本规律的传递理论为基础。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根据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原理,不可
压缩流体在管路中稳定流动时应服从

连续性方程

 uA  常数

柏努利方程

u 11  1 p 1 p 1
u 2 2 u 2p 2 p 2


g



 gz 1 z1 h ehe
   gz2 g z
2 hhf f
22

2 2  
2

体积平均流速

u 

2

V
A



2

4V

 d2

由于流体输送系统的流速一般不会很低(湍流),因此动能
校正系数  往往接近于1.0。

对于流速较低的层流流动, 值与1.0 相差较大,但由于动能
项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也可不加校正。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的基本方程

h
he

f

包括所选截面间全部管路阻力损失

注意单位!

输送单位质量流体所需加入的外功, 是决定流体输
送机械的重要数据。

若管路输送的流体的质量流量为 w(kg/s),则输送流体所需
供给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e  w

单位为 J/s(或W)

如果流体输送机械的效率为,则实际消
耗的功率即流体输送机械的轴功率为:

N 

Ne





he  w



对可压缩流体,若在所取系统两截面之间流体的绝对压强变
化小于10%,仍可按不可压缩流体计算,而流体密度以两截
面之间的流体的平均密度 m 代替。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2

给定流体输送任务(质量流量 w 或
体积流量 V、输送距离 l、输送目
标点的静压强 p2 和垂直高差 z2)和
流体的初始状态(静压强 p1、垂直
高差 z 1)

2

p2





z2

1

p1

1

z1

依据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对流体输送系统进行设计或者
优化操作计算,结合管路的实际条件,合理地确定流速 u 和
管径 d。
如果计算结果需要外加输送功 he,则应结合工程造价与操作
维修费用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

管路计算的类型
设计型:

总费用

费用

操作费
设备费

某些流体在管道中常用流速范围
流体种类及状况
水及一般液体

u最佳

u

常用流速范围
m/s

流体种类及状况

常用流速范围
m/s

1~3

压力较高的气体

15~25

粘度较大的液体

0.5~1

饱和水蒸气:

低压气体

8~15

8大气压以下

40~60

<8

3大气压以下
过热水蒸气

20~40
30~50

易燃、易爆的低压
气体(如乙炔等)

管路计算的类型
操作型:
2

2

p2

流体输送管路系统一定,需计算其输
送能力、输送压力和动力消耗等,则
用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可求解系
统中指定截面处流体的流速 u 和压强
p 以及指定管段的流动阻力损失hf
等,提供操作与控制必需的信息。





z2

1

p1

1

z1

由于柏努利方程中的流动阻力损失 hf 与流速的关系为非线
性,故管路的操作型计算一般需要进行试差。
   Re ,  / d 

非线性函数

若已知阻力损失服从平方或一次方定律时,可将关系式直接
代入柏努利方程计算流速,不需进行试差。

管路计算的一般原则
应用柏努利方程时,首先应根据具体问题在流体流动系统中
确定衡算范围,也就是确定列出柏努利方程的两截面位置。
截面位置的确定:
所选的计算截面既要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更严格地说应与
流线垂直),截面上各点的总势能也应相等。因此截面应选
在均匀管段且与管轴线垂直。
所选的两个截面应尽可能是已知条件最多的截面,而待求的
参数应在两截面上或在两截面之间。
计算重力位能的基准水平面可任取,基准面处流体的重力位
能为零。所以若使两计算截面之一为基准面可使方程简化。
求解方程时应注意各项单位的一致性(J/kg 或 Pa)。

柏努利方程是对稳定流动而言,在非稳定流动情况下则是针
对某一瞬时而言。

【例3-1】
容器 B 内保持一定真空度,溶液从
敞口容器 A 经内径 为30mm导管自
动流入容器 B 中。容器 A 的液面距
导管出口的高度为 1.5m,管路阻力
损失可按 hf = 5.5u2 计算(不包括
导管出口的局部阻力),溶液密度
为 1100kg/m3。

p真
抽真空

2

pa

1.5m

2

B

1

1

A

试计算:送液量每小时为 3m3 时,
容器 B 内应保持的真空度。
解:取容器A的液面1-1截面为基准面,导液管出口为2-2截面,
在该两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2

 z1 g 

u1
2



p2



2

 z2 g 

u2
2

 h f

【例3-1】
p1  p a

z1  0

u1  0

p真
抽真空

p2  pa  p真

z 2  1 .5 m

2

pa

u2 

4V

d

2



3 3600
0 . 785  0 . 03

2

 1 . 18 m s

1.5m

2

B

1

1

A

 h f  5 .5u

p真

2

 5 .5u 2

2

2

u2
2
  z2 g 
 5 .5u 2

2









 1 . 5  9 . 81  6 . 0  1 . 18

2

  1100

 2 . 54  10 P a
4

【例3-2】
水由水箱底部 d = 30mm的泄水孔排出。
若水面上方保持 20mmHg 真空度,水箱
直径 D 为1.0m,盛水深度1.5m,试求
(1) 能自动排出的水量及排水所需时间;
(2) 如在泄水孔处安装一内径与孔径相同
的0.5m长的导水管(虚线所示),水箱
能否自动排空及排水所需时间(流动阻
力可忽略不计。)

p真

D
1.5m
H

0.5m

d

解:(1) 设 t 时箱内水深 H,孔口流速为 u0,以孔口面为基准
面,在水面与孔口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a  p真



 gH 

pa



2



u0
2

u0 

  p真

2 
 gH 
 


【例3-2】
p真

u0 = 0 时,不再有水流出,此时
p真

H 

g



 20 / 760   101 . 3  10 3
1000  9 . 81

 gH

ρ

p真

 0 . 27 m

D
1.5m

V 


4

H

D

2

1 . 5  H   0 . 785

 1 . 0  1 . 5  0 . 27   0 . 966 m
2

3

0.5m

设 dt 时间内液面下降高
度为 dH,由物料衡算得

u0



d dt  
2

4



d

2

D dH

4

0 . 27


2
t
D
t   dt  2 
0
d 

 1 .5


2  1 .0

 dH
  p真

2 
 gH 
 


2

9 . 81  0 . 03

2









2D
gd

12 . 05  0  556 s

2

2

 p真



 gH

1 .5
0 . 27

【例3-2】
(2) t 时刻,以导管出口为基准面,在水
箱液面与导管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u0 

p真

D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1.5m
H

箱内水排空,H=0,导管内流速 u0=1.50
m/s,水能全部排出。所需时间为

0.5m

d

0

t 

D

2

d

2





 1 .5

 dH
  p真

2
 g  H  0 . 5 
 




2  1 .0

2

9 . 81  0 . 03

2





16 . 95 



2 . 24  420 s

问题:管内流速 u0 与 D,d 有关吗?若有,会在式中哪一项
出现?

直管阻力损失
直管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粘性流体在管内流动,由于内摩擦所引起的机
械能损失。用范宁摩擦因子 将阻力表达为壁
面处的剪应力

s 

f

u

2

2

根据柏努利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直管阻力表达式,可将
直管阻力损失 hf 表达为单位质量流体克服壁面处内摩擦力所
做的功。当流体以平均流速 u 通过内径为 d、长度为 l 的一
段管道时,其阻力损失应为内摩擦功率与质量流率之比,即:

hf

f
2
2

u
l
 dl  s u
l
l
u
2

 2
 2f  u   
 2
d
d
d 2
d u
4
4

式中范宁摩擦因子 f 或摩擦系数的计算式均已在前一章推出,

工业管道的当量粗糙度(roughness)

 经验方程是在圆截面人工粗糙管道中,根据流体流动阻力
损失的实验数据由  与无因次准数 Re 和  /d 进行关联的结果。
应用经验方程应注意几何相似和实验参数范围。实际问题往
往不能与实验条件保持严格的几何相似,工程上采取当量尺
寸的方式使之近似相似并在原经验方程的基础上加以修正。
采用与人工粗糙管相同的实验方法测定一系列工业常见管道
的摩擦系数值  后,反算出与之相当的粗糙度  。
管道类别

 , mm

金 无缝黄钢管、铜管及铅管
属 新的无缝钢管或镀锌铁管

新的铸铁管

0.01~0.05

0.1~0.2
0.3

管道类别
非 干净玻璃管
金 橡皮软管

管 木管道
陶土排水管

具有轻度腐蚀的无缝钢管

0.2~0.3

具有显著腐蚀的无缝钢管

0.5以上

很好整平的水泥管

旧的铸铁管

0.85以上

石棉水泥管

, mm
0.0015~0.01

0.01~0.03
0.25~1.25
0.45~6.0
0.33

0.03~0.8

直管阻力损失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非圆形截面管道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可采用圆形管道的公式
来计算,只需用当量直径 de 来代替圆管直径 d
当量直径定义:

de  4

流通截面积



流体浸润周边

4A



流体浸润周边即同一流通截面上流体与固体壁面接触的周长
a

de  4

b

r1

r2

ab
2 a  b 

d
de  4

2
2

d

2
1





2 ab
ab



4   
d 2 d1
 d 2  d 1 π

非圆形截面管道的当量直径
采用当量直径计算非圆形截面管道的 Re,稳定层流的判据仍
然是 Re<2000。
计算阻力系数时,仅以当量直径 de 代替圆形截面直管阻力计
算公式中的 d,并不能达到几何相似的满意修正,因此需要
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作进一步考察。
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湍流情况下一般比较吻合,但与
圆形截面几何相似性相差过大时,例如环形截面管道或长宽
比例超过 3:1 的矩形截面管道,其可靠性较差。
层流情况下可直接采用以下修正公式计算:  

C
Re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非圆形管的截面形状

de

常数C

正方形,边长为a

a

57

长方形,长2a,宽a

1.3a

62

等边三角形,边长a

0.58a

53

长方形,长4a,宽a

1.6a

73

环形,环宽=(d2-d1)/2

(d2-d1)

96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弯头、缩头、三通等各种阀件、管件不
仅会造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还有流道急剧变化造成的形
体阻力(form-friction),产生大量旋涡而消耗机械能。流体流
过这些阀件、管件处的流动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A

A

Á ÷
¶ ¯
· ½
Ï ò

Á ÷
¶ ¯
· ½
Ï ò

A

A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局部阻力系数法:
当量长度法:

2

hf 

u

hf 

le u

 —— 局部阻力系数

2
2

d 2

le —— 当量长度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100mm 的闸阀 1/2 关
le = 22m
100mm 的闸阀全开

le = 0.75m
100mm 的标准三通

le = 2.2m

【例3-3】

溶剂由容器 A 流入 B。容器 A 液面恒定,两容
器液面上方压力相等。溶剂由 A 底部倒 U 型管排出,其顶部
与均压管相通。容器 A 液面距排液管下端 6.0m,排液管为 
60×3.5mm 钢管,由容器 A 至倒 U 型管中心处,水平管段
总长 3.5m,有球阀1个 (全开),90°标准弯头3个。
试求:要达到 12 m3/h 的流量,倒U型管最高点距容器 A 内
液面的高差H。(=900kg/m3,= 0.6×10-3 Pa·s)。
解:溶剂在管中的流速
u 

¾ ùÑ ¹ Ü

12 3600
0.785  0.053

Re 

du 





2

 1.51m s

0.053  1.51  900
0.6  10

3

1

 1.20  10

1

5

H
Ò ç
Á ÷

A

2
2

6m

取钢管绝对粗糙度
B

  0.3m m



 d 

0.3
53

 5.66  10

3

3.5m

【例3-3】 /d = 5.6610-3

Re=1.2 105

 = 0.032

【例3-3】

¾ ù
Ñ ¹ Ü

查图得摩擦系数

  0 .0 3 2

管进口突然缩小

  0.75

90°的标准弯头

  0.5

球心阀(全开)

1

1
H

Ò ç
Á ÷

A

2
2

6m

B
3.5m

  6.4

以容器 A 液面为 1-1 截面,倒 U 型管最高点处为 2-2 截面,
并以该截面处管中心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列柏努利方程有
H   z1  z 2  

u

2
2





2g

h f 1 2
g

h

f 1 2

 3.5   6.0  H
 
d




 u2
 
 2

u2  u
1 
H 

9.5

d
2g
u

2








d

1  0.032 


9.5

 0.5  0.75  3  6.4

0.053
2  9.81
1.51

2



0.032
0.053

 1.73m

【例3-4】

用泵向压力为0.2MPa的密闭水箱供水,流量为
150m3/h,泵轴中心线距水池和水箱液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
2.0m 和 25m。吸入、排出管内径为 205mm 和180mm。吸入
管长 10m,装有吸水底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排出管长
200m,有全开闸阀和 90°标准弯头各一。试求泵吸入口处 A
点的真空表读数和泵的轴功率(设泵的效率为65%)。
解:=1000 kg/m3,  =1.0×10-3
Pa﹒s,设吸入和排出管内流速为 uA
和 uB,则
uA 

V

 d2
A



150 3600
0.785  0.205

2

 1.26 m s

3

25m

4

A

2

2

d 
 0.205 
u B  u A  A   1.26  
  1.63 m s
 0.180 
 dB 

2m
1

2

1

0.2MPa

3

【例3-4】
Re A 
Re B 

d Au A


d Bu B






0.205  1.26  1000
1.0  10

3

0.18  1.63  1000
1.0  10

3

3

 2.58  10

5

25m

 2.93  10

5

A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0.3mm,则




dA

0.3

 1.46  10

3

205


dB



0.3

2m
1

 1.67  10

180

查图得摩擦系数

 A  0 .0 2 2

水泵吸水底阀

  5.2

闸阀(全开)

  0 . 17

90°的标准弯头

3

  0 . 75

 B  0 .0 2 1

2

1

0.2MPa

3

【例3-4】

取水池液面1-1截面为基准
面,泵吸入点处A为2-2截面,在该两截
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1


p1  p a

h

f 1 2



p2



25m

2

 z 2g 

u2

2

h

f 1 2

u2  uA

p2  p a  p真


l
  

 dA

A
2m

2

1

 u A2
   2


10

 1 . 26
  0 . 022 
 5 . 2  0 . 75  
0 . 205
2



p真

3

l

 z 2 g  1   
d


 5 . 57

J/kg

 u A

  2

2

1 . 26  1000
2

 2  1000  9 . 81 

2

2

1  7 . 02   2 . 60  10 4 Pa

1

0.2MPa

3

【例3-4】 又取水箱液面为3-3截面,在
1-1与3-3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h e   z 3  z1 g 

h

f 1 3



h

p 3  p1

f 1 2




h



h

3

f 1 3

25m

f 23

A
2

2m
1

由于排出管路较长,与直管阻力相比,
中的局部阻力损失可忽略不计,所以
h e   25  2   9.81 

0.2  10

管路质量流量

0.2MPa

6

 5.57  0.021 

1000

200



1

1.63

0.18
w V  

2

 501.4 J kg

2

150  1000

 41.7 kg s

3600

泵的轴功率

N 

he  w





501.4  41.7
0.65

 32.2 kW

3

流体输送管路计算
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的规律与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相似,其
分析也类似。

 无论实际管路有多复杂,总是可以分解为简单管路、并联
管路与分支管路三种基本类型的组合。
 依据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和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对每一种基本管路进行分析,是流体输送管路设计的基础。

简单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即无分支的管路,既可以是等径、也可以由不同管
径或截面形状的管道串联组成。简单管路的基本特点是:
(1) 通过各段管路的质量流量不变,即服从连续性方程
w  V 1 1  V 2  2 

 常数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体积流量也不变
V V1V 2 

u 1 A1  u 2 A 2 

 常数

 常数

(2) 全管路的流动阻力损失为各段直管阻力损失及所有局部阻
力之和

h

f



h

f1



h

f 2





 h

f

用柏努利方程进行简单管路的计算,要根据上述特点并视已
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具体的计算方法。

并联管路计算
(1) 主管中的质量流量等于并
联各支管内质量流量之和

d 1,V 1
d,V

w  w1  w 2  w 3

d 2,V 2
A

B

d 3,V 3

 V   1V 1   2V 2   2V

2

V V1V 2V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3

(2) 任一并联处流体的势能(位能与静压能之和)唯一,由柏
努利方程可以知从分流点 A 至合流点 B,单位质量的流体
无论通过哪一根支管,阻力损失都相等,即
h f A-B  h f 1  h f 2  h f 3

各管段的阻力损失为

h fi   i

li
di

2



ui
2

式中是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的支管阻力计算长度

并联管路计算
(3) 并联各支管流量分配具有自
协调性。
Vi

 d i2
4

d 1,V 1
d,V

d 2,V 2
A

B

d 3,V 3

ui

任意两支管 i、j 的流量分配比为

V

i

V

j



di

5

 il i

d

5
j

 jl j

分支管路计算
分支点既可以是分流点,也可
以是交汇点,这取决于支管上
流体的流向。在任一个分支点
处,若支管段内流体的机械能
小于该点处主管上的值,则主
管上的流体向支管分流;反之
则由支管向主管交汇。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以分流为例,分支管路的特点是:
(1) 主管质量流量等于各支管质量流量之和。对如图所示的管
路系统,可以表示为
w  w 1  w 2  w 1   w 3  w 4    1V 1   2V 2   1V 1    3V 3   4V

对不可压缩流体即为

V  V1  V 2  V1  V 3  V 4 

4



分支管路计算

F
V4

(2) 从分支点出发可对各支管
列柏努利方程,对不可压
缩流体有
2

uB
2



pB



 gz B





pC



pD



pE



pF

2
2



uD
2
2



uE
2

2



uF
2

D

V3
E

A
B
V1
C

2

uC

V2

V






 g zC 

h

f BC

 g zD 

h

f BD

 g zE 

h

f BD

 g zF 

h

f BD



h

f DE



h

f DF

设计时必须满足能量需求最大的支管的输送要求,其它支管
可以通过改变管路阻力的方法调节流体机械能大小。

分支管路计算
无论分流或交汇,分支管路系
统各支管与主管之间都相互牵
制,任何一条支管流动状况的
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内所有的
支管,因此管路计算较为复杂。

F
V4

V2

V

D

V3
E

A
B
V1
C

一般原则是逆着流动方向,由远而近对每一个分支点进行分
解,逐一列出方程,编程上机计算。
上述机械能衡算方程中没有考虑分支点处流体分流或合流的
阻力损失和机械能转换。这是由流体在交点处动量交换而引
起的,与各流股的流向、流速都有关,十分复杂。工程上用
分流三通或合流三通局部阻力系数  予以表达,并通过实验
测定不同情况下  的值。 可正可负,流体通过交叉点后,
机械能若有所减少,则  为正;反之为负。

分支管路计算
进行复杂管路计算时所选的两个截面之间包含有分支点且必
须要考虑流体在该点处分流或合流的能量改变时,就可以将
其统一包含在柏努利方程中的阻力损失项 hf 之中
1 .6

3

u2
1


2
1

3

  =9 0

o

60

0 .4
45
0

1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对 侧 支 管 2: h f 2  

0 .2

u1

A 1=A 2=A 3

2
3

o

0 .8

0 .6

0 .8

1 .0

0 .8

1 .0

0 .5

2

2
2 u 3 2

0 .4

o

V 1 /V 3

2

d

u3

1 .2

2

0 .4
0 .3
0 .2

o

o

  =4 5 ~ 9 0

0 .1
0
-0 .1
0

0 .2

0 .4

0 .6

V 1 /V 3

分支管路计算

1 .5
1 .0

u3


2
1

3

A 1=A 2=A 3

o

0 .5

1

d

u2

o

60

3

2

  =9 0

45

0

o

-0 .5
-1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u

1

V 1 /V 3

对 侧 支 管 1: h f 1   1  u 3 2 

0 .8

2
2 u 3 2

0 .4

2

o

60

o

0 .2

2

对 直 支 管 2: h f 2  

  =9 0

0 .6

0
-0 .2

45

-0 .4

o

-0 .6
0

0 .2

0 .4

0 .6

V 1 /V 3

0 .8

1 .0

【例3-5】

一水动力机械从水库引水喷射,设计流量
400m3/h,喷嘴出口处射流速度 32m/s。喷口处距水库液面垂
直距离 80m,引水管长 30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
试计算:适宜的引水管直径。(水的密度为1000 kg/m3,粘
度为1.305×10-3 Pa·s)

解:设管内流速为 u,喷嘴出口处
为 u0,由水库水面到喷嘴出
口列柏努利方程,有
2

 zg 

u0



l   l  u

u 

 d2

d


2

e

2
V

80m

2

300 3600
0.785 d

2



0.106
d

2

4

80  9 . 81 

32
2

2

 0 . 106 



2
2d  d

300

2


d

5

 161.4

【例3-5】
取管壁绝对粗糙度
 = 0.3mm
Re 

du 






d

0.106  1000
d  1.305  10



0.3  10

3

3

80
m

d



8.12  10

4

d

可见,当 d 未知时,/d 和 Re 不确定, 也不能确定,因而
不能直接求取 d,需采用试差法求解。

、/d 、Re三个参数均
含于摩擦系数关联式中

1 
 2
 1.74  2 log 
 18.7

d

Re




1

管内湍流  值大致为 0.02~0.04,取一  的初
值,计算出相应的 d 和 Re,代入上式得到  的
计算值,与初设值比较并根据差值大小决定如
何修改初设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 0.0233
u  3.63m /s
R e  4.75  10
d  0.1705m

5

【例3-6】 如图所示的输水管路系统,泵出口分别与 B,C
两容器相连。已知泵吸入管路内径为 50mm,有 90°标准弯
头和吸水底阀各一个;AB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40mm,有
截止阀一个;AC 管段长 20m,管内径为 30mm,有 90°标
准弯头和截止阀各一个。水池液面距 A 点和容器 C 的液面垂
直距离分别为 2m 和 12m。容器 C 内气压为 0.2MPa(表)。

试求:
(1) 测得泵送流量为
功率为 2.2kW 时,两分支管路
AB及 AC 的流量。

pC

15m3/h,泵的轴

(2) 泵送流量不变,要使 AC 管路流
量大小与上问计算值相同但水流
方向反向,所需的泵的轴功率。
(取泵的效率为 60%, = 1000
kg/m3,  = 1.0×10-3 Pa·s)

C
12m
V

C

VB

A
2m
0

0

B

【例3-6】 解:(1)首先判断两分
支管路中水的流向。为此,以水池液
面为基准面,分别在水池液面与 A 点
间、A 点与容器 C 的液面间、A 点与
管路 B 出口间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e  E A 

h

EA  EC 

h

f A -C

EA  EB 

h

f A -B

0

f O -A

查得管路局部阻力系数如下:
水泵吸水底阀(管内径50mm)

  10

截止阀(全开)

  6 .4

90°的标准弯头

  0 . 75

管出口(突然扩大)

  1 .0

0

B

【例3-6】 泵入口管路流速
u 

V



 d2

15 3600
0.785  0.05

pC

 2.12 m /s

2

C
12m

4

V

忽略入口管路直管阻力,则

h

f O -A

he 

EO 





N 
w

p0





u

2

2

2.2  0.60  1000
15  1000 3600
2

 z Og 

E A  E O  he 

EC 

pC

EB 

pB





 10  0.75  

uO

 zB g 



2

h

 zC g 



p0

f O -A



2

 24.16 J kg

2

0

0

B

 316.8 J kg

0.1  10

6

 100 J kg

1000

 0.1  0.2   10 6

 14  9.81  437.34 J kg

1000

1000

2m

 100  316.8  24.16  392.64 J kg

0 . 1  10

VB

A

2.12

C

6

 2  9 . 81  119 . 62 J kg

EC>EA>EB,
所以水将由
容器 C 流
出,与泵联
合向容器B
供水。

【例3-6】
EC  EA 

pC



h f C -A


lC
 C

dC


 uC
  2

2

C
12m
V

C

2

20

u
437.34  392.64    C
 6.4  0.75  1  C
0.03

 2

VB

A
2m

4 4 .7   3 3 3 .3  C  4 .0 7 5  u C
2

  0.3m m







0.3

0

 0.01

Re 

d Cu C



30

dC



B

0

0.03  1000 u C
1.0  10

3

 3  10 u C
4

uC需试差。步骤:初设 uC,算 Re,由 Re 与 /d 按摩擦系数
计算式试差计算出一个  值,将该  值和初设的 uC 代入比
较等式两边计算值,直到满意的计算精度。
 C  0 .0 3 9
V

C




4

u C  1 .6 2 m /s

d C u C  0.785  0.03  1.62  4.12 m
2

2

V  V C  15  4.12  19.12 m

3

h

3

h

【例3-6】

(2) 要达到由泵向容器 C
输水 4.12m3/h,管路系统要求泵提供
的轴功率必须增加。由分支管路特点,
在水池液面与容器 C 的液面和管路 B
出口处分别列柏努利方程有

pC

C
12m
V

C

VB

A
2m

E O  h eC  E C 

h

f O -A

E O  heB  E B 

h

f O -A

h

f A -C

h eC



h

f C -A



h

f A -C



h

f A -B

0

 4 4 .7 J k g



 E C  E O    h f O -A   h f A -C



437.34  100  24.16  44.7  406.2 J kg

此条件下水在 AB 管段的流速
uB 

VB

 d 
B
4



15  4.12 

3600

0.785  0.04

2

 2.41 m s

0

B

【例3-6】
Re 

pC

d Bu B





2.41  0.04  1000
1.0  10

3

 9.64  10

4

C
12m
V





dB

0.3

 0.0075

由  /dB 和 Re 值查图得 B=0.035

h

f A-B

heB  E B  E O 

VB

A

40


lB
 B

dB


C

2m
0

0

B

20
 uB 
 2.41
   2   0.035  0.04  6.4  1   2  72.31 J kg



2

h

f O -A



2

h

f A -B

 1 1 9 .6 2  1 0 0  2 4 .1 6  7 2 .3 1  1 1 6 .0 9 J k g

要完成此输送任务 AC 分支管路需泵提供的能量 heC 大于 AB
分支管路的 heB,泵的轴功率应满足 AC 管路的要求,所以
N 

h eC  w





406.2  15  1000
3600  0.6

 2819 W  2.89 kW

AB 管路则通过减小该支管上截止阀的开启度、增加管路阻
力,满足流量分配要求。

【例3-7】

三角形供水管网,总管流量为1.2m3/s,各支管长
度分别为l1=600m、l2=600m、l3=800m,管径分别为d1=0.65m、
d2=0.6m、d3=0.5m。通过调节使 CD 支管流量为 BE 支管流量
的 1.5 倍。
V

B

试求:管网中各管的流量。
=1000kg/m3,=1.0×10-3Pa·s,
=0.25mm,不计局部阻力损失。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d3



0.25
500

D

 1  0.0158

 0.00042

 2  0.0160

 0.0005

 3  0.0167

600

d2



0.25

4

 0.00038

650

d1



0.25

2

V

3

C

解:设三角形支管内流动均
进入了阻力平方区,因
此根据各支管的  /d 值
可直接查出或计算出相
应的摩擦系数

E

5

【例3-7】
h f1  1

各支管阻力损失为
l1 u

2
1

d1 2

 1

8 l 1V

2
1

 d

5
1

2

h f 2  1

 2

 d

5
2

 3

8 l 3V

2
3

d2 2
2

h f 3  1

d3 2

 d 53
2

V

 6 6 .2 9V 12
2
2

2

E

5

l1 , V 1

8 l 2V

l2 u2

l3 u3

2

V

B

l ,V
2

A

l ,V
3

 1 0 0 .1 7 V

2
2

 3 4 6 .8 9V

2
3

2

V

3

C

按管网的流向,并根据并联管路特点有
h f 3  h f1  h f 2

346.89V

2
3

 66.29V 1  100.17 V
2

2
2

依据题意和连续性方程,各支管流量之间有如下关系
V 4  V 5  1.5V 5  V 5  1.2
V 1  0.48  V

2

V 5  0.48

V 4  0.72

V 3  V 2  V 4  0.72

V 1  V 2  V 5  0.48

V 3  0 . 72  V 2

联立求解方程组可得
V 1  0.806 m

3

s

V 2  0.326 m

3

s

V 3  0.394 m

3

s

4

D

【例3-7】

V

B

E

5

l1 , V 1

V

l ,V
2

A

l ,V
3

在此流量分配下,校核  值。
各支管的 Re 数为
R e1 
Re2 
Re3 

d 1u 1 


d 2u 2


d 3u 3







4 V 1



 d 1
4 V

2

 d 2
4 V

3

 d 3

3.14  0.65  10




3

4  1000  0.326
3.14  0.6  10

3

4  1000  0.394
3.14  0.5  10

V

3

C

4  1000  0.806

3

 1.58  10

4

D

6

 6.92  10
 1.00  10

2

5

6

可见,各支管的流动的确已进入或十分接近阻力平方区,原
假设成立,上述计算结果有效。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从欧拉方程出发可导出单位质量理想流体沿迹线微小位移过
程中压力梯度与重力作功引起流体动能的改变量
 u2 
dp
d
 gdz


 2 

对圆管中的稳态流动,迹线与流线重合,沿迹线的微小位移
等价于沿管轴线流动的微元长度 dl。
对实际粘性流体,在该微元流动长度内摩擦力作功应为
2

dl u
dh f   

d 2

摩擦力作功总是使流体
机械能减少

2
 u2 
dp
dl u
d
 gdz   

 

d 2
 2 

在一定条件下积分上式即可得到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内流
动的机械能衡算方程。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用质量流速 G 将流速 u 表达为:
式中流体比容

u 

G

 

1





Re 

同时将 Re 表达为

 G

du 





dG



由于摩擦系数 =(Re,/d),对等径管而言,d、G 为常数,
在等温或温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气体粘度  也基本为常数,
即 Re 数和 /d 均为常数因此  沿管长不变。在此条件下有:
G

2

d





dp





gdz



2

2

G 
  
 dl  0
2d 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由于气体密度小其位能改变可以忽略不计,积分上式可得
2
 dp  G
G ln


l0
2d
 1  p1 

p

2

2

2

气体比容的变化一般可按理想气体 p-V-T 关系处理:
等温过程

p  常 数


绝热过程

p  常 数

多变过程

p k  常 数

、k — 气体的绝热指数和
多变指数

选取适合过程特征的表达式即可积分得到粘性气体输送管路
计算基本公式。
以多变过程为例:
2


 p1
G ln


1 k  1 1
2

2

k

  p2 

 
p
  1 


k 1
k

G
 1 
l0
2d



可压缩流体的管路计算

等温过程 k = 1,从上式可得
2

G ln

2
1

p 2  p1
2



平均压强

2

2 p1 1



G

pm 

代入上式并整理可得

2

l0

2d
p1  p 2
2

p1  p 2

m

2

G ln

p1

p 2  p1
2



p2

平均密度

2



G

2 RT M

m 

2
p
G 
l
 2  ln 1 
 m  p2 2d

2

l 0

2d
p1  p 2
2



M
RT






可压缩流体在直管内流动的静压能下降,一部分用于流体膨
胀动能增加,另一部分用于克服摩擦阻力损失。
若流体膨胀程度不大,上式右端括号中第一项可以忽略,则
与不可压缩流体水平直管中流动的柏努利方程相一致。
管路设计时是否按可压缩流体处理主要是看流体膨胀的程度,
并结合上式右端括号中两项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例3-8】

压强 0.32MPa(表压),温度298K的煤气,以
0.35Nm3/s 的流量送往 150m(包括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外
的燃烧喷嘴。要求进喷嘴前煤气的压强不低于 0.07MPa(表
压),求煤气输送管道直径。(假设流动为等温,煤气平均分
子量为 13,粘度为 1.61×10-5Pa·s,大气压强为 0.1MPa)

解:煤气的平均密度为
m 

p1  p 2 M

煤气质量流速

2



 0.42  0.170   10 3  13
2  8.314  298

RT

G 

W
A



 0.35

22.4   13

 d2



 1.548kg/m

0.259
d

2

4

忽略输送管线两端的
高差,对等温流动

2
G 
p1
l 
p1  p 2 

 ln

 m  p2 2d 

3

【例3-8】

代入数据

 0.42  150 
ln

 0.42  0.17   10 

4 
1.548 d  0.17
2d 

整理得

2.50  10 

0.259

6

5

2

1 

0.0392

3.25

4 
d 
d 

若等式右端小于等式左端,则可满足要求
取管道



  0.2 m m



d
Re 

Gd





设选用DN40的水煤气管,管内径

d



0.2
41

d

0.259
1.61  10

 0.0049

0.2

1
5

 1.61  10

4

d

1
d

d  4 8  2  3 .5  4 1m m

Re 

1.61  10
0.041

4

 3.93  10

5

由图查得  = 0.031,故

【例3-8】

0.031 

5
右边 

0.0392

3.25


8.83

10
 左边


4
0.041 
0.041

1

表明若使用 DN40 管,管路允许的压降  p 不足以克服流动
阻力,因此应加大管径以降低阻力。
重选DN50管,管内径

d



0.2

 0.00377

53

d  6 0  2  3 .5  5 3m m

Re 

1.61  10

4

 3.04  10

5

0.053

查图查得  = 0.029,得
右边 

0.029 

5

0.0392

3.25


2.30

10
<左 边


4
0.053 
0.053

1

用DN50管,流动阻力损失小于允许的压降,且略有裕量。

非牛顿流体流动与阻力计算



dy

假塑性流体与涨塑性流体(幂律流体)
  K

du
dy

n 1

K —— 稠度系数
n —— 流变指数

du
dy



涨塑性流体



du



 y  



塑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的主要类型及本构方程

假塑性流体



du
dy

n = 1 牛顿流体;n < 1 假塑性流体;n > 1 涨塑性流体。
n 1

a  K

du
dy

——

表观粘度

假塑性流体出现剪切稀化现象(如不对称长链高分子);
涨塑性流体出现剪切增稠现象(如水中含有淀粉硅酸钾和
阿拉伯树胶等的混合体系)。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可采用与牛顿型
流体相同的公式

hf   

l
d



u

2

 4f 

2

l



d

u

2

2

对圆管内的层流流动,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将壁面处的剪
应力和阻力损失的关系式推广到任意半径位置则为
 

P

n 1

r

代入

  K

2L

注意到柱座标系下
du/dr < 0,则得到

 

du

du

dy

dy
n 1

P

r  K

2L

du

 du 
 K

dr
 dr 

du

dr

积分上式并利用边界条件 r = R,u = 0,
幂律流体圆管
内流速分布

1

 P  n  n 
u (r )  
 
R
 2KL   n  1 

n 1
n

n 1


n
r
1    
 

R 



n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按管内体积平均
流速的定义得

 1 n 
u  u max 

 1  3n 

最大流速 umax 在
管中心 r = 0 处

将各有关量代入范宁(Fanning)摩擦因子定义式并整理得

f





s
u

2

 P 
 n 1
n n
P R
K
K R u m ax 
R

2
K
L
n




 2 L2


2
2
2
u 2
u 2
u 2

d 
K 
2

n

n

n

n  1  3n 
u 

16
16
n




n
2
*
n 2n
u 2
Re
d u
 4 n  1 n

 8
K
 1  3n 

幂律流体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d u
n

Re 
*

K

n=1

2n

n



1 n

8


1

3
n


4n

—— 非牛顿流体的广义雷诺数

Re*  Re(牛顿流体)

通过实验关联得到幂律流体在光滑圆管内湍流流动的摩擦
因子经验方程
1
f



4.0
n

0.75


*
log  Re  f


 2
 1 
 n

 0.4

 n 1.2

管路特性曲线
对任一个包含流体输送机械在内的管路系统,柏努利方程表
达了从输送起点(低机械能点)截面1-1到目标点(高机械
能点)截面2-2之间流体的能量转换关系。
2

u1

2g



p1

g

2

 z1  H

L



u2



2g

p2

g

 z2 

H

单位重量流体为基
准的柏努利方程

f

式中各项单位为 m 流体柱,其中HL=He /g,Hf= hf /g。
为了提高流体的机械能并克服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必须要
求流体输送机械向每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机械能为
u 2  u1
2

H

L



2



p 2  p1

2g

由直管阻力损失计算式和
局部阻力损失计算式可知

g

  z 2  z1 

H

f



H


f

2

l
 u 
     

d
2
g





管路特性曲线
根据管路中的流速 u 与体积流量 V 的关系,可写为
H



L


16  l  
p
1   16
16 
d

 z 



 2

2
2
4
g
2 g    d 42  d 14 
 d






V



2

对一定的管路系统,仅摩擦系数  与流量有关。湍流时,
变化较小;进入阻力平方区,  与流量无关。
若令


1   16
16 
K 
 2 4  2 4

2g   d 2  d1 


H

L



p

g

 z  KV

2







16  l   

d
2
4

 d


—— 管路特性方程

表述管路系统输送流体的流量与所需机械能的关系。

管路特性曲线
H

L



p

g

 z  KV

2

管路的扬程或压头(单位为 m 流体柱)

物理意义:将流体提升 HL 的高度而使其具有的位能。
注意:扬程 HL 与 z 的区别
管路特性曲线:代表管路特性方
程的曲线。
对给定的管路,(p/g+z)固
定不变,所以 K 值代表了管路系
统的阻力特性。高阻管路 K 值大,
如图中曲线 2 所示,曲线更陡峭,
表明完成同样的流体输送任务需
要提供更大的扬程。

HL

2

1

p

g

 Z

0

V

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and flow rate
流速是流体运动最为基本的参数。精确测量各种流场中的流
速分布是现代测试技术的重点研究与发展方向之一。采用激
光多普勒测速、热丝测速、高速摄影等技术配以计算机自动
采样和图像分析可以提供流场内部非常详尽的流速分布信息。
本节重点介绍工业上常见的以流体运动的守恒原理为基础的
流速、流量测量装置及其测量原理。
测速管(Pitot tube)

B

u1
A

原理:由流体冲压能(动压能与静
压能之和)与静压能之差检测流速。
结构:为一同心套管,内管前端开
口,外管前端封闭,距端头一定距
离在外管壁上沿周向开有几个小孔。

2
1

R

测速管(Pitot tube)

A

由于内管前端开口 A 正对来流方向,来
流必在 A 点(驻点)处停滞。来流的动
能在驻点处将全部转化为势能。
由柏努利方程
2
u1



2

B

u1

p1



 g z1 

pA



2
1

R

 g zA

忽略测速管本身对流速的干扰以及 A、B 两点间流体的阻力
损失,则在来流与 B 点之间的柏努利方程为
2

u1



2

u1 

p1



2

 g z1 

u1
2



pB



 g zB

 pA  pB

2
 g  z A  z B 




p1



 g z1 

pB



 g zB

由于 A、B 相距很近,
其垂直位差可忽略不计。

对指示液密度为 0 的U型管差压计:

u1 

2 gR   0   



测速管(Pitot tube)
为了尽可能满足测速管的测量原理,应注意:
(1) 保证内管开口截面严格垂直于来流方向;
(2) 测点应位于均匀流速段。通常上、下游应有 50 倍管径的
直管长度,大管径的倍数可适当减少。
(3) 尽量减少测速管对流动的干扰,一般选取测速管直径应小
于管径的 1/50。

优点:结构简单,对被测流体的阻力小,尤其适用于低压、
大管道气体流速的测量。
缺点:输出的压差信号较小,一般需要放大后才能较为精确
地显示其读数。
测速管测得的是点速度,若以流量为测量目的,还必须在同
一截面上进行多点测量积分求算或求其平均流速进而求得流
量。在已知流速分布规律的情况下,例如圆管内层流或湍流,
就可以通过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测量值进行推算。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在管道中的流
通截面积而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
来检测流量。

2

2

d 1 ,u 1

1

d 0 ,u 0

结构:其主要元件是在管道中插入
的一块中心开圆孔的板。用U型管
测量孔板前后的压力变化。

R

流体流经孔板时因流道缩小,动能增加,且由于惯性作用从
孔口流出后继续收缩形成一最小截面(缩脉)2-2。该截面处
流速最大因而静压相应最低。

在孔板前上游截面1-1与2-2截面之间列柏努利方程
2

u1
2



p1



2

 g z1 

u2
2



p2



 g z2

u u 
2
2

2
1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d 2 ,u 2

1

由于缩脉截面的准确位置及截面积
难于确定,无法确定u2、p2 的对应
关系。加上未计实际流体通过孔板
的阻力损失等因素,一般工程上采
用规定孔板两侧测压口位置,用孔
口流速 u0 代替 u2 并相应乘上一个校
正系数 C 的办法进行修正,即

根据连续性方程,对不可压缩流体
C
1   d 0 d 1

2

d 1 ,u 1

1

d 0 ,u 0

R

 p  p2

2 1
 g  z1  z 2 




2
u  u1  C
2
0

u0 

2

4

d0

u1 u 0 

 d1 

2

 p1  p 2

 p1  p 2

2
 g  z1  z 2   C 0 2 
 g  z1  z 2 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若 U 形管指示液密度为 0,则
R   0    g   p1  p 2    z1  z 2   g

d 2 ,u 2

1
2

2

d 1 ,u 1

1

d 0 ,u 0

u0  C0

2 gR   0   



R

2 gR   0   
  d 02 
V  u0
  C 0 A0

 4 

C0 —— 孔板流量系数(孔流系数)
与管内的 Re 和孔板开孔直径比 d0/d1 以及取压方式、孔板加
工与安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由实验测定。
按照规定方式加工、安装的标准孔
板流量计,孔流系数 C0 可以表示为

C0  f

 Red, d 0

d 1

实验测得一系列条件下的 C0 值,
发现当Red 增加到某个值以后,
C0 值即不再随其改变而仅由孔板
加工参数 d0/d1 决定。因此设计
或选用孔板流量计应尽量使其工
作在该范围内,C0值为常数,一
般在0.6-0.7之间。
优点:是构造简单,制作、安装
都方便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缺点:被测介质阻力损失大,原
因在于孔板的锐孔结构使流体流
过时产生突然缩小和突然扩大的
局部阻力损失。

m = (d0/d1)2

孔板流量计 (Orifice Meter)

文丘里流量计(Venturi Meter)
A

原理:通过改变流体流通截面积
引起动能与静压能改变来进行测
量,其原理与孔板流量计相同。

B

R

结构:采取渐缩后渐扩的流道,
避免使流体出现边界层分离而产
生旋涡,因此阻力损失较小。
文丘里流量计的计算公式仍可采用孔板流量计的形式,所不
同的是用文丘里流量系数 CV 代替其中的孔流系数 C0,即
V  C V A0

2 gR   0   



式中 CV 也随 Red 和文丘里管的结构而变,由实验标定。
在湍流情况下,喉径与管径比在 0.25-0.5 的范围内,CV 的值
一般为 0.98 ~ 0.99。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原理:锥形管中流体在可以上下浮动的
转子上下截面由于压差(p1-p2 )所形
成的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稳
定位置与流体通过环隙的流速 u0 有关。

流体出口

玻璃管

结构:在上大下小的垂直锥形管内放置
一个可以上下浮动的转子,转子材料的
密度大于被测流体。

u0

锥形硬
2

2

1

1

转子
刻度

当向上推力与转子的重力相平衡时:
流体入口

 p1 

p2  A f  V f  f g

式中 Af 与 Vf 分别为转子截面积(最大部份)和体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由柏努利方程将(p1-p2)表达为
u0

锥形硬

 p1 

p2 

u
u 
  z 2  z1  g  


2 
 2
2
0

2
1

玻璃管

2

2

1

1

转子
刻度

表明流体在转子上、下两端面处产生压差
的是流体在两截面的位能差和动能差。压
差作用于转子上的力即称为浮力。
流体入口

由连续性方程,转子上、下两端面处流体
的速度应有如下关系
u1  u 0

A0
A1

其中 A1、A0 分别为锥形管面积和转子稳定高度 z2 处的环隙流
通截面积。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流体出口

将其代入并用转子截面积 Af 通乘各项,得


  A   u2
0
0
p1  p 2  A f   z 2  z 1  A f  g  A f  1  



A

1
  2


玻璃管

u0 

2V

1   A 0 A1

2

f



f

 g

Af

CR

2V

f



2

2

1

1

转子
刻度

将转子受力平衡式代入上式,并用转子体
积 Vf 代替式中的(z2-z1)Af,推得转子流
量计中流体的流速为
1

u0

锥形硬

2

流体入口

f

 g

Af

式中 CR 为转子流量计校正系数(也称为流量系数),包含
了以上推导过程中尚未考虑到的转子形状与流动阻力等因素
的影响。

转子流量计 (Rotameter)
转子形状不同,CR ~Re 的变化
规律不一样,CR 为常数时的
Re 数也不同。
设计或选用转子流量计时,应
在 CR 为定值范围内工作。
CR 为定值,不论转子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环隙速度
u0 始终为一常数,据此可以按下式标定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V

R

 A 0u 0  A 0C R

2V

f



f

S

 g
f

A0 是环隙面积,正比
于转子所在的高度。

流量标定:20℃的水或者20℃、0.1MPa
的空气。
刻度换算:CR 为常数,同一刻度位置

VV

   f   
   f   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解:由附录查得20℃时苯的
密度  = 879 kg/m3,粘度  = 0.737×10-3 Pa·s。
2

2

d0
 0.03 




  0.32
A
 d 
 0.053 

A0

由图3-13查得,该孔板的孔流系数 C0 为定值的最小 Re 为
1.05×105,与此 Re 数对应,本题条件下苯的流量为
V 



d u 
2

4



4

d

2


d

Re

3 . 14  0 . 053  0 . 737  10
4  879

3

 1 . 05  10  3 . 66  10
5

3

3

m /s

【例3-9】 在60×3.5mm的管路中安装有一孔径为30mm的
标准孔板流量计,管内输送20℃的液态苯。
试确定:(1)流量多少时,孔流系数C0与流量无关以及
(2)该流量下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
即管内苯的流量达 3.66×10-3 m3/s 后,孔流系数 C0 为一定值,
由图3-13查得 C0 = 0.64。
与该流量对应的孔板压差计所检测到的压差为
2

3

2


 V   
3.66  10
879
P  


 28.8kP a

2 
2
 C 0 A 0  2  0.64  0.785  0.03 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流体输送机械:为流体提供机械能的机械设备。

工业流体的种类及输送方式与要求多种多样,因此流体输送
机械的种类繁多。
泵(Pumps):输送液体的机械
压缩机或风机(Compressors and blowers):输送气体的机械。
真空泵(Vacuum pumps):负压条件下工作的压缩机。

流体输送机械 (Pumps, fans, blowers and compressors)
按其工作原理,泵与压缩机又可分为:
⑴ 离心式、轴流式(统称叶轮式):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使
流体获得动能并转变为静压能;
⑵ 容积式或正位移式(往复式、旋转式):利用活塞或转子
的周期性挤压使流体获得静压能与动能;
⑶ 流体动力式:利用流体高速喷射时动能与静压能相互转换
的原理吸引输送另一种流体。

本节以离心泵为代表重点讨论其工作原理、结构和工作特性。
对其它类型的流体输送机械仅作一般性介绍。更多的专业性
知识应随时从该行业新近出版的技术手册、专著或专业科技
期刊中得以补充。

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离心泵是典型的高速旋转叶轮式液体输送机械,在泵类机械
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离心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叶轮(Impeller)
泵壳(Volute)
特点:泵的流量与压
头灵活可调、输液量
稳定且适用介质范围
很广。
自吸:泵内液体在叶
轮中心入口处因加速
而减压,使泵外液体
在势能差的推动下被
连续地吸入泵内。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考察叶轮对液体作功,实际上是考察液体流经旋转叶轮的过
程中机械能的增加。
c
u
液体在叶轮中的运动由随叶轮
旋转的切向速度 u(牵连速度) w
w

c
和沿叶片表面相对于叶轮的相
对速度 w(其方向为流体质点
u
所在叶片处的切线方向)两部
分组成。
2

2



2

2

1



2

1

1



1

D2

D1

在叶轮中任意点处液体的绝对速度等于
该点处牵连速度与相对速度的矢量和

1

c  uw

在离心泵叶轮进口点1与出口点2处,速度三角形的大小和形
状直接与泵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相关。速度三角形底边(牵
连速度)的大小由叶轮的转速  及液体所在位置的半径 r
决定,即
u  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速度三角形的高(液体相对于
叶轮的径向流速)cr 代表泵输
液量的大小。

c


w

2



2

u

2

2

w

1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1

c


1

1

D2
D1

u

1

V   c r 1 D1b1 1  c1 sin  1 D1b1 1
 c r 2 D 2 b 2 2  c 2 sin  2 D 2 b 2 2

D1、D2 为叶轮进、出口直径,b1、b2 为叶轮进、出口处流道
宽度,1、2 为叶片厚度  占据空间使流道面积减小系数
假定流体与叶轮的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形状完全一致(即
叶片数无限多的理想叶轮),从理论上可确定液流在叶轮进、
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根据余弦定理:
2
2
2
w 1  c 1  u 1  2 c 1u 1 cos  1

2
2
2
w 2  c 2  u 2  2 c 2 u 2 cos  2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假设液体为理想流体,沿任何一个叶片对叶轮进出口截面列
柏努利方程,可得单位重量流体从旋转的叶轮获得的机械能,
即离心泵的理论压头或扬程
H





p 2  p1

g

  z 2  z1 

c 2  c1
2

2

2g

水平安装的离心泵,以轴线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叶轮上任意
点处液体的重力位能将周期性地经历正、负变化,就时均而
言重力作用相互抵消,则
H





p 2  p1

g

c 2  c1
2



2

2g

由此可见,叶轮提供给流体的能量既增加其动能,也增加其
静压能,可由叶轮进、出口处的速度三角形确定。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可以证明离心力场作用下的理想流体在以叶轮中心线为轴线,
且随叶轮一起匀速旋转的柱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也服从欧拉
方程。在旋转坐标系中液体的速度为 w,液体所受的体积力
g 主要是半径方向的离心力(重力的作用已忽略不计)
g r  r

2

上述条件下,液体质点在理想叶轮上的运动是轴对称的,运
动迹线顺着叶片的走向。
类似于重力场中理想流体柏努利方程的推导方法,用速度矢
量点乘(柱坐标系)欧拉方程的每一项,并利用旋转柱坐标
系中的轴对称条件,得
1 Dw2
2 Dt



1 
p

 wr

r

1 dr dp dr

2
2


r





r

w




r


d
t
d
r
d
t


式中 wr 为 w 的径向分量,也就是速度三角形的高 cr。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
液体在叶轮上沿叶片运动 dt 时间内获得动能的增量为:
 w2 
dp
2
d


 r d r


 2 

从叶轮的入口到出口积分上式而得
p 2  p1





2
w  w2
2
1

2

H





2
2






D2
D1 


 
 
2   2 
 2  

p 2  p1

g

p 2  p1

2

c 2  c1
2



g

2

H

2g





2
2
w1  w 2

2g

2
2
w1  w 2



u 2  u1
2



2g
u 2  u1
2



2

2g
c 2  c1
2



2g

2

2

2g

以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参数表达的离心泵理论压头公式
或将上式简化为: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离心泵理论压头 H 的计算公式可知凡是影响速度三角形
的因素都会影响 H。除叶轮的转速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
叶片的几何参数和泵的流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入口速度三角形的夹角 a1 等于 90o,即液体从半径方向
进入叶轮(无预旋进液)时,理论压头 H 最大。
H





c 2 u 2 cos  2  c 1u 1 cos  1
g

又根据叶轮出口处速度三角形,有

H





c 2 u 2 cos  2
g

c 2 cos  2  u 2  w 2 cos  2

可以将相对速度 w2 表达为理论流量 V 的函

2
w2 

cr2

sin  2



V



  D 2 b 2 2  sin  2

H





u2
g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上式代表了无预旋进液的离心泵理论压头与理论流量及出口
处叶片几何参数的关系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根据叶片的离角或流动角 2 ,可将叶片分为三类:

w2
2


c2
2


w2
2


u2

(a) 径 向 叶 片


w2


c2
2


u2

( b) 后 弯 叶 片

2

H





u2
g



2

2


c2


u2

(c) 前 弯 叶 片

V  u 2 ctg  2

  D 2 b 2 2  g

(1)径向叶片:2 = 90o,ctg2 = 0,H 与 V 无关;
(2)后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减少;
(3)前弯叶片:2 > 90o,ctg2 < 0,H 随 V 增加而增加。
上述 2 与 H 的关系是对叶轮向液体传递的总能量的影响。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总压头 H = 动压头 Hdyn + 势压头 Hpot
离心泵作为液体输送机械其目的是提高势压头以克服输送阻
力,因此设置蜗壳使流体的动压头转换成势压头。但转换过
程必然有机械能损耗,因此应尽量提高叶轮直接提供给液体
的势压头 Hpot 在总压头 H 中所占的比例。
以 R (又称为反作用度)代表该比例
R 

H
H

pot



H



H
H



dyn

 1

H
H



dyn


由叶轮进出口处速度三角形可知
H

dyn



c c
2
2

2g

2
1

 c 2 cos  2    c 1 cos  1 
2



2g

2

c r 2  c r1
2



2

2g

影响离心泵理论压头的因素
由于无预旋进液 a 1= 90o,且大部分情况下叶轮进、出口径
向速度分量 cr2  cr1,所以
H

dyn



 c 2 cos  2 

2

2g

 R  1

c 2 cos  2
2u 2



1

w2
1

cos

2

2
u2


(1)径向叶片:2 = 90o,cos2 = 0,R = 1/2;
(2)后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3)前弯叶片: 2 > 90o,cos2 < 0, R < 1/2 。
故制造中多选用后弯叶片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
流量V、压头(扬程)H、轴功率 N 和效率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80
70

24

H

50

16
12

N

8
4
0

0

20

40

60

 [%]

60

20

12

N [kW]

H [m]

离心泵特性曲线:
描述压头、轴功率、效率
与流量关系(H—V、N—V、
—V)的曲线。对实际流
体,这些曲线尚难以理论
推导,而是由实验测定。

40
30

8

20

4

1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0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反映了泵的基本性能,由制造厂附于产品
样本中,是指导正确选择和操作离心泵的主要依据。以下逐
一对其进行讨论。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H—V 曲线
离心泵扬程 H(压头),是指泵在实际工作条件下对单位重
量的流体所能提供的机械能,单位为m。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H—V曲线代表的是在一
定转速下流体流经离心
泵所获得的能量与流量
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一条特性曲线。

36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扬程 H 随流量 V 的增加而下降(流量极小时不明显),这
是因为采用了能量损失较小的后弯叶片。
同一流量下,由于实际叶轮与理想叶轮的差异以及机械能损
失,泵实际提供的扬程小于理论扬程。

N—V 曲线与 —V 曲线

有效功率 Ne :流体从泵
获得的实际功率,可直接
由泵的流量和扬程求得
N e  HV  g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离心泵的轴功率 N 是指
电机输入到泵轴的功率。
由于泵提供给流体的实际
扬程小于理论扬程,故泵
由电机获得的轴功并不能
全部有效地转换为流体的
机械能。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 

20

Ne
N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HV  g
N

 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离心泵运转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
包括容积损失,水力损失和机械损失三种形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容积损失:一部份已获得能量的高压液体由叶轮出口处通过
叶轮与泵壳间的缝隙或从平衡孔泄漏(Leakage)返回到叶
轮入口处的低压区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使用半开式和蔽式叶轮。蔽式叶轮容积损失量小,
但叶轮内流道易堵塞,只适宜输送清洁液体。开式叶轮不易
堵塞,但容积损失大故效率低。半开式介于二者之间。

(a) 蔽 式

(b) 半 开 式

(c) 开 式

(d) 双 吸 式

离心泵的能量损失(Energy loses)
水力损失:进入离心泵的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
局部阻力以及液体在泵壳中由冲击而造成的能量损失。
解决方法:蜗壳的形状按液体离
开叶轮后的自由流动轨迹螺旋线
设计,可使液体动压头转换为势
压头的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小。

cr

c
u
R

在叶轮与泵壳间安装一固定不动
的带有叶片的导轮(diffuser),
也可减少此项能量损失。

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密封填料之间等产生的
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损失。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Characteristic curves)
36

IS00-80-160B 离心泵
32
n=2900r/min
28

90

24

60

20

50

80

16

 [%]

70

N [kW]

H [m]

在一定转速下,泵的轴功
率随输送流量的增加而增
大,流量为零时,轴功率
最小。关闭出口阀启动离
心泵,启动电流最小。

40

12

12

8

8

20

4

4

10

0

0

20

40

60

0
80 100 120 140
3
Q/ m /h

30

0

随流量增大,泵的效率曲线出现一极大值即最高效率点,在
与之对应的流量下工作,泵的能量损失最小。
离心泵铭牌上标出的 H、V、N 性能参数即为最高效率时的
数据。一般将最高效率值的 92% 的范围称为泵的高效区,
泵应尽量在该范围内操作。

特性曲线的变换
由制造厂提供的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转速下用20℃的
清水为工质实验测定的。若输送的液体性质与此相差较大时,
泵的特性曲线将发生变化,应加以修正。
液体密度的影响
离心泵的理论流量和理论压头与液体密度无关,说明 H—V
曲线不随液体密度而变,由此 —V 曲线也不随液体密度而
变。离心泵所需的轴功率则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即
N—V 曲线要变。
注意:叶轮进、出口的压差 p 正比于液体密度。

气缚现象(airbound)
泵启动前空气未排尽或运转中有空气漏入,使泵内流体平均
密度下降,导致叶轮进、出口压差减小。或者当与泵相连的
出口管路系统势压头一定时,会使泵入口处的真空度减小、
吸入流量下降。严重时泵将无法吸上液体。
解决方法:离心泵工作时、尤其是启动时一定要保证液体连
续的条件。可采用设置底阀、启动前灌泵(pump priming)、
使泵的安装位置低于吸入液面等措施。

气缚现象(airbound)

特性曲线的变换
液体粘度的影响

液体粘度的改变将直接改变其在离心泵内的能量损失,因此,
H—V、N—V、—V 曲线都将随之而变。液体运动粘度(动
量扩散系数) < 2010-6 m2/s 时影响不大,超过此值则应进
行换算。有关手册上给出了不同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换算
系数。

特性曲线的变换
叶轮转速的影响

改变叶轮转速来调节离心泵的流量是一
种节能的操作方式。叶轮转速的改变将使泵内流体流动状态
发生改变,其特性曲线随之而变。
若流量与转速改变满足下列比例关系
w

V



V

n

c

2

w

c

2

c

2

c



n

2

r2

r2

2

u
r

V
V



n
n



cr 2
cr2



u 2

2

u

2

2



u2

由此可知工况改变前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不变,这意味
着离心泵内影响流体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不变,因此离心泵
的效率不变。

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扬程之比
轴功率之比

H



H   



H 

H

H 

N

 gV H  

H





c  2 u  2 cos  2
c 2 u 2 cos  2

2

 u 2 
 n 


 

 n 
u
 2 

 V    H    n 




 
N
 gV H    V   H   n 

2

3

用于换算转速变化在 ±20% 范围内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其准
确程度是工程上可接受的。
注意:由已知特性曲线上的一点(V,H),通过比例定律式
仅可求得与之对应的一个点(V’,H’),要得新的特性曲线,
需对诸多点进行换算。
其他调节离心泵流量的方法:改变叶轮几何参数。例如对叶
轮圆周进行少量车削、对叶片出口角进行锉削、封闭对称叶
片间的流道等。这些措施都会使泵的特性曲线发生改变,可
以从速度三角形分析、换算之。

【例3-10】

用清水测定某离心泵的特性曲
线。管路流量为25m3/h时,泵出口处压力
表读数为0.28MPa(表压),泵入口处真空
表读数为0.025MPa,测得泵的轴功率为
3.35kW,电机转速为2900转/分,真空表
与压力表测压截面的垂直距离为0.5m。试
确定与泵特性曲线相关的其它性能参数

压力表

z2
真空表

z1

解:泵特性曲线性能参数有:
转速n、流量V、压头H、轴功率N和效率。
流量和轴功率已由实验直接测出,需计算压头和效率。
以真空表和压力表两测点为1,2截面列柏努力方程,有
H   z 2  z1 

p 2  p1

g

u 2  u1
2



2g

2

H

f 1 2

【例3-10】
若略去 Hf1-2 及动压头变化,则该流量下泵的压头
H  z 2  z1 

p 2  p1

g

 0.5 

 0.28  0.025   10 6
1000  9.81

 31.6m H 2 O

对应的泵的有效功率为
N e  HVg  

对应的泵的效率为

31 . 6  25  1000  9 . 81

 2150 W  2 . 15 kW

3600

 

Ne
N



2 . 15

 64 . 2 %

3 . 35

调节流量,并重复以上的测量和计算,则可得到不同流量下
的特性参数,绘制特性曲线。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可知,从整个吸入管路到泵的吸入口直
至叶轮内缘,液体的压强是不断降低的。研究表明,叶轮内
缘处的叶片背侧是泵内压强最低点。

Hg p0
0

1

K

1

K

0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汽蚀现象

当泵内某点的压强低至液体饱和蒸汽压时部分
液体将汽化,产生的汽泡被液流带入叶轮内压力较高处再凝
聚。由于凝聚点处产生瞬间真空,造成周围液体高速冲击该
点,产生剧烈的水击。瞬间压力可高达数十个MPa,众多的
水击点上水击频率可高达数十kHz,且水击能量瞬时转化为
热量,水击点局部瞬时温度可达230℃以上。

症状:噪声大、泵体振动,流量、压头、效率都明显下降。
后果:高频冲击加之高温腐蚀同时作用使叶片表面产生一个
个凹穴,严重时成海绵状而迅速破坏。

防止措施:把离心泵安装在恰当的高度位置上,确保泵内压
强最低点处的静压超过工作温度下被输送液体的饱和
蒸汽压 pv。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由于泵内压强最低点处的真实压强难于测量,工程上以泵入
口处压强 p1 来表征。对 1-1 和 K-K 截面列柏努方程
2

u1

2g



p1

g

2



uk

2g



pk

g



H

f 1 k

在一定流量下,当 pk = pv 时 ,汽蚀发生,令此时的 p1 为
1
K
p1,min,且定义
 h m in

p1,m in
 u 12


g
 2g
0

2
K
 H g ppv0
u k1

H

2g
 g
0

f 1 k

最小汽蚀余量

反映离心泵汽蚀性能的重要参数,主要与泵的内部结构和输
送的流量有关。
hmin 可通过实验测定汽蚀发生时泵入口处的压强 p1,min 来确
定。泵的样本中给出的允许汽蚀余量 h 是在制造厂实验确
定的 hmin 的基础上按标准规定加上一定裕量后的值。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泵的安装高度
泵入口允许的最小压强 p1,允 应满足

p1, 允 
 u 12
pv
h  



2
g

g

 g

将 p1,允 /g 代入 0-0 和 1-1 截面之间所列的柏努利方程,可得
为避免发生汽蚀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Hg,允 为
H

g ,允

 z1  z 0 

p 0  p1, 允

g

2



u1

2g

 H

f 0 1 

p 0  p

g

 h   H

f 0 1

对一定型号规格的离心泵查得允许汽蚀余量 h 后,根据具
体管路情况计算出允许安装高度Hg,允,实际安装高度 Hg 应
小于Hg,允。
减少吸入管路的阻力,可提高泵的安装高度。故离心泵的入
口管径都大于出口管径。
液体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 pv 就越高,允许安装高度Hg,允则
越低。在输送较高温度的液体时尤其要注意安装高度。

【例3-11】 用 转 速 为 1 8 5 0 转 / 分 的
50WG型离心杂质泵将温度为20℃,密
度为1080kg/m3的钻井废水从敞口沉砂
池送往一处理池中,泵流量为
22.0m3/h。由泵样本查得在该流量下
泵的汽蚀余量为5.3m。受安装位置所
限,泵入口较沉砂池液面高出了2.5m。

1
1
2m
0

0
沉砂池

试求:(1) 泵吸入管路允许的最大阻力损失为多少?
(2) 若泵吸入管长为20m (包括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摩
擦系数取0.03,泵入口管直径至少应为多大?
解:(1)在泵安装高度和管
路流量一定的条件下,为
避免汽蚀发生,泵吸入管
路允许的最大损失为:



H f 0 1 

 h   h样

pa

g

1000
1080



pv

g

 h  H

 5.3 

1000
1080

g

 4.91m

【例3-11】

查得 20℃ 水的饱和蒸
汽压 Pv=2.34 kPa,故吸入管路允许
的最大阻力损失为

H

f 0 1



1.013  10

3

1080  9.81



2.34  10

1
1

3

1080  9.81

2m

 4.91  2.5  1.93m
0

0

沉砂池

(2) 由 

H f 0 1  

l  le u 2
d

2g

u 

4V

d

2

1

 8   l  le  V 2  5
d  

2

g

H f 0 1 


当 Hf 0-1=1.93 m 时,对应的管径为允许的最小管径
1

8  0.03  20  22.0 2

5
d  
 0.063m

2
2
 3.14  9.81  3600  1.93 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工作点
当安装在一定管路系统中的离心
泵工作时,泵输出的流量即为管
路的流量,泵提供的扬程即为管
路所要求的压头。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离心泵的工作点:泵的扬程曲线
(H~V 线) 与管路特性曲线 (HL~V
线) 的交点 (a 点)。

-V

0

V'

V

V''

根据工作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泵的工作状态是否在高效区域
内。泵的操作调节对应着工作点的移动,多台泵的组合安装
则需要确定组合泵系的 H—V 关系曲线。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工厂操作中经常要遇到对离心
泵及其管路系统进行调节以满
足工艺上对流体的流量和压头
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应着改变
泵的工作点位置。

1'

H
HL

H-V
H'
H =H L
H"

a'

1
1''

a

a ''

H0

-V

0

V'

V

V''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改变管路流动阻力(如阀门开度),管路特性曲线将发生相
应的变化。关小阀门,管路阻力增加,管路特性曲线由 1 移
至 1’,工作点由 a 上移至 a’,流量由 V 减少为V’。
该调节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管路上阻力损失大且
可能使泵的工作点位于低效率区,因此多在调节幅度不大但
需经常调节的场合下使用。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调节

n "> n > n '

H

H L V

HL

改变泵 H~V 特性曲线:
将叶轮转速由 n 调节 n’ 到或
n’’ ,根据离心泵的比例定律
式,泵的 H-V 曲线会有相应
的改变。

a ''

H 

n"
a

H  HL
H

H V

a'

n

H0

0

n'

V'

V

 V

V ''

视转速增加或减少、泵的 H-V 特性曲线上移或下移,工作点
相应移动到a’ 或 a’’,流量与压头发生相应改变而并不额外
增加管路阻力损失,离心泵仍在高效区工作。
该调节方法能量利用率更高,随着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
在大功率流体输送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多。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有大幅度调节要求时,可以采取多
泵组合安装的方式。将组合安装的离心泵视为一个泵组,根
据并联或串联工作的规律,可以作出泵组的特性曲线(或称
合成特性曲线),据此确定泵组的工作点。
并联操作:泵在同一压头下工作,泵组的流量为该压头下各
泵对应的流量之和。
与单台泵在同一管路中的
工作点1相比,并联管组
不仅流量增加,压头也随
之有所增加,因为管路阻
力损失增加。

H
HL

H V 并

H L V

2

H2
H V

H1

¢ ò

1

I
V1

V2

同一管路系统中并联泵组
的输液量并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输液量之和。

V

离心泵的调节与组合

离心泵的并联和串联
串联操作:泵送流量相同,
泵组的扬程为该流量下各泵
的扬程之和。

H
HL

H 串 V
H L V

2

H2
H V

H1

1
II

I

0

V1

V2

V

与同一管路中单台泵工作点1相比,串联泵组不仅提高了扬
程,同时还增加了输送量。正因为如此,在同一管路系统中
串联泵组的扬程不能达到两台泵单独工作时的扬程之和。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类型 化工生产中常用清水泵、耐腐蚀泵、油泵、杂
质泵、液下泵、屏蔽泵等。
清水泵(IS、D、Sh 型)
广泛用于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各种水利工程,也可用于
输送各种不含固体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介质。
单级单吸式离心清水泵,系列代号为“IS”,结构简图如下:
1 - 泵体;2 - 泵盖;
3 - 叶轮;4 - 轴;
5 - 密封环;
6 - 叶轮螺母;
7 - 止动垫圈;
8 - 轴盖;
9 - 填料压盖;
10 - 填料环;
11 - 填料;
12 - 悬架轴承部件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清水泵

DFW 型卧式离心泵

ISG 型管道离心泵
IS、IR 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扬程较高,则可选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5
2

6

3

1
7
4

1-吸入段;2-中段;3-压出段;4-轴;5-叶轮;
6-导叶;7-轴承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D 系列多级离心泵

TSWA 型卧式多级泵

TSWA型卧式多级泵
T —— 透平式
S —— 单吸泵
W —— 介质温度低于80℃
A —— 第一次更新

DL 型立式多级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若需要的流量很大,则可选用 Sh 双吸式离心泵

1-泵体;2-泵盖;3-叶轮;4-泵轴;5-密封环;6-轴套;
7-轴承;8-连轴器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S 型单级双吸离心泵
S、SA、SH 型单级双
吸中开式离心泵

KSY 双吸中开式离心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输送腐蚀性化工流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泵。
耐腐蚀泵所有与流体介质接触的部件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不同材料耐腐蚀性能不一样,选用时应多加注意。离心耐腐
蚀泵有多种系列,其中常用的系列代号为F。需要特别注意
耐腐蚀泵的密封性能,以防腐蚀液外泄。操作时还不宜使耐
腐蚀泵在高速运转或出口阀关闭的情况下空转,以避免泵内
介质发热加速泵的腐蚀。

IH 型化工泵

CQ 型磁力驱动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耐腐蚀泵(F 型)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油泵(Y 型):油泵用于输送石油
及油类产品,油泵系列代号为Y,
双吸式为YS。因油类液体具有易燃、
易爆的特点,因此对此类泵密封性
能要求较高。输送200℃以上的热油
时,还需设冷却装置。一般轴承和
轴封装置带有冷却水夹套。
杂质泵(P 型):离心杂质泵有多种
系列,常分为污水泵、无堵塞泵、
渣浆泵、泥浆泵等。这类泵的主要
结构特点是叶轮上叶片数目少,叶
片间流道宽,有的型号泵壳内还衬
有耐磨材料。

DFAY 型卧式输油泵

ZW 型自吸式排污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液下泵:液下泵是一种立式离心泵,整
个泵体浸入在被输送的液体贮槽内,通
过一根长轴,由安放在液面上的电机带
动。由于泵体浸没在液体中,因此轴封
要求不高,可用于输送化工过程中各种
腐蚀性液体。

YW 型液下式排污泵
WQ 型潜水排污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屏蔽泵是一种无泄漏泵。其结构特点是叶轮直接固
定在电机的轴上,并置于同一密封壳体内。可用于输送易燃
易爆、剧毒或贵重等严禁泄漏的液体。

DFPW 型屏蔽泵

DFM 型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屏蔽泵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用
离心泵的选用
 流体输送机械的选用原则是先选型号,再选规格。
 具体选用离心泵时,首先应根据所输送液体的性质和操作
条件,确定泵的类型,而后根据管路系统及输送流量V、
所需压头 HL 确定泵的型号。
 所选的泵提供流量V 和压头 H 的能力应比管路系统所要求
的稍大。
注意:所选泵应在高效区范围工作。工程实践中,总是在可
靠性前提下,综合造价、操作费用、使用寿命等多方
面因素作出最佳选择。

往复泵
往复泵的工作原理
排出口
泵缸

活塞、活塞杆

四川大学化工原理

吸入口

结构:由泵缸、活塞、活塞杆、吸入和排出单向阀(活门)
构成,有电动和汽动两种驱动形式。
原理:活塞往复运动,在泵缸中造成容积的变化并形成负压
和正压,完成一次吸入和排出。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单动往复泵流量不连续,流量曲线与活塞排液冲程的速度变
化规律相一致,是半周正弦曲线。
V

后果:引起流体的惯性阻力损
失,增加能量消耗,诱发管路
系统的机械振动。

0



2

3



(a) 单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4



4



(b ) 双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V

0



2

3

解决方法:
(1)采用双动泵或多缸并联
(2)在往复泵的压出口与吸入口处设置空气室,利用气体
的可压缩性来缓冲瞬间流量增大或减小。
(c) 三 动 泵 的 流 量 曲 线

往复泵的输出流量
往复泵的理论平均流量V(m3/s)
单缸单动泵

V 

A Sn
60

单缸双动泵

V 

 2 A  a  Sn
60

式中:A —— 活塞面积 m2
S —— 活塞的冲程 m(活塞在两端点间移动的距离)
n —— 活塞往复的频率 1/min
a —— 活塞杆的截面积 m2
活门不能及时启闭和活塞环密封不严等原因造成容积损失。
实际平均流量 V

V   VV



V —— 容积效率

小型泵(V = 0.1~30 m3/h):0.85~0.90
中型泵(V =30~300 m3/h):0.90~0.95
大型泵(V ≥300 m3/h):0.95~0.99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往复泵流量由活塞扫过的体积决定,特性曲线为
由于容积损失,平均流量 V 在
压头较高时会随压头的升高略
微减小。
结合管路特性曲线,可确定往
复泵的工作点(1点)。
往复泵的流量与管路特性曲线无
关,所提供的压头完全取决于管
路情况(具有这种特性的泵称为
正位移泵)。

V



 常数

a'
1'
H'

a
1
H

管路特性曲线

0

V

在泵出口安装调节阀不能调节流量,压头且随阀门开启度减
小而增大。若出口阀完全关闭则会使泵的压头剧增,一旦超
过泵的机械强度或发动机的功率限制,设备将受到损坏。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1) 旁路流程:泵的总流量不变,部分液体经旁路回到泵的
进口,减小主管路系统流量。这种调节不经济,只适用
于变化幅度小的经常性调节。
(2) 变速电机:改变活塞行程或改变驱动机构转速。带有变
速装置的电动往复泵采用改变转速来调节流量是一种较
经济且常用的方法。

往复泵的流量调节

XPB-90B型高压旋喷注浆泵

3S2 系列高压往复泵

型式:三缸单作用柱塞式
柱塞直径:45mm
柱塞行程:120mm
工作压力:<45MPa
流量:46-103吸入管直径:2"
排除管直径:16-25mm
电机功率:90KW
电机型号:调速YCT 335-4C
外形尺寸:3050X1800X1150mm

其它化工用泵
计量泵(Metering pump):又称比例泵。计量泵的传动装置
是通过偏心轮把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成柱塞的往复运动。偏心
轮的偏心距可调,以此来改变柱塞往复的行程,从而达到调
节和控制泵的流量的目的。计量泵一般用于要求输液量十分
准确或几种液体要求按一定配比输送的场合。

YJH 系列隔膜计量泵
1、电机 2、蜗轮蜗杆
3、凸轮 4、推杆
5、膜片 6、调节手轮
7、排出阀 8、吸入阀
9、泵头

其它化工用泵

J 系列计量泵
JJM 系列计量泵

JKM 系列计量泵
(液压驱动)

其它化工用泵
隔膜泵:用弹性金属薄片或耐腐蚀性橡皮制成的隔膜将活柱
与被输送液体隔开,与活柱相通的一侧则充满油或水。
当活柱往复运动时,迫使隔膜交替向两侧弯曲,将液体吸入
和排出。
3

2
4

1
5

QBY 型气动隔膜泵

隔膜泵因其独特的结构,适宜输送腐蚀性液体或悬浮液。

其它化工用泵
齿轮泵:旋转类正位移泵。两齿轮在泵吸入口脱离啮合,形
成低压区,液体被吸入并随齿轮的转动被强行压向排出端。
在排出端两齿轮又相互啮合形成高压区将液体挤压出去。

齿轮泵可产生较高的扬程,但流量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
体或糊状物料,但不宜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悬浮液。

KCB 型齿轮油泵

其它化工用泵
螺杆泵:按螺杆的数目,有单螺杆泵、双螺杆泵、三螺杆泵
以及五螺杆泵。螺杆泵的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是借助转
动的螺杆与泵壳上的内螺纹、或螺杆与螺杆相互啮合将液体
沿轴向推进,最终由排出口排出。
螺杆泵压头高、效率高、无噪音、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液体。

其它化工用泵
蠕动泵(软管泵):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心泵。叶轮为一圆盘,四周由凹
槽构成的叶片成辐射状排列,叶片数目可多达几十片。叶轮
旋转过程中泵内液体随之旋转的同时,又在径向环隙的作用
下多次进入叶片反复作旋转运动,从而获得较高能量。

1

2

3

其它化工用泵
旋涡泵的压头随流量增大而下降很快,只有输送小流量才可
获得高压头。旋涡泵的轴功率随流量增大而下降,流量为零
时,轴功率最大。为此,启动泵时应将出口阀全开。

He

H ,N

H e V

Ne

0

N e V

 V

V

旋涡泵的效率一般较低(20%~50%)。但因其结构简单,加
工容易,可采用耐腐材料制造,适用于高压头、小流量,不
含固体颗料且粘度不大的液体。

气体输送机械
共性:气体和液体同为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基本相似。
特性:气体密度远较液体小且可压缩。
(1) 一定质量流量下气体体积流量大,输送机械的体积较大;
(2) 气体输送管路的常用流速要比液体大得多(一般约10倍)。
而通常流体流动阻力正比于流速的平方,因此输送相同
的质量流量,气体输送要求提供的压头相应也更高;
(3) 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在输送机械内部气体压强变化时,
其体积和温度随之而变。气体输送机械结构设计更为复
杂,选用上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更多。
输送机械

出口压强(表压)
 15 kPa

通风机(Fan)
鼓风机(Blower)
15 kPa ~ 0.3 MPa
> 0.3MPa
压缩机(Compressor)
真空泵(Vacuum pump)
大气压

压缩比
1 ~ 1.5
<4
>4

减压抽吸

通风机(Fan)
工业上常用通风机按其结构形式有轴流式和离心式两类。
轴流式通风机排风量大而风压很小,一般仅用于通风换气,
而不用于气体输送。
离心式通风机的应用十分广泛,按其产生风压可分为:

低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小于1.0 kPa(表压)
中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1.0~3.0 k Pa(表压)
高压离心通风机:出口风压3.0~15.0 k Pa(表压)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心泵基本相同,主要由蜗壳形机壳和
叶轮组成。差异在于离心通风机为多叶片叶轮,且因输送流
体体积大(密度小),叶轮直径一般较大而叶片较短。
叶片有平直、前弯和后弯几种形式。平直叶片一般用于低压
通风机;前弯叶片的通风机送风量大,但效率低;高效通风
机的叶片通常是后弯叶片。蜗壳的气体通道截面有矩形和圆
形两种,一般低、中压通风机多为矩形。

1-机壳
2-叶轮
3-吸入口
4-排出口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离心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HT

主要性能参数:
风量V: 气体通过体积流量(按
通风机进口状态计)。
风压HT(也称全风压):单位体
积气体所获得的能量(N/m2) 。
轴功率和效率: N、

Hp
HT ~ V


N
Hp

~

~V

V

V
N~

V

以通风机进口、出口为 1、2 截面列柏努利方程:
H T   z 2  z1   g   p 2  p 1  

  u 22  u 12 
2

空气直接由大气吸入时 u1 0,且(z2-z1)可忽略,则:
H T   p 2  p1 

 u 22
2

 H p  Hk

测定通风机特性曲线的依据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全风压(压头)由静风压 Hp 和动风压 HK 两项组成。风压与
气体的密度成正比。
通风机特性曲线中的两条曲线分别代表全风压、静风压与风
量的关系( HT—V ,Hp—V)。

性能表上风压的空气条件为 20℃、0.1MPa。若实际输送气体
与上述条件不同时,应加以换算:
H T  H T




 HT

1.2



轴功率与风压、风量和效率的关系为
当所输送的气体条件与上述试验条
件不同时,应换算为

N 

H TV



N  N


1.2

离心通风机 (Centrifugal Fan )

9-19D 高压离心通风机

高温离心通风机

DKT-2系列低噪声离心通风机

G\Y4-73 型锅炉
离心通、引风机

B30 防爆轴流通风机

鼓风机 (Blower)
工业上常用的鼓风机主要有旋转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罗茨鼓风机(容积式风机、正位移类型)
工作原理:与齿轮泵相似。
结构:由机壳和腰形转子组成。
两转子之间、转子与机壳之间间隙
很小,无过多泄漏。
改变两转子的旋转方向,则吸入与
排出口互换。

特点:风量与转速成正比而与出口压强无关,故出口阀不可
完全关闭,流量用旁路调节。应安装稳压气罐和安全阀。工
作温度不能超过 85℃,以防转子因热膨胀而卡住。
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压强一般不超过 80 kPa(表压)。出口压
强过高,泄漏量增加,效率降低。

罗茨鼓风机

3R5WD 系列

L6LD 系列

L4LD 系列

L10WDA 系列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工作原理:与离心泵相同。
单级风机的风压较低,风压较高的离心鼓风机采用多级,其
结构也与多级离心泵类似。
离心鼓风机的送气量大,但出口压强仍不高,一般不超过 0.3
MPa(表压),即压缩比不大,因而无需冷却装置,各级叶
轮的直径大小也大致相同。

结构示意图

多级低速离心鼓风机

离心鼓风机 (透平鼓风机 Turboblower )

压缩机(Compressor)
工业上使用的压缩机主要有往复式和离心式两种类型。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结构:主要部件有气缸、活塞、吸入和压出活门。
工作原理:与往复泵相似,依靠活塞往复运动和活门的交替
动作将气体吸入和压出。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温度升高。

往复式压缩机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工作循环分析:

(a)
p

p2

(b)

A

D

(c)
B

C

p1
(d)

V

Va

Vb

Vd

Vc

单动往复压
缩机活塞运
行位置及对
应的气体 PV 状态变化


余隙的存在不仅减少气体吸入量而且增加压缩机能量损耗。
 

余隙系数

0 

V c V b
V c V

a



V

Va
Vc  Va



c

V c V

容积系数

a

V

a

 p2

Vc  Va

1

p1 k

V c V

0 

Vc  Vb

1

 1      p 2 p1 k

1


 1     p 2 p 1  k  1 

a

0 随余隙系数 e 和压缩比 p1/p2 增大而下降并有可能达到 0

压缩机(Compressor)
根据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多变压缩过程理论上在一个
工作循环中活塞对气体所做的功为
k

k 1

k  1
W  p1  V c  V b 
p
p



k 1  2 1

T 2  T 1  p 2 p1 

k 1
k

式中 T1 为吸气温度。
压缩功与压缩气体温升都随压缩比增加而增加。实际压缩比
一般不超过 8。
高终压 (0.5~1.0MPa) 压缩机都为多级。气体经上一级压缩
后,通过中间冷却器和油水分离器进入下一级气缸再压缩。
各级压缩比只占总压缩比的一部分,对于 n 级压缩,取各级
压缩比相等则其仅为总压缩比 (p1/p2) 的 n 次方根。
多级压缩可避免单级压缩比过高而引起的排出气体超温、容
积系数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级间冷却使气体体积减小并使压
缩过程接近于等温过程,因此还可减少功耗。

往复式压缩机的选用
根据所输送气体性质确定压缩机的类型(如空气压缩机、氨
气压缩机、氢气压缩机等),再根据生产能力和排出压强选
择合适的型号。
注意:一般标出的排气量是以 20℃,101.33 kPa 状态下的气
体体积表示的。

往复式压缩机的排气是
脉动的,可在出口处安
装贮气罐,既可使气体
平稳输出,又可使压缩
机气缸带出的油沫和水
分离。

2
2

3

2

3
3

1
1
1

压缩机(Compressor)
离心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又称透平压缩机,其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离
心鼓风机相似,但压缩机有更多的叶轮级数,通常在10级以
上,因此可产生很高的风压。
由于压缩比较高,气体体积收缩大,温升也高,所以压缩机
也常分成几段,每段又包括若干级,叶轮直径逐级减小,且
在各段之间设有中间冷却器。
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大,供气均匀,体积小,维护方便,且机
体内无润滑油污染气体。
离心式压缩机在现代大型合成氨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中有很
多应用,其压强可达几十MPa,流量可达几十万m3/h。

压缩机(Compressor)

旋片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可连续输出流量超过400 m³/min,压
力高达1 MPa。
和叶片式压缩机相比,此类压缩机能
输送出连续的无脉动的压缩空气。

涡旋式压缩机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高科技压缩机,结
构简单,只有四个运行部件。压缩机工作
腔由相运动涡卷付形成多个相互封闭的镰
形工作腔,当动涡卷作平动运动时,使镰
形工作腔由大变小而到压缩和排出空气。

特点:效率高、可靠性好,是最节能压缩机。低噪声、长寿
命,被誉为“环保型压缩机”。
由于涡旋式压缩机主要运动件涡卷付,只有磨合没有磨损,
因而寿命更长,被誉为免维修压缩机。

真空泵 (Vacuum Pump)
水环真空泵

由圆形的泵壳和带有辐射状叶片的叶轮组
成。叶轮偏心安装。泵内充有一定量的水,当叶轮旋转时,
水在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水环,将叶片间的空隙分隔为大小不
等的气室,当气室由小变大时、形成真空吸入气体;当气室
由大到小时,气体被压缩排出。
水环真空泵属湿式真空泵,
结构简单。由于旋转部分没
有机械摩擦,使用寿命长,
操作可靠。适用于抽吸夹带
有液体的气体。但效率低,
一般为30%~50%,所能造
成的真空度还受泵体内水温
的限制。

真空泵 (Vacuum Pump)
旋片真空泵

由泵壳、带有两个旋片的偏心转子和排
气阀片组成。泵工作时,旋片始终将泵腔分为吸气、排气
两个工作室,转子每转一周,完成两次吸、排气过程。

特点:干式真空泵,适用于抽除干燥或含有少量可凝性蒸汽
的气体。不适宜抽除含尘和对润滑油起化学反应的气体。

可达较高的真空度,如能有效控制管路与泵等接口处的空气
漏入,且采用高质量的真空油,真空度可达99.99%以上。

真空泵 (Vacuum Pump)
往复式真空泵

工作原理与往复式压缩机相同,只是因抽吸气体压强很小,
结构上要求排出和吸入阀门更加轻巧灵活,易于启动。
达到较高真空度时,泵的压缩比很高,如95%的真空度,压
缩比约为20左右,为减少余隙的不利影响,真空泵气缸设有
一连通活塞左、右两端的平衡气道。在排气终了时让平衡气
道短时间连通,使余隙中的残留气体从活塞的一侧流至另一
侧,从而减少余隙的影响。
往复式真空泵属干式真空泵,不适宜抽吸含有较多可凝性蒸
汽的气体。

真空泵 (Vacuum Pump)
喷射真空泵

利用工作流体通过喷嘴高速射流时产生真空将
气体吸入,在泵体内与工作流体混合后排出。工作流体可以
是蒸汽或液体;
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但效率低,工作流体消耗大。单级
可达 90% 的真空度,多级喷射泵可获得更高的真空度。

压出口
工作蒸汽

混合室

气体吸入口

W 系列水力喷射器

CP 型系列喷射泵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

1

B

2

F
D

zB=25m
0

G

2
C
zCC=20m

0
A
E

V1=V2=410-3 m3/s

(1)泵的压头与理论功率;
(2)支路DG中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

ED=100m d=75mm
DF=50m d1=50mm
DG=50m d2=50mm
=0.025(阻力平方区)
管长包括局部阻力
DG中阀门除外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1)主管内流速
u

u1 

4V

d

2

4V1

d1

2





1

4  2  4  10

3

3 . 14  0 . 075

2

4  4  10

B

2

2

F

 1 . 81 m/s

D

zB=25m

3

3 . 14  0 . 05

1

0

 2 . 04 m/s

G

2
C

C
zC=20m

0
A
E

0-0与1-1间列柏努力方程,忽略分支点动量交换及阻力
h e  z B g  h fE  D  h fD  F  z B g  

l u

2

d 2

2



l1 u 1
d1 2

2
2
 100
1 . 81
50
2 . 04
 25  9 . 81  0 . 025  



2
0 . 05
2
 0 . 075

N e   h eV  1000  352 . 18  4  10

3


  352 . 18 J/kg



 2817 W

泵在分支管路中的压头与功率
(2)D点流体具有相同机械能。
B槽多增加的位能与DG中多损失
的能量相等

1

1
B

2

F
D

zB=25m
0

0
A
E

z B

 z C  g  h fD  G  h fD  F

 

z B

 z C g
u

2
2

2



2
2
 l 2 u 22
u2 
l1 u 1

  

2 
d1 2
 d2 2

5  9 . 81  2
2 . 04

2

 23 . 5

G

2
C

C
zC=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