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  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  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 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 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  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  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  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 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 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  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Slide 1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2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3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4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5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6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7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8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9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10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11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12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13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14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15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16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17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18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19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20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21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Slide 22

指導:郭世清教官
報告 : 林弘義、廖俊夫、郭聿璿、林岡樺







劉瑞恆(1890~1961)字月如,原籍天津,直隸
南宮人。

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1906年
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獲醫學博士
學位,專擅外科。是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中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
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







1915年返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教授;1918年被北平協
和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院長,兼任協和醫院院長。

1920 ~ 1921年赴美進修,專攻癌症外科。回國後,
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
長。
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時任協和醫院
院長的劉瑞恆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後破傷風所致。
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解決了這一
個難題。





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因此他決定放
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

1925年,與協和美國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
(JBGrant) 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
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對協和醫院學生影響最深的是,鼓勵他們學成後為
祖國服務,而不是趨向於私人開業。



因此,那個時期由協和醫院出身,而能專心於醫學
研究或服務醫療衛生機關者很多。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衛生署)於南
京成立,中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事業便以此為
開端。
劉瑞恆歷任衛生部(署)次長、部長、署長,兼禁煙
委員會委員長,興建中央醫院兼任院長,負責與國
際聯盟技術合作設立中央衛生設施實驗處並兼任其
院長,一身兼衛生行政、技術及醫療三個最高機構
之首長。







1932年,他奉命成立軍醫總監部,並擔任總監,
兼陸軍軍醫學校校長。

由於醫療衛生工作大規模開展,需要專門人才,劉
瑞恆認為推進和提高醫學教育是公共衛生建設的根
本,建議並成立了國立牙醫專科學校、中央護士學
校、中央助產學校、中央大學醫學院(中國大陸)及
衛生教育系、中央衛生人員訓練所等。
是我國現代醫療事業拓荒者之一,亦是推行英美醫
學教育於我國的早期領導人。

接掌學校後積極進行改組,其重要措施計有:
1. 重訂各科期教育計劃,派沈克非(時任中央醫院外
科主任,後為院長)為教育長,主持校務。
2. 撤換所有基礎醫學各科之教師,新聘的教師均蜚聲
國內,乃一時之選。
3. 取消德日語文,改授英文。
4. 藉助中央衛生實驗院基礎醫學各科之人才及設備,
充實基礎醫學各科的實驗室。
5. 大部份實驗課程改為一小時講授,三小時實驗室實
驗,實驗後,學生必須寫實驗報告。


6.
7.
8.



以中央醫院為教學醫院,派醫科五年級學生至該
院實習。
藥科四年級學生至衛生實驗院中央醫院實習,所
有實習應作報告。
以南京市衛生局及江寧縣實驗衛生院為公共衛生
實驗場所。
因力圖整頓,將所有教職員撤職而引發學潮。因
此停課兩週,並處分學生代表於陸軍官校禁閉一
週,以平息學潮。







九一八事變後主持抗戰衛生勤務工作。日本投降後,任
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1938年,他辭卸部、署職務,赴港從事醫藥器材之籌
備運濟工作,在香港建立協和醫藥公司。
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善後救濟總署衛生委員會主委。





1949年來台灣協助發展醫學教育。
1959年因病赴美就醫;1961年在紐約聖路加醫院
逝世,享年72歲。







凡事成就階段,必易遭到野心家之妬忌與企圖。
當劉瑞恆集公共衛生與軍醫雙重事業於一身,倡導
公醫與革新軍醫,準備齊頭猛進的時候,部分朝野
人士圍攻時際。
劉瑞恆先生以學人習性,本無所圖,認為不可為即
不為,因而毅然辭去軍醫職務。撫今思昔,殊堪痛
惜。





雖身兼數要職,然並不兼薪。其為人處世,一本在
協和醫學院任職時之習性為作風,公私分明,嚴正
不苟。
其離台北去美國時,所有積蓄,折合美元八萬有餘,
九萬不足。因所積不多,故其在美病後,不得不因
財力不足而出院休養,終於七十二歲逝世。

 劉瑞恆先生的軍醫建設計畫





清末小站練兵時期 我國軍醫制度之濫觴,但限於軍
醫人才過分稀少,雖具有軍醫之制度,並無軍醫實
質,有軍醫之制度,卻無人為。
軍閥割據時期 部隊成為軍閥割據主力,軍醫亦隨成
為各部隊長私人之夾帶,雖有軍醫組織,卻無組織
力量,有軍醫組織,有人為,而無組織。



北伐後 軍政統一,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劉瑞恆先生,
以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設計委員會主持人身分,奉
令兼任軍醫署署長,以其過去曾任北平協和醫學院
院長學人之潛力,兼以所轄衛生署、衛生實驗院、
中央醫院之既有人力、物力之實力,得以恢弘計畫,
期於十年內,奠定軍醫基礎,二十年內,使軍醫建
設,邁入正常。

第一期計畫
1. 改組軍醫學校、增設備、擴教材、羅致一流師
資、明令以中央醫院兼為教學醫院。
2. 部分各科醫師兼任各科系教官,使教學與臨床
合一。
3. 廢除講義教學制,採用隨堂筆記教學制。
4. 續聘協和畢業留院任教、研究生理學、留英皇
家軍醫學校歸來的盧致德繼任教育長。
5. 積極充實師資與教材,用以培植軍醫幹部。


第二期計畫
1. 設軍醫訓練班於南京
2. 聘請留日、留英的醫生任內外科教官。
3. 編有軍醫手冊,召集各部隊中上級軍醫,予以黨
政、衛勤、軍醫規範短期訓練,用以樹立軍醫組
織作業程序,並貫徹組織紀律與精神。




第三期計畫
分期選送軍醫,留學英美進修衛生勤務、各科臨床
與觀摩國際軍醫業務與行政,造就爾後軍醫行政、
臨床之高級幹部。

第四期計畫
1. 會同教育部,軍政部,衛生署委託教導總隊附
設全國醫藥學生集中訓練大隊,由教導總隊指
派大隊長,隊長,軍事教官擔任軍事訓練,由
軍醫署衛生署聯合指派軍醫教官,以陳韬任教
育長,擔任軍醫訓練。
2. 召集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醫科五年級藥科三年
級集中訓練,作為對外大戰時軍醫幹部之儲備。
3. 此批受訓同學,抗戰時期,主動參加戰區工作,
為數不少。


第五期計畫
1. 創立設施齊備第一第二陸軍醫院於南京與南昌。
2. 籌劃擴建各軍區醫療中心,似此種種成就,成
為我軍醫劃時代之時代。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