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       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   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       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   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Slide 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1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1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1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1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1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1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1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1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1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2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2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2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2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2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2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2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2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2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3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3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Slide 3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关于歌行体诗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
《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
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
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
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
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 代表作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

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等;
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作者介绍
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
杰出代表。
 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
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
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
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
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
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
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
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
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
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
,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
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
题材和艺术境界。
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
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
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
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1]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 诗文赏析
 (一)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 (二)聆听感受
 1、播放录音
 2、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

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三)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

雪飘洒,天地一色。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
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
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
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
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
“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
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

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
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
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
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
过渡到送别。
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
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
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
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
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
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
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

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
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
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
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
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
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
“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
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
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

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
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
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
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
中,故人从此去” 相近。

 (四)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 1、抓关键词
 2、看修辞方法
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

联系?
 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
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
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
情。
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六)艺术特色
 1、充满奇情妙思。

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

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
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
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
“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
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
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
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

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
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
“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
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
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
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
的称誉。

(七)对比阅读
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

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
题材。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比较角度提示:
 送别人物:
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 送别心情:
 朗读基调:
 诗歌风格: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进一步感悟

八、歌行体的特点

一、篇幅可短可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
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
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杜甫的《兵
车行》 三十七句,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二、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
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
生动。


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
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
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
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
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
不已。

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
可以换韵。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
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
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
讲究就很困难了。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就换
了好几个韵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
由内容所决定的。


 四、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

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
句子。
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
言为主的,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也
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