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学地理新教材体系 及结构 教学目标 • 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其主 核心论题。 • 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 了解“地理1” 、“地理2” 、“地理3”的内 部结构及教材的内容结构。 • 以“地理3”为例,学习掌握高中地理教材分 析的主要方法,并学会有效指导学生学会 学习。 课时安排及重点 • 课程安排:5课时 • 重 点: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结构。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二章 中学地理新教材体系 及结构 教学目标 • 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其主 核心论题。 • 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 了解“地理1” 、“地理2” 、“地理3”的内 部结构及教材的内容结构。 • 以“地理3”为例,学习掌握高中地理教材分 析的主要方法,并学会有效指导学生学会 学习。 课时安排及重点 • 课程安排:5课时 • 重 点: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结构。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Slide 1

第二章

中学地理新教材体系
及结构


Slide 2

教学目标
• 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其主
核心论题。
• 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 了解“地理1” 、“地理2” 、“地理3”的内
部结构及教材的内容结构。
• 以“地理3”为例,学习掌握高中地理教材分
析的主要方法,并学会有效指导学生学会
学习。


Slide 3

课时安排及重点
• 课程安排:5课时
• 重
点: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结构。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Slide 4

第一节

地理课程设计思路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1、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
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形
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2、反映当前地理学科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渗透自然地理和人
文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时代性很强的地理信息技术。
3、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
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


Slide 5

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


Slide 6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核心论题

--可持续发展思想

1、地理学科能够从全球、宏观、综合、区域的角度分析全球环境
,因此是进行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的主渠道。
2、可持续发展理论全面涵盖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等各
个领域,全面切实落实其理论,有助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全
球性重大问题。。


Slide 7

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 “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
心论题。
• “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缘由、
基本内涵和任务。
• “地理3”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
域的开发整治。紧跟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介绍体现时代
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选修课程突出地理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高中学生的兴
趣爱好为出发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
人文素养。


Slide 8

高中地理必修模块结构示意图


Slide 9

“地理1”内部结构分析
(1)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和系
统性。
选取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
重视地理学习能力;
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Slide 10

“地理2”内部结构分析
 选择四个主题: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产活动,人地关
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 四个主题之间无严格的顺序关系,可以作为并列关系处理,
“人类与地理玶的协调发展”可作为总结放在最后学习,
也可以融合在其它主题中学习。
 人口地理是人文地理学习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
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有直接关系,产业活动与人类
居住地有关,与城市的发展关系更为密切。


Slide 11

“地理3”内部结构分析
(1)从区域出发,认识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
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
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方法和
研究内容。
(2)采用案例形式,选择“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农
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
题的对策措施”等五个范例。
(3)用地理信息科学“武装”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素养,介
绍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Slide 12

第二节 教材内容结构

必修模块“地理1”结构示意图


Slide 13

“地理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
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
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
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
圈层的主要特点。

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译聚落、交通线
路分成的影响。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
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
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
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Slide 14

“地理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
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
特点。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Slide 15

“地理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

和差异性

的影响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
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
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
异规律。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译聚落、交通
线路分成的影响。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
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
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
、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
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Slide 16

“地理2”
人口与城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
能的差异。
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Slide 17

“地理2”
生产活动与地域
联系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
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
形成条件。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
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
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
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
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
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
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
调发展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
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
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
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
中,个人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


Slide 18

“地理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
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
生活方式的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
响。


Slide 19

“地理3”

区域可持续发展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
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
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
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
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决这
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Slide 20

“地理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
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Slide 21

第三节 “地理3”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第一节

认识区域

课标要求:了解区域含义
教材结构:
一、区域含义
二、区域类型
三、区域的特征
难点:区域类型(均质区----以区域内部物质内容为指标划分、
均质自然区: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
均质人文区:人口密度区、农业区、方言区
功能区----以区域内在联系或相关性为依据划分)。由区域中心和辐射范围
组成,如经济区、贸易区
中国地理下册所涉区域
功能区: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均质区:黄土高原
长江沿江地带
省级行政区:北京市、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Slide 22

教学建议:
(1)重在理解,正确处理案例内容与教学目标
的关系。
(2)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总结
区域的基本特点(地理空间性,内部一致性),
进而将所举区域归类,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是
因划分标准(依据)不同而形成的。


Slide 23

结合海南岛主题活动,了解学生对于区域含义、
分类及特征的掌握程度。
1、海南岛按地形可划分成哪几种自然区域?
这些区域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
2、据此谈谈对区域的认识(有一定的面积、
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区位特征、区域内
部相关要素的相似性等)。
3、以海南岛的山区为例, 说明区域的特征(整
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Slide 24

第 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课标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
区域差异
重点: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通过比较区域差异,探究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间差异形成的
原因。以利于制订出适合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可选出两个区域让学生自己
对比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对比区域差异的一
般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起辅助、较正作用。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可以采用角色扮
演、模拟旅行等方法,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


Slide 25

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农
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生产方式-----耕地类型、主要
农作物、复种指数,聚落形态、地域文化等)都有很大影响。
通过对比区域差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据此,我们在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途径(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时,应综合考虑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不
能顾此失彼。
本节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
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或告诉学生完成该
活动的一些途径。


Slide 26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目的:提醒人们在制订可持续发展方案时,应关注当前区域发
展所处的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以某一自然资源、便利交通、优势人文资源,
形成引力因素,吸引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
城镇。人地关系协调。
成长阶段------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变得复杂,物质、能量的
输入、输出大幅度增加,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
扩展。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
衰落阶段------区域原先存在优势丧失,人地关系严重不协调。
再生阶段------要继续发展,必须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新的
增长点。


Slide 27

理解:(1)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地
理位置、资源环境、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
(2)资源与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3)区域环境对区域内其他优势条件的发挥起
制约作用。如我国西部地区,环境对资源开发
的制约作用。
本节教材将匹兹堡的发展,以“知识窗”形式,
贯穿于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教学中应充分运
用这些材料,让学生归纳各阶段的特点。


Slide 28

“大庆”主题活动
1、阅读活动中提供的文字材料,说明大庆的区域发展
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
2、阅读插图,说明每幅图的主题
(1)“大庆油田石油产量的增长”说明大庆在全国油
田中的地位,佐证区域发展处于成长阶段。
(2)大庆市及市区各产业占GDP比重,表明产业结构
不合理,过于单一,这也是区域发展需要转型的一个
理由。
(3)通过阅读大庆市部分街道图(奋勇村、登峰村、
图强村、拥军村),间接了解大庆建设初期的艰辛及
我国工人阶级不怕困难的精神面貌。


Slide 29

关于对大庆“二次创业”的设想和建议。
这是开放性问题,如做大石化产业,以化补油;发展多种经
营,以多补主;培育“百姓经济”,以小补大;强化畜牧业,
以牧补农;完善城市功能,以城补城-----(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发展具有一定科技含量
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等)。
大庆区域发展的历程对于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的启示。
(1)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将所经历相同的问题(如资源
的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等)。
(2)可持续发展途径:资源利用效率、深度,依靠科技,发
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
等方面。


Slide 30

第二单元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材结构: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二、人类中心论
三、人地伙伴论
历史背景、核心思想、思想局限及其影响
教学建议:
结合实例,说明思想演变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思想的利、弊。


Slide 31

地理环境决定论
萌生于古西腊时代。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
动的影响作用。束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河伯取亲”表现出人们对于自然的畏惧与
无奈。图腾则是古代人类对于自然物崇拜的体现。

人类中心论
“人定胜天论”兴盛于文艺复兴时期。
我国大跃进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地伙伴论
行为:休鱼、退耕还林、还草、合理载畜量、
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Slide 32

第二节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标要求: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
二节);
2、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第三节)
教材结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第二节为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第二节的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发展的
条件,生态可持续是发展的基础,社会可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类对
于这个复杂的系统,具有能动调节作用。


Slide 33

教学建议:
应尽可能结合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
径。
贯彻新课标精神,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教学中可结合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件,如在我
国是否应鼓劢家庭购买小汽车?让学生分别扮演生
产商、政府官员、车主、行人、环境学者等不同角
色,进行讨论,形成班级主流意见。通过讨论让学
生认识到不同岗位的人对于同一环境事件所持的观
点态度是不同的。因可持续发展制订一些规章、制
度,可能会损害少数人短期的、眼前的利益,但作
为集体的一分子必须自觉地服从主流价值取向。


Slide 34

第三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材结构: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稳定战略
教学建议: 教材在介绍每种战略时,先简单叙述面临的问
题,然后讲述采取的战略,教学中尽可能地结合实例、数据,
分析说明。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编写者给教师留有一定空
间),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结合材料、
数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替代品、资
源利用率。


Slide 35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
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结构:
危害------成因------(自然、人为)------治理措施
教学建议:
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以
让学生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
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
措施。


Slide 36

教学过程:
由陕北民歌导入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接着分析形
成这种地貌的原因(自然、人为),继而探究这种地
貌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分析中应突出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
质人为因素。从综合的角度考虑,对于水土流失的治
理,除教材中所列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
措施外,还应加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分析解
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此外,还应强调本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矿)、
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Slide 37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鲁尔区例(典型资源型工业区)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的合理开
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结构:
一、发展背景(条件)------初期阶段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成长阶段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转型与再生阶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据图表等资料认识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发展过
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会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建议:
可结合学生熟悉的我国典型资源型工业区或学生所在地地
资源型工业区实际,导入新课,拉近所研究课题与学生的距
离,增加兴趣。


Slide 38

引导学生从“德国鲁尔区煤矿与城市的分布”图
中索取信息,说出鲁尔区的区位优势、主导工业部门,
指出鲁尔工业区在开发初期,工业部门与资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预测该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中、后期)
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整治措施。(与教材比
照,让学生自我评价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一方面
体验成功的感受 ,另一方面寻找差距) 。
可利用投影机展示鲁尔区在环境整治前后的不同
景观。
“传统产业的衰落”,可启发学生回顾世界工业发
展史(能源结构的变化、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六、
七十年代传统工业区的衰落),让学生结合鲁尔区实
际尝试分析衰落的原因。


Slide 39

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南水北调例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
境的影响。
教材结构: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二、南水北调工程方案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重点: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首先,通过我国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分布图让
学生感性地认识我国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结合各地经济发展
与资源配置间的矛盾,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跨区域资源调配
工程(检验、督促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等。


Slide 40

结合“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对比”表,让学生分析我国

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何要从长江流域调水?
结合“南水北调线路分布示意图”让学生从工程难度、水

大小、调入区效益等方面对比三条线路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
分析南水北调为何首先起动东线工程。
在分析南水北调的影响时,既要分析对于调入的有利影响,
也应分析对于调出区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应从资源、环境、
生态等多方面剖析。
分析不仅要关注调入、调出区,还应关注沿途区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水作为可更新资源,其数
量是有限的。从而自觉增强节水意识,提高保护水资源的社会
责任感。


Slide 41

第四单元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例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了解
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1、从自然、人文角度,分析长江流域的地理条件。
2、分析不同河段区域的优势条件及主要问题,提出开发与治理
的措施。
3、初步学会研究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建议:
投影展示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景观(或学生家乡发生的洪
水),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对于河流治理、综合开发的必
要性。
从资源角度来剖析流域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和
自然资源,从资源开发角度来剖析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区、城
市------教材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Slide 42

开发:着眼于流域各段的优势条件,如上游的
水能、中游的矿产、农业,下游地区的农业、
区位优势与经济区建设。
整治:着眼于流域各段的主要问题(生态或环
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如上游的滑坡、泥石
流、水土流失,中游的洪水灾害,下游的水污
染和大气污染。


Slide 43

第二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例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了解该流
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材结构:
一、自然环境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这里的自然环境应紧扣与农业相关的要素,包括地形、气候、
土壤、土地面积、水源等方面,并应强调导致本区域农业特色的
因素,如地形-----机械化,土壤,气候----复种指数
土地资源的开发,应有可持续理念,适度开发,重视生态,
保护湿地,控制对于沼泽地的开垦。提高已开发土地的利用率。


Slide 44

农业生产和布局
主要了解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基本情况,通过相关图表的阅读,
让学生明确东北农业产值比重最大的是种植业,种植面积最大
的是粮食作物,产量最大的是玉米,其次是水稻。
就布局而言,地域差异明显,自南向北呈现出渔-----农-----林牧,
自东向西呈现出林------农------牧的特征。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重点:保持地力、合理采伐、保护生态
如何实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让学生群策群力,出谋划策,
如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特色农业等。


Slide 45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例

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
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
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基本情况------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
存在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重复建设
对策------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优化产业结构;搞好城镇和
区域规划
教学建议:
在讲述“经济发展快”时,可让学生利用相关资料,分析珠

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的原因。
在讲述“城市化水平高”时,让学生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的
关系,并思考城市化水平高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Slide 46

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因素(商品农业的理念---由商品粮基地变
为粮食调入区、便捷的交通、四季宜农的气候)
农业结构的调整,体现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哪些区位因素: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生产规模,交通运输,
气候等)
说说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演变(三大产业及工、农业内部
结构的调整),阐述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影响(经济可持续-----至80年代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
不断增加、生态可持续------淘汰能耗大污染大企业,发展第三
产业、社会可持续------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员工收入)。
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科技发展、提高城市
化水平、进行合理的区域规划,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Slide 47

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中“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是基于该区域工业
化程度高,促进、推动了城市化。为了避免城市化过程中的重
复建设现象,有效地控制污染,保护耕地,缓解人地矛盾,因
此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显得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