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社群 學生視覺藝術創作與解構 洪雪華、龔冰蕾、蘇瑩真、陳凱琳、許瓊文 「創作過程部分是身體經驗的再現。」 - 精神科學家Marion Milner 研究動機 實踐歷程 討 蒐 相 專 教 論 集 關 家 學 研 作 文 指 實 究 品 獻 導 作 方 , 探 與 研究發現 向 解構練習 討(讀書心得分享) 省思 研究動機 我們發現孩子的畫「暗藏玄機」, 他們在想什麼? 想透過繪畫,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 Lowenfeld Eisner 圖示期 (七至九歲) 圖畫記述 (四至九歲) 如何幫助學生找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實踐歷程 透過不同研究成員的組合,得知更完整的訊息。 廣 泛 閱 讀 讀書心得分享 交 換 訊 息 作品解構 專家指導與經驗分享 專家示範教學與分享 研究發現 個案輔導案例 蘇瑩真  挑選適合孩子的媒材  生活經驗引導創作,更能讓產生共鳴  陪孩子一起畫圖  不要用「年齡」來評斷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作品  挑選適合孩子的媒材  生活經驗引導創作,更能讓產生共鳴  陪孩子一起畫圖  不要用「年齡」來評斷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作品  挑選適合孩子的媒材 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教師專業社群 學生視覺藝術創作與解構 洪雪華、龔冰蕾、蘇瑩真、陳凱琳、許瓊文 「創作過程部分是身體經驗的再現。」 - 精神科學家Marion Milner 研究動機 實踐歷程 討 蒐 相 專 教 論 集 關 家 學 研 作 文 指 實 究 品 獻 導 作 方 , 探 與 研究發現 向 解構練習 討(讀書心得分享) 省思 研究動機 我們發現孩子的畫「暗藏玄機」, 他們在想什麼? 想透過繪畫,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 Lowenfeld Eisner 圖示期 (七至九歲) 圖畫記述 (四至九歲) 如何幫助學生找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實踐歷程 透過不同研究成員的組合,得知更完整的訊息。 廣 泛 閱 讀 讀書心得分享 交 換 訊 息 作品解構 專家指導與經驗分享 專家示範教學與分享 研究發現 個案輔導案例 蘇瑩真  挑選適合孩子的媒材  生活經驗引導創作,更能讓產生共鳴  陪孩子一起畫圖  不要用「年齡」來評斷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作品  挑選適合孩子的媒材  生活經驗引導創作,更能讓產生共鳴  陪孩子一起畫圖  不要用「年齡」來評斷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作品  挑選適合孩子的媒材 

教師專業社群
學生視覺藝術創作與解構
洪雪華、龔冰蕾、蘇瑩真、陳凱琳、許瓊文
「創作過程部分是身體經驗的再現。」
- 精神科學家Marion Milner
研究動機
實踐歷程
討
蒐
相
專
教
論
集
關
家
學
研
作
文
指
實
究
品
獻
導
作
方
,
探
與
研究發現
向
解構練習
討(讀書心得分享)
省思
研究動機
我們發現孩子的畫「暗藏玄機」,
他們在想什麼?
想透過繪畫,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
Lowenfeld
Eisner
圖示期 (七至九歲)
圖畫記述 (四至九歲)
如何幫助學生找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實踐歷程
透過不同研究成員的組合,得知更完整的訊息。
廣 泛 閱 讀
讀書心得分享
交 換 訊 息
作品解構
專家指導與經驗分享
專家示範教學與分享
研究發現
個案輔導案例
蘇瑩真
 挑選適合孩子的媒材
 生活經驗引導創作,更能讓產生共鳴
 陪孩子一起畫圖
 不要用「年齡」來評斷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作品
 挑選適合孩子的媒材
 生活經驗引導創作,更能讓產生共鳴
 陪孩子一起畫圖
 不要用「年齡」來評斷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作品
 挑選適合孩子的媒材
 生活經驗引導創作,更能讓產生共鳴
 陪孩子一起畫圖
 不要用「年齡」
來評斷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作品
情緒輔導案例
陳凱琳
兩間房子
師生對答記錄
• 師:為什麼畫兩間房子?
• 生:一間爸爸媽媽住,一間我和妹妹住。
• 師:為什麼不一起住?
• 生:因為爸爸媽媽常吵架。
• 師:池塘裡面養什麼?
• 生:鯊魚。
• 師:為什麼養鯊魚?
• 生:……。
火 車
師生對答記錄
• 師:這是什麼?
• 生:這是火車。
• 師:火車上面有誰?
• 生:有我、媽媽、阿姨和不認識的人。
• 師:爸爸和哥哥呢?
• 生:……,他們很忙不用去。
附錄:
雙親該做與不該做的事
Viktor Lowenfeld
應 該 做 的 事
• 應該視兒童藝術為兒童個性之紀錄。
• 應該要理解:兒童創作時,正在獲取對他們的成長很重要的經驗。
• 應該使兒童對其周遭關係的敏感。
• 應該要理解:「錯誤」的比例,是在表現兒童的經驗居多。
• 應該要懂得兒童對藝術的感情,是跟你不同的。
不 應 該 做 的 事
• 不應該在強迫兒童接受你的個性的情形下,「訂正」或「幫助」他的創作。
• 不應該重視創作的成果。
• 不應該提供會使兒童他們無感覺的著色本或畫帖。
• 不應該去訂正兒童錯誤的比例。
• 不應該期望兒童的藝術經常都會合你意。
應 該 做 的 事
• 應該稱讚兒童藝術自身的優點。
• 應該勉勵兒童互相尊重個人的表現。
• 與兒童一起從事創作時,應該培養互相尊重彼此工作的雅量。
• 應該讓兒童用實驗方法開拓自己的技巧。
• 如果空間足夠,應該將兒童全部的作品懸掛於牆上。
不 應 該 做 的 事
• 不應偏愛某一兒童的作品。
• 不應該比較兒童之間的藝術。
• 不應該將你的藝術標準,強加在兒童的藝術作品上。
• 不應該指示兒童「如何作畫」。
• 不應該僅挑選兒童藝術的「最佳作品」懸掛牆上。
「繪畫活動提供了孩子極大的想像空間,
也提供了他們極安全的空間。」
- 陸雅青教授